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3篇

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价值追求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育人目标、培养方向、内容属性以及方式方法上都具有一致性,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统筹兼顾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应并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是附属于德育的,没有独立的地位;局限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受制于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背景,其教育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需要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看作是一个共生系统,追求受教育者法制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整体和谐。因此,需要统筹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整合教师队伍,形成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良性机制。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科学把握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高度政治性和严密理论性的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科学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一)法治意识的培养

我国正在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治经济。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知法、懂法,不违法。高校法制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引导他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包括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法律平等观和权利义务观。法律价值观涉及法的本质和作用问题,学校有责任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法律平等观有利于人们主体意识的提高和增强,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平等观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理解平等观不是平均主义;法律问题的核心是法律权利义务问题,权利义务观贯穿整个法制教育的整个过程,它既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和要求,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既包括权利的行使,也包括义务的履行。

(二)守法护法观的形成

守法是法律实施的基础,法律制定出来,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遵守,也就失去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诚如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也。”美国法学家富勒则将普遍守法看作法治的原则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守法护法观,能否遵纪守法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的深化

民主是法治的目标,法治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一部分,要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又以民主为目的,从总体来看,法治是手段,民主才是目的。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不以民主为目的的法治必将转化为人治,走向专制。当然,民主的实现不是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步地创造条件,包括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等。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的科学把握

发展和法治是当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科学发展观和法治是统一的,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观教育就是要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途径。

(一)明确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确立法治信仰,而法制观教育的奠基点在学校,大学的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法治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突出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法制教育是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精神、体认法的价值、培育法治理念并最终形成法治信仰的教育。首先,要将法制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不能把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属于思想素质的范畴,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法治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法治意识,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使学生认识法治的前提和目标是民主,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关键在于制约权力,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走向。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首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案例教学、讨论、辩论、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点面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次,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对大学生进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来理解道德和法的关系。再次,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如开展大学生法制征文比赛、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开设法律咨询、旁听法庭审判等,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法治氛围的熏陶。最后,要优化整合师资队伍。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普法教育,使高校教师在知法、守法、用法等方面都能为人师表。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缺少法律专业化知识的情况,可以采取脱产进修、专家辅导、短期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可以聘请专业水平高、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的法律职业人士来高校进行宣讲,促进校园内外师资的沟通与交流;必要的时候,要引进法学专业人才弥补法制教育的不足。

3.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大学普遍存在行政化趋向、人治色彩浓厚的问题,造成老师争着干行政、学生争着当干部,“校长一走廊、处长一讲堂、科长一操场”,大学缺乏应有的民主自由精神。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其法治理念,离不开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一是要根据宪法和法律、法规,制定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并全面贯彻实施;二是要完善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途径,理顺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以及教师应当严格遵章行事,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良性运作。

(二)疏解阻碍法治的实践症结,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制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观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法治信仰。首先,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有效制约公权力。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阳光政治,从而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否则,法治可能因为权力的不受约束而毁于一旦。其次,要维护司法公正,彰显司法正义。培根有言:“一次错判比多次犯案危害更大,因为后者只不过污了流,而前者却是秽了源。”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体现社会正义的窗口,要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预防和防止司法腐败。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三)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法制教育的强大合力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学校的教育引导、社会法治环境的优化、家庭的亲情滋润,是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强大合力。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正确把握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的不同内涵,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张教育网,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郭巧云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

第二篇

一、大学生犯罪原因探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我国处于社会、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和关键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着剧烈的变动。一些西方不良的观念在改革的洪流之中流进了我国,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新的思想观念与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剧烈的撞击,造成整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复杂化的状况。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重要的群体之一,其接触的信息和文化知识相对较多,视野开阔,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速度快,适应能力也较迅速。但是他们的心智正处于发展和成熟时期,虽然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但是在面对如此复杂化的情况下,其个人的人生观和思想也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窘境。思想的转变,使其放开了道德的底线;诱惑的驱使,使其冲破了法律的规范。铤而走险,只为那一己之私,从此走上了不归之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推动着信息网络产业的巨大进步,从而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也随之出现。例如,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欺诈电话等鱼龙混杂。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接触上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判断能力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在面对如此丰富的网络世界和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时,往往会放松心理戒备,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误导,从而走上犯罪之路。可以说,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无序化和多元化,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也是节节攀升,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全面性的问题。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人们较为富裕;西部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穷。城市相对较为富裕,农村较为贫穷等。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社会贫富差距较为严重。在校园之中,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不一致,在购物、消费以及生活用品使用上,贫富差距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学生之间常常会涉及到社交问题。然而,社交即意味着消费。大学生是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其经济支援主要来自与家庭。为此,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学生便会选择较为高档的社交娱乐场所,享受高档的服务,社交频率和范围,相对较高较广。有些贫穷的大学生在遇到窘困的经济问题下,屈服与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学生则相反,其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为了社交、享受和私欲去购买高档消费品,进出高档餐厅和娱乐场所等。肆意地挥霍钱财,使得自己被经济的绳索紧勒喉咙,最终在经济问题的紧逼下而敢于以身试法,走上犯罪之路。

(三)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往往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近年来,诸如此类大学生恶性犯罪案件众多。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从小被家长、老师认为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却仅仅因为打牌受到作弊的猜疑,而以残忍的手段将其四名同窗杀害。2006年,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落中,大学生李征手持镢头连砍七人,其中三个人与之有一点“小恩怨”。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这些恶性案件,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双方的家庭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一种现象的产生必定有其内在的本质和依据。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大学生以各种残忍手段杀害其他公民的现象。其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一方面原因,学生不健全的心理素质则是以上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马加爵因为受到牌友的猜疑,而在其内心上无法承受,逐渐将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联系起来,将自己的苦闷和不满深埋心底,如此这样愈积愈深,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的扭曲和变态。在达到一定极限之后,最终难以忍受,将一切的怨恨与不满以过激的行为方式发泄出来,杀人、放火、抢劫等犯罪方式都会在扭曲心理的趋势下而实施出来。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犯罪率有着直接的联系。然而,当今大学之中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并不多,且实施的效果较差,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令人担忧。

(四)教育体制因素

一个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健全的教育机制能够全面地协调教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并有效的实施相关教育方法和策略,最终能够培养出一批批身心健康,知识渊博,技能突出等综合性的人才。反之,则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育体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入,经济的强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一些教育家和学者也开始纷纷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进步和成就。但是,传统的教育体制仍旧限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为此,学校在资源配置,课程安排,课本设计等方面受到了传统教育体制的严重影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观念仍旧根深蒂固,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将主要的精力放置于文化成绩之上。对于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则将其放置于边缘学科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文化素质高,但是法律道德素质则相对较差。所以,从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诸多原因来看,我国教育体制上的不合理性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对法律威严的轻视,从而使其敢于做始作俑者,以身试法。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及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客观环境的营造上,涉及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在环境的建设成本上较高,而且其中存在着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国家应给予最大程度上的支持与帮助。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护青少年基本权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一个法律法规健全的国家,社会各个领域才能有序化运行,和谐安定。这样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法制观念处处体现,遵法守法行为比比皆是,无形之中就会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普法教育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趣味化,全面化和规律化。在大学课余生活之中,学校有关部门或者学生团体应对于学生的普法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也必须将普法教育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之中,例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法律大讲堂,模拟法堂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法律形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增强其法律意识,提高法律实践能力。此外,普法活动的多样化和常态化,也会营造出一种法制的校园环境。学生在法制气氛浓郁的校园之中生活和学习,对其自身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营造良好的主观环境

营造良好的主观环境,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之中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健全教育体制机制,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高校应当将法制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增强科学性,合理性。配置专业性强、教育能力高的法律讲师来开展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的意识。在教科书的编排上也要把握重点性,趣味性等,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其在宽松积极的心态下进行自主学习,或教师指导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保持法律教育课程的长期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学的某一两年进行集中的学习,以后便将其抛之所有课程之外,而不加理睬。另一方面,在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不容忽视。在一些高校之中要开设相应的心理学课程,并设置心理咨询室,同时还要将其切实有效地利用起来,加强监督与管理,避免仅仅流露于形式的问题。

作者:白吉平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第三篇

一、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足

高校法制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上的滞后,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显著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并未开设独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只是将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内容也较为简单,只有法律运行和法律体系两个章节的内容,缺乏对法制教育的足够重视。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的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对法律实践的直观体会,法律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较低,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加强与改进

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应当努力予以加强和改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拓宽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使教学方式不局限于课堂模式。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外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法律辩论赛、举办模拟法庭活动或旁听法庭审判,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与遵法守法意识。在拓宽教育途径的基础上,还应改变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强法制教育的成效。

(二)完善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拓宽法制教育开展的范围。首先,可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律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其次,将法制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内容,预防和减少因心理健康因素而产生的大学生犯罪问题;再次,将法制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明确且可实现的人生奋斗目标,避免学生因理想信念缺失而导致对法律底线的突破;最后,将法制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自我的保护,在必要时能够合理利用法律规则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优化教育环境

在教育环境上优化学生得学习氛围。首先,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网络技术的便利与快捷,开辟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网络平台,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缺点,使法制教育的空间更为广阔。其次,应改善校园内部与周边环境,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并利用重要节点开展主体性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与遵纪守法意识。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努力改进,以发挥大学生法制教育应有的作用。

作者:陈璐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