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对分课程提倡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本文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对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引言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量网络资源的冲击,以及新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大学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暴露出了各种问题。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课堂越来越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且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功利化;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对知识的吸收变得越来越碎片化[1]等,这些都给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对分课堂是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凭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分课堂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个课堂改革新模式,希望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样,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就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地内化吸收。这样,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即: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和学习的重、难点;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即学生带着课后的自学和思考结果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用三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命名,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2]。对分课堂使教师不再是课堂独角戏的“演员”,是将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讨论融合,由此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一)对分课堂上教授内容的取舍

在大学教学环境中,对于教材的使用,有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材是在对前期多年的教材内容取舍的基础上,经过精挑细选,合理编排而成的,是汇集“大家”智慧的成果。因此,教材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教材内容不可能随时更新,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科目,而教学要求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因此,教材不应成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搜集有关本课程的最新信息和观点,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和讨论,而课本内容仅供学生自学和参考,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时效性。

(二)对分课堂中的“对分”格局

对分课堂中的“对分”格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一半的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把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二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分配在两次课堂上。前者称为时间对分,后者称为隔堂对分。所以,对分格局的弹性化包括对分时间的弹性化和隔堂对分的弹性化。对分时间的弹性化体现在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之间的对分需要有灵活性,并不一定非要1:1的比例,而是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平衡点的设定是随着教学科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调整的。大学英语这门学科,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公共课与专业课相关性不高,学生一般在课堂上表现出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对分时间中的讲授时间可以缩短,教师要做到精讲,同时可延长讨论的时间,并将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作为本门课成绩的一部分。

(三)对分课堂的考核制度

对分课堂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也会带来考核方式的改变。总的来说,对分课堂考核方式更强调过程性、弹性化评价,增加了平时考核的具体内容,把对学习成效的评估分散到各个教学单元的具体任务中,真正体现了过程性的弹性化评价。另外,对分课堂更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与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学生在每一个单元的课后学习阶段都有相对固定的学习任务——“亮考帮”[5],即针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效吸收,提出亮点,考查同伴,求助解惑;作业形式多样,且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上交就有成绩。“亮考帮”作为作业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是“加分制”在高校灵活运用的表现之一。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给出分数和评价。也就是说,这种考核方式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人特点,考核成绩更加科学、客观,具有弹性,并且避免了忽视平时学习,依靠考前突击获得一次高分的现象。

(四)对分课堂的分组原则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对于各组来说是公平的,因而是理想的分组原则。以往分组的依据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个组均按照高、中、低三个成绩档次搭配组建而成。但是,在大学里,这种划分方法可能不太理想。结合大学生的群聚性特点,第一种划分方法可以是以宿舍或座位为单位。因为大学里的群聚性相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强。这种群聚性的依据是宿舍或者座位,尤其以宿舍为代表性。同一个宿舍,成员的关系密切程度要高于和班里其他同学的关系。并且,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小组内的成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探讨问题,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宿舍风气。第二种划分方式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划分。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均包括高、中、低三类,学习态度的高低可以运用问卷或量表进行测量。因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积极向上的潜能,所以,这样的分类原则有助于唤醒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同时,按照学习态度划分,高学习态度的学生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榜样示范性,也可以组织、引导、帮助整个小组合理有效地开展讨论。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理应成为对分课堂的重要推广基地。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大学英语课堂讲解的系统性,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以及学校政策的支持等方面继续努力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各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成为真正适应高校新环境、新要求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黄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与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15-17.

[2]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曹帅,付慧.对分课堂: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语文学刊,2016(04):152-153.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5]姚堃.高中物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刘力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