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教学初探

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教学初探

[摘要]酸碱盐的教学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的难点,其贯彻于从初中到高中的整个学习阶段,故而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教学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教学应该从物质的种类和名称入手,牢记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意区分各类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习的困难。本文对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教学发表一些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对比学习法

化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对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特别是酸碱盐部分学生相对陌生,各种新奇的化学物质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意识。从指导性教学计划来看,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酸碱盐的组成,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与特点,能够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的酸碱盐相关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熟悉酸碱盐组成

化学是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特别是初中化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虽然初中化学所涉及到的酸碱盐物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听说过这些物质,没有实质性的了解,因此酸碱盐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们熟悉酸碱盐的种类、具体酸碱盐物质、组成成分等,这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一些常见的酸或碱,结合化学元素周期表进行分析,这就完成了酸碱盐教学的新课导入。在新课引入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猜谜语活动,教师问学生:“重新解方程,猜一个谜语。”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再解方程”“再分解”“再解一次”等等,教师最终给出答案:“复分解”,此时教师应该进行追问,化学中的复分解反应是怎么定义的?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回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接着教师再进行追问:“复分解和哪些物质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酸碱盐”。至此,通过问题教学法就引入了酸碱盐的教学,让学生在教材上寻找问题的答案,促进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让他们认识到酸碱盐的重难点所在。“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碱是由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构成的”,这些知识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学生的眼帘,这相比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更加具有优越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二、彻底了解酸碱盐

初中酸碱盐的主要教学内容开始是让学生们通过对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组成和性质来认识,从而得出酸和碱的通性,最后进行相应拓展教学,涉及到稀硫酸等一些其他的酸碱物质。在教学过程中先总结酸的通性:(1)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2)酸能使指示剂变色;(3)酸能够和盐反应,生成盐和酸,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4)酸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得知了酸的通性,能够对比得出碱的通性。得出了酸和碱的通性之后,就到了探索复分解反应的阶段。复分解反应对反应物来说有一定的要求,这些知识点都能够在课本上找到:(1)如果反应物中没有酸,那么要求反应物需溶于水;(2)生成物需要有沉淀、水或气体。这里又引发了两个化学知识点的学习,一是溶解性规律的学习,二是常见沉淀物的学习。对于酸碱物质通性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对比学习法。当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完酸的通性以后,对于碱的通性学习可以利用分组合作学习展开,也可以用上文所述问题式教学法,“酸能使指示剂变色,那对于碱来说指示剂有变化吗?”“碱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吗?”“碱能和活泼金属反应吗?”通过问题的答案来总结碱的性质,降低了对酸碱性质的学习难度。在这种对比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带领学生对溶解性表作研读后,给学生做出总结:“钾钠氨盐,硝酸盐全都溶于水,硫酸根不溶钡和铅”,溶解性表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应该适当放慢上课节奏,博览群书寻找帮助记忆的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注意酸碱盐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实验直观地区分酸碱盐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教学。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通过亲自动手、直观观察,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理解反应的本质,特别是上文所述的引导学生探索酸的通性时,要充分借助实验来说服学生,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例如:在探究酸的通性时,让学生做稀盐酸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观察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稀盐酸和铁或者镁的反应,观察产生气泡情况,这两个实验都能直观地观察到反应的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的理解性学习。在探究溶解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实验,这个实验不仅有直观的反应现象,还是酸碱中和反应的有力诠释。做好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教学工作,是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作出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本文阐述了在酸碱盐教学工作中熟悉组成成分、彻底了解酸碱盐、注重实验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方式,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作者:倪继光 曹右娟 单位:山东省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山东省临沂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