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模式下和声课程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模式下和声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几乎适用于任何一门课程的培训与教学,音乐类和声课程亦不例外。“翻转课堂”教学平台系统为我们更好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和声课堂教学实质性重塑需借助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平台,本文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出新的观点,以期获得更高实际成效。

关键词:翻转课堂;和声;教学模式;重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几乎适用于任何一门课程的培训与教学。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学科中的和声课程几乎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存在着学生学习效率低、积极性弱、理解偏差、内心听觉薄弱等诸多问题。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和声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未来获得更高实际成效。

一、“翻转课堂”内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源于美国两位化学老师的实践探索。在2007左右开始进行尝试,这种课程整体前移或者称为颠倒的教学模式,在“可汗学院”创立之后风靡全球,成为现今备受关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1]“翻转课堂”是将原本在课上教师讲解的内容放置在课前学生自学进行(通常采用微视频方式),而课上时间则用来完成原本安排在课下的功课,故在程序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流程。

二、和声课堂教学现状

和声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它是音乐学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在教学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就教学效果而言却不甚理想。这门“成熟、系统、稳定”学科,通常会与“枯燥难懂”、“混淆记忆”、“纸上谈兵”、“纯黑板”等词语紧密关联。传统和声课程教学过程通常是由教师先灌输知识点,在黑板上谱例,学生记录同时并进行内化理解,课程末配以和声的写作练习结束课程。这样的模式看似简单易行,只要教师讲解到位,学生理解就无偏差。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在课堂上由于和声理论知识点繁复冗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眼高手低,记忆混淆等都是常事。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学生学习和声如同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在不熟悉语境的环境下,内心听觉得不到塑形,严重影响到知识的实践与运用,至于课后的作业,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亦不能一一指出作业中的不适与错误,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也常常得到及时的纠正。现阶段和声教学模式实际是“教—学—掌握”,这个模式是对此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极其理想的概括。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和声教与学之间的过渡异常困难,没有时间的缓冲及再理解,知识内化效果不明显,课堂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下就“翻转课堂”和声课程教学中的重塑作简要陈述。

三、传统和声课堂的重塑

“翻转课堂”实际是将传统教学流程进行顺序的颠倒,即学-教学-贯通,这样学和教之间就存在了时间上的缓冲,实际上和声课堂的重塑是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再设计与再开发。依据“学-教学-贯通”理论,我们把和声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及理念。

(一)接受式学习环境的课前教学

接受式学习环境的课前教学即学习者不需要有对知识信息作反馈意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接受式学习环境教学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而不被大众认可。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发现式或引导式教学目前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其实,在和声课程“翻转课堂”的前课教学中,接受式学习环境的教学不失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前期基础阶段的教学,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怎样做,比引导及互动中思考来的有效果的多。和声课程的前课教学是需要教学媒介作为支撑的。首先需专业课程开发人员通过媒介完成前期的课程准备,教学媒介的选择可以多样化,“翻转课堂”更偏向微视频的教学媒介。鉴于和声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可以拓展至传统“翻转课堂”以外的多媒介教学,例如资料、图形、书本、音频、键盘等。在进行课前媒介教学时,需以简洁明了的块状结构信息将知识进行分组,一般不超过5个信息块。比如在讲解某跳进知识点时,可将其分成两个人故事、排列法、发生位置、和声连接法、后来的故事等五个信息块讲解。在信息块的排序上应遵循先易后难得原则。信息块越多,有效的信息存储量就会受限。各种媒介的使用应做到简明扼要,如选择制作微视频,视频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在制作视频时,尽量减少不必要人、事物等出现。通常人们会认为媒介越复杂,制作的越生动活泼,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然而,梅耶研究了最常用的多媒体荧幕和教学设计策略,认为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思维超负荷,进而引起学习问题。[2]神经系统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检测大脑运作的技术,大脑的缓存容量是有限的,重要的信息放置在生动的背景当中,只会分散学习者的精力,影响其学习效果。所以,例如在制作各音程跳进章节的微视频时,建议拍摄背景为单纯色系如仅为黑白背景,记录音符在背景中的运动轨迹即可,适当加入学习者熟悉的讲解者声音,勿需过多加入动画或其他音响信息。此外,在信息块的处理上应尽可能分段进行,即学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信息块的学习。这种断点式学习效果明显优于连续性的学习。和声理论知识点的记忆一直被学生看成是棘手的问题,有时在课堂中能很容易记住一些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及难度的增加,这些概念又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张冠李戴。教师仅凭课堂上抽象的讲解或加入简单的键盘也很容易将知识点枯燥乏味,多视觉媒介的引入将有助于学教的效果,加深和声学习者的知识记忆。研究表明,对于从视觉获取的信息,人们会更容易记忆。图片和印刷文字通过学习者的眼睛进入到其感官记忆中,口头话语则通过耳朵进入到感官记忆中。如果学习者在记忆衰退前关注到了这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会转化为工作记忆,在工作记忆中,学习者能在大脑中将进入的文字和图像组合到一致的认知结构中,而且能对生成的言语模型、图像模型与长时记忆中的先前知识相互整合。因此,在工作记忆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就能够被储存到长期记忆中。[3]和声理论的教学是为实践服务,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如能立即调动眼耳等器官,加强整合,知识内化,将有助于贯通于未来的音乐实践中。

(二)指导式学习环境中的课中教学

课前接受式学习环境教学可以使学生高效熟识课程内容,课中再进行此类教学方法就是机械性的重复,抹杀了“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翻转课堂”之所以要对教学流程进行颠倒,绝非认为学生仅凭课前的自学就能掌握知识的融会贯通。“翻转课堂”的课中环节是其核心环节,此环节对于教师个人能力及教学设计开发均提出较高要求。基于指导式学习环境教学有线性方式、互动练习、分散式练习等基本特点,课中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建立健康的学教关系。“翻转课堂”的指引者是教师,甚至可以说教师就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人物。不同教学能力的教师,不同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差异性是巨大的。学生可将在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记录,将不理解的部分带入课堂,与同学、老师共同解决疑难疑问。教师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需对问题有分析、引导、解决及总结的能力,并有敏感度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及后续反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线性方式是指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强调一种线性的有步骤的排序。在指导式环境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好节奏,做到有序的引导。如在详述和声连接中某部分内容时,应提前设计好整个流程,针对学生在课前媒介教学学习内容做简单提点,通过简单问答了解学生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确定理解是否有偏差。再梳理好前期知识后,可以用问题方式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提出体现出相应的逻辑关系,层层推进,直到落实到结论。以讲解和声连接中需要避免的隐伏五八度为例,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隐伏五八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再次可以线性方式的提出三个问题,如发生地点、发生方式及发生方向等等,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再做归纳总结即要避免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情况下的隐伏五八度的出现。整个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节奏。互动练习是学-教方的双向活动即“学习者与教学者的双向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新的知识,还以可以帮助教学者来达成教学的目标。学习者被鼓励积极参与互动练习可以有效促进新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在设计有关深度理解的实践互动练习中,宜倾向以“精致型”练习为主,此更利于学习者对于知识的深加工。例如当要求书写某一和弦四部和声时,一般性练习即对于某一信息的重复,仅仅要求学习者记住四部和声的书写步骤,而“精致型”练习则更多关注学习四部和声所要达到的目标,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书写四部和声的目标之一是上方三声部不得出现超越八度的现象,如果出现了,亦有办法化解。如果说一般性练习更适合接受式学习环境的课前教学,“精致型”练习互动则不失为进行知识深加工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和声的理论知识在稍长的时间后容易呈现出记忆的混淆与下滑,为此,学生常用大量的无声写作练习的方法来增强和声理论记忆。然而,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和声既来源于听觉也服务于听觉,对于这样一种音乐语言,重语法轻语音及语义将有违音乐学习的规律,尤其对于中国学生所固有的单声旋律线条思维而言。和声课堂中可选用相应的音乐软件进行音频的制作,开启学生倾听的耳朵,如可以充分利用Tonica、Sibelius等和声教学软件展示范例,比较范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声音响的美感,丰富多声思维,提高内心听觉,享受和声乐趣,真正做到和声听觉与音乐思维的结合。

(三)反馈式学习环境中的课后教学

一个概念的内化,尤其是那种复杂的、非良构的、不能自发建立的知识概念的内化,仅通过一次内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多次内化、多个情景的应用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即“正确概念”和前概念之间需要通过不断反复的碰撞、接触,完成知识内化并最终被学生掌握。[4]和声学习即是需要反复内化,达到一定熟练程度能够应对多种复杂和声问题后才能完全掌握。其内化是离不开大量的写作训练及反复倾听的,和声写作量及倾听量的提升对多次内化起到积极的效应。在传统的和声课堂中,教师布置完作业后由学生自行完成,但由于作业信息量大,教师通常不能对学生作业进行一一批阅,也无法检验学生弹听部分的学习,故难以对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必然导致正确的信息难以进行强化。反馈式学习环境中的课后教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延续,其不仅是课中的反馈,更涉及到课后的反馈。反馈不但是对于信息完成正误的分析,更关键要使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与进度,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关注自身纵向比较而非横向与他人的比较。通过媒介及电脑音乐软件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能及时对作业进行有效的聆听,强化多声思维,部分电脑软件甚至可以纠正学生的作业中的错误,反复修改中比较音响的差异。除此之外,教学平台的建立与优化也将成为反馈形式的必备技术基础,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如果教学遇到任何问题,均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师上线后可及时给与正确的指导。和声课堂教学实质性重塑需借助“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平台。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合和声课堂教学的全新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其中包括新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效果。“翻转课堂”教学平台系统也为我们更好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和声教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

[2]肯尼思?H?希尔伯、韦尔兹利?R?福希.ISPI绩效改进指南[M].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4:274.

作者:李琨 周敏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