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的运用

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的运用

[摘要]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老年群体一直属于疫情易感人群。在疫情的影响下,激发了老年人对死亡的思考。在我国,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家对“死亡”这个词避讳莫深。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老年人进行善终教育,在积极的层面对老年人的死亡态度进行介入,有利于降低老年群体对疫情的担忧,缓解其对死亡的焦虑,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从容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关键词]善终教育;积极心理学;老年人

随着积极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更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幸福感等领域。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第一次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养老工作部署通过法规形式形成强制性国家标准。2019年12月病毒性肺炎(简称“肺炎”)暴发以来,全国各地都受到了影响。虽然肺炎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层均有发病。但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1],肺炎全国粗病死率为2.3%,而在死亡的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81%,老年人群属于本次疫情的高风险人群[2]。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免疫功能下降,老年人患病风险更高。随着疫情的加重,大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由起初的不在乎转变为过度焦虑,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疫情。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紧张、恐慌、担忧、无助等情绪[3],担心自己患病,甚至会对死亡充满恐惧。作为老年教育中的一种,对老年群体进行善终教育,不但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与心理健康[4],也会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疫情。本文结合现阶段老年群体的死亡态度以及我国开展善终教育的现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促进我国老年群体善终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1相关概念

1.1善终教育善终教育,也称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杜政治等[5]把死亡教育看作一项特殊的教育,他们认为开展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性对待死亡,缓解对死亡的焦虑,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善终教育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系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老年人已经成为善终教育关注的主体,善终教育是临终关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2积极心理学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6]在《为何积极心理学如此重要》一书中指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周?等[7]学者认为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可以划分为3个层面: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以及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本文从3大层面论述积极心理学在我国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运用。

2我国老年人善终教育现状及问题

2.1我国老年人的死亡态度现状死亡态度是个体对死亡的态度,即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反应[8]。死亡态度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台湾学者高淑芬等[9]认为,通过死亡态度研究可以协助老年人寻求生命的意义,使其能够坦然面对死亡。Maxfield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在面对死亡时,相对于年轻人会表现出更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有学者对影响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在主观层面,死亡态度在年龄、性别上、社会经济地位有显著差异;在家庭层面,家庭的氛围、晚年居住场所以及父母的婚姻状况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死亡态度;在社会层面,社会支持、社会文化、生命教育及宗教信仰是影响老年人死亡态度的主要因素[10]。从主观、家庭、社会3个层面对老年人积极的死亡态度进行深入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临终关怀和善终教育的实践发展有重要意义[11]。

2.2我国老年人善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缺乏系统的善终教育,导致老年人缺乏对死亡问题的积极应对。在我国,受传统儒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对死亡充满恐惧,缺乏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在“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的专题会议上,白岩松曾指出,我国国民在讨论死亡相关问题时如同小学生一般,因为中国几乎没有系统的死亡教育。其次,我国在面向大众进行善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知晓度与认可度低、课程少、教学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12]。目前国内的老年人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老年大学,完善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退休准备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善终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内容,而我国老年大学一般都开设医学保健、棋类、烘焙类等课程,并没有开设善终教育相关课程,且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也缺少系统的善终教育,这就使老年人在处理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非理性行为。最后,善终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善终教育体系,很多老年人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死亡的到来没有充分的准备,往往容易遗留遗憾。对老年群体进行善终教育,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处理好自己在面对死亡时的消极情绪,也可以减少其对身边亲朋好友离世的悲伤情绪。如果老年人在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鼓励他们形成积极理性的态度,并将这种积极理性的态度转变为生活动力,这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仅会活得幸福、有尊严,在面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也会更加从容。

3积极心理学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运用

3.1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积极情绪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善于运用老年人以往成功的人生经历和某个时段的积极情绪体验,注重启发其外显和内在的积极力量并联合起来,激发老年人对现在以及未来生活的积极态度,引导其调整心态,以正确地态度应对疫情,有利于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具体措施:可通过生命回顾疗法,帮助老年人回忆起自己人生的辉煌时刻,激发自豪、喜悦等积极情绪体验,鼓励老年人正确看待自己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参与,为积极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也可邀请经历过亲友死亡、经过心理调适后有良好心态的老年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导他人调整对死亡的不良认知。也可以鼓励老年人通过感恩拜访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和幸福感,先在脑子里想到几个自己想感谢的人,通过微信、电话、信件等方式,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感谢,并具体写出自己因为他们的帮助收获了什么,最后把感谢对象的反馈也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老年人转移焦点,拓宽注意范围,不只局限于负面情绪,利用感恩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减轻对疫情的焦虑。

3.2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格中的乐观、热情、幽默等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且所有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自主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潜力,诱发并增强某几项积极心理品质。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个体构建持续的人际资源,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减少对死亡的焦虑。具体措施:在老年人的善终教育中,对个体进行感恩、乐观等积极人格的激发,帮助其挖掘本身特有的人格特质,提高老年人对善终教育的接受程度,缓解对死亡等事件的焦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老年人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帮助其树立信心;另外,在每天早晨醒来时,可以在心里默默鼓励自己,这样有助于个体肯定自我,发掘自我价值。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老年人在疫情中保持良好心态,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善终教育的接受程度。

3.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组织系统可从以下3个层次来说,第一层是微观层次,主要指的是个体的核心生活圈,一般来说是家庭组织系统,包括家庭中的各种关系等;第二层是中观层次,也就是个体的单位或所在社区,它主要涉及个体的生活圈和交际圈等;最高一层是宏观层次,主要指的是社会组织系统,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重要的方针政策等。老年人的善终教育,也离不开这3个层次的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如下。①从宏观层面来看,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主要强调文化及环境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善终教育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顺应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临终氛围,逐步引导老年人给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②从中观层面来看,个体所在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的社区,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参与程度以及对生死的态度;同时,社区或工作单位对老年善终教育的关注以及重视程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群体对接受善终教育的接受程度。在善终教育中,可以鼓励老年人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慈善筹款、社区服务等形式),发挥余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其成就感和个人满意度,从而激发生活的内在动机与兴趣感,从社会参与中获得被需要感,并汲取积极力量。③从微观层面来看,家庭的支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紧密相关。对老年人而言,任何物质上的富有都比不过家庭幸福,儿孙满堂。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人支持都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引导老年人积极主动地接受善终教育,平和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4结语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积极的方面,它的贡献在于支持对“幸福”这样的主题进行的科学研究,这也顺应了我国发展积极老龄化的主题。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挖掘、培养老年人的积极情绪与人格,构建积极的社会养老氛围,对其正确看待死亡和疫情、缓解焦虑等负性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性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2]安徽省老年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严光,殷实.老年医学科肺炎防控管理策略[J/OL].安徽医学:1-3.

[3]蒲城城,王华丽.肺炎流行期老年人的常见心理反应及应对策略[J/O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3):257-258.

[4]李翔,赵昕东.教育如何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水平?[J].财经研究,2020,46(3):139-153.

[5]杜政治,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词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4.

[6]K.M.Sheldon,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M].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

[7]周?,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8]周雪梅,徐晟,陈杉,等.老年人生命态度及其与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2):164-169.

[9]高淑芬,酒小蕙,赵明玲,等.老人死亡态度之先驱性研究[J].长庚护理,1997,27(3):19-22.

[10]冯雪.农村老年人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14-17.

[11]周雪梅,韦庆旺.超越恐惧:基于老年死亡态度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2):109-115.

[12]罗羽,张慧兰.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3):175-179+184.

作者:李梦雨 薛朝霞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