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总结范例

护理总结

护理总结范文1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综合护理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心脏病变,也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改变等,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对公众健康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的功能性改变、粥样硬化等引起的冠心病,造成患者出现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此类疾病一般有较长的治疗周期,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不佳进而影响治疗效果[2]。所以,应当对此类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提高护理效果。基于此,本文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是22例和18例,年龄(54.6±3.3)岁,病程(4.2±1.1)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是24例和16例,年龄(54.8±3.2)岁,病程(4.3±1.1)年。所选的患者都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知情同意。不包括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随时观察患者病情,监督患者按时用药,完成基础临床护理[3]。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法,①首先要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使其对疾病建立正确认识,增强预防保健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教会患者病情自我评估监测,了解疾病诱因,指导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和家属基本的自救方法,以应对突发症状[4]。②在日常生活及饮食等方面,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保证日常饮食合理,低盐低脂,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水果蔬菜的。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3g-5g。严格限制液体摄入,每天不超过1.5L。保持排便畅通,避免便秘密,不要过度劳累,注意充足休息。③加强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由于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情绪,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5]。与患者做好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排解负面心理。告知患者情绪稳定对心率、血压稳定的益处。采取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帮助患者控制情绪。④指导患者适当运动,改善运动肌肉供氧水平、心排血量、心肌收缩力等,使患者的运动耐力逐渐增强,降低和消除患者日常活动及社交行为受限的问题[6]。运动方案要合理化制定,根据心功能评级,采取床边活动、室内活动、室外活动等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缓慢增加运动量,结合6min步行训练。运动中如果出现心慌气促或疲劳的情况要立刻休息。运动项目可选太极、慢走、爬楼等,每次15min-40min,每周3次-5次即可。⑤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叮嘱患者坚持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告诉患者不能随意更改或暂停用药。告诉患者常用药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如患者使用利尿剂,要监测体质量、尿量的变化,预防钠水潴留[7]。心率不足60次/min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如果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应注意避免血压波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同时对比两组的总体护理效果。所选心功能指标包括LVES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S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F(左室射血分数)。护理效果评价标准为:显效: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心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未缓解,心功能未好转。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LVESD(44.2±4.1)mm、LVEDD(52.0±4.3)mm、LVESV(103.4±7.9)mL、LVEDV(175.0±5.3)mL、LVEF(52.8±7.9)%,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最终护理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65.00%(P<0.05),见表2。

3讨论

很多心血管疾病不断进展,到终末期都会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以此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了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非常高,并且容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因而患者耐受和依从性都不理想[8]。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配合,以改善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健康教育、生活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和系统的护理。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知识,提高疾病认知,从而能够有意识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配合度与依从性。通过生活饮食指导,帮助患者保持健康、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采取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可能引起病情进展的高危因素,改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治疗信心。通过运动指导,帮助患者提高和改善身体素质,增强运动耐力,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对于病情治疗有较大的好处。通过药物指导,保证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注意各类并发症,保证用药安全。综上所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高总体护理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晓亮,洪建康,肖雪云,等.坎地沙坦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5(6):578-579.

2王广田.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471-472.

3谢凌云.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J].延边医学,2015(7):236-238.

4温雷明.综合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26):141-142.

5赵文杰,曹天歌,陈忠丽.综合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9):161,196.

6魏丽,杨光娣.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4):184-185.

7樊纪红.综合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9):93-94.

护理总结范文2

【关键词】综合护理;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护理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终末阶段,是中老年人群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以呼吸困难、乏力及体液潴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病情复杂,预后差,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上并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临床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来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综合护理是遵循循证医学的一种护理干预措施,近年来,综合护理在临床各科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综合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3]中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沟通交流能力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严重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及意识障碍,依从性差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上述标准的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2.31±5.86)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4.11±1.25)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16例,Ⅳ级8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3.06±5.77)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4.20±1.31)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15例,Ⅳ级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发放健康手册、进行体征监测、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同时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使患者尽快了解并熟悉住院环境和病房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讲解心衰相关知识、发病机制、临床并发症、治疗注意事项及成功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2)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治疗过程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负担,造成患者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对疾病的康复造成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患者临床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安慰和鼓励,同时叮嘱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平和患者心态,提升患者自信心,从而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3)运动康复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结合心功能情况,给患者制定以散步、太极拳、上下楼及日常活动等为主的运动康复计划,每日以30~40min的锻炼为宜,分两次进行,锻炼循序渐进,锻炼过程密切观察身体是否出现异常情况。4)饮食营养护理,临床治疗期间,患者饮食以高蛋白、低盐、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用水果、蔬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3评价指标

比较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焦虑与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焦虑与抑郁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分数越高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MLWHFQ)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心功能指标、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功能变化

护理前,两组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升高(P<0.05),观察组护理后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SAS、SDS、MLW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MLWHFQ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MLW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总结范文3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chromeheaotfailure,CHF)是由于多种因素引发的心肌结构和心功能异常,造成组织器官血压灌注能力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左心衰为主,是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准确评价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本院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实验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并选同期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另外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40~85岁,其中男女比例为17∶13,平均年龄为(68.72±5.49)岁,心功能分级:Ⅰ级7例,Ⅱ级20例,Ⅲ级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86岁,其中男女比例为16∶14,平均年龄为(68.51±5.73)岁,心功能分级:Ⅰ级8例,Ⅱ级19例,Ⅲ级3例。排除标准:(1)听力、精神障碍者;(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讨论批准,获得研究权限。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进展,吸氧治疗等。实验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结合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个性特点,不良情绪程度等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方式,由于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烦闷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表示理解同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认知干预。护理人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讲述疾病临床表现、注意事项和治疗的目的意义,让患者加深疾病认知。③饮食及用药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叮嘱患者以低脂、低盐食物为主,每日餐前监测体重,多进食高纤维、高蛋白、低热量食物,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2]。其次用药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用药方法,说清用量及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避免漏服、误服和私自增减药量等。④运动护理。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加强机体锻炼,以患者个人耐受度为宜,提高免疫功能和抵抗力,改善心脏及胃肠道功能,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如有心跳加快、气促等立即停止。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6min步行试验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即患者行走在30m直长廊里,两端及15m处放置休息坐椅,让患者在6min内尽量走最远距离,然后反映患者心功能状况。根据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量表(MHL评分)评价生活质量[3],该量表包括21各问题,涉及体力、社会、情绪和经济等各方面限制项目,涉及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体力限制、疾病症状、心理状态、社会交际等。每个维度分值0~5分,从最好到最差,各维度分值累计为最后总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两组患者数据处理分析,使用(x±s)代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变化对比。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情重、反复发作、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因此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而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5],临床上常采用药物疗,因此要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保证生活质量。综合性护理涉及患者临床治疗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治疗中的常规护理如用药指导、运动锻炼等,同时还重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纠正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6],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改善幅度远远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艳萍.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402-403.

[2]刘莉,滕黎妮,LIULi,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负性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0):14-16.

[3]张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34):105-106.

[4]王志红,郭祝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8(01):193-194.

[5]陈慧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6):183-184.

护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虽然我国的农业随着时代在逐渐发展,但是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没有得到很大的遏制,人民心中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造成农民只注重农作物收益,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如今,我国农业耕地面积越来越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农作物收成后产生秸秆数量极速攀升,农民为快速处理桔梗,会采用当地燃烧桔梗的方式,从而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其实,桔梗也是非常有用的可利用资源,不仅可以作为食用菌蛋白饲料,还可以作为一种绿色、有机肥料,具有绿色和环保性能。所以,本文旨在呼吁大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探寻出桔梗科学的处理方式,有效的利用桔梗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

1秸秆综合利用所存在问题

如今,我国农业耕地面积越来越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农作物收成后产生秸秆数量极速攀升,农民为快速处理桔梗,会采用当地燃烧桔梗的方式,从而造成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为坚持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积极的对秸秆综合利用,但是在这期间也遇上了大大小小的问题,秸秆综合利用的道路行走得并不通畅。秸秆综合利用所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们对秸秆开发利用认知缺乏,不能很好的执行开发利用政策;第二个问题是,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比较少,综合利用整体效果不是特别显著。秸秆开发利用认知不足,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我国研究秸秆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特别缺乏,在秸秆开发利用这一方面缺乏指标和方法的传授,并且虽然我国农民已经意识到秸秆焚烧处理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但是却不能有足够的能力对秸秆进行有效细致的处理,只能用落后的设备和低水平的处理方式对桔梗进行利用。要想解决秸秆开发利用认知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需要从中引导和推广,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处理桔梗的培训,但是我国的农民主要是中老年人,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慢,需要政府花费大量的心力进行沟通教学。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比较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国秸秆产业和综合利用发展不够成熟,项目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少,农民在实施农业生产经营中运用这些综合利用项目十分麻烦,给大家带来极大困扰,所以大多数农民还是采用比较原始的焚烧方法对秸秆进行处理,其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不仅会危害周围人民的健康,还会严重污染环境。

2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1)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的投入,是我国的首要任务。从当前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来看,想要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率,就需要农业部门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并通过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增强农民秸秆综合利用认识,并在专业人员带领和指导下,充分掌握秸秆利用技术和方法,使秸秆综合利用真正落实到实际,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化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秸秆处理所涉及到的机械设备、费用等,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措施的应用,既能够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又能够增强积极性,使秸秆综合利用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2)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是比较合理的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针对所存在的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高、技术操作掌握不够问题,农业职能部门也加大了机械化、微生物菌剂等秸秆还田技术宣传和推广力度,农民在对这些技术进行应用以后,秸秆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腐熟,还田以后土壤肥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大量秸秆也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农业部门也结合望江县秸秆还田应用效果,构建了秸秆机械化覆盖还田、直接还田等示范区,通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安徽省其他地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指导。(3)材料工业发展。材料工业发展,是比较科学的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秸秆除了可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以外,还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如:将秸秆纤维与水泥、添加剂等相互结合起来,可以将其制作成为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同时还能够以此为原材料,生产成为纤维浆粕,将树脂与其混合可以生成低密度板材。此外,秸秆还能够应用到一次性餐具、生产酒精、包装用品等领域中,农业部门也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方法宣传和推广,并且由政府牵头,鼓励和支持个人或企业加入到其中,发展多样化秸秆工业,提高秸秆利用率,带动当地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4)秸秆发电。秸秆发电,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在燃烧时含硫量更低,约占据煤炭的1/3。并且燃烧2吨秸秆和燃烧1吨煤炭,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热值相同。从侧面来说,将秸秆利用到发电中,将其与煤炭发电相比较,不仅硫排放量得到大幅度减少,在二氧化碳方面,秸秆发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秸秆发电可以发挥降低环境污染作用。(5)秸秆栽培。秸秆栽培,是比较绿色的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秸秆是农民生产农作物所产生的剩余材料,在这些秸秆中也蕴含着大量纤维素及木质素,通过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可以将其应用到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栽培中,而秸秆作为食用菌蛋白饲料,这也是一种绿色、有机肥料,与农家肥料相比较更能够体现出绿色和环保性能,并且可以提升农民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秸秆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会严重污染环境,我国要注重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而要想将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干好,我国就要加大财政投入对秸秆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研究,将秸秆还田技术进行推广,并且可以尝试将秸秆转化运用,比如可以进行秸秆材料工业的发展,还可以利用秸秆作为养殖饲料。只要各方人士团结合作,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将会更上一层楼,环境的污染也会得到更好的遏制。

参考文献

[1]慕彩有.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治理秸秆焚烧现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11).

护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脑卒中;护理;管理;循证护理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及第三大致残原因,据全球疾病负担(globalburdenofdisease,GBD)研究,我国卒中终生风险为39.3%,居全球首位[1-2],卒中所致伤残调整寿命年远高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3]。患者仅依赖院内治疗远无法满足需求,应推动诊疗模式由单一“疾病治疗”向院前、院中、院后完整的“健康管理”模式转变[4]。健康管理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5]。脑卒中诊疗策略中,护理贯穿于预防、救护、诊治和康复每环,尤其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目前,国内外尚无脑卒中健康管理的完整方案,护理人员多凭借经验或医院现行常规制度为脑卒中人群提供健康指导,缺乏科学性及体系性。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脑卒中健康管理相关文献,对提取的证据进行评价、汇总,总结出最佳证据。

1资料与方法

1.1问题确立

采用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提出的循证问题开发工具[7],根据PIPOST模型界定初始问题,目标人群(population,P):脑卒中患者、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健康管理及干预措施;实施者(professional,P):护理人员;结局(outcome,O):发病率、生活质量、再入院率;应用场所(setting,S):病房或患者家;资源类型(typeofev-idence,T):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及系统评价。

1.2检索策略

依照循证资源检索“6S”模型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检索[7],共检索数据库17个:BMJBestPractice、UpToDate、NICE、SIGN、AHRQ、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Library、RNAO、PubMed、Medlin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ASA、ESO、HSFC。通过MeSH检索确定主题词,英文检索关键词为:“ischemicstroke*/cerebralinfarct/stroke*/embolismstroke*/highriskofstrokepopula-tion”“healthmanagement/nursingmanagement/nursingmeasures/continuousnursing/riskfactor/prevent/prophylaxis”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中风/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护理管理/护理干预/延续性护理/危险因素/预防”,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7月。

1.3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成人;可获得完整版的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及系统评价;对于已更新、修订的指南纳入最新版;中英文文献。排除标准:儿童;直接翻译国外或重复收录的文献;信息不完整。

1.4文献质量评价

指南采用AGREE协作网2017年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ppraisalofguidelinesforresearchandevaluation,AGREEⅡ)[9]量表进行评价,系统评价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10]进行评价。证据总结从JBI数据库获取,本研究按照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划分,故直接引用其对应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

1.5文献质量评价过程

由4名经过循证医学规范培训的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分别独立评价,如遇分歧,则由第5名研究者进行判断,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当不同来源证据结论冲突时,遵循循证文献优先、高质量文献优先、最新发表的权威文献优先的纳入原则。

2结果

2.1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共检索相关文献4175篇,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通过查重并阅读文题摘要进一步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7篇,其中指南[6,11-22]13篇、系统评价[23]1篇、证据总结3篇[24-25]。2.2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2.1指南评价结果

共纳入指南13篇,各领域标准化百分比及推荐级别见表1。

2.2.2系统评价的评价结果

本研究纳入系统评价[23]1篇,来自JBI,除条目7“提取资料时是否采用一定的措施减少误差?”评价结果为“不清楚”外,其余条目评价结果均为“是”,研究整体质量较高,准予纳入。

2.3最佳证据总结

由3名循证护理专家、2名神经内科护士长、4名卒中专科护士、1名神经内科医师通过专家会议法,从系统管理、临床护理、康复与预防、生活方式4个维度对证据进行梳理,采用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26],根据研究设计类型的不同,将证据级别划分为Level1~5,并在FAME结构指导下对证据进行评价,结合证据的JBI推荐级别(A级推荐或B级推荐)确定是否被纳入,来源证据总结的证据直接沿用其原有分级。遵循相近内容合并,内容冲突时循证证据优先、高质量证据优先、最新发表优先的原则,最终形成30条最佳证据,见表2。

3讨论

3.1纳入证据质量较高

本研究按照循证护理学方法进行证据总结,贯穿入院到康复全流程,内容详实,让临床护理人员有据可依,为构建脑卒中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依据。纳入文献以指南为主,总体质量较高,通过专家会议法对原始证据条目进行梳理,汇总出4个维度30条最佳证据,保证了证据的临床适配度,后期将促进证据在临床的转化应用。

3.2应积极进行证据转化,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模式

护理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护用药理

一、本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

本着这一理念,把本课程采用案例化课程的模式设计,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同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必需的知识和技能[3];解决问题之后得出结论;最后让大家交流总结,使知识得到系统化的学习和拓展。护用药理学课程章节繁多,学生记忆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将教材章节分为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内脏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心血管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内分泌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通过案例导入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其中传出神经系统的用药护理包括胆碱受体激动药的用药护理、胆碱受体阻断药的用药护理、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用药护理、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用药护理;中枢神经系统的用药护理包括麻醉药的用药护理、镇静催眠药的用药护理、抗癫痫药的用药护理、抗精神失常药的用药护理、镇痛药的用药护理、解热镇痛药抗炎药用药护理;内脏系统的用药护理包括利尿药的用药护理、抗生素的用药护理、呼吸系统用药护理、抗结核药的用药护理、消化系统用药护理、组胺及抗组胺药用药护理;心血管系统的用药护理包括抗高血压药的用药护理、抗心绞痛药的用药护理;内分泌系统的用药护理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用药护理、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物的用药护理、胰岛素的用药护理。

二、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很缺乏,对所学课程兴趣不高,这些都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项目教学法是把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实施,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如,在护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病例中的用药是否合理,或者可以让学生按照讲的重点药物自己设计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倍感成功,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基本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的实施过程有教师布置任务(包括课前、课上及课后)、同学自学(包括查询资料和看教材)、项目实施(包括案例导入、讨论等)、小组汇报、点评总结(包括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总结)等几个环节。通过上述环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认真负责、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具备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理念。而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对学生要求的基本素质正是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6]。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好方法。

(三)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项目教学则是以教师教授为辅,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为主导的教学过程。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改革。另外,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教师是项目计划实施的设计者,是动态教学的调控管理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协作者与引导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实施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付出足够的备课时间,准备好大量的供学生用的相关资料,而学生的自主性强,自由度大,所以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提高。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必须做好有效课堂建设,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7]。

三、项目教学法具体的实施过程

(一)制定项目计划

对一个整体的项目进行细化与分解,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任务内容计划好、分阶段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并在学生实施项目做任务的时候,教师主要负责监督与指导,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课前任务中教师给出预习题目,学生收集项目活动中可以使用的资料,同时分析预测项目展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实施计划

对于项目的实施要符合实际,切实落实好。随机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自行分工与合作,对相关的目标资料进行收集,激发学生思考及团队精神。在学习护用药理学时,利用项目教学法将繁杂的知识点整合分为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内脏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心血管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内分泌系统药物的用药护理五大模块。首先利用学习通软件随机分组,学生首先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各组成员之间协作完成。子项目中采用案例化课程的模式设计[8],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同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为解决问题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之后得出结论;最后让大家交流总结,使知识得到系统化的学习和拓展。

(三)项目检查评估

最终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评价时应注意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首先可以组内对自己的设计、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小组间进行互相评估,好的设计及实施可以互相学习,可以取长补短,不足之处可以进行反思;最后由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大家的项目设计客观公正的点评,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重点注意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是否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直接问老师[9]。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及思考性。

四、“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提出案例,明确项目任务

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用药护理中镇痛药的用药护理为例,教学案例如下:患者吴某,男,58岁,胸壁手术切口及胸骨部位出现持续性重度疼痛1个月,活动时疼痛加剧。患者4年前诊断为肺癌,近期胸痛加重,疼痛难忍。经检查诊断为肺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已进行多次化疗和唑来膦酸抗骨转移治疗,给予复方氨酚羟考酮(泰勒宁)(盐酸羟考酮5mg和对乙酰氨基酚325mg)2粒,口服,每6小时1次,剧烈疼痛时给予吗啡注射。

(二)单元教学进度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学习通”下发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通过“学习通”完成课前预习。通过查资料、看教材等方式了解4个问题:⑴疼痛的分类,每种类型疼痛常用镇痛药有哪些?⑵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⑶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⑷镇痛药的用药护理。

2.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及学生预习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利用“学习通”软件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并针对回答情况给出分数作为期末考核成绩。这样的随机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

3.案例导入

了解疼痛的发生病因及分类。教师播放视频(导入案例),根据视频给出诊断,并总结疼痛的分类及用药情况。学生观看视频,根据视频了解镇痛药的使用范围。了解到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疼痛又是一种主观感受,易受心理因素及强烈暗示的影响。疼痛可分为两类:⑴急性疼痛如创伤、心肌梗死,复发性疼痛如癌症的疼痛;⑵慢性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痛经等,宜用解热镇痛药。

4.小组讨论

教师给出医嘱,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用药计划,教师指导总结。根据医嘱,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合理的用药计划。药理作用:第一,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三镇一抑制):⑴吗啡对各类疼痛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⑵镇静作用;⑶镇咳作用;⑷抑制呼吸;⑸缩瞳,引起针尖样瞳孔、催吐,吗啡引起恶心、呕吐。第二,心血管系统:吗啡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但颅内压升高。第三,平滑肌系统:吗啡可引起便秘、尿潴留;诱发胆绞痛。临床应用:第一,各种急性疼痛,因其成瘾性强,一般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烈疼痛;第二,心源性哮喘;第三,止泻用于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不良反应及成瘾性:第一,常见不良反应。治疗量可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嗜睡、便秘等。第二,耐受性与成瘾性。吗啡长期用药(2~3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临床给药剂量逐渐加大;并且患者产生明显的药物依赖性。如果停药,患者就会产生戒断症状,如失眠、烦躁不安、流泪、流涎、震颤、盗汗、腹痛、腹泻,严重者甚至导致瞳孔散大、意识丧失、休克等症状。第三,急性中毒。大剂量使用会引起急性中毒,症状如昏迷、呼吸高度抑制、针尖样瞳孔、体温下则出现休克、循环衰竭和死亡。一旦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给患者人工呼吸、输氧、输液和注射纳洛酮缓解症状。教师对学生分组展示情况予以点评总结。

5.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有以下内容:⑴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并借助simman3G模拟人,分组展示癌症患者及急性疼痛情况的整体用药护理过程。教师对学生分组展示情况予以点评总结,另外小组间也可以进行互评。⑵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病人、护士,护士对病人进行正确的用药护理。⑶护士向病人进行用药前中后的指导和宣讲。教师根据学生的用药宣传给予点评,并总结更正。

6.考核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考核。学生按照上课所学内容对病人进行完整的用药护理,教师每组随机选两名学生,角色扮演护士和病人,完成肺癌晚期疼痛患者的用药护理。

7.总结和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情况,留作业和布置下次课的任务。可布置作业:⑴吗啡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总结用药护理要点;⑵比较吗啡和杜冷丁作用的异同点及成瘾性;⑶完成网络平台的作业。

8.课后体会

护理总结范文7

关键词: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应用评价;护理满意率;心内科

现代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患者以及家属都十分重视医疗以及护理的质量[1]。除此之外,心内科疾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群,所以在接受治疗期间风险性较高,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不断对护理方案进行摸索和改进。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直接影响着现代医院的医疗形象以及工作质量。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主要是指发现和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的一种管理方案[2]。本次研究探究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数据库中调选资料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将其中2017年6月-2019年5月入院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临床组年龄36~78岁,平均(51.6±4.3)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对照组年龄35~79岁,平均(50.2±3.9)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时根据临床诊断符合相关标准并纳入数据库,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或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属代签;所有患者接受入院前体检,身体机能良好,未见其他血液性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个体状况稳定,可耐受后续研究。排除标准:患者或患者家属不接受研究或后续调查;患者处于妊娠期;患者在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疾病治疗或其他研究。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干预,主要措施为告知患者及家属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及其治疗过程,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宜,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临床组患者采取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进行干预。1.2.1计划阶段对心内科内不同年龄、不同体征的患者的护理特征进行分析,从日常护理工作入手,总结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以患者为中心的针对性的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除此之外,在制订计划时,还需要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制订相应的护理奖惩制度,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制度,避免出现无证可依的情况。1.2.2实施阶段根据第一阶段制订的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详细讲解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并重点讲解和演练实践操作技能,让护理人员更加注重每个细节,并实施考核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技能,同时有效加强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以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每日查房多次,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个体状况,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各项护理措施应当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起到个体化护理的效果。1.2.3改进阶段加强对心内科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的护理工作细节监控,严格监督和执行,重视患者的个体状况和机体功能,包括消毒隔离、交接班、值班制度等,并且做好应急护理的准备。在改进阶段内,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诉求和疾病状况,分析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需要改进的环节,为总结阶段提供素材。1.2.4总结阶段在总结阶段中每周进行一次例行会议,每个月或每季度需要进行一次总结会议,主要目的是进行长期时段内的护理改进,根据护理的改进以及差错进行全面整理,将每周例会留下的问题进行统一梳理,明确不同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状况,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奖励或处罚。

1.3评价标准。(1)以我院自制量表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护理事件,如病区管理不合格、礼仪不规范、基础护理不合格等。(2)以我院自制量表记录和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作为本次研究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护理事件比较。临床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临床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总结范文8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改良针对性护理;满意度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患者疾病治疗和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事件。从临床来看,神经外科所涵盖的疾病主要包括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疾病,疾病种类相对较为复杂且专业性强,尤其是新发重病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1],部分患者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和意识障碍,不仅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出现各类护理风险事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进而影响疗效乃至患者的生命安全[2]。为提升护理质量,为疾病治疗及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研究将通过患者资料分析的方式总结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并通过对比的方式,探讨改良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现对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展开研究,采用电脑分组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0),组内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37~62岁,平均年龄(48.7±5.7)岁,包括颅脑损伤37例、脑出血13例;对照组(n=50),组内包括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9.2±6.0)岁,包括颅脑损伤35例、脑出血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3项指标统计提示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分组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疾病相关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改良针对性护理,首先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1)患者及家属因素。①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正确认识,因而在治疗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②神经外科患者在治疗中多会使用到各类管道和监护仪器,出现意外脱管或患者/家属自行拔管的可能性较高;③由于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若监管不当患者很容易出现跌倒、坠床等情况;由于感知功能受到影响,加之长时间卧床,患者出现压疮的可能性较高;(2)护理人员因素。①由于患者及家属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对待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存在很大的理解差异,再加上病情危重,患者家属的情绪很容易出现大的波动,产生护患纠纷的可能性较大;②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会对其工作专注度、责任心、操作方法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出现不规范操作的可能性会有所提升;③关于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书是反映患者疾病变化和治疗的客观依据,如出现书写潦草、涂改或字迹不清晰的情况会给临床医生的病床记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3]。防范措施:①对护理工作中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包括交接班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等。并将各项护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护理工作中,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并落实奖惩制度,针对存在出现护理失误或者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及时进行惩罚。针对工作认真、操作规范的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奖励[4]。②对排班方式进行完善。考虑到神经外科患者数量较多,而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在接诊量大的情况的下,部分护理人员更需要同时对多名患者实施护理,且处于疲劳工作的状态下。为此,在护理管理中需要对排班方式进行完善。结合医院自身接诊情况,对各时间段护理人员数量合理进行规划。使得各个护理人员均能以充沛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使得各项护理操作更加科学、规范。③在日常护理管理中,需定期举行专题讲座[5]。旨在对护理人员有关法律知识进行提升,增加其对各类护理风险因素的认知能力。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预防[6]。④重视对护理文书的检查工作。在护理管理中,护士长需定时对护理文书记录情况进行检查。判断护理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在进行文书书写工作,是否存在有记录不规范甚至遗漏的情况。⑤做好对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提升工作。神经内科患者在治疗期间涉及到护理项目较为繁多,且治疗所用设备类型同样极为丰富。对于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提升工作,自然需要纳入到护理管理的内容中。需指导护理人员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学习,使得其能够准确无误地对各类新医疗设备进行操作,使得护理护理工作更加专业[7-9]。⑥建立护理意见反馈点。为达到提升护理质量,对各类护理风险因素合理控制的效果。需要在科室内建立护理意见反馈点。患者可随时向护理管理人员反映在日常护理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完善之处。并结合患者反馈建议对护理方式进行改进。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另采用百分制评分法评估两组的护理质量,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护理质量越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交由患者或家属填写,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体划分为不满意、较满意和满意3个级别。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来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资料统计显示,观察组(n=50)出现皮肤损伤1例、坠床/跌倒1例、窒息/意外拔管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00%;对照组(n=50)出现皮肤损伤3例、坠床/跌倒3例、窒息/意外拔管1例、护理文书记载错误1例、护患纠纷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8.00%。组间比较观察组风险事件率更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8,P=0.009)。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n=50)护理质量评分为(97.1±1.4)分,对照组(n=50)护理质量评分为(90.9±3.9)分,组间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0,P=0.000)。

2.3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问卷结果显示,观察组(n=50)对于护理服务满意44例、较满意4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96.00%;对照组(n=50)对于护理服务满意39例、较满意5例、不满意6例,满意率88.00%。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更高,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P=0.037)。

3讨论

从临床来看,由于神经外科患者的特殊性,在护理中出现各类护理风险事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不仅会对疾病的治疗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10]。在该次研究中通过对过往工作经验的总结得出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及护理人员。①从患者的角度来讲,更多的是由于意识上的不足,比如:缺乏对于疾病的认识,容易出现各种负面心理,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②在治疗中无法正确认识行为的对错,加之由于身体原因容易出现跌倒、坠床、压疮等情况;③护理人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很难长时间维持较高的专注度,导致错误操作行为的发生率提升。研究中根据各类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护理措施,严格落实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宣教以及各类设施、设备的安置;护理人员则重点进行了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提升操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研究结果的各项数据对比提示,观察组在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3项核心指标比较上,观察组均占据明显的优势(P<0.05),这也从侧面提示了在总结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的条件下调整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综上所述,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总结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护理方法能够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方法经临床验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值得借鉴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华,杜伟娴,陈敏清,等.神经外科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938-1939.

[2]李惠.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3):1-2.

[3]孟巍,曲建平,伊昕昕.分析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及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7):197-198.

[4]赵青荣.神经外科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24-225.

[5]祁海薷.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1):294.

[6]谭帮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7):47-48.

[7]李燕芬,郑再菊.神经外科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13):1210-1211.

[8]方丹嫔.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8(3):218-219.

[9]王艳艳,沈陵,杨宏伟.神经外科患者住院期间不安全因素剖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校医,2012,2(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