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化发展模式成为研究人员探讨的主要问题。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国际化要素、动因以及国际化发展模式,探讨该校国际化发展路径,提出顶层宏观规划构建资金多元化渠道、实施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推进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实施开放合作战略、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等措施,旨在对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化;发展模式;措施;参考

世界顶级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国际化在大学的全球扩张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大多数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建校历史都超过了100年,有些大学甚至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悠久的建校历史中,大学建立了完备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构建了稳固的校园生态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欧美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迅速,大多数文献聚焦于研究其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对于亚洲国家的大学尤其是建校历史短、发展迅速的大学研究较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历了若干个发展关键期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进入21世纪后,该校在维持并巩固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国家的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国际化角度对该校进行历时分析,探析该校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一、国际化要素及动因

简·奈特(JaneKnight)从高校层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将国际化和文化维度整合进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服务等诸项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这一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演变。奈特指出,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高等教育,全球化将世界变得更加国际化。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以及最近快速发展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活动,增强了将动因、目的等纳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的趋势。正如恩纽和格林格韦(Ennew,Greenaway)所言,国际化是一系列活动,是大学运作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组织功能,涵盖广泛的关键组成部分[1]。具体包括:国际课程(技能和内容方面);国际环境和经验(食品、社区和娱乐);学生内外流动性(交流、留学和国际生);教师内外流动;参与国际联盟(AP-RU、U21和WUN);国际合作(与大学、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合作研究(正式/非正式、个体/学校);教学(联合、双学位、分段现场课程、论证、授课);跨国实践(全球范围提供教学或研究);等。在近几十年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丰富且动机复杂,并且呈现动态和多元化趋势。这些动机包括:学术/教育动机(学生/教师全球化参与、世界一流的学术建设、国际标准制定能力提升),经济动机(经济竞争力提升、收入提高),政治动机(国家软实力、区域外交影响增强)和社会/文化动机(促进社会变革、应对全球化世界的多元文化适应等)[2]。除了具有多种目的和动机外,国际化进程变得更加复杂,不仅包括传统的国际化教育方式———传递知识,进行高等教育服务的交换、引进和派出,还包括新兴国际活动模式,如扩大国际市场、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竞争力、建立联盟和跨境合作。国际化不仅存在于教学、学习、课程、专业发展和服务等功能领域,同时存在于研究、咨询、知识共享和跨境技术转移方面。国际化类型研究具体表现如下:

(一)关注国际化某一关键领域

制定国际化目的/动机相关的关键问题和困境,影响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动机和国际趋势,实施各种项目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的功能区域(如研究、教学)如何在关键的国际流动性方面实现国际化。该类型研究有助于理解国际化某些关键的特征、对地方或国际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对比认知。

(二)关注国际化关键领域之间的关系

关键参与者(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流动与国际化的目的和动机的相关性,国际活动如何提升学生、教师和计划的流动性,高等教育哪些职能领域对实现国际化的多重目的作出最大贡献。这些研究有助于探索关键因素或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了解一个领域(如国际活动)的变化如何导致或与国际化的其他领域(如学术和经济动机)相关联。相比之下,该类型的研究对理论发展、实践改进和政策制定具有更强的意义。

(三)整体方法

此方法涉及大多数领域的关键因素。典型事例为:关键因素的国际流动如何与各种国际活动更好协调,在高等教育的关键职能领域(如学习、教学、专业服务、研究、知识转移)创造协同作用,实现国际化预期目标和动机。鉴于教育中心区发展的趋势,采用这种整体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调查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和过程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区域教育中心问题。

二、国际化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离不开地方和全球背景下高等教育主流发展。目前,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两种关系的影响(Cheng,2004)[3]。第一种关系是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市场驱动,第二种关系是全球/区域和地方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全球/区域发展方向与上述讨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致的。在这两种关系中,为了更好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四种模式分析。模式1,注重公共资金和全球发展方向,重点是创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全球声誉、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个人(工作人员和学生)、学校和体制等层面的全球竞争力。模式2,是由市场需求/私人资金和全球/区域导向驱动的,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和输出、全球创业和工业化。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以国际市场化和输出为重点的发展符合将国际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普遍做法。模式3,受市场需求/私人资金和地方发展影响。与模式2不同,它强调高等教育的本土市场化、私有化、扩展和多样化,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模式4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传统模式,其特点是公共资金和地方导向,重点利用公共资金发展高等教育,以满足当地人力规划、国家建设、地区发展和社会流动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不是这一模式的主要关注点。从概念上讲,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与上述国际化类型提供一个全面的原始框架来分析全球高校的国际化发展。

三、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发展路径

南洋理工大学前身为南洋大学,1955年由东南亚民间发动筹款运动而创办。1980年,南洋大学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1981年,南洋理工学院独立出来,开始走独立发展之路。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大),学校开始向综合方向发展。短短二十余年,即跻身于亚洲十大理工大学行列。时至今日,科学和工程学科的优势享誉国际,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荣登全球MBA百强排行榜。南大现已成为一所科研密集、名列全球前5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4]。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在2007年到2017年十年间,该校从69位上升到11位,发展势头明显,具体排名如图2所示。仔细研究这十年,发现南大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了国际化发展路径,在提高研究水平、吸引世界一流教师、赢得竞争性研究资助和建立研究伙伴关系方面积累了良好势头。

(一)宏观规划先行,资助配套支持

十多年来,南大的发展愿景和职责使命从未改变,就是建设一所通过综合教育中的多样性培育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素养的领导者的大学。回顾该校历史,从只有500名学生的工程学校发展到全球100强大学,并且在全球享有卓越的技术声誉,历时仅仅几十年。近年来,该校通过宏观指导,建设多元文化研究大学。2007年,新加坡的大学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变化时期。政府宣布将进一步扩大大学规模,以适应对于大学教育日趋增长的需求。南大于2006年4月公司化之后即成为一所自治大学,本科生入学率比2003年高出30%以上,包括刚刚成立的科学与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随着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的成立,新加坡的研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大学正在巩固过去五年的增长,但南大已制定计划,继续推进,提高学校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质量,并扩大加深学校与当地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范围和深度,使之与研究型密集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一致。此外,通过吸引印度、韩国和日本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以及欧洲和北美经济的高能创新中心,积极发展文化和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迅速变化,南大能直面挑战,努力成为新加坡两所真正的世界一流科技大学之一,立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型大学。同时,通过构建资助配套体系有力支撑宏观规划的实施。南大的资金支持除了来自政府部门,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捐赠。南大在2008年得到国家研究基金会和教育部提供的1.5亿美元资助,成立新加坡地球观测站。同时争取到教育部、科研机构、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等有竞争力的研究资助。2009年,共收到74675000美元捐赠。2010年,南大获得了1.2亿新元的政府资金,用于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SCELSE)的发展。SCELSE由世界级的生物膜专家Kjelleberg和YehudaCohen教授领导,是继新加坡地球观测站之后的第二个政府资助的卓越研究中心。2017年,Knut和AliceWallenberg基金会捐助760万新元,这是南大从外国实体收到的最大单笔捐款,用于支持Wallenberg-NT总统博士后奖学金。这份捐赠将用于有前途的博士后候选人在南大进行研究,并在瑞典与瑞典最大的研究项目Wallenberg人工智能、自治系统和软件项目学习一年。此外,南大致力于吸引来自全球和本地最优秀的博士后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南洋校长研究生奖学金、南大研究院奖学金和新加坡国际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主要用于吸引来自全球的最佳研究人才。

(二)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多途径吸引国际人才

一所一流大学的标志是它的教师。从教师、员工、博士后和学生中招聘和留住顶尖人才是南大提升世界一流大学地位的重点之一。该校已经在教师任命、晋升和任期方面修改章程,对教师的任命、晋升和任期过程进行了完善,同时更加严格,以符合要求的高标准。新的任期计划已经出台,以延长示范教师的职业生涯,并吸引有才华的学者加入大学。同时按照新章程出台新的任期计划,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涯。为了增强研究的可持续性,南大一直在扩充教师人才库。为了配合大学招募来自全球优秀青年教师的目标,南洋助理教授(NAP)计划于2007年推出,从世界各地招募顶尖研究人员和学者,在大学新一轮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截至2017年,该计划共吸引全球四千余名青年科学家应聘,共招募62名。南大通过实施“人才招聘计划”,从创建350个为期两年的“博士后”职位开始,吸引全球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年轻研究人员。同时计划在五年内创建100余个教授职位招募300名教师,并为几个新“教师教席”提供资金承诺。同时,凭借日益增长的声誉,南大近年来一直吸引着顶尖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带头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推动学术发展。就教师国际多样性而言,2012年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教师在校任教。从2008年到2013年,南大的研究员在国家研究基金会中的人数最多(占到61名研究员中的31名)。南大的助理教授计划现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助理教授计划之一。2014年,南大共授予14个教授职位,申请人的素质进一步提高。虽然他们仅占终身教职员工的8%,但近年来却贡献了南大40%的高影响力成果。

(三)加强国际联盟合作,实现国际目标

不同类型的大学间所开展的合作、联盟以及兼并的形式不同。世界一流大学倾向于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以期树立“全球品牌”。作为一所全球性大学,南大积极寻求与世界顶级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在建立全球科技大学联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大通过与当地和国际合作伙伴建立新的战略联盟,加强其全球网络。该联盟汇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加州理工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IITBombay(印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等。截至2017年底,南大已与4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建立了学术和研究伙伴关系。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使南大成为新加坡伯克利教育研究联盟(BEARS)的一员,开展热带地区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研究(BEST),对新建筑和现有建筑环境的能源效率产生巨大影响。南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与MIT签署新加坡-MIT联盟(SMA)协议,在工程、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教育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南大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欧盟委员会合作,在东盟建立了第一个欧盟(EU)中心。该中心旨在提高人们对欧盟与新加坡、欧盟和东盟之间重要伙伴关系的认识,并通过外联、教育、研究和出版物提高欧盟在新加坡的知识贡献度和知名度。

(四)实施开放办学,加强师生合作与交流

2008年,来自66个国家的2万多名本科生和8700名研究生在南大就读,来自47个国家的2500余名教学科研人员在南大工作。2017年,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在南大工作和学习,共有本科生24300名,研究生8900名,来自81个国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5253名。截至2017年底,南大已与全球45个国家的350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其中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26个,共同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每10个本科生中有7人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与全球高校建立573项科研合作。近十年间,通过稳定的师生国际化比例保持学校国际化稳步发展。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学科研究,增强学术研究优势。凭借享誉全球的商学院,南大在其科学与人文学科互补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学科研究。2010年,由南大教师共同撰写在影响因子≥10的国际评审期刊上的出版物数量与2006年相比增加257%。出版物和引文显著增加证明了南大国际化战略和引进高端人才举措的成功。2012年,南大教师共同撰写在高影响力的一级期刊上的出版物数量跃升至153个,是2011年的近三倍,2011年仅为55个。南大教师撰写在影响因子≥20的国际评审期刊上的出版物数量也超过了2012年的两倍,从2012年的17个达到了2013年的41个。2014年起,根据汤森路透和其他领域追踪的数据,南大戏剧般地跃居亚洲第一,创造了最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先其他亚洲顶尖大学。2017年,南大在Nature排名全球第32位,连续两年排名亚洲第一。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南大的引文影响分数已经超过全球一些顶尖研究型大学,并且在亚洲顶尖大学中名列前茅。

四、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渠道

2017年2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的五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将国际交流合作正式纳入高等学校职能范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两个文件的出台,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及办学特色,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及国际化专项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各项工作紧密围绕奋斗目标展开与落实。构建并完善资金支持渠道,分层次对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办学项目、师生出访等进行资助。通过国家资助、当地政府支持、学校配套、公益机构捐赠、校友捐助等形式构建一体化资助体系,根据不同级别给予资助。设立国际奖学金,鼓励并吸引国际教师到校工作,建立一个国际多元化研究社区;设立政府研究生奖学金,吸引来自东欧、俄罗斯和中东部分地区非传统生源国家的学生,为继续攻读科学和技术博士学位提供机会;设立未来领袖奖学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为这些学生继续深造减轻经济负担。

(二)实施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助推人才国际化

实施全球人才招募计划,利用校友资源、参加全球教育展等形式,提供优惠政策和福利吸引来自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大学的最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到国内高校工作,提升国际化贡献度。同时形成国际化教师团队、营造国际化氛围,带动学校整体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引导支持教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推行一流大学公认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营造引人用人的软环境。提供全面的住宿教育是南大培养双创和企业领导者使命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创建一个独特的住宅校园,使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和科学中心,吸引来自全球的学生和教师。除了改善基础设施,还应该研究增强校园的可访问性以及如何增强校园国际化活力。此外,出台出国访学优惠政策措施,通过奖学金设置、增设自主个性化学分(3个月以内短期项目)、扫清学分互换课程互认障碍等措施,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出国交流,发掘学生的可塑性,吸引一部分学生出国,逐步扩大受益面,形成出国交流的风气和氛围。

(三)推进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根据国际学术前沿,定期举办或承办高规格国际会议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专家学者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校在一流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构建稳定的科研伙伴关系,定期邀请国外学者尤其是世界名校高层次学者到校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联合进行“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多国联合国际重大重点合作项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鼓励师生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相关部门积极申报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基地和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国际科研团队。每年定期邀请海外学术骨干来学校访问交流,选派中心学术骨干到国外开展为期1-3个月的学术研究,选派中心优秀学生到国外相关合作单位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培育年轻科研力量。同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际及国家项目,合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联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重要学术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进高层次、多领域合作交流。

(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拓展合作办学渠道

围绕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积极拓展与世界前200的高校合作交流渠道,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示范效应,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和师资资源,推进教学课程改革,为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发挥先导作用。拓展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大学的合作渠道,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加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宣传力度。围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来“倒逼”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推动更多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并在沿线国家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等学校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源,同时争取外方资助名额,提高学生国际交流参与度;开拓联合培养研究生渠道,增加具有三个月以上的研究生出国比例。积极申报省级和部级留学生英语精品课程,优化留学生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培训,加大预科教育投入,研讨汉语授课插班留学生的可行性。对留学生开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完善留学生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重点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留学生满意度,增强对海外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完善成建制留学生招生培养、合作办学项目的激励机制,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和经费分配办法。

(五)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培养管理团队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个世界一流行政管理机构支持其增长和发展。南大商学院在2012年招聘了前南加州马歇尔大学商学院的RaviKumar教授为院长。2016年,南大组成八人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校长人选招聘,最终任命美国科学家和学者SubraSuresh为南大第四任校长。国内高校应该参照南大经验,重视国际化管理队伍的培养,抓好国际交流工作项目协调员、项目实施者与留学生伙伴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加强外事队伍建设,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国内外相关国际合作交流会议、带队参加境外学生交流项目等,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同行间的沟通与交流,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外事能力。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填补国内管理人才不足的空白。此外,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课程衔接、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构建与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相适应的三位一体(以顾问为引领、以行政为基础、以教学为支撑)管理模式。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及二级学院的主要领导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主要责任人。领导小组每年适时召开工作会议,研究、总结和部署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建立健全学院外事秘书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规划中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

作者:朱治亚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