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下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学科竞赛下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结合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结合资源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价值方面阐述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出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包括创新实践平台,优化奖励机制,重视校际合作,引进先进经验。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实践平台;校际合作

学科竞赛是超出课本范围锻炼学生智力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涉及大学内容,在课本内容之外补充大量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尤其是综合分析和快速判断,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很强,在我国部分地区对此重视程度也很高。20世纪后期,我国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出现变化,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更新十分必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结合学科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更多是针对高校和高校在校生的一项工作,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大众创新和经营创新的争论,部分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针对那些学习优秀或在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对于一般的学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就业指导即可,创新教育没有结合学科专业。这是一种脱离了大众创新理念的错误倾向,创新教育如果不能结合学科专业,其价值会受到影响。在美国教育学家J•威廉姆斯的调查中,当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出现脱节时,学生进行创业的成功率会降低大约9.10%。

(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结合资源整合

创新教育没有结合资源整合的问题在我国各级教育工作中均有所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递课堂之外的知识,但由于该方式在我国各地的开展情况有所差别,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存在差异,现有经验存在过渡推广和照搬的问题,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零散资源也没有得到整合。较为典型的情况是竞赛项目的集中化,研究人员曾在我国四川省等地进行过调查,从结果上看,配合调查的47所学校中,参与过学科竞赛的学校有41所,占比87.23%,但参与项目的地点只集中于成都等少数城市,而且每所学校的参赛名额均受到限制,这些僵化的方式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初衷是相悖的[1]。

(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认识书本之外的知识和世界,但如果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不能在理念上做到与时俱进,总体工作的效果依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其理念更新必然要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此前德国教育家、柏林大学社会学教授海因里希(Heinrich)给予过较为系统的论述,海因里希认为,学科竞赛并不一定服务于知识传递,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价值是使学生认识到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框架,使其时刻与社会最前沿有效接触,为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免去盲从的弊端和困扰[2]。我国也应在后续工作中时刻关注社会需求,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改革期、转型期,这一变化的典型标志使社会经济主体变得越发多元化,私企、混合制企业、外资企业的数目、资产规模大大增加,学生创业企业的数目也持续增长,调查数据对上述变化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员收集了我国四川省部分地区资料,所获学生创业企业信息数据如表1所示,2013年学生创业企业的数量比2012年增加,2014年持续上升,2015年和2016年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但2017年学生创业企业的数量与2016年相比在增加,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四川省部分地区学生创业热情依然较高。由此可知,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学科竞赛的价值。

(二)提升学生创业意识

学生创业意识提升是学科竞赛开展的主要价值之一,在此前的研究中,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的智力、意志,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此外,部分对某些学科兴趣浓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提前接触该学科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自身该方面的兴趣、素养,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威廉姆斯(Williams)认为,学科竞赛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够起到积极的培育作用,威廉姆斯与其助手约翰逊(Johnson)在美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发起过调查活动,从结果看,参与过两次以上学科竞赛的学生,其创业概率远高于未参加过相关竞赛的学生,差异达到2.4倍(威廉姆斯将各地具有独立产权的经营活动均视为创业),我国学者的调查也支持了该结论,这意味着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识地提升作用十分突出[4]。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实践平台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看是一种提升教育工作水平的长期工作,这要求能够形成与之匹配的制度、框架,首要元素之一是建立实践平台。具体而言,各地学校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生活中学科知识的接触和了解,并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意识。上述工作完成后,应由各地学校联合将相关结果上报至管理部门,结合学生参赛热情、数目、核心项目等情况,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学科竞赛环境,保证学科竞赛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学科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实践平台建设牵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设施,二是各类具有灵活性的资源。硬件方面,包括竞赛用教学空间、大规模以太网及计算机设备等,其他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资料等,要求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二)优化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是指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创建学科竞赛学分制度和奖金制度,首先,将学科竞赛的参与情况、获奖情况等与学生的学分、奖学金挂钩,增强学科竞赛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积极建立教师参与学科竞赛的创新评优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学科竞赛,将教师的职称、奖金与学科竞赛相挂钩,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上述两项工作的开展应先于学科竞赛,使奖励机制得到明确,从而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此外,考虑学科竞赛本身是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也应保证其积极价值,避免物资因素影响实际工作的根本追求。我国学者曾在研究中指出学科竞赛可能使某些学生抛弃课内知识,造成偏科的问题,还可能使学生的精神过度疲乏,影响其综合能力提升,这一问题也应在后续工作中给予重视。

(三)重视校际合作

校际合作有助于提升各地区、学校组织学科竞赛的水平,也能使一些具有积极价值的经验得到有效推广。结合目前我国各地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态势,各学校可以在后续工作中成立学科竞赛协会,定期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加强学校师生对学科竞赛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科竞赛参与度,并对竞赛的积极经验进行总结,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外,在网络教育技术盛行的今天,高校可以借助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结合高校专业情况在高校官方网站下开设学科竞赛网页模块,以对优秀的学科竞赛作品进行互联网展示,在加强学生对学科竞赛重视程度的同时,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相关行业对学校科技成果的关注。当地教育部门也可以创立服务于当地教育工作、面向其他地区全面开放的综合性指导平台,总结归纳当地积极成果,组织校际合作,提升各地学科竞赛水平,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助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建立见习制度,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在充分了解企业资质,满足合作条件的情况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输送人才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和培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水平。

(四)引进先进经验

先进经验的引入能够直接提升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学科竞赛的能力,也能为其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综合提升给予引导。各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请记者以新闻形式对学校的学科竞赛情况进行深入报道,增进大众及学生对学科竞赛举办目的、作用、意义、规则、奖励等情况的了解,使自身的开放水平得到提升。同步吸纳美国、德国高校经验,强化自身相关工作能力,如美国高校联盟定期组织的学科竞赛,是一种规范化的长效教育机制。德国柏林大学重视通过见习平台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将学科竞赛作为载体,使其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实现有机结合,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上述经验均值得我国参考和学习。总之,通过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获取了相关理论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认识局限、方式僵化、理念陈旧等问题,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给予优化,可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具体策略上,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实践平台和奖励机制,同时,重视校际合作,引进先进经验作为参考,并推广于后续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刘积学,田志坚,朱绍军.高校学科竞赛器件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建设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0-133.

[2]赵春鱼,吴英策,魏志渊.高校学科竞赛:现状、问题与治理优化:基于2012—2016年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2):69-74.

[3]陆菁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生命科学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31(1):113-116.

[4]王满四,郭成.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来自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11-113.

作者:邹高祥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