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和根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同时还要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进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教材的知识浏览一遍,再提问:“五代十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在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立刻有了兴趣,经过讨论、交流、思考,他们很快想到了之前学习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接着教师又继续问:“这两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原因是否也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温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还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学生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有利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开展任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授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概括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历史背景,谈谈辛亥革命最终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展开讨论,使他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辩证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探索、多创新,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教师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后,再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各阶段的变法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的容量,帮助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及性质等方面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探究活动的效能

例如,在讲授“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并且展开讨论: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再让学生看一下《开国大典》等影片,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这节内容的内涵,这样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三、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改革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也伴随着不少的迷茫和困惑,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地去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孙瑞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