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摘要:为响应我国双创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呈现蓬勃的创业态势。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模式,课程体系的建构、竞赛和项目的结合点燃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但在蓬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背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规划、缺乏与专业的相关性、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这都关系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人才的输送。因此,本文对创新创业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现状问题

创新包括事物的更新、创造新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学界将创新教育定义为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个体创业。在国外,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入,概念上没有使用创新创业教育。从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创新与创业是相互支撑的,无法将两者独立分开。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已有一定研究,相关学者对其进行广义和狭义界定:广义上认为创新性创业教育是培养在精神上创新同时具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从狭义上讲是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促成个体创业行为的教育活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以期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一体的高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和行业的人才培养承担者,以创新创业为契机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由初创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但与此同时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1.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模式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1989年才提出创业教育,到2002年对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探索,到现今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全面推进,并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经过实践探索,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三种被认可的模式,分别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管理为主的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通过讲座、竞赛、项目等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中,是创业教育将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典范;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商业运作模式”,设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设立创业基金,从课程设计、导师设置及创业园的培育等方面着手进行创业教育,基于实际价值,学生可获得创业基金进行创业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模式”,以创新教育为基础,在专业发展基础上投资建立实验中心和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等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上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蓝图,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以课程为阵地,引导大学生创业实践

国务院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在国家积极鼓励的良好政策背景和创业的良好环境氛围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根据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组建了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些院校还引进国外较成熟的创业课程,如“SYB创业教育”“KAB创业教育”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3.以竞赛激发创业活力,以社团承接创业项目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层次办学建设为契机,出台系列创新扶持和创业辅助政策,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项目活跃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立孵化基地、产业园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促成大学生创业的行为。一些院校更是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以组建社团、开展项目的方式作为引导,积极鼓励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业热情,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管理割裂

作为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的工程。然而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掣肘难行。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高校存在差异,创新创业教育无法简单复制。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自身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狭隘化。侧重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的“速成班”,弱化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基础性培养,忽略了创新精神本身的功能。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在管理上呈现割裂状态。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分散到学校多个部门管理,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处、团委,或主要依托商学院、管理学院等部门,导致资源协调整合不到位或出现资源高度集中的情况。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精英化。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互联网+”“挑战杯”和“第二课堂”等竞赛、项目等方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只有个别同学参与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遭到了限制。研究发现:“表面上活动的热闹并没有真正起到创业教育的目的,而真正的创业教育如开设相关课程却十分冷清。学生认为创业竞赛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是少数被选拔上的学生的事。”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管理割裂,都指向了在高校中,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念认识与顶层设计这一重要议题上。顶层设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核心理念和定位不准确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出现重大偏差,影响人才输送。

2.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的相关性

“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认为“创业教育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等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只有这样的创业教育价值观才是面向未来,才能够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才能使国家在人才资源上凸显优势。”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较早,将其纳入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贯穿学生的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等各种阶段教育中,通过系统课程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并且创业课程实现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用创新意识学习专业知识,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业能力。我们必须认清,创业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是一代人的产出,而应深深地植入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创业的精神。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与专业教育脱节。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体系建设、评价体系都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其中,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中又偏重竞赛和项目,忽略创业教育与专业的紧密结合,未能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主要阵地的作用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盲目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变为教授创业的技能。鼓励学生创业的同时却又忽略学生个体的多样需求,不重视培养大学生迈向职业生涯的创新与创造力未能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者转变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就业者或未来的创业者。另一方面,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将知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较为薄弱,缺乏发散性和创造力,体验式教学或实践式教学缺乏。让大学生创业有别于一般创业者,离不开专业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面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学校无法做到灵活的课程设置和精细化的扶持,无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重构专业教育的框架体系。

3.教学改革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改革的切入点和新路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教学手段多样化、动手实践体验化的鲜明特点,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谋而合。现阶段,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大多囿于系统知识讲授,缺乏行业前瞻性、创新性、体验性和发散性。黄兆信、赵国靖(2015)指出:“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开放、多元融合的课程观,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基本都是在和各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更新的:企业为高校创业课程提供了最前沿、最具应用价值、最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信息,使得高校的创业课程能够紧跟商业的变化,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要求较高,不仅要储备系统的创业知识,还需具备行业经验。目前,拥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和拥有经营背景的研究型人才较为缺乏,与国外成熟的师资体系落差较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的创业培训或行业人员进校园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在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以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发展为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但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有的成绩和存在的诸多困难,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定位仍是重大的两个问题。

参考文献:

[1]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欧阳琰.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3]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

[4]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

[5]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6]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

作者:周婧 文瑜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