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高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教育高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新教育高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但是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由此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思想和动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文章基于此出发点,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原因、基本思路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思路探索。

【关键词】

创新型 人才培养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强调要把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战略举措,又是推进“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关键助力。2005…年7月29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这一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疑问,而且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面对的疑问,更成为整个教育界及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正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疑问。

一、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杨肖宁(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38)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创新性的学习能力“专”与“博”结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快速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迁移,善于根据个体需要去主动选择学习。

2.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根据事物的发展态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随时做出调整,可以轻易地摆脱思维惯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及应变能力。

3.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创新型人才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敢于面对现实,善于总结分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原因

(一)创新的欠缺——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分离

目前,全社会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况,社会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用人单位面对一些高校毕业生却不敢用、不愿用,造成很多岗位空缺。其实,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原因很简单。《成都商报》曾刊载的新闻《有钱父亲不愿送女儿读大学》中,父亲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新读书无用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何还会有“读书无用论”?我们不能一味责怪这位父亲,而应该从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剖析中寻找答案。如果我们的学生用大学几年的时间只是换来了一纸文凭,这样的高校培养目标很难说是成功的。这位父亲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女儿大学毕业后,能依靠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技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事实上,如果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创新能力,没有足够的技能,那么连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还谈什么个人发展呢?从这个角度说,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或许是每个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必须面临的问题。只有根据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相应地调整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也才能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使学校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二)创新的极端——个人发展的目标扭曲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场景中,“个人”发展正在逐渐演化为功利化和强调自我利益的行为。部分学者认为,这种“个人发展”是市场体系培育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不必过分在意。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就会发现:在面对封建社会的“人性压迫”时,“文艺复兴”和自由主义精神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然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过度追求“自我利益”却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正因为如此,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体系,用以约束“过度膨胀的自我利益”。毫无疑问,在培养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这种过度功利化的“个人发展”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因为,首先,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如果每个人都只强调自我利益,那就会陷入相互争斗的“霍布斯丛林”之中。如果每个人都只注重功利化的短期目标,那就会形成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正因为如此,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其次,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看,过度功利化和过度强调自我利益也不符合个人健康发展的规律。当他们陷入不断追逐更大利益的“自我强化”过程中,将会逐渐丧失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中,高校毕业生应当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只有他们超脱于“物质利益化”的社会氛围,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才会真正地健康发展。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如果说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行动目标,那么前述的人才培养困境则构成了现实的约束条件。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需要高职院校具有清晰的基本思路来应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始终在探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儒家提倡的“格物致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1.知行合一:知识与行动的联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赋予了传统意义的“知行合一”新的内容,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社会生活的实践。事实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无法简单分离的,它们之间更可能存在着交互影响的过程。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循环往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才能真正融合在一起,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行动的联合。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理念。当他们带着这种理念进入社会实践之后,将会不断发掘出自己的“知识”,也会不断践行自己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某些特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采取行动方案的基本能力。2.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总是相伴相生的。“格”强调对事物本源的探究,“知”则强调现有条件下的基本分析结论。毕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知识”,关键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前人所言的“格”或许是可行之道。因此,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格”的能力,即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提供大量的思维训练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措施

(一)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素养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是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对于创新教育来说,能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师资很关键。教师自己都没有创新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更不知道如何去创新,那又何谈培养创新性人才?专业师资队伍当中一定要有具有创新素养的师资。因此,要对师资进行深度改造和培训,不仅要提高学历层次,更要去实践,去挂职锻炼,老是在课本里“打转转”,就不可能开阔眼界,更谈不上创新。打破常规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军人物,大量补充高水平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创新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和创新活力。

(二)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

…一个没有经历过实践锻炼的人很难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因此,首先要有稳定的外部基地,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尤其是高职院校,要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强烈意识,通过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共同打造创新实践基地。其次,要充分整合内部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启发式教学

行为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教学观和以传统教学媒介为技术条件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弊端,突出表现为教师的“权…威—中心”主义和教学传播的单向性,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的多样化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的填鸭式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在这种教学思想及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个性和创造性都受到压抑。同时,由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阻隔了学生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教师的职责范围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启发,提供思维训练机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开设多种“第二课堂”,组建校友会,建立毕业生反向监控制度

要开设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题的讨论课、方法课、经验介绍会和新老校友恳谈会。其中,组织校友会是发展和维护校企联合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多方面的益处:其一,便于在校学生的实习安排;其二,有利于专业人士介入课堂实践性教学;其三,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其四,保证学生就业率的稳定;其五,扩大校友圈的范围和规模,为实践性教学模式扩大资源。同时,着力拓宽反向监控渠道,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把毕业生竞争力作为终极质量标准,反过来分析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管理,不断增强质量监控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鼓励学生去企业“做学结合”,培养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产、学、研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高技能性,明显地体现出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业特征,着眼于培养服务于企业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论是在生产或创新产品方面,还是在提高产品、服务或管理的质量与效益方面,对技术知识的运用都不是简单复现而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到企业实践与交流不是简单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劳动锻炼,而是在一定的技术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运用与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好奇心和兴趣正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

作者:杨肖宁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琴.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匡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韦成龙,钟华,刘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问题刍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

[5]段雪峰,李姣芬,蒋英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