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德育途径差异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德育途径差异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课外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在美国,学生们花在课外的时间远比在课内的时间多得多,因此在课外进行学习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大大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根据一个对哈佛学生的调查表明,虽然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不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却会大大增加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更深层次的研究调查表明,大学期间参加课外活动的多少与他们以后的成功与否、收入多少是成正相关的关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外活动都是有意义的,因此美国高校开展的课外活动都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生刚进大学校园,学校就会通过院校介绍资料,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应该做什么,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让学生拟定入学教育计划以及读书项目,增强学生的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准;当然在学校开展各种校园论坛、师生直接对话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高校最显著的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德育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社会服务,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更加明确具体,带来切身的体会。

(二)通过宗教进行道德教育

除了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美国高校还通过宗教途径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信教的人是占大多数的,因此宗教对美国的教育是广泛而深远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教育曾脱离宗教,注重实用性教育,但随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令美国教育困难重重。之后,高校教育又逐渐地和宗教联系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又出现在了高校教育中,宗教组织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宗教活动对美国道德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可以将宗教中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化到学生心中,成为其内动力,铸就他们的灵魂。宗教作为进项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不仅在高校广泛应用,甚至在小学就进行宗教思想灌输。

二、我国高校德育主要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种教学不仅有助于我们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分析解决问题,还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在当前的环境下能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更能引导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健康全面成长。我国高校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同样把道德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开设学科,将灌输和渗透相结合,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

(二)通过日常思想工作进行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除开设课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通过日常的思想工作进行道德教育。日常的思想工作一般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基础文明教育、国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日常思想工作,可以为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实事求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通过党团组织建设进行道德教育

加强入党学生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以党员学生为纽带,带动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加强团组织建设,一方面可以强化团员意识、提高团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配合党组织工作。另外学校。各个院的学生会、社团作为群众组织,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发挥学生群众的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三、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差异性得出的启示

通过分析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德育途径的共性与差异性可以得出,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存在质的差别,但是两国在学校管理、道德教育途径等方面是值得相互借鉴、吸收和利用的,在此通过比较借鉴美国高校德育途径的优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保持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人们认识、学习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知识都是连续递进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在美国,学校给学生提出的总目标是要求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他们在幼儿园、小学就设置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同时又都是些浅显的、具体的内容,到了中学相关的道德教育课程不仅和生活实际相关,而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些课程的设置就为学生们在大学学习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课铺平了道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这些课程设置都是循序渐进、有层次的,同时也是连续的。在这样一个连续的有层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的将所学的思想道德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成为一种修养,最后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也就完成了要求的总目标。

我国设置的德育相关课程,目标要求上主要都还是提纲挈领性的,比如要求我们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要求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些基本要求从小学时候就已经提出,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是真正能内化为自身品质的却不多。原因就在于这些要求看似和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很难消化吸收,因此,应该把这些口号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可行的目标,有层次、连续性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真正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有责任感地好公民。

(二)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就是输送、注入的意思。指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向广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是党的宣传工作中的一种最基本方法,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灌输理论最早是由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的观点,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结合新的实际,把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献中的思想阐发出来,把考茨基等人对“灌输”的论述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运用灌输的方法,可以加深有关道德理论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在思想上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性,灌输也是德育的基本原则。

但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学家对灌输式教育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把灌输理解成为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把德育理论生搬硬套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德育产生抵制情绪,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而事实上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方式取得的实际成效,但也不能否认我们也把“灌输”误解,越来越像填鸭式教学,因此在坚持灌输教育的同时也要与渗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自适应道德教育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讲所学的德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更好地取得道德教育的实效。

(三)变革纯道德教育,发展多样化德育模式

根据前文对中美两国高校德育途径的概述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关于道德教育的专业课很少,但是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却很多,他们大多是在各个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也就是说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不是仅仅的专门的教育,而是跨学科的、多样化的教育模式,通过这种多样化德育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道德教育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道德教育活动,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品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具备是非价值观判断的有责任感地社会人。而在我国,大多数课堂德育都是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德育。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还不够,很多学生都是“被迫”接受这些条条框框的德育知识。因此我国高校应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加强多样化德育模式,是道德教育途径有重大的进展。

(四)注重道德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对课程教育的很好的补充,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德育方式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单纯的靠课堂来进行道德教育已经远远不够,而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让学生主动去体会实践中的道德内涵,进一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弥补了课堂教育的缺陷,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因此我国高校应高度重视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升华学生的人格。

作者:靳蕊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