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门助推劳动教育的意义

农业农村部门助推劳动教育的意义

1农业农村部门助推服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农业农村部门具有优越的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就地域范围而言,农村广阔的空间格局给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提供了支撑保障。农业示范园区、农场、牧场、渔场、乡村旅游线路、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均可提供劳动实践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锤炼意志品德。就时间分布而言,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选择育苗、播种、施肥、除草、治虫、收割、仓储、配送、加工、销售等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培育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全方面培育和塑造青少年的健康健全人格。由此,农业农村部门不仅能够符合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义,而且能够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1.2有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赶超式的城镇化发展危及城乡文化的有机融合,造成了乡土文化传承困境,其负面影响是广大青少年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隔阂,最终导致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匮乏。虽然说通过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谁来种地”的难题,但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农业领域更加需要热爱“三农”事业、熟悉先进技术、掌握管理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1]。农业农村部门对接服务劳动教育,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三农”事业的情感,有助于宣传乡村振兴系列政策红利,有助于展示乡村创新创业机会,最终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

1.3有助于推广区域农产品

《意见》给出了劳动教育的指导性形式,即除了开展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外,更多地鼓励开展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工艺劳动和公益劳动。第一,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生产劳动,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理解农产品定价、储存、加工、流通的一般性规律,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第二,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服务劳动,可以让学生尝试区域农产品自媒体推广、市场调查、电商直播、生鲜配送等服务性劳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区域名优特农产品的推广。第三,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工艺劳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挖掘农业农村的潜在美感,理解特色乡村、民宿旅游、休闲农业的内涵,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第四,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公益劳动,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生态农业、美丽乡村、绿色产品的时代寓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2农业农村部门助推服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2.1协同开设劳动教育第二课堂

首先是进行大中小学不同层次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的需求分析。由于不同阶段的青少年身体素养、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不同,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的需求调研,把握育人导向并遵循教育规律,掌握劳动教育的表象需求和潜在需求。其次是针对需求设计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农业农村部门需要立足农业产业融合,针对新技术背景下的农业新业态趋势,设计诸如开心农场、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人居环境等具体的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最后是逐步开发契合大中小学农业劳动实践的指导手册。各地可以根据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基本情况,逐步完善劳动教育项目设计、第二课堂载体、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事项,开发农业农村劳动实践指导手册[2]。

2.2建立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基地

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农业农村部门不仅可以与教育部门合作,而且还可以直接与各类学校建立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基地,即通过资本或契约为纽带,彼此投入资金、场地、人员、信息、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共同建立融合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技术转让、农村电商等职能于一体的集成化产教融合基地。为了充分做到资源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需要建立稳定的常设性运行管理机制。由于基地实现了更多要素资源的集成,并且借助国有农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特色精品乡村、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业创业孵化基地等有形载体支撑,因此可以更加持久、稳健地服务劳动教育。与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的公益服务不同,产教融合基地不仅可以提供劳动教育的公共产品,还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乡村产业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与电商推广等商业服务。

2.3承接劳动服务外包

劳动教育服务外包是学校将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委托给校外其他机构负责实施,即学校购买其他机构提供的劳动教育服务。如同军事训练等必修课程,学校需要与校外组织机构签订服务购买合同,明确权责义务关系。对学校而言,劳动教育服务外包可以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集中精力提高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农业农村部门而言,可以充分突显劳动教育的通识性,通过有偿服务实现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优势,一方面开发劳动实践教育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开发诸如养殖、种植、渔业、牧业、乡村旅游导游服务、农产品品牌策划、电商直播带货等系列劳动实践教育专业课程。

3农业农村部门助推服务劳动教育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对接服务的宣传引导

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融入国家劳动教育体系,不仅突显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而且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一步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接服务的宣传,具体包括:宣传对接服务的先行地区,宣传对接服务的典型企业,总结对接服务的成功经验,挖掘劳动实践教育的先进事迹[3]。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接服务的引导,具体包括:高度重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营造农业农村服务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发挥农业农村得天独厚的劳动资源优势,充分认识服务劳动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影响。

3.2因地制宜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校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教育实施条件不足的现状,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地域空间广阔优势,积极将农业农村生产活动与劳动教育目标要求结合起来。当前需要积极梳理劳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一是积极协同开设第二课堂、承接劳动教育服务外包和建立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基地,促进劳动教育资源要素的融合;二是积极利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产教融合扶持政策,尝试建立劳动教育产业学院、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劳动教育现代学徒制等合作形式,因地制宜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3.3加强对接服务的监督与评价

对接服务劳动教育是农业农村部门的新使命、新机遇与新挑战。下一步需要加强督导与评价:一是加强统筹领导,要求在党委领导下,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对接服务,并且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责任压实。二是加强监督,将对接服务劳动教育纳入监督体系,及时分享先进经验和成功举措,注重过程督导,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促进对接服务向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延伸。三是强化监测评价,逐步明确劳动教育对接服务考核指标、评议评分细则,采取定量监测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对接服务结果导向。四是强化示范引领,根据监测评价结果,以更高标准、更优举措、更高效益持续推进对接服务。

3.4将劳动教育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业农村部门需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是人员融入,农业农村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大中小学庞大的青少年群体,让他们切实感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二是知识融入,农业农村要以开放式创新吸纳青少年学生的知识,促进现代农业知识的更新与跃迁。三是信息融入,通过劳动教育对接服务,农业农村可以获悉青少年群体的农产品需求信息,也可以借助青少年群体传播最新的农产品供给信息。四是情感融入,通过劳动教育让青少年群体了解三农、热爱三农,奠定投身三农事业的情感基础。五是技术融入,劳动教育同样需要体现时代特征,注重技术革新、商业模式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蔡瑞林,张国平,谢嗣胜.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蕴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5):111-119.

[2]齐利平.农业院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9(4):24-30.

[3]刘丽萍.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72):25-27.

作者:蔡瑞林 沈向东 单位:苏州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 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