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任职报告范例

教师任职报告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1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在保障措施!中又特别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第一句就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就有多重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再强调也不算过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表明,落实规划纲要!,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至少有三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三是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创新,是造就一批教育家!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我国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在制度与机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应包括:

(一)加快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无论是教育家型的教师,还是教育家型的校长,都是从合格教师与校长中产生的。因而,从入门时就把好进口关!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很显然,落实其精神,其关键是要做好:1、尽快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通过试点,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探索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办法,为国家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成功经验,这是一条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试点工作应就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方式、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做作明确的规定。2、做好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改革现行教师资格实际存在的一次性认定终身制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它将会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持续地成长。要明确各省、市县两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职责权限;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的条件;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程序以及相关处罚措施。总之,改革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宗旨,以倡导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程序,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抓紧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

规划纲要指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其实,早在2008年4月,教育部人事司就已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开展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并专文下达立项通知(教人司&2008∋129号)。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要求认真地开展了调查研究与咨询报告的起草工作。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是一指引性的文件,它为国家与各地进一步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的课程标准,乃至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提供了基础。1、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的研制。在明确中小学校长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教育工作经历、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提出要求。尽快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对完善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有重要意义。2、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的研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性培训与高级研修等多个层次。任职资格培训是为侯任校长与初任校长而准备的培训,这一培训应当紧扣中小学校长任职的专业要求。要改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客观存在的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的状况,就需要有关机构认真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以此作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依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质量,提高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3、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的研制。校长评价对校长的发展,从而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价标准的导向而实现的。因而,各地都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制中小学校长下评价标准。在多方面专家的努力下,以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已初步成型。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紧研制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为重点的相关政策,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加快探索校长职级制的步伐

校长职级制是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目前全国各地试点的校长职级制工作来看,还是十分成功的。总结这些试点较为成功地区的经验,总体看来,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抓好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校长任职条件规定,校长任职必须要具备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是每一个参加评定职级的校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具有同一性;具体条件是评定不同等级时校长所应该具备的相应条件,它具有导向性;2、规定考评、聘任、晋升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3、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绩效指标。考核内容包括任职年限、政治思想素质、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以校长的职务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考核的基本依据,评分标准可分一定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权重进行考核。相信随着#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出台以及我们校长职级制推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在制度与机制的试点与创新中,下列几对关系必须处理好:第一,制度与落实的关系。反思我们以往的工作,很多地方不是没有制度,或者说没有规定,而是没有按制度与规定来落实。在试点过程中,关键是建立好的制度,要形成好的长效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发展过程。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使制度设计过程中的设想得以落实。第二,资格考试与认定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切实抓好这一工作。第三,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关系。一定要明确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边界,使方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二、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与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培训。我国的教师培训与校长培训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培训对于提升教师与校长队伍素质的作用是显著的。为了造就教育家办学的局面,应该做到:

(一)进一步提升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水平与质量

从目前国家对教师与校长培训的投入来看,其经费增长的幅度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对教师与校长的培训如此重视之下,各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培训的水平与质量。为此:1、在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四级的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体系中,要依托优质资源,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各省、直辖市也应建立相应的教师研修中心,支持各市、区县建立相应教师研修中心,形成在省教师研修中心指导下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2、在目前以实行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紧紧地围绕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难点与热点进行培训,加大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3、加大农村教师与校长队伍的专项培训工作,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与校长培训要实行倾斜政策。造就一批教育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是促进他们成为教育家的重要环节。同时,一批教育家的形成,也需要我们高校在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二)积极探索

造就一批教育家!的多样化培训方式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根据总理提出的关于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分层次、分类别、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示精神,按照#教育干训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举办实施素质教育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引领中小学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校长的部署,已于去年7月举办第1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第2期也于今年7月开班,受教育部委托,该班将连续举办5期。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校长正在积极地探索。近年来,浙江省、江苏省等地也正在实施浙派教育家共同体!建设、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等工作,他们选拔一批特级教师及办学成效显著有办学追求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教育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此外,由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三地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名校长培训班!也将于九月中旬在教育部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启动。

(三)认真研究

教育家型教师与校长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培训内容重要,培训方式也很重要。众所周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因此,教育家型校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为期1-3年的高研班培训期间,其核心工作就是围绕为了这些校长早出思想并出好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其培训要点有:1、隐性知识显性化。人所知的,往往比其所能说的与能写的要多得多。在我国的校长队伍中,校长们具有大量的隐性智慧,如何将其潜在的、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是培训过程中重点之一。每位校长在办教育、抓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知识有不少是隐性而尚不能言传的。把它们加以显性化,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提炼思想,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教育同行得以分享。2、感性认识理性化。感性认识带有偶然性,感性认识的理性化就是不断地排除偶然性,从而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使校长自己的办学思想在规律性的水平上提炼出来。校长在办学中的诸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感性认识理性化就是要校长从理性的角度去厘清和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3、零散知识系统化。办学过程中,校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体系,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加以理性思考,加以系统整体,那么校长的一些好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只能仅仅地停留在做法与想法!上。4、办学主题体系化。上述三个过程,其实质是让校长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经过培训过程中个体的反思、同伴的交流与专家的引领等过程,凝炼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确定性!,或者称为办学主题,它是校长形成其个性化办学思想的阿基米德点!。而体系化!,就是将此核心的概念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形成教育家型校长最主要的外在特征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学办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也需要培训的跟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外部保障时,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则更多地需要教师与校长自身不断的努力。教师与校长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有教育家一样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大势,立大志,聚大智,做大事!;培训不一定能出教育家,但培训是早出并出好教育家的重要途径。宣传这一理念,营造这种氛围,对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教育家办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关注,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唤不仅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对提供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切实有效地落实规划纲要!的有关措施,那么教育家办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三、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

我国每年约需补充25万中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在职教师需要接受知识补偿、技能补偿,乃至学历补偿教育。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满足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任重道远。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至少包括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过程改革,其中主要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教师教育招生制度规划纲要

提出的多元化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师范院校要先行先试:择优录取在高考中成绩优异又有志于从教的高中生;自主录取素质较高,学有专长的毕业生;大胆录取诚信经得起检验的高中校长的推荐生;定向录取面向农村与西部地区从教的志愿生,国家与地方政府给予他们财政与其他政策的支持;直接录取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中国还有一大批学历未能达标的,以及学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他们急需各种途径的学历补偿教育。现在人们一谈学制改革就谈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大面积的提高更需要诸如专升本!的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升本科以及大专升本科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位的教育要坚持问题为本,实践导向!的理念。对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给予免试入学的机会。唯分是取!只能把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带进死胡同,几乎没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一线优秀人才的。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原则,实行通识类课程+学科组课程+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研究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改变对通识类课程的理解,从现代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凡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当掌握的知识就是通识类课程所需覆盖的知识,包括节能减排!、手机互动!与金融危机!等等都是现代教师必须通识的,因而,它们也应该走进通识课程。现代教师教育的通识课程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文!、大理!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提出了专业知识!与相邻专业知识!的概念。推而广之,现代教师教育的学科知识也不只是本学科的知识,它包括本学科的知识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当然还包括学科发展史与学科方法论的知识,这对现代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很重要。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应当是基于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又超越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它以理论+理论指导下的操作与技能!为主要特征。诚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课堂教学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是当代我国教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学了一大堆理论,面对渴望知识,渴求成长的学生,竟然不懂如何教育教学,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悲哀。

(三)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无长不稳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2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在保障措施!中又特别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第一句就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就有多重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再强调也不算过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表明,落实规划纲要!,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至少有三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三是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创新,是造就一批教育家!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我国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在制度与机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应包括:

(一)加快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无论是教育家型的教师,还是教育家型的校长,都是从合格教师与校长中产生的。因而,从入门时就把好进口关!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很显然,落实其精神,其关键是要做好:1、尽快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通过试点,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探索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办法,为国家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成功经验,这是一条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试点工作应就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方式、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做作明确的规定。2、做好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改革现行教师资格实际存在的一次性认定终身制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它将会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持续地成长。要明确各省、市县两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职责权限;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的条件;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程序以及相关处罚措施。总之,改革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宗旨,以倡导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程序,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抓紧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

规划纲要指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其实,早在2008年4月,教育部人事司就已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开展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并专文下达立项通知(教人司&2008∋129号)。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要求认真地开展了调查研究与咨询报告的起草工作。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是一指引性的文件,它为国家与各地进一步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的课程标准,乃至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提供了基础。1、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的研制。在明确中小学校长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教育工作经历、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提出要求。尽快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对完善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有重要意义。2、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的研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性培训与高级研修等多个层次。任职资格培训是为侯任校长与初任校长而准备的培训,这一培训应当紧扣中小学校长任职的专业要求。要改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客观存在的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的状况,就需要有关机构认真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以此作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依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质量,提高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3、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的研制。校长评价对校长的发展,从而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价标准的导向而实现的。因而,各地都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制中小学校长下评价标准。在多方面专家的努力下,以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已初步成型。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紧研制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为重点的相关政策,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加快探索校长职级制的步伐

校长职级制是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目前全国各地试点的校长职级制工作来看,还是十分成功的。总结这些试点较为成功地区的经验,总体看来,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抓好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校长任职条件规定,校长任职必须要具备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是每一个参加评定职级的校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具有同一性;具体条件是评定不同等级时校长所应该具备的相应条件,它具有导向性;2、规定考评、聘任、晋升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3、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绩效指标。考核内容包括任职年限、政治思想素质、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以校长的职务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考核的基本依据,评分标准可分一定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权重进行考核。相信随着#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出台以及我们校长职级制推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在制度与机制的试点与创新中,下列几对关系必须处理好:第一,制度与落实的关系。反思我们以往的工作,很多地方不是没有制度,或者说没有规定,而是没有按制度与规定来落实。在试点过程中,关键是建立好的制度,要形成好的长效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发展过程。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使制度设计过程中的设想得以落实。第二,资格考试与认定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切实抓好这一工作。第三,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关系。一定要明确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边界,使方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二、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与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培训。我国的教师培训与校长培训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培训对于提升教师与校长队伍素质的作用是显著的。为了造就教育家办学的局面,应该做到:

(一)进一步提升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水平与质量

从目前国家对教师与校长培训的投入来看,其经费增长的幅度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对教师与校长的培训如此重视之下,各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培训的水平与质量。为此:1、在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四级的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体系中,要依托优质资源,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各省、直辖市也应建立相应的教师研修中心,支持各市、区县建立相应教师研修中心,形成在省教师研修中心指导下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2、在目前以实行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紧紧地围绕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难点与热点进行培训,加大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3、加大农村教师与校长队伍的专项培训工作,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与校长培训要实行倾斜政策。造就一批教育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是促进他们成为教育家的重要环节。同时,一批教育家的形成,也需要我们高校在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二)积极探索

造就一批教育家!的多样化培训方式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根据总理提出的关于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分层次、分类别、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示精神,按照#教育干训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举办实施素质教育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引领中小学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校长的部署,已于去年7月举办第1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第2期也于今年7月开班,受教育部委托,该班将连续举办5期。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校长正在积极地探索。近年来,浙江省、江苏省等地也正在实施浙派教育家共同体!建设、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等工作,他们选拔一批特级教师及办学成效显著有办学追求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教育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此外,由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三地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名校长培训班!也将于九月中旬在教育部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启动。

(三)认真研究

教育家型教师与校长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培训内容重要,培训方式也很重要。众所周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因此,教育家型校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为期1-3年的高研班培训期间,其核心工作就是围绕为了这些校长早出思想并出好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其培训要点有:1、隐性知识显性化。人所知的,往往比其所能说的与能写的要多得多。在我国的校长队伍中,校长们具有大量的隐性智慧,如何将其潜在的、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是培训过程中重点之一。每位校长在办教育、抓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知识有不少是隐性而尚不能言传的。把它们加以显性化,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提炼思想,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教育同行得以分享。2、感性认识理性化。感性认识带有偶然性,感性认识的理性化就是不断地排除偶然性,从而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使校长自己的办学思想在规律性的水平上提炼出来。校长在办学中的诸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感性认识理性化就是要校长从理性的角度去厘清和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3、零散知识系统化。办学过程中,校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体系,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加以理性思考,加以系统整体,那么校长的一些好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只能仅仅地停留在做法与想法!上。4、办学主题体系化。上述三个过程,其实质是让校长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经过培训过程中个体的反思、同伴的交流与专家的引领等过程,凝炼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确定性!,或者称为办学主题,它是校长形成其个性化办学思想的阿基米德点!。而体系化!,就是将此核心的概念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形成教育家型校长最主要的外在特征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学办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也需要培训的跟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外部保障时,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则更多地需要教师与校长自身不断的努力。教师与校长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有教育家一样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大势,立大志,聚大智,做大事!;培训不一定能出教育家,但培训是早出并出好教育家的重要途径。宣传这一理念,营造这种氛围,对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教育家办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关注,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唤不仅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对提供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切实有效地落实规划纲要!的有关措施,那么教育家办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三、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

我国每年约需补充25万中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在职教师需要接受知识补偿、技能补偿,乃至学历补偿教育。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满足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任重道远。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至少包括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过程改革,其中主要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教师教育招生制度规划纲要

提出的多元化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师范院校要先行先试:择优录取在高考中成绩优异又有志于从教的高中生;自主录取素质较高,学有专长的毕业生;大胆录取诚信经得起检验的高中校长的推荐生;定向录取面向农村与西部地区从教的志愿生,国家与地方政府给予他们财政与其他政策的支持;直接录取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中国还有一大批学历未能达标的,以及学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他们急需各种途径的学历补偿教育。现在人们一谈学制改革就谈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大面积的提高更需要诸如专升本!的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升本科以及大专升本科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位的教育要坚持问题为本,实践导向!的理念。对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给予免试入学的机会。唯分是取!只能把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带进死胡同,几乎没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一线优秀人才的。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原则,实行通识类课程+学科组课程+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研究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改变对通识类课程的理解,从现代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凡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当掌握的知识就是通识类课程所需覆盖的知识,包括节能减排!、手机互动!与金融危机!等等都是现代教师必须通识的,因而,它们也应该走进通识课程。现代教师教育的通识课程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文!、大理!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提出了专业知识!与相邻专业知识!的概念。推而广之,现代教师教育的学科知识也不只是本学科的知识,它包括本学科的知识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当然还包括学科发展史与学科方法论的知识,这对现代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很重要。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应当是基于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又超越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它以理论+理论指导下的操作与技能!为主要特征。诚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课堂教学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是当代我国教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学了一大堆理论,面对渴望知识,渴求成长的学生,竟然不懂如何教育教学,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悲哀。

(三)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无长不稳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3

情景式教学法是创设实际工作中的场景,通过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活灵活现的场景中加强感性认识。情景式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教学情境,学生在接近现实工作场景的环境中体会教师讲授的知识。有些场景可以让学生参与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任职培训的教学中,与实习相比,采用情景式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情境式教学设计

1.确定情境教学的内容。

将情景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任职培训的教学中,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情境教学相关知识内容,列出知识点,明确通过情境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物流供应保障演练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

2.设计情境的组织形式。

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具体情况,构思能够包含知识点的情景轮廓,设计出情景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任职培训的课程非常熟悉,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情景框架。例如:物流物资供应保障演练情境框架的设计。针对于知识内容,主要设计三种情境框架:一是物资保障文书的制定,主要使学生会使用保障文书的生成系统;二是物资抽组集结,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如何从物资仓库抽组物资,为开设物资库做准备;三是开设物资库,主要让学生掌握物资库开设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设计三种情境框架,物流物资供应保障的基本知识点都能包含到情境框架中,这些情境框架的设计是情境教学的基础,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情境框架,才能保证情境教学的效果。

3.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的过程,也是关系整个情景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有多种,如:现场拍摄录像资料,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下完成具体的某一任务等等。具体怎样创设情境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里结合《物流供应保障》课程介绍一下教学情境的创设。(1)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物流供应保障是一门岗位任职必修课。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专业基础,没有经过仓库实习,缺乏感性认识,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员印象不深刻,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此外,通过教研室多年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也反映出,物流供应保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多是仓库从事物资的管理工作,第一任职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部分专业课知识本身也是来源于多年物资管理工程实践过程中技术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因此,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该专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经过仓库实习,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有限,因此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情境教学片,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真正感受到了实际的业务情境,加深了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2)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实践教学。例如:物流供应保障演练。通过演练,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物资供应保障的程序、要求和方法,提高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供应保障活动的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给学生分配物流业务保障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教师设计的情境,在完成想定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情境教学中的知识点。实践课开始,教师进行简要情况介绍并明确任务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际操作演练并展开现地教学。

4.实施情境教学。

实施情境教学是将创设的情景在课堂上展现的过程,教师需要做适当的前导工作和准备工作,联系情境教学专用的场地,准备工具和设备,把设备调试到正常状态,向学生点明知识点和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融入到情景之中。在情境展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设计的情境框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案例中增加对于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情景展现完成后,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适当形式的讨论,以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例如:物流物资供应保障演练。物资抽组集结,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如何从物资仓库抽组物资,为开设物资库做准备。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练习使用二维条码、电子标签、射频识别、北斗导航等信息化的手段,熟悉这些设备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正确应用于物资保障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熟悉怎样从物资仓库抽组物资,包括在地面库和洞库的指定批次物资的出库,为保证出库物资数量和质量的准确性,怎样使用二维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验证出库物资批次的准确性;物资出库后怎样正确装车运输;物资装车后如何运用北斗导航系统跟踪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如何判断抽组物资是否到达指定区域进行物资库的开设。整个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环环相扣的设计,教学前要进行设备的调试,车辆和物资的准备,地点的协调。上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和教育,要求学生复习上课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每个环节的操作流程,熟悉每种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教育学生要在课上听从指挥,注意安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一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例如物资出库的保管员、出库监测的统计助理员、运输过程中的押运员、野战物资仓库开设的指挥员、野战物资仓库库房搭建的技术员等等。在不同角色扮演中掌握教师设计的知识点,回顾复习理论知识,利用情境教学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交换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各种角色要完成的任务,在不同角色中对于情境教学的整体框架进行系统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野战物资的抽组集结的情境教学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5.评价与归纳总结。

每次情景教学实施完毕,教师要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师对于教学的总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自己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总结,总结组织情境教学中的得与失,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哪些环节还存在不足,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二是上课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总结,教师对学生分析与讨论的结果加以集中归纳和点评,对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加以点评,让学生自己写出总结报告,总结在情境教学中的体会,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准备和参与情境教学的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以理论与情景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总结。另外,情境教学中可以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教师设计情境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情境教学评价的试题库,在教学结束的时候,进行情境教学的考评,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巧,把情境教学的考评成绩纳入课程考评的成绩中,理论考试的成绩和参与情境教学的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课终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模式要提前告知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情境教学的主动性。通过多次的情境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加深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上课讲的理论知识,建立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巧,作为任职培训课程,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尽快地进入角色,较好地适应第一任职。

三、结语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4

本研究认真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师资管理工作的实践,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与建议,从而为科学地建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体系的框架提供研究基础。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来在人事部门从事师资管理工作,具体参与、组织、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经历与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职院校尚未完全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所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等任务需要所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职期限的工作岗位。职称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一种等级称号,是对教师过去学术成就、工作能力的评价和承认,是通过专业评审组评审或者考试取得的,是终身的。评只解决了资格问题,只有聘上才能享受相应待遇,但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里没有完全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评上就等于聘了,实行的是终身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这就使得一部分教师岗位意识淡漠,职务、职称概念模糊,以为评上职务任职资格(职称)就终身拥有了该职务。由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部分人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评前的努力上,而一旦得到晋升就感到万事大吉,原有的那种热情和动力就销声匿迹了,尤其是评上正高级职称后,更变得不思进取,这大大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失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和对竞争机制的促进作用的原有意义。

2.没有形成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职称评定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教师必须是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能力,对其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不同的。目前,天津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文件依据仍然使用2001年出台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件,尚没有出台独立的高职教师评审文件。虽然部分院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天津市人事局、教委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本校的教师职称评定方案,但还是参照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评审条件进行。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具体实施中,完全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审定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这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显然是有失公正的。这些评审指标过于注重对科研能力的评判,轻教学业绩和实践技能,特别是高级职称评定过程中,还是在理论教学课和科研项目上进行严格的质和量的考察,对于凸显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特色和理念的实践技能课往往忽视,建立一整套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评审标准体系势在必行。

3.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评价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职称评审取得相应任职资格予以聘任后,似乎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缺少对受聘人员的聘期管理和聘后考核。没有形成详细实用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考核标准,虽然每年或者每个学期各校都在进行各类人员的考核,但普遍流于形式,考核的结果无法同续聘、解聘、晋升、奖惩等管理措施挂钩,形成重评审、轻考核,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对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形成准确的约束力和客观的评价性,考核的激励竞争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使专业技术人员失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队伍整体的成长与发展。

二、我院在教师职称评审推荐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半个世纪以来,秉承“笃信、励学、求实、创新”的校训,以高水平的办学水准和优良的教育品质,为国家外经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正式由中专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作为学院核心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也经受着时代考验。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和招聘各类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建院初期相比,教师队伍在数量上显著增加,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建院初期引进教师的数量多、年龄结构过于集中和专业技术岗位职数的限制,传统评审易受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传统做法影响,不利于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职称评审激励和导向作用偏弱,评审科学性有待加强,已明显有些跟不上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院着手进行了传统职称评审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1.在教师评审推荐中尝试采用专业评审组评审推荐制度。自2009年以来,在本院评审时首次尝试采用专业评审组评审推荐制度。参照市教委成人高校教师资格评委会学科组设置方案,成立教师职称评审推荐委员会,下设经济管理、外语、综合三个专业学科组。每一位申报人要经过个人申请、基层推荐小组推荐、职称申报资格审查组审查、各学科组会议审议推荐后,由学院教师职称评审推荐委员会审议、在全院范围内公示一周无异议后,经院长办公会通过确定最终推荐名单,才能上报教委参加职称评审。此职称推荐模式在我院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学院在职称推荐环节的公正、公平、公开和规范,确保了职称推荐工作的整体质量。

2.专门设立职称申报资格审查组,加大对申报人员资格条件的审核力度。由教务处、学院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学督导室和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联合组建资格审查小组,重点对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的教学工作考核、师德履职、科研成果、学历资历等条件进行全面审查,形成审查报告,作为学院教师职称推荐委员会和各学科组评审推荐的依据,对各级推荐机构科学合理地进行职称推荐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与帮助作用。

3.创新性地实行职称推荐的量化赋分与投票表决相结合的形式,确保职称推荐公平合理。根据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特点,设计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推荐量化赋分表。遵循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评审文件,除将专业年限、教学质量、教育质量、业绩成果、论文著作作为测评的主要内容外,还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的特点,增设精品课建设、教师参加技能比赛获奖情况、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加分项目。同时,给予基层单位和评委下发一定的权限,设计加入系部评价和评委打分项目,由相关部门对照相应项目测评打分。我院的量化体系体现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全面中突出重点,突出了教学、科研、实践技能环节及对学院建设发展所作贡献的中心地位。在教师职称推荐委员会和各学科组评审时,实行赋分与不记名投票表决相结合的方式,平均分及格同时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1/2以上方可推荐,充分地体现了整个职称推荐程序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保证了整体推荐质量。#p#分页标题#e#

三、做好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建立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职称评定体系。可以根据岗位特点区别设定不同系列的业绩评价体系,除了一些共性的评价指标,如学历情况、任职资历可采取相同的比例外,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类型的专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和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人员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对于常年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可适当加大教学工作评价,内设学生评教系统、学生实际能力系统等,以评价实训课绩效,而对于处于科研部门和行政岗位的教师可适当减少教学评价比例,加大科研成果比例和履行本职工作的情况评价,建立一整套符合自身特色的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完整业绩评价体系,使职称评审推荐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进一步激励专任教师不仅仅为评职称而搞科研,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5

西藏的教学基本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老师填鸭式教学和学生麻木接收,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远程教育也需要传统教育作为辅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缺乏西藏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互补性的结合,西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步维艰。西藏当前迫切需要拓宽这种模式提升应用效果的的途径,并培养西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西藏创新教育模式;创新能力;应用效果

1拓宽提升应用效果的途径

教师需要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都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不能死板,采用因材施教的差别化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同时,需要从以下四点考虑,拓宽提升应用效果的途径。

1.1形成互补效应,方式灵活自由

结合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教育现状,西藏本地的任课教师应该变革本地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单一地利用纸质教材,而需要紧随现代化教育的潮流,备好电子课件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和在线的远程教学的教师形成互补效应,如果缺少当地任职教师的有效监督和配合,如果没有先进的远程授课理念和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充分利用,基于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互补性的西藏创新教育模式的本地化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在西藏最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西藏学生对学习的时间、地点、范围和方法的选择更灵活、自由,因为旧式的围绕书本和黑板的西藏传统教学方式亟待变革,不仅在教学的内容方面,而且在学生的接受知识程度方面,需要信息化教学给西藏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1.2线上线下资源有效利用,创建虚拟环境激发兴趣

结合西藏本身的地理环境和教育现状,西藏创新教育模式具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基于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互补性的西藏创新教育模式创造了灵活的、交互的、适应性强的学习环境。不论是远程教育的授课教师,还是当地任职教师,挖掘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需要围绕西藏学生这个中心,为他们引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利用远程教育创建虚拟环境,让其身临其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积极提升教育质量和成效,而不是被应试教育的考试成绩所束缚。在物理化学等试验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在仿真的操作平台获得类似真实的感觉,如果结合当地任职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激发了西藏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同时,锻炼了其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高。

1.3多位角度出发,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西藏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西藏教育变革工作推进的成败,其根本立足点是打破西藏传统教育一直以来的束缚,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变革西藏教育,促进西藏教育产生质变,全面提高西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精品课程建设在西藏的有序推进,需要从自治区级、地市级/地区级、校级的三维梯度考虑,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具体的区情、市情和校情制定计划,包括授课范围、授课方式和工具革新。借助西藏创新教育模式促进西藏精品课程的信息化、精品化建设,利用西藏创新教育模式推进西藏授课方式和工具的革新,使西藏本地学生跨越时空的障碍,享受与名校同师同课的优质教育。

1.4各种措施多管齐下,促过程性评价发展

在西藏创新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可用西藏创新教育模式中相应的软件记录每节课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反馈,所以评价的侧重点是西藏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尽量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掌握不到位的地方,使远程授课教师和当地任职教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西藏学生过程性评价方式多样,包括实时反馈评价、网络留言评价、试验评价与考试评价。重视良性评价,全程实时记录授课情况,对学生的上课的提问或其他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同时对学生课后反映的其他问题及时响应,使评价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西藏创新教育模式中过程性评价方法的多层次拓展: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灵活运用和有效搭配,促进西藏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改进缺点并不断进步;间断性评价与连续性评价各自分工并有效结合,促进西藏学生在时间点和时间段上准确认知自我;授课教师和当地任职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班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按权重评分并综合计算,尽量使评价真实、全面;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自分工并有效结合[2],呈现可信度高的评价结果。西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高度重视远程教育老师和当地任职教师的互补效应、虚拟环境的创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过程性评价的促进,正确对待西藏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疑惑、过程性评价反映的问题、精品课程中考虑不充分、过程性评价推进所遇障碍和实操能力的培养。

2根植团队协作理念,引导创新能力发展

西藏创新教育模式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科的交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革新和历练。例如,自然风景的绘画授课和作业布置,最好融入美术色彩和语文诗句的意境表达;英语中西方文化的讲授需要注意和藏汉相应的文化对比,从深层次透析文化本质和异同点;物理、化学和数学的讲授,可以将互连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穷尽表象之后的本质。历史、政治和地理的交叉知识点列出关系图,理清它们的交集。在西藏创新教育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意义重大,团队协作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基本保障,更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融合性强的授课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生物授课讲解环境因素对“食物链”的影响时,对于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工调查污染因子和生物的情况,并最终汇总成一份科学合理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样融合性强的授课方法,不但锻炼了西藏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提升兴趣,而且培养了其数理统计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获得理论知识和书本之外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能力可以得以提升。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小组合作形式教学,主动探索学习引导法,实际操作和既定目标相结合,既定目标和积极主动性相结合

2.1小组合作形式教学

信奉藏传佛教的西藏居民向来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彰显互相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凝聚无数个体智慧的集体力量才会惊人。伴随西藏教育的现代化推进,合作学习作用突显,它彻底颠覆了西藏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意在创造充分激发师生主体能动性的互动型教学方法,使师生都能在课上课下交流,而学生小组合作形式的训练思路如下。关键是分组科学,以喜好、天赋和综合素质为主要划分标准,以单位组织成员间协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挑选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小组中任职,培养他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配合教师有效完成课上课下教育,并优选相关知识进行组内组间学习,小组各主要领导人员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各方面能力,从而实现西藏素质教育的目标。对于某些课(例如物理化学的实验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方法,尽量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活跃气氛,需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而搜集整理的不同小组不同范围的学习内容和见解可以作为良好的理论依据。西藏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备教案和组织交流活动。在某些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政治课中的法律知识点讲解,可以联系具体的案例分析,将其切割成众多案例,细节化授课并组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西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引导。然而分组协作并非适合每个学科每个教学环节,分组协作采用之前需要进行匹配度考查,即该节课堂的讲解的知识点和授课目标与分组协作学习是否匹配,以及匹配度有多少,并探索匹配度更佳地教学方式,从而完善西藏创新教育模式。西藏创新教育模式分层级线上辅助学习,学生可以灵活自主学习,可以选择温习基础理论知识,也可以选择拔高性练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分层级课上课下教学方式需要将学生科学地划分为多个级别,不仅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才能发展,差分化的配套教学方案,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指引而迷失。综合不同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设定切合每位学生实际的目标,目标的标准不要偏低也不要过高,为了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动力并有成就感,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基础的学生的情况设定配套的层级化目标,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对于接收能力较差的学生前期应偏重于巩固练习,让其具有腾飞的坚实基础。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布置提高性任务,带有辅助性的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摸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例如,讲解电子文档的制作中,在版面设计和插图文字搭配中,教师最好结合实例讲解版面设计和插图文字搭配的技巧,布置便于学生想象力发挥的课下作业,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作业形式也可以是小组集体合作形式。不容忽视的是,要指导积极性欠缺或者能力不足的学生掌握版面设计诀窍,通过设计排版合理、视觉感强的版面,让获得收获的喜悦促进他们更兴奋地去学。接受能力强或者悟性高的学生需要附加教育,充分激发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成果。

2.2主动探索学习引导法

主动探索学习指西藏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问题由提出、分析到解决,西藏学生全程参与并主动寻找答案,通过对西藏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探索性深入性学习,典型特点是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型。例如信息搜集时,让西藏学生利用一切现有工具,并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专业人士、书本或网络搜集有价值信息,找出合理的答案,而且展开主动探索式学习,努力追寻更深层次的本质,提出价值性高的新疑问,或许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2.3实际操作和既定目标相结合

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实际操作,结合实物演示,学生能够提高兴趣,演示完毕之后设定既定目标,并规定时间以促进团队合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实际操作同时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4]。通过实际操作和既定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西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且训练中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正确方式的引导下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如果遇见困难,远程教育教师不能有效提供帮助的话,当地的任职教师可以实时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发挥了互补效应,远程教育教师和当地的任职教师之间的协作也给西藏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2.4既定目标和积极主动性相结合

教师教物理化学实验时,不仅在任务分配之前设定既定目标,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只有自主的学习才能充分开发潜能,才能使团队成员间协作完成任务,如果学生在兴趣培养方面或者主观认识方面存在偏差,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出谋划策,结合当地任职教师手把手辅导,指正物理化学实际操作中的不足,或者由团队其他成员指正,在团队协作中体验成功的满足感,给积极主动性增加正反馈,诱发创新思维的灵感。

3结束语

面对一直以来西藏教育棘手的难题,经过探索和总结的有效对策是:教育和引导西藏学生人格良好发展,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精神世界营养价值不断汲取,这些才有利于他们日后的长远发展。当西藏学生人格得到良好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和长远的发展趋势形成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会迸发。

作者:郑裳裳 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杜若,杨亭亭,殷双绪,张遐.构建中国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2009,(8):32-37.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6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7

关键词:绿色意识;高职;药学类专业;影响因素

系以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感知、认识和思维而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是一种现代文明意识[1]。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推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和实践的发展[2]。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强调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3];报告重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医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集聚集约的基本原则,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推动绿色改造升级,提升行业“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管理水平[4]。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加强药学类专业学生的绿色意识培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文明观,有利于将绿色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指导和规范学生的绿色行为,培养行业需要的绿色人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通市某职业院校2015—2019级五年制高职药学类专业(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学生共计678人进行自编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78份,回收有效问卷662份,有效回收率为97.6%。

1.2研究方法。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结构式调查问卷《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绿色意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绿色意识调查两部分。绿色意识部分共设计24个相关题项,分别就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有关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程度、理念与观点倾向、实践或情景态度倾向、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现状、动机和前景进行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设计选项。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预测,分层抽取678人进行正式测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使用Welch检验结果,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Games-Howell法进行矫正。

2结果

2.1五年制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中女生559人(84.44%),男生103人(15.56%);一年级147人(22.21%),二年级123人(18.58%),三年级150人(22.66%),四年级167人(25.23%),五年级75人(11.33%);药学专业441人(66.62%),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113人(17.07%),中药专业108人(16.31%);党员及共青团员280人,占比42.30%,非党员或共青团员382人,占比57.70%;在班级、学生会(社团)担任职务的有309人,占比46.68%,未担任职务的353人,占比53.32%;生源地:农村297人(44.86%),乡镇187人(28.25%),城市178人(26.89%)。

2.2数据分析。经过KMO和Bartlett检验,发现KMO值为0.938,近似卡方为13258.22,自由度为276,P=0.000,达到显著水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采集数据采用正交旋转法进行主成分分析,抽取4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的71.962%。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内各条目的意义分别命名为绿色认知、绿色情感、绿色意愿、绿色行动。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到Cronbach’sα系数为0.909,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3总体上的差异性。将4个因子对应题项得分分别求和,得出绿色认知、绿色情感、绿色意愿、绿色行为4个因子的因子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在班级或学生会(社团)担任职务、生源地共6个变量进行因子分对比。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是否在班级或学生会(社团)担任职务的学生绿色意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性别。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绿色情感和绿色意愿方面,女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均优于男生(P<0.05),见表1。(2)年级。年级对绿色认知、绿色情感、绿色意愿、绿色行为均有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绿色认知方面,一、二年级分别与三、四年级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五年级仅与一年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一、二年级的绿色认知明显优于其他年级,而五年级的绿色认知相对三、四年级有所回升;绿色情感方面,一、二年级与三年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绿色情感明显落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绿色意愿和绿色行为方面,一、二年级分别与三、四、五年级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一、二年级学生无论绿色意愿还是绿色行为均优于其他年级,见表2。(3)专业。专业对绿色认知和绿色行为均有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绿色认知方面,中药专业学生与药学专业学生有统计学差异;在绿色行为方面,中药专业学生与其他两个专业学生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中药专业学生无论是绿色认知还是绿色行为均优于其他专业学生,见表3。(4)是否在班级或学生会(社团)担任职务。担任一定的职务对学生的绿色情感产生影响(P<0.05),在班级或学生会(社团)担任职务的学生绿色情感明显优于未担任职务的学生,见表4。

3讨论

3.1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绿色意识主流积极向上,但是实际行动相对落后。根据调查结果,从绿色认知(4.45分)、绿色情感(4.13分)、绿色意愿(4.25分)、绿色行为(3.93分)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当前职业院校药学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绿色意识。其中,绿色认识、绿色情感、绿色意愿得分较高,说明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了解绿色发展理念,能以环境保护为己任,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契合,对建设“美丽中国”充满信心。而绿色行为平均得分相对较低,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行动中的个体主观责任意识却不强。

3.2性别、年级、专业、是否在班级或学生会(社团)担任职务会。对学生的绿色意识产生影响调查显示,女生在绿色情感和绿色意愿方面的表现均优于男生(P<0.05),这可能与女性天生细腻的情感因素有关,对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低糖类食物和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接受度优于男性。年级对绿色意识产生显著影响(P<0.05),一、二年级学生绿色认知、绿色情感、绿色意愿、绿色行为各个方面得分明显优于其他年级(P<0.05),三年级学生的绿色情感最为落后,五年级学生的绿色认知相对于三、四年级有所提高。一、二年级学生绿色意识的优势可能与思政课程和化学类课程的改革有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以来,我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心理健康等德育课程中融入了绿色发展的相关内容,在一年级的专业认知课程中创新增加了精神的讲座。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类课程中引入“绿色化学”的理念,如规范化学试剂的取用,探索实验废液的回收再利用等。五年级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学习阶段,在医院药房、医药公司、连锁药店开展学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学生能及时了解医药行业绿色技能的要求,从而获得绿色知识。中药专业学生无论绿色认知或是绿色行为均优于其他专业(P<0.05),这可能得益于课程体系。中药专业开设的中药认知、天然药物学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到中药资源的稀缺性,要合理利用,以维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从药用植物栽培课程中了解到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对中药材的种植带来的危害,学生参加专业见习的实地采药环节,能实地感受中药资源的宝贵,且中药专业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从而对学生的绿色意识产生正面影响。在班级或学生会(社团)担任职务的学生绿色情感明显优于未担任职务的学生(P<0.05),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接受了工作的锻炼,责任心更强。

3.3绿色意识培养策略。3.3.1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绿色经济发展,职业院校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绿色元素整合到课程中。改革思政课程,增加时事与政治、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等,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树立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环保等意识。开发绿色通识课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更新专业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保持同步,满足医药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绿色技术进步的要求,动态调整绿色课程标准;开设绿色实践课程,在实践中掌握绿色技能。另外,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通过创建绿色校园和绿色社团、定期开展绿色活动、加强绿色宣传来提升学生的绿色意识。3.3.2深化校企(院)合作。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医药行业各个岗位所需绿色技能,及时将绿色规范、绿色标准、绿色工艺等绿色元素融入教学中,使学生的绿色知识与技能能跟上时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可采用专业认知、专业见习、跟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方式,深化校企(院)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聘用绿色行业、企业及生产线上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以扩充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订教师绿色培训计划,让教师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增加绿色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纪颖颖.大学生绿色意识及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2]李玉静.加快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6):1.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A].国发[2015]28号.

教师任职报告范文8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课程,是笔者所在的劳动经济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务管理、电子政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共54学时,属于考试课。

(二)课程的定位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各行各业、各门学科都需要。对于课程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二是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三是衔接前后续课程。

1.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通用的、基本能力。澳大利亚提出了七大关键能力,“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列在第一位,美国劳工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归结为五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是其重要一类。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可见,信息处理能力是八项核心能力的重要一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其职业迁徙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动保障事业的深入发展,信息量日益扩大,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的职业资格,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信息分析师》等,都对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统计与社会调查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国家职业标准。本课程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3.衔接前、后续课程的桥梁。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经济数学、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是《统计学原理》学习的基础。经济数学为本门课程提供了数学的基础,对于理解课程中的原理大有帮助;应用文写作为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提供了支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Excel的学习为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分析数据打下了基础。而后续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力市场等专业课则需要统计方法的支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内容选取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从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出发,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内容,以统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将项目按流程分解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流程中,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最终达到课程的“四结合”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统计原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统计课程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按工作流程选取模块化内容。

在内容的整体编排上,以统计工作大流程分模块,共分为五大模块,包括认识统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报告撰写。在模块下分实践项目,如收集数据模块中分为收集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大子模块,在收集一手数据中设有问卷调查项目,项目再按工作流程分解任务,如确定主题—设计问卷—修改问卷—测试问卷—完成问卷,将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工作流程中。

2.结合职业资格证书。

结合《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上进行课证融合。

3.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存在一定区别,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归纳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的劣势,但他们也拥有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一是通过实际工作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避免难、深问题,重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从培养统计技能出发,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

三、课程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式、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以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工作流程中以任务驱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统计技能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担当评委、计算分析成绩等。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力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同学进行反复耐心讲解,对于学习程度较好、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同学通过担任助教、参与科研课题、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实践活动满足其学习需求,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借鉴项目管理知识,制作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设计

借鉴项目管理的日程安排知识,利用Excel绘制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进程甘特图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出发设计教学进程,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注释、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行动、教学素材、学习成果和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分别用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便于观察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例。

(三)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教学组织的“六步法”,采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教学

1.按“六步法”设计学习任务书组织教学。

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任务书,利用任务书分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书参考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组织的“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所属章节、任务主题、学习目标、阅读材料、任务描述、任务执行、任务评价、学习反馈(疑问及建议)。

2.采用多样化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利用项目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启发引导法、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现实的教学手段和网络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现实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利用CAI教学、利用Excel、SPSS软件教学、利用实训室模拟教学等,网络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电子邮箱、QQ、微博、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辅导。

3.建立两阶段、多元化、多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

本课程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两阶段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体现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从业资格考试题目引入期末考试的方式予以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包括笔试、提问、撰写调查报告、成果展示、上机操作、演讲等多种形式。在评价内容上体现理实一体化,既考察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考察实践技能的掌握。

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路尚不明晰

目前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以理论知识结构组织内容,按工作流程以项目的形式加入实践环节,一个项目要跨几个章节,优点是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结构,但破坏了项目的完整性。如果以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为章节编排课程内容,又会破坏理论知识的结构。如何将理论知识的结构性和项目的完整性二者有机结合,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有待完善

由于专任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用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待商榷,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有待提升

师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各专业都要开设,凸显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实践经历不够。同时,教师团队缺乏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不高。

(四)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统计学原理》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公式、计算较多,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困难,因而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参与度不够。

五、课程改革设想

(一)明确改革思路,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进一步理顺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结构和实践项目的完整。从实际工作需要角度入手,探索适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加强师资培训和企业实践,建设双师素质和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方法以及专业方面的进修培训,密切专任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丰富企业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聘用企业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双师结构。

(三)借鉴各领域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关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一步拟借鉴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教学项目;借鉴档案管理知识,学生自建学习档案;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师生共同制定、完善考核办法;运用应用文写作知识,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报告写作能力等。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