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的德育论文5篇

学科中的德育论文5篇

第一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的家庭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热爱这个家庭、保护这个家庭,它便会茁壮、快速地发展;相反,如果我们对它没有一丝的爱意,也没有拥护它的意识,那么这个国家发展起来就会比较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出现危机。为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热爱、拥护我们的国家,能够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忠诚以待,给国家以更多的爱和关注。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对祖国深厚的、浓烈的感情能够推动祖国快速地发展和进步。同时,爱国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国家优良的民族传统,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和进步的伟大力量。在中国不断加快生产力技术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教育行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其更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描绘我国壮丽的山河以及秀美的高山的,有的展现了广旷草原的优美,还有的再现了森林地区的繁茂与富饶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壮丽与可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例如,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地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研究,为改变国人思想、救助国家于火难之中的伟大情怀;学习钱学森敢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自己的祖国来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我们国家在航天事业和核武器方面获得了重大的发展等。在语文课堂中,我总是利用这些有识之士的爱国主义行为来教育学生,用这些真实的事件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启发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效利用语文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自古以来就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语言传授以及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使我们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从知识的传授升华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我们高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知识传授上的困难,而是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及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能够为渗透给学生良好的人文教育打造主要渠道。”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重视人格教育,在语言交流能力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采取细心教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等方式给学生灌输高尚的人格理论,使学生能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一种客观看法和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有要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要求,强调要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鉴赏过程中主动去感受美、体验美,强化学生对审美的追求。为此,高中语文教师既要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情感方面的需要以及审美需求,真正把审美教育落实到位。只有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才能不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品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高中语文教材中,那些被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会为学生呈现出许多美景:有的包含着大自然的景物之美;有的体现着人性之美;有的为我们揭示出了逻辑之美;还有的体现着语言的韵律之美。这些美足以让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主动联系课文内容去感受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经历,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获得更加高级的审美享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光彩,进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美、感受美和展现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建全高尚、健康的人格,形成较高的审美能力,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沈海燕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城关中学

第二篇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除此之外,它还蕴含着细腻真挚的情感交流、真善美的传递、意志的磨砺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广泛的的语言知识,养成优良的品质,塑造乐观健康的人格。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思想文化的有效载体,英语也不例外。英语教材在选编过程中科学地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这些材料中,饱含有很多名人传记,如爱迪生、马克思、罗斯福、华盛顿等,他们都具有非常优秀的意志品格。如爱迪生在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发明,多次失败却锲而不舍,直至成功。这些生动的教学材料,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树立目标,并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奋发图强。还有一些英文篇章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历史,开阔眼界,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思维差异和风俗习惯。同时,英语教学材料中还包含有绅士儒雅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有时代特色的范文片段等,这些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英语课堂散发出诚实守信、宽容大度、善良助人、团结合作、自信勇气的美好气息。

三、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首先,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个人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教学过程,优美的字迹,重难点突出的板书,还是得体的仪态、行为,一丝不苟的教学习惯等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内容,自然地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树立健康健全的人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不仅要把课堂作为传授学生交际语言和培养运用能力的场所,还要把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从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英语文章中的美好人物形象以及国外的风俗习惯,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引导学生发掘素材中的深层次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树立起崇高的理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再次,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达到德育教育的要求。教材是德育的天然载体,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前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提炼出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切实有效地做好德育渗透工作。英语中的日常交际用语很丰富,如见面打招呼用语、道别用语、道谢用语、道歉用语等,这些用语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礼貌修养。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上述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礼貌用语带给自己和别人的美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让他们在对比体验中自觉摒弃了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提高了自身的语言修养和人际交往水平。最后,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感恩教育等。如针对教材中有关环境污染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上网查寻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和文章,根据搜集到的“污染案例”,让学生观察探索、集体讨论,探讨污染对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面对污染、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只要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修养,切实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就会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非常必要,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成为“以德育人”的楷模。

作者:吕定花 单位:中铁山桥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篇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剖析重点词句,将暗含着德育教育意义的词句拿出来细细解析,让学生充分的读和品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其实很大程度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包含在这一句句的话中,通过这些话语的分析和品悟,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渗透效果。举例来说,在《我的战友》一课,作者细致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比如“不敢朝他那儿看”和“忍不住不看”,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呢?我将这几个词汇指出来要求学生品读,并问学生,“为什么不敢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学生纷纷发言“因为他十分担心的处境”,然后我抓住描写外表的重点句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烈火焚烧中却岿然不动?学生说,“因为怕被敌人发现”,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光辉的形象,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战友之间那种心连着心的情谊,更受到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无论在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作文是反应内心世界的一个直接载体,它要求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表述真正的自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能力,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复习六“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并非只是挂在口头上的,并非只是课堂上的不痛不痒的教导,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在各种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爱国诗歌朗诵大赛,让学生比赛朗诵爱国主义的诗歌,在朗诵中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就目前班级或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刻剖析,让学生对一些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再说说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做;也可以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后进生,互帮互助,发扬乐于助人的传统精神;还可以带学生去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关爱老人的意识这些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德育的成效,强化了德育的实践性。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还担任着学生道德和灵魂的导师,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春风化雨,将德育不知不觉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强化自身德育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作者:刘胜林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龙江小学

第四篇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还是情感美、自然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综上所述,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职教中心的学生。这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德育教育方面,语文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具有强大的优势。语文教师要依托这个优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以便应对将来的挑战。

作者:刘天真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

第五篇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

一方面,这些都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更为学校物流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充分应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在课堂单元设计、项目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媒体或载体,有利于老师开展“项目式教学”与“作业流程模拟教学”,提高了教师在物流技术中的“硬技术”和“软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贴近生活的专业教学

布鲁纳曾经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物流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教师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帮助学生为未来生活奠定基础。职高的学生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但主要的就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如学生在入学半个学期后,经常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认识,不知自己将来到底从事哪一行?到底是社会上流行的一句“倒卖、贩卖”还是送快递的或是搬运工等。此时学生是非常渴望我们教师能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专业教师要告诉职高学生:他们毕业后可以去一般企业如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一般企业里的物流岗位有仓库如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物流企业里岗位主要是操作、销售、客服。物流企业类型有运输、报关、货代、仓库、物流咨询策划、综合物流服务公司。物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除了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通过认真学习知识,扎扎实实地走好现实通完理想的道路。

三、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可以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的效应,更多的能增强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的作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努力的把知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正确认识。例如我们要发展绿色物流,支持低碳,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近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频发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严重。学生作为未来的“物流人”除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外,还要树立环保物流、智慧物流。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物流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缺口非常大。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广泛的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职高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在学科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德育,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罗晓玲 单位:台州市玉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