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存在问题与方法初探(6篇)

农村小学德育存在问题与方法初探(6篇)

第一篇:浅议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如今,中央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因此,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决定着一个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个学校的管理好坏,取决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力度,我们黄花塘镇中心小学十分注重德育教育,为了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在历时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意紧扣农村学校和农村小学生的特点,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力戒假、大、空,力求真、实、近,提出并优化了榜样示范法、活动陶冶法、自我评价法的德育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三种方法的实施及其产生的成效。

一、榜样示范法

课题组把每个学期期末总结工作作为落实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课题组设计的《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分细则》,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特长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并通过教育通把“喜报”发到学生家庭,表彰他们的优秀事迹。这样的榜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看得见,学得快,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活动陶冶法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主阵地,以少先队大队部、各中队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使小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教师节到来之际,开展教师节庆祝活动,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少先队开展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征文活动,让学生了解八年抗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没吃过什么苦,做事没有毅力,针对这一情况,少先队组织开展“远足野炊,亲近自然”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徒步走了16公里的路,然后组织野炊活动,远足磨练了学生的意志,野炊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陶冶学生的情操。中秋节,各中队开展“中秋颂月――给留守儿童送温暖”主题队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到铁山寺素质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10月13日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让新队员感受少先队的活力,为自己成为一名少先队员而感到自豪。开展纸飞机模型竞赛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组织学生徒步参观黄花塘镇新四军军部,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铁军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少儿书信绘画活动,一二年级以绘画形式,三至六年级以书信形式和玉树灾区小学联系,给灾区小朋友送去温暖,让学生从小学会关爱他人,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开展享受阅读,心存感恩读书活动,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力拼搏,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劳动。开展班创建活动,学习伟人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展国防人防教育。通过组织这些活动,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之前的农村小学生腼腆不愿意参加活动,现在他们大方多了,能积极报名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涂欣悦同学在盱眙县“蒙牛杯”少儿才艺大赛中荣获歌唱组一等奖;王华俊同学在书法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在县“圣地亚 上海花园――我心目中的上海世博会”征文评比中,彭晨同学的文章《我的世博,我爱你》获一等奖……

三、自我评价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课题组在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中,设计了“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方案,即每学期中以班为单位召开2次以上“我真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和行为习惯(标准是不定的),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自我激励,勇往直前;每学期末让学生按照评价细则(依据“新守则”、“新规范”把应该遵守的各种道德准则量化成的记分表),给自己记分(标准是一定的),让学生在评价中参与,在参与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正规化轨道,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违规违纪现象相对减少,助人为乐、勤奋好学尉然成风。

但是,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力差,新的德育教育问题会不断涌现,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中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部分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德育低效,而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原因又是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因此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问题;教育途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同志也曾经指出:“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一点放松不得”。[1]

1.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大多数独生子女都能健康成长,但仍有少数未成年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校六年级有一位在一年前转来就读的学生李某。李某家在贵州,到先市以后父母不在身边,由亲戚监管。他表现出哪些行为特点呢?欺负弱小,在教室、宿舍自称“老大”,拉帮结派,热衷于上网,还会抽烟,喝酒,见到漂亮的女同学就写纸条,说自已喜欢上人家……这让老师头痛不已。

当然,这个案例在我们学校只是个案,但李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现在众多学校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表现出来的问题。纵观这些孩子,他们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1价值取向错位。现在独生子女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出现危机,欺瞒之风严重;集体主义淡化,结拜兄弟、姐妹之风盛行。

1.2心理承受力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更有因没达到父母定的预期目标而自杀的等等。

1.3行为习惯失范。一是打架斗殴。部分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养成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作风,稍有不顺就大动干戈。二是谈情说爱。现在学生谈恋爱正在公开化、低龄化,十二、三岁写情书已不足为奇。三是小偷小摸。由于贫富悬殊加大,攀比之风盛行,现在学生中小偷小摸的现象屡见不鲜,四是上网成瘾。可以这样说,网吧生存的半边功劳是学生建立的。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演变成让家长揪心、学校忧心、群众担心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切就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2.造成德育低效的原因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提出过种种口号,各学校也搞了大量的教育活动,但收效甚微,这和广大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是不相称的。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

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①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②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2.2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2.3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2.4家庭教育出现误区。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独生子女问题”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2]妨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3]

3.德育低下的严重后果

就当前学校德育成效来看,其实效性低下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对社会存在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3.1在未成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对行为的后果要承担法律责任。有的即使知道做坏事是违法的,但存饶幸心理,认为别人不一定知道或不一定被抓。因此,因错而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中学生曾某在下课时见一同学买干面吃,向对方要吃未果,就发生吵闹,竞而持刀砍伤对方。

3.2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知识,思想贫乏,道德观念混乱,他们每每把物质和金钱的需要放在绝对位置上。而他们的精神需要除了玩耍异性,听听带有刺激性的黄色音乐,看看电视、录像中的黄色镜头而外,几乎再也没有什么其他需要了。搞恶作剧,以填补他们的精神空虚,恐怕也算得上是他们的又一种精神需要。

3.3未成年人对抽象的东西难以接受,具体的东西接受快,而感兴趣的东西接受尤快。如他们喜爱的电脑游戏、外国歌曲、色情小说等,只要是操作过一次,听过一遍,看过一本,就可以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对于正经的知识学习,不少未成年人都视为苦事。因为他们在社会上野惯了,收不住心,学起科学文化知识来接受能力就很差。

3.4未成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每是偏颇的。他们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看待现实,而不愿看到不利于自己的、违背其心愿的一面。他们想要做的事,不论如何不道德,担风险,他们都要去蛮干。如十五岁的陈某,只有小学文化,被贩毒分子侯某以给“好处”为手段,引诱贩卖海洛因5克给他人吸食,并将所得赃款交给侯某。结果被判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

3.5未成年人的普遍特点是能量大、活动能力强。如无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做坏事情。由于判断力弱,再加上强烈的猎奇性,往往促使他们易于冲动,在刹那间便可做出某种轻率行动的决定。由于能量大,而缺乏判断能力,就导致他们能量越大,做的坏事也越多。他们的连续作案和流窜作案,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颇大。

4.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百育德为先”,中小学德育至关重要。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小学生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4.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上是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

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多一份保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并且可以适时地沟通二者的关系:由于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低下,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却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人才强国。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虽然有钱了,但是他们到国外旅游,却意外发现一些国外景点并不太欢迎中国旅客。究其原因,原来极少数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就是这些公民素质的“小节”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4.2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

要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主阵地的作用,办好“校园广播站”,通过播出爱国主义、诚信守法、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等方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好理论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广泛开展读优秀书刊,看优秀电影、电视,唱优秀歌曲,做优秀小公民活动,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3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

4.3.1德育教育的内容应可行而可及。这几年我校开展的“我爱我师”“我爱祖国”“关爱老人”“缅怀先烈文明祭祖”“‘我能行’缤纷暑假”等关于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方面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针对当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起来的活动。由于切入点、起点和要求符合实际,这类活动蕴含着极大的活力,深受师生和广大家长的欢迎,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大趋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我校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先后两次对全校350名、360名学生在学校、家庭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抽查学生覆盖了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环境及各个层面的学生,调查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从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校、在家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均有了可喜的进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礼仪意识更强了,礼仪行为更加规范。

4.3.2德育教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中国古代最富有智慧的思想家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对信息化社会一代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自然是大事和难事,只有变大为小、化难为易才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明智选择。如:要开展“养成教育”,就可以细化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说;看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让我很受启发,对学生的感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应生动有趣,方法宜灵活多样,诸如:可以与学生通信;在学生生日那天,给学生一个惊喜;与学生一起吃饭郊游,在彼此近距离接触中,走进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发动全班学生一起关心,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无私的帮助;对于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不是空讲人生的理想,长大后的追求,而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名人成长的书籍,激发其斗志等等。

4.3.3网络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如何应对,我想值得研究与探讨,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内容作为德育课题来探索。

4.4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齐抓共管。

4.4.1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

我校有个四年级的学生张华,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捣乱其课堂纪律;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或者不完成;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是全校出名的大难题。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张华的父亲因为打架斗殴被人打死,母亲改嫁,自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是个生意人,对李某是有心管教的,但平时在家的时间不多,对他的关心就变成了对他成绩和学校表现上的关心,平时对他的批评比表扬多,加之奶奶对他的溺爱,造成性格冲动、自卑、逆反而敏感的性格。张华的逆反和敏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张华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爷爷改变对他的管束方法,少些责备,多些鼓励、关怀和善意的提醒,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还联系到他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关心他,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有了母亲的配合,他那敏感和封闭的心,逐渐乐观开朗起来。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张华也从中得到了满足,也增强了自信。

4.4.2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讨“5+2=0”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接受正面的、规范的道德教育,然而,教育成果在2天的双休日就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冲刷殆尽。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常常会对一些社会现实感到困惑,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诚信出现危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德育网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补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充满着挑战,学校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德育工作常抓不懈,全体教师心存一颗关爱孩子之心,有一份为国育人之情,学校德育教育必将开出“爱之花”,结出“善之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青少年思想道德网,更新时间2011年9月19日.

[2]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53页.

[3]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142页.

第三篇: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中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部分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德育低效,而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原因又是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因此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问题教育途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同志也曾经指出:“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一点放松不得”。[1]

1.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大多数独生子女都能健康成长,但仍有少数未成年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校六年级有一位在一年前转来就读的学生李某。李某家在贵州,到先市以后父母不在身边,由亲戚监管。他表现出哪些行为特点呢?欺负弱小,在教室、宿舍自称“老大”,拉帮结派,热衷于上网,还会抽烟,喝酒,见到漂亮的女同学就写纸条,说自已喜欢上人家……这让老师头痛不已。

当然,这个案例在我们学校只是个案,但李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现在众多学校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表现出来的问题。纵观这些孩子,他们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1价值取向错位。现在独生子女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出现危机,欺瞒之风严重;集体主义淡化,结拜兄弟、姐妹之风盛行。

1.2心理承受力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更有因没达到父母定的预期目标而自杀的等等。

1.3行为习惯失范。一是打架斗殴。部分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养成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作风,稍有不顺就大动干戈。二是谈情说爱。现在学生谈恋爱正在公开化、低龄化,十二、三岁写情书已不足为奇。三是小偷小摸。由于贫富悬殊加大,攀比之风盛行,现在学生中小偷小摸的现象屡见不鲜,四是上网成瘾。可以这样说,网吧生存的半边功劳是学生建立的。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演变成让家长揪心、学校忧心、群众担心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切就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2.当前德育低效的原因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提出过种种口号,各学校也搞了大量的教育活动,但收效甚微,这和广大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是不相称的。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

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①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②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2.2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2.3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2.4家庭教育出现误区。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独生子女问题”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2]妨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3]

3.德育低下的严重后果

就当前学校德育成效来看,其实效性低下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对社会存在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3.1在未成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对行为的后果要承担法律责任。有的即使知道做坏事是违法的,但存饶幸心理,认为别人不一定知道或不一定被抓。因此,因错而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中学生曾某在下课时见一同学买干面吃,向对方要吃未果,就发生吵闹,竞而持刀砍伤对方。

3.2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知识,思想贫乏,道德观念混乱,他们每每把物质和金钱的需要放在绝对位置上。而他们的精神需要除了玩耍异性,听听带有刺激性的黄色音乐,看看电视、录像中的黄色镜头而外,几乎再也没有什么其他需要了。搞恶作剧,以填补他们的精神空虚,恐怕也算得上是他们的又一种精神需要。

3.3未成年人对抽象的东西难以接受,具体的东西接受快,而感兴趣的东西接受尤快。如他们喜爱的电脑游戏、外国歌曲、色情小说等,只要是操作过一次,听过一遍,看过一本,就可以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对于正经的知识学习,不少未成年人都视为苦事。因为他们在社会上野惯了,收不住心,学起科学文化知识来接受能力就很差。

3.4未成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每是偏颇的。他们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看待现实,而不愿看到不利于自己的、违背其心愿的一面。他们想要做的事,不论如何不道德,担风险,他们都要去蛮干。如十五岁的陈某,只有小学文化,被贩毒分子侯某以给“好处”为手段,引诱贩卖海洛因5克给他人吸食,并将所得赃款交给侯某。结果被判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

3.5未成年人的普遍特点是能量大、活动能力强。如无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做坏事情。由于判断力弱,再加上强烈的猎奇性,往往促使他们易于冲动,在刹那间便可做出某种轻率行动的决定。由于能量大,而缺乏判断能力,就导致他们能量越大,做的坏事也越多。他们的连续作案和流窜作案,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颇大。

4.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百育德为先”,中小学德育至关重要。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小学生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4.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上是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

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多一份保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并且可以适时地沟通二者的关系:由于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低下,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却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人才强国。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虽然有钱了,但是他们到国外旅游,却意外发现一些国外景点并不太欢迎中国旅客。究其原因,原来极少数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就是这些公民素质的“小节”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4.2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

要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主阵地的作用,办好“校园广播站”,通过播出爱国主义、诚信守法、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等方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好理论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广泛开展读优秀书刊,看优秀电影、电视,唱优秀歌曲,做优秀小公民活动,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3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

4.3.1德育教育的内容应可行而可及。这几年我校开展的“我爱我师”“我爱祖国”“关爱老人”“缅怀先烈文明祭祖”“‘我能行’缤纷暑假”等关于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方面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针对当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起来的活动。由于切入点、起点和要求符合实际,这类活动蕴含着极大的活力,深受师生和广大家长的欢迎,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大趋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我校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先后两次对全校350名、360名学生在学校、家庭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抽查学生覆盖了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环境及各个层面的学生,调查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从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校、在家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均有了可喜的进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礼仪意识更强了,礼仪行为更加规范。

4.3.2德育教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中国古代最富有智慧的思想家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对信息化社会一代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自然是大事和难事,只有变大为小、化难为易才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明智选择。如:要开展“养成教育”,就可以细化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说;看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让我很受启发,对学生的感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应生动有趣,方法宜灵活多样,诸如:可以与学生通信;在学生生日那天,给学生一个惊喜;与学生一起吃饭郊游,在彼此近距离接触中,走进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发动全班学生一起关心,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无私的帮助;对于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不是空讲人生的理想,长大后的追求,而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名人成长的书籍,激发其斗志等等。

4.3.3网络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如何应对,我想值得研究与探讨,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内容作为德育课题来探索。

4.4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齐抓共管。

4.4.1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

我校有个四年级的学生张华,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捣乱其课堂纪律;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或者不完成;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是全校出名的大难题。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张华的父亲因为打架斗殴被人打死,母亲改嫁,自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是个生意人,对李某是有心管教的,但平时在家的时间不多,对他的关心就变成了对他成绩和学校表现上的关心,平时对他的批评比表扬多,加之奶奶对他的溺爱,造成性格冲动、自卑、逆反而敏感的性格。张华的逆反和敏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张华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爷爷改变对他的管束方法,少些责备,多些鼓励、关怀和善意的提醒,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还联系到他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关心他,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有了母亲的配合,他那敏感和封闭的心,逐渐乐观开朗起来。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张华也从中得到了满足,也增强了自信。

4.4.2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讨“5+2=0”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接受正面的、规范的道德教育,然而,教育成果在2天的双休日就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冲刷殆尽。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常常会对一些社会现实感到困惑,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诚信出现危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德育网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补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充满着挑战,学校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德育工作常抓不懈,全体教师心存一颗关爱孩子之心,有一份为国育人之情,学校德育教育必将开出“爱之花”,结出“善之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青少年思想道德网,更新时间2011年9月19日.

[2]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53页.

[3]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142页.

第四篇:浅析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德育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产生农村小学德育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培养祖国未来合格的新一代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地位不高、重视不够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这一思想早就提出,但在实际中,教育者们却很少有人做到。主要体现在两点:

在思想上,认为德育可有可无。认为评价学生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智育成绩的好坏,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德育。学校没有统一的德育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制定的一些德育计划和目标不能付诸实践;专门的德育老师不够。

(二)内容简单陈旧

思想品德课本的内容比较陈旧,往往与生活实际脱节。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和新出现的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在课本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课堂上只是以教师的空洞说教为主,使学生从学校学到的东西难以适应现实社会。

目前许多农村小学的德育活动往往停留在形式上,只是组织了一些活动,至于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却轻描淡写,起不到实际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德育活动是少之又少。

(三)方法单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小学的德育方法陈旧,形式单一。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过上思想品德课,或者在学生犯错误后进行批评的事后行为等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缺少实践教育。

(四)外部环境冲击大

1、来自家庭的影响

一是问题家庭。家庭破裂或家庭言行不检,使孩子得不到亲人给予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到坏人和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甚至走向邪道。

二是部分家庭溺爱子女。这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

三是留守孩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双方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得不到父母的管教,会造成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学习落后以及道德危机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很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利益,通过不法的商业活动,利用孩子来赚钱。一些不法商贩开设不规范的网吧,吸引小学生上网成瘾。另外在一些小卖部还设有游戏机,吸引孩子玩游戏,误导孩子消费,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品质。

二、产生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各级政府重视不够

第一,部分政府和领导还存在错误的育人观念。一些地区政府、学校领导都还存在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二,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地区,对农村小学的德育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许多乡政府资金缺乏,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没有财力保障,进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考验和挑战。新的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超级自由化思想充斥着我们整个社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三)不健全的教育制度的障碍

第一,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至今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失学儿童,更不要提德育教育了。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够,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公共教育经费远远少于发达归家。

第二,不完善的农村小学人事制度。主要有:城镇学校教师超编、贫困农村地区合格师资严重不足;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学校里还存在许多闲散人员;农村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素质整体较低。

三、解决农村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小学德育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和风气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思想还广泛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还需要更充分的认识。

(二)丰富和发展小学德育内容,体现时代特征

(1)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注意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讨论和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添加新内容,去除旧内容;小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要加强养成教育,形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高年级则要即三到六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2)要利用其他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各科教学不仅含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只要仔细体会教材的思想性,充分挖掘其所包含的隐性德育因素,就能在给学生"授业"的过程中无形地给学生"传道"。如在语文课上,课文《火烧云》歌颂了祖国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美术课上通过学习各种优美的书法、绘画、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等。

(三)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

1、课堂上要强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进行德育教育,课堂是基本的途径,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要加强合作,教师之间要相互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方法上的心得体会。老师与学生之间要经常互动,在互动中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2、要创新实践锻炼法

一是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渗透德育。比如通过每周的升旗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评"三好学生"以及"班级之星"等活动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道德品质等。

二是利用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在农村人们比较重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通过对与节日相关的传说、神话故事、习俗、食物等的讲解和挖掘,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还可以利用其他国际性的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如利用母亲节让学生帮家长做事让学生懂得尊老和孝顺等。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

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学校还要争取全社会的帮助。通过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开展专题讲座等途径向全社会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德育的相关政策,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创作更多的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立法、执法等各相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加强对校园周围环境的管理,严惩一些不规范的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

参考文献:

[1]巫建忠.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略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2]王志钢.浅谈新课程下的德育工作[J].黑河教育,2010,(1).

[3]孙延坤.如何将德育融合到班级工作中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作者简介:郭璐璐(1989.10-),女,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级学科教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目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近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切身体会和思考,对农村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工作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其重要性被忽视,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当前农村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农村,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疼爱和关心,缺少温暖。虽然有爷爷奶奶照看,但监护人年龄偏大,对孩子的过失迁就过多,管教实效差,作为孩子也不能同祖辈多方面有效沟通。因此,家庭教育名存实亡,孩子大多心存失落感、孤独感,容易产生偏激情绪,表现为心理压力大,自卑、脆弱、任性、自私等性格,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重智轻德,德育工作形式化。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课程表上是严格按照省颁课程计划执行,可现实是教师仍然私自挪课、占用知识技能课,拼命抓主科的教学成绩。导致德育工作只注重形式,无实质内容,只注重主科教学质量,轻视德育工作效果,甚至疏于管理;一些学科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进行必要的学科德育渗透,不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不考虑学生实际,不注意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3.网络冲击,对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福音,它在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色情、暴力、金钱、等西方腐朽文化吸引着、侵蚀着、毒害着广大的上网中小学生的意志薄弱者。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专业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理念,创设育人环境,加强德育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的,学校教育是为青少年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基础的阶段。学校加强德育工作要“构建一个网络,建好一支队伍,突出一个主题,确立一个主体。”

构建一个网络,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团委、少先队、政教处、后勤处的教育作用。构建一个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使学校工作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在环境中育人。建好一支队伍,就是要重点建设班主任队伍,将班主任工作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和责任教育的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和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确立一个主体,就是始终把学生放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各项实际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认识。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学科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各学科教材的德育素材,与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就会形成德育以知识为载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过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中小学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本学科的德育素材,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既传授了学科知识,起到教书的作用,又通过德育教学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推进课表的课时、专职教书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3.构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发挥其有利作用。面对网络带来的冲击,中小学德育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来培养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能力,使他们不去沉溺于网络中玩游戏、聊天来消磨时间。二是通过开展宣传各种法律知识的主题活动,结合身边实际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网站带给青少年的危害,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资源的收集既快捷又方便,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应具有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的能力,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科学选择各类信息,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垃圾”信息,在思想上建立起坚强的“防线”。四是,德育课教师通过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课堂教育与学生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

总之,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道远。学校要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创新德育方法,开拓德育途径,促进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他们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礼成.市场经济下农村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08.1

[2]陈永玲,张卫萍.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分析[N].人民日报,2012.3.47

第六篇:农村中小学高效课堂德育问题及对策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关乎每个青少年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基本上采取顺其自然、流于形式的做法。由于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走不出教育职能与德育工作对立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认真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德育新途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对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智育教育,轻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学校教育宗旨已经偏离了其基本的轨道,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心往往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根本无暇顾及青少年“仁”“爱”“善”的传统道德教育,也很少关注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为了发展,为了获得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重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相对于智育工作来说,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也缺少与之配套的评价措施。

(二)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

课堂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教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三)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的期望与教育出现畸形现象,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目标很高,但自身的教育水平却有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物质上舍得投资,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吃一点亏,只要孩子一心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导致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从不关注,往往指责多鼓励少,打骂多教育少,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在育人上适得其反。近几年,学生结构中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寄养子女数量多。据学校调查统计,在我校有71.8%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平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二是个体户的子女增多。三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数量增多,有8.5%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些各具特点的“三多现象”造成家庭教育难以实施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据调查有97.1%的学生表示,与父母的代沟很大,平时几乎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或几乎无话可说。

二、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德育观念,开展德育教育

目前,由于受社会和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人认为德育可有可无,是“虚”的,不能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认为“德育无用”。虽然学校教育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从而间接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发挥积极作用。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极观望等待,更不能无所作为地空发牢骚与不满,而应该沉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改革。通过学校德育主题文化活动向社会开放,寻求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同。

(二)健全队伍建设,推进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封闭式教育,如保姆式教育、训斥体罚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等。

1.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

2.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技能。

4.在选聘班主任的时候,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品、作风、敬业精神、能力等的考察,确保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出类拔萃。

(三)注重活动引领,强化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和班级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知、情、意、行与和谐统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

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为主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自力更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4.要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引导,争做文明学生。学校要坚持上好法制教育课,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5.要重视校园宣传,让学生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生要正确应用网络等媒介,学习优秀的绿色文化。

(四)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德育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中学要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构,定期召开家校委员会会议,研究青少年思想现状和对策,实行统一的德育内容、统一步调、统一方法和措施,实现齐抓共管。这样既可避免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不健康思想在社会上找到“避风港”,又可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得到系统全面的管理。只有家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根据社会新时期的特点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不断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动向,克服德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弱点,真正把致力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