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反思

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反思

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是基础性工作,也是长久之策。在青少年身心迅速发展的中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未来国民的环境素养。从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讨论活动以及课后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教育;环境问题;环保意识

近年来,由于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的环境污染、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日趋明显。20世纪30—80年代中期,工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出现了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主要表现为小面积、局部性问题,污染源比较简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环境问题出现了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污染源分布广、类型多、形成复杂、环境治理难度大,如出现了全球性气候变化、酸雨等,以及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生态破坏问题[1]。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各级、各类保护环境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推动着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纵观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治理历史不难发现,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而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需要从小抓起,尤其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此阶段正是其身心快速发展、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等特点。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爱地球,保护环境,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未来全民环境保护的走向。中学地理与环境教育在内容、认知和目标上高度契合,无可替代地成为了环境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将从中学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密切关系入手,就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略述浅见。

1中学地理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中学阶段的地理是与环境联系最密切的一门课程[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3]与《全日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4]从课程性质、目标、设计思路等方面全方位体现出培养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意图。地理教学内容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们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为主线,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人地协调发展为基础,旨在揭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差异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而环境问题正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导致地理因素失衡或者不协调产生的。因此,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回避人口环境、资源环境、区域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环境问题[5],必须成为环境教育的最直接和最有效切入点。

2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2.1寓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地理教师应该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将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的内容科学渗透到地理课程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2.1.1趣味性环境问题导入,进行相关地理知识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以环境问题为导入点,通过展示环境问题影像资料,观看我国重大环境灾害视频,让学生认识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后果,从内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中分析出导致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也可以发挥乡土地理的作用,展示身边的环境问题,以家乡为例谈及生活体验,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渗透生态环保意识。

2.1.2改变地理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环境意识

在传统课堂中,一般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渗透环境时事热点,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但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作为客体被动接收,并没有主动思考问题,难以达到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转变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与辩论,设计诸如“水资源危机是否可以避免”“是否所有地区都应该退耕还林还草”“如今应先发展经济还是先保护环境”等问题,指导学生收集这些问题的信息,进行合作讨论,或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各自表达观点,最终得出正确观点和态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从而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为了让学生明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应该采取的对策,可将学生安排成为不同的组别:国家政府组、环保专家组、联合国组、普通市民组,让他们提前收集好材料,每组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入特定情境去分析、解决问题。这些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收集各种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和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过程,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地理科学理念、环境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2.1.3地理演示和环境问题演示相结合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地理现象演示教学与环境问题演示教学相结合,直观形象地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如在讲到植被时可安排水土流失实验:(1)准备两个浅底圆盘(编号分别为A和B)、土壤、草皮、水;(2)将土壤分成2份,堆成大小一致的两个圆锥体,分别置于A、B两个圆盘的圆心位置,在B盘土堆上盖一层草皮,分别将等量清水在距离土堆顶部约20cm的高度慢慢淋至A、B盘内;(3)观察结果:A盘土堆边缘泥土较多,B盘土堆边缘泥土较少;(4)结果分析:植物对降水有储蓄作用。

2.1.4有目的地布置环境方面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在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时,可将环境方面的知识单独提取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其重要程度。同时,可以适当布置环境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将地理专业知识与环境知识相结合;或是布置课外观察实践作业,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2.2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合环境教育内容

环保意识的形成,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体现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环境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校园内的活动和校园外的活动两大类。

2.2.1地理知识讲座与环保知识讲座相结合

随着科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地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为此,中学地理教学可以安排相应的地理知识普及报告会,将地理知识报告和环境教育相结合,如请相关地理专家和环保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更新、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地理知识和环保知识,了解现在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和环境保护新理念,强化中学生环保意识。

2.2.2利用暑期开展地理考察与环保考察

在自然界,地理现象处处留痕,环境问题处处有迹。因此,可以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之余,利用暑期举行相关地理和环保考察,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看到一些现实的地理环境和环境问题,从而巩固理论知识,开拓视野,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环境意识[6]。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地形地貌、河流、植被,考察参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工厂污染处理车间、污水处理厂等,从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课堂知识。

2.2.3充分利用国际环境纪念日宣传地理知识和环境知识

利用每年的2月2日“国际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和环境知识宣传、宣讲活动。如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相关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资料,在节日当天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等普及环保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学习到更多的环保知识,还可以通过讲述和展示让其他人增强对环境的认识和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7],从而让地理知识和环保知识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3结论与建议

总之,充分利用中学地理各教学环节加强环境教育,可以从思想和实践上提高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素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因为“为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环境素养,并将二者有机融合。(2)中学地理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成为具有环保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仝川.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艾东国.初中地理新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6]孙小恭.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探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7]黄玉杰.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寇萌 李烨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