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发散思维运用探究

地理教学发散思维运用探究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其发散思维的开发,改变其原有固化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点出发,向多个方向去探求联系的一种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本文以我国传统茶文化为依托、地理教材结构为线索,展示在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对发散思维的应用。

关键词:武夷山地区;茶文化;发散思维;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逐渐演变成以落实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方面。而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培养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相结合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依据各学科的自身特征,优化充实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此背景之下,“茶文化”则是我们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茶文化”就贯穿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以及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是全世界茶的发源地和茶文化的鼻祖。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习惯,我国的茶道也选入了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50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代,祖先们就发现了茶叶的实用性功效:解毒。在这五千多年的传承和发扬下,如今的茶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已经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扎根发展,并成为了这些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健康饮品,也将我们茶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和探讨,以茶文化这个点展开,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迸发出新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思维中的发散思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事物或一个情景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或方法去展开思考、从而得出多种多样结果的一种思维。发散思维是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框架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在加强学生的基础性的学习之外,还要提高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比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机会,开拓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通过这些手段来落实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旅游地理等主要内容,本文将以武夷山茶叶文化为出发点按照发散思维的思路进行示例。

1武夷山茶叶文化发展与高中自然地理相关分析

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与地理环境有着特别紧密的关系,茶树的品种、生长、分布。茶叶的质量高低都和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所以从自然地理角度可以探究有关武夷山的茶品质优良的根本原因。高中地理教材当中的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就是以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这五大种自然地理要素为框架进行阐述。对于茶树而言其本身具有喜光怕晒,喜酸怕碱,喜湿怕干,喜暖怕寒的特点。所以在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有大量的茶树分布。

1.1气候与武夷山茶

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的天气状况差异比较大,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显示,在武夷山地区全年的平均气温在17.9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达到80%,降雨量接近2千毫米。在武夷山的春季春雨连绵,气温回升,但是经常出现春寒的情况;盛夏时节,天气变得逐渐炎热,偶会会出现地区性雷阵雨以及台风所带来的降水,但是雨后又会出现干旱的情况;秋季来临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比较干燥,降水量较少;冬季的时候气温低且多风,以西北风为主,经常会出现结冰、凝霜、降雪雪等情况。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武夷山的境内多会出现云雾的天气,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明朝诗人曾经写到“雾芽吸进香龙脂”,茶树为耐阴遗传性,在西南潮湿多雨的热带雨林中,茶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在茶区海拔800~1000米的山地,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且昼夜温差比较大。并且云雾能够改善光合作用的条件,不同太阳光通过以后光质发生了改变,其中蓝紫光得到加强,使叶中的叶绿素、胡罗卜素、氨基酸充分吸收光量子而合成,芽叶中这些成分的含量迅速增加,有利于优质茶叶的色、香、味的形成。除此之外云雾的出现会加强高山低温的现象出现,高山的低温有利于芳香油和糖类的积累。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对茶树酶活性强弱有着重要影响。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糖的代谢作用较弱,多糖类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不易形成,而有利于氨基酸和芳香油的形成和积累。这些物质在加工中就会形成不同的香韵。

1.2地形地势与武夷山茶

武夷山脉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的初期产生,由于燕山构造运动中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武夷山峰的大多为向西倾斜的单斜山,这种地形地势的特征对于武夷山的茶树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屏障。当每年冬天来自西北地区的冷空气南下到达武夷山时,因为会受到武夷山脉的阻挡致使冷空气无法继续南下,等到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额能够逾越武夷山脉的的时候,冷空气的势力已经减弱,被逐渐暖化。所以由于武夷山的存在,上升了该地茶叶种植区的热量级别,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一个纯天然的温室。

1.3土壤与武夷山茶

武夷山的土壤被武夷山的茶农们称之为“乐土”。武夷山的土壤大约在8000万年前由于火山喷发后经过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而形成,在这些地质活动的作用下形成了含大量磷、钾的紫红色岩层,由于这些紫红色的成土母岩结构比较疏松,容易崩解。再加上周围的植被条件非常优越,在武夷山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富含钾、锰且酸碱度适中的多砾质土壤。这种砾质土壤疏松多孔,透水、透气性好,更加促进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被茶树所吸收,生长出更加品质优良的茶叶。

1.4水源与武夷山茶

我国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的谚语,泡茶的水的质量也严重的影响了茶叶的味道和口感,武夷山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孕育了味道清冽醇香的好茶,武夷山的天然矿泉水也使茶叶的清香发挥到了极致。武夷山脉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每当东亚夏季风来临,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与西北的冷空气在这里交汇,频繁的降水被疏松的土壤表层下渗到地下,这些地下水在花岗岩层中长期渗透、溶解、沉淀富含了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国内少见的的低钠低矿化度偏硅酸型优质矿泉水。茶与水你中我有我中有你,造就了武夷山别具特色的茶文化。

2武夷山茶文化发展与高中人文地理相关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当中关于人文地理部分包含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等相关内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夷山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武夷山的茶叶,同时也孕育了独有的茶文化,但其独特的茶文化的发展也与其人文地理环境的也密不可分。

2.1市场与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山是我国非常知名的首批5A级旅游景点之一,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因地壳运动,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构成了秀、拔、奇、伟的景观特点。独具特色的“三三”、“六六”的名胜,“三三”指的是“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三十六峰。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峰岩高低、河床宽窄、曲率大小、水流急缓、视域大小、视角仰府等都达到绝妙的程度,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的独特自然美景,溪光山色中溶注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这样的珍贵的旅游资源,给武夷山茶也提供了最优质的宣传名片。致使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加上武夷山茶本身品质优良,无形中给武夷山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随着武夷山茶叶市场认知的不断扩大,致使无论是刚刚对茶文化有了解的初学者,还是对茶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品茶人都对武夷山茶文化流连忘返。

2.2政策与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武夷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武夷山茶叶局曾获得“闽茶发展最佳服务奖”。武夷山市政府为了武夷山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武夷山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制定了五个方面的积极政策。第一、全面贯彻生态保护的理念,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下,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智慧茶园,对已有茶园进行生态改造。第二、政府定期安排质量技术安全培训班,并且重点开展了对于茶园管理师、茶叶加工工人和茶园管理师等技术人才的培养。第三、政府推进武夷山茶的品牌建设,不断丰富武夷山茶叶的销售渠道,在政府的推进之下注册了多个“武夷山岩茶”“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等多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且开通了天猫“武夷山大红袍”官方旗舰店、创办了《武夷茶天下》等电视节目。第四、加强全产业链的质量监管,设立茶叶行业“黑名单”制度,要让企业加强行业自律,要让诚信企业带头发展,讲诚信、做好茶。第五、武夷山市政府不仅立足于国内的市场发展,在党中央“一带一路”的引导之下,武夷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为武夷山的知名品牌“正山小种”销售提供了国际渠道,为其搭建了宣传武夷山茶文化的国际平台。

2.3交通与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山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大大的阻碍了当地茶叶的外销,严重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播。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除原先依靠武夷山得天独厚的水运交通以外,在武夷山地区不断完善了交通网,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铁路,更由于高铁的运行致使武夷山的茶叶销量不断攀升,其茶文化的传播面也更加广泛。

2.4科技与武夷山茶文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武夷山茶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小茶园不见了,变成了现在有规模有计划的大茶庄。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示范基地中,茶农们坚持生态种茶,利用夏季与冬季不同农作物与茶叶套作的方式,为茶树提供天然的绿肥。并且还在茶园中种植丹桂等阔叶植物,不断改良该地的土壤结构。现代的信息技术也为茶园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手机就可以清晰的了解茶园中光照度、土壤PH值、温度、湿度等数据,可以快速的应对在茶树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3旅游与武夷山茶文化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山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的产地,同时又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避暑胜地,茶和旅游一直都紧密结合在一起,而随着近年来茶旅融合的推进,不少茶友和游客都特意来武夷山走一趟寻茶之旅。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旅游地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设置的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武夷山茶文化的探究”为线索可以拓宽学生对有关旅游线路的制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观的观赏、旅游开发与保护及做一个合格的游客等多方面关于旅游地理这部分内容的思路。而武夷山作为一个天然的“课堂”,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搬到武夷山,带领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武夷山,在这个过程之中让学生以“寻宝武夷山”为主题组织研学活动,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旅游线路,不单单拘泥于课本上的思路和线索,让学生走出钢筋混凝土包裹的教学楼,犹如出笼的小鸟,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武夷山的研学之行在培养学生地理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还加强了对其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语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一个地理事物,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大多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我国武夷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不断融合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带动学生不断对茶文化的探究过程中,通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利用发散思维刨析。不仅贴合了新课程改革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通过本案例来展示从不同切入点去培养学生是发散思维能力以更好的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鞠海微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