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摘要:“互联网+”时代,由于授课对象和授课环境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急需与新的数据信息时代接轨,从课程导入、课堂掌控、授课内容、师生互动、教学反馈、课堂延伸等环节充分融入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一)思政课教育改革迎来机遇

1.丰富教学资源。网络技术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简明扼要的短视频、信息量巨大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直观形象的网络直播等,这些新兴的传播媒介透过最新的传播技术与媒体处理方式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一种更为学生所乐见的方式丰富并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2.拓展教学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线性传播形式,促进了线上教学的兴起与活跃。这深刻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模式,深入推进了教学形式的拓展。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与应用,推动了线上课堂的开展与普及,让学生有了更为自主和便利的“线上”表达渠道;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扩大了课堂互动的参与范围并提高了互动效率。

3.扩大教学影响。在传统教学体系内,一堂思政精品课的获益者往往仅限于课堂上参与面授的学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慕课平台日益完善并被广泛使用,其开放性、透明性以及易获得性的优势使得在全网范围内人人皆可共享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在深度与广度上得到极大的延伸。

(二)直面“互联网+”时代下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来自课堂组织、话语权威、信息管控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一是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易被分散。一方面是课堂上,部分高校思政课的讲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单一线性输出形式,不符合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心理,教学难以引发共鸣。另一方面是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加之如果学生自律性较差,教师课堂监管不力,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飘”到了网上,稍不注意便加入了“低头一族”。二是不良有害信息输入的危险增多。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监管与控制模式,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令各种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至网络所覆盖的每一个角落。作为青年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容易冲动的年龄特征都令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并受其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的大好机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同时,也要谨慎对待海量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所潜藏的危机。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在课程导入环节主动开发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至关重要。好的课程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引人入胜。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怎样把握好多元化条件下的知识传导和融合,形成更加灵活、更加快速、更加多维的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2]。在思政课程导入环节,应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微课、优秀视频、经典案例等,结合学生的教育背景有针对性地择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如MOOC、超星、钉钉等,在课前发起投票、问卷调查、讨论等互动活动,预先了解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再结合互动所反馈的信息,融入国内外的热点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合理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思政的学习积极性,在为课堂注入活力的同时,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与感染力。

(二)在讲授内容中强化运用

高校思政课讲授的重点应是集中于经典理论的阐释性内容。互联网极大拓宽了思政课的相关教学资源,给网络思政提供了一座蕴藏巨大储备信息的知识宝库。思政课教育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势必“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落实并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实现思政教育的“入脑入心”。因此,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要避免简单、重复性、基础性知识输出,传授的重点应倾向于理解性的阐释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思想的内化[3]。应从静态知识的传授走向智能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启发性研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真正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此外,还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自觉甄别、主动筛选、理性对待海量网络信息,向学生“注射”关于不良信息的“免疫疫苗”。

(三)在授课艺术上有效发挥

1.尽可能采用学生习惯并喜爱的展示形式,努力争取获得学生的认同,引发共鸣。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以其精炼简洁、体量小、传播便捷等优势,迎合了学生的喜好,易于被接受与认同。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短视频的片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比较晦涩的知识点,结合现代传媒技术,通过更具体直观的形式去阐述理论难点。

2.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提高课堂的交互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互联网+”时代,手机线上教学的功能开发与应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线上教学的开展,使得钉钉、雨课堂、学习通、MOOC等网上教学平台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日益成熟的网上教学平台不单单只是用于线上教学,在平时的线下教学过程中,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习惯的操作方式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去推动教学以更为丰富的形式、更为便捷的途径、更为活跃的氛围展开,以及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延伸与推广[4]。

(四)积极把握课堂与教学反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调整、日臻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个输出与输入不断往复的循环系统。在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基于学生的所需输入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输出,通过教学反馈获得学生关于学习实效的输出,再依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输出。在根据输出调整输入、再输出、再调整的循环往复的进程中,构建起有效的师生互动、信息共享、反馈及时的教学体系,使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呈螺旋上升式的提高[5]。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生的习得反应。过往的学情分析很多是基于大量烦琐的调查性工作,如课下调查(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课堂小测、成绩分析等,工作量巨大且存在个别调查不客观、取样不完整、数据不全面、反映情况不准确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台获得跨越式大发展,建立起了便捷全面的学情数据采集系统,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的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调整,以不断提高教学实效。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一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充满未知的挑战。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唯有勇于挑战、砥砺前行、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充分挖掘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资源优势,谨慎处理与规避网络传播所存在的风险与危害,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授课的理论阐释力,才能提升课堂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通过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作者:刘佳 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