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军训总结范例

教师军训总结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1

社会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父爱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掉任何一方,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并处于内心不安宁状态中,常常表现为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导致一系列不正当的行为的发生。这些学生入学初期往往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极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那么做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应该如何化解和消除这些不良情绪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师生关系的优化是学校教育的保障,要求教育倾心关爱而切忌放任自流,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有的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使得学生敬而远之,这样不仅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把自己封闭的更严,使人难以接近。2010年担任口腔护理班班主任工作时,发现学生姜某行为表现封闭,通过侧面了解到他家庭条件特殊,三个月大时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我经常找他谈心,关注他的细微变化,让他觉得老师时时都在关注他的成长,一段时间后我们无话不谈的朋友。记得一次升旗仪式上,他理的“草坪”被主管校长发现,让他重新去理发,他头一歪说“没带钱,不去。”校长走后,我刚要说话,他马上就说“老师我剪头去”。我拿出十元钱让他快去快回,他边跑边说:“老师,我带钱了!”。由此可见,优化师生关系法对于解决这类问题是相当有效的。

二、运用榜样示范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家庭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由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走进中职学校后,学生往往表现为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对自已没有正确评价,对前途丧失信心。那么做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呢?首先从点滴小事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2010年8月新生入学之际,了解到班级中有11人来自单亲家庭。我当时的心情特别沉重,一直在不停的思考着如何给学生上好入学的第一堂课,正好入学第一周是封闭军训,我想这应该是个好机会。军训的第一天,仅有两名同学没有叫苦请假,其他同学都有偷懒现象。我抓住时机利用晚上总结军训情况时,大肆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并奖励给他们一人一个苹果。第二天,情况有了变化,整个一天都没有一个人跟我请假休息。一周下来,成为全校唯一没有学生掉队的班级,在军训总结大会上受到了表彰。记得当时学生都高兴的欢呼起来,我又抓住时机,对他们说,这是咱们班级得到的第一项荣誉,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以后在我们班级就是整个学校的榜样,你们都是优秀的。由此可见,通过榜样示范法建立学生自信,使学生热爱生活。

三、运用优化情境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单亲中职生缺少父母的照顾,不仅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因此走进校门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懒惰,散漫。他们往往没有理想,没有报负,得过且过。试想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将会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优化情境法能较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学校开展技能标兵比赛,生活礼仪比赛等。德育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班集体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礼仪诚信主题班会,文明寝室评比等,积极主动实施心理引导,你会发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变得阳光了,有自信了。记得在2011年9月校运动会中,班级中的刘某就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私自做主,找来了体校的学生替跑,结果班级成绩被取消,同学们都认为我会大发雷霆,可我没有提及此事,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到了主题班会时间,我提前找来团支书拟定班会题目《诚实守信———从我做起》,在班会中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已去发现,大家争先恐后表达自已的看法,班会结束做总结时,看着学生的眼神我感到这次班会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运用优化情境法可以较有成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2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精神和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苏教体艺[2009]19号)要求,“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校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专科院校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不得低于24课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把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并赋予相应的学分,或训练和授课时数不足,或教学方式采取大礼堂报告的形式进行授课,或在师资、教材、经费、场地等方面没有保障与落实。教学管理不规范,教材不统一,课时安排不合理、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效果。2011年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高职院校把新生入学后的军训作为履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军训后就不再安排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军训的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军训结束后,很多学生又回到起点,行为习惯散漫、组织纪律不严,宿舍内务脏乱。这种现状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探究一种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

构建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渐构建新生军事技能训练、第一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国防教育活动“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国防意识的全面提高。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后的集中军事技能训练,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通过集中军事训练,学习战士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的优良传统,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强化身体与心理素质,为将来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江苏省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要求,“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作为必选项目。军训期间重点按队列条令要求,加强学生常规军姿训练,包括站立、行进、队列、队形等,在队列训练与条令条例教育中,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军人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之自觉塑造军人端庄、严肃、快速、利落的良好形象。新生入学军训期间是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和良好行为规范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军训开始,就要结合学院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规定,严抓基础管理,如作息、出勤、出操、宿舍内务、校园行为规范等。建立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责任,加强过程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处理,促使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规范的养成。结合军训安排的实际,开展学生军事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通过宣传资料学习、专题介绍报告与讲座、方式培养国防意识,增长国防知识,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中使学生的军事知识和身体素质均得到提高。结合征兵工作,在一年级新生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储备奠定基础。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教育;问题;策略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在报告上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本文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深入总结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国家安全层面:筑牢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在报告上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求重视并加强国家安全教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内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践行,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二)学生个人层面:实现健康成长的保障环境

青年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是西方敌对势力发动“颜色革命”的主要争取对象。大学阶段,恰好是学生形成系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以辨别是非,很容易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和持续冲击。与此同时,由于许多青年大学生忽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进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陷入敌对势力拉拢策反的陷阱,引发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悲剧,严重威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有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的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挑战,使大学生坚定国家安全信心,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国家安全素养,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而确保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思政教育层面:提升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塑造人、培养人、转化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活动,对于尚未形成系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首要的问题端正思想。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仅凭一腔爱国热情,是难以真正维护国家安全的。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展的应有之义,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载体,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党和国家重视下我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是一种新生事物,再加上国内外安全形势纷繁复杂、变化莫测,这就使得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平台不足

在大学生刚入学阶段,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相应的国防知识。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军训意义缺乏正确认知,只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一种身心锻炼手段,甚至错误认为军训纯粹在浪费时间、精力,难以使他们在军训过程中体会到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此外,高校开设的军事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国防理论知识,但由于课程时间设置过短,再加上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培育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说,高校大学生除了在军训和军事课程中接受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之外,很难有其他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

(二)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意识滞后

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之后,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进而成为当前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顶层设计,但由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意识相对滞后,这就导致国家安全教育行动的无力。例如,许多高校错误将国家安全教育直接等同于军训、军事课程,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和教学时间一再压缩,教学方式过于陈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更多的在于应付上级检查。在国家征兵报名阶段,许多高校并没有召开专门的大学生征兵宣讲会,只是简单地挂几个宣传横幅,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国家安全教育,这就导致“总体国家安全观”难以融入学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三)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师资薄弱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目前,许多高校由于缺乏重视,进而在师资配置上并没有建构起一支专职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通常都是由保卫处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来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师,由于他们本身缺乏国家安全素养,不仅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教学方法单调乏味,难以达到国家安全教育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许多学科教师虽然在态度上认同国家安全教育,但却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将国家安全教育合理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这就难以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国家安全教育平台。

(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效果不高

课堂作为高校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尤其是教学方式相对陈旧,进而导致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效果不容乐观。首先,缺乏统一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材。由于国家安全教育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这就导致其缺乏统一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材,致使教师难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其次,课程教学方法不具吸引力。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紧跟时代创新国家安全教学方式,使得课堂上“低头族”众多,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再次,国家安全实践教育环节流于表面。许多高校仍然停留于组织学生参加征文、辩论、讲座等传统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最后,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单一,难以真正反映学生对国家安全知识的真实掌握水平,无法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革新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从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革新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国家安全教育,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入脑入心,促进广大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从而为维护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做出更多的建设性力量。

(二)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组织保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整体安全观,必须从整体性治理思维来协同推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有鉴于此,高校必须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组织保障,以便为坚持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从涉及主体来看,高校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积极调动学生处、教务处等主体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致力于构建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体系,从而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体系化、系统化的国家安全教育。从理论保障来看,由于国家安全学直到2018才被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这就需要以学科建设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建设,进而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索国家安全教育本质和要求,科学严谨的推进国家安全教材的开发,以便更好地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三)完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设置

新形势下如果要想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国家安全教育入脑入心,仅仅依靠新生入学的军训和简单的军事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优化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此外,由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能只在一个年段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而应坚持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教学,使学生得以接受更加全面的国家安全教育。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必修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将国家安全知识融会于网络微课程。同时,应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以及专业学科课程的积极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合理融入其中,进而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培养阶段,进而促进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四)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更好地提高国家安全教育水平。一方面,教师应继续坚持灌输教学法的主体地位,国家安全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才可以有条理地向学生进行传递。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法,使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模拟国家安全事件时的应对策略,从而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使枯燥乏味的国家安全教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国家安全知识。高校除了在课堂教学上向学生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外,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举办教育讲座、学术沙龙、组建社团等方式,以此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以更好地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

(五)重视国家安全教育师资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国家安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高校国家安全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想要有效提升国家安全教育质量的话,就必须重视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正确认识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吸引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国家安全教育队伍结构。同时,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还应注重引进先进的国家安全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注重加强对现有国家安全教师的考核和培训,定期组织国家安全教师外出交流和学习,促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陈旧教育思想,学习各种先进教育理念,进而有效推动高校国家安全教学改革。此外,国家安全教师应紧跟时展,深入学体国家安全观,实时关注国际时事、时政要闻,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水平。综上所述,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因此,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重视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就要求高校以各种有效措施创新国家安全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参考文献:

[1]刘兴德.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J].北京教育,2019(4):20-22.

[2]赵庆寺.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理念、逻辑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7):99-100.

[3]卜浩然.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8(12):62-64.

[4]詹妍.新时代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精准教育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152-153.

[5]张建荣.新时代青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困境与反思[J].社科纵横,2019(5):130-132.

[6]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4

什么是生活德育?简言之,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即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德育的素材和场景来自生活,生活又成为德育践行和体现德育成效的场所;将德育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学生自信,开显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我们的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学做”的活动,实现行知合一、道德自觉的过程。我们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德育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和行业及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良好道德品质的魅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落实道德行为的自觉。

二、探寻“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

1.学校教育:生活德育主要路径

学校作为生活德育的主阵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生活德育。一是建设物化环境,发挥环境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无声教科书,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向师生广泛征集楼名,精心设计校园内人文景点、格言、警句、植物介绍标牌,设立读报栏,张贴名人字画、陶行知语录,开设各种专题宣传展示的橱窗、黑板报、专栏,全校师生开展“每天四问”……校园处处渗透生活德育理念。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品德成长。我校每年开展新生军训,矫正新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社团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等,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规范在我心中”、“诚信伴我成长”等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通过行知志愿服务节、行知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创造节等主题活动,“校园歌手赛”、舞蹈队、礼仪队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开放、自信、礼仪、诚信的品质。三是实施非常措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制定了“晨训、军训管理规程”,聘请了6位退役军人作为生活德育教官,将军训纳入课时管理,实现了军训生活德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实施每节课前站一分钟军姿、每次集合集会站2分钟军姿、每次军训前站5分钟军姿的“125”军姿站立活动,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观念。

2.企业实训:生活德育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我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发挥德育作用,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和相融度,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我校除了在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外,还大力借助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及用人要求有切身的感受。学校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出色的学生及在企业干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到学校做讲座,做报告,谈心得,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和学校的实训基地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提高学生职场生存力。

3.社会环境:生活德育非常路径

为了发挥社会环境的育人作用,扩张学生道德的社会表现,让德育回归到社会真实生活中去,学校团委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企业、厂矿打暑假工;参与“绿化合川”万人植树活动、“合川是我家,人人靠大家”创国卫网格化活动;定期到区福利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做义务劳动;与特教学校联谊,送去关爱;每周五参加创文明城区义务劳动;在公共场所宣传禁烟和创国卫工作;上街作交通劝导员……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生巩固了已有的道德认知,达到“行知合一”,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心都得到了充分培养。

三、培植“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土壤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结合企业的人才要求,我校在“教产学研合一”思想指导下,注重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制度建设“三位一体”来培植生活德育的厚实土壤。

1.课程载体

首先,确立新的课程体系,使行知合一、德能兼备有保障。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删减文化课时,增加专业课时,制定专业能力标准,狠抓技能训练,同时对专业课程设置做了大胆的改革,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组成模块施教,凸显了中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本质,学生能学懂学会,增强了自信心。其次,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使生活德育有载体。依据“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我校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摸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校本教材。根据各专业特点,每一章节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并且在教材中体现行业的道德要求,让学生在学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职业道德培养。

2.教学本体

根据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交给学生“生利”本领的精神,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学校即工厂、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作品即产品”的思路,通过实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营造出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通过生活与教学相结合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端正职业态度,掌握正确方法,形成岗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如与迈高电梯、达方电子、北汽银翔等签订的订单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做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对贫困学生实行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使很多学生没有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顶岗实习让学生能最直接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另外,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行业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教学实践等方式,使我校的生活教育模式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制度固体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专业部长为成员的生活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生活德育改革的领导、协调、规划,制定生活德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德育处、团委、安保处、专业部、班主任、生活德育教官、校园保安、宿管员为骨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落实学生管理和生活德育各项具体工作,保证各项德育改革措施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其次,加强经费制度保障。学校投入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和绩效考核的40%用于生活德育,并落实到各项生活德育工作中,人员积极性高,工作落实好。学校建立了生活德育机制,制定了诸如《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生活德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推进生活德育的管理办法,使生活德育有章可循。

四、生活德育改革的成效与经验总结

1.成效

通过上述学校教育、企业实训、社会规约“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在课程载体、教学本体和制度固体的支持下,我校生活德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一,扭转了学校风气、重塑了学校形象。如今,校风正、行有礼、人进取、秩序好、环境美已成为学校常态,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礼仪、诚信、智慧的学校德育品牌,学校也因此获得了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系统二十多项殊荣。其二,促进了学生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近三年来,学生获得5项全国技能大赛三等奖、5项重庆市一等奖、8项重庆市二等奖以及26人次的三等奖;在2012年、2013年的合川区中职技能大赛中,囊括了所有参赛项目的一等奖,两次获得团体一等奖。其三,激发了教师热情,促进了师资建设。近年来,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鼓舞下,涌现出一批学陶、师陶、践陶的优秀教师。先后有15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教师获得重庆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名。其四,增强了办学功能,扩大了社会影响。学校现发展到17个中职教育专业、11个开放教育专科专业,形成6个“3+2”中高职衔接专业。2013级学生摄制的微电影《野百合也有春天———职高生的高考梦》在新华网、土豆网、优酷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重庆卫视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重庆市、合川区各级媒体正面宣传报道160多次,社会示范效应凸显。

2.经验总结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5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划分,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可以直接运用于课程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网络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等。隐形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学课程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风、校风、师生关系、学生的知识经验、教材中隐含的思想等。除此之外,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当前,随着国防教育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国防教育课程改革也提上日程,而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课程改革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运用水平。那么,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需求度?学生对开发课程资源以利于学习持什么态度?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此,笔者先后对湖南省的部分高校组织了相关的社会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本科院校的调查人数占31%,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人数占69%。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高校教师占总数的62%。学生占总数的38%。因此,本次社会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出目前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教师专业背景为非国防教育者居多,国防教育师资不健全,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调查显示,在大专高职院校中有20%的的国防教育教师是从事思政教育的,大部分是保卫处的工作人员。而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很多已经撤销武装部、学生军训处等国防教育专职部门,而由学校的保卫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合并合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视野狭窄,尤其是大专高职院校教师开发利用国防教育资源的意识薄弱。就湖南省而言,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中专升格的,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把国防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军训,无心无力去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只有18%的受访教师认为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必须的,54%的教师从未尝试过除军训以外的其他教育模式,28%的教师认为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可有可无。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制约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当前,国防教育在高校中逐步得到强化,但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国防教育上的财力和人力投入明显不足,国防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薄弱,难以为国防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国防教育教师中缺乏具有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难度增大,同时,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管理成本较大,对于本来在硬件跟不上的国防教育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从调查中发现,有80%的学生对现阶段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情况不满意。以军训为例,不少学生认为训练的内容陈旧、过时。主要是阅兵式、分列式等内容,目的纯粹是总结汇报演出,跟中学比起来没有多大区别。同时军训的内容不能跟当今先进军事变革挂上钩,即使军事理论课上,老师偶尔提到一点知识,但由于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这些知识也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

探索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模式

在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具有零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如何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本人在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根据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特点,结合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种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运用教材传递间接经验是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的途径,但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活动很容易陷入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军事领域因为其特殊性,作为高校大学生没有机会亲自目睹军事斗争的场面,因此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声光电等同步刺激各个感官,给学生制造身临其境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一个丰富的教学模型库和实物展示室,或者让学生直接到部队、军事院校进行参观和交流,从而直观的了解武器装备的外观、性能,增加对部队和我军发展成就的了解,树立对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的信心。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6

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突出和强化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是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一、自我教育及群体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我教育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的自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快乐、幸福的终生学习者。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自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对自我教育做了经典的诠释:“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群体自我教育对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便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人是在交往中活动中彼此认识和评价的,只有通过群体的评价才能全面、准确认识自我。同样,也只有通过群体的验证,才能确保证情绪体验的正确性,也只有个体的自控和群体的“他控”有机统一,才能实现自我控制的目标。因此,自我教育只有通过群体的协同才能完成。学习是学生的的主要任务,也是一个人成为人的重要方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加涅)。学校作为“环境事件”营造者,其主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成人成才的群体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活跃的互动磁场,其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和学习、运动、生活等“环境事件”。学校的物质环境既是“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积极和谐的精神生活环境是拨动学生的心弦和使其产生自我实现的热望的重要条件。从小学到大学,班级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性的群体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学生心理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为此,学校应该首先从班集体建设入手,把班级建设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成学生的心灵家园。通过发挥班级集体力量,启发每个成员的教育自觉,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并努力通过互动去构建个人意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现个人价值。此即所谓的“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用马卡连柯的话说,就是:为了集体,在集体中运用集体力量去教育每一个成员。只有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道藩教育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自我教育的协同效应,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根本性保障。

三、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化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

根据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只有包含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二是变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只有“他教”和“自教”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三是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内因,也可以通过改变外因而获得。作为教育者,只能通过改变外因而促成内因的改变。而且由勒温的场论可知:通过改变一个班集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优秀的自我教育群体和团队,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其理论依据:

1.管理学依据。在管理学中,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联合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这一群体常被称为“小组”。小组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性,二是安全性,三是反思性:小组借助成员间自觉的交流和监督反思己相与他相并定位自我。一个发育成熟的小组,其成员间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互动,使各自的优势与能力得以共享与扩展,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小组动力论(亦称群体动力论)。它被定义为小组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小组的高级形式为团队。团队具有两大特征:首先是团队工作,其次是团队精神。团队工作与小组工作不同。小组工作有着严密的格式和规则,更多地表现为组织化的、客观可视的行动的实施;团队工作的格式和规则有较大灵活性,更多地表现为非组织化的、基于主观心理的态度和行为。团队不仅具有小组显性的、物理存在的形式,而且更多地具有隐性、精神存在的形式。因而,团队的协同效应大于小组的协同效应。“班集体是学生养成自我学习习惯、开发自我进步动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育自我负责意识的土壤,‘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是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团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素质发展、成人成才,都与这个集体的建设发展、文化氛围、精神风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班集体建设推进自我教育是必要的、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2.行为科学依据。从行为科学上讲,个体加入一个群体最常见的原因有: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一个人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但加入群体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满足需要。对大学生来讲,班集体则能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多种需要。在班集体中,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效果对别人则是一种教育,而群体内部的互帮互教,即是群体的自我教育。其作用在于:通过群体中的交往互动,不仅学会了评价他人,而且学会了评价自己。通过相互比较,逐渐认同了他人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且在比较中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交往中他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客观效果的反响,进一步修正对自己评价和认识。在较准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竞争激励、批评反思、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学会和谐共处,共同进步。#p#分页标题#e#

3.其他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一是马卡连柯结论:学生集体不仅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二是勒温的场论:整体比部分重要得多;通过改变一个团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三是勒温的团体动力学(亦称群体动力学)理论:个体所属的团体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趋向;四是系统论:系统的整体性,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五是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四、“辅导生制”———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变的实验性行动研究个案

自2005年以来,邢台学院以军训为切入点,以“辅导生制”为载体,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拓展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互相助力,互为催化,实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并进一步通过“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和转化,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促使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性自我教育转变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教育实效的倍增。

1.“辅导生制”的基本内容。“辅导生”是相对于“辅导员”而言的,是被赋予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高年级学生。“辅导生”的职责:一是担当大学新生的军训教官;二是协助军事理论教师对新生进行国防教育;三是负责军训成果的巩固和转化;四是协助辅导员进行入学教育和为期一年的带班管理;五是按照“辅导生”团队建设的模式,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优秀团队。“辅导生制”则是由“辅导生”的选拔、培养及其职责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辅导生的选拔与培养。从部队聘请教官或学生进驻军营进行军训,学校和部队都投入巨大,军训的成果却难以巩固转化,国防教育时紧时松、冷热不均的问题也始终无法解决。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从2005年起,开始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体质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品学兼优学生,在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的军事训练和优胜劣汰的选拔后,由他们担任入学新生的军训教官。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部分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交给辅导生,不仅有效弥补了军事理论教师的不足,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防教育的学生骨干,极大地浓厚了学校国防教育的氛围,还实现了国防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随着辅导生作用的日益彰显,辅导生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能够成为辅导生成为许多高年级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辅导生的选聘由初始时的需要反复动员、宣传才能完成,变成了一个辅导生名额往往有数十人、百余人竞聘。有鉴于此,我们借机对辅导生的选拔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在选拔和管理程序上,由学校统一选聘、管理和分配使用,改为在学校统一培训、管理、考核的同时,由各系自己选聘、管理、使用和考核,不仅有效调动了各系选好、管好、用好辅导生的积极性,还为辅导生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则进一步健全了辅导生的选报标准和合格辅导生考核的指标体系,严把进口关,严格淘汰制,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强化辅导生团队建设,辅导生的培养质量得以持续提高。

3.“辅导生”的使用及效果。经过数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辅导生由初始时单纯的新生教官,逐渐演变成涵盖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项职能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潜能和作用日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3.1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出色地完成了每年的军训任务,确保了军训的质量。新学期军训开始后,辅导生继续秉承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原则,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并把训练内容合理分解、交叉进行,既有效避免了过度疲劳导致意外伤害和非正常缺训现象,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训练的时效,军训的质量也逐年提高。

3.2精心备课,科学施教,极大地丰富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最大限度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较之于部队教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素质提高快,特别是由他们的学生身份所决定,他们更了解新生的心理和需求,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也更具说服力,更容易为同龄人所接受和悦纳。为更加充分地发挥辅导生的作用,我们不断丰富和拓展辅导生集训内容和方式,全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素质全面、能力卓越的优秀辅导生团队。从培训方式上,改分散住宿为集中住宿,完全按照部队建制,实行标准的军事化管理。在培训内容上,在不断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的同时,大力强化辅导生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以确保辅导生除了能够胜任军体教学职责外,更能胜任军训期间和军训结束后的带班教育、管理。辅导生集训期间即组织辅导生利用训练间隙和业余活动时间,按照教学计划,逐课撰写教案。集训结束并经过严格的考核后,获得新生军训教官和辅导生资格证书的优胜者,随即开始了紧张的说课比赛,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能力的大比拼。军训结束后辅导生开始作为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带班管理。同时辅导生登台授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诚实守信等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准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确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学生自立、自育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抓实巩固,力促转化,用军训成果助力和催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军训和入学教育对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持久的,尤其是军训所培养的行、走、站、立、卧等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军训之后的养成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优秀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变成学生习以为常的第二天性,则必须及时地引导学生从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的不自觉阶段,通过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转变为学生自觉行为。并进一步经过反复强化,使之达到本能的、自动化的程度。结合学校提出了将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公寓,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主战场的要求,辅导生开始把学生宿舍内务、卫生、文明礼仪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在辅导生的组织带领下,各系、各班分别参照军营的内务、卫生标准,制定本系、本班的宿舍内务、卫生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专门的检查督导组织,坚持日查、周评、月总结,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对后进进行严格的纠正督导。随着工作的深入,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渐趋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思维习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3.4共绘愿景,激发潜能,用团队建设的模式打造优秀班的自我教育团队,培育自我教育的榜样和典范。我们为辅导生团队建设确立的目标是:打造河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学生军训教官和青少年素质拓展团队,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成为职业化、专业化青少年教育培训专家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辅导生进一步对目标进行分解几个方面:成为优秀军训教官、合格的辅导员助理、同学身边的榜样和楷模等,并制定达成目标愿景的行动计划。学校则优选和借鉴优秀团队培训模块,对辅导生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培训和标准化的考核测评,不仅确保了辅导生的培训质量,更为优秀自我教育团队的建设及其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的模式奠定了基础。对于辅导生来说,军事化的集训是严酷的,所承担的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付出的努力也是空前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个人体能、智力、思想、心灵的变化是全面的和脱胎换骨式的。一是辅导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唤醒。二是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他们在群体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对群体的依赖;三是逐步学会自我调节。辅导生通过每日的单项点评、集体点评和军训日记、个人反思等方式实现了经常性的自我审视和检查,并在各类讲评和交流互动的帮助下实现了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态度和情感的自我控制;四是辅导生的“群体自我”得以构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秀自我教育团队,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每个人都通过参与管理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张扬了个性,获得了经验,学会了管理,懂得了协作,树立了自尊,完善了自我,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五是形成了“群体自我”的学习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快乐共享成为了辅导生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共赢中分享“群体自我”发展的成果。五、辅导生制的建设成果辅导生制激发了辅导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精神,培植辅导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辅导生制为自我教育的的群体化和自我教育优秀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倍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成功经验,

建构了一套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面引导,弘扬正气,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自我教育既是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组成的开放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否真正开展以及取得多大程度的实效具有决定性意义。辅导生制的实施,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引导。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目标决定着团体行动的水平、成员对其组织的信任程度、成员的自尊和成员自身的行为标准等。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景管理”(或称“目标激励”)是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重要特色之一。辅导生团队集训的第一课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去追求”,目的是使辅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辅导生在实施军训和带班管理,特别是指导和参与所带班级的班集体建设时,特别注重目标引导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围绕如何让班级从他(被)组织演化为自组织的班集体,辅导生从与班干部和全体学生商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方案首先明确的就是班集体建设目标和发展目标;其次,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路径和所需的活动载体,制定活动计划,明确贯穿全部在校时间、空间的系列常规活动和活动的常规,以及活动所要实现的价值、所要发挥的作用,确定落实和实施活动计划的对策、措施和责任人。与此同时,班级的所有成员都要结合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愿望和追求,制定自己在校学期期间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明确为确保目标实现所要采取的行动和计划。班集体和个人的整体目标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使每日、每周、每学期、每学年都有目标、计划、行动,以及及时的检视、调控和完善。这样的目标引导体系和实践操控系统从基础和根本上保证了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

1.2榜样引导。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调动起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辅导生在军训、入学教育、带班管理、班集体建设中优异表现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全体新生的敬佩和学校、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称赞。当“像辅导生那样学习和生活”、“成为辅导生那样的优秀学生干部”、“努力成为辅导生团队的一员”成为许许多多的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时,目标引发需要,需要激发动力,一种榜样引导机制便随之建立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其先进思想、高尚品格、文明行为、感人事迹所具有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自奋自发的动力,发挥出极大地激励、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

1.3价值引导。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确保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符合普世价值追求,符合主流社会期待,符合个人成长成才内在规律的根本保证。为激发大学生利用科学的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言行,有选择地吸收、内化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辅导生在帮助设计和组织班集体建设活动时,坚持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时代主旋律为核心价值,引导和教育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自组织活动,并逐步凝聚共识,形成文化,突出特色,创造品牌,巩固模式,建立机制,确保学生自我选择的正确性,促进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以接本、考研为班集体主流追求,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班集体建设模式;以“关爱农民工子女”、“关心弱势家庭子女”等为主题的,通过奉献爱心实现心灵和谐的励志型班集体建设模式,等等,这些班集体建设模式的探索实践中,无不体现出着爱心、奉献、助人的价值引导作用。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7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是根据国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并结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构成国防教育这一学科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学科所组成。它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中国国防教育史、中国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概论、中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心理学、国防教育管理学概论和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学科,构成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理论是先导,理论要先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及其体系。所谓的国防教育理论是国防教育的先导,就是引导、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作为先导的国防教育理论其作用在于:不仅让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为先导就是告诉人们作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任何事情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做,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国防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上认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引导他们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投身到国防建设事业中去。国防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党和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战略;此外,还包括战争理论、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等与国防教育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同样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如何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越是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理论研究,越要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历史经验和科学结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居于核心和龙头地位,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学科又是凝聚人才和教学实验的基地,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建设一流学科,已成为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所辖的所有分支学科。所谓的学科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一定义,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有其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因而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的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除了要有针对性外,这一学科的特点还要有超前性,要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达到国防教育的有效性,达到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学科,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学科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他还强调,“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理论功底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既懂文、又懂武,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每个学科方向中,还要有国防教育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宽阔的国际视眼,富有为国防奉献和各方面的协作能力,尤其是学术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学科骨干,学科骨干下面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务、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来支撑,这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是学科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难以为继,而只有带头人没有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科带头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它将带领学术团队始终走在本学科建设的最前列,从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其一。其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材编写、申报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学习进修、学科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过程来不断完善这门学科建设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本学科建设的基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p#分页标题#e#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其它学科建设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防教育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像,它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的军训。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在[1981]11号文件中,规定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事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从此,部分高等院校又恢复了学生军训的工作。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再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48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1年起,逐步在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在2005年前全面实施学生军训。同年1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在天津召开“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会议”。

会议对全国学生军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办发[2001]48号文件下发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自1985年开始,历经16年的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的结束。同时也标志学生军训工作的全面实施,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确立以军训为内容的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学术研究成果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支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项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就难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累积,其学科也缺少了显著的标志。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然也不例外。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一,出版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著作和教材。它们主要是: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程》、《中国军事思想教程》;张正明:《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庄雷、任婉玲编写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许慧远、黄科著的《大学生国防知识与军事理论》;孟庆金、张利华的《新编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唐和祥、王亦成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训教程》;成锡岗的《大学军事理论常识》;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葛芝金、程新章、吴勇刚编写的《国防教育概论》;杨润华、岑应奎主编的《高校国防教育》;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以及主编的《大学生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杨茂锐著的《中国国防法规研究》。等等。除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这些成果以外,军队的高等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例如: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杜景山等编著的,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防理论教育读本》;苑士军著的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许江瑞、方宁合著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法概论》。等等。这些公开出版的著作和教材中,有的是填补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空白。

例如: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作为一个省、市、区或若干高校的教学用书。例如: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徐则平等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还作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生的教材。例如:苑士军著的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等。这些重要成果是研究者们长期艰辛研究的结果,倾吐了这些作者的心血汗水,为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推动高校的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二,公开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例如:吴温暖:《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生》、《大力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魏联:《高校国防教育的心理学视角》;张冬胜:《论高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准确定位》;毛远芳:《关于人武院校开设国防教育专业的思考》;陈芳:《关于创立国防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几点思考》;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胡春锡:《论高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徐福水:《国防教育:高校文化教育中独特的风景线》;杨继环、朱荣杰:《外国国防教育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石潇纯、余文武、缪鑫平:《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定位》;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周大雄:《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黄妍、李开阳:《论建国后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张志、辅金华、李卫:《高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张平海、田中胜《滇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策略—基于红河学院国防教育的研究》;学位论文《中美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李冬华:《浅谈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潘奎:《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苑士军:《论国防教育的主体与对象》、《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原则》、《论国防教育的内容》、《论国防教育的师资》。在这些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进行了探讨,涉及到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定位、创生、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心理学视角、高校国防教育新学科的创立、中外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以及地方高校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地位和特殊性等。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p#分页标题#e#

建立了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从根本上来说,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是大学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授者。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以外,还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热心国防教育事业、有基本的国防与军事知识或军事技能;二是要具有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三是具有较好的授课能力;四是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教师在培养国防后备人才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防教育师资的队伍,对于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关系重大。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军训任务和其他国防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任务,为国防和军队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相比,仍然不够成熟。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学科的归属至今尚有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国防教育学科到底归属于军事学科或是教育学科?持归属军事学科的主要代表有:武炳等主编的《国防教育学》认为:“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探索国防教育的本质,揭示国防教育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用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的学科。”(见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从这一定义出发,该书认为,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包括:探索国防教育本质、揭示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国防教育经验和对未来的国防教育作出科学的预测等四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指出: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军事社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可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把国防教育学归属于军事学的分支学科。持归属教育学科的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吴温暖教授等人。他们认为,“国防教育学宏观研究的对象本质属性是‘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从属于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国防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是‘育人’,因此,国防教育学归属于教育学更加合理。”他们同时还认为,“国防教育学与教育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国防教育学归属教育学的学科门类,不仅有利于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周善标和高水练先生,他们在《浅谈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国防教育学研究是教育现象,从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其同军事学科的关系还需要认真探讨。”他们把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表述为:“和军事学高度相关的教育学分之学科”。(见《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尚未确定,不能不说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是由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所决定的。从现在各普通高校已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来看,其学科体系正在探讨和形成过程之中,所以,尚未统一,且差别和分岐很大,可谓之五花八门。有的学校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或者说把国防教育当作国防教育学课程来开;甚至有的学校国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我们知道国防教育与国防教育学虽然有联系,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有的用国防建设论纲代替国防教育学,从学科和专业要求来说,我们认为,应当开设国防教育学更为合适、更为科学。有的开设中国教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开设军事心理学、有的开设国防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法律法规,有的则开设军事法律法规;有的开设形式逻辑,有的开设军事逻辑;有的开设了国防动员学、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而相当的学校没有开设这些课。之所以造成以上学科体系不统一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现有局面;二是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有限,满足不了国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就干脆不开这门课;三是没有专业老师。由于国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情况下,有普通高校学历尤其是高学历的老师缺乏军事背景,军事知识较为欠缺,而军队转业干部担任教师的,虽然军事素质比较高,但是他们又是缺学历、缺职称,没有专业老师,课也就无法开。四是有的学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的经费和研究力量不足。

学科内容构成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范国防教育学科内容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各地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差别比较大。非国防教育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开设的两周的军训课和36个学时的理论课。有的个别院校甚至只象征性的搞军训,根本就不开军事理论课。多数院校虽然按要求开设了军事理论课,但却没有开设军事类选修课和辅修课,也就无法更新和补充国防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最新信息。再从国防教育专业来看,我们以某院校国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其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教育行政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高科技、军事思想、国防法律法规和国防动员学等。专业课主要有:国防教育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教育法规、当代国外国防教育等。而西南某边疆省的人民武装学院国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教学法、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社会学原理、公共政策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防历史、国防教育学、军事思想、国防动员学、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学概论、军事技能、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为依据,科学的规范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容,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防教育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p#分页标题#e#

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国防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却不尽人意。一是编制尚未落实。全国157所试点高校中有教师编制的为109所,占试点高校总数的69.4%。二是机构不统一。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都已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军事教研室(占85.3%),其余院校的任务暂时由武装部或其他部门代管。三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各校专职军事教师队伍现状除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30-49岁的占61.4%)之外,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占40.3%,特别令人不安的是有12.5%无学历,5.9%为高中毕业学历;从职称来看,问题更显突出,无职称者竟达46.5%(参见,王原凯: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四是学科队伍的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郑宏先生在《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谈到:“1979至2009年的相关论文分析显示,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基础理论、国防教育与学生培养、国防教育学与改革创新、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防学培养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论分析缺乏深度,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参见,《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笔者认为,除上述之外,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不够深、不够宽、不够细、也不系统,尤其是在整合资源,发挥群体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理论研究,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应当成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中。

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要求,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努力地探索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整合资源、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是依法治国、依法施教、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专门设置了学校国防教育一章,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防教育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法律依据。第13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第16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以上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认真的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其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放在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中心点上。而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自己的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其一,它是一门独立学科,其它学科不能替代。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它是军事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从学科的称谓就不难看出。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新兴学科。其三,它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高校国防教育学概论、国防心理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法规、国防教育管理学、当代国外国防教育概论等。其四、它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例如:国防、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科、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规律、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特征、高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高校国防教育法制、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高校国防教育管理等等。其五,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综合研究法。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涉及到军事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才学、新闻学等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它具有综合性特征。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呢?笔者认为:其一,要按照要求和规定配齐国防教育的教师。目前一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师由于编制等原因尚未配备到位,有的由相近学科老师兼任,这样不利于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配好、配强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国防教育教学工作,业务精、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其二,提高学历层次。由于国防教育学科特点所决定,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部队的转业干部,虽然他们的政治素质高,军事素质强,但学历偏低。有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或专职老师不足,由思政老师或辅导员、总支书记、副书记担任,一般来说,这些人的学历层次偏低。所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其三,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当前,全国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都不够宽,应当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套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那些符合、胜任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其四,加强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现有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的专业素质。比如说,集中培训请专家讲课的办法、学术交流的办法、到基层、到部队锻炼的办法、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的办法、进修的办法、以老带新的办法等等。

教师军训总结范文8

①大量浏览各类曲目,在难度技巧上以普及音乐教育水平为主,少涉猎高难度作品,各类风格的作品教学都要训练。②要开设教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教学,如何发现学苗如何做最初级的教学工作。③就目前各个行业都需要多少懂得素质教育,尤其是涉及到我们音乐方面的人才,我们要考虑给学生开设策划大型文艺演出或小型企事业单位的年终总结文艺演出。④音乐欣赏课(各类音乐)。⑤板书课(练习书法)。在以上的前提下还可以更细化,设计出四年学生在每学期的课程,而且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都已选定自己的课程,故开学第一周就可进行授课。

2.关于学生学期演唱作品的设计

入学新生:第一学期五首作品;第二学期十五一二十首作品;第三学期十五一二十五首作品;第四学期十五一二十首作品;第五学期十五一二十五首作品;第六学期十五一二十首作品;第七学期十五一二十五首作品;毕业班:第八学期五首作品。以上是非师专业的学生作品安排,每位学生各学期还要自选五首作品。师范专业可酌减到十首作品,自选二一三首作品。第一学期新生入学报到、安排食宿、熟悉大学生活、军训、调整基本功、适应新任主科老师,故选择必唱与自选各五首(师范自选二一三首作品)。第八学期毕业班准备论文,音乐会毕业实习等等占用大量时间放安排必唱与自选各五截师范自选二一三首作品飞关于声乐专业的作品类型也要每学期分布均匀,师范类要在三年级上学期设立为期二年的教学课。四年学习按规定的必唱曲目可积累一百首作品(师范专业八十首),自选作品积累下来就是二十首(师范专业十六一二十四首)。

3.关于学期期末考试之设计

学期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和老师整个学期的教学成果所以考试曲目应从每个学年必唱的十五首歌里面,抽签演唱进行考试。另外还要从自选的曲目中抽签参加考试,这使得学生既学习了规定的技术技巧性,又学习了跟随时代特点的自选曲目。

4.关于学生考试分数的设计

仅仅是从十五一二十首作品里抽出两首歌进行考试、打分,这样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培养的是个适用于未来的舞台与讲台及社会各大事业、企业单位的艺术骨干人才,所以单一的两首歌的演唱,无法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各式各样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去完成对学生考试的核定。①演唱好必唱与自选的作品只是总成绩的一部分。②音乐会与社会实践演出及各种示范,汇报等,音乐会、演唱会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③排演歌剧、音乐剧、戏剧等等的片段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④表演、形体、台词等辅助性课程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⑤每学期学生要写一篇实际体会的小文,进入总成绩。综上所述的五个小问题,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以上是非师专业所订制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而师范专业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①在十首一十五首的必唱与自选作品中选两首作为考试成绩的总成绩之一。②由于师范专业是未来的老师的培训基地,所以教学得的成绩也要进入总成绩。③关于组织与大企事业、工厂、公司、机关团体的互助协作,通过考核评定成绩,并进入毕业总成绩单。

5.结语

综上所述的问题,最后形成学生的总成绩(其中最后一项进入毕业成绩)。另外,建议艺术类的考分或设定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或设定分十制的统一标准,并形成文件做到有规章制度的评分标准可查。严格执行考试纪律,严肃考试考场秩序,要给学生以严肃、专业、正规的影响(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是对我们国家未来的负责,更何况我们是“师范”大学),不要为节省时间而随意削减考试曲目或不完整地演唱严格规定除去主科老师不可参与打分以外,每位教师均参加考试,特殊情况提前报学院里特别批假。公开计算分数,不要为节省时间而不当场评定分数,要现场打分并报出最后成绩,这虽浪费时间,但却是比较准确和公正的(这个工作可委托学生会派学生优秀骨干协助完成工作)。

有学生因为生病等意外情况不能参加考试时,开学予以补考要严格按照本学期期末考试设定的内容考评,要有五人以上老师评定,如果成绩不合格者不予通融!当学生毕业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可酌情补交学费再修,经过再修之后,仍未达到水平与未完成教学任务都不予毕业,按肄业处理。建议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加课到一节为好,目前半节的时间不够开展教学,可把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与钢琴专业主修课程增加到一节。应该与体育课教研室研究,对学生的体育达标课可否科学地设定达标课之时间。因为在历来的达标课之后却有大量的学生反映,一个星期之内的声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生的军训也因学生大量的体能训练与口号的大声喊叫训练使得不少学生嗓音格外疲劳并病发声带病变或嘶哑,需经过长时间的禁声休息,才可恢复过来,而我们军训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工作,这会带来很多不良的情况的发生,建议学生在军训期间可否多少注意这方面的设计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