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专题化教学

谈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专题化教学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坚持贯彻以问题为核心导向实行专题化教学,是深入推进思政课堂教法改革的重要选择,是推动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更具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和重要路径,能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获得感,使学生受益终身。其具体实践路径有:以问题为导向合理设计专题,教学专题设计基于问题链,创建双主体课堂,新媒体融入教学全过程。实施专题化教学关键在于问题的选择,此外还要注意立足教育目标和教材,改进评价考核机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专题化教学;教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主阵地。新形势下教法攻坚、提升实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与难点。以问题切入构建思政课堂的专题化教学创新模式,是推进高校思政课良性发展与改革深化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思政课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及应用价值。

一、问题导向的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问题导向下的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就是思政课教师从课程教学目标入手,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突破教材固有章节结构体系,以问题意识为教学基本导向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取舍、整合、提炼,合理遴选和确定不同问题模块的系列专题组织展开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为旨归,它的有效开展和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透彻掌握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又能够增强授课效果,促使传授知识与引领思想的有效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改进提升教育效果的积极探索。

1.思政课培养目标实现的现实需要。与既定知识、技能传授的知识性课程不同,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的主渠道。单纯的教条式平铺直叙、依序讲授的传统注入式思政课授课模式,缺乏问题意识,一般都是教师自导自演唱独角戏,教学内容远离教学对象的思想与实际,教学实效低下,既不能吸引和说服学生,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和引导。问题与专题深度有效融合、在问题导向下推进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凸显问题意识,以聚焦学生关切和困惑的热点疑难问题为基本前提,以呼应和解决学生的疑惑和误区为根本旨归,统筹教学内容精心提炼课程教学专题,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用思政理论知识理性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的信服力和亲和力,也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思辨思维,学生不但掌握到思政理论的精髓精要,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指导具体行动而外化于行,做到真信、真行,推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教育宗旨与目标。

2.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迫切之需。高校思政课当下困境:一是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紧张。思政理论抽象、说理性强、内容庞杂、涵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传统的拘泥于教材编排顺序、从头到尾完整讲授的方式,只会变成一言堂,照本宣科或浅尝辄止,不仅难以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而且必然难以深入展开和讲通讲透,不利于学生完整把握教学内容和系统建构知识结构。二是时效性欠佳。思政课统编教材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逻辑性、规范性、思政性、理论性与权威性,但社会实践变化太快,尽管教材会定期修订,仍然无法改变时效不足的滞后现实,无法及时回应新情况、新形势。教材语言表达通常晦涩抽象,可读性差,削弱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导致调动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的难度系数增大。三是内容交叉重叠。目前政治理论课在各大、中学校都有开设,彼此之间存在体系上的联系与内容上的交叉。如何避免重复授课、如何有效衔接、如何激发兴趣、如何突出重难点,都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四是教学教法单一简单,针对性不够强。常规的按教材编排顺序依次授课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与思重视不够,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和主体地位,教学形式单调僵化,教学内容枯燥空洞,课堂互动与实践缺乏。学生与课堂疏离,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不高,容易倦怠和产生思维惰性,弱化思政育人的教育结果。贯彻问题导向,接“地气”,有的放矢地回应学生内心需求,不囿于教材章节体系限制对教学内容提炼整合,精心设置相应专题对重难点耐心分析、深度讲解,有利于真正达成教材体系向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及价值信仰体系的转化,为思政课堂注入灵魂[1],提升课堂实效,助推思政课堂的改进创新。

3.思政课新媒体时代的最优选择。新媒体时代,通过电脑、手机等,大学生接收和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和途径更加畅通和便捷,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凌乱零散、片面碎化,甚至真假难辨,青年学生容易为众说纷纭的舆论所困扰,为各种网络舆情所影响。在多元文化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消费主义等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渗透与侵蚀,学生难免会出现价值认同迷茫与选择困惑,难免对所学思政课理论知识曲解和误读,降低和消融教育效果。[2]尤其是微课、幕课等的兴起与广泛开发,学生极易在网络上获得几门思政课的精品课程资源,借助新媒体,学生可能已经初步进行了自主学习,具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如果思政课教师还是沿用传统说教方式,必然无法吸引学生注意,难以使学生信服,学生因课堂获得感弱而可能对思政课产生排斥及厌烦的负面心理,最终导致思政课被学生冷落而低效。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化授课模式是将学生关切的各类问题与思政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设置对应专题深入分析讲解,有利于廓清学生错误思想,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另外,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立足问题和重难点进行针对性专题教学,深挖精讲,正好与学生线上自学形成互补,查漏补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收获,事半功倍。

4.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在需求。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生等难题与烦恼,未来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他们期望获得正确的价值引领与指导,渴望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帮助其看清现实,引导他们远离思想偏差和误区,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实现自我价值。质疑问难,切实回应学生的期待与渴求,解答学生所困所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学习生活中的内在需求,不断在改进中加强[3],这是思政治课理应承担的教化功能。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因疑施教,关照现实,直面学生的问题诉求,紧扣学生疑难疑问以及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焦点,对症下药,针对性地设计专题从理论与事实多角度深刻理性剖析并给予正确解答,不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的信服度,而且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价值判断,推动思政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从而发挥思政教学触动心灵、价值引导、强化认同、启迪思想[4]的效用,彰显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和独特魅力。

二、问题导向的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实践路径

1.以问题为导向合理设计专题。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教师既要深入调研,及时跟进学科主流前沿、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同时关注学生动态及学情变化,找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疑惑所在,及时持续地捕捉和搜集学生的关注热点、所思所想、真实诉求,还要围绕课程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对采集到的问题信息进行逻辑探究和综合归类,概括归纳并凝练出教师与学生关注度高、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能为学生所理解、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核心问题清单,并形成有益参考的研究分析报告。其次,立足教研室实际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研究确立专题。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围绕重难点,结合问题清单对专题设置集体研讨和评议,突破教材框架顺序,审定并确立专题系列主题,最终结合问题的归纳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提炼并确定划分出内在逻辑统一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若干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专题模块及主题。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专题内容,同时对教学方案、方法、进度以及实践教学等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讨论安排。[5]最后,在专题模块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根据学情和时政热点等的新变化对专题内容随时跟进调整、增补完善和及时穿插,并且通过集体备课方式互通知识的有无,分享教学设计、研究成果,实现专题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2.教学专题设计基于问题链。思源于疑。问题视域下的专题化教学从课程导入、内容讲解、互动及教学总结、反馈反思的整个教学设计都围绕问题进行,不仅从问题出发设置若干课程专题,而且专题框架确定后,通过合理设计多层次、内在关联的问题串联前后知识点,将其凝练成问题化的逻辑链条体系,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与思路步步深入地引导和点拨学生自己思考并自主求解,形成正确价值认知,实现思政课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的功能。问题设计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体现适度性。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差距合理,太过艰深,过于抽象,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过于简单,则缺乏张力和挑战,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第二,凸显逻辑性。注意问题间的逻辑关联,尽量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想实际,构建问题教学体系,通过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领学生去听课、去探究、去求知,调动学生的问题思维,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第三,强化互动性。采用鞭辟入里的语言、情理交融的情境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构建和谐平等、对话互动的良性的师生、生生关系,同生共长,使学生在活泼融洽的学习环境中积极理性思考、敞开心扉地自由表达,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有所感、有所得,提高学习价值和学习效果。

3.创建双主体课堂。问题导向下的思政课专题教学,因求而供,从学出发,以问题为出发点,教师依据问题-分析-解决的脉络路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与理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感体验自觉主动学习,促成知识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为充分尊重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课堂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主题内容不同及学生特点和需求不同有所差异而多元化,最大限度地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形成有效积极的课堂互动,力求形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互相呼应的高效课堂。比如,教师可组织利用各种信息素材创设课堂教学场域或情境,围绕某问题或专题开展问答、情景剧、演讲、讨论、知识竞赛、经典阅读等新颖活泼的活动,或者就某专题让学生自学自讲或主题发言,也可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视频观摩、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灵活组织。丰富的教学手段不仅让课堂活跃与鲜活起来,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参与度,而且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角色动机,找到学习乐趣。在这里,需要强调两点:其一,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师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师要做好导演,要有效把控课堂各环节,要对学生活动与言论及时指导与纠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二,最好以学生学习共同体为单位组织展开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解决问题和共享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又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激发潜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性[6],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新媒体融入教学全过程。基于问题的专题化教学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和有益补充。上课前,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前推送问题,布置预习任务。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结合教材提前学习相关课程的线上精品课程,为课堂专题教学系统精讲的深度学习做好呼应和铺垫。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性备课与教学设计,甚至可以事先通过新媒体展示专题内容,让学生在网路上搜集查询相关资源,为随后专题教学的展开创设良好环境和条件。课堂专题从问题出发,针对性精深讲授,并结合内容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参与课堂。课后,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传播平台,沟通交流、解疑答惑、讨论反馈、安排实践调研等,即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思想动态变化,并及时疏导与纠偏。另外,还要建设思政精品网站,统筹网络资源,紧扣学生关注,精心采撷、及时更新时事动态,借助线上网课、微信、微视频等手段,打造思政网络课堂或学习群,及时推送和上传相关的参考资料、课件、教学视频资源、网页链接、微课程等,并开设专题讨论模块发送思考题目和互动内容与学生多维交流互动,巩固和深化专题学习成果,让被动学习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三、问题导向的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1.关键在问题。深化问题导向下的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前提在于问题,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及思政理论重大问题,对准学生思想困惑及真实需求,带着问题针对性展开教学工作。专题要结合时展、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和学生成长实际,一方面紧密关联社会现实,反映时展所需,及时跟进最新理念和成果,做到贴近社会、与时俱进、回应现实;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普遍困惑和关切,符合学生接受能力、认知特征、心理需要的具体情况,最大程度地契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兴趣点,贴近学生,满足学生期待与需求,切实解决学生存疑的社会及个人问题。同时要与教学大纲相一致,针对教学重难点,符合学科专业范围,为学界公认,理论结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引发共鸣,满足学生成长内在需求;也才能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启迪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价值认同,达到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2.立足教育目标和教材。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实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等都有较大提升。但也出现了一种背道而驰的趋势,即某些教师完全不顾思政课教学目标与要求,完全与教材脱节,仅从学生喜欢的问题出发,投学生所好,哗众取宠,背离思政课教学改革初衷。问题导向下的思政课专题教学应始终围绕教材和教学目标而展开,是在吃准吃透思政教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打破教材原有框架体系,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与科学优化,是在突出教材重难点基础上的系统化课程内容重组。当然,不能苛求教材内容面面俱到地进入专题之中逐一解读,所以在体系规划专题内容时,不能割裂和削弱课程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这就需要巧妙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来系统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性认知。

3.改进评价考核机制。在期末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加大平时成绩权重,构建凸显过程性、合理完整、规范灵活的人性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成长,引导和激励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切实达成思政课“三进”的教学和价值目标。学习通、企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签到、管理等功能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提供便利,在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签到、回答问题、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记录、分析和检测;在课外,可以通过微课、微视频等方式深化拓展学习,以学习经验值、作业批改、撰写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评,既保证学生教学参与度,对学生有效同步管理,同时节约教师时间,及时跟踪学生动态,对学生主体参与实现比较科学的考核。最后,协同合力育人,建立多部门考评结果共享机制,结果纳入学生各类评选参考依据,使考核结果发挥导向作用,指引学生价值认同和实践养成,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行为的相结合、相统一,保障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达成。教贵得法。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化教学,是在科学深入剖析思政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科要求、教学对象情况、现实社会问题等教学实际而总体规划、针对性地设置专题教学内容的教学新范式,顺应了时代要求,弥补了传统思政教学的诸多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焕发了思政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是优化和完善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途径。这种问题与专题有机融合的教学新范式符合教学目标,主题鲜明、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灵活生动、内容丰富,突显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思政课堂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有利于实现高素质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安永丽 单位: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