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浅议(5篇)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浅议(5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数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并且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具有一定的要求,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下是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旨在加快学生数学进步成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前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这是因为解决问题运用的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问题却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思考,而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学生单纯的技能了解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具备问题意识,实现知识体系重组构建,才能促进思维与智力上的创新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抑制学生的求真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是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想问,而结合以往执教经验,我认为以下两种方式是十分可行的。首先是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程教学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直白的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定理概念阐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单调直白,很难激起教学波澜,问题意识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教师若是能够给予学生一些纸条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拼成三角形,也许有的学生就会发现:2cm、8cm、10cm或3cm、5cm、9cm的纸条无论如何也拼不成三角形,学生就会主动产生疑问,这就是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一种表现。其次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实例的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实例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生活体检,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理解难度,实现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疑问与思考,实现问题意识培养。

三、营造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程度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一种压制化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畏惧教师,不敢说、怕出错,这不但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还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不要采用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切记不可为了维护教师的话语权,将学生的问题一笔带过。其次是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要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板着脸过于严肃,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当学生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或者错误的问题时,不要打击学生,而是要适时的给予学生引导,如在学习“有理数加减”这节课程教学时,会有一些学困生由于不能理解正负数基础概念,影响知识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说出疑惑,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四、设计自主开放问题,让学生多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没有规律可循,也可以答案不一,甚至条件不完善,这样才不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条条框框中,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去看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自主开放问题主要包括条件开放型、问题本身开放型、设计开放型、结论开放型四大类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知AC和BD相交于点O,并且BO=DO、AO=CO,可以证明哪些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这就是一个问题本身开放型的习题设计,学生可以进行△AOB与△COD的全等判断,也可以进行△AOD与△COB的全等判断。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时,教师提问: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AE=CF,请你以F为一个端点,猜想并证明它和图中已有的某一线段相等。解法:连接BF,DE;猜想:BF=DE;证明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可得BF=DE。此外,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故意向学生出示一些没用的已知条件,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或者让学生自己从这些已知条件中组成一道习题,这种居无定法的问题设计方式,可以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由点到线,再连成面,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加快问题意识培养。

五、传授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时候即使教师做出了一些旁敲侧击与前序铺垫,但是还是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学生不想提问,也不是学生不敢提问,而是因为学生不会提问,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若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传授学生提问方法十分必要。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程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应该传授学生温故知新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结合点,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知识时,要从以往学习的三角形内角或者外角知识展开突破、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或者在进行一些知识概念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概念表述的严谨性展开提问,如为何这样表述,或者定理公式有哪些必备条件,是否存在逆定理等,这些都是可以展开提问的方式,并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理解。

六、总结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若是想要让学生从本质上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单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从而加快数学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尹洪亮.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

[2]王鹤.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亚太教育,2016,(08).

[3]冯敬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探讨[J].科技展望,2016,(06).

作者:吴彩丽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

第二篇:中职与初中数学教材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并且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为了保障中职数学教育质量,必须加强中职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的衔接性,让中职学生数学知识能够实现平稳过渡。本文重点以中职、初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相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中职数学教材;初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

1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点突出中职教育的实用性与实际性。中职数学作为中职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纵观当今我国中职数学教育现状,大部分学生表示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问题,二是中职教育与初中教育的差异性,即中职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偏移性。因此,想要保障中职数学教学质量,重中之重就是要保障中职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的衔接性,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平稳过渡。

2中职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教学衔接问题

2.1衔接中的空白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材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其教材难度不断降低,删减很多难度大、逻辑性强的知识。同时,学生在三年的中学学习中,已经适应了中学数学教学、学习方法,数学思维也比较固定。但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由于中职教育主要为了实用型人才,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中职数学教材中存在应用性强、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数学教育的难度,使中职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在难度上出现了空白区,知识过渡也变得更为困难。

2.2侧重点不同

中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实践知识教育为辅,其中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型变化也在理论范围中,需要拓展的内容不多,很多实用性习题也是“换汤不换药”,有章可循,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即能够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但在中职数学教育中,中职数学教育是实践教育为主、理论教育为辅,所学知识必须要能够应用到实际,数学知识拓展性非常强,从而间接提高了数学知识难度。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上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职数学与初中数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2.3教师问题

由于中职教育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毕业之后即可步入社会。因此,中职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教育,是的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目不够重视,数学教学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考虑到初中数学知识与中职数学知识的衔接性。针对衔接性的问题,由于中职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存在诸多差异,如果注重衔接教学,势必会减缓教学速度,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无暇照顾中职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

3加强中职与初中数学教材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学生作为中职数学教育的主体,必须要以学生作为根本出发点。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因此,教师必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特点,继而找出中职、初中数学教育的衔接点,这也是展开中职数学教学的前提。此外,教师也要完善数学结构,加强对初中教材的分析力度,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减少中职、初中教材跨度。

3.2做好教学内容衔接工作

课程设置是提高中职、初中数学教材教学衔接性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并加强初中教材知识,通过对比找出中职、初中教材中的契合点与空白点,其中,契合点用于知识过渡,空白点用于补充,通过横纵结合的形式来完善教学内容衔接工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知识,进而引导出新知识,并在初中数学知识中补充一些中职数学知识,让学生初步形成知识过渡,长此以往,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即可顺利开展中职数学教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教师必须通过中职、初中数学知识结合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初中知识来引出中职数学知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3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工作

中职教学与初中教学方式有着一定差异性,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针对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说,教师必须要逐渐的引导学生思维转变,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数学知识能够联系到生活实际,例如探究学习、生活问题设问、情景教学方法等。同时,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数学教学必须要逐渐向“岗位需求”靠拢,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4结束语

中职数学教学作为中职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中职、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教材内容衔接、教学方式衔接不当,势必会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分析初中教材内容,找出中职、初中数学教材的契合点与空白点,通过契合点引导、空白点补充,进而实现中职、初中数学教材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施红英.浅析中等职业、初中数学课堂的差异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56-57.

[2]张瑞.职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探索[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月刊),2012,(8):113-114.

作者:葛明军 单位: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当前,社会的稳定发展使得教育行业也不断面临着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开发,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针对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开展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我们都知道,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发散思维,也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渐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比较重要。一般情况下,对初中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正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

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课堂上,需要对数学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进行有效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将数学教师置于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提出数学问题,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应该设置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也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最后,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问题进行定性,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也能够引出新知识,并能够让学生把握时机,提出新的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两个底角相等的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由于笔者并没有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所以笔者就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这样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2鼓励学生课堂多问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就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问一些问题。只有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养成不断提问的好习惯,才能够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所以,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多做一些努力。2.1创设情境:对于初中教学工作而言,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对数学知识进行传授,这样就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思考,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索学习,摒弃学生身上的惰性,这样才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相关数学概念时,会为学生创设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北京到上海的乘火车的里程、坐汽车的里程以及做飞机的的里程是不一样的,其中飞机的里程最短,当学生产生疑虑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知是因为飞机的飞行航线是直线,这样就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理论引出来了,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的认识。2.2问题难度适中:在让学生多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针对学生的问题反过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回问的问题一定要难度适中,不能太简单,如果太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那么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同时,也不能太难,如果问题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那就会让学生感到紧张,让学生会否定自己。所以,提问的问题需要难度适中,大概在中等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数学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当学生明确自己提问的最终目的之后,就会为了这个目的进行努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时,笔者问学生:“裁掉长方体的一个角,长方体还剩几个角呢?”学生普遍认为是7个。但是,笔者却说:“不一定。”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都追着笔者问为什么,由此笔者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去思考裁掉长方体一个角的几种主要情况,还有学生拿出进行动手实践,这样得来的答案,会更加深刻。

4数学教师的合理评价

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他们需要看到老师对它们的关注程度,老师的关注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进而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需要数学教师适时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熟与发展。教师的实施评价,能够让班级上的同学都敢于表现自己,也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就对学生的潜能进行了有效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有极大的热情,不能因为学生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就失去耐心,这样会对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造成影响。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之后,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信心,进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培养。例如:笔者在学生提问之后,会针对学生的不同说法给予评价,如果赞同学生的说法,笔者会说:“我非常欣赏这个想法。”如果不赞同,就会说:“我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5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116.

[2]范君元.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祖建.探究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7):105.

[4]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

[5]许义.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刘小英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小港中学

第四篇:问题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数学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涉及诸多领域.数学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数学的影子.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自“十三五”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新时期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许多教师都选用问题教学法.这种方法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同,鼓励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下面就问题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趣味性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通常来讲,学生对于枯燥的问题并不能提起兴趣,进而无法与问题教学的预期效果相符.反之,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往往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其讨论、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方式时应当让问题贴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由于故事的吸引力,学生往往会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层次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初中生自身知识储备、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师应当注意到这一现象,实现个性化教育.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设计出层次性的问题,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课堂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在问题设定之前,教师应当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并且问题的数量应当与各种层次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如定理、公式等,让其在解答过程中增强自信;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侧重于对其理解能力的考查;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以综合性题目为主,培养其思维能力,并对其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采取这种方式,能使所有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探索性

提问作为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设置问题的难度应当适中.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答题时只要套用公式就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过难,超出学生可以掌控的范围,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问题教学的预期效果.

四、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当注意语言的运用.题目可能会因为一点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问题的语言描述必须科学准确,而不是模棱两可,否则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误解,进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于问题严禁的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

五、时机性

在采用问题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以下情况下提出问题往往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第一,学生上课分心时.由于初中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注意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很难保持注意力不被分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课效率.因此,教师在此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二,出现相似的错误时.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错误之处.教师应当对这些错误进行统计.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类似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寻找出错误之处,避免下次出现类似错误.第三,学生思维受阻时.当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毫无思路时,教师可以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总之,问题教学是当前教学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教师掌握提问的技巧,对于提高问题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永平 单位:河南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探讨

摘要:科学地设计和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实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吸引力;探索;知识要点;搭置台阶;个体差异;敢于质疑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要求: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数学问题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也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数学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类比、证明和反思等数学活动过程,发现数量关系或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数学问题、研究问题直到解决问题。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实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这对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作出如下探索。

1细心设计知识要点,抓住每个问题情境

教学方法上贯彻启发性准则的基本要求是:要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任务和思维方向;要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按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程序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抽象和概括;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1)使提问的知识要点增添趣味性和吸引力,令学生感到在思考问题时觉得有趣、愉悦,在愉悦中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不易猜透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都能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那么,在学生难理解的应用题上能否使用呢?探索下,学习不等关系时,我把问题:“当周长一样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改成这样的问题情境:“派大饼啰,当正方形饼和圆形饼的周长一样时,你会选哪一个?”以这个形象的生活实例诱导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得到上述的教学探索,我在学生最怕的方程应用题中如法炮制,得到效果是显著的。新课标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对于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会觉得无趣,但教师能把它们还原为必需的生活经验,那将有趣多了。(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计问题情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在纠错中认真剖析,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例如:中考常考题:“若a<b,|a-b|=。”学生总是出错,我把几种学生答案写出,让学生根据绝对值定义讨论辨认正确答案,再总结出方法“|a-b|=大减小”,学生讨论热烈,留下深刻印象。另外使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如应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问显示直观证据,激发证明兴趣。在学习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时,实操起来有点麻烦,我借助几何画板,直观演示一个数学事实,学生们惊讶于它的变化,都很想知道为什么呢,从而轻松地走向证明。(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适当设计一些多种途径、多种结果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数学体验,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细心搭置问题的台阶,创设良好的合作条件

问题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我作出了以下的尝试:例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我先让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过程,然后再学习例1,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一步一步的引导,降低了难度,学生借此轻松的自己写出说理过程。

3细心研究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和个体差异要有预见性

提出的问题应事先预料学生思考的方向与深度,考虑到学生思考方向的错误或方法上的缺陷,有计划地给予解决。(1)提问的角度应紧靠教学知识点。教师应紧靠教学知识点提问,不能随便来一个就问。如《灯光与影子》一课中手影戏的一段视频,如果剪辑或问题不恰当,将导致引导或回答的偏离。(2)解答的过程应令学生容易表述。问题的思考方向明确,解答的过程令学生容易表述,才能调动全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问题指出相关的考点,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有利于解决中考变式题。(3)提问的层次应考虑个体差异。有些问题存在着思考的层次,教师应特别“偏爱”待进生,浅层思考浅层思考让他们解决,感受成功的喜悦,而深层思考则留给优等生,让他们“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应事先预见哪些学生有能力思考并回答,让所有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促进每个学生思维发展。

4细心引导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长期的细心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小组合作钻研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他们能够提出:为什么图像不是直线?为什么图像不过原点?为什么图像的两边不会绕上去?……学生经过提出的问题,自己观察小组合作分析后恍然大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模式的转变,提高课堂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Z].

[2]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陈耀华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