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改进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改进

摘要:微时代已悄然到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是达成教育目的,完成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关键。基于微媒体的传播特性、微受众的生存方式等的审思,文章对科学灌输、真诚服务、微语互动、情感交融和案例示范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的飞速发展重构了当今社会的媒介生态环境,微时代已经到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7.92亿。[1]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今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在发挥正效应和积极作用之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网络是虚拟的,但道德不能虚无,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培育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比以往更迫切。同志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2]进一步改进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是有效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一、改进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的必要性审思

1.微媒体的传播特性使然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在呈现形式上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增强了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微媒体的传播具有交互平等、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获取平等、直观快捷和即时等典型特点。微媒体传播的内容或资源还具有选择性、非权威性和非强制性。微媒体传播呈现出信息传播去中心化、话语表达简洁化、话语主体平等化等特点。微博和微信等微媒介上的海量信息也为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其海量内容的自由选择性和平等的交流方式,也使网络道德教育过程更具亲和力。要占据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丰富,教育过程更应具有吸引力,教育方法也必须创新。

2.微受众的生存方式使然

微受众,即微媒介环境下微媒体的使用者和信息接受者。今天,高校人人都能使用微博、微信,时时都可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无人不微已成常态。微博和微信等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或空间,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或互动方式。微时代的年轻大学生更加独立,拥有更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95后”“00后”是当今高校学生的主体,是微受众的代表。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想法非常活跃,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在微媒体环境中,微媒体的使用主体可以使用真实姓名,也可采取匿名方式(除非有特殊要求),现实中的社会角色或身份可以被模糊或隐藏。微博、微信传播的“虚拟化”对微受众的交往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可能导致部分人出现行为冷漠和偏差。部分自控力较弱或自律性较差的微受众易于对微博、微信过度迷恋。

3.传统道德教育低效使然

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是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顽疾,关键在于方法滞后,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3]微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亦是如此。一方面,微时代对网络道德教育者的素养和能力要求更高,而习惯于传统教育方法,拘泥于传统思维方式者,大多不能充分将德育理论与新媒介技术结合,难以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微媒介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一些教育者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缺乏民主意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教育过程中没有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在微博和微信等微环境影响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愈加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微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仍以单一方式进行,只重单向教学而忽视双向交流,将使网络道德教育长期陷于困境。

二、改进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探讨

1.灌输与渗透相统一

列宁曾在《怎么办》中提出,将“灌输”方法引进思想政治工作。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必须明确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里的“灌输”一词约有50处。[5]作为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或者说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灌输法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灌输法曾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灌输原则除了与时俱进外,还需要坚持其合理性和可取性。微时代,教育者要借助微媒介对受教育者通过双向、多向或互动的方式对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巧妙的灌输,即科学灌输。隐性渗透由于教育目的比较明确,教育方式比较隐蔽,教育方法相对有趣,可减少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因而教育效果也比较理想。它寓教育影响于无形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既大力弘扬主旋律,又注重寓教育于无形中,使用灌输方法需要注意科学性,要与隐性渗透结合,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增强教育效果。

2.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为了维护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创造文明和谐的微媒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微媒介环境中有害信息的管控,比如,约谈或关闭等。对触犯法律法规者,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为加强微生态环境管控,我国已经颁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的,有利于营造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教育者应根据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高校也应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更加切实可行和有针对性的行为守则。另一方面,微时代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本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管理服务学生,既是一个公共产品供给过程,又是一个蕴含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全面育人过程。”[6]受教育者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通过必要的教育与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有时候年轻人的需求和想法相对简单,他们通过微媒体表达诉求和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正常。因此,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受教育的思想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正常诉求,做好相关服务,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

就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性而言,微时代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微媒介或手段,有目的和较系统地引导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水平的活动。“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由‘知、情、信、意、行’几个要素构成。”[7]微时代的网络道德过程也是如此。知,即认知和了解,即受教育者对网络道德规则、关系或原理的了解。情,即情感,也就是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对受教育者产生的情感认知和共鸣。信,即信念,是受教育者对接受到的网络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更为持久的信念。意,即意志,是受教育者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在毅力。行,即行为,是受教育者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的选取,要有助于受教育者对网络道德从知到行的过程转化。网络道德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同时要注意把握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既要体现普遍性,又要区分特殊性。

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的基本方法探讨

1.科学灌输法

当今世界总体和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丰硕的成绩,但各种社会思潮却从未消停过。在一些关键节点或特殊时期,如果我们不弘扬主旋律,不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我们的教育阵地就会丧失,主流思想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就会被削弱。灌输法由来已久,在德育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只要运用恰当,灌输法同样适用于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微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灌输应该注意灌输的科学性,“不是不考虑人的接受能力的填鸭式硬灌,而是通过初期的灌输,唤醒人的价值主体的自我教育意识,进而达到价值的实现”[8],即教育的内容或目的应以科学理论为内容,注意教育方法的启发与引导,注重教育影响要结合实际,反对强迫手段和空洞说教。在微时代,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灌输强调坚持科学的灌输内容和启发式的灌输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宣传教育的时机、程度和效果。特别要强调的是,微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必须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循循善诱。

2.微语互动法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人际互动的关键是理解或领会当事双方在沟通时所传达的信息。沟通需要互动,互动可以促进沟通。在由网络或其他微媒体构成的虚拟空间中,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共同的话语是促进教育双方互动和持续沟通的关键。只有通过沟通和探讨网络道德现象或问题等,促进教育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了解,才能帮助受教育者健康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微时代,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与沟通,教育者应该善于使用网络语言和微话语,在良性与和谐的互动氛围中,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教育和指导他们,向受教育者传递网络道德影响。角色共鸣、话题牵引等是引起或持续保持高校受教育者互动交流的基本条件。微时代的“95后”和“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比较张扬,交流交往中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汉服”与“二次元”现象同时并存。因而,教育者可尝试用微受众比较喜欢和能接受的话语等方式进行互动。在平等互动的交流中,语言尽量幽默、诙谐,将主流思想寓于故事化、图像化、生活化场景与氛围中。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把握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传播特点、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同时注重情感交流,引导的语言要通俗、简洁,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真诚服务法

网络道德教育要得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强化教育的服务功能,尽量在教育过程中体现解决现实问题与进行思想引导相统一,即体现从“务虚”走向“务实”。微时代,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微平台的教育与服务功能作用巨大。为了促进高校微平台教育与服务功能的实现,增强高校官微的吸引力,高校官微必须增强服务意识,突出为师生真诚服务的效用。以“内容为王”的微时代,建设高校官微在内容的把握上,既要坚持官微传递主流价值观,同时也要尽量与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相联系,内容上更要注重体现科学性、思想性与服务性的统一。高校官微应以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相应平台栏目或板块,或者建立高校“微”服务平台,及时解决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高校官微可开设“微”办事大厅,如评奖、评优、资助、辅导等方面的“微”申请、“微”受理、“微”指导、“微”咨询等。高校“微”服务平台中涉及后勤服务的可开展咨询、报修、投诉等服务,促进管理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直接交流。只有有效提升高校官微的吸引力,增强高校官微的用户粘度,在服务中传达网络交往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事准则,在服务中体现育人作用,才能更好地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4.案例示范法

微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案例示范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微媒介等宣传和选塑正面的、积极的、富有教育示范作用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或其他人学习以自觉看齐,有时也可对反面典型适度揭示,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正面典型集中体现了社会群体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通过选塑正面的、积极的典型,既能弘扬社会主旋律,又能起到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起其他受众自觉学习或模仿。在运用微媒介等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正面典型宣扬时,要注意把握榜样或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注意把握好宣扬的时间、程度和效果的关系。要注意宣扬的时机,即要在恰当的时间节点进行报道或推介。宣扬时尽量客观描述,不过分夸大,不言过其实,让受众从心理接受所选案例或榜样,内心真正信服。在对典型或突出榜样宣传报道或选塑时,还要注意多种宣传媒介的融合,既要有草根媒体的介绍,也要有官微和主流媒体的报道,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另外,有选择地对反面典型进行适度报道也可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即适度的“两面提示”效果略胜于“一面提示”。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除以上几种基本方法外,还可采用“微平台建设吸引法等重要的网络德育工作方法”。[9]总之,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利用微媒体的优势,熟知微传播规律,坚守教育主旋律,加强和改进微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是教育者的应有责任和担当。

作者:刘继强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