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修总结范例

化学研修总结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1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所有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可以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采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2][3],并对这种模式在该培训项目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出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以“文献阅读”作为培训环节的起点,并围绕“文献阅读”延伸出“反思教学”“整理、汇编文献”“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在岗实践”,而“当堂讨论,专家引领”“整理、汇编文献”的结果也进一步引领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围绕“文献阅读”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参训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在岗实践”,在“在岗实践”中把集中培训期间所学习、认识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并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过若干个月的在岗实践和研究,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中汇报,主要采取“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参训教师将自己之前所学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展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专家进行点评、纠偏。在此基础上,参训教师把前期文献阅读、班级研讨、教学反思、在岗实践、学员展示等环节形成的认识和思考撰写成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发表,把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并将形成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剖析

下面以我们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国培计划(2016)”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为例,探讨在该项目中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培训项目采取跨年度、分阶段、混合式的形式开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中,本项目的定位在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并形成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一)文献阅读→反思教学

在本项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前,项目团队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宣传报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在培训前认真阅读项目团队所提供的文献。通过在班级QQ群里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熟悉,对此有系列学习和深入认识及理解的教师屈指可数。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就可以开始反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基于“三维目标”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与联系。很多参训教师在阅读文献以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触转变为初步认识和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二)文献阅读→整理、汇编文献→反思教学

培训班开班以后,为了帮助参训教师更为自主地收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项目团队安排专家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应用》相关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献阅读、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团队还邀请中国知网讲师为参训教师介绍中国知网“大成编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项目团队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理、汇编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集。让参训教师利用“大成编客”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参训教师应用所学文献检索的技术,阅读、下载相关的文献,并在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比如: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还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等等。在整理、汇编文献的基础上,参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反思教学

培训前的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项目团队提供,培训开始后的文献整理、汇编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参训教师利用中文数据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载。这个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精读和文献共读的方式。项目团队对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个创新。通过与授课专家进行商量,改变过去专家“传经送道”式的专题讲座形式,采用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前两天,印发了三篇最新发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给全体的参训教师。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4],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撰写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6]。要求全体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这三篇论文,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标注、写体会,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级研讨由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主持。主持专家围绕三篇论文提出了以下问题作为参训教师当堂讨论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为我国未来的公民奠定怎样的基础?怎样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和评价我国提出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堂转型?化学学科的课堂转型,要转变什么,该怎样转变?”为了使整个班级研讨氛围更加热烈,项目团队在研讨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将桌椅按10个人一圆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得益于组织形式的改变以及参训教师大多课前就认真反复地阅读和学习了三篇论文,加上主持专家列出了相当明确的研讨问题,整个班级研讨相当热烈,参训教师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参考三篇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既谈看法、观点,也谈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思考。针对参训教师的发言,主持专家做了深入的点评,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和提问,主持专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文献阅读→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

在多种形式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进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和第二次集中培训间的在岗实践研修期,该阶段有若干个月的时间。在岗实践研修期间,项目团队要求参训教师要积极地将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岗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大成编客”的文献整理、汇编任务。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建立的“国培计划”专题网络研修平台有关“核心素养”的在岗研修心得体会,其他参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心得体会进行回复和点评,项目团队聘请的专家也可以对心得体会进行点评、纠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训期间,项目团队将以“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形式为主开展总结提升活动,收集汇编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研修成果,并印发给全体参训教师。安排时间让参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在岗研修成果,同时遴选出若干参训教师作为代表,请他们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请专家对参训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起到固化成果和认识纠偏的作用。

(五)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成果发表,总结提升

在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等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应该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相当关键的是要及时地督促参训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反思、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指导参训教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论文的发表本身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及时总结提升研究的成果,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以后,可以通过班级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论文成果,让其他参训教师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进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反思

我们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阅读对于课题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献阅读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中,文献阅读是整个培训模式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引发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可以布置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任务供参训教师检索、下载、阅读、梳理、分类、归纳文献;也可以对指定的文献进行精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岗实践。当然,在岗实践研修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查阅文献,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要发挥主动性

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激活自身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来,通过文献阅读、反思教学、整理和汇编文献、班级研讨、学员展示、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作为培训主体,不能对“核心素养”的学习持排斥的态度,而要积极主动地接纳“核心素养”;并积极地反思“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

(三)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

在阅读国内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时候,很多参训教师都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在发生着变化。这其实也很正常,“核心素养”对于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直在动态发展着。很多参训教师由原来对“核心素养”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开始转变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核心素养”确实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指明了践行的方向,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作者:张贤金 吴新建 叶燕珠 汪阿恋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发展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13-16.

[3]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15-18.

[4]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新教师;培育机制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将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势头迅猛的当下,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休戚相关: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重要支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嘉兴建工)作为一所中职专门化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程度。为了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嘉兴建工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培养,构建形成了“新苗、新秀、匠师”三级人才梯队。嘉兴建工结合建筑类专门化学校的特殊属性以及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将市级、省级和部级工程的相关教师评优评先要求与三级人才队伍的日常培育工作相结合,针对“南湖新苗、钱江新秀、鲁班匠师”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备的评审、考核和奖励机制。近年来,随着嘉兴建工的不断发展壮大,新教师队伍持续扩大。为了帮助新教师在入校首年,增强师德师风意识,实现专业成长,嘉兴建工以培养“南湖新苗”为契机,通过树目标、给保障、抓研修、做作业,构建形成了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助力新教师迈好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一、精准制定“1”个目标:明确“五有”新苗要求

嘉兴建工根据国家、省市级政策文件中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围绕初心、责任、标准、底线和个人魅力,对新教师提出了“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脑中有谱、眼里有活、手上有招”的“五有”新苗目标。“心中有爱”即做到对学生、对岗位、对学校、对教育充满真爱,这是初心;“肩上有责”即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育人重任,这是责任;“脑中有谱”即明确课堂教学的谱、多形式教育的谱,这是标准;“眼里有活”即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主动发现需要做的事、愿意帮助他人做点事,做事细致、考虑周全、完成质量高,这是底线;“手上有招”即课堂控得住、学生管得住、班级震得住,换言之即具有个人魅力。

二、精确落实“2”项保障:提供“导师+宝典”支持

嘉兴建工在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的新人而言,起步阶段的“保驾护航”尤为重要。为此,根据新教师的实际需求,专门落实两项保障举措。

(一)为新教师择优选配指导师傅

有效运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载体,为每名新教师配备职称级别高、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德育导师和教学导师各一位,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全过程跟踪新教师班主任治班实践和教学能力提升,从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

(二)为新教师赠送“建校”教育宝典嘉

兴建工负责师资队伍培养的职能处室组织编写了《师道传承从“新”起航——“青蓝工程”之“新苗入门”宝典》,内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新苗”成长“心动力”(首年必读书目)和“新苗”蜕变360(首年校内研修项目)等校本学习素材,给予新教师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助力,引导新教师从被动成长走向主动成长。

三、精心组织“3”类研修:搭建“通用+定制”平台

嘉兴建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每一名教师在承担教职工作任务的第一年,都会碰到“自身学习松懈、教育教学实践性策略匮乏、专业技能水平不达标”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搭建成长载体,助力新教师完成首年的职业过渡。为此,嘉兴建工精心设计了三类研修培训活动。在研修形式上,讲究“有趣、有效、有情”,“有趣”即让参与度更高,“有效”即培育目标有效达成,“有情”即让新教师成长动力更足,持续优化研修过程和研修氛围。

(一)个人自主性研修

嘉兴建工为每一名新教师提供一份指定阅读书单,书单内容根据政策文件和专业需求每年进行动态调整。要求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日常碎片时间读教育专著、学教学理念、写阅读感想,同时定期开展线上线下阅读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新教师厚植初为人师的个人底蕴。

(二)团队专题性研修

嘉兴建工根据新教师的首年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组织开展“成长发展定位”“业务能力培育”“教育教学思考”三大团体研修活动,由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担任专题主讲人,围绕各自工作领域与新教师发展“蜕变”的契合点和关键点开设专题讲座。“成长发展定位”专题研修,由校党政办主任以“初为建校人”为题进行第一讲,详细解读校史与荣誉、一训与三风,旨在加快新教师的融入速度、提升认同吻合度、增强主人翁意识。师资处处长主要分享如何“做一名有规划的教师”,旨在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学会理性思考、合理定位,做一名有追求的职教人。“业务能力培育”专题研修,由教务处、学生处处长以“做课堂的引领者”和“做学生的引路人”为题,从读懂校教学周历和处理一起简单的班级小事切入,对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案的撰写、班主任管理的常规要求等业务技能进行全面解读并提出学习要求,旨在让新教师明白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功在平时、重在规范与细节。“教育教学思考”专题研修,以教科研处处长、信息中心主任为主讲人,针对日常备课授课评课、对教学叙事及论文撰写、信息化教学设计技巧等进行专题培训,旨在让新教师学会在实践中思考,以思考促实践。

(三)多维实践性研修

嘉兴建工鼓励新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是教学设计能力水平检测的最佳渠道。嘉兴建工根据省赛标准,每年在校内组织开展校级教学能力大赛,规定新教师及进校5年内的年轻教师必须参加,此举不仅帮助新教师练了胆、亮了相,更为其参加市级、省级、部级比赛苗子的选拔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开展入企实践锻炼。嘉兴建工规定新教师入职后的第一个暑假,必须在指定校企合作单位的专业相关岗位上实践锻炼1个月以上。一方面了解合作企业和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寻求适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方向,从“小黑板”走向“真现场”,为个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精雕细琢“4”份作业:执行“总结+规划”检验

嘉兴建工针对新教师首年培养,分阶段、多形式设计了4份成长作业,以督促、检验和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做一份个人发展5年规划

要求每一名新教师入职伊始,就要学会科学定位,合理设定5年成长目标,紧抓成长机会,做好5年成长规划,并于步入教师岗位两个月后提交至教务处。

(二)讲一个教育教学真实故事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期末,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感受,从小事件、真情景入手,讲述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故事。此举旨在让新教师学会总结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体悟育人之道。

(三)上一堂高质量满师汇报课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独立完成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并面向转正定级考评组和全校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和汇报说课。此举旨在检验新教师的首年专业发展成果,同时评估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

(四)写一篇新苗首年成长手记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年末,围绕个人教学、带班、科研及竞赛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以手记形式总结得失,并为后续成长设定新的目标。成长手记收入教师个人档案。

五、小结

近三年,通过实施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嘉兴建工新教师综合实力水平显著提升,在市属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获得相关荣誉41项,其中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获得相关荣誉21项,获部级奖项2项;指导学生在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1项,其中省级及以上奖项40项;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师团队首次入选“信息化教学”竞赛国赛。2018—2020年入校的12名新教师科研参与度达到100%。嘉兴建工以新教师培育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分层培养的路径进一步明晰,专题研修模块的设定,使每一位中层处室领导成为了新教师的师傅,培育模式实现了从“二带一”到“N带一”的跃变,“N带一”的师资培育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嘉兴建工师资队伍校本培育工作在近三年市属学校校本研修考核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唐科莉.支持新教师成长的全球行动计划[J].人民教育,2018(12).

[2]徐莉芳.入职培训:为新教师成长赋能[J].江苏教育,2021(23).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3

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被动,缺乏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此外,《食品化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第1学期开设,学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况且多数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较少,更不要说专业词汇,此时开展双语教学,难度相当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述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外向型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同时邀请毕业学生以切身体会讲述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双语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开始主要用中文讲授,通过简单渗透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重要的专业词汇和概念,主动找出构词规律,帮助学生记忆专业词汇,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惧,等大部分学生适应后,再过渡到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整合层次。同时,教师应随时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师资力量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兼具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尽管目前从事《食品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或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国外研修经历,况且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及环境下,口语训练较少,很难顺利开展《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困难的根本途径。然而,双语师资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支持,有步骤地推进双语教学、持证上岗。首先要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通过请学校的英语教师对其讲授一些常用课堂用语,或组织双语教师听观摩课向英语教师学习,或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对其进行听、说训练,参加校外双语教学课程培训班或到国外优秀高校进行教学研修,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选用切实可行的教材

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能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多使用近几年出版的、在国际上使用广泛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可以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和专业知识,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拓宽国际视野。然而,国外原版教材价格较高,一般学生很难承担,而且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国内高校安排的课时一般无法完成。考虑到实际情况,只对任课教师购买Fenne-ma'sFoodChemistry第4版原版教材,并从中选取授课内容所需的章节,供学生复印,既保证了教材的原版性,又降低了成本。同时,学生还可以将Fennema主编的王璋等人翻译的《食品化学》(第3版)的中文版作为参考书,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4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保证《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一种“预习、听课、复习、讨论”的4阶段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生应对《食品化学》课程中的专业词汇和教学难点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取教师的课上讲解是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英语讲授应清晰,便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知识;课下复习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能保证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讨论是学生就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食品化学涉及食品的组成、营养及加工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及相应防护措施等,内容繁多,单纯理论讲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食品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密切,如烹饪过程中蔬菜颜色的变化与叶绿素变化条件以及护绿技术相关;面包、烤鸭等食品的诱人色泽及风味与美拉德反应相关联;水果颜色的变化与酶促褐变紧密结合等。因此,在《食品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学科素养;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素养培育;教学改革;对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担负着医学本科学生基础化学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为促进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1-2]。因此,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效果与质量,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从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发展来看,自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依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均对基础化学教学展开了改革与探索,而所取得的成果也有效的推进了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3-4]。但当代医学和化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得教学中已有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更新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单纯的以知识传输式的教学已经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通过培育学生的学科素质进而带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从学科素养视域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为促进其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参考。

1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与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关系

学科素养是指,学习个体在某一学科领域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自我研修而形成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性能力和综合性学养等[5]。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一方面着重突出了学生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既学生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品格素养和合理运用学科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自我研修,既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发展的需求主动的从事学科相关知识的研究与在学习。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学科素养不再单纯的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而是通过传授与应用,将学生知识的掌握拓展至不仅要学、更要会用、还要用好的境地,以此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与理解[6-7]。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认知,同时也为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看,不仅需要其胜任现有的工作,同时还要能独立思考、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能进行终身学习,但现有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还仅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于,虽然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诸如头孢药物与酒精的严重过敏反应、中药与西药之间的排斥等,医学中化学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但教学内容中与医学实践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还相对较少,对于提高学生对医学化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还较为有限[8-9]。这不仅制约了学生医学关键能力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将新型的学科素养教学理念融入到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之中,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

2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就是针对医学人才的社会所需,从专业教育与自我研修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首先,完善教学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当代,学科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使得学生要在毕业后胜任相应的工作,其对知识的掌握就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同时,当代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结构[10]。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品格就必须不断的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所涉及的学科种类调整知识结构,以不断完善知识内容与结构,提升学生知识的涵盖量。其次,提高学生对医学基础化学课程的认知水平。在当前教学中很多学生仅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这不仅难以理解化学中的反应变化机制,同时也极易造成知识的遗忘[11]。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知,就要相应的减少背诵式的知识学习方式,通过相关医学化学案例的分析与讲解,提升学生对于不同章节知识的认知,以理解的方式学习和掌握知识,为更好的提升学习成效奠定基础。第三,合理的引导学生展开自我研修。基础化学课程教授的主要是基础类的医学化学知识,这使得课程内容很难涉及到医学领域内较深的化学问题。由此,不仅制约了学生对医学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因此,可根据学生的所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形式的课后辅导。让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本专业领域内的医学化学问题,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医疗的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3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学科素养培育对策

3.1提升专业教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自在各医学院校开设以来,均是以公共课程性质出现的。这种课程性质虽然并不影响医学化学知识的传授,但在教学的深度、广度、教学目标的要求上要弱于专业教学课程。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就必须强化该课程的专业教育程度。首先,提升课程的专业化建设。当前,虽然基础化学教学在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但受公共课程性质的影响该门课程却很按照诸如“金课”“精品课”等一流课程体系的相关指标进行建设。这种建设上的缺失,使得该门课程还难以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这不仅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也难以有效的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要提高该门课程的教育水平,就要从培育学生学科素养出发,对该门课程开展专业化的建设。既,积极利用以数字化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科技,从高难度、创新性上,构建以课堂较为为主以线上、线下等为辅,以数字化虚拟仿真为文化表征的一流的课程。其次,提升课程的专业化教育知识。当前,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的内容还主要以基础的化学知识为主,不仅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所占比重好较少,而且教学思维也以化学为主导[12]。由此,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认知其课程的重要性和理解医学中的化学反映变化。要改变这一教学不足,就必须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各教学章节中融入更多的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例举相关的典型的医学化学案例,以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分析和医学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和研究医学中的化学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医学化学的认知与理解。第三,提升课程的专业化教学师资。当前,很多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师大都毕业于化学专业,且没有相关的医学学习经历,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从化学的视角讲解课程内容,虽然这并不影响知识的传授,但却影响了学生医学化学思维的创新与建立[13]。因此,要求教师以医学的视角讲授基础化学课程,就必须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以此提高教师对医学化学课程的理解,并最终促使其能够依医学的思维讲解相关的化学知识,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奠定基础。

3.2开设专门教学论坛

开设专门的教学论坛,就在教学中对医学化学中的某一问题展开专门性的探讨,以此提升学生对医学中化学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并从医学、药学、药代动力学、人体生理、生物化学的视角分析,其产生化学变化的相关机制与机理,以此引导学生对医学化学中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与探索[14]。首先,教师的有序引导。在医学化学领域中由很多问题尚处于探索之中,如果将这些还不明确机制或机理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不仅难以明确医学化学课程的教育意义,还容易造成学生认识的困惑。因此,教师应依据各课程章节的知识内容,有序的选择一些既明晰其机理又具有广泛研讨价值的医学化学案例作为论坛内容,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的广泛讨论,提高学生对医药与人体产生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并以此达到学生医学化学思维培养的目的。其次,师生的集思广益。教学论坛的目的就是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因此,论坛的研讨必须要贴近工作实际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每次教学论坛的主题,是师生都能接受且能够产生共鸣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在每次研讨前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通过师生的集思广益明确每次教学论坛的主题内容,并确立好相应的研讨方向及问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在论坛上更好的提出自我的观点和见解,展开实质性的辩论奠定基础。第三,邀请医学专家讲座。医学专家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对医学中的化学问题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邀请医疗专家为广大的学生讲授医疗中的相关医疗、药学中的相关实践案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化学的兴趣,同时其病理机制、药代动力、有氧氧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医疗化学表征,也能够让广大的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在医疗、药学中的重要性,以此推进学生自觉的从事医学基础化学课程的学习。

3.3完善课后指导

完善课后指导,就是以网课线上、线下或慕课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后学习展开对应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或者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从学生学习医学化学的过程来看,每周6学时的教学课时虽然由教师为其讲授相关知识,但相对复杂的课程内容其课堂教学时数还相对有限,因此课后的总结、复习与研究就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受课堂教学时数有限不能全部理解书本知识,而课后又难以找到教师为其解答的困境,其学习的成效受到了制约[15]。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培养学科素养,就必须重视课后的教育与指导。首先,了解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要实现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就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掌握了学生在学习中将要遇到的难题或困境,明确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需要解答的相关问题,教师就可以预先对相关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及时为其解答,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后学习与复习。其次,建立完善的课后沟通方式。良好的课后沟通方式,是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环节。当前信息化的社会为快捷沟通与交流奠定了基础,师生可以积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以慕课为特征的网络课程辅导模式,通过快捷的在线沟通,学生可以随时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汇集成问题发给教师,而教师也可以及时的对其进行回复,让学生不再因为沟通的障碍而影响知识的掌握与探索[16]。

4结语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5

一、依托课程,浸润学生心灵

一是依托传统文化教材。河北省望都县教体局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确定传统文化教材,为各个学段提供了学习的便利。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孝经》、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孟子》。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做到课前研读,先熟读、理解,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读法,尤其是字音、断句要准确。二是充分利用品德成长日记。德育成长日记的应用是一个把学生的学和习有机结合的关键点,既避免了只学不习的“长浮华”,也避免了只习不学的“任己见”,加固学习与力行并进的根本。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班级内张贴孝亲照片、办黑板报等形式,来净化学生心灵,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三是开发校本课程。我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编写了校本课程《孙式太极拳》教材,把“太极拳”列入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以校本课和大课间为主阵地,把太极拳融入教学中,学校师生在大课间练习太极拳,动作整齐、规范。通过“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太极拳练习缓解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托修学机制,加强教师、家长德行修养

一是教师修学。骨干教师的引领,团队建设是根本,而经验分享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学校成立传统文化教研组,着力打造学习型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教研活动,以推进传统文化课程为研讨主题。比如,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课程的架构,以及《弟子规成长日记》如何实施等,教研组成员都加入传统文化师资共学班,扎实开展师生诵读工程,成立经典诵读社团,让其成为师生锻炼的平台、成长的舞台,引领学生与经典同行,擦亮人生底色。学校定期组织大型朗诵比赛、诵读节、读书月等经典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践行经典。教师诵读团队荣获我县第一届经典诵读大赛第一名、第二届大赛一等奖。二是家长修学。提升家长的素质,家长课堂是支撑。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每周开展一次班级家长课堂,每月召开一次校级家长课堂。家长们学习王宝寨老师的《圣贤文化与家庭教育》,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等名家讲座,了解了教育要有“仁、义、礼、智”四端,应该注重预防教育和时机教育。随着每周一期的学习,家长明白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学习圣贤经典重在力行,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三、依托教师培训,让教师坚定信念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教师的态度与思想改变是前提。我校通过制度化的设计,让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研修成为常态,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参加县教师研修班培训,一次次全封闭师资培训让教师收获颇丰。无论是王宝寨副局长的《让经典教育回归生活》的精彩讲座,还是薛松老师所做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与落实》分享,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经典素养,帮助大家解答了工作、生活中的困惑,扫除了心中的雾霾,让教师听后有感、感后有悟、悟有所得。通过教师全员培训,转变理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培植信仰,创造氛围,为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我校还多次组织骨干教师走出去,参加全国各地传统文化师资班培训,如江苏丹阳的诚敬儒师资培训、《弟子规》夏令营、希贤基金会德修师种子培训、东方书院经典学习骨干教师培训等。

四、依托常规活动,让学生内化于心

通过早诵读、午书写、日力行、晚反思、周总结、月提升,落实日、周、月“三常规”“八个一”。日常规:每日一礼—鞠躬礼(课前、课后师生互相行礼),每日一读——早诵读(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每日一写——午书写(午书写经典语句),每日一课——弟子规(综合德育课),每日一省——日日新(写心灵日记)。周常规:每周一课—上好传统文化课;每周一评—上好综合德育课,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月常规:主题月评价总结,每月开展“德品之星”评比。具体做法是,早诵读:每天早上随着广播“让我们端身正坐,一起来诵读经典”,师生开始齐诵经典。诵读做到:三定—定时间、定进度、定坐姿。低年级读对节拍,学会生字。高年级读出韵味,理解经义,感受国学的美。午书写:每天中午在《太极》配乐中书写经典语句。晚反思:写心灵日记,对照所学经典,反思自己的行为。日力行:每天完成力行作业。

五、依托多元评价,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6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教育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初中化学实验的实施存在着学生整体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不强,多为应付上级检查和中考操作才开设实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普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即回归教学的真实目的;将实验技能作为化学教师的基本技能,将实验教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完成和落实实验教学;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物美价廉的实验;实验考试、考评要规范化、标准化。

关键词:

农村;牧区;化学实验;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又是化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既有利于化学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形成,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1]。但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尤其是在农村牧区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的开展情况令人担忧。而从文献情况看,关于中学化学实验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较多,但对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不多,故笔者对本选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更多关注,进而加大对农村牧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扶持、管理和改革的力度。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

2014年9月到2015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顺利实施,在这次培训中笔者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班的教学班主任,同时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院化学教育专业派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两名实习学生顶岗置换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共20名,分别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区的旗县乡镇20所中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对培训教师的实验培训、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听取实习学生的顶岗汇报等,了解、掌握了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初中化学实验实施的真实情况。

二、调研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实验培训

关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是“国培计划”中的一部分,深受培训教师的欢迎。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是:20名培训学员中,有3名教师不从事化学教学工作,有1名教师既是化学教师又是数学教师,有1名教师既是化学教师又是生物教师;有5名教龄1年(占总数的25%)、有4名教龄5-10年(占20%)、有7名教龄15-20年(占35%),教龄在20-25年的有4名(占20%),中教高级6名、中学一级6名、中学二级3名。从整体看,教龄、职称分布较均匀,利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与经验交流。本实验教学研究主要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为中心,以中学教材中典型实验为载体,重点引导学员共同感受探究实验、感受对实验教学的探究,学习并开发实验装置,学习药品的代用知识等,并以疑难、趣味、微型为主题分别做了小组合作与专题研究和展示。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部分教师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实验态度不够认真、严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改进的能力较弱,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仅停留于简单的、常规的演示,例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很少有人去考虑其影响因素,怎样操作才会更合理,更多是讲实验、画实验,而不是做实验。当我们拿出该实验进行细化、探究时老师们的眼中亮了,在点头认可的同时意识到确实值得思考;实验交流讨论中,年轻教师的想法较少,老教师的想法较为“传统”,整体探究意识淡薄。这充分说明,如果学生的领路人———老师缺少探究意识,那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很难培养。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

问题1:在实际的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吗,有实验员吗,具体开设哪些实验?问题2:学校的实验设备、硬件设施齐备吗,学校对实验的开设支持吗?问题3:你们怎样处理中考中实验操作,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怎样?问题4:中学现要求开展第二课堂,你们学校有关于化学的第二课堂吗?问题5:生源的基本情况怎样,针对您的学生您常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问题6:面对实验教学的现状,您有困惑吗?根据调查反馈,学生整体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不强;多为应付上级检查和中考操作才开设实验;其中有3所学校属县级较好中学,生源较好。其余多为择优后留下的学生,能在校平安、顺利离校即可,对于调皮捣蛋不学习的学生采取冷暴力即不打、不骂、不闻、不问,何谈成绩。

(三)实习学生的顶岗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整理如下:在实习学校,用多媒体上课被学生认为是“高大上”;学生实验,秩序很乱;演示实验,学生看现象、看热闹,新鲜劲儿一过就不老实了。经过三个月的顶岗实习,部分实习生当老师的热情消失殆尽。

三、改进农村牧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关注我们的学生,回归教学的真实目的

生源不好,成绩难出,没有认可,只好得过且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下,教学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给学生知识重要还是方法更重要?应注重学生的成绩还是更看重心理健康?经过这次培训,有些老师开始反思———一位教龄48年的老教师对我说:“回去我得干点事,做点实实在在的探究和研究,我想做的还不少呢!”“通过这次培训,我真的改变了对实验教学的看法,回学校后我会在教学中尝试落实”。要改变农村牧区的中学化学实验现状,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方向、方向明确了,做事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正效。

(二)落实对实验教学的真实理解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按照化学教学的需要,将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组合与设计,依据化学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化学实验完整体系[1]。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中学时期是学生真正从科学角度认识化学世界、学习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研究方法的起始阶段。化学教师作为学生们用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的启蒙者引导者,必须将实验技能作为化学教师的基本技能,将实验教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落实实验教学[2]。(三)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培训应加大对农村牧区中学化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请进来走出去,请专家、名师、有一线经验的贴近实际情况的教学案例进校。通过国培计划中的“送培下乡”、顶岗置换、脱产研修,使中学老师出来扩大见识、充“电”;使实习生深入一线获得真实体验。教会学员网上获取资源的方法,定期进行网上培训与交流。

(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物美价廉的实验[3]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要能充分地认识到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应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物美价廉的实验。微型、绿色、趣味、家庭小实验若用心好好准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可做、可挖掘的“乐趣”。例如,医用的注射器,取药方便、又有刻度、密封较好,也可作为反应的容器等;一次性输液器(带滑动调节器)代替导管,一次性塑料杯子代替烧杯,草珊瑚含片的包装可做点滴板;化肥的选用、厨房中的化学等。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比起来,农村牧区中学的实验条件、环境不好,但作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化学实验教学,依旧有很多乐趣和秘密能够探究,因此任课教师要学会另辟蹊径,因地制宜,教出自己的特色和精彩。

(五)实验考试、考评的规范化、标准化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必要规范考评标准。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考评不但要重视目标知能的测量评价,还要重视兴趣、态度、能力、观念等个性发展目标的测量评价;不但要重视目标达成结果的测量评价,还要重视主体性、合作性、活动表现、过程方法有效性等过程性测量评价以及评价工具本身的有效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简便性评估[4]。目前,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虽然加入操作考试,但考试规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随意性,不够规范关于中学化学实验的考评还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完善。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正是导致乡镇中学优质生源外流、学校衰落的重要原因。农村牧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多方的关注与支持,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有效落实实验教学。

作者:王海燕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耿虎.教育理论与实践[M].2014(29):50-52.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

[3]梁建华.四川省大竹县农村初中化学实验资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吴俊明.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下)[J].化学教学,2013(11):4.

第二篇:初中化学实验创造性改变

实验在初中化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领略化学的魅力.由于各校的教学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地气候和资源差异也很明显,有些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另外,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而存在认知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和原理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某些实验进行创造性改变,以更好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精神,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的理念.

案例1:在做“氢气的制取”实验时,点燃不纯的H2会伴随着尖锐的爆鸣声.这一现象,让学生惊恐不已,特别是对于一些胆小的女生,更是躲得远远的,心里极其害怕,使好多学生不敢自己动手去做这个实验.我对该实验进行一些改进:首先,利用一个微型的水通电装置,通过导管把产生的气体通入事先准备好的肥皂水中,一会儿,泡沫中就充满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此时点燃肥皂泡沫,就容易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这个实验简单且安全,学生看到这样的实验过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我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电视和报纸里是不是会看到氢气球爆炸的新闻,伤害了儿童的健康和安全;某庆典或大型群众文艺活动中的氢气球爆炸伤害人生命的案例……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既可以让学生对H2的化学性质留下深刻印象,又可以启发他们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思考,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

案例2:在讲“CO2的性质”时,有的学生对“在一般情况下,CO2是不助燃的.”这句话产生疑惑:什么情况是一般情况呢?CO2在什么非一般情况下会助燃呢?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疑问,我让学生感知“CO2具有助燃特性”的特殊情况,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伊始,我以出其不意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都知道CO2灭火器利用的是CO2的不助燃性,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演示实验,展示CO2在特殊情况下的助燃性.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这样的开场白激发出来.趁此机会,我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出出主意,我们该选用什么药品能在短时间内制取到大量的CO2气体呢?生1:用大理石和稀HCl.生2:这样的组合没有采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来得快.生3:用大理石和稀HCl比较好.我们既要考虑制取的速度,还要考虑收集气体的难易,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气体没有采用碳酸钠的原因可能就是基于这种原因吧……学生讨论的声音逐渐小了下来.这时我作出一个提议:我们不妨按照学生2所谈的方式尝试一下.为了解决反应速度快而不易收集反应气体的缺陷,我们可以借助洗洁精以收集和观察气体产生量的大小.这部分讨论其实就在课前的预设之内,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250mL烧杯和一瓶洗洁精,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如何进行演示实验.我先将少量的洗洁精倒入烧杯,然后加水摇匀,随后加入碳酸钠粉末,最后加入稀HCl.结果并未产生大量的泡沫.这是为什么呢?生7:多加点碳酸钠,让碳酸钠充分溶解后再加入稀盐酸.除了增加碳酸钠的质量和接触面积外,还有什么办法?学生开始讨论新提出的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个建议:把稀盐酸换成浓盐酸.我对学生的这一大胆想法给予肯定,并按照学生的提议重新进行演示实验.这次出现了预想的实验现象,迅速产生了大量泡沫,快速向烧杯口上升并即将涌出.此时,我赶紧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燃烧着的木条放入泡沫中,木条一下就熄灭了.我再点燃镁条放入泡沫中,镁条却燃烧得更加剧烈,并且在泡沫表面生成了一些黑色的固体.纵观整个实验过程,思路清晰,安全简洁,方法易于掌握,现象明显.

案例反思: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创造性改造的目的是,给学生以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把实验趣味化、简单化、安全化.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尽量地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遵循以动手演示为主,视频展示为辅的教学原则.2.要想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应该多开展实验课,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后及时归纳总结.3.对于一些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仅凭课堂上的一次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的印象可能还不深刻.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的实验,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反复观看,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复习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4.对于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家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缺少的东西可以在网上购买,同时要求学生尽量用手机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以供全班学生共同观看和学习.

作者:师君丽 单位:陕西凤翔县柳林镇唐村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一器多用方法初探

在实验室里,日常使用的仪器除了本身的“功能”作用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其特有的结构优势,结合相关实验的特点,进行仪器的再利用.比如,可以扩展仪器的功能,开发、创新教材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针管在化学实验中有许多作用.原因是针管的各种规格都有、封闭性好,操作简便、节省试剂、污染少,针筒本身透明、有刻度,便于观察.它和U型管结合,可以探究很多产生压强差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成为实验探究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例如,在探究“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吸热现象”时,取四个相同的如图装置,在三角烧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氧化钙,在U型管中放入等量的红墨水,用针管吸入等量的水,并将水注入三角烧瓶中,振荡溶解后,打开止水夹,发现第一个和第四个装置中,U型管右侧红墨水上升,溢出管外,说明氢氧化钠、氧化钙在与水接触后放热,使装置内压强增大;第二个U型管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不放热,也不吸热;第三个装置中,U型管左侧红墨水上升,说明硝酸铵溶于水后放热,使装置内压强变小。实验验证后,学生又设计出可以用针管抽取三角烧瓶内的气体,吹出肥皂泡,让泡泡飘在空气中,看氢气气泡上升,氧气气泡和二氧化碳气泡下降的现象,比较出三种气体的密度大小;还可以抽取气体,靠近酒精灯火焰推动活塞,发现氧气能让酒精灯燃烧更旺,氢气能被点燃,二氧化碳能让酒精灯熄灭.体验氧气的助燃性、氢气的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可以感知氢气球能升空但不能做探空气球的原因,实现了一次实验进行多方位探究的目的.该装置还可以检验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并可以检验溶于水后溶液的酸碱性.方法是:取两个相同的如图装置,三角烧瓶分别装满氯化氢气体和氨气,U型管内装的是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先在U型管与三角烧瓶相连的胶皮管上夹上止水夹,用针管吸取等量的少量的水,推水入三角烧瓶,振荡后打开止水夹,发现两个装置U型管内的液体都倒流入三角烧瓶中,但是装氯化氢气体的三角烧瓶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气体溶于水后呈酸性;装氨气的三角烧瓶中溶液呈蓝色,说明气体溶于水后呈碱性.再如,在研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有沉淀产生,而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的认识,较难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压强变化两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一部分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然后在溶液里滴加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另一部分学生利用此装置设计对比实验:取两个相同的如图装置,三角烧瓶中都充满二氧化碳,U型管中装水,在针管中分别吸等量的水和浓氢氧化钠溶液10mL,充分振荡后打开止水夹,针管中吸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U型管内的水倒流入三角烧瓶中,而针管中吸水装置中U型管内左侧的液面上升,但并未倒吸入三角烧瓶中,明显的现象对比,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利用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探究设计出来的精彩方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能力.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7

(一)充分调动人力资源

1.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跟岗培训中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任务本身繁重,再做指导教师无疑会加重工作负担,而且指导工作安排多为临时性的。中小学教学竞争激烈,使许多指导教师顾虑重重,不愿意把自己所教的学科或自己所在的班级作为受训教师的试验田。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一要调整培训心态,把参与教师培训作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二要作好培训准备,善于与跟岗教师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甚至主动向受训教师学习,激发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

2.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这里的管理人员既包括教师培训机构或承训学院的管理人员,也包括跟岗指导学校及派出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多重管理中,培训中心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联系各方的纽带。发挥协调作用,一是保证培训信息畅通,从派出学校到跟岗学校,从引领专家到指导教师,信息通畅是明确职责、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加强合作的前提条件。二是明确职责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上级对民族地区教师跟岗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将这些要求分解落实到承训学校、跟岗指导学校及指导教师身上。任务不明确,要求不具体,往往是承训单位或指导教师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三是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处理。培训工作牵涉面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培训失效。民族习俗问题、生活安排问题、经费管理问题,没有哪一样工作可以忽略。培训管理不仅要按计划行动,更要根据培训工作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化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成效。

(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培训的课程资源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依据,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差异、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优势,开发利用好下列几类课程。

1.立足学科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跟岗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学科教师,立足学科课程跟岗,力求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从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认识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诊断与评价的实施,都应细细观摩、用心体会、身体力行。

2.设计活动课程,增强体验感悟。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跟岗研修的活动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听、评课,而应当让参训教师身临其境,在备课过程中学习备课,在讲台上学习教学,在课例研究中理解课堂教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学习管理的艺术。设计活动课程应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要求明确具体,层次分明,有较大的信息承载量,适合参训教师最近发展的需要。

3.开发隐性课程,注重情境熏陶。教师培训的隐性课程,指培训课程设计之外,又与教师培训过程相伴随的课程资源,包括物质性课程、观念性课程、制度性课程与心理性课程。物质性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跟岗学校或驻地的物理环境,二是为参训学员营造的生活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民族情调的生活环境,对参训教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念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管理理念、教育思想、价值取向以及校风、学风等。制度性课程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学校或班级管理的运行方式等。这些东西虽不能照搬,但身在其中必定能感受到制度在管理中的价值所在。心理性课程指跟岗学校内部或培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心理环境表现为个体内情绪乐观,人际间心理相容,对工作积极主动,对培训充满期待与热情。4.注重延伸课程,追求持续发展。延伸课程指跟岗培训结束后可持续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培训专家设计的后续指导课程,以及参训教师在跟岗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团体或建立的人际关系。除了有计划的后续课程设计以外,参训教师往往都能通过短暂的学习认识几个业内专家,结识几个同行朋友,解决几个疑难问题,收获几多为师之道。所有这些都将以延伸课程的形式,定格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之中,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有人会因为培训,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有人会因培训而结交到终身的朋友。培训课程的延伸不仅是培训课程资源的延伸,更应该是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延伸。

二、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实效

教师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培训的过程。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应把握好下列几个环节。

(一)注重前期调研,满足培训需要。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特定的难题,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注重调研,立足实际,通过实地考察、问卷、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培训需求,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教育理念、行为能力、培训期待等作为培训设计的重要依据,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培训方式,强化主体参与。《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创新跟岗学习方式,一是在培训过程中推行导师制,为每一个受训教师委派多个指导教师。学术型导师,以高校专家为主,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思想引领;业务型导师,以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为学员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教学示范。二是创设参与情境,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让跟岗教师参与跟岗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参与式学习。三是研究性学习。跟岗培训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广泛,参训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跟岗学校存在的问题、为跟岗学习设计的问题等,都能成为跟岗教师学习、研究的课题。

(三)生成培训成果,彰显培训绩效。培训成果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与指导教师活动相关的有生成性教学资源,如自编教材或讲义、教学活动录像、自制课件、自制教具、培训研究论文、培训简报等。与参训学员相关的成果有学习日志、培训活动集、学员论文集及其他培训学员活动成果。显性成果既是培训绩效的体现,也是衡量培训双方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培训过程的重要标志。隐性培训成果是伴随培训过程而生成的培训文化、培训氛围,以及培训双方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受训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品德的形成等。隐性成果虽不像显性成果那样易感知,但却是培训目标的内在要求。(四)延伸培训过程,促进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会因培训结束而结束,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必须延伸培训过程。一是注重对参训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为每一个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袋,全面了解教师的参训基础、培训过程与发展前景,力求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指导服务。二是为参训学员建立后续学习平台,通过建立学员QQ群,开设博客、论坛等形式,为学员提供与同伴或培训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三是有条件开放学校培训资源,为参训学员提供持续享受学校培训资源的机会。延伸培训过程的最好方式是“授人以渔”,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培养参训教师的迁移能力,有助于参训教师把有限的学习成效应用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三、强化成果管理,提升培训绩效

伴随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必然会生成培训成果。强化培训成果管理不仅有利于彰显培训绩效,也有利于参训教师的后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预设培训成果。任何培训都有预期目标,即培训的预设成果。民族地区教师跟岗研修的预设成果,一方面要针对民族地区参训教师的实际确定教育观念目标、学科知识目标、教学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明确目标载体,比如,让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让教育观念在合作研讨中得以碰撞。

二)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培训成果的总结过程就是成果的生成过程。跟岗研修最好的学习就是参与、体验、生成,就是践行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体验教育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一系列学习成果的产生。比如,一个教学方案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反思、一堂教学展示课、一个教育问题研讨等都是培训成果的体现,个人的成果汇集成集体的成果,加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整理,不单形成成果汇编,更能体现集体的智慧,提升成果的质量,扩大成果的影响力。

化学研修总结范文8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优化对策;教学质量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来说,目前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一线的教学中还存在若干的问题。例如,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必须给予正视,否则将会阻碍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发展。

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来说,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势必会严重阻碍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每学年度都举行统考,各个学校相互比对,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层施压,最后教师要晋级晋职也要拿成绩说话,自然而然,成绩仍然成为目前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临近期末考试,各学校各教研组,层层施压,想尽一切办法,大搞题海战术,定做复习提纲,让学生走上“背多分”之路。在新授课上,教师首先完成的教学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落实和作业设计,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提升学生成绩服务的,素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这与化学实验课程改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化学实验课程培养的不是读书记忆的机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拥有是非观念的现代公民。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是当前教育的问题之一。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起引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学”不学跟兴趣的浓厚度有直接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师的“教”有关联性。为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这个行业圈子比较窄,工作之后很多的教师没有及时的开展“继续学习”。通过自学来提升教师的素养在一般教师身上很难完成,那么在职培训就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一些学校每周都会召开教研组会议,也会有公开课交流,但是起到的效果不太明显。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毕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一些老教师和没教授过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师也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建议,这也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不高。

二、新形势下优化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教师可以透过文献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促进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作为教师要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从个人、教研组到学校都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存在的教学困惑,通过集体的力量给与解决。化学实验课程是我国倡导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唯分数是从”的理念,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强化动手能力和德育教育。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上也要做到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质发展,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化学实验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相关知识,而是在课堂上,开展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上也要适当的扩充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化学实验课程针对的是全国或者全省的学情,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授课,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在评价学生上,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要强化校际合作,学科融合,加快校本研修。

(三)做好相关培训,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

针对化学课程来说,做好相关的培训就必不可少了。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专家培训、教师经验交流、赛课等形式。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化理论培训,突出实践交流。让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现身说法。强化与省教科所的联系,发挥州、市教科所的作用,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另外,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各扫门前雪”,校际之间基本上很少有往来和联系,这是不利于化学实验课程长远发展的。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是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其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编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手册,给一线的教师答疑解惑,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使已建立的教师微信群和QQ群发挥它们的作用,让这些交流的平台成为促进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加油站。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要有担当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和奉献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会总结和反思,自觉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我们相信,化学实验课程一定会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发展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徐静.初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