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机制的构建

谈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到处充满着自由的精神,洋溢着民主的氛围,呼唤着博爱的品格。在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工作中,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起决定性的作用。要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就必须让师生之间真正地实现民主平等,否则学生不敢“动”,教师也容不得学生“动”。传统的课堂观把教师的权威地位作为教学的保证,只谈师道尊严。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没有任何权利与空间的,只能简单地接受知识。新课堂提倡师生平等,是为了让学生能与教师、同学之间互动起来,互动与自由的空间是学生自主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的呢?有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教师不管尽力不管学生,让学生在教室里面想怎样就怎样,自由学习就是对学生平等;二是教师走下了权威的神坛,但是一下子变得极其卑微,在课堂中把自己当成低于学生一等。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平等,合理的师生平等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不会因为学生大胆的质疑与创新的思维而“情绪不当”;师生在知识上是不平等的,但是是民主的,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新与想法,但是凭借知识的优势,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观点,负有给出明确解释的责任,而学生敢于大胆发言、大声质疑,敢于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是一个深度思维的课堂,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有效的思维及交流,没有探究和创新,这也就违背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人担心:教师良好的个人魅力及其对学生的感召力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条件之一,那么这些还需要吗?这样的误解是多余的,因为新的数学课堂虽然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可少,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及引导,无不渗透着教师本身的良好素质与个人魅力。

二、明确界定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分界线

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才是合理高效的呢?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把不准到底哪些事情应该是教师去做的,哪些事情是需要让学生去做的,所以出现了有的课堂教师放不下手脚,还是抱着讲,学生自主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有的课堂中教师一味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彻底放手,教师不敢插手,使得课堂一盘散沙,没有了教师的掌控、引导、总结,课堂难以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要让师生之间真正有效而且高效地互动起来,就必须准确界定师生之间各自的任务与责任。对于初中数学课堂而然,他与一些文科科目不同,思维的深度与层次感较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可能还难以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或者更容易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数学课堂教师的课前设计、问题提出的方式、穿插中间的引导与纠偏活动等,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与纠正。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界定师生之间的任务的:

(1)教师的工作。

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案,针对学生实际以及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有层次的问题,组成教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预习;课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汇总学生解决好的问题,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给大家看;汇总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级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讨论;最终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负责解决;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布置学生的巩固练习;批改学生的作业。

(2)学生的工作。

学生预习教师课前分发的学案,尽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及疑问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中去集体解决或者请教他人;课堂中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向其他小组展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让老师继续安排班级解决或者老师自己讲解;做巩固练习。从上述的任务分配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原则,就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是宏观的掌控者,不是问题的解决者。例如:讲“负数的引入“,教师没有讲零上与零下,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直接向学生提出5—3=?3—4=?的问题,因为学生有小学阶段演算的减法,教师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肯定会说“欠2”,然后在这时引进记号“-2”表示欠2,引入“负数”的定义。

三、构建有利于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模式

互动机制的最终形成需要一种制度性的东西作为保证,那么课堂模式是一种重要的保证。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规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任务,规定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够把互动的过程进行规范保证,同时也能保证互动的结构得到优化。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关系的正确发展呢?一是从基本理念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保证学生的参与;二是要能合理规定教师的任务与学生的任务,分工合理;三是能保证让学生有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保证教师不与学生抢时间;四是以“问题教学”为主线,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五是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下是众多课堂模式中的一种,我们以它为例来谈师生互动:

1、先学后教。

教师课前设计预习案,让学生根据预习案进行自学。在师生关系上保证了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课前的引导。

2、合作探究。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习,能自己解决或者合作解决的知识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知识交给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讨论解决。同时,老师针对学生自学不到位的知识进行补充、点拨和讲解,保证了师生互动针对重难点知识。

3、当堂达标。

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构建知识网络。布置做达标练习,并批改、统计、分析学生达标效果。这样的课堂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自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使得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在关键之处,保证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

四、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开展师生互动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核心活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造问题情境,在问题中激发思维,师生共同围绕问题的展开讨论学习,进行互动。首先,教师要设计问题要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在课前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这便是上课时师生互动的内容。学生上课时有备而来,能与老师进行问题的深入讨论。如《有理数的加法》,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本节借助什么来讨论有理数加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

(2)物体运动起点是数轴上的哪个点,正数表示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负数呢?

(3)探究部分,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4)说说教科书16-17页,式子①②③④⑤⑥的左边、右边分别有什么特征?从问题4中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5)有理数的结果,既要考虑它的______,又要考虑它的________。有理数的运算,应先定结果的____,后算结果的_____。这样,部分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部分是解决不了的,那就是师生互动的知识对象。再次,教师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要以引发思维为主要方式,而不是讲解。要给学生思维时间,尽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不要只做一个揭谜底的人。例如: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已知:BE和CF是△ABC的中线,它们相交于G,求证:此题需要证明△EFG∽△BCG来解答。但会有学生去证明△BGF∽△CGE,这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议论,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的启发,教师也不必启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最终学生是会利用E、F分别为AC、AB的中点条件,想到连接EF两点的。同时,要重视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思维、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加强。教师要加强激励性评价,评价是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合理的评价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语

总之,师生互动是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创新的一种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创新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方式,让互动更加精彩纷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