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面临困境和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面临困境和发展策略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以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持续性发展的对策,以期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是世界各国间为了经济目的而进行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输入与输出活动,是一种有偿交换活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66.21万人选择出国留学,同比增长8.83%,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1]。另一方面,2018年,来华留学生数量也创纪录地达到49.21万,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幅更是高于各国平均增速,增幅超过12%[2]。因此,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跨境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的影响下,中国政府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2010年5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2016年7月,教育部出台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规划》,都明确了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丝路合作机制”[3]。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国家战略优先领域。做好公派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各省(市)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在华实习、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外籍学生来华留学、实习和就业。

(二)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自2005年以来,来华留学服务贸易规模高速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为14.1万人,而2018年迅速攀升到49.21万人,2005-2018年增长率超249%,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幅更是高于各国平均增速,增幅超过12%。在统计的前15名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据了10个,增幅平均超过20%。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来华留学服务贸易增长的贡献最多[4]。出国留学方面,2018年,我国共有66.21万人出国留学,同比增长8.83%,除2016年增速有所放缓外,2017年和2018年均小幅上扬,分别达到11.7%、8.8%[1]。截止目前,中国留学生占留学热门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国际学生的比例超三成,中国留学生数量领跑全球,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源国。

(三)“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比较集中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教育贸易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地区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留学生生源国比较集中和来华留学生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4]。“一带一路”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主要由东南亚地区主导,泰国、俄罗斯和越南属于留学生主要输出国。教育部统计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泰国、俄罗斯、越南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总和超过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22.56%飞速增长至2017年的64.85%。同时,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2018年接受留学生的人数排名前五的省份(城市)和所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北京(80786,16.41%)、上海(61400,12.47%)、江苏(45778,9.3%)浙江(38190,7.76%)和辽宁(27879,5.66%)。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城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开放包容程度,以及这些地区聚集着众多知名高校。

(四)中外合作办学及境外办学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发展态势逐渐增强。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统计显示,我国共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345个(截至2019年1月),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7个(本科层次69个,硕士及以上层次3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38个(本科层次1011个,硕士及以上层次227个),各类中外合作机构和项目已培养毕业生约150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广西、云南、陕西等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高校利用地缘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共建共享国际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知识、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优秀人才。同时,中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规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境外办学。自2003年暨南大学在泰国曼谷设立分校后,2015年南京晓庄学院赴印尼开设中文系、2016年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2017年广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泰中轨道交通学院等。根据有关统计,2002年7月,中国仅有不到20个境外办学项目,但到2018年7月,中国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增长至近130个,已有20个省份的80所高校开展了境外办学。截止2018年底,全球共建立孔子学院548所,覆盖154个国家和地区。

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以境外消费为主,进出口逆差有待缩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形式仍以境外消费为主,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共有14.11万人来华留学,2018年攀升至49.22万人,同比上年增长0.62%,较2005年增幅达248%。虽然来华留学生人数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但占全球留学生市场份额不到10%,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一带一路”亚洲区域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留学费用低廉。2005年,出国留学生人数为11.85万人,2018年增长至66.21万人,同比上年增长8.83%,较2005年增长率达45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高等教育层次国际留学生460万,其中中国籍学生人数约占14%,留学目的地主要为欧美等发到国家和地区,且留学费用较高。美国2018年《门户开放报告》统计指出2017-2018学年,中国留学生占美国海外留学生人数榜首,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为363341人,较上一学年增长3.6%,占全美外国留学生总数的33.2%。2005-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逆差从2005年的负2.26万人上升到16.99万人,进出口逆差增长率达852%。可见,来华留学生人数远远低于出国留学人数,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问题依然很突出,并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进出口逆差有待缩小。

(二)发展不平衡,结构有待优化

从发展结构看,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面临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出国留学生发展明显优于来华留学生的发展,前者已经稳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而后者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2005-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从生源地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主要进口国为亚洲等国。2018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为295043人,占总体的59.95%。自2005年以来,亚洲的来华留学生增长迅速,从106840人增长到295043人,亚洲留学生比例也从2005年的1.95%增长到59.95%,而这也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致。从国别看,2018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于韩国、泰国和巴基斯坦,而2005年,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日本和美国,虽然生源国有一定的变化,但近几年,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仍较为稳定,主要来自亚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比例每年增长比例均超过10%。由此可见,中国来华留学生生源增长力量主要来自亚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学科类别看,2005-2018年间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比较趋同,主要集中在文科、医科和经济等我国独具优势的学科领域。

(三)国际竞争力不足,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从来华留学的学历结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和吸引力不强。根据教育部2005-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2005年,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为44851人,占总数的31.79%。2018年,学历教育学生为258122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2.44%,同比增长6.86%,学历教育比例呈增长趋势。2005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普通本专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数分别为37740人、4807人和2304人,以上数值在2018年分别达到40211人、59444人和25618人。硕博士研究生人数所占来华留学生的比例从2005年的5%上升至17.28%。可见,虽然目前来华留学生类别中学历教育比例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非学历学生的比例仍占将近一半的比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学位国际认可度不高,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不认可我国的学历和学位。截止2018年,中国仅与十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与文凭的双边协议,占所签署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外,虽然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有所增长,但所占比例依然较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的发展态势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准入、考核和毕业门槛较低,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政策较为宽松,对留学生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方法也有待改进,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5]。

(四)政策制度不完善,贸易环境有待改善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留学教育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一方面,在奖励资助和勤工俭学方面不完善。虽然我国近年来对来华留学生加大了奖学金的资助政策,但是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与国内学生奖学金差别较大,名额相对较少、覆盖面狭窄和奖学金金额较低。来华留学生享受资助的覆盖面比例较低,每年大约4万人享受资助,仅占全部来华留学人员的10%。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收费标准也比国内学生的收费标准高。据调查,同等水平的学历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学费比国内学生约高15000-20000元,住宿费约高10000-12000元。另外,只有少数省份(城市)如海南、成都和哈尔滨等在本地高校设立国际学生奖学金。在勤工俭学方面,我国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来华留学生的勤工俭学。另一方面,在招生就业和学业考核方面不完善。目前招收留学生的高校门槛较高,只有公办院校具有招生资格。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各个省份、城市之间差别也较大,目前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积极推行就业创业政策,如北京、上海、海南允许在我国高校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在海南就业创业。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现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

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应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力度,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结构。一方面,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处于中心位置,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中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位于世界排名前50、有33所高校位于世界高校排名前500,这些高校提供了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所以,我国应依托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类拔尖优秀国际化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人才。另一方面,截止2018年7月,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30个,相比260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走出去”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我国高校应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探索海外办学模式,积极推动高校之间的学历和学位互认,不仅“单向输出”,而且“双向互动”,在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稳步扩增。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联合举办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上海电力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合作举办中澳能源工程学院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海外实习的实训基地,等。

(二)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投入和保障体系以及优质的育人环境等。首先,我国高校应创新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重点发展规划中,一方面可以依托政府留学项目、海外培训项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本校教师的“双语”和“多语”授课能力;另一方面,设立海外人才智力引进专项基金,加大对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度。其次,借鉴国际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协同体系。再次,为了保障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留学生的来华准入、考核和毕业门槛。我国高校应加强语言和文化的准入考核,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完善留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加强留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最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建立内引外联的合作机制,加强与世界知名院校的合作力度,引进优秀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以吸引全球优质留学生生源[6]。

(三)构建完善的留学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我国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推动留学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以地方高校为主,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帮助的“四维一体”的留学服务系统,尤其是发挥个体家庭在帮助来华留学生适应我国学习生活、融入当地社会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应围绕留学生服务建立一整套全过程、全方位、便捷的专业服务体系,包括海外推广宣传、招生培养、学习考核、生活适应、就业服务和校友跟踪等,不断吸引海外优质留学生,提高留学生的满意度。尤其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大海外宣传力度,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区特色的宣传,通过旅游文化节、文化展览、国际演出和文化产品交易的方式全方位地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和传统文化,也可以定期组织高校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海外教育巡展,有针对性的开展重点市场,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名誉度。例如,上海已经连续多年组织“中国上海教育展”,整体推广上海高校。2016年配合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关专业培训等。上海还成立了6家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开通了支持多语种的“留学上海”全球英文网、多语种网站和手机APP。

(四)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来华留学吸引力

我国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来华留学吸引力。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奖励资助和勤工助学制度。扩大政府奖学金资助规模、覆盖范围和提高奖学金的额度,鼓励本地高校、企事业单位设立国际学生奖学金,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国别、不同专业的留学生的需求采取灵活的收费标准。例如,成都自2013年起,设立友好城市政府奖学金和成都—四川大学留学生奖学金,截止2018年共544名留学生获得友好城市政府奖学金909.35万元,179名留学生获得成都—四川大学留学生奖学金186.5万元。海南2017年投入1000万元设立省政府奖学金,海南大学等多所院校设立了国际学生校级奖学金,连云港市专门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红豆集团等企业也针对目标国留学生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勤工俭学方面,允许留生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鼓励高校和企业提供针对留学生的勤工俭学岗位。另一方面,完善招生培养和就业管理制度。招生培养方面,放宽留学生招生资格门槛,允许优秀、特色民办院校招收留学生,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留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培养方式。就业管理方面,为国际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例如海南、上海等地允许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毕业后留华工作。

作者:张明勇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