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大学共同体模式探析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大学共同体模式探析

摘要:从国内外目前发展的情形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在国际间的合作日益深化,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资源条件,也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简单分析了构建国际合作大学共同体的优势,并详细地探讨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以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大学共同体;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合作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发展逐渐趋于国际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和走向成熟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既包括教育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也包括课程内容的交流,如留学生、交换生等,又或者是校际之间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举办的研讨交流会议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具体体现。因此,新形势背景下,我国高校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大学共同体模式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以切实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构建大学共同体模式的优势

(一)降低对本国环境的依赖性

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加强与国际教育事业的合作与交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渐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国内大学与许多国外的一些大学都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成为大学共同体中的一名成员。大学共同体模式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会。因此,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在寻求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定位时,许多都是从国际化视角出发进行考虑,从而令自己时刻走在高等教育的前沿,为国家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构建大学共同体模式,意味着我国高等院校在寻求发展时对本国环境的依赖性将会明显降低,思想战略上受到的限制也会相应的有所减少。

(二)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构建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各国学校在相互合作交流过程中能够获得巨大的成果。在大学共同体模式下,各个高校都可以充分享受、利用共同体中的资源,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因此,通过构建大学共同体模式,有利于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在一些中外合办的学校中,既有中国教师,也有外籍教师,在师资方面要明显优于其他普通高校,这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互补的一种体现。

(三)促进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大学共同体中,各国的教育事业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首先,各成员国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办学理念、经营策略等,从而实现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良好发展格局。其次,各国高校在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和质量方面也都会有所改善,对于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大学共同体中,高校可以引入一些其他高校使用的先进教学设备、教学方法等;又或者借鉴其他高校的经营思想,适当地调整自身发展策略,同时也为国际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前沿的教育内容,以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下优化大学共同体模式的策略探讨

(一)完善教育信息交流平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既目睹了科学技术和信息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见证了这些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已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因此,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院校在完善优化大学共同体模式时,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完善教育信息交流平台。例如,当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或科研成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网络平台信息,以实现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共享。又或者一些学校有比较好的经营理念或科研机会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提高了国际教育合作的成效。各国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管理本国的教育相关信息,并及时更新平台上的信息动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切实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而达到优化大学共同体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的目的。

(二)设置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在优化大学共同体模式时,需注意的一点是:各个国家的各个院校在加入共同体之前便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故而在构建共同体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校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坚持“求同存异”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尊重各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之上,适当地融入一些国际化课程内容,采用国际教学大纲标准等。在这方面,国内的四川大学走在前沿,首先,在人才选拔制度上,四川大学制定了《吴玉章学院学生选拔方案》,取得了颇为良好的实验效果;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四川大学还与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合作,紧跟国际发展形势制定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模块、校级平台模块、实践模块等多个环节;最后,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四川大学也时刻保持与国际水平接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为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创造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

大学共同体模式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想实现对大学共同体模式的优化,还应当为各国人才创造尽可能多的合作交流机会。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得以实现:第一,合作办学。如各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可以相互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使其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这方面已经拥有较多的经验,并且最终取得的教育成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第二,开展学术交流会。如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各国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域的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内容、教学经验等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以共同探索更为有效的高等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就目前,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这方面的研讨会议形式还较少,因此,在优化大学共同体模式时,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进行适当的扩展,为各国人才的交流互动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有利的环境条件。

(四)构建科学的大学共同体教学评价体系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完善都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国内高校在积极优化大学共同体模式时,还应注重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国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该体系中,既包括在大学共同体模式下,各国高校实施交流合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实践路径,也包括针对这些措施途径所制定的一系列评价标准等。国内高校应根据这套评价体系,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教育合作整体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大学共同体模式,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背景下,构建大学共同体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各国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还能实现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于提升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和促进各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我国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各国学校间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大学共同体中,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从而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盛楠.美国高校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和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5(7).

[2]张红伟,刘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以四川大学国际合作办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6).

[3]李亚婉.开放大学国际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0).

作者:高炜 单位:长安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