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

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趋势越发明显,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知、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出现了很大变化,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而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如何才能强化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使得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高校德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立足“大思政”教育视野,对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针对其当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就“大思政”教育事业下如何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生;德育;实效性

2016年12月6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各个层次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开创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新局面。由此加强焦聚以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命题被提上日程。

一、“大思政”教育及大学生德育实效性

(一)“大思政”教育的内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课教学与思政工作分离,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大思政”教育强调从全局角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思政教育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统一,强调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和稳定型的思政教育队伍,要求理论课教师能够深入思政教育工作一线,把握学生思想脉波,确保理论教育能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政工干部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边缘化。在领导机制上,应该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新格局,确保教书和育人能够结合在一起。“大思政”教育的实质,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及认知心理,做到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开展大学生国民教育及素质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和主动适应性,确保大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内涵

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包括了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产生的效果、德育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外在效益,还包括了德育效率。从这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基本要件有三点,分别是德育效果、德育效益及德育效率。“大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为本,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德育活动能够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德育效果,使得德育能够内化到大学生心中,促进其道德修养的提高;二是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该以“成人”为目标,以“成才”为支撑,关注德育效率,以思想道德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中的道德自觉性;三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以及大学生思想特点,合理选择德育方法,关注德育效率,提升德育实效性,同时需要对德育资源进行挖掘,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和规划的德育系统,从大学生进入校园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德育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达到一种“处处有德育、人人谈德育”的理想状态,确保高校德育资源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大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现状

(一)取得的成

一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持续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例如,在个人与社会关系处理方面,72.01%的学生认为应该正当索取、积极奉献,21.88%的学生强调“奉献与索取并重”;在判断人生价值标准时,68.19%的学生首先选择对于社会的贡献,11.53%的学生选择知识的多少。由此可知,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上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大学生群体政治立场总体坚定。当前,超过八成大学生有入党医院,高度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热情,时刻安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如汶川5.12地震、新疆7.5事件等,大学生能够保持清新的认知,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体现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主人翁精神;三是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一方面,社会公德意识增强,主动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了乐于助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关注自身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自身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不良现象和不健康信息持抵制态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德育效果与学生愿望存在差距。首先,德育方式简单,德育内容陈旧,无法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其次,以教师为主,强调课堂教育,没有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忽略了其发展诉求;然后,缺乏实质性的奖励评估机制,也没有对德育效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遭遇道德情感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二是德育效益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品德要素不统一,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模糊、道德行为选择知行不一等问题,甚至因为叛逆和抵触心理对德育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本身的道德规范呈现双重性,在校内和校外完全是两种情况,无法将他律转化为自律;三是德育效率与高校期望存在差距。文化多元化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虽然强调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但是却往往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不仅缺乏统一的领导规划,也没有对德育资源绩效发掘整合,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道德丑恶现象缺乏有效的抵制和批判,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判断及选择时存在各种困惑,德育实效性无法真正体现出来。

三、“大思政”教育视野下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德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的内容和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你题,都会对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大思政”教育视野下,想要真正意义上增强大学生德育失效性,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

(一)落实“主体德育”

所谓“主体德育”,实际上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一种具化,强调德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关心学生发展,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提高。主体教育属于一种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哲学等的德育理念,其实质是通过唤醒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意识,发挥其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创新,要求德育工作人员必须敢于打破常规,重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讲,一方面,需要做好外部引导工作,尊重并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德育工作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及个性诉求,确保德育内容能够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代接轨,能够满足社会和大学生发展的双重需求;另一方面,应该关注自我内化教育,通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变化将他律转化为自律,从社会需求转变为自我需求,使得社会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能够成为自觉选择。

(二)践行“德育为先”

一是应该重视大学生德育,创新领导机制,确保高校领导亲自参与德育工作,形成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同时将德育工作放在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另外,高校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德育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进行改善,为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有效手段;二是应该确保德育回归现实生活,践行“德育为先”,思想道德教育源于现实生活需求,最终必然会作用于现实生活,这是由其本身整体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的。德育工作必须立足现实,关注人的现实需求,才能真正促进德育效益的提高;三是应该强调道德情感关怀,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道德情感关怀的融入,使得德育能够更加符合人性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三)改进德育模式

一是强调全员性德育,确保高校全体教职工都能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建构一致高素质、高效率、稳定性的德育工作队伍,对所有教职工的德育职责进行明确,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德育效率的提高;二是强调全过程德育,在人才培养各个阶段,担负起德育任务。在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觉悟水平存在很大区别,同一时期,对于新思想和新事物接受的顺序和程度也各有不同。由此可知,大学生人格品德的形成存在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想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关注“人”的发展,立足实际情况,把握德育内容的层次性,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提升德育效率;三是强调全方位德育,简单来讲,就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各种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这也是“大思政”教育视野下提升大学生德育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德育活动与现实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展开,最终作用于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德育模式的改进与创新,能够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使得德育工作能够具备更强的说服力和更高的实效性。

(四)优化德育环境

一是优化社会环境。要求改善社会主义精神风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起科学的社会主体道德交织体系,促进全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同时,需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借助先进媒体技术,发挥社会德育功能,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大学生德育工作营造出积极的舆论环境,促进其精神境界的提高;二是优化学校环境。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其自身素质;应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德育工作的投入,提高德育人员素质,运用先进的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的能动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思政”教育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存在不少问题,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针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政府和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变革德育理论取向,把握德育新现象,实现全方位针对性教育,提升德育实效性,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作者: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