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

摘要:文章对当前小学感恩教育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普遍存在的感恩教育内容窄化,感恩教育方式略显单一,以及学校对感恩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认为教师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具体来说,要明确划分小学英语感恩教育主题,创设感恩情境,优化感恩教育素材。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英语;感恩意识

感恩是人的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道德素质结构中也是不可或缺的[1]。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感恩行为,提升感恩素养,是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主要论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当前小学感恩教育实施现状

整理文献笔者发现,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从某一具体学科对感恩教育进行深入探究的相对较少,从教材分析来探讨感恩教育的研究更少。笔者经过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对教材的深入探究,认为当前小学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感恩教育内容窄化,感恩教育方式略显单一

适合小学生心理及个体差异性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根据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呈现的感恩素材,强调的是能让小学生主动去感知、获得及运用,而不是让小学生在外界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感恩教育内容[2]。通过对小学教材的分析,笔者发现,许多教材中的感恩元素还仅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素材,引导小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可取的,但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依然延续传统的感恩素材,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更恰当地与小学生意识中的新内容相匹配。感恩教育方式的变化,能引起小学生的好奇感,增强其主动参与感,在做中学,则能更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感恩意识。但通过对课堂的观察,许多教师常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这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等理念不符,阻碍了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提高、感恩行为的形成。

(二)学校对感恩教育不够重视

首先,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及校园文化为小学生感恩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外部条件。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校园文化、校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学校往往着眼于完成学术指标,提升本校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品质特征等,导致了部分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趋于“利益化”。其次,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难以自觉发挥道德榜样作用。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3]。最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教学也是如此。进行感恩教育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较短时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效果,然而,这使部分教师失去了深入挖掘教材中感恩素材的耐心,对学校要求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也失去了以往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接受的感恩教育活动越来越少,感恩意识也更为淡薄。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实施

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渗透的效果往往好于直接进行感恩教育。由此,提出了以下三种途径来改变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趋于利益化的现状。

(一)明确划分小学英语感恩教育主题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笔者按照倪静川老师对感恩教育的分类标准,从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这几方面对感恩教育主题进行明确划分,将PEP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中的课文汇编成《PEP小学英语感恩教育课文目录一览表》(如表1所示).目前,PEP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共计8册,总计48篇课文,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主题课文共有21篇,所占比例为43.75%,这充分表明了PEP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感恩素材是丰富的。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感恩素材进行感恩教育,笔者主要从教师教学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情感价值目标,具体表述,并积极落实情感目标。第二,更新教学形式。教材中的传统感恩素材无法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学形式,可通过网络平台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第三,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为了避免教师出现忙于赶教学进度,忽略教材中的感恩素材的状况,教师应提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通过对PEP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进行感恩教育主题的明确划分,可以提高教师的感恩教育效果。教师依据不同的感恩教育主题,选择与运用适合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以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能顺利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贯穿与“感恩师长”有关主题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在感恩教育的形式的选择与设计上要多样化、新颖化如:“学生给教师写成绩单,让感恩教育回归纯粹”,教师通过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二)创设感恩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其研究中强调,通过创设形象逼真的道德情境,使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以更好地接受教育[4]。笔者认为,可通过感恩情境创设、从做中学这两方面来达到这样的实质性效果。1.不断完善课堂感恩情境教学设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其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显著特点进行课堂感恩情境教学设计。小学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现有的英语教学情境,教师根据本单元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创造性地营造一种教学氛围,并强调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水果和动物的新单词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图片、实物等具体事物,使知识更具体表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即贯穿感恩自然、感恩师长等思想。另外,感恩情境教学设计应多关注学生内在感受,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播放音乐提前营造氛围,音乐是一种无特定象征意义的中性投射媒介,将其应用到团体辅导之中,有利于调节情绪,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重视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还要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目标,使学生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感恩意识也能随之增强。2.从做中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利用感恩素材开展形式新颖、类型多样的感恩活动,使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能更主动地融入感恩环境中,这样的情境创设能产生实质性效果,以实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感恩行为,提升感恩素养的目标。教师需要明白,游戏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德育方式。基于此,皮亚杰认为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5]。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设计新颖的游戏,使学生在做中学,形成相应的感恩行为。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营造真实的感恩交流情境,在扮演各自角色中,学生能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语气,同时,还能训练发散性思维。陶行知先生曾说:“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生活来不断完善教育、发挥教育的巨大作用[6]。”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或教学中贯穿感恩教育。

(三)优化感恩教育素材,拓展感恩教育方式

当前,部分教材的感恩教育内容有所改变,学生的感恩意识也逐渐提高,但总体来看,感恩教育内容创新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合小学生心理及个体差异性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小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方面,优质的感恩教育主题的网络英文资源的利用能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提高带来有益影响。小学英语教师应努力改变以往仅依赖英语教材的课程资源观,应把优质的、易理解的与感恩教育有关的网络资源作为感恩补充材料,引进课堂,丰富小学生的感恩学习资源。诚然,这需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现状、品质特征等基础上。另一方面,201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识和能力。”[7]以韩国和日本的感恩教育为例。在日本,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激之情。从学生用餐之前的具体表现可看出,学生通过双手合十进行祈祷,向提供午饭的人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8]。在韩国,每位学生都佩戴胸牌,上面印有父母的肖像,他们每天都会在父母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中外感恩教育的对比,能够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提高文化意识,还能够在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实现育人目标。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感恩素材的同时,理应为学生呈现不同国家的感恩教育,以逐步拓宽学生的感恩视野,提高感恩意识。

三、结语

为了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深入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里的感恩素材。同时,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真实的感恩情境来育“心”人,让所有的学生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倪静川.语文视野中的感恩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9.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3]范琪.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和平,杨淑萍.游戏:一种亟待重拾的德育资源[J].中国教育学刊,2017(9):98-102.

[5]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94.

[6]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孙云晓,胡霞.常怀感恩之心:日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师,2005(6):109.

[8]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9-26(8).

作者:张超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