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8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一、翻转课堂的教育方式

翻转课堂这个词语对于大部分人应该还很陌生,它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老师在学校的教室里给学生讲课,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而翻转课堂则更为便利,它可以让学生在家就能学习学校教授的东西。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或者视频,对于不懂和有疑问的地方则再去向老师请教。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那么他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就不同,当他自己对知识进行了一遍学习和理解他就会很明确自己哪里会,哪里有欠缺,可以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巩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作为从国外新引入进来的教学理念,在国内应用得并不十分广泛,可是这并不妨碍学者和媒体对它的关注程度。虽然这个理念在国内实行得并不广泛,但还是有些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有意识地植入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以平板作为媒介,在课前学生自己学习老师所给的课程软件,上课前进行小测试,通过小测试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对哪些方面有欠缺,再通过老师讲解点拨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更好。而在我们的初中阶段,翻转课堂的应用会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更加的个性化,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方面。对于同一个主题的英语阅读理解,但是学生喜欢的题材肯定都不一样,它可以使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个性化,使学生自己主导、自己探寻,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意识。虽然翻转课堂的种种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在实际的学习操作应用起来非常的难。我们不能忽略现实中的种种差异性的问题。翻转课堂可以大大提高初中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学模式有一种创新性的突破。而因此也会延伸出许多现实的教学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理性面对这些教育理念,多多接触,乐于尝试,也要结合实际,这样才会不断有所突破。所有课堂改革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有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以后还会不断地在这条路上探索。

作者:张垚 单位: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一、利用直观教具培养训练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来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颗火花、一个闪念,而且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全面开发学生大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的地理形象思维材料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黑板画、黑板图)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三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

二、利用感性材料,提高语言表述,培养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感性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明显比中、上游缩小,这种反常现象可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事实上教师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看似复杂的问题对初中生来说并不太难。

三、紧扣学科特点,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兴趣,可从服饰、饮食、聚落、邮票、旅游、动植物、历史事件、新闻报道、地理故事、地理趣谈等多角度进行导入,以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利用生活经验,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就越好。在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及水产业等章节教学过程中,水产品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及珍稀动物,学生往往会出现颠三倒四、张冠李戴的现象,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有改观。例如: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分布情况与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生活经验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学生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从理论上讲,思维可以分为许多种,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种思维活动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再加上学科属性,地理课是和政治、历史、生物,甚至和语文相交叉的边沿学科。教师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板块构造、生物的地理分布等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海原地震、汶川地震、印尼大海啸及化石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有方,学生自然会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解决诸如喜马拉雅山地层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澳洲大陆上为什么有独特的生物,以及红海为什么会消失,地中海会变成新的大洋等繁难地理问题。

五、总结

总之,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有道是:“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授人以鱼”固然鲜美可口,可解燃眉之急但终非长久之计,而“授人以渔”才是永久的,它促使学生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一辈子。

作者:邱刚锋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朱寨初中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一、夯实基础,激发创新思维

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使地理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与看图习惯,只有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才能让学生拥有创新思维的基础。

二、学会学习,养成创新思维

(一)积极发展兴趣,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创新,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土地资源后,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如果你是农业部领导,管理农业工作,对我国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学生兴趣盎然,将创新引向深入。

(二)学会剖析因果,养成创新思维方法

“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升华为理论,触摸到事物的本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P62第四节《世界的气候》,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非洲的气候类型以什么为主,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能分析,会综合,懂推理。

(三)学会“异想天开”,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适当创设“闹哄哄”的课堂,适当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跳出平常思维,营造创新氛围,养成创新习惯。如“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为什么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民族、人种分布等问题都可以通过“闹哄哄”的课堂来解决的。“闹哄哄”中的“异想天开”,有利于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三、做好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一)引导学生转换角度看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地理教学中,应该把哲学思维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如“钓鱼岛”问题,仅从岛屿面积去解释中日两国之争是很难的。如果转换思维角度,就容易说明白。利用“海洋法公约”,教师可以从领土领海等来分析问题,学生也明了“寸土必争”的原因。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可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集思广益说明集体智慧的重要。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集思广益,否则,看待问题就有可能偏执与狭隘,对创新思维形成不利。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等,原因和解决都是多方面的。就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分享成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讲解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特征时,某学生设计将青藏高原打开一个大缺口,引进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结果遭到部分学生笑。当时我严肃说:你们想过一百年前人类如果说飞上月球,会不会得到今天这样的嘲笑?对“异想天开”、“无稽之谈”批评或打击,可能会扼杀学生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因而必须因势利导,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四、课外实践,发展创新思维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理论与实践是两回事。课堂提供不了创新思维所需的全部营养。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亲自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创新思维。每个学生天生都有探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的氛围,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火把点燃,而不是当作容器灌输知识,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提倡他们自我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从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何旭辉 单位:福建省浦城县忠信中学

第四篇:电影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式系统。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教学更加生动、真实,更具吸引力,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地球运动、地壳活动、四季变化等抽象的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动画、视频等功能,进行模拟、展示、讲解,可以使抽象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二、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增加

自从电影产生之后,就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近年来,电影的质量与数量飞速发展。仅我国电影的产量由2002年的169部(故事片100部,动画片2部,科教片60部,纪录片7部)增加至2012年的893部(故事片745部,动画片33部,科教片74部,纪录片15部,特种影片26部),电影数量十年间增加将近五倍。在质量上,电影的拍摄技巧、视觉效果、科学性、艺术性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些都为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初中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不再单纯地依靠讲授来传递知识,地理知识也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新课程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地理课堂也要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电影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把抽象的地理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传递的信息直观明了,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体验效果。电影中的地理场景是连续的、全面的、运动的,不仅展示了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也反映了该区域的人文特点,并且电影中所蕴含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一张静止的景观图片,这些信息是对课本知识的巨大补充。

四、初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学科有了明显的分化与细化,学科特点也更加明显,同时学业负担随之增加。进入初中阶段后,地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若是单纯地讲授地理课本的知识,学生很快就会对地理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现代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 另外初中阶段的地理内容多为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影响巨大。地理学科作为人文社科类科目,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相对小学阶段,初中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不能保持较长时间,若对学习没有兴趣,学校和家庭监督管理稍一松弛,学生就会出现懈怠现象,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快速发展,但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电影中所蕴含的信息是学生感性经验的重要来源。电影相对于文字、图片、图标等信息载体,更容易被学生记忆,且不容易被遗忘。

五、电影教学应用实例

(一)利用电影学习气候

《上帝也疯狂》讲述的是居住在非洲卡拉哈地区的人们与现代事物之间发生的种种啼笑皆非的故事。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学生不能轻易感受到热带的气候,但是电影通过幽默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特征,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其中高空拍摄直观全面地展示了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的影响,空气下沉,全年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仅有一些耐旱的植物,例如仙人掌。电影《上帝也疯狂》的主要拍摄区域位于博茨瓦纳,是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又名热带稀疏草原气候或者萨瓦纳气候,影片中原始部落的取水方式,斑马、长颈鹿等动物的迁徙,广袤草原上稀少的树木,这些都是热带草原的特征。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观赏影片后,能通过影片展示的情景总结这两种气候的特点,从而全面地了解并掌握这两种气候类型。

(二)利用电影学习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也是地理课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灾害发生的原理,但是却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后天》《2012》这两部电影均是灾难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代表作品。《后天》讲述了全球气候异常对人类文明造成的毁灭性的打击,显示气候灾害的恐怖后果,从而唤醒人类关注全球变暖,关注我们的地球;《2012》则是由于太阳、地球活动异常导致能量系统失衡,玛雅文明中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实现了,最终人类用爱度过灾难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国内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同样真实再现了地震的恐怖威力,地震中人类的渺小与无助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是坚强的人民用爱和团结战胜了灾害,重建了自己的家园。三部电影都很好地展现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情景,学生通过看电影,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整个过程,能更加完整地学习掌握自然灾害这部分地理知识,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枯燥的讲解。

(三)利用电影提高德育效果

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和生态被破坏。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德育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可可西里》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电影,是一部关注人类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为了保护藏羚羊,保护站的队员甚至付出了生命。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高原上的可可西里是一片无人区,却生活着藏羚羊这种高原精灵。影片展示了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这与保护站队员为了自己信仰顽强拼搏形成的鲜明对比,极大地震撼着学生。《海豚湾》则是在日本的太地町拍摄的屠杀海豚的纪录片,曲折的海岸线,湿润的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但血腥的屠杀场面让世界震惊。这两部电影均可以作为地理课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这是地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当然能够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电影不仅仅有这几部,例如《冰河世纪》《日本沉没》《零下47度》《未来水世界》《地心游记》《地心毁灭》《马达加斯加》《龙卷风》《完美风暴》《彗星撞地球》等都是很好的地理教育教学素材。

六、小结

电影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有新意,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学生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其中的地理知识。由于地理教学涉及较多的内容,因此需要选择大量的电影素材,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但是初中地理课时较少,并且不是所有的地理内容均适合利用电影进行教学,电影素材的选择、课堂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所以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还需在实践中多总结,多交流,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条途径。

作者:张彬 平亚敏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南校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1.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1营造探究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教学推进实施的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营造出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既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同时又能够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应有的地理知识,进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在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进程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地理技术,教师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于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来对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而将需要开展的教学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来呈现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激发起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开展一些国内或者是世界上的著名旅游地区的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分小组学习的模式,让每一个小组负责一定范围之内的相关资料的查询,同时将收集起来的资料制作成相应的展示资料。这样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收集、总结、归纳、整合信息资料的能力,同时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1.2推进信息化教学开展: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采用口头面授或者是书面作业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学生的预习以及复习工作往往也只是通过布置一些问题来进行,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同样是在国内外著名旅游区的探究性学校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地理知识蕴含在图片、视频等一些多媒体课件中,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相关的信息化学生平台,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实现实时的在线交流,进而更加方便地实现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

1.3实现有效地师生互动:

在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积极有效地师生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提升。在开展一些国内或者是世界上的著名旅游地区的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进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某旅游区的地理方面的特点,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一些问题的讨论中来,进一步活跃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气氛,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结语

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在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地理信息教学的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有效地师生互动的开展,进而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水平。

作者:于连之 单位:山东省临沂郯城县庙山中学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析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经过新课改的熏陶,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似乎师生都已经轻车熟路,然而现实不尽然,很多课堂这一模式徒有其表,华而不实。1.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清2.学生参与度不足,责任不明确3.教师过度放手,监督指导不到位4.没有形成有效的总结、评价机制

二、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对策

1.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实行以每组3耀6人(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分组合作学习形式,每个小组选定1名组长,实现组内分工合作,讨论式、交流式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学习活动,教师适时恰当的监督指导,形成学生合作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

2.恰当分组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分组,分成什么样的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更有利,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还要依据当时的教学情景而定。通常有互助式分组、讨论式分组、竞赛式分组、课题式分组等几种有效形式。

(1)互助式分组

很多教师在分组时采取让学生自由组合的形式,这样的分组个人认为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监管。学生自由组合的结果必然无法起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学习好的学生很快可以解决问题,学习差的学生会越来越没有信心。互助学习既可以是优差组合,又可以是学生某项优势的组合,目的是形成互补,共同进步。如在教学“降水量分布图”的相关知识时,甲学生对图例分析很强,但对数据概念不清,乙学生正好相反,这时就可以形成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讨论式分组

开展讨论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发挥探究问题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知识,尤其是针对具体知识获取过程的一些探究活动任务,这样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又可以锻炼学生能力。例如,在教学“降水的分布”这一知识点时,主要掌握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及降水量图,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为何存在降水量随纬度位置、地形、洋流、海陆等位置变化呢?学生在阅读总结的基础上更有兴趣,并让他们查找资料分析支持自己观点的原因。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个人完成,只有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才能更高效,而且通过讨论学生的观点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有依据。

(3)竞赛式分组

每个人都有取胜的心理,通过小组间的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小组合作更紧密,更加团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学习任务。竞赛式分组常见的有辩论式分组、任务式分组等,学生在预先设计问题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若干竞赛组,充分准备,这样学生就能更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在教学“自然环境与经济”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对“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作用”持有不同看法,为了更好地分辨它们的关系,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明确二者的关系。

(4)课题式分组

地理学科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越来越普遍,原因是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课题的形式研究地理知识,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课题式分组能让学生更快地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有效的设问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性等都是开展小学合作学习有效设问的关键。没有处理好问题策略,学生就不能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小组合作也就处于盲目状态。为此,要明确提问的方式、紧扣问题指向性,设计明确、精练、有效的问题。

4.完善的评价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地理学习需要完善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同样需要,评价机制学生学习的鼓励和评判,是总结、反思问题的标尺,不仅让小组合作学习更进步,还能更有效。为此,我们在开展地理小组学习时,一定要建立评价标准,并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完善学生的具体操作。

三、总结

总之,初中地理课程本身有自己的特点,知识点繁杂,任课教师一般带班级多,任务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认识其问题,根据不同内容做好分组工作,搞好设问及完善评价机制,真实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吴金燕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

第七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做法的探究

一、充足备课,灵活运用地理教材内容

新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有些新的目标规定。教师要想构建出高效率的初中地理课堂就需要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要能够通过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很多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要对初中地理课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要能够了解课本内容及前后联系,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就能够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巧妙运用语言魅力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为了追求较高的课堂教学质量,往往以严肃的态度影响要求学生。学生面对严肃的教师形象和死板的课堂,往往会感到压抑,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因此,也阻挡着教师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教学的风格和自己的形象,采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现代的教学语言方法已经跳出了传统教学框架的束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意识到幽默、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地理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广泛,涉及领域多,容易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初中地理中地球自转和公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应该采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故事讲解等,将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其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除了注重采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严谨性,准确精练的语言应用,能够感染学生。地理作为一门科普知识,其知识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学严谨性,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严谨精炼,能够让学生接受准确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充满激情,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想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修养,重视语言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果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知识,能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满足。纵观古今中外的教学,都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由于地理这门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会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中的乐趣,让学生快乐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初中地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的活动实践。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城市附近进行爬山,通过实际的爬山,可以强化学生对山谷、山脊、山峰等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这样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牢记于心中,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将课本知识和大自然联系起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营造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师生关系也成为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对课堂的把握有着绝对的主权,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地理知识,这样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地理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地理知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因此,教师教学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

初中地理课程是初中生需要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切实地将课本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和学习技能。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能够适应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变化,将新课程教学理论合理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方灿龙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城南中学

第八篇:多媒体技术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1.前言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它可以让学生获得多种感官体验,在学习中对知识了解更为透彻。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积极,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创新性。教师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着重于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让初中地理教学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2.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学本身较为单调,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通过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为形象直观,还可以以多种动态形式展示给学生看,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2.2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听觉和视觉共用的话,将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增加教学的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讲授更多的地理知识。

2.3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性。

根据地理新课标,地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对学生独立性与创新性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初中地理教学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它让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与参与者,他们可以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各种介质元素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而锻炼了自己的地理思维,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地理学习独立性与创新性。

2.4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存储地理知识。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很难长时间保存教学内容,而多媒体技术则拥有长期存储知识的功能。就目前的初中地理教科书来说,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只是一些文字表达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那么,初中地理教学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延长这些知识的存储期限,大大减轻地理教师的工作负担。此外,地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把其存储在多媒体设备中,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地理教师可以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初中课程体系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它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较为抽象、乏味,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快的记忆地理重要知识点,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

3.1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时,地理课堂教学才能够真正变得丰富多彩,才能够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变成一个活泼的课堂,抽象的地理知识才能够变得生动形象。比如说,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视频画面,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地理课堂变得有趣。

3.2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感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强化对枯燥乏味地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因为地理知识有些较为晦涩难懂,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一些地理知识的变化。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也要不断提问,学生则需要独立思考,最终更好的了解这些本身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

3.3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初中地理知识中有一些是较难记忆的。因此,很多学生会抱怨说地理学科很难学习,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地理学习成绩。鉴于此,初中地理教师就应该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为直观的展示地理知识,比如说可以把一些地理知识转变为图片或视频,学生就可以获得较为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有助于加快学生的记忆。

4.几个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做到合理且恰当的利用,处理并协调好两种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处理并协调好教师与多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到一种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误区,反而让地理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有效吸收,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就应该让地理教师充分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教师仍然是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让教师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切不可让多媒体技术阻碍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反而与真正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作者:陆健 单位:莆田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