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学专业范例

农药化学专业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绿色植保;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前,绿色无公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生产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不仅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同样是植保和农药管理工作需要面对的重大命题。

1我国绿色植保的发展现状

过去5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和行动,重点发力,扎实推进,凝心聚智,厚积薄发,各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可圈可点,为农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管好农药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经过数年的筹备和磨砺,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将农药登记、生产许可、经营许可、监督管理等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实现了我国农药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1]。新的农药管理法规,提高农药行业准入门槛,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强化全程监管和源头监管,推进合规使用农药,激励创新引导行业优化升级,为农药管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对高毒农药的严格管控,对高效低毒和生物农药的推广,也让农业生产用药的结构更趋优化。农业部大力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协同推进,高效施药机械加快推广应用,病虫害监测预警自动化、智能化取得新突破[2],科学用药培训行动持续开展,自走式植保机械、航空植保、生物农药、高效低风险农药等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相继成立[2],农药减施增效已成为行业上下的自觉行动,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用量,提高了农药利用率。与此同时,农药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由单纯地卖产品向提供技术服务转变,已成为越来越多农药企业的战略选择。农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农药企业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电商、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无人机喷药、农资金融等多种新兴业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绿色植保的市场发展趋势

2.1现代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批行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就是这些行业的其中之一。在农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水平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使农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绿色植物的保护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而化学农药的使用对我国农业的稳产高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现有植保机械和化学防治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带来了威胁。现代物理防治技术突破了害虫防治的传统理念和生产模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喷洒和环境污染,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林产业,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提高农副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3],是绿色植保的发展新趋势。

2.2植物源农药的推广。随着政府的引导,植物源农药的原料种植在一些地区开始成规模地发展,产地原料粗加工业也由此兴起,形成了初级加工原料的产业市场,原药和制剂厂家可以在市场上直接采购加工原料,混配后生产自己的产品,大大降低了植物源农药生产的设备投资和复杂程度,也带动了植物源农药的成本下降,推动了植物源农药的使用和推广[4]。不过,市场上的植物源农药毕竟不占主流,在发展植物源农药时以下要点应引起关注:开展植物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的研究,以提高其有效性。植物中农药活性成分含量较低,且其含量与植物品种、种植条件、收获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关。野生的植物往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生产要求,直接用于加工农药的植物主要以栽培为主,培育有效成分含量达到生产利用要求的植物品种是当务之急[5]。随着化学农药登记越来越难,企业可抓住机遇开发性能优越、效果理想的新产品,切忌炒概念,添加隐形成分,毁了这个行业。政府的扶持和消费者的需求带动植物源农药的发展。老百姓还没有从植物源农药上获益,所以还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只有生产者与种植者形成互动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推广植物源农药。大部分的经销商、零售商和种植户经常把植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的效果对比。但化学农药讲究立竿见影,植物源农药以生态系统为出发点,讲究趋避性,杀虫率没有那么高,两者没有太多的可比性。要真正保护植物源农药,就要强调法治,坚决打假,提高违法成本,一旦查处,吊销证件,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生产企业,保护好这个行业。虽然植物源农药来源植物又作用于植物,但并非都是绝对安全,只是风险系数小而已,有些只是部分安全,使用时也要注意。目前,植物源农药基本列入各地的绿色防控采购体系,国内很多做得出色的企业也开始朝着开发研究植物源农药这个趋势走,市场将变得越来越成熟。

2.3农药助剂的使用。影响绿色植保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畜禽粪便污染;二是化肥污染;三是农药污染;四是外源性污染,即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6]。为了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各地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应用,比如农药减量降残助剂———“激健”,它是一种减量降残的农药助剂,由多元醇型非离子活性剂、食用玉米胚芽油、食用油菜籽油等主要成分构成。经检测,它不含生长调节剂、有毒有害的物质以及国家不容许添加的物质,对农作物、人畜和生态环境都不会造成危害,农民使用起来环保又安全。激健助剂具有聚合、展布、增溶、穿透、传导等多重功能,它能够大幅减少、阻隔农药在作物表面以及体内的停留,有效减轻农药对作物的“隐性伤害”和土壤的危害,促进作物健康正常生长[7],经过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激健”助剂可使杀虫剂和杀菌剂减少50%的用量,除草剂减少40%的用量,不仅可控制虫害,而且实现了农药减量、农残降低,最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7],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值得推广运用。在使用农药减量降残助剂“激健”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控时,要注意以下方面:活体的生物农药如BT乳剂、强碱性农药不能与“激健”一起混用,因为达不到增效的作用;与碱性农药、可湿性粉剂农药混合使用时,必须加水稀释,使水溶液呈酸性或中性,再与“激健”混用才有效果,否则,不能混在一起使用。另外,“激健”是大分子的粘稠物质,容易沉降在容器底部,溶解比较慢,需要充分搅拌,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更要充分搅拌。与极个别农药混合使用时会出现少量絮状物,这时更要多搅拌才可以溶解;此外,施到土壤中的农药在田地里有水时,不能与“激健”一起混合使用。

2.4植保服务方式的转变。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加快转变植保服务方式,大力推进绿色植保,扎实做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植保服务组织培训等植保工作,使农民植保科技意识得到持续提升。抓好病虫监测,有针对性地将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及时传递病虫信息,通过病虫周报向业务部门汇报病虫信息,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到乡镇,制作电视预报在电视新闻栏目中播放,以手机短信形式病虫防治信息到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植保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加强农业系统业务人员的培训,积极宣传植保等农业新技术;驻村农技员在病虫防治关键季节对所在村的农户进行病虫防治培训和指导。在乡镇的水稻、蔬菜、水果基地实施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融合。在示范区内配套组装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实施“三诱”(性诱、、灯诱)防控技术、杂糯间栽、稻田养鸭等绿色防控技术,同时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农药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3结语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2

1.1农业投入品的不当使用

农业投入品(包括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各种饲料添加剂)是影响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农产品中化学试剂残留超标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2]。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在促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长期使用尤其是过量使用,不仅污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在农产品体内的残留还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农业投入品的不当使用,从源头上看是由于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规制和监管不力,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兽药,甚至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化学试剂还在生产和销售;但若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角度看,虽然农药的使用方法、使用种类、使用频率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但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政府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等原因,农民难以掌握其科学的使用方法,为了尽快杀灭病虫害,往往在生产过程中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增加用药次数。

1.2农业投入品经营者业务素质不高

农业投入品经营要求经营者具备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不但能辨别农业投入品真假,了解其性能和使用方法,还应指导农民对症下药、正确使用。但现在的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大都专业水平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起不到农技推广的作用;甚至唯利是图,误导和诱导农民购买价高质次的产品,客观上对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1.3农民科技水平低

一是在病虫害防治上没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乱使滥用,造成病虫害抗性逐步增强和化学农药使用量不断加大的恶性循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二是不了解农业投入品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机理,造成残留超标。例如虫酰肼防虫效果好、有效期长,但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对虫酰肼的限量要求很低,在对日出口农产品上只要使用,残留就超标;再如嘧霉胺可有效防治灰霉病,同时它又是一种很好的保鲜剂,但如果用于储存蒜薹,必然造成残留超标。三是喷雾器普遍压力小、喷雾不均,药物利用率低于30%,大部分散落土壤,影响防治效果,污染了环境,加大了农药残留。四是在肥料使用上不是按照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需肥要求配方施肥,而是盲目追求高投入高产出,既加大了成本、破坏了土壤结构,又造成了农产品污染。

1.4检测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认可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配备检测设备,有一些单位虽然配备了检测设备,但不按要求抽检,检测质量有待提高,使得职能部门的监管还存在政策上、技术上的难题。另外,由于检测费用高、人力不足,大部分农产品没有经过检测就直接上市。这一切使政府不可能对农产品一直实施随时随地的、全面有效的监管。

2对策

2.1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增强依法监管的力度

为了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先后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相关的各部委办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措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督和监测力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鉴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城乡差别、区域差异大等情况,各地方需尽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使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做到有法可依。

2.2转变生产

2.2.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药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3]。要针对我国现有的主要农产品,根据我国现有主要农药品种的使用范围和方法。一是提高现有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二是系统制定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标准;三是系统公布与农产品安全有关的限量标准;四是要分类制定系统监测的通用标准,提高监督管理的可行性。

2.2.2推进标准规范生产,努力解决农药污染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把农产品生产严格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轨道,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巨任务。以农产品安全为定位,就是把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问题切实解决好。加强获证产品的监管,主要是加强投入品、生产环节的监管[4]。要建立产地的定期检查制度,重点检查产地环境变化、生产技术规程执行情况,生产过程的记录以及农业投入品的规范使用情况,从净化源头、规范生产过程保障无公害农产品安全。采取“企业自查、分局检查、总局抽查”的形式,各分局要组织获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自查自纠活动,对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逐一进行自查,分局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对获证企业进行检查,总局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抽查。从申报主体、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标志使用、质量管理等方面实行全程监管。在此基础上,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企业信誉档案,定期进行评比,利用网络等媒体给予公布,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2.3加强对农药的改进

国家采用宏观调控,改变农药品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限制高毒农药原药及制剂的生产,从源头上杜绝高毒农药进入市场;国家相应部门应大力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药生产厂家积极开展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工作,为生产不断提供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逐步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适当改变农药的使用方法,可以避免对农作物的污染,如用敌敌畏熏蒸的办法防治保护地的黄瓜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等,可以有效控制几种害虫的发生,黄瓜经检测无任何残留存在。

2.4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技下乡、农民田间学校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向广大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宣传国家的有关规定,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加大对禁限用农药的政策宣传,加强诚信制度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突出做好对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由其引导或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3

1.1药害事件时有发生

2008年7月高温天气,陕西永寿一户农民对8亩苹果园喷药,因药量加大,使果园叶片、幼果呈黑焦而枯死。2013年4月,正值苹果花期,监军镇封侯村因用给小麦喷过除草剂的喷药机械未清洗净,又给苹果园喷药,造成6户26.4亩果园花蕾、幼叶大面积干枯,使当年苹果产量大受影响。2016年5—6月,相继在当地渡马、常宁、上邑等5乡镇13户48亩苹果园发生轻度药害。

1.2防治观念淡薄

大多农民缺乏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用药听别人说什么好就用什么,完全不结合自己农田果园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适时用药。有些农户等病虫发生明显时才急忙用药,防治效果很差。如,永寿店头镇7户果农于6月上旬防治叶锈,而此时叶片已锈点斑斑,防治效果可想而知。

1.3用药不合理

部分农民对农药知识了解很少,随意加大配药量,有些在果树幼果期连续喷杀扑磷、乐斯本、毒死蜱等农药4~6次以上,而对高效、低毒、残留少的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使用很少。

1.4环保意识差

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手丢弃,特别是在果菜面积相对集中的地方,到处可见农药瓶(袋),有的甚至把塑料瓶卖给废品站。

2农药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农药营销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据笔者在陕西永寿调查,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和植保知识的仅占20%;目前部分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随意性大,农药法制观念淡薄,只求谋利,不讲质量,以各种形式将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没有安全规范经营意识,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2执法力量薄弱,缺少经验和检测设备

永寿县农药监管工作由县农技中心承担,但由于农药执法人员少、缺乏经费和检测设备,直接影响到农药管理工作的力度和办案率。基层乡镇没有农药监督人员,使农药管理工作在基层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

3解决对策

3.1加强农药管理法制和科学用药的宣传与培训

一是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二是利用各种时机,对全县农药经销商和农民开展农药法规、科学用药知识培训,提高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农民手中。

3.2加强农药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农药市场

建设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有专业知识特长的农资执法队伍。加强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并向社会公开执法责任、制度、执法情况等。严查经营人员的资质认证和考核等,坚决取缔经营条件差、业务素质低的不合格门店。加强制度建设,公示农药经营服务公约,开展规范化处方配药、田间用药登记档案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制度,实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对假冒伪劣、过期农药严格查处,并设立“农药药害鉴定小组”,以便及时有效解决药害案件。

3.3推行“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实现农药零增长

1)做好预警。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能力,及时制定防治方案,特别是对乡村级病虫测报员、农药经营户、科技种植户、植保专业户等人员测报技术应加强培训,为确保病虫防治预案打好前哨;制定“无公害化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规范”,开展统防统治。2)绿色防控。采用农业栽培、物理生物技术和生物源、化学农药相组合的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天敌、性诱剂、糖醋液、诱虫板、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措施,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3)科学用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果菜瓜上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限量使用中等毒性农药,安全合理交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4)推行精准施药。重点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5)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3.4及时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的栽培不仅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类新鲜蔬菜瓜果,还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于当下绿色生态的发展形势,在农作物栽培方面,不仅要保障农作物质量和产量,还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无公害绿色栽培为目标。这就需要重视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依据绿色化农业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双向提升,并从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该项技术在我国农作物栽培中正在被不断推广与应用,应以分析该项技术应用的意义为基准,推动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创新发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丰富相关研究理论。

1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农产品有较大需求。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作物的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生态、无公害的农作物食品已成为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要求。相比于传统的农作物来说,无公害绿色农作物主要是以绿色生态建设发展理念为导向来栽培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态化

以无公害为基准能够防止在栽培农作物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可将其称之为无污染农作物。在实际栽培中,其是依据科学化栽培的方式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农作物。

(2)绿色化

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栽培理念是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目前,此类农作物的生产不再以无污染地区为主,而是以污染物在规定的控制范围内为主[1]。关于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界定,要进一步明确其并不代表野外地区自由生长的野菜,这种纯野生的农作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绿色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在生长环境中如果出现污染物超标的问题,就不可视为无公害绿色农作物[2]。

2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的核心要素

2.1构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环境

通过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无公害农作物绿色栽培环境的构建提供依据,以此来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供无公害农作物健康生长。以该项技术为基准能够对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栽培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及规范化的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在规划中要重点考虑到农作物栽培管理与运输的相关问题,及时培肥土壤,从而为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栽培环境[3]。

2.2精细化管理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

要想使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效能及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栽培管理中,就要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为基准,以该项技术良好的耕种功能为主导来实现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模式的创新。精细化管理以“健身栽培”模式为导向,该模式的特点就在于管理更加细致化,按照无公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管理,可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通过充分考虑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的各类要素,结合此类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并以相关规定和技术应用的有关准则为导向,根据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的实际情况及种植地周边环境和农作物品种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通过加强技术规范的方式,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效率及质量水平的提升[4]。

2.3合理利用多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当前。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栽培要积极使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这样就减少了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加强对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品质和生长环境的保护。同时,还需重视无公害绿色农作物化学防治害虫方式的优化,通常在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化学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这种方法可高效防虫、易于操作,对于流行的病虫害可以很快抑制其扩散。然而,农作物在出现化学农药残留后,由于农药残留超标,会降低农作物食用价值,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5]。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必须提高农作物栽培的科研水平,改善植保技术的功能,真正从技术层面推广和应用优良的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为切实解决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并提高化学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有效性,一定要坚决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并提升病虫害预测水平,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期。技术人员要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切实以科学发展角度为基准,结合农作物病虫原色图谱数据,对当地的农作物最主要的病虫害种类进行防治,提高化学农药的高效性。除此之外,还需提升科学施药技术水平,改进施撒技术。以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要有效针对病虫害的目标物,确保病虫害的消亡,以保障农作物能健康生长,避免化肥农药出现二次污染的现象[6]。

2.4动态监管无公害绿色农作物农药残留

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生产基地的技术人员要全程监测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以避免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出现。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农药残毒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对栽培的农作物从生产到市场整个过程的防污动态监测,要做到对每个环节的严控监测,杜绝使用禁用农药和超标农药,对使用农药的每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对于有毒害的农作物要及时进行处理,不能使其流入市场[7]。通过对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病虫无害化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病虫害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才能更好地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好地消灭病虫害,实现化学农药的减量化和无害化污染,以此来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的意义

3.1选择有机肥料,防止环境污染

在农作物栽培中。大量农户在施肥方面存有不规范、不合理等问题,因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在农作物施肥时,没有依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来进行合理化施肥,从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能够加强肥料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主要以选用绿色有机肥为主,常见的绿色有机肥有复合菌肥与固氮菌肥等。这种肥料的使用意义在于其在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同时,还能通过抑制细菌的滋生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防止出现环境污染的现象[8]。所以,应用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可通过选择有机肥料为农作物生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以提升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产量,实现无公害生产。

3.2加强农药管控,预防病虫危害

在农作物栽培中。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大问题,为加强病虫害的防控,农户会大量使用农药,以大范围喷洒的方式消灭病虫,但这种方式严重缺乏科学性,如果农药使用过量,就不仅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在某试验田中,由于操作管理不当,试验田中产生了严重的病虫害,为快速解决病虫害问题,相关人员喷洒了大量农药,虽消除了病虫危害,但对整个农田的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9]。因此,为实现病虫危害的有效预防,要应用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以加强农药管控的方式来实现科学化病虫害防治。通过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借助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以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方式预防病虫危害,以达到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的目的[10]。

3.3治理土地污染,优化栽培环境

在栽培农作物中。极易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导致土壤结构进一步受损,最终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基于此,为实现土壤长期有效的利用,为农作物长期栽培提供保障,可应用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结合种植区域调研工作,根据农作物实际栽培环境来进行农业生产,加强土质、水源等检测工作,通过治理土地污染来优化栽培环境,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结合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环保特性,选择无污染或污染较轻的区域构建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基地,以专业化管理的方式加强农作物栽培的科学性。2021年,陕西省某工厂经过各项程序审核后,于某农作物栽培区周边进行工业生产,由于其制造的物质均为化学产品,且自身管理力度不足,在生产中出现乱排乱放的现象,最终对当地农田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使得周边农作物产生大量病菌和害虫,最终导致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不断降低,对相关农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现象,当地有关部门及时整治,使用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构建无污染的农作物栽培环境,以防再次出现工业污染问题。

3.4选择优质品种,实现绿色栽培

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肥料合理选用方面。还能为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化参考依据。应用该项技术要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与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从中选择生命力较强且具备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来进行无公害绿色化栽培,通过筛选优质品种,提高品种的适应性,以实现绿色栽培。由此可见,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能够为农作物品种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以此为基准能栽培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作出贡献。

4结语

总体来看。对于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来说,在以有关规定为导向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农作物种植的周边环境和品种等因素,减少在农作物栽培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与使用次数,从而实现无公害栽培。同时,无公害绿色化农作物生产基地要尽量避免蔬菜与各种生物的接触,可通过反季节种植和反地区种植的措施加强对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通过提高土壤有机氮含量为无公害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其能够在无污染的环境下健康生长。当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中有害生物超过允许限度时应施用化学农药来恢复生态平衡,这样就能够发挥化学农药的高效、快速功能。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人员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更好地发挥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作用。而在一些农作物生产基地发生严重常发性病虫害时,可通过应用化学药剂的手段进行有效控制。在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下加强化学药剂使用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有害生物超过允许限度而又无更好的措施时,才考虑使用化学农药,并严格把控药物用量及安全间隔期,同时严禁使用高残留、高毒性的农药,这样才能实现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从而体现出该项技术应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青青,唐家琪,张昌泉,等.KASP标记技术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应用及展望[J].生物技术通报,2022,38(4):58-71.

[2]吴静珠,李晓琪,孙丽娟,等.太赫兹时域光谱及成像技术在农作物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2,42(2):358-367.

[3]马建涛,柴守玺,程宏波,等.农田秸秆覆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22,41(3):597-602.

[4]于海业,李晓凯,于跃,等.光谱技术在农作物信息感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1,43(2):153-162.

[5]余阳玲,马姝,史文青,等.射频微波技术在食品与农产品灭菌杀虫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21,42(21):473-481.

[6]康飞龙,李佳,刘涛,等.多类农作物病虫害的图像识别应用技术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2):22-27.

[7]程玲娟,孙学磊,郭雪洁,等.加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助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10):102-105.

[8]季策.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智慧农业导刊,2022,2(9):86-88.

[9]聂宁.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8,49(24):128.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5

多年来,随着我国农药、化肥产业迅速发展以及在粮食、水果、蔬菜上的广泛应用,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日益提升,我国实现了以不足世界10%的农业耕地,养育世界上20%人口的奇迹。然而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尤其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超标、超量使用,不仅导致我国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水源、土壤污染严重,而且由于部分毒性较高的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未能及时规避农作物的采摘期,导致农作物的农药残留超标,引起农药中毒事件,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针对上述情况,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日益提上日程,通过对现阶段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行的意义、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以求为农作物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内涵

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基本原则,摒弃以“化学农药”为基础的传统防治技术,而是科学合理的采用农业、生物、天敌、物理以及化学农药等多种措施,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病害和虫害进行综合防控,从而将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技术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以内(即该类病害或者虫害在对农作物危害过程中造成的损失低于防治该类病虫害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从而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科学、绿色防控,保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1]。

2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2.1维系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我们定义某一种昆虫为有益昆虫或者靶标害虫,或者某种微生物(病毒、真菌、细菌)对有益菌或者有害菌的基本标准是“该昆虫或者微生物是否有利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从而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在以往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有害生物灭绝政策,即一旦发生对农作物有危害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或者靶标生物,就大量的喷施化学农药,将其彻底的杀灭。然而人工建造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稳定而又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其病原微生物或者靶标害虫本身就是该农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一部分,一旦遭到灭绝,则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遭到破坏,导致次要有害生物的数量急剧上升,成为危害农作物的主要有害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的基本准则是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可以有效维系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有效维系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2]。

2.2提升农产品安全、塑造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通过出台《食品安全法》以及修订《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限制高毒、剧毒化学农药农作物上的使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经营者主要以年龄较大的农民为主,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仍然采取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的传统方法,再加上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尚未形成,导致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提供多种措施,从而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这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安全,而且可以通过塑造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的品牌效应,从而提高当地农作物的知名度,提高当地农产品的价格,显著增加农民收益、助力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3]。

2.3缓解农业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部分化学农药尤其是有机磷、有机氯等化学农药的代谢周期极长,从而引起农田生态系统内的土壤、水源中的重金属超标,严重的甚至可以引发农业面源污染,对农村生活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将化学农药的使用作为防治病虫害的“最终核武器”,通过选择合适的施药器械和农药种类,指导农药的科学、精准使用,有效避免化学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水源、空气、土壤污染问题,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3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加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落地实施,建立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长效机制,农村农业部曾在2018年提出了“替、集、制、品”四字真言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基本准则,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4]。

3.1效果显著原则

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最终目的是“替”换病虫害的单一化学防治,因此只有所推行的具体措施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相对显著,才可以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多种措施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5]。

3.2简单易于推广原则

当前阶段,我国农村正面临年轻劳动力缺失,人口严重老龄化的问题,年龄较大的农业经营者对于过于繁琐、复杂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接受和操作能力较低,如果操作不当,非但不会对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往往由于错过病虫害最佳的防治时机,导致病虫害在农田生态系统大面积的爆发,从而对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以前,应对本地区的农业种植种类、面积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并依据本地区的人文地貌,选择切实可靠的、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易于推广的技术[6]。

3.3政府引导原则

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政府应践行“制”字真言,通过采取“加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举措,形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长效机制。

4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具体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科学、合理的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天敌、化学农药等多方面的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精准化防控,从而将有害生物的技术控制在经济阈值以内。

4.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是指通过采取农业措施创造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定期对被病原微生物或者靶标害虫危害的病枝、病叶进行清理,减少有害生物的传染源;二是通过合理密植、农作物间套种的措施,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透气性,降低其荫蔽程度,遏制病原微生物或者靶标害虫的传播途径[4]。4.2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技术对靶标害虫进行诱捕、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用靶标害虫的趋色特性,通过悬挂黄板、蓝板诱捕蚜虫和蓟马;第二,利用地老虎、斜纹夜蛾等靶标害虫的趣味特性,配置糖醋液(糖、酒、醋、水按照1:1:1:1进行配置)对其进行诱捕;第三,利用小菜蛾、甜菜夜蛾、金龟子等靶标害虫的趋光特性,设置特定光波的黑光灯进行诱捕。

4.3生物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通过喷施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对有害昆虫进行防治;②通过喷施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与有害真菌进行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的竞争,从而遏制其发展、传播;③在农作物生长的苗期,通过喷施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香菇多糖、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等植物生长诱抗剂,提前诱导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基因进行表达,从而增强其抵御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侵染的能力。

4.4天敌防治技术

天敌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当前阶段,应用比较成熟的天敌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通过释放蚜茧蜂的卵球,对玉米螟的虫卵进行寄生、破坏;②通过悬挂胡瓜钝绥满、智利小植绥螨、巴氏新小绥螨等捕食螨的卵卡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有害螨进行捕食、防治;③通过悬挂异色瓢虫的卵卡对蚜虫进行防治。与其他防治技术相比较,天敌技术具有持效期长、对环境“0”污染的优势,在天敌技术使用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避免对天敌昆虫造成危害。

4.5化学农药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当病虫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科学、合理的喷施低毒、高效、易降解、对环境低污染的化学农药对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进行防治。在化学农药喷施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农药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5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策略研究

5.1建立现代化推广应用体系

农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属于新型不久的农业新技术,在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依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现状、实际需求和未来规划,建立现代化推广应用体系,加速绿色防控技术在本地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应用。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定期引进专家,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人员进行植物保护知识、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的综合培训,全面提升其专业素质[8];②依据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设定固定的技术或者管理岗位进行专业人才的招聘,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人才队伍更加完善;③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示范基地,以实地推广的方式,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落地实施;④通过与高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将世界上先进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引进和本土化改造,从而加速当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现代化升级。

5.2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技术设备

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会涉及到病虫害智能监测系统(包含靶标害虫智能诱捕和识别系统、病原孢子智能捕捉和识别系统、小气候系统等)、大型施药拖拉机以及施药无人机等多个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其价格都相对昂贵,普通的农业种植户无法承担。因此,政府应进行专项资金的拨付,依据本地区农业发展需求,定期进行其设备的更新,从而加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步伐[9]。

5.3加强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全方位提升农民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和实操能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以在农闲时节定期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借助快手、抖音、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小妙招”的推送[10]。

6结语

农业属于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健康发展是保证我们的基础民生、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伴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各地的相关部门,应依据本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科学、绿色防控,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作物的丰产、丰收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田月 单位:邹平市韩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篇2

国家对农药行业的政策,经历了从“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再到“绿色农业”的变化。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势在必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绿色防控的定义

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实施绿色防控一方面能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还能降低施用农药化肥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二、绿色防控的内涵

一是减量与保产并举。在种植的过程中,既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又要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做到随时监控,及时预防,避免造成病虫害大发生的情况,增加农药施用量,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二是生产与生态统筹。在控制病虫害的同时,要兼顾环境安全,减少农残对土壤、水源,空气的污染,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在防控的时候,不仅要注重防控的效果,更要注重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安全两手抓。三是节本与增效兼顾。不断的尝试新技术、新方式,节约用药成本,减少用药次数,增加药物的有效时长,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和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农户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科学用肥用药技术的接受度低,认识不足,农作物绿色病虫害防控意识更是十分薄弱,主动采用绿色防控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进程和应用范围。其次,绿色防控技术有很多种,例如,采用防虫板、生物防治等,这些技术在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效果比较好,少量的投入可以换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针对普通农户,农业种植技术水平一般,在面对多种防控技术时,不知如何选择。此外,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投入,也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接受度。

四、绿色防控技术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要改变种植户的传统观念,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让先进的观念真正走进农民的心中,各个农业农村部门要走进田间地头,发放明白纸、开展技术讲座,这样才能使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成为老百姓种植过程中的主要应用技术。其次,通过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农机与农艺融合、安全用药与减量控害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农作物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第三,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种植大户合作,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五、绿色防控主要技术措施

1.生态调控技术。通过推广抗病虫的优质品种、培育健康的种苗、改善土壤耕种环境、优化水肥施用方式等科学的栽培措施,并结合田间套种、果园生草等方式,改变病虫害的发生环境,增强通过自然方式抗击病虫害的能力。

2.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细菌、病菌、植物源农药、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苏运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捕食螨、烟碱、苦参碱、宁南霉素等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夜蛾类害虫、病毒病等,通过生物防治,大大降低农药的施用量,有利于循环发展。

3.物理化诱控技术。采用杀虫灯,诱虫板等方式,对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进行诱杀,减少化学药物的施用量,进一步保证作物食用的安全性。

4.科学用药技术。尽量选择生物型农药,这种农药高效低残留,效果也比较明显,用药后要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采收,给药物充分挥发的时间,多种药物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水平,还能通过宣传推广、技术讲解,与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合作,不断扩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种植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作者:王朝霞 单位:邱县国营邱城林场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篇3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三农”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人们也深刻地意识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运用绿色防控措施不仅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减少农药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性

1.1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匮乏,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多,且具有跨区域迁飞、高暴发等特点,所以防治难度非常大。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运用绿色防控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促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应用绿色防控策略时,一般会采用科学防治、集中治理的措施,引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效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的同时,提高病虫害防治策略的有效性。

1.2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农村的生态宜居性。从实际防治效果来看,相比化学防治,绿色防控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地、河流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2.1病虫害的种类多且复杂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种植的蔬菜种类也不尽相同,仅农作物就有100多种,所以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病虫害也较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蔬菜种植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病害有50多种,虫害有40多种,比如叶斑病、白绢病、炭疽病,菜青虫、地老虎、蚜虫等等,数不胜数[2]。这些病虫害在其他品种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造成的危害很大。每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又不尽相同,给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以苹果、梨病虫害种类为例,不同生长期包含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措施如表1所示。

2.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笔者通过对农村地区种植业的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在种植技术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虽然绿色防控理念的意识已经普及,但是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农民还是很难结合该理念改善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广物理预防技术,比如杀虫板、防虫网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该技术并没有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得到应用,这也是现在消费者对市场上的绿色农作物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3]。要想保证农产品的无公害化,需要在农作物种植的各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由于操作流程和操作技术较为复杂,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并全程跟踪,但目前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对广大农民的防治指导不足,绿色防控策略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践行。

3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3.1加大绿色防控策略的宣传力度

农民是农作物种植的主体,所以农民的种植技术以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水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流失,现有农作物种植户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对绿色防控措施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了解,进而严重阻碍了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绿色防控策略的深化发展。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绿色防控措施的宣传工作,如采用教育培训、农田实验以及示范展示等方式向农民全面介绍绿色防控策略要点。同时为农民的种植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种植信息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提升绿色防控策略在农作物种植户心中的地位,使农民全面加强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推动绿色防控策略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广泛应用[4]。

3.2积极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3.2.1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的方法是农作物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大多数的生物都有天敌,侵袭农作物的病虫害也不例外,所以菜农可以利用这些病虫害的天敌来进行防治。比如,对于经常侵入花菜、卷心菜、甜菜等蔬菜的菜青虫,利用它的天敌寄生蜂来处理;蜘蛛是螨虫的天敌,所以对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出现的螨虫,可以利用蜘蛛进行防治;在农作物中普遍出现的蚜虫,可以利用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来处理。

3.2.2诱捕防治

大多数的害虫都有趋光或者趋色的特点,可以利用这种特性使用相应的物理设备对害虫进行诱杀。比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以使用黑光灯、白炽灯或者其他的灯具来吸引害虫,使其聚集,然后统一清除,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作物种植区域内的虫卵数量。还有些害虫对特定的颜色比较敏感,蚜虫和白粉虱比较喜欢黄色,可以利用黄色的粘板进行引诱,将它们转移到离农作物种植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再采用相应的手段统一处理[5]。再者,有些害虫有一些特定的喜好,比如地老虎喜欢豆粉,就可以把适量的豆粉放在农作物的根部附近,吸引地老虎聚集后统一清除。

3.2.3科学的水肥防治方法

种植户在对农作物进行施肥时,应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以及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施肥。同时也要通过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的实际数据,确定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最有效的用肥量,提高农作物抗击病虫害的能力[6]。此外,在农作物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合理的灌溉,也能保证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足够的水分,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2.4实行轮作制度

在同一片种植区域常年种植一种或者几种固定的农作物,会极大地提高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大农作物感染病虫害的概率。比如,在同一片种植区域常年种植黄瓜会加大霉霜病和疫病发生的概率,而常年种植菜花和卷心菜的区域会给菜青虫和小夜蛾等害虫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7]。因此,应尽量避免常年在同一片种植区域种植相同的作物。另外,在同一片区域种植不同抗性的种子能够改良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营养,产生抗生素,抵御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8]。因此,种植户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可以采用倒茬轮播的种植方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护和调节周边生态环境。

3.2.5选择优良品种

抗性比较强的种子抗击病虫害感染的能力也比较强,选择合适的种子能够从根源上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在农作物种植之前,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市场调研等方式来选择质量更好、抗病性更强的种子。另外,由于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种子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例如,南方某些地方常年有雨,降水量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当地种植户就可以选择抗水性比较强的种子,降低病虫害在水中滋生的风险;对于西北等干旱地区,可以选择抗旱性比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幼苗的成活率,同时也能减少抗旱性病虫害的破坏[9]。再比如,黄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霉霜病和疫病的侵袭,所以在选择种子时就可以选择津优10号或者30号这种抗病虫能力比较强的种子,减少霉霜病和疫病对黄瓜的侵袭。

3.3推动绿色防控策略和农业项目的结合

在经济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逐渐呈现产业化发展趋势,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代化农业的进程逐渐加快,所以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将绿色防控策略和农业发展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深入发展[10]。在规模化的农作物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将绿色防控技术和实施效果作为农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使农产品树立起绿色、天然、无公害的健康形象,增加农产品的美誉度,逐步打开市场,形成口碑效应,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样不仅能使绿色防控策略发挥其应有效应,还可以极大地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产增收。

3.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绿色防控策略的全面实施。

1)注重政策引导。政府应该积极宣传绿色防控策略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市场上的农产品经营进行科学的管理,利用市场的引导性,促使种植户更多地选择绿色防控策略[11]。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坚持绿色防控策略的种植户,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促使更多的种植户选择绿色防控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

3)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政府应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组建适应当地种植特色的农业技术团队,为种植户提供站点式服务,同时利用农业指导科技站点进行绿色防控策略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引导农民积极采用绿色防控策略。

4)政府应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设立绿色防控策略应用示范基地,向农民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成果,提高农民参与学习、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绿色防控策略的推广[12]。

参考文献:

[1]田月.浅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策略与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2):85-87.

[2]池巧凤.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4):79.

[3]徐英.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策略探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8(7):46-47.

[4]张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的应用策略[J].现代园艺,2015(21):92-93.

[5]杨文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浅析[J].南方农业,2021,15(8):60-61.

[6]吴晓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研究[J].新农业,2022(16):8-9.

[7]陈成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3):133-135.

[8]章兴华.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13):53+55.

[9]兰志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探究[J].河南农业,2021(35):17-18.

[10]韩梅.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新农业,2021(18):77.

[1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21(3):21-22.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6

督促11个监测点搞好观察记载,及时搞好田间定点调查工作,收集数据及时上报市级植保部门,为上级植保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进一步加强对植物植保工作宣传。

搞好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和大面积防治技术指导工作,推进病虫情报进村入户2019年工作,发短信、微信等,病虫情报10期以上,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领导重视。

三、加强对种子、苗木市场及产地检疫。

搞好疫情普查和调运检疫,及时发现情况,把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疫情上报工作,及时在疫情信息化平台信息。

四、认真抓好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及新药械、新技术推广应用。

推进农户选用抗(耐)病品种,推广秧田保护、带药移栽、性信息素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翻耕灌水灭螟、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螟虫、“两迁”害虫等水稻主要病虫。

五、积极开展试验示范。

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开展新农药、新技术试验示范。重点落实好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六、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加强与专业防治组织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系,依托其先进新型高效植保机械装备,实施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有机融合,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7

1选择优良品种

通过引种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鲁红8号和辽红2号。鲁红8号为中早熟干椒常规品种,由青岛三合农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每667m2适宜种植5000~6000株,干椒产量350kg。辽红2号为中早熟干鲜两用一代杂种,以生产红鲜椒为主,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每667m2适宜种植4500株,鲜椒产量2500~3000kg,干椒产量400kg。

2日光温室育苗

当地农户一般在3月末4月初采用大棚育苗,该时期棚内温度提高慢,辣椒幼苗生长缓慢,尤其夜间棚内温度低于8℃时极易造成低温障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采用日光温室育苗,3月20日播种,苗龄55~60d(天)。壮苗标准:幼苗叶色墨绿,十叶一心,株高18cm,主根长1.5~2.0cm,须根茂密,茎秆粗壮,长势整齐一致,定植后缓苗快。

3机械整地、定植

红辣椒定植期一般为5月15—25日。定植前浅旋地块后起垄,垄高10cm、宽70cm,垄沟宽30cm。用经过改装的玉米节水滴灌机一次性完成铺膜(0.08mm厚的黑色地膜)、铺滴灌管、施肥、双行打孔。定植小行距40cm、大行距60cm,辽红2号株距30cm,鲁红8号株距22~26cm。

4化肥减施技术

4.1测土配方施肥。辣椒常规栽培施肥方式: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40kg作基肥,后期追施尿素1~2次,总量约40kg,基本不施农家肥。该施肥方法施肥量过大,且施肥结构和施肥方式不科学,生产成本高。通过采集、检测示范区土样,得出示范地块土壤养分状况:碱解氮(98mg·kg-1)中等、速效磷(9.2mg·kg-1)缺乏、速效钾(67mg·kg-1)缺乏、有机质(9.51‰)很缺,pH值6.84。依此计算出红辣椒(鲜椒)每667m2产量2500kg的理论施肥量:每667m2施氮肥(尿素)14.8kg、磷肥(磷酸二铵)14.13kg、钾肥(硫酸钾)33.73kg。按照配方每667m2施高钾型复合肥(N-P-K为15-5-25,下同)25kg+腐熟农家肥2000kg作基肥,可提高植株抗逆性,果实着色均匀,色泽增加2百分点。生长期追肥4次,每次每667m2追肥4~5kg,肥料总量控制在18kg左右,基本可满足红辣椒生长要求。

4.2水肥一体化技术。针对常规生产在红辣椒整个生长期仅封垄后追肥1次,施肥量大,肥料利用率低的情况,示范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追肥把握“前期少施,中期多施,后期少施”的原则。缓苗后(6月20日左右)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m2施根苗壮水溶肥(内蒙古辽中京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N+P2O5+K2O≥700g·L-1,氨基酸≥100g·L-1,Ca+Mg≥30g·L-1,下同)3kg+尿素2kg,有利于辣椒生根,促进花芽形成;7月上旬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m2施尿素5kg,促进辣椒完成营养生长阶段;7月中下旬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m2施尿素2kg+果必多水溶肥(内蒙古辽中京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N+P2O5+K2O≥540g·L-1,B+Zn≥2g·L-1)2kg+根苗壮水溶肥1kg;盛果期(8月10日)进行第4次追肥,每667m2施根苗壮水溶肥1kg+磷酸二氢钾2kg。

5农药减施技术

由于长年重茬种植,北票市红辣椒产区病虫害发生较重,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细菌性斑点病、脐腐病、软腐病等,虫害以蚜虫、棉铃虫、玉米螟为主。以往椒农防治病虫害存在用药时期、用药种类和剂量不当,病虫害预测能力不高等问题。为此,北票市建立了病虫害预警机制,在每个红辣椒种植乡配备一名专业农技人员进行病虫害测报,在及时收集了解气象信息的基础上预判病虫害是否发生,并根据发生程度提供精准的化学防治方法。红辣椒农药减施技术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5.1农业防治。实践证明,选择抗病品种、与玉米轮作、进行深翻浅旋均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辽红2号鲜椒示范区因前茬为玉米,且品种抗病能力较强,没有发生病害。

5.2生物菌剂替代化学农药。红辣椒初花期(6月25日)每667m2用含孢子100亿个·mL-1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250mL兑水稀释4倍喷施,防治蝼蛄和蚜虫;盛花期(7月15日)每667m2用8000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30kg喷施,防治棉铃虫。

5.3物理防控安装。4台环境友好型太阳能杀虫灯〔每2.7hm2(40亩)安装1台〕,主要用于防治二代棉铃虫和玉米螟,杀虫灯均采用诱虫精准、节能高效的窄波LED灯管。其中2台应用迷航式双网结构设计电网击杀,另外2台应用撞击和风吸式击杀。杀虫灯能有效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可使用多年,降低防治成本;可调整杀虫范围,有效保护益虫。

5.4化学药剂防控。示范区未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虫害。辽红2号鲜椒示范区为轮作区,未发生病害;鲁红8号干椒示范区为重茬区,2019年降雨量大,炭疽病零星发生,7月下旬喷施1次43%戊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基本控制了病害大面积发生。

6化肥农药双减效果及效益分析

红辣椒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面积12.3hm2(185亩),其中辽红2号种植面积5.3hm2(80亩),鲁红8号种植面积5.3hm2(80亩),常规管理区鲁红8号种植面积1.6hm2(25亩)。

6.1双减效果。与常规管理区相比,示范区化肥施用以减氮磷、增钾为主,化肥总量减施43%。病害防治方面,常规管理区鲁红8号疫病、炭疽病和软腐病普遍发生,共进行4次化学药剂防治,包括用72%甲霜·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疫病1次,用43%戊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防治炭疽病2次,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软腐病1次。示范区辽红2号未进行化学药剂防治,鲁红8号仅防治1次,平均每667m2用药量共减少约40%。辽红2号示范区每667m2减肥减药节本增效52元,鲁红8号示范区每667m2减肥减药节本增效40元。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8

目前大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往往谈工业的多,谈农业的少;谈城市的多,谈农村的少;谈市民的多,谈农民的少。实际上,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更关系我们的子孙未来。如果讲,最近一百多年恶性扩张的石化农业,我们完全可以用“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来形容的话;那么,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农业,我们就是在“还祖宗帐,留子孙粮”,就是要实现碧水蓝天的梦圆回归。

(一)石化农业:没有未来的高碳农业

石化农业的核心是大规模的毁林垦田和机械化连片种植,是化肥、农药的过度过量使用。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农业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因过度毁林垦田,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造成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及粮食危机。在我国,更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更加突出。

1.石化农业是高碳排放的产业

据保守估计,单单通过革新化肥产业,到2020年可以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12亿吨的12%。200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报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7%,其中农业排放的甲烷和二氧化氮就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和92%。相关研究指出: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化学品工业消耗的化石能源占到全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的1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19%—22%。

2.石化农业是中国最大的污染源

当前,以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为代表的农业综合立体污染已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2月9日,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全面摸清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家底。在传统观念中,污染一直与工业密切相关。但此次普查结果出人意料的显示: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此外,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3.石化农业是食品安全的威胁

农业领域中化学药物的过度、过量和滥用触目惊心,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但令人颇为担忧,而且已经到了关乎我们民族繁衍的程度。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而在美国仅为13克,细菌整体的耐药率高于欧美国家4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滥用不仅发生在医院里,也发生在畜栏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有50%养殖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及其他药物。长期食用这种“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4.石化农业正给工商业带来严峻挑战

这些严峻挑战包括顾客喜好、股东期望、监管体系、政府政策、雇员薪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认为:如果水、生物多样性、纤维、食物及气候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或失去平衡的话,商业活动便不能持续运作。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农产品的成本将会大幅增长,也将越来越容易受到洪水或其它自然灾害的威胁。这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福利,并需要投入更大量的保险资金。

(二)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转型的方向

石化农业导致的严重问题促使国际上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意识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构筑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并能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克服粮食短缺、解决环境污染、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手段和强劲动力。第一,作为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农业的核心是以现代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为满足21世纪全球对食物的需求,未来的农业革新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支援。更多情况下,我们并非要去重新投资开发成本很高的新技术,只要克服一些障碍因素,就能整合现有的技术为一个综合性的优化解决方案体系。第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身生存环境、生活品质、健康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更高要求,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迫切。既能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不干扰自然、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已经形成。第四,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和市场消费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它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数十年各国与国际间的投资、监管政策与公众舆论。

(三)生态农业是我国全面推动的协调、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方向对于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国尤为重要。而如何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遏制越来越严重的农业综合立体污染,越来越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领域。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理论上向较发达国家出口农副产品的障碍减少,但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以健康和环保的名义竖起贸易壁垒,严苛的农残标准把我国农副产品拒之门外。大量资料表明,我国在加入WTO后,在享受种种优惠待遇的同时,农产品出口因为质量原因屡屡受阻,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企业经营困难,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如:蔬菜因卫生安全问题而遭禁运。2008年上半年,山东省蔬菜出口大幅下滑,传统出口产品冷冻菠菜因个别批次农药残留超标而导致日本政府的全面禁运。

2.发展生态农业保障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生产单元,农民直接面对有关农业的各种挑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协调,走“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之路”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未来农业生产必须在健康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安全的食物,以满足民众食物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取得成功的生态农业技术大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高经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大力推广新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将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品质量满足城市和国际需求,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新技术的投入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真正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形势。生态农业技术的大力示范和推广,将彻底改变以往农业的运作方式,彻底改变当前农村贫穷落后的精神风貌,使农民富裕起来,同时也能从根本上避免和降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二、生态农业的产业投资新领域

全球性危机要求我们从现今不断增长的化石资源需求型向可再生资源型转变,以满足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生态农业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支撑。生态农业不但能把农业原料转化成各种种类的产品,如精细化学品、生物塑料、生物燃料、医药品等;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废物与能源消耗,并能摆脱对进口的日益昂贵的化石燃料的依赖。一项新的产业的兴起,必然会引领资本投资于相关领域。

(一)生物炼制:改变我们的工业景观

随着储量的减少和产量的降低,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将越来越高;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增长,谷物的价格会变得越来越便宜,而纤维素资源更是几近无偿。只要在经济上可行,位于农村的生物精炼厂将会取代位于港口地带的石油精炼厂。由此,生物炼制将改变我们的工业景观。将来,这些工厂会把农业和一部分改造了的化工厂整合在一起,把生物质转变成一系列附加值产品。技术的进步还有可能使生物精炼厂发展到用一种单一的原料就能生产出食品、(生物)化学品和能源。欧盟为了减少对石化资源的依赖,将能源消费量和废物排放量降到最小,公开的资讯表明:从2003年开始,欧盟以生物燃料为突破口支持位于腹地的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欧洲生物柴油工业总产值已高达130亿美元,位居全球前列。乐观预计到2025年,基于生物炼制的衍生能源将会满足欧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二)土壤修复:还祖宗帐,留子孙粮

植物直接生长在土壤上,土壤是植物营养物质的最主要供应;土壤污染了,人们将没有粮食可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没有土壤,就长不出植物,更别提庄稼了。土壤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治理需求迫切。根据2014年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20.27亿亩,由此推测有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约3.9亿亩。据估计,采用较为便宜的植物修复法修复土壤,每亩修复成本约为2万元,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每亩耕地土壤的修复成本也有不同,目前进行修复的耕地多为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据此推算全国耕地修复成本接近4万亿。根据环保部、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环境服务业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企业仅仅占3.7%,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从2014年至2020年,国内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可达6856亿元。

(三)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引起人们对应用有毒化学品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潜在危险和危害的重视。因此,围绕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和生态防控技术,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符合环保、健康、持续发展理念的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的农药开发,最大限度地替代化学农药已成为当今农药研究的主题。在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农药活性成分命中率越来越低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药的研究途径。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组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和组合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药研发中的渗透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农药研发领域和转基因农药等的发展。与化学药品相比,天然植(动)物源农药源于自然,使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又回归自然。而由于植(动)物源提取物成分复杂,病虫不易产生抗性,且容易自然降解,对环境友好。这就为植(动)物源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采用植物源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已逐渐成为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环保、无公害、无残留的技术。比如,中科院开发生产了4种类型9个品种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产品,其中8个产品已获得农药登记证和市场准入,可年生产病毒原药5吨,制剂200吨,可使用面积3000万亩次,应用于蔬菜、棉花、烟草、蚕桑等作物上的生物防治。

(四)健康养殖:构筑抗生素滥用的第一道防线

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水养殖界提出的,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其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体现现代畜牧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即三大效益并重。当前我国畜禽健康养殖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滥用,养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疫情的净化和控制不利等重大问题,其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及残留就是一大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致癌物质残留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致癌、激素样作用、病菌耐药性增加以及产生过敏反应等。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追求肉、蛋等食品的安全、优质、无残留、无疫病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绿色畜禽产品的发展,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预见,绿色产品必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而发展绿色的高效生态养殖业,在保证养殖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将给投资人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比如,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在“猪营养代谢调控及环境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并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应根据自己的特色,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必须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政府应研究生态农业的产业竞争格局,对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政策扶持,塑造、培育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政策支持:从试点示范到顶层设计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便已经以试点示范的方式在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领域开始了探索。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局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组织开展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工作。2000年10月,“生态农业试点县”改名为“生态农业示范县”,由领导小组根据各省推荐的备选县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条件代表性,会同专家组进行比较筛选。在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在十八大后开始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2013年“两会”期间,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九三学社“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提案重点关注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破坏、污染日趋显现、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2014年一号文件聚焦到农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用专门的一章来论述“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农业部从2013年年底开始启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设计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这些顶层设计为生态农业各领域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农药:国际农业高技术竞争的焦点

根据美国BusinessCommunicationsCompany(BCC)预测,全球化学农药市场将以每年7.2%的速度下降,为生物农药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欧洲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常规农药的用量:瑞典较上世纪末减少了5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荷兰和丹麦制定了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的“行动计划”和“长期作物保护计划”;法国2006年表示到2009年将减少一半的农药使用;美国颁布了减少农药使用的政令;韩国农林部在2004年前减少了30%的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2010年前将减少至2000年的50%。从生物农药的市场分布上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使用量占全球的64%,亚洲仅占13%。而长期以来,有机磷类杀虫剂在我国杀虫剂系列中产量位列第一,由于有机磷类中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较多,随着国家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品种的禁止使用,对甲拌磷、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磷等双高产品进一步实行限产和限制使用,以及从2009年7月1日起氟虫腈退市,对吡蚜酮、阿维菌素、甲维盐、啶虫脒等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的需求量相应上升。如在进口水稻杀虫剂中,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在全国销路最好;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的垄歌和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福戈牢牢占领了湖南、广东、福建等南方市场。尽管我国植物源生物农药问世和应用历史悠久,但其作为商品在我国只有50多年的历史,远未形成规模产业。到目前为止,国内生物农药登记品种已经有150多个,占总有效成分品种的14%;各种复配剂型达到了700多种,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的9%,并且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约占农药总产量的11%;年产值约27亿元,占整个农药总产值的9%左右;应用面积约4亿—5亿亩次,约占总农药应用面积的10%。综合我国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发展情况,目前仍未出现一个具有绝对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成为行业的标杆,制订行业标准,引领整个中国植物源生物农药行业。

(三)生态养殖:打造产业链一体化是未来趋势

养殖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中游,其上游是饲料业,下游是牲畜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我国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特别是酶添加剂的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大规模应用于产业化生产;研制出的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等饲用酶制剂生产工程菌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饲料用生物制品的研制和生产指明了方向。要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养殖业中的抗生素污染问题,中国传统的分散、以单一农户为主体的养殖业体系就必须调整。这意味产业链一体化集群发展是畜牧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向。从国外的状况看,美国的多数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企业是结合在一起的,且这类企业生产的饲料量逐年增加,而商用性饲料的产量逐年下降。如全美10个最大的产业链农场的生猪产量占到了全美猪肉市场供应量的38%,他们都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美国的FARMLAND公司年生产猪饲料200万吨,屠宰生猪900多万头、牛600万头,同时它又是全美著名的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其肉类加工产品在美国家喻户晓。在国内,这种一体化的趋势同样也在加快其步伐。比如,新希望集团在2007年收购了北京奥运会猪肉制品的独家供应商千喜鹤公司,为其打造一条完整的“饲料+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四)绿色有机农业:构筑现代生物大农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