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策略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国际发展提出的重要发展构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地缘割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文章针对“一带一路”视野下跨文化教学研究的现实需求和研究缺位,结合跨文化能力概念内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教学评价和跨文化情感能力五方面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为“一带一路”视野下跨文化教学提出可操作的策略和建议,提出培养具有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冲突;跨文化教学

2016年4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端论坛上,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时,重点指出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全球化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和服务社会需要,培养英语“跨文化”人才,实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相应改革,促进大学生未来在工作中获得先机,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教学源于美国,在国际上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国内的跨文化教学研究受传统西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影响,也以英语国家文化和中西文化差异对比为主。Holliday提出超越文化阻隔、将个人经历和轨迹融入跨文化交际中寻找文化共性的理论,对我国的跨文化教学也具有指导作用[1]。Knapp提出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期待交流中存在差异、期待不确定性和期待交流中误解的跨文化意识,是适应世界英语发展整体趋势的跨文化教学理念[2]。Risager回顾了欧洲外语教学的历程,归纳出四类缺乏可操作性的复杂的跨文化教学实践模式:外国文化模式、跨文化模式、多文化模式和超文化模式[3]。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教学引入中国。胡文仲在《试论跨文化交际》一文中归纳出六个不同的领域:(1)词汇研究:研究词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2)语用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问题;(3)非语言研究:不同文化的体态语、表情等差异;(4)交往习俗研究:称呼语、问候语的文化差异;(5)社会心理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的心理差异;(6)价值观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付小秋、张红玲提出构建外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4]。但传统的跨文化教学研究仍主要以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如美国和欧洲等,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如印度、泰国、新加波、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外交、民俗等。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何东提出双向的跨文化交流是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并在教学评价内容中引入母语文化[5]。孔海燕提出,“一带一路”视野下从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态度、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五个方面丰富跨文化课程内容[6]。陈欣从跨文化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注重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三方面提出“一带一路”构想视野下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理念[7]。可见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不完善和不到位之处:一是“一带一路”与跨文化研究虽有成果,但总体上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缺乏深度及代表性、系统性;二是跨文化教学虽有建设性研究成果,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国际英语人才的发展趋势,没有融入最新的国际要素,没有充分考虑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构想,无法适应对外经济、政治和文化需要,也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最终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三是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没有适应“一带一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需求,一些新式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等没有科学地运用到跨文化教学。综上所述,学术界应当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需要为研究目标。鉴于此,本文拟以“一带一路”为视角探讨文化冲突的表现,提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方案,为培养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构想需要的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撑与对策参考。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带一路”构想背景下,需要培养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应用型跨文化人才,形成宽泛的人才布局。而当前高校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与国家人才需求不对称的教学短板。为突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国际化及满足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跨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跨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国际化视野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深入,以英语为主体的跨文化交际需求旺盛,而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结构单一。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育由于受到国外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仍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这虽然有助于大学生及毕业生合理地进行文化交流,但不足以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沿途经过非洲、孟加拉、印度、埃及、土耳其等国家,这些国家在国际的主流政治经济体系当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因而多年来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英语教学角度也是长期缺乏重视,中国国内的学生对于这些国家、地区的认知程度很低,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只是程序性的按照英语语言和欧美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但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虽然运用英语,但文化却不是欧美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及毕业生对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民俗、传统不了解,往往以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进行思考,交际时产生文化冲突。

(二)跨文化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跨文化知识增长需求

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取决于教育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地认为教学方法只包含教的方法,而忽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师生认可的教学方法之间也有差距,大部分教师认为讲座是高效和常用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训练并不常用,但却是学生认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8]。传统的跨文化教学主要采用阅读、讲授、展示、讨论和观看视频等方法,授课内容主要围绕英美文化,模式单一。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机械地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传授英语词汇量、语法和句式基础训练等语言知识,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和正确使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跨文化知识的增长需求。

(三)跨文化教学主体单一,无法覆盖跨文化教学师资需求

从高校教师层面上来看,长期以来,高校主要重视各发达国家或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课程,严重缺乏西亚、东南亚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师资。因此,跨文化教学主体单一,不能覆盖跨文化教学师资需求,这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化其全球意识,对此改进已成当务之急,也是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冲突和区域经贸合作的客观需要。由于系统的英语教学计划中对跨文化教学重视不够,多数教师、学生甚至教学管理者都存在对跨文化教育的认知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教学重点;过多关注英语文化,忽视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传播,不注重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教师整体缺乏跨文化教学培训,导致师资力量受综合教学能力所限,不能在宏观上对语言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分析与讲解,对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及时、合理的把握与整合,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四)跨文化教学评价单一,无法适应跨文化教学多元目标

精通英语并不等同于国际型人才,因为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只是对外交往的沟通工具。从考试评价导向来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最关注的是只要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万事大吉了。部分英语教师和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就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只讲授和学习相关的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子,跨文化知识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和考核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认为国家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手段。这种终结性评价手段的考试往往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教学的指挥棒。这种应试学习和应试教学以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为主,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很少,学生狭隘地忙于应付过级考试,顾不上拓宽知识面和发展创新能力,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明显不平衡。在此状态下,师生对跨文化教学长期持消极态度,无法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也不能满足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多元目标。

(五)跨文化情感能力培养不到位,无法适应跨文化交流实际需要

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指交际者具备的对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科学的意识与情感态度。跨文化交际需要情感的投入才能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深入交流或文化融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符号在编码、传递和解码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与本土文化产生直接关联,任何一方的缺失势必阻碍跨文化的有效交际[9]。跨文化交际是两种及以上文化的沟通与互信,任何片面关注一国文化都难以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没有对中华文明和中国本土文化投入必要的关注和情感,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的培养方面显得不足,进入了顾此失彼的误区。因此,学生在用英语介绍母语文化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用英语准确地介绍本土文化,难以做到民族文化的输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学生还通常会被要求“顺应”外国文化,忽视了对大学生本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对本土文化自信不够,无法适应跨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这使“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处于滞后状态。

三、“一带一路”文化冲突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对此,我们要厘清各类文化冲突类型,确定原因,发现跨文化教学问题所在,以便针对性地对跨文化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对策,使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随着“一带一路”新发展构想的需求而有所调整。

(一)充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跨文化教学内容

当前重要的是要将“一带一路”发展构想对国际化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融入到跨文化教学中,在进行教学内容重构时要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首先,要突破欧美国家文化的限制,尤其是增加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外交和民情。跨文化课程内容应包括欧洲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和非洲文化等,创建多元文化环境;让学生接触到相关地理、历史、政治、民俗文化等知识,形成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宏观印象。教学中还可添加介绍各国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差异的内容,因为在跨文化交流中,感性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属于表层文化的食品和节日更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而将跨文化教学理论与生动的案例相结合。其次,在输入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输出民族文化。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中增加母语文化,既要培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外国通”,也要培养更多的“中国通”。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母语文化,以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将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与互动伙伴进行跨文化交流。高校应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哲学、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系统介绍母语文化,引导学生准确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引导学生既能用英语讲述西方节日典故,也可以用流利的英语表述端午节、七夕节、中国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儒家道家经典等中国文化元素词语,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平衡。

(二)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跨文化交际的体验式展开

《文化教学》一书中提到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可以从文化体验、文化知识和体验式学习循环入手,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跨文化教学中,体验文化差异也是学生的必修内容[10]。教师可以尝试改变过去全部案例都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的做法,如餐桌礼仪除了介绍刀叉文化、筷子文化,还可增加中东地区的手抓饭等案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包罗万象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从而探索出某些一般性的跨文化交际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举一反三。另外,注重跨文化教育的体验式展开,因为广义的文化是需要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索的。最常见的体验文化的方式是通过影视作品、文学著作和网络媒体等感知文化。教师有针对性地推荐海外影视让学生观看和讨论,有利于学生间接体验文化差异来增强文化敏感性。此外,定期输送学生和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观访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体验文化差异的方式。

(三)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跨文化教学师资主体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互联网的发展,来华的留学生和外籍人士数量增多,即使不出国门也可体验到异域文化。由于英语教师承担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高校可有效拓展跨文化教学师资主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人员资源,聘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籍教师,邀请相关国家驻华大使及外交使节、外资企业人士为在校师生做关于跨文化知识的讲座或论坛,建立交流研究平台;考虑利用留学回国人员,结合高校资源优势,开设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南亚、西亚国家文化、独联体国家文化的跨文化专题讲座和开展“一带一路”的特色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此外,高校还可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如高校组织英语教师走进外资企业,教师在参与校企实践的过程中可充分了解涉外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标准,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创造国际化的教学情景,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跨文化课程师资的优化配置,融教育、政治、市场和人才于一体,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后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民间特别是涉外企业更新观念、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

(四)创新创立“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一带一路”为依托,跨文化课程评价还应当涉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政治历史和法律规范等常识,实现语言类和非语言类课程设置的互相渗透,让学生对沿线国家有宏观的认识,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国际人才。跨文化教学的新实践模型也强调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导与反馈作用。教学评价不仅要在每学期结束前进行,还要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实施,尤其是模拟“一带一路”实际交际环节,并通过考察学生的交际成果来创新创立跨文化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水平来确定评价结果,从而了解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和跨文化意识的情况,并逐步改进跨文化教学以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教师可通过评价学生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现象异同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比较,帮助学生“从民族中心主义”过渡到“民族相对主义”,鼓励他们在将来的对外交往中自信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五)正确对待母语,促进“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既要顺应英语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兼顾母语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同感。在更科学性、社会性和国际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跨文化教学实践课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两三周的时间负责并介绍一个模块,可以通过图片、视频、PPT等方式做主题报告,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高校也应鼓励学生走进外企进行教学实践,以检验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英语学习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将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并增强自我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认同感,提高其文化分析解释能力和沟通能力。“一带一路”发展构想背景下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将直接有助于提升国内高校师生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综合竞争力,有助于中外交流的深化,将为实现国家发展与世界对接、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作者:陈艺 单位:仰恩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