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论文2篇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加强演示实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确定明确的实验目标

实验不是过场,不是教学的摆设,而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演示实验的功效,使学生对原本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二)提前做好实验准备

教师在实验前要反复进行实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流畅性与准确性。因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既是学生获取感性认知的主要手段,又是学生动手操作的一次示范。如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出现错误,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化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多次实验,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如此才能推进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学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构建者。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获取基本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一)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现行教材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两大类,我们要在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进而在实验中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具体的实验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验并不只是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案,抑或是由教师制定方案进行机械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进行独立而积极的思考,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来展开积极而主动的探究。因此,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而展开主动探究,在实验中验证各种假设,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三)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后的反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技能,其目的在于以实验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为此,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操作,更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实验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加以改进。久而久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开展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重在让学生掌握方法,而课外拥有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是学生运用知识、展现自我的最佳舞台。因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开展丰富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真正地爱上化学学习、学会化学学习。

(一)组建兴趣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最为流行、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课外化学实验之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按好、中、差特定的比例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实验,这样分组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个体实验的盲目性,真正发挥全体学生的优势,实现优生带中差生,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外实验中来。

(二)取材便利

课外实验要面向生活,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真正使化学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生活与化学的关系,享受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化学素养。

(三)加强教师指导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教师的导向性,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为学生指明方向,从一个新的角度与层次来指导学生的课外实验,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外实验中展开主体探究,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作者:郭悦梅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初级中学

第二篇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指将观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进行能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过程,达到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得出某种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的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化学实验的丰富的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积极的思维活动源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诱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或质疑设问,质疑设问要做到能抓住关键,善于设置悬念,并且新奇有趣,具有启发性,通过质疑设问,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重视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深入探索,力求创新,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并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后,还要注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直接知识或间接知识后进行类比,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类比和想象力的培养,其中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通过两类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以此为根据把某一类对象有关知识和结论推广到另一类对象上,从而推出它们其它属性和规律.想象则是按照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己知事物和经验材料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而建立新的、形象化的理论模型的思维过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类比和想象的思维方法会有助于问题的引入,有助于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形象化、具体化.

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例如:电子云,分子轨道等化学基本概念就是想象的产物,用这些思维中形象化的东西表现无形的抽象,便于人们更好地对它们进行研究.此外,素质教育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和确定,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沦,这些更需要充分的类比和想象.如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选定实验装置,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实验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类比、想象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新兴人才,只有创造型人才才能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现状,因此,在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中也要特别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学生实验的实验步骤都写得比较详细,如果学生在基本操作相对熟练的情况下,只是单纯地“做”实验,那么实验的过程也仅仅只能是帮助学生重复记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体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探索型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实验,即通过实验验证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思考,自己总结出新的实验结论.例如初中化学中关于氧气知识的实验中催化剂用量的问题,教师可在实验之前不告诉学生反应物氯酸钾与催化剂二氧化锰用量比(3∶1),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不同的用量比来尝试实验,探索的出最佳的实验药品用量比.探索性实验除了实验过程本身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外,学生还会因为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而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创造的潜能.

(2)通过师生共同改进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教材中有些实验是可以改进的,可先由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实验的哪些部分可以改进,进而带动学生思考,提出改进方案,最后选出最合理方便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Fe(OH)2沉淀制备的实验中,该实验因Fe(OH)2极易被氧化而不容易观察到准确的实验现象.教师可以质疑:此实验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隔绝空气?采用怎样的形式才能使生成的白色沉淀保持长久?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

(3)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培养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生做完乙烯的制备和乙烯的加成反应实验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在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仪器设计制备l,2二溴乙烷?指导学生在原来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装置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本身含有创造性因素,因为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这些问题有关的诸多的知识,并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想象等思维活动,还需要通过在时间中不断地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修正使之趋于完善,因此,这种方式特别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4)通过第二课堂中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中实验活动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时间也较为机动,便于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并不只是一味地搞一些趣味性实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那些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参与者对化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提供了让学生的自我设想得以进行实验研究的场所,从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三、总结

总的来说,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是起点,思维能力是核心,而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素质教育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张强 单位:江苏省苏州相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