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匠论文范例

建筑工匠论文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1

1.1注浆技术概述

注浆技术当前在我国各个建筑施工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尤其是在一些混凝土工程中几乎都少不了注浆技术的应用,比如一些市政工程、路桥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中都可能用到注浆技术,但是其最为常用的一个方面还是在混凝土裂缝的修补上,一旦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或者在后期出现了裂缝造成了渗漏现象,我们都可以采取注浆技术来进行修补。具体到房屋建筑中来看的话,很多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渗漏现象,比如厨房、卫生间、地下室等都会发生渗漏的可能,而这时候就是注浆技术大显身手的时候。具体到注浆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比如在最初材料的选择上就需要我们根据工程的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内容就更多了,只有注意了这些施工的细节才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

1.2注浆施工独有的施工特点

注浆施工技术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填补结构裂缝的技术来看的话其施工特点和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可操作性强,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广,其对于施工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进行注浆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其和施工场地也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对场地的要求不高;(2)效果好,采用注浆施工技术来进行施工裂缝的修补效果是极为明显的,它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修补表面的强度,另一方面又不会对原有的工程表面造成破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工程的完整性;(3)环保性能优越,这也是当前我国较为提倡的一点,其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较小,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破坏。

2注浆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

2.1如何在施工前挑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择对于施工质量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注浆施工技术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注浆施工前我们应该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注浆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首先看中的就是其快速凝固的性能,一般只有能够快速凝固的材料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注浆的效果,这也是我们选择材料的一个主要标准,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材料在环保指标上是否存在超标现象,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材料也是材料选择的一个主要指标,就当前现状来看,我们常用的主要材料是一些无污染的化学材料以及水泥浆等。

2.2墙体裂缝的注浆填补方法

墙体裂缝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我们采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就墙体裂缝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墙体裂缝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注浆处理办法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注浆效果。一般说来,墙体裂缝的操作流程都是首先进行钻孔,然后埋设一定的管道,最后进行浆体的灌注,这时对于材料的要球不仅仅需要其能够快速凝固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粘结力,注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封闭处理,尤其是要注意水泥浆可能在施工中会产生干缩现象,这也是需要我们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

2.3对基、桩、柱等结构部位的注浆处理

基、桩、柱等结构部位对于房屋非常重要,它起到了支撑作用,如果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排查,及时补救,在对结构部位进行处理时,首先要找到病因,可以从房屋的设计、还有施工的过程、房屋的管理使用过程依次进行认真的检查,找到病害部位后,以病害部位为参照点,找到钻孔的孔位,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在35cm左右,钻孔的深度根据病害决定,干燥的缝隙表面在离缝隙两边的4cm左右处,涂上环氧胶来进行密闭处理,以免注浆时浆液流出,如果是潮湿的缝隙,就沿着缝隙开槽,槽宽在2.5cm左右,槽深也在2.5cm左右,缝隙一定要小心处理,在清洗钻孔和槽内后,压上早强水泥封槽和埋管,将干缝内注入低粘度的环氧树脂类材料,固化时间要在14h左右,然后进行及时的填筑,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粘结作用。用于湿缝中的环氧材料,要具有亲水性和排水性,从而进行固结补强。一定要注意:注浆时,如果注浆液只有部分发生的作用,起到了效果,并没有全部起到粘连效果,这就说明注浆失败了,要进行重复的注浆。

2.4厨房和卫生间出现裂缝的注浆填补工艺

在房屋建筑中厨房和卫生间是出现裂缝并且发生渗漏的重点场所,在这里发生渗漏的话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填补,事实证明,在厨房和卫生间采取注浆填补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其主要的施工流程就是先在砖缝上开一个小道,然后注入环氧浆,并且要注意进行多次注浆,确保施工的效果。

2.5地下室发生渗漏的补救方法

地下室发生渗漏也是我们比较不愿意见到的一种裂缝危害,但是地下室渗漏却是常见的一种病害,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及时的采取注浆施工技术进行弥补,首先我们需要找出裂缝位置,然后清理裂缝内的一些杂物,清理完成后进行高压注浆,注浆完成后再针对注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渗漏点进行后期的修补和完善。

3结束语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2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附着升降脚手架还可以被叫做整体提升脚手架,是按照三层楼高来实现对架体的设计,在搭设过程中,采用的脚手架架杆为扣件式钢管,使用构造折架对架杆底部进行搭设,由承力三角架实现对整个端部的支撑,采用穿墙螺栓将承力三角架固定在钢筋混凝土墙体上,此墙体是已经浇筑完毕的,对提升机三角架进行另外设置,将提升机安设在承力三角架之上。同时,在每一层墙体上设置一组导轮,在架体升降的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过大晃动现象的发生。架体升起之间,将承力三角架上部临时固定螺栓和附墙螺栓拆去,拆去完成后,将提升机开启,在导轮的指引下,整个外架随着导向沿着楼层不断上升,超过一个楼层后,再将承力三角架上部临时固定螺栓和附墙螺栓穿入,此时施工作业就可以开始了,随着外架升降的反复进行,对于整个施工需求都可以满足,与传统的脚手架相比,附着升降脚手架的突出优点表现为:(1)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整个脚手架的搭设过程中,只需要三层楼高,就可以满足高层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对脚手架的需求。比如有一个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高层住宅,将提升机设置在每一个阴阳角处,一共需要升降机12台,在架体底部一共有24搨在承重折架上;(2)使施工速度得打大大提升: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层脚手架的提升,在楼板完成浇筑的第二天,就可以实施提升;(3)使劳动强度得以降低:传统的作业方式为人工搭设作业,如今实现了半机械化作业;(4)在搭设脚手架的过程中,使用的建设材料的周转量比较少;(5)使作业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附着升降脚手架受到施工单位的广泛青睐,生命力比较强。

2附着升降脚手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高层建筑频繁出现,由于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附着升降脚手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突出优点,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比较普遍。但是,附着脚手架的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2.1缺乏科学的设计标准,无法保证设计的安全度

在附着升降脚手架的设计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设计标准,设计的安全度没有任何保证。为了使附着升降脚手架能够实现安全运行,对附着升降脚手架的相关结构的安全系数具有较高要求,比如承接的工程结构、升降设备及机构、附着支撑构造、架体等。虽然相关建设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暂行规定,但并不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设计附着升降脚手架方面,缺乏较强的约束力,致使在附着升降脚手架的设计上,没有统一的要求,普遍存在的缺点表现为模型与实际不符、计算方法与实际不符、荷载取值偏小、设计条件考虑不到位、使用工况没有进行严格限定等,致使设计安全度较低。在架体升降过程中,尤其是在下降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同步现象,步履较慢的架段将会承担较多载荷,致使架体的受力状态非常危险,进而引发事故。

2.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附着脚手架的安全度呈持续降低状态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在建筑行业中,由于其自身具有竞争激烈的特点,致使利利润率比较低,在整个施工环节过程中,施工企业不断追求降低施工成本,致使在承包附着脚手架过程中,承包费用不断降低,同时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在过去的建筑中,规则项目比较多,附着脚手架主要应用于这一类建筑中,随着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外形不规则的项目中附着升降脚手架也得到了逐步使用,因此,对施工管理和技术具有更高的要求。一些专业承包单位承包附着升降脚手架的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占领市场,不断迎合施工单位在压价方面的要求,使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安全系数得到进一步的降低,造成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2.3缺乏规范的作业管理和技术管理

在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作业管理和技术管理,使得安全系数进一步降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外形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在设计附着升降脚手架时,不能使每一个构件都处于完美状态,进而存在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再加上使用工况和现场组装质量对附着升降脚手架安全运行具有严重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附着升降脚手架能够安全运行,对现场作业管理和技术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安全设计和使用方面,施工单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1)在脚手架的使用方面,施工单位过于追求降低成本费用和加快施工进度,对安全运行方面比较忽视,致使技术的安全实施没有保障;(2)在附着脚手架的生产方面,施工单位采用承包制,将自己应该履行的安全管理责任推卸给厂家;(3)在设置附着支承构造时,设备缺乏质量保障,无法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4)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5)在升降过程中,架体上承载的施工负荷较大;(6)在架子升降时,只是架子的一段发挥支承作用,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架子晃动的比较厉害;(7)在使用过程中,升降动作存在严重的不同步现象。

3附着脚手架的施工管理

一是在选择方案时,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布点进行适应性设计,多加注意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在施工管理阶段,应该安排严格施工检测,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是一项极为关键的侧重点;三是在进行升降作业时,应该对防坠装置的有效状态进行检查所采用的安全设置,确保不能看到设置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对设置进行开启,有利于对设备的磨损状态以及其他状态进行观察,进而对设备的有效状态进行判断。

4结束语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口述史;综述;方法应用

中国建筑历史研究视野,由改革开放后的“二元•比拼”,走向近十余年“交叉•发见”的内省,进而从内需出发对建筑历史与理论进行思考重构,构成了近期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术前沿[1]。2018年是中国当代学人从口述史视角重构城市史、建筑史、园林史的重要时间节点——第一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在沈阳建筑大学召开。至2021年已是第四届,众多学者借助这一交流平台“把握学术‘要津’,进而不断开辟新的工作‘大场’”①。第四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圆桌会议上,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口述者记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群体访谈所展现出的更好的约束机制;访谈前及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现代口述史自1948年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开始,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已应用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在建筑学领域,虽然国内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系统的综述将丰富的研究成果梳理清晰。以第四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笔者梳理了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口述史的论文研究情况和发展脉络,以期为后续建筑口述史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1建筑口述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框架

在知网、万方和维普围绕“建筑口述史”中拆分的多种关键词组合为语法限定进行论文(2000年1月—2021年10月发表)检索,共检索出285篇研究论文,整合筛选后共提取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110篇文献。结合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四辑(2018—2021年出版)中的103篇论文,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将研究方向总体分为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三类。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史关注中心层面的近现代史研究,包含建筑教育史、建筑师历史及建筑项目或机构历史;乡土建筑史中的研究对象为符合带有“本土建筑”“民间建筑”“自发建筑”等描述性特征的建筑②,藉命名为此方向,其下细分为地方建筑史料挖掘、遗产保护与村落保护、营造技艺与保护传承,以及社区营造。口述史方法应用包含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两方面。综述层面聚焦于其方法应用的研究(图1)。

2建筑口述史发展情况综述

2.1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从期刊发文量来看,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和2019年达到顶峰(图2)。研究方向上,乡土建筑史最多,其次是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史,而理论探究和实践总体较少。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研究中,建筑教育史在期刊论文里仅关注于外国建筑史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发展,而在口述史文库中大量论文是围绕老八校前身的建筑教学教育史展开口述研究的;建筑师口述史工作重庆大学做得最多;建筑机构和项目口述史与建筑系高校的建设、发展及其设计院项目紧密相关,以清华大学研究最多。在乡土建筑口述史层面中,史料挖掘最关注建筑的时空演变、建筑格局或建筑特色及建筑相关的人物纪事;遗产保护与村落保护中关注使用主体对空间的理解及其活动,并考证相关村落、建筑与文物的历史渊源,近年来对项目修复历史和三线建设历史的考证成为热点;在营造技艺口述史层面,聚焦于相关传统地方民居、地方特色建筑和建筑艺术与装饰的研究。最后,口述史方法应用层面研究较少,除少量的成果综述外,仅有一篇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较系统的口述史操作指南[2]。根据文献研究对象,统计其在中国各省份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中部和东部居多而西部和东北部少的分布情况(图3)。省份中属福建(以华侨大学为主)最多,其次是陕西、广东等地;沿海省份整体研究较多,而内陆地区集中在川甘以东、内蒙古以南、广西以北和豫皖赣以西的区域。建筑学高校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重庆大学研究最多。2008年起,建筑口述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程度相对密切,人文地理学、考古学、美术学等专业可见口述史方法在建筑学框架下的应用。如从经济学下的社会资本角度研究社区微改造[3];从博物馆学视角探讨口述史在丰富展览内容、辅佐场景复原等方面的优势[4]。在地方少数民族和工匠技艺研究中较重视历史人类学方法的使用,如有倡议整合人类学方法对工匠族群所在环境的整个营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5];也有实证研究通过此方法了解到了浙西南一带清代民居特殊构件的程式化体系[6]。在口述史学理论问题研究当中,口述史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和民间文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关系被大量探讨[7]。近年来建筑口述史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研究,对于区域建筑学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建构大有裨益。

2.2建筑教育、建筑师及项目机构口述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在史料类型及其运用和研究方法上,都根本区别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和西方建筑史[8]。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已呈现出从研究样式演变和为设计提供指导,演进到根据一手资料重现历史场景之趋势,如通过研究设计和建造过程还原出大量有张力的历史细节,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性与国家建构等理论问题[9]。建筑史研究中,已往社会背景层面的细节和盲点经由口述史被大量发掘和联系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建筑学之外社会学相关的研究内容,完善了近现代建筑历史的脉络。建筑教育口述史方面很多工作的开展,都与各高校或各单位开始重视自身历史谱系、自身传统或配合校庆宣传有关。极少部分研究扎根于建筑教育史的整体研究,以学者武晶为代表,在口述史基础上梳理了自1903年国内建筑学科建立至今的外国建筑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弥补了建筑史学的研究空白[10]。绝大部分研究还是以个人或项目、机构的历史为对象。学院教育史和建筑师历史的研究,大多以高校院系的教师为统率。以重庆大学为例,2012—2015年有三篇硕士论文分别完成了对本校老一辈建筑学家李先逵、杨嵩林和尹培桐学术历程的研究,同时期该校的教师们又先后对唐璞、赵长庚、辜其一教授的学术人生做了研究。2018年,一篇硕士论文梳理了作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前身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52—1966年的建筑教育历程。近年来以龙灏教授为首的青年教师们正对重庆大学老一辈知名教师们的生平历程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记录,并着手研究院系的发展历程。在城市规划领域,李浩教授在大量访谈业内老专家的基础上完成了《城•事•人——城市规划前辈访谈录》,该书对规划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弥补、丰富和深化的作用。在建筑机构史层面,21世纪初即有对营造学社发展历程的研究,2009年始有对高校研究院机构发展及创作历程的研究。2018年,华霞虹教授主编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60年》问世,口述史方法的应用为该高校设计院发展脉络的厘清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清华大学以刘亦师老师为首,通过口述史方法对清华大学设计院历史及学校建筑系的教育史和发展史进行考证。在建筑项目史层面,研究侧重于一些知名建筑项目的历史演变和修复过程,涉及的访谈对象也和建筑师学术生平及教育经历密不可分。除了大的断代史和编年史之外,学科里面靠口述史和整理出来的其他的一些侧向证明的研究史也很重要③。就四本口述史文库关于近现代建筑教育、建筑师和项目机构历史的口述成果而言,研究涉及早期国内外相关建筑教育教学课程细节、不同设计思潮在项目上的碰撞,以及一些重要的建筑师、学者和著作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等等,已呈现出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的口述史料。

2.3乡土建筑口述史

陈薇教授曾于世纪之交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以乡土建筑研究为突出倾向的从中心移向边缘的特征;二是从研究层面的中观,转向研究广度与深度兼备的林木互见的特征;三则是从旁观转向深入心态和人的、将心态史和社会史与建筑史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11]。2016年学者刘军瑞对近十年来乡土建筑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应用和陈薇的观点进行了对比论证,肯定了这一史学研究趋势同样契合时代的特点[12]。近年来建筑口述史研究已深入到地方的乡土营造、少数民族的文化溯源和物质空间的解构中,2010年之后研究明显增多。学者们应用口述史方法逐步开展了深层次的研究,视野也逐渐上升到较宏观的高度,可谓林木互见。如将匠师口述传统中的模数与比例的营造制度,向下关联到地方语言的转译与生成的机制中,向上剖析其与中华营造理念中宇宙观的关系[13]。近年来口述史研究对于个体之于环境的感悟愈发重视,并会带着更多设身处地的同理心去采集这些个体的所思所想。学者崔勇从21世纪初便提倡在近现代建筑史研究中,遵循历史与逻辑及口述史研究方法的统一去探寻前辈们的心路历程[14];亦有通过口述史访谈揭示古镇民众在文化景观保护上与政府冲突的根源是两者保护意识的不对位[15]。现代口述史学在配合以往“自上而下”的历史书写方式的基础上,更多地从“自下而上”角度“书写”历史,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科的通俗化[16]。建筑口述史同样深入乡野,在地方建筑的史料完善、营造技艺的记述、遗产保护和村落保护的探索等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口述史方法的应用和理论建设在此层面研究中普遍被淡化,着重于史料的搜集,遂将乡土建筑口述史研究的重点及相关论文数量汇总如下(表1)。除国内乡土建筑研究涉及口述史以外,跨境的华侨建筑史研究同样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口述史工作。以华侨大学为平台依托,陈志宏教授统领了两项闽南地区华侨建筑和聚落的研究课题,对马来西亚特殊的海上桥屋的营建过程、华人坟墓的形制设计等都有相关的口述史研究,使得早期面临传统技术断层、业主古迹保护观念匮乏等问题的华侨建筑得以展现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总体而言,近二十年来口述史在地方建筑的各层面研究广泛,多集中在村落、古镇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多学科融合的优势也在此层面体现得最多。研究论文数量在2010—2014年增长明显,2016—2019年增长更为显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聚焦于地域建筑的史料探索,这种深入乡野的研究为地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物质空间的优化重构及地方记忆工程的建设推动巨大。

2.4建筑口述史方法应用的研究

2.4.1重视访谈对象的遴选口述史方法与传统文献史料的研究方法相异的一点是,对于历史的认识过程增加了两个新的维度:一是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受访者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17]。而口述史又是对亲眼看到并参与过去事件中的人的采访,目的是要重现历史[18]。因此口述史研究前期访谈对象的遴选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叙述历史的可靠性、完整性及访谈过程中对有效信息的挖掘。对象的遴选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定向性的,研究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对象的选择多围绕个人本身、亲友及有过共同经历的同事等;其二是非定向性的,研究某一特定环境下的个人或群体,多用到人类学的调研和取样方式。定向性对象的遴选多见于对建筑师历史、建筑项目或机构的历史、工匠技艺营造和传承等口述史研究中。如研究辜其一先生的人生历程及学术概况,就访谈了与之共事过的白佐民、邵俊仪教授及其女儿陈义蓉[19]。对于华侨地区的华人大会堂而言,其设计风格的定型源于不同原乡背景的华人共同的协商结果,因此当地的华人社团是了解该项目历史最好的访谈对象④。设计院近年来在建筑口述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即体现在其提供的设计作品集、设计院院志等,对于对象的遴选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此类访谈对象的确立,也涌现出一些创新的方法。例如,有通过CiteSpace分析高校教师的合作关系及发文量以确定受访学者[20],也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报道确定受访的传承人[21]。非定向性对象的遴选多见于村落保护和遗产保护、社区营造等。如就胡同整治更新研究的访谈人选确定,以对象所处空间的参与度和作用力强度为首选,选出了作为北京独特胡同文化塑造者的养鸽人和种花人、从事文艺创作的大妈等[22]。对于口述者本身专业技能的甄别,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访谈质量和后续研究的深度。就乡土建筑匠师本身技能水平的评估,刘军瑞指出可分为人员推荐法、技艺评测法和自我评价法三种方法[23]。2.4.2关注访谈方式及访谈过程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访谈采用的方式也会有差异。以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例,涉及较明确、具体和系统的工艺步骤、技术技巧等访谈内容,受访对象较内向或缺乏受访经验时,采用结构性访谈;而研究内容主要为个人生活史、村落传说故事、公共文化活动等时,则采用非结构性访谈[2]。从近年来大量附带访谈稿件或访谈问题的论文来看,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是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织的。在访谈之前,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能提高访谈效率,少走弯路。制定问卷调查表或信息记录表等已成为建筑口述史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共识,尤其在访谈对象为匠师时:其一能避免因个人因素造成访谈过程难以进行或偏离主要问题而失控的情况;其二减少了访谈过程中由于语言交流障碍等导致的沟通问题。在《城•事•人——城市规划前辈访谈录》的访谈之前,李浩教授让专家们仔细阅读了《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研究报告和相关成果,对受访者的回忆起到了有利的引导作用。在访谈过程中,碍于一些个人原因或相关发言立场的正确性,会存在受访者回避或不愿讲述的情况。如当访谈内容涉及工匠群体的核心技术时,传统工匠们由于重实质、轻表述的职业局限和自己的权益立场,会在访谈时表达不清或不愿透露营造细节[24]。访谈中采用录像时,业界学者会由于面对镜头精力无法集中,或碍于一些立场欲言又止,要求停止录像[25]10。这些均是对于整个访谈流程记录造成阻碍的难点。访谈之后的补充与回访环节也很重要,其一方面能在与受访者更好地建立信任感的基础上,丰富和深入访谈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校正、核对初次访谈时所获得的口述资料。李浩教授在口述史应用于规划领域研究的实践中,提出了城市规划方面的口述历史工作应当采取一种专题性、互动式、研究型的实施方法与技术路线,即一要有明确的访谈主题,二要为老专家的谈话提供充足的条件,三要立足于规划史研究的工作目的[26]。这种整体式的口述史实施方法与路径可作为参考,在访谈的前期工作中确立下来,成为贯穿整个访谈过程的原则和意识。2.4.3对于口述资料真实性的考证口述史史料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在第四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上参会人员也对此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在一个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重述历史是产生集体认同感、身份感的重要途径[27]。而群体访谈对于建构一个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消解因时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而造成的叙述失真意义重大。会议上李浩、彭长歆、黄怡和钱锋均提及了群体访谈的形式对于增强口述真实性的重要性。此外,就口述史料的真实性而言,学者们建议,一是明确授权概念,给予受访者一定压力,促使其重视访谈质量[25]10;二是访谈前将相关的档案资料带去访问求证,能够更精准地纠偏⑤。一些问题在会议中被提及,如在专家访谈后部分会审改,存在着改动稿件频繁和审改较多的情况⑥;对于访谈资料二次加工后的史料可信度,同样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华中科技大学团队通过对十堰市二汽专业厂的工业考古学式的实地考察,校验了受访者口述情况与遗存情况的差异性和一致性[28]。这表明实物调查对口述真实性的考证也具有一定意义。多次访谈及回访的流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受访者的坦诚讲述。唐纳德•里奇在《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中曾写道:“访谈者和受访者双方需多次访谈来建立起亲密关系,这能激励受访者的直言不讳,且能避免不诚实的告白。”[29]对口述资料的求证,研究者限于个体经验也会有难断真伪的时候。在整理口述资料时,同一事物出现多种观点且一时难分真假时,应保留口述史料的原始性,让其并存并作注释说明[30]。

3结语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匠精神”;德育教育;价值;路径;中医院校学生

传承和发扬好中医药文化,必须加强中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领悟“医者仁心”,提升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医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医德医风,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中医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中医院校的光荣使命。

一、“工匠精神”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启示我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人民最伟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滋生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流量明星”“网红大咖”、财富精英等成为大学生的偶像,轻视普通劳动者、厌恶劳动、追求享乐、急功近利等消极思想有所抬头。工匠精神有助于纠正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培育崇尚劳动、敬业乐业的良好社会风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助于厚植中医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是每一个中医学生必备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德技双馨与中医职业道德教育高度契合。“精”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也是医者救死扶伤的保障;“诚”是工匠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精神体现,也是医者最基本的道德根本。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可帮助学生掌握工匠立身立业的精湛技术,心怀敬业乐业、敬畏生命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为人民幸福而搏,为民族复兴而战。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承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但传承不是守旧,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满足新时展的要求。中医院校学生在传承伟大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要敢于革新,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中医诊疗、中医保健等,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二、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理想迷茫。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下,西医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2]。同样的毕业学生,中医就业竞争力不如西医;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中医所需时间周期也要长于西医。就现状来看,中医院校学生学医的动机,有的是被医生行业的高薪所吸引,有的是遵循家长安排,并非源于自身兴趣。相当一部分中医院校医学生职业理想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对未来前景迷茫。他们缺乏工匠精神的感召,忘记了自己从医的初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弘扬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

(二)医德教育缺失。当前,中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之间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供给”矛盾。虽然学校有五年学制,但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医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对蕴含“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中医传统文化课程安排不够。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往往比较关注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考评,忽视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培养和考核,没有把学生的医德、医学人文素质作为评估内容,也缺乏系统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三)教育方式滞后。中医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医学生德育教育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但存在课时较少、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延续性等问题[3]。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主要由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组成,他们有的对中医药等相关知识不熟悉,有的因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造成德育教育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质问题。在教育方式上,传统的说教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德育收效甚微。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结合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课程思政的目的不是把所有课程变成思政课[1],而是充分凝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每门课程应有的德育功能,让所有课程都担负好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例如,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中医学专业课程里凝练思政元素,融入工匠精神,讲好中医故事。通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让学生理解如何当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通过古今中医名家的传奇故事让医学生更好地认知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可引领中医院校学生坚定职业理想,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自己的中医梦努力奋斗。

(二)丰富实践平台,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德。育教育,夯实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在实践中体验学习,要加强学校与医院等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德育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弘扬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是无法实现的[1]。只有不断加强与医院等用人单位的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实现共赢发展。让学生多走进医疗一线,与医生、患者零距离,去学习和感悟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感受名老中医的“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实训,了解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学习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去领悟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抓好网络主阵地,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在中医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教育者一定要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占领网络主阵地,整合网络资源,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匠精神”相关知识,弘扬工匠文化和中医药文化。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微视频等讲好工匠故事,讲好中国文化,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超越空间和地域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1]。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课堂,更应融入学生的平时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探究他们的问题成因,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互联网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吐露心声,从而提升道德教育实效。高校应顺应时展,主动进行“网络转型”,掌握时代脉搏和网络舆情[1],掌握网络话语权。例如,将医学人文素养、网红医学名家等渗透到中医专业教学中去,让学生去领悟中医的“诚”与“精”。

(四)加强文化育人,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弘扬工匠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4],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使其在校园扎根、生长、结果。通过严谨求实的教风、勤奋向上的学风、美丽整洁的校园、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学生从学校管理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细致、什么是求精,促进“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工匠精神”为中心的主题班会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不仅是工人应有的精神,而且是一切劳动者应有的精神。开展“对话国医大师”“对话能工巧匠”等相关活动,邀请校内外名中医、工程师等开展专题讲座,领悟“工匠精神”,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相关视频、阅读大国工匠系列图书等,学习工匠们不怕吃苦、不畏挫折,敢于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不断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阳光心态,健全人格,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杰,王可月.“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94-97.

[2]杜加辉,等.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9(6):17-19.

[3]林波.工匠精神融入医学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0(3):107-109+112.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徽州三雕;平面设计

一、徽州三雕概述

徽州三雕出自于安徽南部地区,宋、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商都曾影响着徽州雕刻的发展。因徽派建筑中常使用的木、石和砖等材料镶嵌在其中,渐渐有了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后因徽商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教育的发展,徽州雕刻艺人们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并受到各种学派理念的影响,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大众审美、艺术品位也渐渐提高,徽雕的表现技法也迅速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地域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木雕、砖雕、石雕均为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遗产之一,能够从构图方式、雕刻题材、雕刻技法等方面清晰体现出徽州人文地域特点。徽州三雕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雕刻题材广泛,遍布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选材、构思和制作上也处处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创新艺术思维令人叹为观止,雕刻手法巧夺天工,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徽州三雕特有的风格特征

(一)艺术特征。1.构图方面。木雕早期艺术刻画多借助于线条,强调对称构图,对称构图即轴对称、中心对称等;而均衡式构图更讲究透视变化,整体造型近大远小,近景造型精巧,远景造型粗略,夸大主体物的造型,凸显画面张力感,装饰趣味十足;对称式构图相较于普通构图而言,整体秩序感较强,以中心或水平垂直线为轴,纹样环绕均匀分布。在徽州三雕中,木雕的构图造型组合形式是最灵活、丰富的,因此它在三雕中居雕艺之首,总体来说需要因材施艺,因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生长着大量的木材,不同种类和质地的木材使得雕刻内容和构图都不尽相同,质地坚硬细密的木材适合雕刻复杂的构图内容,而质地疏松柔软的木材适合粗犷简约的构图内容,在选材上善于巧妙利用各种不同材质,不拘一格,层次丰富,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代表作有绩溪龙川的胡氏宗祠,其为三进七间砖木结构,建筑宏伟,气度非凡。祠堂前进门厅为五峰重檐式高大门楼,就在高门楼额枋木雕中,前眼为“九狮滚球遍地锦”,后一眼则是“九龙戏珠满天星”,均系浅、高浮雕和部分透雕刻成,场面之大,气势磅礴,造型精确,实为木雕艺术之精品。2.造型特征方面。因用料材质不同,雕刻特点也不尽相同。工匠们经常会选择砖雕去刻画人物;石雕雕刻内容则以动植物为主;而把日常见到的花鸟鱼虫、博古山石等作为木雕的主题造型,而这些造型图案通常在生活中被赋予美好、吉祥等意义。在图案方面有各种花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连续图案或者团式图案的应用,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延绵祝福[1]。而在砖雕艺术造型中,镂空式的艺术表现以及造型难度是最高的,对工匠而言,不仅要严格筛选造型砖的质地和细密程度,还要求有极其高超的雕刻技法,砖雕构图除了以圆为中心形成视觉中心点以外,自由构图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构图方式,画面不拘一格,灵活排布,呈现出花卉、植物的动感形象,这种构图方式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灵动,给人以惊喜、流畅的感觉。

(二)民俗特征。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大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既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徽州三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在内容上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在注重社会意义的同时表现人伦性,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教育性。工匠们经常选择儒家题材进行雕刻,使儒家学说能够在徽雕中代代相传,它又把审美情感和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例如,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等故事;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自古以来代表着正直、无畏、谦逊和文雅的精神,从未更改。将这些题材元素提炼出来成为一幅幅独立的画卷,一件件完整呈现的艺术品,富有表现力的艺术美,所传达的道德规范足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至今仍让孩童们感受到其中教化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蒙。中国各地的民俗差异很大,但在生活中对吉祥、美好的追求是一样的,例如经常见到的花、鸟、鱼、虫以及博古山石等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题造型,常见的有花瓶、如意、琴、扇、珠宝、灵芝、坛等。而在动物吉祥纹样中主要是蝙蝠、瑞兽,吉祥寓意也就是福气连连、富贵吉祥、飞黄腾达、辟邪镇宅等。这体现了民俗文化中的整体意识,是集体参与的结果,也决定了徽雕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徽州三雕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徽州人杰地灵,也展示了徽文化的辉煌历程,它是徽州发展的日记,能够展示徽州建筑、徽商文化、徽文学、绘画、版画、风俗民情、名人轶事,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三、徽州三雕在平面设计中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根据社会环境对徽州三雕风格进行优化,合理运用到平面设计中。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个人活动,也是社会性的活动,将社会环境归纳到设计师所要考虑的因素中。徽州三雕独特的风格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平面创作的要求,如品牌形象、文创用品等。在满足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对传统文化进行应用,对徽州三雕进行传播。对三雕的构图、造型、结构等合理进行提取、变形、应用。第二,对徽州三雕的风格特征进行提取,把对中华传统美好文化的继承,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元素如动植物纹样、故事题材等,巧妙地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徽州三雕经历上千年的发展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对文化特征的选择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徽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在内容的选择上不是信手捏来,而要十分注重选材的代表性和教育性。平面设计的表达离不开故事的主题,徽雕艺术中有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设计师在文化特征的提取上会减轻选择的负担,选取接收者所认知范围内的文化特征,再通过转换、重构,设计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之后,不仅起到保护徽州三雕文化,向大众传递皖南特色建筑文化的作用,还大大加强了传统文化感染力。[2]徽州三雕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今后平面设计扩宽了发展的道路。第三,将徽州三雕中形式美和装饰性充分利用到平面设计中。木雕构图的可取性很高,这种构图形式更加富有动感和变化性,采用均衡式构图,凸显造型并夸张化,充斥整个画面的同时,富有装饰性。徽州石雕构图特点遵循了中国古典传统的中轴对称式,有一定的秩序感和庄严感;搭配均衡式构图,更加突出视觉重心,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流畅感。众所周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徽州三雕中众多的吉祥图案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他们习惯以花卉、植物的长势表达其生活性;以卷云纹、水纹、植物等纹样装饰四周让整个画面表现出自然、活泼的美;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连续图案或者团式图案的应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以及对祝福的延绵,给生活增添趣味性。

四、结语

徽州三雕作为皖南建筑文化中最闪亮的那颗星,不能当作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它的再创造价值不局限于此。三雕艺术的盛行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印刷制版行业的发展,因三雕艺人多为平民百姓,民间艺人与专业画师达成了空前合作的热潮。因此其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雕刻艺术的精湛、造型的精巧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徽派建筑中凝聚了当地人对于艺术装饰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艺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震撼和启迪。安徽旅游业较为发达,将徽派三雕艺术中经典的艺术造型平面图形化,并将其衍生到景区的导视系统、文创产品设计中,能够起到宣传和继承徽派精神的作用,也能与当地旅游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对徽州三雕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此篇论文将徽州三雕通过保护、分析、利用、再设计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资源整合,再把徽雕价值推广到包装设计、室内设计、装饰艺术、动画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对徽派三雕产生心理归属感和文化价值认同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品牌的滋养,这种滋养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徽州的三雕艺术是辛勤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的具有幸福感和艺术感的产物,不论年月的沉淀,都会散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魅力,带有岁月见证的古意和身后的民间艺术色彩,带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和启迪。未来,这也将会对设计师提出更大的挑战,设计师需要更加关注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解决问题,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将徽派三雕映入更多人的眼中,带到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王舒.徽州雕刻艺术特色浅析[J].美术大观,2018,(09):84-85.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匠精神;质量提升;问题;思考

1 前言

学习不只限于课堂,广阔的社会实践和行业内交流是工程师提升素养的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不均质和有差别地质体与拟建工程的契合,是基于工程期望和现实妥协的适度平衡,带有时代性和技术局限性,这些属性反映在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方面。因此,专业人员对文献理论和规范条文的认知,不在于机械记忆,而在于辩识和明理,不脱离应用环境,不简单照抄照搬和本本主义。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安排,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有重要意义,提供了行业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和机会,通过分享重要案例,学习借鉴其中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结合工程实践中规范理解应用,能有效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储备,有助于工作能力涵盖的升华。

2 工程师的修养

岩土工程的应用场景丰富,工程师面对具体工作时,既要满足对规范和标准的“合规”,也要体现专业工程师对特定岩土问题认识的全面性和解决矛盾方法的多样性,体现“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对岩土的认识,有数理量化的计算,也有感性的认知评价,有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岩土工程始终体现着唯物论。岩土问题似乎是“简单”的,其存在于我们生存的大地,是我们日常所见平淡无奇的“山水土石砾砂”等自然形态。但当他作为一门科学和专业,岩土不再是静态的物质,从此有了生命和性格。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认知要求是多元的,涉及学科面甚为广泛,岩土专业知识结构的体系性强,不能视“勘察”为其全部,而偏废岩土与宏伟桥梁、华美大厦及高峡平湖的必然内在联系的研究。规范是对岩土工作的一般指导和基本要求,通常是底线,是总领行业的和概括性的文件,故不能视规范为枷锁禁锢思想。在专业工作中,应有主动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工作区域的一些特殊类岩土和地质现象,工程师要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研究,从项目勘察、项目施工、监测和验证,到项目营运后的表现等做到持久的追踪,并形成认识和心得,自我沉淀或表达于论文。如此,工程师要经年累月用心作为,在实践中学习,向行业案例的经验教训学习,秉持“工匠之心,雕琢上乘之器”。岩土学科有时是模糊的,表现为工作时岩土参数提供设计的建议值,在“160kpa”或“170kpa”或更高值的确定,或建筑基础型式方案建议的多样性时,即使有规范、地质手册等专业文献资料的参考,但终究是工程师权衡各影响因素的结果。如同包子铺里老板娘和面时兑水的过程,虽有坊间流存的水面比例,但却与“面”本身产地、存期、品类有别,小工和大厨的作品也最终影响了食客的口感和小店的声誉。在这个行业,工程师应有积极探究心态和不厌倦工作的持久耐力,不论是基层编录员、操作员还是项目负责人,不论技术员、一般工程师还是注册岩土工程师,持续提高个人业务素养是必要的,术业有专攻,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勘察从业人员群体素质水平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内因,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个体在行业群体中的位置,也直接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前途。因此,工程师不是流水线的组装人员,要顺应时代,服务社会,努力探索技术发展方向。

3 问题探究

当前,岩土专业市场存在队伍过饱和,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挂靠’类队伍奉行低价竞争,机会成本低,风险意识不强,无系统的质量管理措施问题突出。一些资质单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规范地引入分公司、工程处等社会个人的挂靠行为,各类短视行为与饮鸠止渴无异。无序的行业状态,对任何合法的市场主体都是伤害,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份额,却因贪图蝇头小利增添巨大技术和法律风险,可谓得不偿失。社会风气中浮燥、赚取快钱的环境一定程度影响了从事岩土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在报告成果审查中发现,岩土勘察成果普遍存在套改式编制报告成果资料现象,流水线产品痕迹突出,复制品千篇一律,成果欠缺工程师应有的主动认识,未很好结合拟建筑特征和场地地基条件进行方案比选,水文环境、赋存类型等泛概念化,感觉成果构架完整有余,针对性不足,问题矛盾解决方法空泛,参数可信度不强。报告成果内容未能真正体现岩土工程师的认识和主旨,如同文章无灵魂,即使不对拟建工程造成安全方面的影响,这样的报告成果不是优级的,合格居多。归究起来,作业人员对拟建筑和特定场地的研究不够,仅满足常规规范标准文献要求出发,以能通过评审为目的,报告成果化为单纯商品,而非匠心体现的精品和优品,这类产品凝聚的工程师心力甚少,仅完成了一项任务,这类问题与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应付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所在单位安排工作不当,致使任务过多,人员精力不足所致。不可否认,建筑领域相当一部分业主尚存在重建筑设计,轻岩土勘察心态,无限压价,这一因素不可避免对成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建筑的构形体态和外观设计似乎是业主关心的大事,其余都是辅助和平凡工作,业主态度相当程度决定了该部分工作的投入份额。岩土专业性工作的关注点在地坪以下,建筑形成后,大部工作实体成果将被隐蔽,即使未完全隐蔽,日常被人们所赞美的只有大厦、桥梁宏伟外观,还有停车的地下室或室外的一道道稳固的边坡,都凝聚了岩土人在背后默默的工作和付出,掌声和赞美也属于我们!岩土专业被社会大众了解不够,生活中人们的对此认知甚少。或者,当岩土工程出现问题,工程师出现失误后果问责时,人们才发觉和体会这一专业的技术性和必要性,但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岩土工程领域问题归结,内因在专业技术人员定力不足,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外因在社会环境影响,行业人员社会地位重视程度不足,业内无序竞争,监管尚有作为的空间。

4 展望和结语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7

关键词:工匠精神;质量提升;问题;思考

1 前言

学习不只限于课堂,广阔的社会实践和行业内交流是工程师提升素养的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不均质和有差别地质体与拟建工程的契合,是基于工程期望和现实妥协的适度平衡,带有时代性和技术局限性,这些属性反映在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方面。因此,专业人员对文献理论和规范条文的认知,不在于机械记忆,而在于辩识和明理,不脱离应用环境,不简单照抄照搬和本本主义。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安排,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有重要意义,提供了行业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和机会,通过分享重要案例,学习借鉴其中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结合工程实践中规范理解应用,能有效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储备,有助于工作能力涵盖的升华。

2 工程师的修养

岩土工程的应用场景丰富,工程师面对具体工作时,既要满足对规范和标准的“合规”,也要体现专业工程师对特定岩土问题认识的全面性和解决矛盾方法的多样性,体现“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对岩土的认识,有数理量化的计算,也有感性的认知评价,有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岩土工程始终体现着唯物论。岩土问题似乎是“简单”的,其存在于我们生存的大地,是我们日常所见平淡无奇的“山水土石砾砂”等自然形态。但当他作为一门科学和专业,岩土不再是静态的物质,从此有了生命和性格。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认知要求是多元的,涉及学科面甚为广泛,岩土专业知识结构的体系性强,不能视“勘察”为其全部,而偏废岩土与宏伟桥梁、华美大厦及高峡平湖的必然内在联系的研究。规范是对岩土工作的一般指导和基本要求,通常是底线,是总领行业的和概括性的文件,故不能视规范为枷锁禁锢思想。在专业工作中,应有主动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工作区域的一些特殊类岩土和地质现象,工程师要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研究,从项目勘察、项目施工、监测和验证,到项目营运后的表现等做到持久的追踪,并形成认识和心得,自我沉淀或表达于论文。如此,工程师要经年累月用心作为,在实践中学习,向行业案例的经验教训学习,秉持“工匠之心,雕琢上乘之器”。岩土学科有时是模糊的,表现为工作时岩土参数提供设计的建议值,在“160kpa”或“170kpa”或更高值的确定,或建筑基础型式方案建议的多样性时,即使有规范、地质手册等专业文献资料的参考,但终究是工程师权衡各影响因素的结果。如同包子铺里老板娘和面时兑水的过程,虽有坊间流存的水面比例,但却与“面”本身产地、存期、品类有别,小工和大厨的作品也最终影响了食客的口感和小店的声誉。在这个行业,工程师应有积极探究心态和不厌倦工作的持久耐力,不论是基层编录员、操作员还是项目负责人,不论技术员、一般工程师还是注册岩土工程师,持续提高个人业务素养是必要的,术业有专攻,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勘察从业人员群体素质水平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内因,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个体在行业群体中的位置,也直接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前途。因此,工程师不是流水线的组装人员,要顺应时代,服务社会,努力探索技术发展方向。

3 问题探究

当前,岩土专业市场存在队伍过饱和,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挂靠’类队伍奉行低价竞争,机会成本低,风险意识不强,无系统的质量管理措施问题突出。一些资质单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规范地引入分公司、工程处等社会个人的挂靠行为,各类短视行为与饮鸠止渴无异。无序的行业状态,对任何合法的市场主体都是伤害,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份额,却因贪图蝇头小利增添巨大技术和法律风险,可谓得不偿失。社会风气中浮燥、赚取快钱的环境一定程度影响了从事岩土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在报告成果审查中发现,岩土勘察成果普遍存在套改式编制报告成果资料现象,流水线产品痕迹突出,复制品千篇一律,成果欠缺工程师应有的主动认识,未很好结合拟建筑特征和场地地基条件进行方案比选,水文环境、赋存类型等泛概念化,感觉成果构架完整有余,针对性不足,问题矛盾解决方法空泛,参数可信度不强。报告成果内容未能真正体现岩土工程师的认识和主旨,如同文章无灵魂,即使不对拟建工程造成安全方面的影响,这样的报告成果不是优级的,合格居多。归究起来,作业人员对拟建筑和特定场地的研究不够,仅满足常规规范标准文献要求出发,以能通过评审为目的,报告成果化为单纯商品,而非匠心体现的精品和优品,这类产品凝聚的工程师心力甚少,仅完成了一项任务,这类问题与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应付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所在单位安排工作不当,致使任务过多,人员精力不足所致。不可否认,建筑领域相当一部分业主尚存在重建筑设计,轻岩土勘察心态,无限压价,这一因素不可避免对成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建筑的构形体态和外观设计似乎是业主关心的大事,其余都是辅助和平凡工作,业主态度相当程度决定了该部分工作的投入份额。岩土专业性工作的关注点在地坪以下,建筑形成后,大部工作实体成果将被隐蔽,即使未完全隐蔽,日常被人们所赞美的只有大厦、桥梁宏伟外观,还有停车的地下室或室外的一道道稳固的边坡,都凝聚了岩土人在背后默默的工作和付出,掌声和赞美也属于我们!岩土专业被社会大众了解不够,生活中人们的对此认知甚少。或者,当岩土工程出现问题,工程师出现失误后果问责时,人们才发觉和体会这一专业的技术性和必要性,但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岩土工程领域问题归结,内因在专业技术人员定力不足,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外因在社会环境影响,行业人员社会地位重视程度不足,业内无序竞争,监管尚有作为的空间。

4 展望和结语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8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课程思政

0引言

为实现地方高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五爱”主线,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研究成果,持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基于延边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延边大学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以及各课程教学大纲,并结合工科“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1],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2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其以培养学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目标,阐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建设工程项目策划与开发以及设计、采购与施工以及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工程验收以及物业管理等融为一体,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工作。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方式如图2所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师团队注重提炼出该课程蕴含的碎片化“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宣贯民族与爱国、工匠与科学、创新与创业、执业与敬业、契约与诚信、自信与报效精神,实践了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连接专业知识教育,且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1)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维度分析课程思政。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精准对接,达到知识传授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接触前沿,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工科对土木工程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沟通与协商、领导力与引领、保护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自主终身学习、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综合素养能力。2)提炼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发扬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不怕吃苦与敬业精神;弘扬契约和诚信精神、规范职业与执业道德;紧密团结与协作精神;以人为本、爱国与爱民族精神等。3)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云”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以及“智慧树”在线教学平台,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的深刻变革。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注重综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合“四轮驱动”,并引入“案例式”教学,且结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触点”和“融点”,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达到“育人有温度,润物细无声”。同时,校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既丰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课程评价与成效

历经4个学期的运行与探索实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凝练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土木与强国、工匠与敬业、创新与创业、团队与协作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专业与课程目标、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等的融合应用,将本课程专业知识与专业培养方案、校办学理念有机结合,突出“思政化导向、混合式学习、案例式教学、探究式互动、实践类作业、挑战型创新”等“六特色”,构建“五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创新创业、家国情怀、报效祖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塑造其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与执业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新时期历史使命感,达成课程的思政实效。近5年,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与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省级竞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共43项,发表教研论文14篇,科研论文69篇。结合教师团队具有的国家一流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的优势与吉林省教育厅推荐与展示在“吉林省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平台”的本科高校抗“疫”期间在线教学典型案例,实施交叉与互补,为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经吉林天宇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延边建筑业协会等代表性建设企业和行业协会评价,本课程具有“四性”,即: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互动的高效性、方法技术的创新性、知识能力素质与思政相结合的时代性。

4课程特色与创新

1)呈现富有地方高校特色与民族区域风格,符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新工科”建设理念,体现学科优势。2)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3)构建案例教学库。典型教学案例为:弘扬中国古建伟绩,增强国人自信。在讲授《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史、应用及发展趋势》专题时,课程思政点映射[3-4]为弘扬中国建造,增强民族自信,其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思政点如图4所示。当讲授到此环节时,学习本课程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中国人、土木工程人,对我国建造技术无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了爱国与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在讲授港珠澳大桥工程时[5],弘扬国人在规划与设计理念、采购与建造技术、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工程验收与运营模式等方面自主创新,让中国跨海桥隧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技术、工程管理水平走上世界前列的丰功伟绩,激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5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创造有力条件,注重地方民族区域高校特色,利用“智慧树”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持续打造一流的省级乃至部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现有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如: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省级教学成果《工学类应用型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等,积极利用专业现有的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延边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吉林省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工程研究中心,不断凝练与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同时,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思政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以及评价方式。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