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改革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思考

工程教育改革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思考

摘要:基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想,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了专业建设改革的几点建议。只有走融合发展之路,积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式,才能让专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改革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国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的战略性结构调整[1]。区别于传统本科高校侧重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培养能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服务的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为社会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能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隶属于工程类学科,本文将从高校应用型转型及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下,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

1《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衡量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条件的一种合格性评价体系,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保障制度。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华盛顿协议》是目前全球工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工程师互认协议,突出用户参与认证评估,强调教育界与工业界的有效对接,提倡校企协同育人[3]。该协议指出毕业生素质应由“必须掌握的知识”和“问题解决水平”共同构成,强调工程师处理复杂问题以及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能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打下基础。各成员国在此素质框架下,基于实质等效性原则,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与本国相适应的认证标准和程序,规定了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并为学生的培养设置了灵活的标准体系[4]。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成为工程教育认证的主力军,但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的改革及专业的建设中还处在初级阶段,系统化的改革急需进行。

2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以西安培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本专业主要以课程体系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相结合,相继搭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测量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开设了相应的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课程,同时也和多家企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政策,主动进行应用性课程的改革,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真学、真做、练就真本领。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要主动应对国内国际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工程教育的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它的实践性是通过专业建设的实践性来体现的[5]。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上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但这都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应主动求变求新,积极探索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式。

2.2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本科教学中,专业建设是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及的内容有: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及保障体系的建设等[6]。

2.2.1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脱节

大部分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范式沿袭传统的科学范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往往追随于一流研究型的大学,而忽视与产业行业的对接。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没有对当地经济及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即产业和专业脱节,仅仅是依靠经验或模仿,从而使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7]。

2.2.2专业缺乏特色

新一轮的教学工作评估结果中表明:在40个观测点中,专业建设不合格排名第三,原因是课程设置数量众多而繁杂,学生几乎都是略知皮毛而无一精通[8]。其根本在于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脱节,导致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而无特色,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主动与学校洽谈校企合作和科研项目合作的企业很少,这是影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困境。

2.2.3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育系统,尽管开设了一系列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课程,但在思想上我们仍认为实践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辅助,许多综合性的实训实验并没有深入企业调研,不能与社会需求对接,学生缺乏实际工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目前存在“加学时即强实践”的误区,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践,在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导致了实践教学的“碎片化”,学生达不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8]。

2.2.4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也要有能服务于产业的技术实践能力,但现有的大部分教师都来自于学术型院校,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9]。特别是对于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由于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2.5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不完善

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是直接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关系着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关系着专业建设的反馈信息和持续改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对考核方式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注重结果的评估,而忽略输入输出的动态评价系统,不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问题的及时解决。评价方式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现象,忽略与社会的对接、交流和沟通,导致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相适应。

3专业建设的深化改革

基于《华盛顿协议》关于毕业生素质规定的启示,顺应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趋势,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的主打方向,注重问题导向,找准关键环节,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和体系,实现专业建设的整体提升。

3.1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校企联动建立综合实训、实践平台,而是要与企业共同订立培养标准、建立课程体系、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促进毕业生就业,学生的学习质量由用人单位参与评价[10],并形成反馈意见,保持持续改进。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的质量,要把这种合作关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得到实际的效果,才能稳定、持续发展[11],避免校企合作“标签化、僵硬化”。

3.2聚焦专业特色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为了实现既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小的单元。而课程体系则是将这些基本单元按照逻辑顺序合理的进行排列组合,是支撑专业目标实现的基础,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6]。全面践行OBE教育模式,聚焦地方产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入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突出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建立“依托学科,面向应用”课程体系的关键。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打方向,核心课程门数的设立不宜过多,一般5~8门为宜[6]。在此基础上,研究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每门课程的内容取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除了通识课程外,每门课程的设立要能对毕业要求有贡献,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涵括工程专业认证所需要的标准要求;教学环节要制定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立即从事相关工作。

3.3加强实践环节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的核心体现在专业建设的实践性转型上,由此可见实践对于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完善的整个过程之中。首先,实践课程的选择应与当地企业、行业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并按照逻辑顺序在时间上排列好,确保开设的实践课程能服务于产业。其次,授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实训、实践脱离虚拟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各种校企深度合作方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完善各种实验设备、虚拟软件,搭建校企综合实训平台,让良好的实践教育教学方式落地生根。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力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建立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即同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9]。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以下途径:①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寒暑假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的运营方式,参观并加入到实际工程的实践中,掌握行业的先进技术;②聘请企业内部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特别是对于实践类的课程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③良好的制度体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高校要从制度建设着手,完善和改革教师、工程技术人才的聘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校任教,稳定教师队伍。

3.5完善监控和评估体系

聚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个监控体系一定要是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体系[6],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形成一个持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可分为三个步骤:教学过程前的监控、教学过程中的监控、教学过程后的监控,内容涵括:开课前教学文件的准备;课程中学生和督导老师的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的综合成绩和满意度调查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主要依靠老师或者第三方企业的反馈信息来把控,建立“双导师”制,即生活生涯导师和学业导师,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4结语

走融合发展之路,深化普职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让工程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等方面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实现对毕业生质量的把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摆正方位,明确方向,办出土木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让教育回归工程,让工程联系教育,实现健康、持续的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谢娜 刘杰 杨锦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