科学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学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1

科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按照科学探索和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就某一探究主题自主地开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设计操作实验、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让小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体会科学研究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自我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探究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第二,过程的体验性。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由亲身体验引出的现象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三,重视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亲身体验、合作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现状分析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到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在现实小学科学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学改革的理念谈得比较多一点,而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却很少有专门指导。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已基本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很多教师都将教育关注的主体放在了学生上,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要多关注教育过程的实施,但实施教育过程的时候,教师却也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建构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或者运用了探究教学,而实质的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所以,解决小学探究教学实际操作问题,是我们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思考

1.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情景和情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讨论。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自主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灯泡亮起来》、《观察金鱼的身体》、《水和油的分离》、《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实验、小制作性质的探究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分析,让学生尽情地探究快乐的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喜欢探究、喜欢动手,必能增长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更多是设计研究探究活动,组织引导探究过程,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信任和尊重学生,把科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实践、大胆放手,让科学探究课活起来。

2.贴近生活,探究实验贯穿于课内外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2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努力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的教学,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自然环境的主要构成有水、空气和土壤等等,根据科学结论,水的成分主要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空气中则有氧气、二氧化碳、灰尘、颗粒、尘埃等成分,那么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就会推断:可能有水分,有空气,还有一些无机物。接下来,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水分,应该如何用实验证明出水分的存在?并要求学生们独立思考,思考结束后即兴小组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再做出小组的汇报。汇报的可能实验程序如:将土壤放在密封塑料袋里并置于阳光下观察,如果出现了水汽则表明土壤中有水;又或者是取一定量的土称重,然后摊开晒干以后再次进行称重,对比前后的质量变化等等。当学生的看法发表结束以后,教师进行点评,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的想法是有一定意义的,接着开始增加难度,并将学生往事先设定好的教学思路上引导: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行的,但是我们有条件限制,现在只有烧杯、酒精灯和玻璃片这三样器材,如果只能应用这三个材料,应该怎么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再次思考并讨论。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台阶,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思维的发散。第二轮讨论结束后,学生的观点就比较统一,都是对土壤进行加热,观察是否有水分出现,只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不一样罢了。这样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了本课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小组讨论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这就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在实验室前就进行设想,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分组合作,布置任务

前面的自主谈及已经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以后,课堂气氛也就开始活跃了,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只停留在设想上,也许很多设想看起来都是合理的,如果没有经过实际操作,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学生一时也很难改正过来。因此,第二阶段就要让学生开始合作进行实验验证。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克服器材设备不足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再次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地达到合作教学的目标。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实际的动手中就会纠正原有的错误,向着正确的方法前进,而实验的结果也能够证明事先的设想正确与否。实验动手的过程,也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如上文我们提到对土壤中是否存在水的验证,这应该是土壤中的成分里最好验证的部分了,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不一定就容易实施。如有的学生会将土壤放在烧杯中,并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盖,将烧杯加热,观察玻璃盖上是否有水珠出现。也会有学生反过来,将土壤放在玻璃片上,盖上烧杯,加热玻璃片。显然,光设想时觉得都是可行的,而且两个方法的原理其实一样,都是利用加热挥发土壤中的水汽,使之形成水珠。但是后一种方法操作起来就很吃力,因为玻璃片承受的质量太大,增加了加热过程的难度。而直接加热烧杯,由于烧杯的体积较大,玻璃片较轻,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容易。这些都是在实验中才可以体会到的。动手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器皿,进行简单的实验。总是,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小组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根据记录的结果和看到的实验现象,对实验做出总结并且要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又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再次应用。同时实验结束后的讨论,是对学生思路的整理,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承接上文讲到的土壤实验,根据实验的现象,学生一致得出了土壤里面确实含有水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或者说应该如何加快玻璃盖上水珠的形成?学生就会再次思考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总结,如加热时可以在玻璃盖上面滴些冷水,这样可以加快升腾起来的蒸汽变成水珠等。对实验结果的反思总结和延伸,是科学学科必须做好的收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态度与精神。验证完土壤中是否含有水以后,学生的热情已经完全调动了,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询问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土壤中含有空气并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极为有影响的。

四、结语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3

科学是一门自然的、科学的学科知识,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运用这种简单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为此,在我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重视实验环节,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来为学生营造得天独厚的学习情境,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知识优势。各种科学实验都充满了惊奇和兴趣,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带来的惊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将实验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运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巧妙地安排实验,争取做到标新立异,给学生更多的惊奇和意外,有效地触动学生探索的心弦,推动着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知识中的奥秘,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上科学实验,更加喜爱上科学知识,也更加喜爱上传授科学知识的课堂。同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验过程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式。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首先给学生演示一个被压扁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能够鼓起来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其中包含的奥秘,在这种充满好奇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富有科学知识的小实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和欲望。

二、充分利用科技的历史来创设故事情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不断发展创造

科学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得到的,它需要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和探索,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为此,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英雄事迹,有很多科学家为了探索科学知识发生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感人故事中得到启示和启发,从而更加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动力。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在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期,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动人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些科学人物的探索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从而使学生追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去体验科学探索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喜欢去郊外游玩,去观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捕捉一些小昆虫,和小松鼠一起玩耍的故事,运用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很多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产生勇敢的斗志,让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教师运用这些事迹的再现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不断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

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新问题的探索和应用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的。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学生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从而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过学习经验迁移和对比能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探索到新的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新知识的探索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导电性时,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运用电能才能工作的物体,然后利用最常见的小灯泡来让学生设计和验证一些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灯泡的亮与不亮或者是亮暗的程度来判断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自己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运用游戏创设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正是爱玩的年龄阶段,在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玩”,为此,我们在科学课堂中要满足学生这一爱玩的心理,教师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出适宜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娱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产生轻松的学习体验。在这种比较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但会快速地吸收知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还能够在游戏中不断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积极地开展科学知识的探索活动,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学习得更加有劲,玩得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达到双丰收的良好效果。加深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五、结语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4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STS教育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方向,然而针对STS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却忽略了教育情感问题,而情感教育正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STS教育的精髓.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都需要通过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感的有效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将科学教育与情感教育进行结合,即STSE教育的提出,就成为了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全新的话题.

2科学教学中开展STSE教育的必要性

2.1科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情感教育的缺失始终是我国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一大弊端,这种缺失自上世纪80年代就普遍存在,尤其体现在科学教学中.当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也将情感目标纳入其中,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给予了足够的肯定和重视,并且鼓励教师可以走出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使学生与大自然有更多的亲近空间.通过ST-SE教育让学生能够把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整个人类、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结合起来,并以此为根据对未来作出决策.这种文化战略是为了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着的多元化世界而提出的科学教育战略,它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将人类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的洞察力与科学教育的具体过程结合起来,并不断地规划和调整科学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2.2提高教学改革效率的需要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主要阵地,在科学教学中开展STSE教育,是符合时展需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必然手段,STSE教育可以使科学知识获得足够的运用空间,并且将学生的价值培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为了避免对情感教育的忽略,STSE教育也受到了科研领域、教育领域等众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为了避免出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失衡的现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的学而非被动的接受,才能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心理状态,才有利于对外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3科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3.1教材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同步渗透

教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但是却不能局限于教材,因此教师要能充分挖掘教材中STSE教育的因素,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才能使科学教学更加充分体现STSE教育的精神,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有机结合.如学习浙教版科学《水的利用和保护》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全球因水资源短缺所产生的严重问题,诸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然后向学生提出“生活中可采用哪些节水措施”等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科学知识就在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

3.2科学实验中强化STSE教育

实验是开展STSE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在开展课堂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针对废气、废渣和废液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拓展学生思维、渗透绿色科学理念的最佳时机;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装置进行改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实验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在讲电学时,可尝试让学生探究家用电器的构造、电路原理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了有用,学了能用,学了会用,学了想用,这种对所学知识价值的领悟又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趣,从而巩固学生学习科学的意志.

3.3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要适当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运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学习环保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布置学生针对生态环境资源开展调查,并且自行组织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如到一些企业中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等等.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后获得第一手资料,再经过自己的分析与总结,写出一个环保调查报告.在这个调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搜集环保相关知识,因此学生自身在环保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得以完善,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书本走入到现实中,感受真实的环境污染与危害,才能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3.4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技术教育

第二课堂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可以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布置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制作或科学小实验,音乐贺卡、叶脉制作、直流电动机模型的装配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搜集关于STSE教育的相关信息,并且进行交流.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新进展的关注程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5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为案例来刺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碍运动。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与什么相关,教师可以将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测力计来拉动物体。从学生熟知的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要联系生活

只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后作业和练习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亲手实验操作,因此,课后的科学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电学为例,在课堂上需要很多实验器材,并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到电的存在,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作业,即在课余时间利用导线、电流表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习中,在学习花卉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数目、花萼,并且完成观察报告。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即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电功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家所用各种电器的电功率和用电情况,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将观察数据整理成理论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因此。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真正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总结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6

老师根据科学教育的特色以及教学方式,整理出了一份“竞标项目一览表”。其中,竞标项目共计10项,分别为课堂导入技能训练、课堂教授技能训练、课堂提问技能训练、课堂结束技能训练、课堂板书技能训练、课堂演示技能训练、课堂调控技能训练、媒体运用技能训练、课堂评价技能训练以及教师职业形象设计。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竞标,竞标成功后对全班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更多地需要我们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互相配合。因此,我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件制作方面,我的技术还欠佳,对于上讲台发言,我还有一丝胆怯,看到这些不足,我清楚知道,我应该利用平时的这些小组活动,积极去改正弥补。

二、团队合作,模拟上课,实战得经验

中小学科学中存在大量实验内容,但是,大学的实验内容与中小学实验内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适当加强大学学习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联系,同时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性科学理解,采用正确授课方式,以确保师范生自己明确每一实验的目标、任务、操作原理及过程。

在“科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我们全班分组,每组4-5人。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利用一周时间整理中学教材中所有试验内容,并罗列所有试验所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以及这些实验器材的作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在整合各类实验项目后,给每小组按顺序安排实验课程内容。每小组负责一个实验,组内成员自行分工并提前准备教具,而班级内其余学生充当中学生,利用实验课堂时间进行正式上课。

课堂结束后,全班学生按小组分别从学生、听课教师、课程优点以及缺点这些角度对本小组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讨论评课。这样的团队实战练习,给予师范生更多机会,让我们提早尝试着做一名科学老师,亲身体验想要上好一节课的艰辛,能够尽早调整自己的教师形象,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虽然从开学前的寒假便让学生开始忙碌,但是一环紧接一环,并没有在一个时间段里安排所有事情,而是将这些零碎的事情进行整理整合后,循序分配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言、自己思考、自己改进。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7

一、实验激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可以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点之一是科学实验,而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则能够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科学教学应“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精神,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体”,教师更应该利用科学实验这一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初中科学中有不少小实验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引线”,通过围绕实验呈现的问题展开学习,学生在试图理解问题原因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也相应产生。如“小试管会上升吗”这一实验(如图),在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面前,学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激发,科学思维逐渐活跃。在实验开始前,笔者让学生试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一致认为小试管应该会掉下来,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大小试管的运动状况,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当实验开始后,结果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大试管中的水虽然是向下流,但小试管却没有随着水流掉下来,而是慢慢上升了。这一出人意料的实验结果使得教室沸腾了,学生纷纷询问教室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实验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实验提高科学课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实验活动设疑。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在课上达到质疑,实验活动就能够给学生提供诸多问题,让学生展开创新实验活动,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让学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进行科学思考,使学生能够沿着问题目标深入思考。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最易于揭露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验这一特点,着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如白磷在水中燃烧这一实验,虽然白磷在水中可以燃烧,可是之前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水可以灭火,自然白磷在水中也是无法燃烧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思维漏洞,适时抛出疑问:“如果使用导气管将空气通入水中并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经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白磷竟然燃烧了。根据这一结果,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假设不使用导气管通入空气,白磷还会燃烧吗?给出会和不会的理由”、“如果用热水是否还会产生一样的结果?”这样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作为迈向新知识的阶梯,在实验中展开问题思考,并认真细致的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综合学生的讨论后再进行实验证明,最后教师给出原因,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后就更容易吸收学科知识。

三、参与实验,加深学科理解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除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操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的操作与改进,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一起完成科学实验,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观察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实验,这一实验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新鲜且抽象的,相关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说几乎空白。若教师按照教材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将会对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没有直观的感受,因为酒精和水都是透明液体,且混合后体积变化不易观察。虽然用于演示的试管直径不大,但也导致它能够显示的高度变化不明显。是否有办法改进这一实验呢?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和实验不足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并互相交流。在教师指引和思考交流下,学生总结出了不少改进方法,如使用装有蒸馏水的大试管,沿试管壁慢慢加入红色酒精,这样就能够较直观的看到酒精和水之间的界限。而后将带有长玻璃管的单孔塞塞住大试管,并在长玻璃管上套一根皮筋,接着使用胶头滴管往长玻璃管内添加红色酒精一直到皮筋处。添加结束后,堵住长玻璃管来回摇晃大试管使水和酒精融合,再观察前后皮筋处液面的变化,就可以看到混合液的体积变化多少。参与改进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创新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四、总结

可以说,在科学教学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小实验,往往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实验中被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还可以更加深入的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实验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能否用好。合理使用实验,对提高课堂效果通常能起到不错的作用。

作者:李兴宋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西洋中学

第二篇: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析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特征和意义

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关联,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传授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生活化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基础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从而思考、质疑、实验、探究,开展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科学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学习背景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获得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原有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主动分析,从中发现、总结出有价值的各种规律,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执教《功率》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小强与晨晨的体重相等。一天,他们一起参加爬山比赛。结果晨晨率先到达了山顶,红红一会儿后才到山顶。晨晨说:“我赢了。”红红说:“你没有赢,咱俩的体重是一样的,爬的山又是同一座,所以做的功是一样多的。”晨晨说:“咱俩做的功是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位学生从已有的科学知识中知道并感知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外,还从生活事例中比较了物体做功的快慢。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活,从中得到体验、进行分析、深入讨论,才能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处处存在于生活中。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而去体验科学、分析和探究科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引入“烧不着的小布条”实验:用一块棉布条,将它用水打湿,在布条中间位置滴上酒精,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打开,让有酒精的部分对准蜡烛的火焰。按照生活经验,大家都认为布条会很快燃烧起来。可奇迹出现了:蜡烛的火焰穿过了布条,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棉布条却没有烧焦。由此再引出相类似的实验例子:将一张纸折成一个小纸锅,往小纸锅里装上水,把小纸锅的四角用细绳穿上将它吊起,在纸锅下面点燃一支蜡烛。通常情况下,纸锅会很快烧着,可这回水都烧开了,纸锅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只要有水存在),温度不会继续升高,始终保持100℃,而布条和纸锅的燃烧温度都超过100℃。因此,虽然酒精燃烧了,水也烧开了,但是在水的保护下,纸锅和布条都没有被燃烧。生活中简单的常识却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联系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趣和高效。3.借助生活实例,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应将科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执教《氧气和氧化》第三课时时,笔者在学习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及灭火原理后,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及原理。其中一位学生说:“在电视上看到过森林起火时灭火的一种方法,即在着火地方外一定距离处砍去树木杂草,割出一条打火道。”教师提问:“对于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原理,大家有什么想法?”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它不是我们刚才学的知识,是不是燃烧还有其他条件啊?”教师点头、微笑并表扬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书上的燃烧条件是指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山林起火砍去的树木杂草就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如果把可燃物放到条件中,物质燃烧的条件应该有三个,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三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对于物质来说,燃烧的条件确实是三个。那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灭火方法使用的是什么原理呢?”抛出这个具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明观点,有的从自己的已有知识角度表述观点,再一次将科学的规律和生活的实例相互结合,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科学课堂是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并加强了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借用生活实例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总结

综上可知,将科学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它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时时、处处、事事运用和吸收科学知识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在教学生活化中孕育理想,捕捉社会发展态势,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方松强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附属衢州白云学校

第三篇:初中科学教学的艺术性分析

一、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激励推动进步,赏识造就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规范的操作、一个小小的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主动的发言、一个激烈的争辩、一个有新意的解题方法、一个逻辑性的小结乃至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展示学科的美

初中科学本身就是蕴含美的学科,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中空间概念美、科学实验的美,如何利用美的语言将枯燥的课堂变成美的展示就是科学的教学艺术。例如,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在学习“电阻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家庭灯泡的开关,设置使用的音乐卡等等,激发学生去发现创造,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发现了物理知识的无所不在,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创造能力。

2.通过问题整合知识

如何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建立起整体印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最佳的方法是通过一个问题来整合所学内容。也就是说通过一个问题的讨论来概括、巩固、整理物理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其所学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熟练运用规律分析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几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将教学串起来。问题1:一天,澳大利亚动物园的一只成年雌性红毛猩猩,有计划地将一根木棍插入公园的防护电网使其短路,然后再利用碎砖堆垒起来一个平台,顺利地从动物园中逃跑出去。请你谈谈短路的利用。问题2:现代家庭大都安装有门铃,王明同学家买了一个门铃,它的电阻是10Ω,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应该是6V。但他家现有的电源电压是8V,能把这个门铃接在这个电源上吗?(假设门铃电阻不变)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个新的背景下考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二、教学结课的艺术性

课程教学通过导入,过程解释,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获取,引发了思索,但这样的课程没有结束。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感知、探究、领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信息?形成了哪些技能?感悟了哪些思想方法?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总结去完成课程教学,如果草草了事,学生只能云里雾里,一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课”。例如,在“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的“结课”时,教师这样设计:(1)请你分析因电线短路而产生火灾的原因。(2)请你就电线老化发生火灾的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但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激发更高层次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认真对待、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三、总结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8

1.1培养临床诊疗思维,改善教学效果

我系所采用的多媒体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典型病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为患者制定眼科检查、诊疗方案,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诊疗思维。如我们让屏幕起初展示眼痛患者就诊,随着教师对疾病诊断思路的引导及同学的自主讨论,最终得出眼痛患者初步诊断为青光眼。从而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加深对青光眼的认识。

1.2扩大知识来源

我系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授单一性的知识来源,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课堂分析中得到知识来源,也可以通过同学的不同分析视角,分析思路及团队协作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自主搜集文献资料获得知识。

2多媒体案例的分类

2.1多媒体案例教学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单项案例和综合案例

单项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个具体环节或某个治疗项目选取或处理案例。如眼科检查的操作步骤。单项案例具备独立性,侧重对个别具体环节或方法的选取。综合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的环节选取或处理的案例。例如患有多系统疾病的眼科就诊病人,进行几个检查及采取几项相应治疗措施的案例。综合案例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广,多种知识与方法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2多媒体案例教学从其运用上分为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是根据提供的治疗背景,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某项检查或某个治疗。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某项技能的案例。非操作性案例,不要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对某个眼部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理解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案例。

3多媒体案例选择的原则

3.1紧扣教学大纲,突出眼科特点

我系选择案例时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进行选择。设计的问题经推理后与相应难点、重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呼应。所选案例突出眼科特色,使学生在掌握眼部疾病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眼部疾病的系统认识。我们将眼科疾病治疗特点直观表现给学生。如眼外伤患者出现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眼压高,头痛等伴随症状。

3.2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

强调真实性,一方面案例要符合眼科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案例应接近实际,准确反应实践活动。我们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深度的案例。在理论教学阶段,我们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使学生能直观掌握疾病特点。在实验操作阶段,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感受治疗情镜,观看规范的具体技术操作步骤,再现书本中叙述的操作步骤,使多媒体案例教学取得实效。

3.3超前性

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能立即胜任实际专业工作,而是要有一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能力,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案例时,选择应立足于教学大纲,但不能完全受教学大纲所限,可融入一些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出现的检查治疗操作技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能够通过学习运用最新技术来治疗眼科疾病。这就要求选择的多媒体案例要新。

4多媒体案例的实施

4.1多媒体案例的编写,课件的制作

我系教师按体现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选择真实案例,拍照、录像,将真实案例输入电脑,精心编排制作。首先,我们恰当的使用背景、动画、音效及字幕、旁白注释。其次,我们注意做到不剥夺医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案例相关的知识和参考答案链接在最后,既方便学生查询,又不会剥夺学生的思考过程。

4.2引入课件,提出问题

我系教师通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展示患者眼部症状、裂隙灯、眼部B超等检查报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围绕案例所展示的眼部疾病,查阅相关资料。

4.3多媒体案例讨论,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