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要素范例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工具;素质要求

1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1.1会计业务的现状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随着相关行业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和稳定。从会计发展的范围来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会计工作也开始与国际接轨,相关制度与操作实务也将国际化。从社会的信息化角度看,信息技术使企业管理方式从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财务部门逐步从独立职能部门融入集中管理群体,财务业务一体化成为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会计的主体职能正从财务核算转向支持企业管理决策。从企业的分工角度来看,有了专业处理会计业务的会计计账公司,许多小微企业将会计业务外包,出现了无专门会计人员的企业。

1.2会计工具的现状

在会计电算化阶段,会计电算化软件主要承担账目的统计,但会计人员要录入大量的凭证,需要核实相关票据,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完成会计核算,生成会计报表。进入会计信息化阶段,通过构建或引进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物资资源(物流)、人力资源(人流)、财务资源(财流)、信息资源(信息流)等管理功能融为一体,大多数的会计凭据由业务人员自行填制,不再需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企业财务与其他业务系统融为一体后,为企业员工及决策层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云会计”。所谓云会计,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由专门的服务商负责软件、硬件及其系统维护等事务的在线会计信息系统服务,客户利用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访问其在线会计信息系统,以实现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会计管理功能。

1.3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

对一个企业,不论其行业背景和企业规模大小,从国家法律要求和企业管理两方面来看,一般都需要会计人员。随着计账公司的出现,大量需要仅承担票证录入和票证复核的掌握基本会计技能的低端会计从业人员。同时,由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双重因素,大中企业需要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又需要既熟悉会计业务处理,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员。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后,进入会计行业基本没有了“门槛”,低端会计人员的从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2.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每个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但对于会计这个特定岗位而言,掌握的企业商业秘密更多。一是要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不为个人私利泄漏或出卖企业财务信息或其他业务信息。二是要强化法律意识,按照国家要求,不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正确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2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

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范围逐步扩大,企业与国外客户的业务日渐增多。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内会计制度,还应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外合作伙伴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及财务规则。因此,高端会计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更加多样,获取注册会计师(CPA)证书,甚至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证书,是个人从业水平得到认可的标准。

2.3具有单位业务领域的知识

随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思想逐渐深入,财务需要为企业管理决策及时提供财务现状,并预测当前管理决策对企业收益水平的影响。为此,财务人员必须了解,甚至熟悉本企业的主体业务及管理流程,对财务是否能适应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

2.4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素养,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根据“会计信息化是一项融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会计理论及实务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和系统工程。”这一概念,会计人员首先应增强信息意识,特别是信息安全意识,形成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同时,会计人员应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熟练应用。

3提升会计人才从业素质的基本途径

3.1转变职业定位观念,增强全局整合意识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行业发展的方向,是当今社会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企业管理领导和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转变职业定位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会计信息化水平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会计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业务一体化是企业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错误地认为财务部门只是一个独立的管理职能部门,更不能认为会计只是一个管钱、管账的岗位,应站在如何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视角,融入企业主体业务管理中,努力服务于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和科学决策。会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和监控,要有全局整合意识,及时准确地预测经济前景,提出各种经济备选方案,拟订各项经济计划,从而使会计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的预测分析,切实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成为决策参谋助手,从而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效能。

3.2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学习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改进会计工作,提升会计效能的重要保障。从会计电算化进入会计信息化,许多会计理论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些甚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理论学习,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会计信息化为实现会计目标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但会计目标仍然是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二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进行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会计主体仍是会计服务的对象。三是会计不但要管理历史的财务状况,还需要考虑当前的市场价值,注意历史与现实价值的综合计量。四是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将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将随之提高,需要注意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3.3拓宽业务知识视野,提高会计实务能力

为适应企业业务的国际化,以及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需要更广泛的业务知识。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扩展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财政与经济、工商与税收、市场与贸易、证券与金融、法律与惯例等经济类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谈判与沟通、组织与协调、哲学与逻辑等管理知识与技巧。为了更好地融入企业管理团队,会计人员应更多地了解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会计主体相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件、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人文常识,及其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业务范围和人事关系等企业情况。同时,从提高会计核心业务能力角度,会计人员应深入学习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和国际会计等会计理论知识,还要熟悉我国的《会计法》《会计准则》及相关行业的会计规则,以及国际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等。会计账务处理应借鉴和遵循行业会计规则及国际会计惯例,避免账务处理出现法律责任和经济纠纷,通过合理合法的账务处理,维护企业的经济权益。

3.4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业务的时空范围日益扩大,企业会计信息的范围也随之快速扩大,对会计业务质量不仅要求全面、客观,还要求及时、精准。最大的变化在于会计工作方式从事后财务核算前置到了投资收益预测,实现了财务事后监管扩展业务的全过程监管(事前、事中、事后),为管理层及执行层提供了及时的预警及依据。虽然ERP系统给会计提供了功能更全、功能更强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块,但不能完全满足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还是需要会计人员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对会计信息进行针对性处理。因此,会计人员要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于少量、单一数据,会计人员要学会用使用Excel、WPS等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对于大量或多来源数据,会计人员要学会借助数据库软件进行统计汇总;对于海量数据,会计人员要学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专业化处理。

3.5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升个人信息素养

进入信息化时代,会计人员要跟上会计行业发展的脚步,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已成为当今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的个人素质。由于知识总量已不可计量,且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一个人不可能学习所有知识,选择性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搜寻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会计人员要想提升信息素养,需从建立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四个环节入手。第一,建立信息意识就是培养其对关注信息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第二,学习信息知识就是准确认知信息本身,以便更好地辨别信息,获取、利用信息。第三,掌握信息能力就是要具备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处理及利用的能力。第四,培养信息道德就是要养成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的自我约束习惯。此外,会计人员尤其要建立信息安全意识,通过提高信息技能和工作责任心,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和防范商业秘密的泄漏、盗取,这是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核心和首要问题。会计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会计人员应该有全局意识,考虑问题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实现财务与业务部门及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会计人员还要学习、熟练掌握企业的业务运转流程及内在业务要求,从传统的以计账为主要职能,转换为以实现企业效益最优化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取向。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业务工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除此之外,加强信息的预测和决策能力也至关重要。会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和监控,及时准确地预测经济前景,提出各种经济备选方案,拟订各项经济计划,从而使会计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的预测分析,切实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成为决策参谋助手,使会计人员的效能得到最大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鑫.从信息化视角透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3).

会计要素范文2

(一)政府还贷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统筹监管通行费问题,政府统一收取,并同意开具相关的发票,具有相对的标准形式。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政府在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时是按照高速公路的车流量来进行制定的。行车较多的公路有较少的收费,反之,则收费较高。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修建费也通常不能在制定的时间全部筹集。

(二)经营性模式

在经营性模式下,是由相应的建设公司进行项目承包以及修建,将高速公路作为一件特殊商品,由高速公路在运营过程中获取的收益作为资金对债务进行偿还。在这种模式下,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通常是由修建公司将其收费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的,对于车辆通行费的确定显得更为重要,是公司的重点管理项目,必须引起公司的高度重视。

二、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涉及范围广,资金管理相对复杂

高速公路的施工具有周期长、资金清算较为复杂等特点,再加上各个项目分别由不同单位承包,结算时间各不相同,资金结算较为松散,由此可见,修建过程中造成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二)资金投入多

高速公路的修建通常都是在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而且公路距离较长,相对于修建高速这种大工程而言,常常会耗资上百亿,自己投入规模庞大程度可想而知。在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每辆车的过路费仅几十元,多则上百元,相对于几百亿这样庞大的数字回收期相当长。

(三)现金管理难度大

由于刷卡消费比交现金消费更为麻烦,对于大多数不经常走高速路的市民来说,更多的会选择较为方便的现金支付。但是现金的管理程序更为复杂,对于现金的盘点以及核查是一项复杂的程序,难度较大。

三、高速公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松散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快速铺开,因此在资金管理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由于项目不同,又同时分包给不同的开发商,因此,资金结算的时间各不相同,这就给财务带来了麻烦。新加入高速公路建设的公司没有相关的经验,在资金方面制定的相应措施约束力不足,有的单位甚至对于财务核算和监督不采取分岗制,为财务管理和现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助长了贪污和腐败现象。

(二)财务人员综合性素质低

在高速公路中的财务会计核算具有特殊性,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应的会计技能,会计人员还要具有相应的工程相关的知识。施工单位所聘请的会计人员往往只是应对平时的账目,缺乏工程方面的技能。

(三)负债比率过高、财务压力大

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会花费巨额资金,动辄几百亿,根据相关规定,建设期内,建设期内,自有资金需达到35%以上,因此,企业筹集资金的压力巨大。企业会应用发行债券以及银行项目资金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发行债券、银行贷款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这对企业来讲也是一项压力来源。在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资金回笼较慢,面对如此巨大的利息压力,必须要相应的管理会计对资金进行管理。

四、如何加强高速公路建设中管理会计的应用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管理会计对于资金的运营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会计的重视力度,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企业的领导作用

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企业领导的关键作用。对管理会计的监管工作首先是要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对于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要统一筹划,加大对于管理会计类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的推动管理会计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工作指导

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工作指导,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强化对管理会计的指导工作。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初步阶段,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宣传,管理会计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的成功应用,必将使得管理会计的迅速发展,促进资金的运营以及资金管理新模式的产生。

五、结束语

会计要素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人才;素质要求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更需要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专业素养的人才,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的业务水平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此项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所以,必须要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有一个充分了解,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为自己开展工作提供依据。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保证会计人员的基础素质,也就是要具备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倡导下,财务工作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会计人才必须要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了解背后的会计准则及各项财经法规,这样才更有利于财务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会计人才需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因为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只有掌握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掌握各种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才能对财务信息进行高精度的分析和融合,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发展。最后,财务管理需要会计人才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能够对社会变化及市场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更需要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进行各个环节的确认、计量,因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企业内部会存在很多个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所以要想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的程度,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的会计知识体系,让他们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去处理并解决财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确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会计工作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它不仅需要专业的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这也是会计人员从事这个职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证会计工作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所以财务管理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更高,不单纯的要注重职业操守、不徇私枉法、不弄虚作假,而且还要遵循以下品质:首先,要心存戒惧敬畏法律。按照《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会计人,而且会计人才只有充分掌握财经法规,对国家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有所了解,才能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做到知法、遵法、守法,在工作中洁身自好,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会计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对于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当中,确保工作质量,严厉抵制各种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发展。其次,要诚信做事踏实做人。会计人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身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只有用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才能让财务数据信息更具有说服力,才能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营状况,这也是职业道德的关键之所在。不论是对于领导还是同事,都应当保持足够诚信,按照上级安排科学开展工作,严格执行董事会的相关决议,依法依规,公道办事,和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诚信还应当面向全社会,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诚信纳税,并将各项工作充分做好。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遵纪守法,保持廉洁奉公。在相关规定下,科学规范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相同步,对企业机密严格保护,对企业机密严格保护,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建设过程当中。最后,要严守秘密维护企业利益。因为岗位特殊性,财务人员或多或少知晓一些企业机密,而作为会计人员也必须要对知晓的会计信息保密。诚实和守信,爱岗敬业,也是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财务管理人员更要严守秘密,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保持对企业强大的忠诚度,维护企业利益,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切为企业着想,并为单位发展出谋划策。

三、内外协调的能力

财务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服务部门。基础的财务报销侧重于服务性,而财务决策更偏重于综合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是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所以说内外协调能力也是其重要素质要求之一。首先,做好对上汇报。面对开放的世界市场环境,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等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研究单位现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充分利用财务机会和财务管理能力,为单位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作为最高层决策层的好参谋,财务管理人员应利用专业知识,对最高决策层的各项决策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为最终采纳定案做出决策提供依据。做好认真倾听和及时反馈工作。对于上级命令,不折不扣的执行,即使自己有不同的观点见解,也不可抵触和指责,做到坦诚告知即可。及时将工作结果正常汇报向上级,不能被动性的开展工作,一切依靠上级过问。并且,还要合同级加强沟通。财务部门是与单位各部门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之一,只有有效沟通才能减少矛盾,达到团结协作,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良好的沟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沟通能直达目的避免失误,良好的沟通还能财务工作价值得以实现,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整体优势,更能使决策者能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可靠的分析,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第三,做好内部管理。财务管理是本部门的协同作战,通过策划、指挥、安排、调度形成完善的工作团体,确保其强大的战斗力,同时精心策划和组织单位的财务信息,做到科学有效的收集与整理,并将筹资与利润分配工作做好,科学合理地安排,需要尽可能的用好资金、降低成本,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或者对外来投资进行吸引等各种方式进行融资,有效控制单位融资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确保融资渠道畅通。最后,做好外部协调。良好的沟通也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人员除工商、银行人员接触外,税务部门也是交往最多的部门。如何有效沟通,争取最大的税务优惠,或者利用减税免税政策,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收益。因此,如果会计人才缺乏沟通与协调能力的话,就会影响与税务、银行等等部门的合作,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和谐性,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能力提升途径

新时期提高财务主管素质和能力的途径,一是加强学习。财务管理人员要坚持终身学习,首先要努力学习了解国际国内财务专业业务知识,才能保证各类业务中会计核算的准确和完整,其次要运用财务专业知识,在决策和预测中有效的发挥会计职能,才能作为单位领导的参谋助手,如果不懂国际国内政策法规,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加强学习国际国内财务专业知识应当是当务之急。二是创新管理。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盈利,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下,对于经济发展规律严格遵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项资金活动科学合理的组织,并将各项财务关系充分地处理好,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获得更高的利益,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财务管理人员是单位管理的基础,在世界经济大潮中,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依靠优秀的人才和创新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创新管理才有出路,只有创新管理才能使企业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只有创新管理才形成人人想干事的局面,只有创新管理才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日渐深入,竞争形势变得越发激烈起来,面对当前的发展趋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工作水平。所以,会计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协调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这样才能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红雯.现代企业高级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J].中国商论,2019(8).

[2]陈雪球.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J].时代金融,2018(12).

[3]季翔誉.财务管理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J].环渤海经济?望,2017(11).

会计要素范文4

校企合作在培养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为顺应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蝶集团等企业展开合作。校企合作提高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度,在推进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前校后厂等合作的同时,通过共同帮带、研发、引进、内培、兼职等方式,“金蝶会计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了本院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增强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

通过校企合作,促使教师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突破学校办学围墙,将理论用于实践,真枪实战,在努力促进学生学做合一、职业素质形成的同时,教师首先贴近实践环节,接受企业环境、企业实际运营方式及管理体系的实地操作训练。教师边干边教,学生边干边学,利于教师从自身经历和体会出发,用意志品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职业兴趣,从而使教师职业观念增强。有些高职院中部分会计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存在功利思想,迫于晋升职称等压力,教学疲于应付,缺乏奉献精神,教师单单讲,学生呆呆学,过程缺少交流,忽略对学生从业思想、从业观念、职业道德与从业价值观等进行引导教育,职业观念淡薄。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后,学院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专门制定了《会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项目研究、技术服务、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建设、编写实训教材、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促使每位会计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一个月,特别是无企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每三至五年就要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或开展社会服务半年以上。这些教师通过深入管理、服务一线,亲身经历企业会计领域目前的管理现状,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从业情感和职业观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增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有利地推进作用。

2.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是通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衡量的。校企合作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管理、服务与课题项目研究过程,与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企业人员交流学习,获得宝贵的会计从业经验,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组织教学,让企业专家、岗位能手参与教学,共同打造专业技术教学团队,让教学更贴近实际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从而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把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实现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

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相对高职教育要求偏低,而部分新招的中青年教师,学历达到要求,但职称与教学经验又不够。并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信息相对封闭,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会计从业能力、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缺失。

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着力打造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的会计专业技术教学团队,实施订单培养。通过专业建设研讨,校企联手根据当前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方向,如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连锁经营财务经理方向)等,共同拟定未来几年的招生(聘)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联手设计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融入行业标准新内容的课程与教材。通过打造会计专业技术团队与会计专业过程开发、教学组织,有力地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个性

高等院校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职院校除了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直接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服务于企业成了吸引企业深入合作的另一有力保障。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高职会计教师要具备“解惑”能力,作为从教者帮助学生直面社会、人生难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专业疑难攻克能力。

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在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课题、共建项目的同时,开发了教师的职业潜力,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水平,这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个性形成。由于会计首要遵循会计准则的职业特点,过去多数会计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观念陈旧,这无法与当前会计行业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也直接影响高职会计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的开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建创办金蝶会计学院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师打开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学院制定政策规定会计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脱产深入企业,共同开发软件,组织或参与企业课题、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咨询、开展员工培训等服务。并在时间、设备、资金上予以政策倾斜,让教师真正走出校园,面向企业,面向行业学术研究与理论前沿。通过校企间的亲密合作,调动了会计专业教师投入教科研服务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为引导学生热爱会计专业、钻研业务知识,根据“90后”学生的智能与个性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展现出蓬勃的教学活力。校企共建挖掘了教师职业潜力,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培养了教师创新与攻坚精神,发展教师职业个性,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在社会上有力地发挥了示范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

会计要素范文5

关键词:钢轨;快速打磨;技术管理;打磨策略;效果分析

1钢轨快速打磨的必要性

高速铁路运营行车密度的不断增加,给在有限的天窗时间内对钢轨实施打磨养护作业带来了挑战。如果钢轨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打磨养护,其表面疲劳伤损导致钢轨寿命下降、波磨不平顺导致弹条伤损等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为适应高速铁路钢轨高效、高平顺性的打磨需求,北京铁福轨道维护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福公司)从德国引进HSG-2快速打磨车,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多条高铁运营线路上实施快速打磨,快速打磨技术已得到广泛认可并获得了成功的运营经验。

2钢轨快速打磨的科学管理

作为钢轨打磨技术服务输出的打磨车配属单位,在开展技术输出工作的同时,为适应高速铁路的行业背景和现场需求,应实现对钢轨维护的科学管理。钢轨打磨是工务设备维修保养、提升线路运行品质、保证钢轨设备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打磨方案和策略才能对钢轨进行科学、可靠的维护。通过对预防性打磨的打磨理论、打磨周期、打磨策略和打磨后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可以更加科学地指导打磨作业,从而提高打磨作业的效果和效益。在实际作业中,打磨车配属单位应具备制定打磨技术方案,参与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实施钢轨快速打磨作业,编制自验报告,参加钢轨快速打磨质量验收,负责钢轨快速打磨车的运用管理等能力;同时打磨车配属单位也应配齐打磨作业质量检测设备和工具。打磨前期,调查钢轨线路总体状况、摸清线路主要病害,根据调查数据评估钢轨运用状态、制定打磨方案;打磨现场质量把控,对钢轨打磨作业后的轨面状态进行测量,及时调整打磨模式,保证打磨质量的安全可靠。通过对打磨后数据的采集、分析,进而对整个打磨效果进行验证、确认。预防性打磨和预打磨一般应在通过总重在0.3Mt或打磨后15天左右(不超过一个月内),开展后期验收及效果评估。跟踪运营状态下钢轨的轨面状态随时间与载重量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指导钢轨的长期可靠性管理建立基础。考虑国内高铁的运营情况,建议通车10~15Mt左右或6~12个月作为调查频率,进行一次轨面状态的调查。

3钢轨状态的评价及测量

对高速铁路钢轨的运用状态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是实施钢轨打磨的前提条件。钢轨通过生产焊接及运输,并以一定的几何尺寸安装于线路之后,在轮轨长期的滚动接触下,其状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目前主要从钢轨磨耗和疲劳两方面开展调查评价。

4钢轨快速打磨的技术要求

针对线路状态的评估科学地制定钢轨打磨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打磨周期、打磨策略和打磨模式的确定。钢轨快速打磨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轨头打磨范围、打磨深度、病害整治质量。

4.1预打磨

预打磨主要目的是去除轨面脱碳层、施工过程中的轧痕、擦伤等病害,同时得到合理的钢轨型面。新铺设上道的60N钢轨,应在轨道精调完成后采用钢轨快速打磨车进行钢轨预打磨,并应满足廓形和打磨深度等要求。结合快速打磨车性能及轮轨接触关系,建议快速打磨车打磨轨头覆盖范围如图2,其中非工作边Y+20mm~Y+10mm不低于0.2mm,工作边轮轨主要接触部位Y+10mm~Y-20mm在0.3mm左右,使钢轨廓形保持在合理的公差范围内,同时保证脱碳层有效打磨。

4.2预防性打磨

已开通运营的高速铁路,钢轨预防性打磨周期按通过总重和运行状态确定。钢轨预防性打磨宜采用钢轨快速打磨车与钢轨打磨列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20~30Mt通过总重进行一次快速打磨。轨顶中心区域不宜小于0.1mm。

4.3修理性打磨

当钢轨轨头实际廓形与目标廓形偏差较大,或存在超过钢轨病害整修限度的波磨、光带不良等病害时,应及时进行修理性打磨,见表2。当打磨量不大于0.2mm时宜使用钢轨快速打磨车打磨,打磨量大于0.2mm时宜使用钢轨打磨列车打磨。钢轨快速打磨后,打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10μm;直线和曲线下股轮轨接触光带应基本居中,曲线上股轮轨接触光带应偏向内侧;钢轨无疲劳裂纹、无连续发蓝带。对波磨病害,钢轨打磨后应符合波磨打磨验收标准。

5钢轨快速打磨的效果分析

5.1预打磨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生产铺设钢轨存在60、60N两种钢轨型面,其中60N是在60轨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内高速铁路的轮轨匹配关系而设计,且目前已在国内新铺设线路上推广使用。对于铺设60N型面的高速铁路钢轨,可适应国内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的需求,一般情况无需专门再设计预打磨的廓形。对于新铺设的钢轨,进行预打磨主要是消除钢轨表面的脱碳层、表面擦伤、铺设时在表面造成的压痕和划痕、消除现场焊接点的轻微不平顺。使钢轨在运营初期使轮轨关系处于合适的硬度匹配关系,避免病害的过早出现。对新线钢轨可通过快速打磨车实施6~7遍打磨,达到预打磨的既定目标,在磨削量范围内,廓形满足要求,且打磨质量稳定,磨削量和轨面硬度均达到合理范围,有效对轨面脱碳组织进行了打磨。截至目前,铁福公司利用快速打磨技术已对兰新客专、西成高铁、哈牡高铁、成雅高铁、杭黄高铁、大西高铁等线路实施了开通前的预打磨作业。

5.2预防性打磨

预防性打磨主要对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层进行打磨,在轮轨几何接触关系合理的情况下,打磨量不宜过大,轨顶轮轨接触位置打磨量应在0.1mm左右,主要进行抛光处理。对钢轨运营期间定期实施预防性打磨,可消除或减轻轨面伤损,预防或减缓接触疲劳、波磨等轨面病害的产生和发展,延长钢轨使用寿命,使轮轨接触关系长期处于合理范围。截至目前,铁福公司利用快速打磨技术已对京沪高铁、哈大高铁、郑西高铁、京广高铁、大西高铁、沪昆高铁、宁启客专、贵广高铁、南昆高铁、南广高铁、哈齐高铁、哈大高铁、徐兰高铁等线路开展了周期性的预防性打磨作业。

5.3修理性打磨

国内高速铁路线路高速区的钢轨波磨波长一般为120~150mm,波磨波长与列车速度耦合作用产生的特定频率会使轨道结构产生较为明显的高频振动分量,并引起轮轨垂直力以及钢轨、轨道板及底座板振动加速度的增大。通过少量多遍钢轨快速打磨修理可将常见波段的波磨进行出色的平顺性改善。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速有砟线路钢轨部分线路出现焊缝平直度超标,接头附近出现低塌现象。引起了车辆轨道结构的异常振动带来的异响噪音,同时使道床状态参数支撑刚度和道床密实度下降;现场检查焊缝异响处附近存在扣件松螺栓和轻微吊板多处,需定期进行人工改善轨道支撑刚度和弹性。对异响区段实施钢轨快速打磨后,各波段的不平顺得到有效消除,降低了高频振动,消除了行车异响,减少了工务的检查和养护的工作量。铁福公司利用钢轨快速打磨技术已成功对石济客专、宁启铁路、南广客专等线路的钢轨进行了平顺性修理打磨。

6结语与展望

会计要素范文6

关键词:环境会计;确认;计量

会计要素也被称为财务报表要素,它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只有对会计要素做出科学严格的定义,才能为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环境会计要素是基于会计环境的存在而又服从于环境会计目标的需要而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的经济因素、自然环境资源因素以及环境管理的内容决定了企业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某一会计主体会产生怎样的环境事项,而环境事项的货币表现形式决定了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而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则构成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支撑点——环境会计要素。

一、环境会计要素的确定

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但主要分为以下4类观点: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二是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收入和环境收益;三是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四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五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境损益。四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二是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三是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损失和环境收益。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1]。

我们认为环境会计“三要素论”不够全面,因为企业的环境活动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导致环境负债。“四要素论”的观点没有考虑环境资源所有者或使用者在企业环境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六要素论”的主要目的可能是追求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其可操作性较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对环境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环境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更多的是表现为隐性收入,与企业一般意义上的收入有明显的区别,在确定环境损益时,可以将其与环境支出对比,以评价环境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但如果把环境收入作为一个要素单独核算,在实务中很难操作[1]。依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以及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环境会计的要素确定为五要素,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这样可以使环境会计像传统会计一样进行复式记账。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是指利用确定的货币形式,对企业环境活动所引发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等进行复式会计记录,并使之按照环境会计复式记账的账户设置归类核算。然而,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不同,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应承担责任的环境活动。企业应承担责任的环境活动有些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关,有些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关。凡是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环境活动都应当纳入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系统,并保持与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兼容;凡是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关的环境活动,因无法采取确切的货币计量,很难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相互兼容,在现阶段,我们应视其重要性要求,可以编制环境报告书进行披露[2]。

二、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所谓会计确认是把某个项目作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者其他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或列入最终财务报表之中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体现为将经济业务传递的数据利用文字表述和金额归集于账户之中;第二个步骤体现为最终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表述的过程。前者可以认为是初次确认,而后者则是一种再确认。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条件,是会计循环的初始环节;会计确认的对象是会计对象要素,会计确认的归宿是财务会计报表。

美国FASB在第5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应符合4个基本的确认标准。凡符合4个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这4个基本确认标准为:(1)可定义性。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项目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3)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这4个基本确认标准渐渐为各国所认可和遵循。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它是将涉及环境事项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主要有:(1)可定义性。在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凡是能用货币、指数、实物等计量或是可用文字叙述的信息都属于企业环境会计确认的范围。在具体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各个要素的定义和特征以及文字说明中的包含的内容,将环境事项归集到相应的要素。(2)可计量性。环境事项必须具有可计量性,才能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然而环境会计核算可能会涉及一些非货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已不能适应环境会计计量的需要,鉴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必须建立新的计量方法,以提供环境会计信息。(3)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具体的说来就是要针对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排除不相关的数据,增加有用的信息。(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有真实可信的依据,其发生与否和金额都要经得起验证,企业环境会计必须如实、完整地反映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事项[3]。

由此可见,环境会计确认的4条基本标准也可以概括为:环境会计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是符合环境会计要素的定义,可靠地加以计量,同时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环境会计的确认最终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环境事项在财务报表表内列报的内容,概括地说环境会计确认是一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根据环境经济业务开设并登记环境会计要素账户;第二个阶段:根据登记的环境会计要素账户编制会计报表并对外披露。

三、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公告中认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记列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葛家澍和吴水澎认为:“计量,是指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4]。我们认为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计量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某一项目的实物数量;二是项目的货币表现,即金额。金额取决于两个因素: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一般是货币,包括名义货币和货币的购买力。一般情况下,只要物价变动不达到恶性通货膨胀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最近3年累计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 ,一般都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不同的计量属性,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因此传统会计一直把历史成本作为其基本的计量属性。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如何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关键是要在继承传统会计计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会计各要素的特点来建立计量方法的理论。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在建立环境会计计量理论时,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第一,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存;第二,多元化的计量单位的采用,包括货币计量、指数计量和实物计量等;第三,计量方法的灵活使用等[5]。

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应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环境会计计量模式也应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3个要素。计量对象是指企业产权范围内的资源环境的价值运动,可按照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益、环境费用等环境会计要素进行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单位,即计量尺度,是指对计量对象量化时采用的具体标准。计量单位包括名义货币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环境会计计量一般应采用简便的名义货币计量单位,但对于跨期较长的资源环境项目应采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因为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事项,我们认为应当采用各种计量方法结合使用,同时用文字、图形等形式在附注中进行详细说明。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应针对环境会计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选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货币计量,包括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清偿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折现值等,一般应在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6]。

具体到环境会计,对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体现以下几点:(1)环境会计计量上应以货币单位计量为主,以其他实物量计量为辅。(2)环境会计计量的基础,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清偿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折现值等。(3)采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计量。在环境会计诸要素中,存在着许多模糊现象,如环境资源效用的模糊、环境资源稀缺的模糊等。因此,模糊数学在环境会计的计量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乔石震,乔阳.漫画环境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李军.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研究[J].商业会计:上半月刊,2009(16):18-19.

4. 葛家澍,吴水澎.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索[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1.

5. 汤滨.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概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6):123-124.

会计要素范文7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预算会计

一、政府会计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自1949年至1978年期间,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和管理模式大多参考苏联,苏联的会计模式几乎在我国起到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关会计处于被动模式,成为指令性计划实现的工具。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财政部下设会计制度处。次年,我国出台了《机关会计工作统一规范》。1955年,财政部颁布两项制度,分别是《地方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各级国家机关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记账模式变为借贷记账制。从此,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开始慢慢走上正轨,但在“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因政治斗争等原因政府会计改革严重受挫,发展停滞不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也使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迎来了转机。1981年6月,财政部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并明确指出会计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作用。1983年《会计法》草案向29个省、市、自治区和39个中央部委征求意见,经多方讨论修改后,1984年公布《关于会计业务改革的设想(讨论稿)》,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在会计改革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指挥作用,但对于政府会计只是刚刚开始,其研究成果依然十分匮乏。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这也要求会计体制随之变革,政府会计改革也势在必行。1993年完善了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第八届人大会议上决定对《会计法》进一步补充。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给预算会计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同年,因之前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匹配现有预算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随之开启。1996年为加快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我国颁布了《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明确了以指导思想、改革目标等为主要方面的政府会计改革。1997年我国颁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次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两年颁布的三个制度和一个准则总称为“一则三制”,建立了由三大分支体系组成的政府预算会计,包含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及事业单位会计,三大体系各自分设会计科目,形成“三分天下”的基本框架;同时确立了政府会计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全口径收支资金集中核算;事业单位部分经营性业务按照应计制确认收入和费用,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按照现金制进行会计核算。这一时期,我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摸索建立适合自己的预算会计模式,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加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也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例如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采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此次创新,我国政府会计预算执行管理有了新的飞跃式发展,预算编制模式得到改善,构建起全新预算管理模式,合并了预算内外全口径资金来源,改善了财政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同时,传统功能预算按照不同的预算经费用途区分,编制多本预算,随着政府会计工作的多样化,部门预算改革势在必行,原预算编制方法渐渐淘汰,现根据部门的不同来划分,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愿望。与此相结合的传统财政资金收支方式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政府财政部门公共财政要求统一安排使用财政资金的需要,财政资金收付方式改革迫在眉睫。2001年颁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并对几个部门进行试点,此次试点通过统一管理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了统一集中支付改革的发展。2002年,我国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此制度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告的范围、内容、工作组织、填报审核等构成要素,为更好地核算专项资金设立了专门的核算制度。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加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这昭示着政府会计改革已全面准备就绪,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2009年下发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等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修正后的应计制用来确认业务发生的收入和费用。至此,我国开启了以事业单位为主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2010年之前我国对政府会计改革做了准备铺垫,随着政府会计全面改革的推进,建立一套真实准确的政府会计报告制度的需求迫在眉睫。2012年我国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的规范模型。次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更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一直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报告按照核算基础为现金制的决算报告进行汇总编制,其优点是可以如实反映现金往来,清晰明了地看出预算执行情况,便于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统计和监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现行决算报告制度无法满足当前经济需要,现金制不能够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也不能体现政府运行成本的多少,因此为满足现行经济发展对于财务信息的需要,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此次改革将着眼于启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会计体系,建立能够全方位反映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的综合性政府财政报告制度。2014年《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应计制和现金制并行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目标。2014年,人大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将行政事业单位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同时也指出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参考企业会计编制财务报告的方法,以应计制为基础,按年编制。为满足日益复杂的政府会计工作,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加强政府资产负债管理,准确核算政府工作办公运行成本,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编报会计信息更加完整准确的政府财务报告,2015年我国颁布《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此基本准则中提出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财务会计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双分录体系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财政部还颁布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17年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明确了会计报表编制的会计科目和报表内容,停用了“一则三制”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共13项制度,统一规范了政府会计财务处理要求和标准。2018年,为保证新旧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加快政府会计制度推进落实,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帮助财务人员更好地掌握准则,规范记账。从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全部执行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此制度的单位,取消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等制度。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政策新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化政府会计制度准则学习,目前,政府会计已度过新旧转换衔接困难期,正平稳运行,通过此次改革,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更加完善,职能水平提高,财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二、新政府会计准则的理论创新

(一)启用双轨制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新政府会计准则打破原有的以现金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财务会计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衔接的双会计分录核算模式,会计实务操作中同一凭证由预算会计分录和财务会计分录两部分组成,采用平行双分录记账,后期预算会计数据是用于编报政府决算报告的数据来源,财务会计数据是用于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数据来源。满足双轨制记账范围的条件:第一,归为政府预算管理;第二,完成现金收支。归为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不仅来源于财政拨款,也包括了政府会计主体上报上级单位批复的全部预算;现金收支是广义上的,而不是狭义上的货币资金,当这些业务发生时,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同时进行会计核算。反过来,像受托业务,暂收、暂付业务等不需要“平行记账”,即财务会计只进行记账处理,预算会计不需要记账处理。新会计准则强调了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财务会计是以应计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进行记账操作,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进行记账操作。现金制和应计制会计核算基础之间的差异仅在于对应收应付项目确认的差异,即:收付实现制核算项目+应收应付项目=权责发生制核算项目。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中绝大部分核算内容是重叠的,因不同的会计基础,应收应付项目会计处理的方法不同,导致出现的差异。双轨制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将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优点进行互补,在同一个业务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记账处理既相互独立又能实现相互融合,更全面地反映财务信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了八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模式

原政府会计核算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这五项会计要素,新政府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预算结余、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共八大类会计要素,其中财务会计对应前五个会计要素,预算会计对应后三个会计要素。此次改革一大创新在于政府会计第一次提出费用这个会计要素,有利于更好地反馈政府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

(三)界定了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

对八大会计要素明确了内容范围和确认标准,确保政府会计的规范统一性。在定义负债时,对于政府承担责任预计可能发生的不确定负债也进行会计核算。

(四)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及应用原则

新政府会计准则中资产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包含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及名义金额,负债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包含历史成本、现值及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核算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当确定的金额能够连续、可靠计量时,可按照其他计量属性计量。同时,将单位实际控制的固定资产全部纳入核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按年限平均法与工作量法进行折旧,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及无形资产摊销金额。

(五)构建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分别编报决算报表、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同时编报合并财务报表,全方位展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情况。政府财务报告由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组成,建立能够满足现行经济情况的财务报告体系,显著提升单位财务透明度。

三、新政府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

(一)规范单位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新政府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是按照应计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来核算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及费用五个会计要素,预算会计是按照现金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来核算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及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明确了八个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属性等,也对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了相应标准要求,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记账处理的方法,使会计信息质量大幅提高,更利于上级单位统计归纳会计数据,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

(二)夯实单位财务管理基础,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实施新政府会计准则,有利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执行预算管理要求,收入支出会计处理更加标准统一,打实预算管理的基础,健全预算管理相关制度。同时,政府会计改革使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提升财务人员的岗位重要性,单位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财务岗位,形成良性循环。

(三)统一资产管理核算制度,加强资产管理效率

原政府会计制度不要求核算资产的损耗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的资产家底越增越多,账面价值过于庞大,但其实真正的价值远小于此,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损耗费用,可以摸清各行政事业单位家底,能够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办公运作成本,准确核算其耗费公共资源的情况,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也更加完善,如实反映国家资产现有情况及使用效率,有效防控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四)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体系,加强可比性

会计要素范文8

1.按照会计要素的主体不同、业财因子的性质、弹性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区分为不同的种类。政策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产生的税金费用的因子,表现为费率、税率或计件费用。如企业按房产原值计算缴纳的房产税,房产税率旧成为企业房产税的业财因子,其他如土地使用税、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均与政策类业财因子相关。生产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的因子,如供电企业电力设施发生的材料费用与线路长度、变电站容量之间关系的因子等。营销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的因子,如供电公司金融机构代收手续费,由银行机构按照收取电费笔数或电费金额两种方式产生,金融机构的费率就成为代收手续费的业财因子。其他如营销广告宣传费、电费票据与停电通知的印刷费等均属于与营销类业财因子相关。

2.按照会计要素与业务量间涉及因子数的多少,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单一因子,是指会计要素和业务量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关系,也可称作价格因子或费率因子。如财产保险费费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费率等。复合因子,是指会计要素与业务量之间存在二元及以上非线性关系。如行为类业财因子中,差旅费与企业人员之间关系就属于复合因子。按照企业人员的划分: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人,人员级别越高,出差的频次、报销的标准越高,因而应该按照企业人员类别分别设置不同因子值以实现差旅费的精准管理。

3.按照业财因子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量化因子和属性因子。量化因子,是指能直接确认会计要素和业务量之间关系比例的因子,如人均电费、水费、劳动保护费等。属性因子,是指表明业务量特征的性质,不能直接确认比例关系,但又对比例关系的确认产生影响的因子,如资产的用途,生产用房屋和闲置房屋所产生的维修费用的差异会有显著不同,因而需将属性因子进行转化量化,其他如员工工种、车辆使用用途等。

4.按照业财因子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刚性因子,是指因子数值受法律、法规、合约等因素约束,具有不可变更性的因子,会计要素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业务量的大小。如企业适用的税率、财产保费的费率等。弹性因子,是指因子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相对固定,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汽车燃油费油耗的单价会随市场波动而变化,即属于弹性因子的范畴。

二、业财因子的获取

业财因子的取得过程,就是确认会计要素与业务量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1.业财因子的分解。根据企业规模大小、管理细度不同,业财因子确认的数量、质量会有所差异。以车辆费用为例,以车辆数量为业务量,以单台车预计产生费用为业财因子来管控车辆费用,管控就会显得宽松、没有力度。如果将每台车产生费用的因子进一步细分为油耗、车龄、车辆原值、使用用途四个业财因子,而将车辆预计行驶里程作为业务量,车辆费用的管控就会到位、有力度。由此可见,业财因子分解的细度决定了会计要素核算的细度和管控力度。

2.业财因子的收集与计算。企业确认业财因子后,需要进行业财因子的收集和数据的加工整理工作。对于刚性因子,基本不需要收集历史数据,需要确认执行的法律法规政策以

及合约方面的因子,譬如土地税税率、房产税税率、河道维护费费率等。对于弹性因子,需要采取以下步骤:其一,收集历史数据,将历年(一般以3-5年数据为准)财务数据和相关业务数据收集齐全;其二,确认业务因子计算方法,对于单一业财因子计算,采用线性分析法,对于复合业财因子采用多维尺度分析和二元回归分析法;其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离基期的远近,确定历史数据的影响权重,按权重加工成待用数据;其四,将加工过的数据按照确认的计算方法,实现业财因子的剥离确认;其五,对确认的业财因子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异常、非标因素,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政策环境、经济形势等加以修正形成可用的业财因子数据。

3.业财模型的建立。根据业财因子和业务量,由业务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确立企业所控制会计要素内容及含有业财因子的业财模型,根据管理情况,构建的业财模型大致有以下三类:(1)单一线性模型。公式为AE=αХ,该模型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只存在一种业财因子和业务量,如企业房产税模型中,房产原值为业务量,房产税税率为业财因子。(2)多元线性模型。公式为AE=ΣαiХi,该模型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存在多种业财因子和业务量,如办公费,根据企业人员类别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业财因子,以区分企业人员在办公费使用中耗费差异。(3)多维尺度模型。式为AE=Σαi(β1…βn)iХi,该模型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存在多种业财因子和业务量,而业财因子中包括一种量化因子α和多种属性因子β,如车辆燃油费,将油耗作为量化因子,将车辆用途、使用年限、排气量作为属性因子,属性因子可看做量化因子的修正因子。

三、以业财因子为依托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位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起始点,也是关键控制点,可以防止企业使用不合要求的资源,保证企业的投入在数量和价值上达到预定标准,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效使用。业财因子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应从业财因子的确定作为起点,下面以业财因子为依托阐述预算的编制过程。

1.业财因子的审核和确定。为确保业财因子的细度和精度,业财因子应经过相关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核确定,必要时还应通过中介咨询机构审查确认,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来看,确定的时间应在每年的10月以后,在次年预算编制发起之前进行。

2.企业业务量的收集和审核。根据年度目标,由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预测会计要素计量金额和相关业务量值范围,由业务部门按照业务因子对应收集对应业务量,对业务量内容与预测业务量进行比较分析,整理后形成修正后业务量报送财务部。以车辆使用费为例,由车辆职能管理部门按照单辆车的量化因子油耗、属性因子使用年限、用途、排气量、业务量预计行驶里程、预计修理费等向车辆使用单位收集业务信息,车辆管理部门归集相关业务信息后,经过审核确认整理后报送。

3.预算编制和调整。财务部门收到业务部门报送的业务量信息后,按照相关的业财因子和业财模型形成会计要素金额与预测金额进行比较分析,整理后形成预算初稿。财务部门将预算初稿按业务量和预测金额下发职能部门和预算使用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确认是否需要修改业务量或业财因子,最终形成预算定稿。以业财因子为依托的预算编制,将业务量与业务金额进行分离,使业务部门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关注业务量上,确保业务量更加精准,财务部门偏重于业财因子和业财模型的适当性与准确性,责任分工进一步明晰。

四、业财因子在预算控制中的作用

财务集中核算后,财务信息集中与业务信息不对称,要实现业财因子在预算控制中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业务信息向上归集,与业务发生单位进行分离。

1.组织扁平化是业财因子管控的前提条件。为适应业财融合模式的需要,企业管理层级需要压缩,管理跨度加大,需要改变过去直线式管理职能机构,实现组织的扁平化,管理的专业化。以供电公司为例,需要改变过去以区供电局为主体归集业务信息的方式,改按送电、变电、配电、计量等专业化信息集中。通过组织的扁平化,打破过去条块分割,使得业务信息得以按专业类别归集、审核,这也是业财因子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2.职能归口化是业财因子管控的组织保障。实现组织扁平化、管理专业化以后,业务发生单位(部门)与职能管理部门相分离,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组织和岗位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并按照其在价值链各业务活动环节的角色划分为归口管理部门和业务发生单位,从而打破以往的砍块管理,让对业务更加熟悉、了解的职能部门参与到业财融合全过程,设定业务量控制发生范围和发生标准,为财务提供审核支持,从根本上控制业务量的发生。

3.监控分层化是业财因子管控的核心要件。业财因子既使得财务业务量和价值量进行分离,同时又通过业财模型建立了紧密联系。资源使用单位侧重于管控业务的真实性,职能管理部门侧重于业务量发生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财务部门侧重审核凭证的合法性的基础上,通过比对价值量与业务量关注实际发生业务的业财因子偏离管理值情况,对偏离值较大的,财务部门有权要求资源使用单位给出合理解释,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的,财务部门有权拒绝办理相关的付款手续。

4.信息集成化为业财因子管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建立业财因子数据信息平台,整合业财因子数据收集、录入、加工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业财因子数据集成和共享,实现业财因子数据与各业务信息系统(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物料系统)、财务预算系统的集成互联。通过信息集成,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可随时观察实际弹性业财因子(如油耗、人均办公费用、差旅费用)的变动情况,偏离值较大时,可提出预警供相关部门分析查找原因。在业财因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信息集成,缩短财务与业务的距离,加强对业务量的监控,例如借助GPS定位系统,自动归集车辆的行驶距离和油耗,作为核算车辆燃油费的依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了因加私油、公车私用等形成的跑冒滴漏。同时,据此计算的业财因子能有效消弭业务信息失真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

五、业财因子在业绩考核中的作用

一般来讲,业财因子反映了每单位业务量耗费资源的水平。业财因子越低说明企业节约资源的能力越高,反之,企业的浪费越大,因而在核算期末,通过计算业财因子的实际水平,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揭示预算与执行的偏差原因,帮助企业及时堵塞漏洞,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业务量的管控提供有力依据。

2.深入揭示财务与业务的关系度,通过对业财因子的及时修订,为业财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3.通过分析业财因子的异常波动,能及时发现业务前端问题,防范舞弊及业务操控行为,保证企业信息真实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