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探索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生量大面广,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将思政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落实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影响力较大。通过挖掘和设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案例并探索多元化的途径,以“溶盐于水”的方式,力求实现“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在高校课程中将思政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建设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纲要》中指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生量大面广,落实思政教育,学生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因此,如何深入地挖掘大学物理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元素并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如何运用多元化教学途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以期达成大学物理课程“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育人目标。

1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在大学物理课程讲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结合学科历史和发展,设计思政教育案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1.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和理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学科,是在不断的实验和验证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其中始终贯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2]。以光的本性为例,人们对光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从17世纪初开始争论,经历了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再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直至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前后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人们才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辩证唯物主义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在物理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例如,物体在有摩擦的地面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若外力不够大,则物体不会运动,这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属于静摩擦力;当外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将跨过临界状态,开始滑动,这时它受到的就是滑动摩擦力了。再如,在光电效应中,如果入射光的频率小于红限频率,则无法发生光电效应;只有当入射光频率增大到超过红限时,才会有光电子的逸出。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觉地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中,达到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理情景。物理学始于观察,而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现象的详尽观察和记录。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介绍,可以使得学生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促进对物理情景的营造[3]。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提到在春秋末期,《墨经》中记载道:“力,形之所以奋也”,这句话指出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又如,在讲解到角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对角动量的方向保持不变表示费解,这时,为学生播放了一个短视频,介绍我国古代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4]和张衡发明的浑天仪,从而使得角动量守恒定律变得形象而直观,使学生对角动量守恒在航海和导航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1.3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先成就。物理学是所有其他理工学科的基础,许多科学技术的最新应用都与物理有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联系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领先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基础性、鲜活性和创新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发展进步,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学习质点系克尼希定理在两体碰撞过程中的应用时,为了加深对“资用能”(availableenergy)概念的理解,可以用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在粒子碰撞中如何有效利用“资用能”,为何要采用对撞的方式,其优点在何处。再如,讲到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基本原理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对洛伦兹力的各种重要应用进行专题介绍,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以读书报告的形式了解同步辐射加速度以及超导体托克马克装置的原理,了解我国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领先成就。这些技术和成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体会到我国科学发展的领先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立志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2实施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途径

通过多个平台和途径,抓住教学环节中的合适时机,见缝插针开展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将立德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物理教学全过程。

2.1课内、课外结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点时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之外,还存在很多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例如绪论课、期中考试学习反思等时机。在绪论课上,可以从几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进步和强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投身科研,早日学成,为建设国家出力。大学物理期中考试后,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前期不够努力,导致成绩不佳,从而产生退缩和放弃的心态。这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反思显得非常必要。可以提出大学物理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必修课”,使学生明白完成课程这件事情只能前进,不能退缩,使学生养成克服困难并战胜挫折的人生态度。在课堂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布置思政教育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展开讨论,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等,以达到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的目的。

2.2线上线下同步。借助互联网技术,线上教学平台的发展日益成熟,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QQ群、腾讯会议等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同步,有效地针对授课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效丰富思政教育的资源,就有关案例和专题在线上开展讨论活动,从中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思政教育成效。在2020年上半年防控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大学物理期中考试采用线上闭卷考试的模式,这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诚信”与“成绩”较量的大讨论,全体学生在考前签署考试诚信承诺书,诚信考试。学生纷纷表示:“成绩固然重要,但诚信更为重要。考差了可以重来,但没有诚信,人就无法立足”“成绩只是一时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而诚信是一辈子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可以看出,这场大讨论在学生中造成了很大反响,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先进榜样引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思想成长阶段,外界环境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作用[5]。可以用先进人物和榜样力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讲述钱伟长的故事,钱老当初以语文和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当“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拿到了物理系第一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效力。“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强大鞠躬尽瘁。用这些故事激发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也可以讲述身边优秀学生的励志故事。例如,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失落感无法排解,导致在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上缺乏动力。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讲了一个学长的故事,他同样是高考失利,但入校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最终绩点排名在学院名列第一,顺利保研到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继续深造。这样的事例更加贴近学生,因此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4多元考核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大学物理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在课程总评分数中,反映学习过程的平时成绩占比60%左右,期末考试成绩占比40%左右。平时成绩主要通过作业、课内外专题讨论、线上线下答疑、上课出勤率以及期中闭卷考试成绩等五个方面进行反馈和评价。在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即在考核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例如,以这些环节中学生取得的成绩、参与的态度、完成的次数及质量、提出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成果、人文精神以及品格等进行客观、多元的全面考核。

2.5教师以身作则。教师应率先垂范做表率,以身作则立言行,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教师首先应模范履行师德规范;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学业,教师首先要严谨认真,精心备课,细心批改作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性思维模式,教师必须先做到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答疑,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就应该真诚对待,耐心解惑。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科学素养。

3结语

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积极探索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途径,将思政教育与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溶盐于水”的效果。使得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激发学生远大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塑造敬业严谨的工匠精神,力求实现“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育人目标[6]。

作者:严非男 周健阳 鲍曼 李小丹 童元伟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