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范例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翻转课堂;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

0引言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重新规划课前、课内、课后,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的翻转,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教学设计方法。[1]它颠覆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传统课程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的培养。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课,如今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等均成为翻转课堂发展的一股推动力。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于高等学校的教学。在不久的将来,翻转课堂很可能成为高等学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的工作,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十分强调实践性的课程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阵地,以推动心理学本科生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1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积极作用与总体思路

1.1翻转课堂对管理心理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看,翻转课堂的实施能为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翻转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翻转课堂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机会动手解决问题,并提供大量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这能使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其次,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翻转课堂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媒体制作能力,并要增加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均对教师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从教学过程来看,翻转课堂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传统课堂中好学生认知负荷过低,教学时间被浪费,而基础差的学生认知负荷过高,不利于学习。翻转课堂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及学习时间,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1.2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总体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差异,想要让管理心理学的课堂变得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与才能的发挥,就必须对其课程设计进行大幅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一是创设灵活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式,如群组学习、自主学习、调研和实践等,这给了教师和学生非常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利用翻转课堂可以根据管理心理学的特点重新安排物理上的学习空间以及教学进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在何时或何地进行学习。另外,对学生的考核形式也将作出相应的改变,将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各项表现。二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提供信息给学生的权威、专家。而长期在此学习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也不强,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以前的一些教学改革的目标虽也旨在转变学生被动的课堂地位,但仍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在翻转课堂中则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制定适合的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往往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关注,灵活性较弱。实施翻转课堂后有些学习材料需要学生在课前自行学习,而有些内容则需要直接讲授,不论哪种安排,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顺畅而有效地理解概念。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时间得以被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四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一些翻转课堂的批评者认为,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教学录像会削弱教师的作用,甚至取代教师,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翻转课堂并不是减弱了课堂的重要作用,而是实现课堂功能的变革性转变,教师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人人都会百度的课堂中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是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课堂内容主要是由前期的备课内容决定,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这也体现在课堂上的关系中,学生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挑战他们的老师。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让位于学生,学生获得了足够的表达与讨论的机会,那么课堂上的气氛就会非常不同,学生有可能提出教师并不熟悉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并且还要尽可能地开拓自身的视野,才有可能作为一个学习的辅助者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对话。如何将班级群体授课形式转变为学生个性学习形式,以及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解决疑难,内化知识和提升意识等问题,是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2管理心理学中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内容

本研究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这个学生群体中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教学实践研究。选择的课程是管理心理学,这是一门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应用性很强的心理学分支,既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领域,也十分强调在实际的组织管理情境中的应用。学生们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基本的心理学课程内容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融汇贯通,为将来在组织情境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打下基础。而翻转课堂的特点就是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到课前,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通过组织大量形式多样的课堂交互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并提升能力。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因此,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本研究所着力解决的是如何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包括课前的基本教学内容该如何安排、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该如何设计与开展、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该如何评价等方面。

2.1课前基本教学内容的安排

翻转课堂需要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完成微课制作。这部分要分成三步走,第一步首先要根据管理心理学总体教学目标将课程分解成相应的微单元,即重新梳理单元教学内容,把适合通过讲授、演示的内容分离出来,完成微课的教学设计。第二步是对管理心理学教学内容所分解出的每个微单元设计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主题、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整体把握、重难点把握与其它知识点把握)、练习、存疑问题(记录疑问、提出关于教师课堂指导的建议)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任务内容,自主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第三步是对每个单元进行微课制作。微视频制作时,要明确并紧扣相应微单元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语言精炼,线索清晰,尽可能地突出教学内容本身。

2.2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设计

由于学生们已经在课前把基本的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吸收了一部分,在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一步消化,解决疑难,并获取一定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将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次的课堂教学都分为两个阶段,即内化阶段和实践任务阶段。内化阶段主要是完成课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自主学习任务中有一项是存疑问题的记录,每次课堂上都会先用一段时间让某小组带领大家将自学过程中未解决的疑难,或者是觉得有必要拿来分享的学习心得提交课堂,全班同学协同合作,研讨探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再巩固。实践任务阶段是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中非常重要且核心的内容,将原有的老师讲授移到课程之前完成,留出大部分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应用他们所学到的心理学内容,来尝试解决或者理解一些和现实相关的问题。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难题,提升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意愿,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管理心理学可以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情境,那么在课堂实践环节中也就可以大量借鉴实际管理情境中的各种工作任务来让学生参与。这些任务包括在企业面试环节中常用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这些任务可以让学生表现其领导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控能力、自主性等。有部分活动内容在之前的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已经使用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之前的研究实践,笔者确认了学生们参与此类任务的热情和兴趣,并且他们表示非常愿意在课堂上参与这类灵活有趣的活动。因此,设计出与管理心理学课程内容高度相关,且又与实际组织情境紧密结合的实践任务是使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发挥其效力的关键问题。

2.3学习行为及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那么评价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仅要评价其学习结果,也要评价其学习过程,这意味着评价不止是一个分数这么简单,它能引导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评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针对每一个微课单元编制的微练习。这部分是由老师在微课制作阶段准备的,其后上传网络,由学生在网上完成并提交,分数占总评分的30%。这部分练习设置的难度适中,数量较少,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微课程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堂教学阶段的考核与评价。这部分是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的重点考核对象,占总评分的40%,所占比例较大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与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参与小组活动的程度,因为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既包括较为固定的活动小组,也有根据具体的任务安排临时分排的小组,管理心理学的课堂要求学生必须热情地投入到每一次的小组活动与讨论中去。这部分是每位同学的基本评分来源。二是上台演讲或独立完成其他任务的表现。这部分往往是最能考验学生能力的,它需要学生独自上台阐述小组的观点,或是展示自己的PPT等。由于压力较大,学生们有可能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避这类任务。根据上一次教学课题研究的经验,只要在学期初始就明确告知学生,每人在本学期必须完成至少一次这类独立展示任务才能考核过关,那么学生们就知道一定要为此事做好准备,会更积极主动地响应老师的要求。三是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核。这部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们对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总评分中占比为30%。

3结语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学科分支,强调的是对于基础心理学知识的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实现管理心理学的这种教学目标。而管理心理学的课堂能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因此,两者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从文献查阅的结果来看,虽然翻转课堂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一股风潮,但在心理学的教学中还不多见,因此,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颇具实践价值。管理心理学的教学需要以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改革。相信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其他心理学课程中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为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可能性与发挥的空间,能将有限的课堂资源充分地应用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将来的教学中,还应更进一步发掘这一教学模式的潜力,为学生与教师二者的能力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2]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3]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5(3):83-88.

[4]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96-104.

[5]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10):74-82.

[6]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心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维导图;医学心理学;教师

现代医学模式的背景下,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将其纳入到医学教育体系。至今,医学心理学已被列为职业医生的考试项目,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医学院校中,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就有了更高要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一个开发大脑潜能的图解工具,如果将其引入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思维导图(MindMap)又称脑图或心智图,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英国心理专家巴赞(TonyBuzan)所创。它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将单调的信息转换成色彩丰富和高度组织化的图式,使人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整齐但繁冗的文字中,而是以更具体、更形象地方式表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1]。近年来,思维导图开始应用于医学院校的教育领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改善临床操作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2]。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承载量大。与刻板的文字相比,思维导图更具吸引力,有研究表明,将视觉辅助能力应用在学习上,可使学习效率提高400%[3]。第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主题作为焦点显示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关键词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逐层细化。主题和分支相互联系,关系分明,更有助于人们清楚的记忆。第三,发散思维,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不同于文字的刻板,思维导图呈现出的内容或主题更加生动,更容易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人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去考虑问题,进而展示出有明显学生个性的认知。

二、医学心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心理学既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间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4],涵盖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如此复杂且涉及医学生心理的学科,对它的讲授与其它医学课程相比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医学院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授课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设计死板,教学质量下降。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涵盖医学和心理学内容的复杂学科,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堂教学。单一的教学模板,既不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也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思路的形成,降低了教师教学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索然。医学心理学虽然被院校设置为必修课程,但大多将其定义为考察学科,课时安排非常紧张。在“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方式下,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偏重单一的知识灌输,忽略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传统线性笔记,复习效率不高。医学心理学包含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案例,内容繁多、复杂,传统记笔记方式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或听记不能兼顾,且传统线性笔记,全篇都是枯燥的文字,没有色彩亦没有图像,不利于学生记忆,课后复习时易产生疲劳感,影响复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思维导图主要应用于课前的内容概要和课后的复结。教师一般使用软件如X-mind、亿图等绘制导图,便于课堂上使用PPT展示。学生首次绘制导图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手绘。需要准备以下材料:A3或A4纸一张,彩色铅笔一盒,中性笔一支。以医学心理学课本第七章“临床心身相关问题”为例(见附图),步骤如下:(1)章节的主题“临床心身相关问题”列在纸的中央,主题可用关键字或图像表达。(2)根据章节内容,将“心身疾病”“内科心身相关问题”“儿科心身相关问题”“妇产科心身相关问题”“肿瘤科心身相关问题”列为次主题,是主题下的延伸。(3)在次主题下,罗列细节要点,并把它与最相关的次主题用线连接起来。每个次主题的连接线用不同颜色进行表示,更易区分和记忆。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引用思维导图,对于教学设计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导图的绘制过程并不复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图将教学内容立体化的呈现出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不同色彩、不同粗线的线条标注,既展示自身独特的灵感与创意,又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做到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拘泥于教材和模板。成形的思维导图既有教师的个人特色,又能展现医学心理学及其不同章节的特点,对于教师梳理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都有很大帮助。

(三)改革教学方式,学生“反客为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一方面能将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主题知识点上并且使思维清晰化,另一方面教学方式也有所改进。教师不需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初教师可采用PPT动画形式放映思维导图,逐步显示章节的主题、次主题和细节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在随后的医学心理学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绘制具有学生自身特点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反客为主”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老师则从旁做正面指导,制作完成后师生间、学生间还可进一步沟通交流,反思自身导图存在的缺陷,从而逐步完善。

(四)创新课堂笔记,改善课后复习。巴赞最初创造思维导图就是作为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学生可用导图替代传统的线性笔记,仅将教学内容的主题、关键词和细节要点简要地记入笔记,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再将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和开放式的资料架构。巴赞[5]提出“只记录关键字词,就可以节省50%到95%的时间”,这不仅解决了笔记跟不上教师进度问题,相反还能节省下时间去提取课程中重点与难点。不同于线性笔记,思维导图式笔记是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再结合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绘制完成的,每位学生的笔记都有个人特色,符合该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借助此笔记,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其记忆,在课后复习中,利用思维导图也能很快的将遗忘的知识点重现,提高复习效率。

四、初显成效

思维导图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初显成效。某高校护理专业分成两组进行授课,实验组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案进行医学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对课程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见附表)。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上纳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满意度。

五、小结

将思维导图合理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课程上效果是显著的,既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式,又有助于学生创新课堂笔记、提高复习质量。在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实践中,学生反应记忆效果更好,教学满意度提高。但是在现实教学环境中,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没有足够程度的重视,许多教师也仅将思维导图看作是一种教学潮流,趋于形式,没有真正领悟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6]。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善学校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程度,增加教学课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所以,培养教师绘制和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利用现有的课时,提高教学质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3(3):24-28.

[2]黄鹂鸣.思维导图在实习生护理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6):255-256.

[3]严晓蓉,何高大.视觉学习视角下的语言可视化表征与教学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5(2):46-54

[4]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5]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21.

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一、毕业论文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

1.选题性质

对2015年—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类型进行频数统计,选题研究性质以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为主,每年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科研课题和基础研究较少。选题类型除了1篇设计型以外,其余全是学术论文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研究、实验设计等设计类课题明显较少。

2.选题内容

毕业论文选题研究领域(内容)统计表毕业论文选题采用学生自拟与教师出题相结合,进行双向选择。从选题内容看,涉及领域较广,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或在研课题、所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及学生自己的兴趣相关。由表1可知,选题内容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居多。我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专业发展方向,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比例不到8%。从普通心理学等基础研究看,相当薄弱,不过这与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相一致。选题内容反映出课堂教学偏重于心理教育。从纵向看,学生在选题方面,研究领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心理、人格心理、网络心理的研究在上升,特别是有些选题如《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倾向与网购满意度的心理因素———一项质化研究》《网络促销对大学生消费意向和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以H大学大学生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等,与时俱进,选题较新,聚焦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心理学的应用性、时代性和新颖性。

3.选题研究对象

选题研究对象以大学生最多,其次是中学生。虽然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三个方向,面向中小学、医院、社工机构、心理咨询公司及政府机关等实习单位,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及社工方向的研究对象相对较少。由此可见,毕业论文与实习有脱节的现象。

(二)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现状。

1.研究方法

参照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实际研究情况[1],从表3可知,量化研究最多,实验法、访谈法、个案法较少。在量化研究中,相关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能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单变量及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调查法所用的问卷基本是借鉴前人编制的问卷,自编问卷较少,创新性不够。同时,还可以看出,实验研究太薄弱,还需要加强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统计软件和方法

对2018届65份毕业论文的统计方法进行频数统计,由表4可知,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以均值和标准差为代表的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相关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运用,但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的掌握和运用较少。总的来说,描述性统计的掌握和运用要优于推断统计。在方差分析中,有3篇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但交互作用的分析存在解释不到位的现象。在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上,信度的掌握明显优于效度,对效度的检验方法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论文中的关系研究大多数只研究相关分析,涉及回归分析的较少。不过,最近中介效应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比例。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更新,学生开始涉及多变量之间及影响机制的研究,研究深度在增加。在统计软件的使用上,以SPSS软件为主,使用SPSS软件进行研究的有47篇,占18届学生毕业论文总数的72.3%。使用E-Prime编程软件的只有1篇,占1.5%,说明实验研究统计软件及使用能力有待增强。

(三)论文写作规范的现状

在论文结构上,按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正文包括绪论、毕业论文(设计)主体及结论。论文结构完整性总体较好。由于正文的序号、内容、表格格式等经常不统一,我专业于2018届开始统一按《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2]要求,正文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统一序号,用三线表,参考文献统一用APA格式。2018届毕业论文规范比往届明显较好。在论文结果的表达上,存在用词不专业、表达不规范等现象,如表格没有注明M±SD而直接写出数据,有的没有写出T或F值,有的没有显示P值。在研究方法上个别论文没有说明使用的软件及统计方法。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分析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混淆T和R值,在相关显著性结果中没有用星号做标示等。

二、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对策

从现状调查可知,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选题以学术论文研究为主,设计型较少;以调查法为主,实验研究较少;选题内容偏重于学校心理学;量化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等。结合其原因,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的写作意识,端正大学生的写作态度

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等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大四上半学期学生精力主要集中在实习或考研,下半学期集中在找工作,写作态度不够端正,表现不积极不主动不认真,应付了事,前期进展缓慢,影响后期写作,论文质量难以提高。建议每年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动员大会,让本科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大意义,毕业论文写作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而且对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写作技能、培养自律、严谨、认真细致等态度,提高独立批判等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基础类、研究类课程的教学,增加设计型研究

由于学生的统计基础不够扎实,统计方法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过程与结论深度不够。平时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从问题提出、形成假设到变量的选择、统计处理、结果分析等训练不够,导致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课程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基础类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注重学术研究的融入,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方法类课程。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基础上,通过科研训练逐步提高的[3]。研究类课程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类课程涉及“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与“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等。针对我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实验法、测量法、推断统计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测量法及多变量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增加实验设计研究,增加多变量的关系研究,训练学生的推断统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结合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实际的课题研究,毕业论文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要学以致用,重视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同时,研究对象范围也可相应扩大。可结合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面试资格的实际情况,增加教育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类研究,其毕业设计答辩时可以进行说课答辩,答辩包括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内容及回答答辩教师的提问等,可以与教师资格证考核中的面试及中小学心理老师入职面试的说课形式一样[4]。

(三)以学年论文为契机,开展写作的专题讲座,注重写作规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大三下学期会进行学年论文,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制订研究设计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撰写论文等能力。通过训练学年论文可以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小学期,可以开展心理学论文写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如“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介绍”“脑电实验的介绍”“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等,培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四)端正指导教师的态度,提升科研水平,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由于专任教师少,学生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论文时,还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指导学生论文费心费力,给指导教师带来压力。同时,指导论文的课时报酬较少,缺乏激励机制,以致一些指导教师态度马虎,责任心不强。同时,虽然指导教师都是专任教师,但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不高,特别是统计和实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与教师的指导态度及科研业务水平息息相关。学校可组织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科研培训,也可通过自学,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合理分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课时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且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给予加分,对于不按规定完成指导工作或有不合格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则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对于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5]。

(五)加大过程管理和监控力度

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评定成绩、总结、评优等环节,但过程管理不够细化,平时监控力度不够,要上交材料时,一些学生才着急应付,保障不了论文质量。首先,在开题阶段,开题答辩小组要对课题的选题、文献综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内容、思路及方法等给予质量测评,写出书面修改意见。开题后,学生主动向指导教师反馈答辩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后的指导,仔细研讨、修改和完善,最后由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统一审核,合格者方能通过答辩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其次,在过程阶段,一方面,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监控,保留至少论文三次修改的电子版,不定期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度,若有明显滞后等现象,则给予通报批评。论文负责人还要进行书面的中期检查和汇报。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指导进行监控,对指导次数(不少于6次)、态度、指导意见等给予书面记录,保留原始材料,若有教师指导不力者,则应给予警告。最后,对评阅和答辩进行监控[6]。若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任一方不同意答辩,则要求学生返修后方能参加答辩。答辩前,为做好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工作,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并按学校相关规定严格处理。答辩时对其报告内容及其答辩情况进行质量考核,答辩不通过者,应重新修改直到达标后方能参加二次答辩,最终答辩不过者,将影响其正常毕业。

参考文献:

[1]吴杲,李超,顾海要.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五届学生毕业论文的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32(12):92-96.

[2]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刘德成,武慧芳,阎献彬.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看高校教学存在的缺陷———基于对河北省高校社科关系专业的调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0):52-55.

[4]丰向日.毕业教学设计: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桥梁———基于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36-38.

[5]宋国建,王倩飞.医学院校本简毕业生学术不端行为心理因素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3):207-209.

心理学论文范文4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疲惫不堪成为众多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出现,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从心理安全转变为对疾病心理或不健康心理的关注,从而忽略了人们的正常心理状态,导致了消极思想的广泛存在,而很难轻易地进行调节并转化为积极思想。这与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条件有关,在经过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的人民身心备受摧残,对于生活的信心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人不知道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现状,只是一味地“坐以待毙”,通过可怕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必须要及时通过心理调节和反馈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学医师来医治人们受伤的心灵,然而这也对广大心理疾病患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并尝试用科学积极的方式来调节内心,及早地从阴影中迈出来。总体来说,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是经历了一定过程的,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不断产生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是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决定的,也反映了教育的落后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高考或其他考试中,因此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等部门都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心理不健康,一旦受到家庭条件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2.实际行动落实不到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和教育部的规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机械死板,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结合事例,也不给学生自由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内心不重视这门课程,因此很难发挥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匹配,很多学校都花大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以及专业的学科实验室,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和教学设备,学生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和考试要考的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消极态度,完全不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思维和理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它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与心理学导师的疏导和激发,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从而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支撑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在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学教育观念,毕竟当前很多高职生都是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不佳,且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进入了高职学校,他们对学习和人生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很难树立一个良好的目标,因而存在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更应当重视,要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事例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扎扎实实,不断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巅峰。

2.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很多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学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不重视,甚至有的教师都是直接从乡镇调来或其他部门临时充当的兼职教师,因此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提高心理学教师的工作门槛,积极引进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对学校的教师要严格要求,相关领导应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心理情况,鼓励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摒除“他是问题学生”这一观点,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通过这种思维模式和新型观念的建立,打造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以积极的思想和心态从容应对,最终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论文范文5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当下小学英语教学环境的观察,注意到目前小学的英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教师师资不足,经验不足。英语学习不同于汉语,以前的英语教育都是从中学开始的。教学改革之后,学生小学开始就接触并学习英语,但就是这种起步的落差,导致小学的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们鲜少有前人的经验去学习,对于教学方法和技巧掌握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小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学环境。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较为严峻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练习的大环境,缺少能够学以致用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果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那么很难达到不断重复巩固知识的作用。三是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小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尤其敏感,很多学生害怕自己说错话招致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学习英语时不敢开口,这样学习的效率不高,导致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信心。四是小学生大多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一开始接触英语时,英语难度不高,学生没有应试压力,学习兴趣较浓。但随着年级增加,英语学习难度加大,如果再加上之前有未掌握的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兴趣直线下降。

二、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英语的教学,教师的关注点应该是发现学生外显的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扩展和培养这些积极品质,而不再是简单地只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教师在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教师的积极言行去影响学生

课堂不仅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媒介,更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态,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小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困难。尽管教师们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依然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教学工具盒材料来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增强学习主动性。

2.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积极表现,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品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趣味性的便于回答的问题,以此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能够大胆提问和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和嘉奖,引导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从而培养起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教师也应该向学生灌输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理念,让其懂得这是一个不断坚持、重复巩固的过程,不放弃,敢于超越自己,这样积极的体验会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3.要设置个性化的课堂形式

心理学论文范文6

实验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设计运用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成现场实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精准地传递信息,使心理学理论具现化,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现象的兴趣。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渐进、分段目标原则,构建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依次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整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设计为避免人文社科实践类课程缺乏监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纳入最后的成绩考核中。课堂实践教学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安排学生有序进行项目选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和项目评价与考核等步骤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内容;课后实践是指社会观摩和社会实践,例如到监狱、戒毒机构、医院、社区、中小学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义工实践,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

1.知识可视化理论。

知识可视化于2004年由国外学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复杂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如,技能学习)的构建和传达可以采用图形、图像等可视性手段达成。知识可视化的直观性、发散性等特点,不仅能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帮助。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儿看图学数字、高中几何画的草稿图、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等等,都是知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2.探究性学习理论。

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提出探究性学习观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为体验情境、产生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试验并验证。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议,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为了使探究性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识共享,还要让学生得到权威(专家教师或者书籍资料)必要的指导。

3.项目式教学(PBL)理论。

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组成小组,通过他人(同伴或教师)的协助或指导,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创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教学一般可分为选择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与反思等几个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精神。

三、双实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管静、万义平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一个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两个保证”一是实践计划保证,二是实践教材保证。“三个结合”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学建构双实教学体系,就要提出针对性的双实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双实教学计划,策略落实双实教学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1.双实教学目标。

教学总体目标是科学系统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心理学人才;教学子目标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践的整合;促进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将子目标细化明确,我们编制了具体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技能项目清单。在设计编写该实验实践类技能项目清单时,遵循了“两性一论”原则,“两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论”是指技能条目的设计要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为基础。

2.双实教学安排。

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在时间上有明确规定。比如英国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校内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我国教育部规定大学本科生四年期间实践与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多数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3左右,个别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达50%。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双实教学时间大概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50%,考核占40%。教学安排如下图,按照问题导入—理论探讨—心理实验、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问题导入部分是让学生在开课阶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随时提出有关社会心理的实际问题,结合于讲授教材的有关章节,准备相关案例分析。正式上课时,结合案例以及近期新闻和社会热点,作为引入。并在学生讨论后,对案例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论,将实际联系到本堂课程的知识理论。通过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做法,达到有的放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增强学习兴趣。理论探讨部分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向学生系统传授经典的社会心理概念、实验、理论和前沿进展,为全员参与的形式;采用课前社会心理学前沿报告、小组讨论促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深入分析,丰富相关知识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话题,促进社会心理学知识向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转化,并且能够形成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同时,双实教学改革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引入课前社会新闻心理评析、小组讨论、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观摩学习、自我分析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针对课程实验,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和深入理解;后四种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于社会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自我心态的调节。

3.双实教学模式的评价反馈。

心理学论文范文7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恶化的种种裂变,使人们不断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高品质、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视觉、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个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实际上“生存”和“生态”的延续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最终为人们生活提供合理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改善环境同时,也是环境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而观者具有的主观性、社会性、现实性、独特性遭到了无视、遗忘,一些与现实生活、心理相关的重要课程体系也被排斥在设计范畴之外。而环境是客观性、变化性、自然性的相对于观者主观性而言只能是被受限制的,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但这种理论并未给心理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便凸显了独立的理论教学方法论的弊端所在。因此,单纯地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的方法论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来没有变成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唯一选择。那么以环境心理学教学基本任务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特殊、固有地表现手法。最终打造未来的设计者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化转化;已经成为实际艺术形态的方法和过程,更好的加强在人际交往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互通关系,强调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所处环境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作用和联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环境和人们心理的相互关系,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所处环境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发展的规律。实验证明,这门学科也是探索人类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断去诠释环境及自身,同时也不断整合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当下,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问题不可回避,,协调并改善人、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通过《环境心理学》这类课程,不仅需要提高未来的环境设计者—风景园林设计师,这是形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以及生活节奏和生活理念不断更新,应培养具有实践性环境设计和理论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理念,构建与城市环境日益变化的趋势相适应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单一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学体系的束缚。

二、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初探

每当清晨看到洁净的露水,听到动人的鸟叫声。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人们通过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观对象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感觉”。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属性。如物体的形状、色调、味道、质感、凹凸感等。而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创建中,也会通过感觉反映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在具体的风景园林专项设计中,如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公园设计等,应考虑到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园林中的各个节点、道路、水体、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感觉、知觉、认知的关系去创建。对园区的节点及各个要素位置及朝向进行考虑,例如:园中的水体弯曲、自如、收放有着规律可循,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人们向往诗情画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鱼儿游来游去,身在园景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鱼群,给人亲近宜人的感觉。同时水体与建筑、山石、设施、植物构成围合的边界,突显着物体的个别属性。深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园中的植物讲究高低错落有致,树的种类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现生机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观者看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感受到曲线美、韵律感。与观者的路线、视觉方向设置有关,认知为“宛如天成”。仿佛沉静在大自然中一样,生动有趣、无限想象。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变化与环境心理学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风景园林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应依托于环境心理学体系建立的,从而利用交叉领域的作用是一种必然。如何实现两个学科必然交叉与联系呢!在教学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论式教学方式,将关键理论节点进行分类教学法,利用认知地图法、综合评估法、人类行为与环境体交互.体验法。根据方法的特点,进行重组穿插。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风景园林设计设计要素与环境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组对周边环境当中的设计要素进行感觉、知觉、认知体验的过程。然后,小组进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询问及调研,根据参数化的结论绘制出认知地图,加深对设计要素与人的行为、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运用两种学科的理论创建人们日益需求的景观环境。要对论述与之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两种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及探讨。

三、结语

心理学论文范文8

现代室内设计,就是指在不会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将室内元素进行合理地搭配、变换,通过其他方式将室内的艺术气息体现出来,为人们创造一种科学、实用、安全、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进行现代室内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保这些方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可以打造出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首先,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的使用情况,合理利用空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为室内环境的设计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更好的视觉效果。接下来要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利用适当的装修材料,充分体现环境的优越性,例如各种不同颜色的涂料会使得室内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根据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追求,打造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舍内环境。最后,需要考虑到房屋内各种物件的摆放,需要进行合理地设计,既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会使得室内看起来显得拥挤。详细了解每一个物件的尺寸大小、功能,以及人们对其的需求程度等,再经过分析,合理安排每种物件的位置,实现各物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为室内环境增添更多优美的元素。以上即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做出的相关介绍,只有了解了设计的主要过程等,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安全性和艺术性均会有所提高的室内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人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环境心理学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是由环境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构成的,在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人们的行为和心里变化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行为及心里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对室内设计的感受,了解其个性及行为特点,这将使得室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另外,环境心理学对人们的引导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地体现。有时候,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会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引导作用,对人们的个性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室内设计师要注意进行室内设计要符合用户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要针对用户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用户在某个物件上的使用习惯等,设计出更加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

2.3不同的用户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因此,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沟通,因此,在人们的表达上并不能对室内设计做出更好地规划。然而,在对用户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后,设计师可以较为清晰地理解人们在室内设计上的需求,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4设计师要始终注意良好视觉效果的产生,人们会通过眼睛,感受到室内环境的好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重视环境对人们感知器官的影响,选择适当地设计材料等为人们提供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环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对人们的心理情绪进分析。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带得人们的第一反应,人们通过这一学科将对环境的要求及认识充分地展现在室内设计师面前,为其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环境心理学还可以引导使用者体会到更加完美的室内环境,指引设计师进行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室内设计。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问题

在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不够充分的阶段,导致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影响作用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出其本质功能。另外,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现代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以环境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发展方向。然而,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是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往往希望将自己所生活的室内环境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的实现却需要付出太多的物质条件,因此,人们便无法追求自己内心高质量的室内环境。

3.2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高要求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无法使得室内设计师了解到其对室内环境的需求,由此可能会导致室内设计效果与用户的要求完全不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3由于室内设计方案的局限性,人们无法发挥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内心对良好的室内环境的需求也会受到限制,导致对室内设计的效果降低,无法实现内心对室内环境的认可。由此看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各种约束条件使得环境心理学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现代室内设计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符合要求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