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审计论文范例

环保审计论文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1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审计风险比较大。

2、环境会计研究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内容还在讨论之中,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标准。大部分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难以有效平衡,这给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懂得各类学科知识,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不利条件。我国环境管理观念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就必须要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和我国相比动因不同。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会导致其内容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制定和实施环境会计准则,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核算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我国应该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还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当前,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做好舆论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也要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应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同时,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5、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2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建立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代会的报告,并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然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就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主力军作用。[1]而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发挥自身优势,科学整合资源,积极承担起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是一项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师院校在建设生态文明内蒙古中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区域开发向中西部的战略性转移,内蒙古这个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西部省份,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作为资源大省和我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生态环境面临逐渐恶化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究其根源是广大领导干部及各阶层公民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政府决策中环境伦理观缺失,企业对经济利益无节制的追求,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以及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还比较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基本理念,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新的文化思潮和教育思想,[2]而高等师范院校是这种文化思潮和教育思想广泛传播的源动力和工作母机,高师院校既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还肩负着生态道德教化、生态文明传播和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素质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因此,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理念,以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主动跻身于“绿色内蒙古”的建设行列,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以创建绿色大学为切入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的合格师资为抓手,主动地承担起倡导绿色文明,发挥绿色服务和示范辐射作用。   1.高师院校能够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的教师是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得以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提高全民生态环境素质的主要途径。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师范教育具有投入小回报高的特点,因为教师是各种知识、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通过他们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传播,其效果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所达不到的,也能体现生态文明教育大众性的特点。在师范院校的学生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职前教育了解中国的环境状况,提高认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通过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教育青少年,对促进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有其特殊意义。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切实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学生的职前培训工作,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需要,培养中小学急需的既能从事学科课程教学又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2.高师院校能够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它涉及到人们深层次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生态文明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因而它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科学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地学、生物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也涵盖了人文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体现了现代科学文理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学生主动认识自然和社会,了解来自不同角度文化的观点,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做出选择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念,并积极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科技素养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又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新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3.高师院校能够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我国现有高师院校250余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4,目前有上百万的庞大人群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3]在高师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技能等素质,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社会培养输出了大量具有良好环境素质水平的合格公民,为未来的家庭培养了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家长。这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会成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通过师范教育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的传播和辐射效果,可以达到教育一代人带动几代人的效果,对提升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高师院校能够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高师院校是传播可持续性思想、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高师院校应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设置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办学成本审计制度,通过节纸、节水、节电等节能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绿色大学的创建是高师院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标志,既有助于加深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也将会给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榜样,对学生、家庭和全社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p#分页标题#e#   二、高师院校在建设生态文明内蒙古中的实践   基于以上重要作用的认识,内蒙古师范大学自2004年开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工程”,在全国西部省区高师院校中率先迈出了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步伐。2005年,在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2007年,学校被内蒙古教育厅、环保厅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经过近八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师范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师资为抓手,以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基地,以促进内蒙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同时,积极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服务领域,开展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局长和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专项培训,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1.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力量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师资培养方案。2003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两个纲领性文件;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颁发了《内蒙古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实施纲要》,决定把《内蒙古生态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体系。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对师资培养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准确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途径、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和精心设计,改变理论教学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压缩专业课课时,增加选修课课时,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突出进行教学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力求使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构建绿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既然要着眼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一定要在绿色课程体系构建中得以体现。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绿色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了必修课,而且还开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首先,师范院校学生承担着未来的专业教育任务,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类课程列为师范院校必修课,这是促进生态文明实施并常态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生态环境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学校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导论》等课程列为了必修课程。其次,开设了多样的生态环境类选修课程。学校积极鼓励不同专业教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供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择业倾向的学生选修,从而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再次,开设了对于师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着重问题探究的实践活动课。这类课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贝迩绿色创新示范课程”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撰写出许多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如“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与内蒙古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新校区周边水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等等。   2.发挥校园教育示范功能   为了全面提高师范生生态文明素质,改变他们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学校还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绿色校园”发挥教育和示范的双重作用。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和谐的教育氛围,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培育生态文明精神,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同时,“绿色校园”还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应用的示范区,对周边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相当强的辐射度和示范影响力,[4]也将会给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榜样。内蒙古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为给全校师生创造一个优美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本着建设一块,美化一块,和谐一块的原则,投资对校园绿化进行整体规划,争取做到可绿化绿地全部绿化。特别是近年来在新校区绿色校园建设中,针对本地区水资源缺乏,而风能、太阳能比较丰富的特点,实施生态湖建设工程、中水回用工程、风力发电路灯工程、生态园建设等,既达到了改善校园环境的作用,又能发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作用。   3.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服务领域   现今,“高等学校不完全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它已经成为仅次于政府的社会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成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5]结合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走出校园,开展实质有效的培训,提高广大在职教师和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的思想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师院校推进地方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的重点和关键。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全面启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首先与内蒙古教育厅配合举办了两期面向教育局局长的培训,组织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的93位教育局局长参加了以《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专项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原则,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赢得了受训学员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本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对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认识;随后又结合自治区教育系统的继续教育,对全区3000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项培训,提升了他们从事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作能力,很好地发挥了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的传播及辐射作用。   服务于政府,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拓展的一个新领域。从2005年开始,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过信访、提案等方式向自治区领导建议开展针对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经过不懈努力,在当年11月与乌海市党委组织部达成协议。从2006年年初启动,历时半年时间,共举办了六期,率先对乌海市41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培训。培训教学邀请了国家环保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办、自治区环保厅的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授课。为使培训内容科学规范,学校编写出版了38万字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干部培训教程》。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以后,2007年6月,学校协同内蒙古环保厅承担了环保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在内蒙古的实施工作,对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等4个盟市近3000多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2011年,学校又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的“生态中国教育行动”在内蒙古的实施工作,对呼伦贝尔市200多名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以“生态旅游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p#分页标题#e#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绝不能局限于对校园内的“绿色人才”的培养,而更应该重视推进全社会“绿色氛围”的形成和带动全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提高,[6]最终应达到推广到全民、服务到全社会这样一个目标。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民营企业

据光大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70%以上的技术创新,创造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时期,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为6%,告别了以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而民营企业更是受到环保、社保、税收、贸易摩擦的影响巨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业绩出现较大的下滑,民营企业也都面临着战略转型,以实现其业绩的持续增长。平衡计分卡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于1992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以论文的形式提出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应用演变与发展,已成功地帮助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效的进行战略管理,助力这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战略管理,将战略目标依次分解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等相互平衡的绩效指标,以确定、实施和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一、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应用的好处

平衡计分卡通过四个维度结合战略地图清晰的描述企业战略并有效执行战略及管理战略。该方法已被苹果电脑,美孚、中国移动、青岛啤酒、平安保险、海尔集团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应用的好处体现在:

(一)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管理具有全局性好处

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的优势。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描述企业战略,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等指标的平衡,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围绕着“战略”一个中心点进行资源分配及协同一致的合作,容易让各级员工形成全局性思维,同心协力的力促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因而具有全局性。

(二)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管理关注企业的持续成长的好处

平衡计分卡对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业务活动进行有效测评,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不足,做到了解财务结果的同时,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本、创新及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发展,便于管理者发现战略执行中的问题,关注企业的长期持续成长。

(三)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业绩考核的公平及时性

平衡计分卡用于战略管理,首先对各考核指标等进行归因分析,分析各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追踪跨部门、跨时段的绩效变化;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后,促使企业对自身的优势及劣势有清晰的认识,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目标执行偏差及其原因,提高了信息的公平及时性。

(四)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实施指标逐级分解到部门、个人,将各指标的实现与部门、个人挂钩,全员参与,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有员工的直接参与,对考核指标有认同感,充分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加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各部门都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便于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平衡计分卡有效地实现了企业里各级部门及员工的纵向、横向协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二、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历史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原因,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施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企业在实施时需要从长计议逐步改善基础管理工作,采用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我国民营企业尽管数量多,但多数均属于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在目前供给侧改革及国际贸易争端的环境下,都面临生存的困境。各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时,需要衡量成本投入与取得效益的关系。

三、国内民营企业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及国内的企业管理专家都断言,国内外实施平衡计分卡的一半以上都用错了。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未理解平衡计分卡的实质,加之未有专业团队指导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等。笔者所在企业主要投资于成长型的民营企业,在尽调众多拟投资或已投资的民营企业过程中,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战略规划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协调机构

我国民营企业多是自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私营企业,创始人多是销售或者技术出身,股权结构上多数是“一股独大”且家族控制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国内的经营环境及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高度统一,因此,经营者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经营指标的改善上,战略管理意识薄弱,战术的勤奋并不能掩盖战略缺陷对企业长期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有的企业尽管制订了发展战略,而战略的执行因缺少有效的协调机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二)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民营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工作,企业各种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人控制现象明显,各种制度的实施也大打折扣,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制度环境基础较差。另外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多是“一把手”文化,企业的各部门负责人与创始人等非亲既故,企业初具规模后,派系斗争等内耗现象时有发生,各部门也各自为战,阻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企业文化与平衡计分卡有效实施需要的变革创新的环境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实施周期及效果不如预期。

(三)照搬照抄其他成熟企业,指标设置不合理

民营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时,设置指标未根据各自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导致指标过多,主次不分,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四)未建立高效集成的信息系统

民营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企业的OA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信息系统未有效集成,各信息的反馈滞后且数据准确性差,影响了平衡积分卡的执行反馈及实施效果。

四、国内民营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采取的措施及步骤

针对民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步骤如下。

(一)对民营企业进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造,科学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经营到一定规模后,需要按现代企业治理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有效分离。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如战略发展委员会、薪酬及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各委员会比照上市公司治理要求,制订实施细则。其中《战略发展委员会实施细则》对委员的产生、职责权限、决策程序、议事规则明确界定。战略发展委员会成员均为公司董事,一般由3人组成,主任委员由企业法人担任,聘请行业专家为外部董事兼任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另一名董事同时也为薪酬及提名委员会或审计委员会委员,这样便于企业间不同机构的协同。发展战略委员会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及发展阶段,拥有的资源,确立企业发展愿景及使命,运用PESTEL、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及SWOT分析,科学制订企业战略目标。

(二)聘请专业服务团队,科学规划平衡计分卡实施工作

民营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项目时,应招标聘用有经验的外部团队协助企业工作。同时,内部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团队,成员一般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将各项战略目标任务与KPI及OKR指标结合逐级分解到部门及个人,使得该项工作成为员工的日常可操作的工作。实现各部门工作纵向与横向协同,变成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

(三)根据战略地图,科学合理设置指标,落实奖励制度

民营企业科学制订发展战略后,根据行业状况及企业发展阶段合理的规划战略地图,明确驱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民营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在设置指标时应以财务指标为主,同时关注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平衡。分析各指标间的结果性与动因性关系,确定财务、客户、流程、学习和成长等维度的关键驱动因素,一般确定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不超过25个关键指标,指标权重5-30%,对于特别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指标设定后,需要与部门、个人KPI结合,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以OKR工具方法贯彻实施,并与能力发展及薪酬激励链接,建立配套监督机制,关注执行过程中沟通与辅导,及时奖励达标的部门及个人。战略委员会下属执行机构按季度与年度出具管理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有落实执行结果、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管理建议、回顾与分析等。同时,在执行时需密切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的对相关事项及时调整。这样,平衡计分卡将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各部门围绕战略协同化,成为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使战略成为持续性流程。

(四)运用流程再造,完善提高企业管理信息质量

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项目时,根据企业行业特性及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对运营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创新流程结合财务内控(预算)流程等进行再造,落实基础管理工作,实现信息系统集成,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的质量。

五、结语

平衡计分卡作为描述战略、执行战略及管理战略的工具,企业创新变革的管理文化及组织间的有效沟通协作是实现战略的有效手段和前提保障,将企业战略分解为一系列的指标,成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平衡计分卡是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企业管理工具,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华益.基于平衡积分卡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7).

[2]黄晓燕.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中的运用探讨[J].当代经济,2014(4).

[3]蒋磊.平衡积分卡在我国企业中的战略实施方案[J].中外企业家,2014(26).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4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公路工程建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作为施工的重要部分,对公路质量的好坏和公路安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科学化的借鉴。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面路基;压实施工;策略分析

1.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概述

1.1含水量影响分析

在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过程当中,含水量是影响路基路面强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对路基路面最终达到的密实度起着决定作用。随着密实度的增加,土壤的粘结力和内摩阻力是随之增加的。含水量越小、土壤的内摩阻力就越大。当压实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土壤抗力就会克服压实功,压实的干容重就会变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同样的压实功下压实所得干容重就越大。但是,当土壤的含水量超过一个固定的标准之后,随着含水量的不断增加,压实功下所得的干容重反而就越小。因此随着土壤中含水量的变化,干容重的数值就会呈现出一种驼峰式的曲线变化。

1.2材料配比影响分析

尽管含水量对路面压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合理的材料配合比对压实度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有效掌握和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情况下,要对公路工程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尽可能详尽和全面的掌握每种材料的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最终使配合比达到最为合理的状态。此外施工过程中,掺合料的均匀度对路基路面的压实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掺和料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将其搅拌至均匀状态,才能保证路基路面的压实度。同时,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压实质量必须对压路机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根据公路工程具体的施工情况,对压路机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路基路面的最终质量。

2.当前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土方质量不达标

在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过程中,作为主要填充料的土方,在其质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因为受到资金和管理制度等问题的影响,使填充土方质量低、适应性差,不能达到标准要求,从而影响了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最终为公路基路面的压实工作留下隐患。

2.2路基压实度不达标

路基压实度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现在施工过程当中,由于工程作业工期在时间上的跨度大,空间上作业范围广,容易在压实度上出现如压实遍数不够、漏压等问题,造成压实度不足,对路基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2.3成本投入影响质量

在当前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过程中,往往会为实现对施工投入成本的有效控制,而导致路基材料不能达标、压实遍数不达标、路基在施工过程中会比预定标准要低等情况的出现,这样就导致了路面较薄,影响了路基路面的压实质量,造成路面强度低、质量差的恶性结果。

2.4压实度不达标

路面路基的质量是保证公路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先决条件,在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过程当中,压实度小就会造成各种施工材料密度小、紧密性低、结合度低等问题,从而使雨水渗入,造成路基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路面在高负荷作业下出现变形、下降等现象,对公路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向造成隐患。

3.对施工中出现问题的优化建议

3.1严格控制土方质量

为了保证公路路基路面压实质量,在选择填充土方时,一定要对施工作业地的具体地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和科学化的分析,从而能够从化学性、物理性和适应性等各个方面综合性的考虑填充土方的选择种类。并且在施工之前对所选择的土方进行详细的试验检测和数据分析,以求在土方选择上能够达到标准化、理想化的状态。

3.2按要求标准化作业

根据不同的路面情况选择合乎标准的压路机,并且控制好压路机的压实遍数,防止压实不达标和漏压等情况。在压实过程当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作业,并时时做好监测记录,以保证压实过程当中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3.3选择最优方案

在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过程当中,为了能够确保整体质量和整体效益,要根据施工地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并根据施工时候的具体情况,对施工方案时时改进,如在低温、大风情况下,可以适当缩短碾压长度。而在高温、无风或者低风速情况下,则可以对碾压路面的长度进行合理调整,适当加长。并且根据施工材料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方案调整。如在碾压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时候,可以通过洒水的方式来防止沥青路面牯轮现象。

3.4对路基路面压实情况进行检测控制

在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过程当中,以完善相关检测规定的方式,对路面压实施工情况进行时时有效的监控,并运用先进仪器对施工质量进行整体检测,从而对路面压实施工工程形成有效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高效率、高质量。此外,施工中要严格执行标准化规范。在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过程当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对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就需要对路基路面压实度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科学化的规范,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要对施工地的地质情况和土壤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考察和分析,实现对突然种类和性质的全面了解,从而使路基路面压实的施工操作可以在科学化、数据化、规范化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规范化、合理化施工。

4.结束语

为了促进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可以高效高质的进行,就要务必做前期勘察和分析工作,同时在施工操作过程当中,对现有技术进行合理改进,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作者:魏正年 单位:阜宁县公路管理站

参考文献:

[1]夏继荣.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122.

[2]贾海军.刍议公路工程项目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2,33:168-170.

[3]张献平.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17:128-129.

[4]王教强,赵东升.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03:193-194.

第二篇:公路工程路桥桩基钻孔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也随之增多。公路工程路桥桩基作为公路工程的基础环节,其质量对于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钻孔技术在我国公路工程路桥桩基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对我国公路工程路桥桩基钻孔施工技术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桥桩基;钻孔施工技术

公路工程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施工的质量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路桥桩基作为公路工程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着公路工程的质量是否达标,对日后公路的使用安全性与使用寿命有着直接影响。钻孔施工技术在我国路桥桩基工程施工中应用比较广泛,这对于提高工程施工效率以及降低施工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钻孔施工技术在路桥桩基施工中应用的前期准备工作

1.1钻机的准备工作

钻机作为钻孔施工中不可缺少的施工设备,由于施工的具体要求、施工环境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实际施工中需要选择型号合适、性能相符合的钻机。特别是我国市场上钻机的种类各异,性能也不同,因此在施工之前,一定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好钻机[1]。

1.2场地的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施工场地是钻孔施工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实际施工中,往往将满足桩基设计尺寸作为选择场地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满足这项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纳入到场地选择工作中来,比如说,在降雨量较多区域的工地,水位可能上涨严重影响施工的正常运行,施工场地水源供水不稳定等等情况,因此在实际选择施工场地的工作中,在满足桩基设计尺寸的同时,施工场地的高度最好能够比附近环境的物事要高80厘米左右,同时施工场地尽量离水源比较容易到达的区域比较稳妥。

1.3护筒的准备工作

护筒的准备工作作为整个钻孔施工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保持桩位的固定性,同时,防止水的流入影响桩位的稳定性。护筒的准备工作中,工序和要求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结合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护筒的原材料,在实际施工中,为了保证护筒的质量稳定可靠,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或者钢板作为护筒的原材料[2]。当因为工程的实际需要对护筒的深度要求比较深的时候,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需要将护筒中的土体全面性去除,同时,通过锤击等方式实现护筒的更深入,从而提高护筒的稳定性。(2)为了确保钻孔施工的顺利进行,一方面,护筒的内径要严格控制在比桩径大的范围内,同时,护筒顶部与地下水位之间的距离要大于1.5米,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护筒在工程中的稳定性,护筒的埋设深度要合理,同时,要确保埋设的土质符合施工的相关要求。

2钻孔施工技术在路桥桩基施工中应用

2.1钻孔施工技术的质量要求

钻孔施工技术在路桥桩基施工中应用,对质量要求比较严格。一方面,钻孔施工过程中,孔洞的中心圆点跟桩径中心圆点之间的间距必须要严格控制在5厘米之内,同时,孔径的尺寸不能小于桩径的尺寸;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孔的整体性必须要强,一般说来,孔必须要保持均匀和竖直,但是在施工中如果不能够控制好这几个方面而导致孔有一点倾斜,施工人员就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确保孔的倾斜率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孔的倾斜角度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对整个后续的施工影响也不大。此外,钻孔过程中,孔的沉淀厚度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的相关规定。一般来说,在桩基钻孔施工过程中,孔的沉淀厚度必须要控制在5厘米之内,从而保证整个施工的正常进行。

2.2钻孔施工中需要控制的几个方面

(1)在桩基钻孔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不充分不全面,必然会对整个施工进程造成极大的不便,施工工作也无法有效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要根据施工的相关规定,结合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3],做好全面性的准备工作。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比如说对相关施工材料和设备的检查、材料的尺寸和规模、施工场地的选择、施工器械是否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等等。

(2)精准的绘制钻孔地质剖面图。钻孔施工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地质剖面图来进行的,剖面图的精准与否对于整个钻孔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个工作中,要请经验丰富的勘探人员来对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精准的分析,从而绘制出科学的、精准度高的钻孔剖面图,给钻孔施工作业提供科学的指导。

(3)在钻孔施工过程中,不能只是按照钻孔的流程来施工。必须要在结合钻孔施工过程中地质的实际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同时,在施工中要随时对钻渣进行取样并对样品进行合理的保存,给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与分析。此外,施工管理人员要结合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施工工作,保证整个钻孔施工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4)加大对开钻入土工作的重视。开钻入土工作对整个钻孔施工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在开钻入土工程中,要在护筒中设置适量的黄泥,同时,务必要保证孔位处于竖直方向和钻杆的垂直[4],此外,在开钻入土工作中,要随时关注钻杆的方向,如果钻杆不是垂直状态,要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合理的控制好钻机钻进的速度,如果钻机钻进速度过快,可能会发生缩孔等问题,如果钻机钻进速度过慢,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施工周期,因此,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的对钻机钻进速度进行合理的调整,既不能让钻进速度过快,也不能过慢。

(5)不管是在施工之前还是在施工过程中,要随时对钻机的钻头进行全面性的检查,主要是对其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对于磨损情况比较严重的要及时替换成无磨损的钻头,并对磨损的钻头进行补焊工作,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连贯性。

2.3清孔施工

当桩基钻孔的深度达到预期施工的标准的时候,要停止钻机钻孔作业,同时,要严格对桩基钻孔的深度和孔径的尺寸进行检查,看孔径的尺寸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在这一步工作完成后,要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可以开始进行清孔作业。在清孔施工作业完成之后,需要对该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验收,在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般都是由工地的监理工程师来负责验收,通过应用成孔检测技术,来对桩基成孔进行检测,只有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环节的施工,如果验收不合格,就需要对前面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

2.4吊装钢筋笼和砼浇筑

(1)吊装钢筋笼。筋笼的下放工作应在孔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通常采用比钻孔桩钢筋笼直径大10厘米,但不得大于钻头直径,长度为桩径的4~6倍的检孔器进行检验。在经过检验各项检验指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下放钢筋笼。;钢筋笼的制作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及设计要求来进行制作,一般是采用现场分段制作,将分段钢筋笼在孔口进行焊接和吊装,钢筋笼就位之后,必须要做好骨架的固定工作,防止骨架因为上浮而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此外,钢筋笼的入孔必须要保证在钢筋笼不变形的前提下使用双点起吊[5]。(2)砼浇筑这一工作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资料和笔者多年的施工经验,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砼浇筑工作的质量:其一,在浇筑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砼浇筑速度的控制,因为速度过快,钢筋笼很容易上浮,速度过慢,砼在下落到导管底部的阶段无法形成较大的冲击力,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桩体不均匀现象的发生;其二,可以通过对导管和砼料进行合理的处理与改进,减少堵管现象的出现;其三,在施工过程中,吊臂移动速度过快,施工节奏不好把握,吊臂移动速度过慢,不能够产生适合施工的加速度,因此施工人员要合理的控制吊臂的上下移动速度,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其四,砼浇筑过程中注意控制导管埋深,一般为2~6米,防止因导管拔漏或浇筑时间过长而无法拔管产生断桩。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公路工程路桥桩基钻孔技术的应用展开了分析和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运输工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道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质量是否稳定合格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公路工程路桥桩基钻孔技术的重视,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定来进行,同时,要结合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根据以往施工的资质资料来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此外,在公路工程路桥桩基钻孔施工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和施工企业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寻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从而推动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

作者:彭飞 单位: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路隧道分公司

参考文献

[1]NGUYENVANLOC(阮文禄).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研究[J].吉林大学,2014,23∶34-35.

[2]王小英.路桥施工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9∶235-236.

[3]胡静.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卵石层施工技术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2013,45∶120-121.

[4]王会来.路桥桩基施工与检测技术应用探讨[J].天津建设技,2015,S1∶53-54.

[5]王晶.路桥桩基施工技术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276-276.

第三篇: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环保管理与措施分析

【摘要】

公路建设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目前,我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轨道,公路建设项目逐年递增,以更好地发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但是,公路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周围环境,特别是工期长、进度缓慢的公路施工项目,甚至会对当地的地形和地貌产生影响。如果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没有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就会导致当地的水文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而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升,对公路建设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工程质量本身,而是更关注公路施工阶段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希望公路工程建设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能够产生生态效益,以将公路建设的重要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论文旨在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阶段所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强调环保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

公路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公路施工中,会对施工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特别是规模大、周期长的公路施工,使得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影响了当地生态平衡。随着人们绿色环保理念的增强,虽然公路工程建设能够改善交通环境,对环境合理规划,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周边居住的居民生活安全感下降。如果由于公路施工而导致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会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1]。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施工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这就需要在公路施工阶段将安全、环保理念注入到公路施工环节,将公路工程打造为环保型工程,并根据施工环境需要在工程施工的同时,针对性地采取环境保护管理措施,以将施工对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2工程概况

以某地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设为例。该路段的起点处于河口处,整个高速公路跨越附近山地、沟壑,一直延伸到城区内。本段高速公路为省级公路建设示范工程,路线全长大约为85.63km,公路施工中所采用的主要施工材料为水泥、商品混凝土、卵石、砂子等。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秉持着“环保型施工,打造优良品质”的理念,做到施工中对工程施工现场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还要对施工材料加以管理,避免污染周围环境,由此而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有效控制。

3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1公路工程施工所造成的环境破坏

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利于工程顺利展开。通常在公路工程项目拟建期间,会对河道进行改移,将施工现场的表土清理干净,并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挖土填土。这就难免会对公路施工所在区域的地形造成改变,同时地表植被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依赖于当地生态环境而生存的各种生物也会面临难以栖息的境地。地表的破坏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2]。特别是山地高速公路施工阶段,由于植被的消失而导致土壤被严重侵蚀,造成了土壤贫瘠。一旦出现暴雨,就会导致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此外,由于植被的消失,使得陡坡处难以发挥排水性能,很容易由于排水系统堵塞而边坡过度冲刷,增加了坍塌事故发生的几率[3]。

3.2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噪声污染

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普遍较大,且周期较长。本工程从开到竣工要经历3a的时间。建设期间,运输车装载着各种施工材料在材料供应点与施工场地之间运输,在施工场地中穿梭,加之公路施工区域范围内都较为空旷,就必然会产生较强烈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4]。除此之外,施工中机械运转也会产生较大的噪声,与运输车的噪声以及施工场地中的各种声音相融合,就会更为嘈杂无章。这些嘈杂的声音不仅是随意性的,而且声音很大,一些施工机械运转中所产生的噪声甚至可以高达110dB。施工机械为室外作业,且会伴随着机械的移动,声音也会出现变化,相应的,由于噪声而形成的污染范围也会有所扩大。

3.3公路路基施工阶段造成植被破坏

公路的路基施工阶段需要不断地取土,导致地表的植被生态遭到破坏,因此增加了土壤侵蚀度。山区阶段的公路施工,由于弃土量越来越大而导致弃土场形成。一旦进入到雨季,由于弃土场坡面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雨水的侵蚀而出现倾滑。泥石流就是在这样的坡体环境下而形成的,并因此而造成水土流失。公路施工中,路基以机械作业为主。机械设备在运行中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尾气,对当地的空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本公路工程处于山区地带,附近有水域,在公路建设的沿线有一处栖息着野生动物,属于生态敏感区域。公路施工阶段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必然会影响动物的栖息,因此而威胁到当地动物的生存和正常繁殖[5]。

4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4.1公路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施工保护措施

在公路施工中,要采取必要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特别是在路基施工中,如果施工范围内有珍贵树种、各种植被,就要实施保护,以避免由于地表受到侵蚀而导致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要做到就地取材。比如,山区范围内的公路施工阶段,可以就地合理开采砂石,但是,在做好弃土弃渣分离的同时,还要选择合理的位置以利于土石方的堆放,并做好隐蔽措施。土石方填挖施工中,为了能够将施工现场的雨水及时疏导,还要设置临时排水系统,以避免边坡的坡面受到雨水的冲刷。在对边坡的坡度以合理设置的同时,还要做好坡面的绿化工作,以利用植被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4.2公路工程施工中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原材料加工和运输是噪声污染的重要来源,施工人员所生活的区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那么,就要对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原材料料场合理选址,特别是对混凝土拌合场的选择,要远离环境敏感区域,诸如学校、医院等等都需要安静的环境,如果持续地产生噪声,就会对教学和医疗产生不良影响。施工材料的拌合场地最好在远离敏感区域的200m以外,或者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将强烈的噪声降低分贝[6]。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的区域进行公路施工,还要将禁止施工的时间规定下来,以避免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施工工艺上,选择低噪声技术工艺,减少爆破技术的使用。如果需要夜间作业,就要采用低噪声作业方式,且在施工场地周围做好临时性的隔声围护。

4.3公路工程施工中要对绿色植物采取保护措施

公路施工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可以将树木随意砍伐,同时还要保护好植被。在公路施工范围内如果有林地或者农田,不可以随意占用,而应该采取措施保留下来,更不可以占用农田和林地,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如果需要将树木清理,最好是选择好利于该树木生长的地方后,采取移植的方式使树木继续存活下来[7]。公路施工中的边坡绿化工作,对保护好边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选择护坡植物时,要以本土植物为主,以使植物更好地存活。在边坡绿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物种,其生长特性、颜色等,都要与周围环境相符合。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各种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施工阶段,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施工中产生噪声污染,植被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施工中,面对各种污染源,采用相应的环境保护技术,并对已经造成的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使公路工程施工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施工场地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将施工中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丁玲 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京衡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凌云.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科技视界,2014(16):288-289.

【2】吴世坚.城镇道路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影响及防治措施[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9):66-67.

【3】李中华.试析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与科技,2011(6):221.

【4】刘云.谈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保管理及相应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05.

【5】罗强.高速公路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决策与信息,2013(4):63-65.

【6】郭学峰.浅谈公路施工中环保管理措施及工作措施[J].科技信息,2011(3):57.

【7】朱进堂.谈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保管理及相应对策见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237.

第四篇:公路工程施工机械配置与优化管理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路工程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先进。机械设备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加强管理,有利于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管理方法与选配原则,并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管理优化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机械选配原则;配置管理方法

近几年我国的运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投资金额、施工规模以及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公路建设施工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机械设备在工程中的使用日益广泛,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可以有效保证工程施工高效、高质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施工机械设备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设备的规格、数量、种类也越来越多,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科学的优化配置以及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机械设备优化配置及管理与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相结合,并提出优化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

1做好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配置和管理工作的意义

运输机械、工程机械以及养护机械是公路工程施工机械配置的主要组成[1]。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机械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对于比较危险的施工项目,机械设备也能够很好的胜任,机械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促进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有效保证工程的质量。总而言之,机械设备的使用对公路工程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选用的设备安全性、可靠性低,与施工现场不匹配,那么有时候不仅不利于工程的推进,甚至会影响施工进度。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系列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那么就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以及管理。

2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选配原则

2.1机械设备安全可靠

选择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是最基本的选配原则[2]。在设备投入使用前,技术员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看其能否正常运行、各装置是否齐全,确保设备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安全保护装置正常。进行危险施工作业的机械设备,要给其安装事故防护保护装置,如果可以,尽量实现人工遥控。

2.2机械设备技术先进成熟

有些设备刚研发出来,还未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能测试,且技术人员对其的掌握程度不高就开始投入使用,那么这会给工程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选用先进设备时,一定确保其先进技术的成熟性,这样才能保证设备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排除。

2.3与施工现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在选用设备时并不是机械化程度越高越好,同时还要考虑设备与施工现场的适应性。比如,有些地方施工场地狭窄,如果选用大型的机械设备,由于场地的限制,无法展开施工。所以在选择机械设备时,要充分考虑施工内容、场地的作业环境、当地的气候情况、运输距离等等。

3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管理方法

3.1按照公路工程施工作业内容配置施工机械

根据工程的施工内容选择相应的机械设备是设备选配的基本方法[3]。公路工程包括路基工程、桥梁工程、路面工程、涵洞工程等等,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需要的机械设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路基工程的施工内容主要有填筑路基、开挖路堑、短距离运土、修刷边坡等,那么需要的机械设备有铲运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装载机等;而桥梁工程的施工内容有勘测、架桥膺架、打桩、拼装施工便桥等,那么需要的机械设备有经纬仪、测距仪、打桩机、架桥机、万能杆件、贝雷梁等;需要进行爆破施工作业的话,就需要配置凿岩机、空气压缩机等。由此可见,不同的工程内容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施工单位要科学选择机械设备,这样可以避免因设备的缺乏而导致工程施工无法顺利推进,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设备的浪费情况。

3.2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规格以及整体配备数量

根据工程的规模、施工的进度要求、项目的成本预算以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而选择机械设备的规格、数量。在机械设备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富余量,这样当部分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时,也不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

3.3依据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技术性能选配施工设备

在选择机械设备时,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技术性能、施工效率,同时合理地选择配套施工机械设备也是十分重要的[4]。如果配套设备的工程容量以及作业强度、效率低于主要施工机械,会影响主要施工机械的施工能力,进而导致作业中断。所以要选择工程容量、工作效率高于主要施工机械的配套设备。

3.4根据公路工程气候以及外部环境配置施工机械

施工地区的气候环境对于机械设备的选择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南方多雨,气候潮湿,泥泞的地面会使轮式机械设备陷入泥坑中,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因此应该选择履带式的机械设备。在选择运输机械时,要充分考虑运输距离以及道路条件。

3.5根据工程施工管理要求选配施工机械

不同的施工项目对各个工程的质量要求、工艺要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机械时也要做好这方面的考虑。比如,同样是路面工程施工,不同路面施工项目对路面的压实层厚、压实度的要求不同,所以应该根据实际要求而选择相应吨位的路面压实设备。

4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管理优化措施研究

4.1重视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且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因此,对于机械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对于挖土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的驾驶员必须要求持专门的资格证上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机械设备运转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2针对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使用与管理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管理制度可以实现机械设备管理与使用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其可以涵盖采购、技术升级等各个阶段。比如针对施工企业当前采购存在的问题,可以实行机械设备集中购入制度,在购买之前,采购人员对已有设备的流通、更新情况、性能、投入产出比等进行详细了解;同时采购人员还要接受一定的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只有对产品的性能、原理、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保证采购设备的质量;同时要选择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供应商。

4.3优化设备使用管理流程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制定一人一机的工作原则,这样有利于机械的日常维护工作,同时明确责任,使操作人员在实际作业中更加有责任心。此外,为了防止产生利益纠纷,设备操作人员要与设备出租方签订相关责任书,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职责。有时为了赶进度,常常要采取多班操作,这时候应该实行交班制,对于设备的领用要严格办理相关手续,杜绝乱用、错用现象。

4.4对机械的管理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实行动态管理

施工企业应该建立一个机械设备租赁基站,然后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设备的性能、更新状态、维修情况等及时上传至网站上,各部门能够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及时了解设备的基本状况,然后方便各部门进行下一项工作的安排,实现对机械设备的动态管理。

5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施工机械设备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设备的规格、数量、种类也越来越多,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科学的优化配置以及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有效保证工程的质量。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选配原则、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管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还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管理优化措施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

作者:高春林 单位: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鲁怀亮,王雁翔.浅析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J]科技风,2010(17):14—16.

[2]闫善荣.议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选择与使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25—27.

[3]李园园,耿巧枝.如何合理选择公路工程施工机械[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124—126.

[4]杨维学.路桥施工机械的最佳选配及经济化管理[J].中国水运:理论版,2912,5(6):45—46.

[5]高培坤,胡江平试论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5):86—88

第五篇:公路工程土方路基压实施工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随其蒸蒸日上,公路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路基路面压实技术不仅是路面施工的最后一道工作,更是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关乎路基路面的强度和平整度,还与路面的使用寿命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优化路面压实技术的方法及影响压实施工质量的因素,并对路面压实施工技术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路基路面压实;技术分析;公路工程

引言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对道路行驶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作为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提高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的有效性及创新性。公路工程路面压实施工技术,在我国的道路施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首先,该技术可以使路面的强度达到要求,有足够的稳定性;其次,该技术可以使路面足够平整;最后,好的压实技术还可以增加道路的耐久度。

1、我国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公路工程在路面压实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我国公路工程管理企业不重视对压实技术的优化,不觉得它是技术管理,对其整体状况的了解不全面,常常会以偏概全,造成不必要的损耗,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发展片面化,往往达不到最高的效益;其次,黏性损耗也是导致压实质量不过关的一大因素。路面的使用会造成较大的混凝土黏性损耗,此时就需要通过加强质量监督和黏性结构的塑造,来保证路面内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混凝土的黏性构造会渐渐被破坏,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从而导致道路的使用年限缩短。此外,混凝土技术级别不够也会影响混凝土的黏性。混凝土设施都有一定限度的承载能力和承载负荷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地基就会开始出现黏性裂缝,而后逐渐往上延伸,当损坏达到一定程度后混凝土设施就会由局部破坏发展为有关建筑质量的完全性破坏。

2、影响路面压实施工技术的因素分析

影响路基路面压实技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路基填料、压实机器性能、碾压的方式、速度、厚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等等。

2.1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路面压实的密度越大,土壤的内部摩擦力也会变大,但土壤中的水会对土壤有润滑的作用而减少土壤分子间的摩擦力。当压实的密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压实所做的功就不能够抵制土壤本身的抗力;与之相反,如果含水量少则土壤分子间的摩擦力就会变大。因此在含水量不同条件下,相同压实功得到的干容重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原因,不同的土壤材料需要的含水量也是有区别的,每种类型的土壤都需在与其对应的含水量下压实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在实际压实过程中,压实机的重量以及压实机的功能效率都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和干容重,故压实机的选择也需慎重。因此,在路基路面压实之前,需要先对表面层和路基层的含水量进行测定。

2.2碾压施工的影响

路基路面压实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碾压厚度。当压实厚度小于某一限度时碾压层的压实度会不达标,如果碾压厚度过大的话则会使碾压层及其下层的土壤的碾压度都不达标。同时压实器材对碾压厚度也有影响,因而在实际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土壤的质量、碾压的工具等情况后再选择碾压厚度。首先,碾压方式与路面压实质量息息相关,在道路施工相关技术规范中对此有着明确的标准要求,要求路基碾压时应以先从边缘开始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然后再逐步到中间且减慢速度以先轻后重的方式进行。这种碾压方式可以保证较好的压实施工质量,但施工方也应清楚这种方式并不是适合所有情况的,特殊情况应该特殊对待。其次,碾压速度也与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质量息息相关。若碾压速度超过正常的速度,这时就会导致路基路面起伏不平,而如果慢于正常速度的话则会使被压的部分土壤承受到超过其承受限度的负荷而产生质量问题。因此,在碾压过程中,碾压机应尽量保持匀速前进且碾压段的长度也应有所选择,天气热时碾压段应长,相反则应缩短。

3、提高路面压实技术质量的方法

在不同情况下提高路面压实技术质量的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土壤含水量比较高时,应通过适当的干燥方式来使土壤的含水量达到最佳,如通过晾晒、风干、粉碎等来使土壤达到最佳状态。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首先,应该先将土壤翻得松软后再用压实机将其压到合适的程度,且应加快施工速度以免在施工过程中水分流失;其次,可通过控制压实的摊铺速度来提高压实质量。在施工中,注意协调好摊铺速度与碾压路段长度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天气选择适当的碾压长度。此外,施工材料也应注重配比,一般情况下外掺剂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外掺材料与混合材料的容重常有较小的差异,这样就会使土的含量增加而导致压实度不准确,所以在压实作业中应时常抽查外掺料的含量。另外,应及时测量压实施工后的压实质量,这也是保证其质量的一种方法,常常采用核子密度仪法和灌砂法在测定。核子密度仪法用于测定沥青路面,该方法的测定范围在20cm以内,道路表面层常用散射法来测定其密度,路基层则常用直接投射法来测定。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位置来放置仪器再将仪器预热;然后,再按照制定的测量方案来测量并记录读数;最后,放回仪器并检查器材有无损坏。灌砂法是指选取合适的、均匀的砂使其自由落体,由于灌砂单位重量是不变,所以通过分析集料的含水量等可以得出压实质量的好坏。灌砂法虽然是压实质量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但也有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具体还是要根据实际来定夺。

4、展望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技术关乎整个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施工单位不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还应对影响路面压实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采用更加有效的施工方法来保证压实的质量,促进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压实工作的优化和公路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敏 单位:蓝田县农村公路管理站

参考文献:

[1]张明峰.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10(1).

[2]武景慧.浅谈公路施工的材料质量控制[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第六篇: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析

摘要:

由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工程项目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中,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达不到工程项目规范的基本要求。合法、合规、及时、准确的核算,才能为经营管理者、出资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文章在分析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工程项目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原始单据不完整、不细致,降低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致使建设项目成本的分析无法深入进行

1.会计原始凭证是单位用以反映和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书面证据,是单位财会人员用于付款和编制记账凭证的具体依据,是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依据。公路施工企业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管理,工程管理不够深入细致,或者不愿深入细致,导致工程建设项目会计原始记录不完整、不准确。如核算人工费时,存在无出勤记录、出勤记录不完整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存在人工费用由一人代领的问题。

2.对单台施工机械进行核算时,存在无机械台班原始记录;未及时登记台班数量事后集中补记的情况;存在工程机械设备使用调令单、台班记录、结算单之间不符的情况。进行机械油耗考核时,台时油耗定额是依据机械负荷状态测出,而机械台班记录,存在只记录工作时间(包含有工作中待命的时间),未记录机械负荷工作时间,依据此台班记录计算出的机械油耗永不超定额,这样考核无任何意义。

3.对工程材料管理中,存在未设置材料明细账的情况;或者是虽然设立材料明细账,但不登记材料进出库情况;材料出入库手续不完善。核算材料使用量时,未根据实际领用数量确定,而是根据理论用量反算出领用数量,从而登记出库量。材料管理不完善,不仅无法准确核算材料使用数量、金额,也大大降低了材料核算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财务核算不及时,工程人工费、材料费、机械租赁费不能及时入账

核算工作中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是没有及时性。就是说,财务成本核算工作即使是做到了客观、全面、深入细致,但如果不讲及时性,也会失去一定的价值。因为客观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很多状态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去核算,其客观性、正确性是无法保障的。以现场进行的材料盘点为例,露天材料现场的大片砂石料一般很难通过计数或称重来直接盘点,通常是通过有规则的堆放,通过计算体积和比重来确定其实物量的。如果管理人员不及时盘点,在又进料和出料之后,或者又发生了自然损耗以后,就会很难计算出正确的结存情况了。从管理者角度讲,核算不及时会影响管理者对工程管理情况的判断,有时甚至可能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定。从具体工作方面讲,核算不及时,处处在影响着工作效率。当相关单位前来核对账目时,往往会因核算不及时而让别人坐等甚至白跑,浪费了别人的宝贵时光,而换个位置说坐等或白跑的是自己,这些被浪费的时间,使得丧失了多少做好其他工作的机会。

(三)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的问题

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后任不理前任旧账的问题。债权收回不及时,增加回收成本,还会增加债权损失风险。随着工程项目经理、财务等管理人员变动,将给清理往来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公路施工企业财务核算中还容易出现原始票据审核不严,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发票入账结算的问题;收取现金,未按规定交存银行,直接支付所欠材料和人工费用的问题。

二、加强公路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工程施工项目的过程管理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实施跟踪审计。以财务核算审计为重点向工程项目管理延伸,把单纯的财务核算审计与工程过程管理结合起来。这里讲的跟踪审计是在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完工验收时止,对施工企业组织实施的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过程及财务核算的内容进行的审计与监督。审计不仅仅强调工程施工项目的收入、成本及利润,还对项目建设中全部管理活动的内容进行跟踪审计。这样就能较为全面开展对人工费用、机械费用、材料费用的管理跟踪审计,积极介入工程计量、变更、结算及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从而对工程项目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重视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

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质量,必须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整及时准确地记录好并保存好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数据。但是公路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地处偏远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及财务等管理人员,因此施工单位要重视对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扩展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加快更新专业知识技能,进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使财务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能熟悉并掌握业务技能、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管理制度,并要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工程建设中,可以让富有工作经验的财务及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职业胜任能力。施工单位要培养财务及工程技术人员责任意识,让财务人员认识到应该具备的财务基本功,还要认识到不仅要会做账,还要懂得一些工程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

(三)工程建设过程中,实事求是记录和保管各种工程技术

资料和反映经济业务的单据,严格执行施工日志、工程施工日报等工程管理制度,明确工程原始资料的整理、保管责任并严格执行,保证工程原始资料的真实、安全、完整

(四)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企业管理至关重要,加强企业管理必须是建立在科学、有效和合理的内控制度基础之上。

施工企业制定、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特别是关于工程项目中的人工、材料、机械的分包、结算等施工过程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把制度执行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以便在事前、事中、事后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建立制度比较容易,严格执行困难就比较大。

核算人员必须发挥职责。对于人员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机械设备,每台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及工作量每天都应做好记录,以便考核;对外购材料应有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在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以提高核算的效率,并且每天应统计材料用量及进行盘点。要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如原材料结算价格、半成品结算价格等,如果内部结算价格不合理,就会人为地扭曲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材料统计部门必须及时地按会计的核算要求向财务部门提供购进及使用数量的有关资料。

(五)公司总部应加强对项目部财务的监督检查,不断规范财务核算工作公司总部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比项目部核算人员稍高,所以公司总部组织其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去工程项目部检查核算人员的工作,督促他们及时、准确地搜集各种资料和信息,以便全面准确的进行财务核算工作。

作者:赵美蓉 单位:太原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孟迎春.浅谈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山西财税,2006(3)

[2]粟丹.浅谈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审计署长沙办),2013.01.29

第七篇:公路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人类家园的建设已经是现代人最关注的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现代人对于公路的建设施工,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不断的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促进国家在公路建设方面的进步。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公路施工中涉及到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

公路施工;新技术应用;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人民生产总值的不断飙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经济基础有了一定的提升以后,人们对于自身的“上层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对于汽车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这就导致国家对于公路的开发建设量提升,对于交通管制问题也增大了关注度。随着车流量大增,同时受到地质以及气候等环境影响,导致对于公路的建设要求更高,也就是激发了更高效的施工技术,这也推动了技术的革新。

1公路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

1.1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

所谓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区别于制造传统的热沥青,不需要加热集料和烘干集料步骤,也就是说,在实现泡沫沥青之前,需要将常温水注入热沥青中,能够使整个热沥青发热膨胀起来,并产生大量泡沫,最终破裂。破裂之后泡沫沥青会变成小颗粒,在接触集料之后,最终进入集料的缝隙,也就是说集料将成为伴有沥青填缝的,稳定性极强的细料填缝料。它常常被用作增加厚度的材料,被用于沥青下面层或是路面基层。对于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使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再生混合料合理配比,如果出现配比不合适,很难实现填缝的作用,这就导致技术失去实用意义,对于技术使用的实际意义而言,可以很好地节约能源,节能环保,并且可以优化路面材料,能够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1.2喷锚技术

喷锚技术是指在给路堑边坡的时候进行爆破,能够很好地保证稳定性的一项技术,这是一项保护技术,对于路面施工有很好的保护意义。在这项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支护喷锚网,在高坡上进行施工时,能够防止岩石层结构发生形变,导致整个路面崎岖,很好地提高高坡稳定性。具体实施过程是需要一系列技术相互支撑共同实现。

1.3共振碎石化技术

共振碎石化技术在公路施工中属于一项新技术,能够很好地保证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地进行施工,这项技术可以很好地修复混凝土路,防止在路面投入使用时由于受力不均而出现形变。共振碎石化技术可以使整个施工进程提升,高效快速地进行作业,能够很好地保证路面排水功能。对于公路上出现的反射裂纹现象,传统的技术是很难消除的,然而共振碎石化技术就是可以很好地消除这种现象,这样就可以降低对路面的损伤。

2新技术新工艺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2.1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

路基填压施工的要求极高,所以需要达到标准要求方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掺合粗粒料、石灰等材料是在路基填压施工过程中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时进行的拯救措施,同时,使用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轻质路堤、灰土挤密桩等新技术可以有效地压实路基,传统的方式是利用吨位比较大的压路机进行施工,只有将路基压实,才能够使路面受力均匀,防止当路面投入使用后出现不平的现象。对于软土地路面的建设工序是先进行铺土,其次再对路堤进行修建。利用先进的措施对软土层进行上层的建造,能够既做到路面的稳固,又能够保障排水正常,通常使用土工织物来实现稳固的目标。2.2在路面施工中的应用就我国现在的路面使用情况来看,主要使用的是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但是在稳固性能、施工技术以及装备水平上水泥混凝土路面还是比不过沥青路面。在面板的密度、材料的匀质性上,水泥混凝土路面都很难达到标准目标,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使用人工,所以对于施工项目所要求的一些细节或是精度问题就很难解决,这样一来,水泥混凝土路面就很容易被破坏,不够稳固。但是使用滑膜施工技术就能够很好地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够稳固的缺点。

2.3在路面维护中的应用

当公路出现大面积损害的情况时,需要对公路路面进行大面积的修复,只有利用新技术新方式,修复工作才能够很好地实现。详细介绍新技术使用的工序:(1)需要将铁皮和钉子固定在洒布粘层沥青的下层结构上,这样是为了更好地铺设玻璃纤维土工格栅,最后将格栅向纵向方向拉紧并实现分段固定;(2)要实现10cm~15cm的横向搭接距离以及10cm~20cm的纵向搭接距离;(3)禁止使用锤子敲击玻璃,同时不能够在玻璃纤维上钉钉子,如果出现钉子断裂的情况需要重新固定而不是继续工作;(4)利用胶轮压路机在固定工作完成后进行碾压,这样一来,工格栅就可以和原路面结合;(5)需要在当天进行沥青混凝土的铺设同时使用压路机将其碾压以形成要求的形式。

3做好公路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控制管理工作

旁站、抽检、测量是对公路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最直接的控制管理方式。对于旁站工作的理解,就是对施工的所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如果能够很好地对施工现场的一切,不论是设备装置还是施工进程,都应该做到有序地监控,这样一来,整个公路施工新技术的管理工作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再有就是抽检,需要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认真地检查,并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检查情况,出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最后就是测量,所谓的测量就是用专业的技术对整个施工工序进行检测保障,是控制管理工作的核心,需要检查的内容包括施工的尺寸以及道路相关线性的尺寸。只有按照要求进行以上三步,才能够很好地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防止故障出现的最好方式就是防患于未然,能够做好管理工作,监管施工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降低施工时出现意外的机率。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公路的建设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革新,建设的水平也出现了极大程度地改善,在当今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我国对于公路建设投入的努力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也就是说,好的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不仅是好的公路,还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是两全其美的一种提升。

作者:王作圣 单位:青海金丰交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赵杉.浅议公路路基病害机理及设计、施工、管理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14).

[2]吕裕峰.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路基施工及技术分析[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24(05).

第八篇: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研究

【摘要】

公路工程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建设,其质量优劣关系重大。施工是与工程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在施工阶段通过招投标选取最合适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这对于施工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为确保施工招投标的有序进行,必须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论文从招投标在公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策略。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

1招投标在公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建设程序的规范

对于一个完整的公路工程项目,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想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并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就必须确保所有的工作都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里所指的程序即项目从决策、设计、采购、施工直至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先后次序。通过对以往大量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但凡按照程序进行的项目,基本上都达到了良好的投资效果,而不按程序进行的项目,投资效果往往都不理想。在工程项目中,各个环节的招标工作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实质上就是程序的具体内容。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要求才能确保招标工作的有序进行,换言之,只有根据程序进行,才有中标的可能,否则将会丧失施工的资格。

1.2能够促进效益的提升

在公路工程项目中实施招投标后,施工企业必须进入到市场当中,并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即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从经营到发展均必须凭借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招投标的实行,能够促使施工企业从原本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复合型转变,在这一前提下,企业必须对内部的经济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具体而言,招标标为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外部压力,迫使企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1.3有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

公平、公正、公开是招标环节最为典型的特点,从本质上讲,招投标就是对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加以合理运用,让供求双方之间可以更好地相互选择,从而使先进的生产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并将落后的生产力淘汰出局。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的实行形成了一种由市场制定价格的机制,在这一前提下,社会的平均劳动消耗水平必然会不断降低,由此能够对工程造价起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2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策略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其施工招投标涉及的内容较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招投标工作包含招标方和投标方,故此既要加强招标管理,又要加强投标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招投标工作的有序开展。

2.1招标方的管理策略

作为公路工程的招标方,应当从准备、正式招标以及决标等几个阶段着手,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管理。

2.1.1准备阶段

在施工招投标过程中,准备阶段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而大量的实践表明,该阶段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为此,必须对准备阶段的管理予以重视。1)公路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招标时,必须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应当经由招投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之后,方可正式开展招标工作。2)确定招标方式时,招标方应当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设计要求、管理水平等因素,并在考虑合同类型及分标数量的前提下,选取最为合理可行的招标方式。3)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施工形式繁多,所以在合同形式的选择上,招标方应当从经济指标、技术指标、工程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再做出最终选择。4)当所有内容全部确定之后,如招标方式、合同类型、发包数量等,必须以此为据,编制相关的招标文件,确保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2.1.2正式招标阶段

在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的全过程中,正式招标阶段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特别是对投标申请人的资格审查、组织投标人到工程现场考察、标前会议等工作,均必须加强管理,并逐一落实。1)招标方要对投标人的邀请数量加以明确,按投标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文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各投标申请人综合分数的高低,对投标人的具体名单进行初步确定。2)招标方可以组织投标人到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投标人对施工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掌握,这样能够防止投标人以不了解情况为由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3)由招标方组织所有投标人进行标前会议,其主要目的在于解答投标人的相关问题,在具体问题的回答上,投标方既要慎重,又要详细认真地解答,避免对投标报价造成误导。

2.1.3决标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开标、评标、决标,管理工作应据此展开。

1)在开标阶段,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并邀请监理方、公证机关等单位共同参与。

2)评价是招标方合理选择投标方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为确保评标的公平性、公正性,招标方应成立权威的招标委员会,其所有成员均不代表自身的单位,并保证评标工作的客观性。

3)在决标阶段,招标方可对评标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并与其中具有中标潜力的2~3家单位就工程造价及施工方面等问题进行详谈,最终确定出中标单位。

2.2投标方的管理途径

在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中,投标方的管理可从标段的选择、标书的编制、报价等几个方面着手。

2.2.1标段的选择

在公路工程施工投标中,投标方一般会申报多个标段,在标段的选择上,必须慎重,当投标方自身的综合实力较强时,可尽量多地选择投标标段。需要注意的是,若标段选择的数量过少,可能会导致中标几率降低,但如果选择过多,则会造成标书的编制工作量增大,不仅不利于标书质量的提升,而且还会增加成本。故此,投标标段最佳数量应控制在2~4个左右,并确保所选标段的施工内容与自身的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符,这样能提高中标几率。

2.2.2投标书的编制

投标方应当在采购标书后,及时进行研究解读,对标书中的全部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列出项目清单。当施工现场考察完毕之后,投标方要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标书的编制工作,其中必须涉及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核算标价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确保标书的质量。

2.2.3合理报价

投标方给出的报价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中标的几率问题,同时还与自身能否在工程中取得的收益有关。为此,投标方必须合理报价。投标方可按照自身的综合实力,并结合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对报价进行预判,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之后,通过降低系数的方法来决定最终报价。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中,招投标是施工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为了尽可能降低工程的总体投入,要求招标方和投标方都要不断加强招投标管理工作,借此来提升招标、投标的整体水平,为优质工程的建设提供保障。

作者:胡龙嘉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高速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董学勤.论工程项目招标与公路工程建设市场的培育和发展[J].辽宁交通科技,2012(1):85-87.

【2】李思明,张士权,郑秀伟.搞好公路工程招投标工作、规范公路工程建设市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4):89-91.

【3】李海林.加强招标投标管理提高工程质量[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4(5):52-54.

【4】吴露萍,陈传德.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3(12):121-123.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数据”已经变成了一个必然的计算机发展趋势,而且这个趋势会从计算机迅速辐射到各个行业,也会衍生出一大批以大数据为对象的专业机构,必然造成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稀缺,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重大。

1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1岗位需求问题。目前大数据领域的相关岗位比较集中在互联网领域,而且大型互联网企业是招聘的主力,所以要想获得相关较好的工作岗位,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相关的开发技术,也要符合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人才招聘标准,比如对于学历、专业的要求等等。从近些年的招聘情况来看,研究生就业到大型互联网企业会更容易一些,而且薪资待遇也相对比较高。对于高职大数据专业的学生,除个别专业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能入职大数据专业岗位,大部分学生达不到公司的要求,这是高职大数据专业首当其冲面对的问题。附表1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职业面向:

1.2学生学情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逻辑能力,自制能力等方面不太占优。学生在学数据算法分析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很容易难以入门而导致放弃,这对于我们如何制定高职学生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1.3师资问题。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是新兴专业,对教师的技术要求较高。首先,高职院校在职的老师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短期的培训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水平;其次,高职院校每年的公开招聘难以招到相关的人才,新老师还是得要进行培训。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制衡专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1.4实验室建设问题。以普通数据采集与分析实训室为例,按基本的要求配置计算机,服务器,Hadoop大数据基础架构平台,Spark大数据基础架构平台,WiFi环境,安装Office套件(含Visio)、Kettle、Eclipse、MYSQL等软件,要求支持数据库基础、Python编程基础、Hadoop开发技术、Hbase分布式数据库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可以快速帮助大数据专业发展起来的措施,但我们必须得利用好它。首先,实验室配套的软件资源得契合该学校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大数据实验平台的实际利用率必须达到比较高的比例。

2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企业大数据行业、互联网行业、软件信息行业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2.2.1公共基础课程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劳动技能、大学体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养提升、数学建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诵读与写作、安全教育、艺术素养必选课、人文素养必选课、人文素养任选课、兴趣体育选修课、信息素养选修课。2.2.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基础课程7门,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Python编程基础、Linux操作系统基础、MySQL数据库应用基础、Java编程基础、Web前端技术、数据预处理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6门,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Hadoop开发技术、Spark大数据处理与分析、Hbase分布式数据库、Python高级编程等。专业拓展课5门,包括:大数据安全技术、日志审计与分析、Linux服务器管理与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导论、IT项目管理。高职院校安排各类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所有的课程安排显示了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的特点。

2.3专业能力培养。本专业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本专业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能力;具有Hadoop、Spark大数据平台配置、管理与维护能力;具有大数据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及维护能力和数据库管理能力;具有大数据平台系统搭建和系统平台设备配置部署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对Hadoop、Spark大数据平台进行安装与调试;能够熟练操作常用服务器操作系统,并在Windows和Linux平台上部署常用的大数据平台应用环境;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规划和设计大数据系统,并部署网络和服务器设备,对大数据平台系统进行联合调试;能够设计、实施中小型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搭建;能协助主管管理工程项目,撰写项目文档、工程报告等文档。

2.4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训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跟岗实习可由学校组织在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也可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相关企业实施。主要实训实习内容包括Hadoop大数据分析平台搭建项目、Spark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项目、数据采集项目、大数据可视化项目、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关键的一步。2.5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一项重要活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应多参加省市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也鼓励参加H3C等企业举办的企业或行业相关的技能竞赛,在竞赛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为适应职业提供帮助。

3总结

本文对当前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岗位需求、学生学情、师资力量、实验实训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及技能竞赛等方面进行了规划探讨。

参考文献:

[1]贾万祥,徐红兵.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19,015(010):102-103.

[2]陶硕,刘俞.基于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07):24.

[3]任泰明.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19,15(07):169-170.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6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系列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机遇期,必须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作出“上游贡献”,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共同担任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领导小组组长、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总河长、市总林长,分别担任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副总指挥,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根本性转变,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环保格局逐步形成。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文件,推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制度,在全国率先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率先“三线一单”成果、率先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全国试点。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大地主旋律。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治水、育林、禁渔、防灾、护文”,多为自然“种绿”、多为生态“留白”。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四山”生态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5%、较2015年提高7.1个百分点,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生态岛”。璧山区、北碚区、渝北区、黔江区、武隆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武隆区、广阳岛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持续深化“建”“治”“管”“改”,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环保行动,以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以及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2.4%、18.3%、8.3%、7.4%。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较2015年增加41天,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长江干流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守护好一江碧水向东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土壤、声、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化解船舶过剩产能2万载重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至19.1%、25%。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成绿色工厂115家、绿色园区10个,其中部级绿色工厂35家、部级绿色园区3个,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84%。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9.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21.88%,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9.3%,页岩气产量累计超过310亿立方米。

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得以解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缙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缙云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举一反三、标本兼治,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部级自然保护区、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取得显著成效。强力实施第1号、2号市级总河长令,连续开展污水“三排”(偷排、直排、乱排)、河道“三乱”(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专项整治,河流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整改、按时销号中央巡视“回头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绿盾”、“清废”行动等“中字头”“国字头”“部字头”“市字头”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发现的一大批问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总书记对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对表对标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强化思想武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河长制、林长制,促进“小环保”真正转变为“大环保”新格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建立健全暗查暗访、问题发现、跟踪调度、督导帮扶、质量排名、曝光约谈、移交督办、整改检查、督察问责等推进实施机制和压力传导机制。实行“一竿子插到底”“一点(站)一队一策”“一河(企)一策”等工作机制,治理措施更加科学精准。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协同推进发展与保护的难度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市放松生态环境监管、减少环保投入的现象可能出现反弹。全市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渝东北和渝东南大多数区县(自治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或中级阶段,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产品供给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全市光伏、风电、水电等资源有限,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难度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较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较为艰巨。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复杂艰巨。全市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成效还不稳固。交通污染成为全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臭氧污染日益突出。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刚刚起步,部分支流水质难以稳定达到水域功能要求。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薄弱。全市水土流失、石漠化、河流岸线过度开发、城镇开发建设活动挤占生态空间等问题依然存在。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万盛黑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仍有诸多历史问题亟待解决,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还有35项正在整改,部分问题成因融合叠加、情况复杂,需加速加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更多强调运用行政手段,市场参与有限。投融资体系、市场交易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市场化政策机制还不健全,绿色发展制度相关政策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系统推动力。生态环境保护权责边界划分不清、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跨区域合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仍不健全,基层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不足。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治污的内生动力,依赖政府监管被动开展污染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垃圾焚烧等能力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不全面,生态监测评估等基础制度与能力较为薄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管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迎来重要机遇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党中央高度关注和强调的“国之大者”。“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奋斗目标没有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没有变,围绕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路径举措没有变。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根本遵循,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力量源泉。

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带来新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都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必将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展现新作为。

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新动能。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了新机遇。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着力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思路,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注入了新动能。

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已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均取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河长制、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体制机制红利继续逐步释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全社会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形成,公众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迅速提高,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契机。

第二章  开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总书记对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彰显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乡特色之美、产业素质之美,全面开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标本兼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把握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助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施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流域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地上地下水环境治理,统筹大气污染物治理,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统筹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和乡村生态振兴,统筹污染治理和碳减排,提供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

坚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强化制度执行,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相互协作、联防联治。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树立“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想,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成渝地区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全民参与、社会共治。人民群众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方”,也是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主考官”,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宣传引导,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市场主体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更好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作用,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和监督作用。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实现有机统一,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使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章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总抓手引领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产业素质之美。

第一节  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新建耗煤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加强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实现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及比重持续下降。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推进散煤治理,将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和供热,削减非电力用煤,推进电能替代燃煤和燃油。严控燃煤、燃气发电机组增长速度,淘汰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的燃煤机组。各区县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推动企业自备电厂、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实施低氮改造。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有序发展水电,优化风能、太阳能开局,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让清洁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以上。持续推动涪陵区、南川区、綦江区、梁平区页岩气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将建成全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示范区。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推广应用。增加市外清洁能源输入。建设智慧能源体系,拓宽清洁能源消纳渠道,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节能标准体系、能耗标识制度,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完善能源消费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给予“领跑者”资金奖励或项目支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动能效电厂试点。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重点抓好电力、化工、造纸、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耗能行业和年耗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实施锅炉、电机等高耗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

第二节  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深化绿色创新驱动。把绿色化作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基石,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绿色制造,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行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核心任务,推广集约化经营、生态化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机制。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促进商贸物流、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绿色转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利用综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对达不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的产能,依法责令整改或关停退出。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依法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停业、关闭。对产品质量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查处并责令停产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经整改仍未达标的,依法报批关停退出。对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产能,立即停产停业整顿,经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关闭。深化“腾笼换鸟”,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成果,防止死灰复燃。

落实生态环境准入规定。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环境保护综合名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市产业投资准入等规定,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硬约束,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一步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引领作用,加强规划环评、区域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除在安全生产或者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外,禁止在工业园区外新建工业项目。禁止在工业园区外扩建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高污染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石化、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优化环评审批流程,拓展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完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拓展“网上办”“掌上办”,做好提前对接和跟踪服务。

提高存量企业资源环境绩效。依法将超标准超总量排放、高耗能、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其他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用更少的排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支持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第三节  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全市和重点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分解,指导工业、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和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制定专项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碳达峰目标过程管理,强化形势分析和激励督导,确保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碳达峰目标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大型企业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编制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普查试点。建立项目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联动管理机制。升级能源、建材、化工领域工艺技术,控制工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推广新能源车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营运车辆和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的低碳比例。推行绿色建筑,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逐步实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强化对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加大对二氧化碳减排重大项目和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的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煤层气开采、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制定地方低碳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行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将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全国低碳发展先导示范区。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开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等项目合作。面向重点碳排放企业、第三方市场机构等群体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系列培训。开展“全国低碳日”系列宣传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加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人体健康、重大工程的影响,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提升应对未来气候风险能力。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

第四节  推动“一区两群”绿色发展

推动主城都市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建设。保护好“四山”重要生态屏障,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纠正民宿占林违建问题,扩大生态空间,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和生态品质。在主城都市区探索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在中心城区和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璧山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编制实施璧南河、大溪河、涪江、濑溪河、临江河、綦江河、琼江、小安溪、御临河等跨区县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主城都市区全域划入全市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探索推动合川区、永川区建设川渝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中心。建设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涪陵分中心、永川分中心,在涪陵区、永川区建设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分支机构,支持永川区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建设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和长江生态环境学院(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加快打造“长江风景眼、生态岛”。推进西部()科学城梁滩河全流域综合整治,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推动渝东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提升万州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万州分中心、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分支机构,在万州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在万州区及渝东北地区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尽快突破,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城镇化地区集聚。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合作范畴。编制实施汤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磨刀溪、渠溪河、汝溪河、黄金河、龙溪河、澎溪河、任市河等跨区县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划入全市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探索推动万州区建设川渝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中心。推动梁平区、垫江县与四川毗邻地区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支持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争取每年向国家申报1—2个。研究建立大巴山国家公园。

推动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升黔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黔江分中心,在黔江区、武隆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编制实施阿蓬江、酉水河、郁江、龙河等跨区县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推进秀山县电解锰、石柱县铅锌矿渣场及尾矿库整治。支持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制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助推生态旅游发展。

第五节  加快科技创新助力环保产业发展

强化重难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环保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成果导向,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氛围,集聚一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的“塔尖”人才和跨区域、跨学科、跨体制的领军型技术“塔尖”团队。在碳达峰与促进绿色发展、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修复、大气污染区域协同和成渝地区联防联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环境大数据智慧化决策监管等重难点领域,以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上持续攻坚克难,并加强核心技术和设备装备的探索和集成应用,掌握特征、摸清规律,注重以自然方式修复为主的理念,形成创新突破,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诞生地。

推进环境治理的模式创新和重大项目示范。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试点,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对流域、区域和污染地块实施生态修复,统筹策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立“理念创新+模式集优+项目示范+成果推广”环境治理路径。强化环保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大型国有环保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鼓励民营环保企业做精做专,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各行业的产污企业自主创新设立研发平台,自立自强解决自身环境污染问题,鼓励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将实验室前移到污染源或企业的实战场,促进研究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和成套装备为解决难题发挥作用,鼓励企业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能力建设,提升全市环保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效能示范地。

实施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落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推动实施“技术产权证券化”项目,支持初始型环保企业在证券交易中获得更多融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增信方式,探索将用能权、碳排放权、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纳入融资质押担保范围。深化环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环保技术转化应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策源地。

引导环保产业规范发展。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科研机构等研究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基准收益率,引导行业投资合理收益。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环保产业发展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质量优先的评标原则,加大生态环境技术和生态环境效果评分权重。推进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环保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四章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聚焦“治水、育林、禁渔、防灾、护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彰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山水自然之美。

第一节  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长江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点,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的总体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功能空间控制线。根据生态保护需要,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各类工程实施,因地制宜促进生态空间内建设用地逐步有序退出。加强中梁山、缙云山、明月山、铜锣山等重要山体和广阳岛、桃花岛、皇华岛等江心绿岛保护。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加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保护。开展全市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定期生态质量监测评估报告,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预警。实施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完善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本底调查,核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水平。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开发建设活动以及毁林、捕猎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依法依规解决自然保护地设置不合理、划定不科学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和勘界立标。新设立一批自然保护地,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确保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不低于15.4%。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打造“水系生态”最美岸线,以保护国家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三峡水库为核心,实施一批三峡后续标志性重大项目,加强跨区域跨流域自然生态保护管控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加快形成“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山水画卷。打造“山系生态”最美林带,推进长江干流及支流两岸全面绿化,实施忠县甘井河、巫山县大宁河等13个生态调节坝(堰、闸)工程,实施开州区汉丰湖生态保护工程,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质量和管护水平,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打造“绿色生活”最美环境,集中开展典型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第二节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施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确保全市林地保有量稳中有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推进陡坡耕地、重要水源耕地、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长江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打造“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美丽生态带。在公益林、商品林中依规实施森林抚育和低产(效)林改造等措施,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效益,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防火和扑救能力,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控,落实湿地边界。加强湿地用途管制,健全湿地占补平衡制度,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建立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市级重要湿地名录,申报国家重要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启动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划定并严守城市绿线,加强城市永久保护绿地、古树名木等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充分利用滨水、山体、林地等自然的开放空间边缘规划构建城市绿道,加强城区绿色公共生态空间的连接度和城市内外绿地的贯通,形成完整的绿色生态空间。开展山城公园、山城花境、山城绿道等山城特色系列建设,优化更新城市绿地功能,持续开展城市增花添彩、增绿添园等行动,让城市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深化以“坡坎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立体绿化建设。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系列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区县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科学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推广海绵型建筑、小区、公园和绿地。

第三节  治理修复生态退化区域

治理水土流失。以重要水源地(水库)汇水区、长江主要干流流域、武陵山区为重点,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消落带治理。推动水土流失技术创新示范,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实施最严格的预防管护措施,保护好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有序推进人口退出,避免新增水土流失。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强化消落带治理,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行消落带分区分类保护和多级治理。到2025年,全市水土保持率由69.5%提高到72%以上,新增消落带库岸环境治理50公里。

治理岩溶石漠化。推动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石漠化土地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推进天然草地改良和建设。探索石漠化区域生态化利用,推进石漠化农耕地生态恢复,适度开展石漠化旱地坡改梯整治,实现耕地蓄水保土。继续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为重点开展石漠化治理优良树种、生态经济型修复等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加快农林复合型综合治理模式在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按照国家要求推进涪陵区、南川区岩溶石漠化治理。

治理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深化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优先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加强新建和在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监管力度。依法依规关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矿山。到2025年,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4.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总任务量的85%以上。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依法依规开展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强化市级绿色矿山名录管理。

第四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

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性调查观测。以大巴山、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与三峡库区为重点,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分布、动态变化和威胁因素,综合评估县域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保护状况与保护成效,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部级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长江干支流沿线、广阳岛等区域逐步建设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网络,对全市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性、动态性监测,逐步积累系统性数据。

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强崖柏、荷叶铁线蕨、红豆杉、银杉、水杉、巫山北鲵、胭脂鱼、黑叶猴、林麝、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与种群恢复。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性培植、繁育,开展人工繁育培育种群野外回归实验。推动建设与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有关设施机构,完善市物种资源数据库。保护特有水稻品种等农作物种质资源、荣昌猪等畜牧渔遗传资源、枳实等中药遗传资源、崖柏等观赏植物遗传资源。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网络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严控外来入侵物种。开展全市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分布及危害程度调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数据库。建立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入侵预警报告制度,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和扩散。开展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成效评估。完善生物安全检验检疫机制,严格外来物种引入管理。对造成重大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开展治理和清除。健全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

第五章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早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为老百姓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使山水、田园、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彰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城乡特色之美

第一节  改善水环境质量

加强河流水质目标管理。将我市河湖划分为22个管控单元,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断面、水体和行政区域,做深做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将包含重要饮用水水源、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以及水质达标压力较大的断面、水体列为优先控制对象,综合运用水资源调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水环境质量。现状水质良好的断面、水体要防止发生退化,现状水质不达标的断面、水体要逐一制定达标方案,实施精准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试点示范。保持长江干流段水质总体优良。

加强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扩建,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实施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的更新修复,对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00mg/L的污水厂实施“一厂一策”改造。到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建成区城市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建制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8%以上。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升级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实现港口码头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设施全覆盖。全面摸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段入河排污口底数,结合排污口类型、监测结果、主要污染源类型等现状,逐个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方案,明确规范整治责任、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25年,基本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并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对企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医疗机构、餐饮、洗车场和建筑工地等场所进行排查,深入查找污水偷排直排乱排问题源头,建立问题清单,持续推进整改。

修复水生态扩大水环境容量。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快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科学确定河流生态流量,加强水库联合调度,强化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保障流域基本生态用水。以重点流域、城市河段及其他重要水体为重点推进滨水绿地等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加快实施“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严防反弹。以重要河流源头和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开展水源涵养区建设。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科学实施受损生境修复和人工生境替代工程建设。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要水域十年禁渔政策,强化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和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及控制。

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管理,保持水质100%达标。加快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面清理整治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确保水质达标率达到93%以上。逐步开展分散式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和综合整治。

第二节  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以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炉窑整治为重点深化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完成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实施水泥行业产能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和升级改造、垃圾焚烧发电厂氮氧化物深度治理。加大化工园区及制药、造纸、化工、燃煤锅炉等集中整治力度。加强火电、水泥、砖瓦、陶瓷、建材加工等行业废气无组织排放监管。严格落实VOCs(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大力推进低(无)VOCs原辅材料替代,将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产品的企业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电子、石化、化工、油品储运销等行业为重点,强化VOCs无组织排放管控。推动适时把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

以柴油货车治理和纯电动车推广为重点深化交通污染控制。加快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提升全市铁路、水路货运比例,降低公路运输货物占比,推进大宗货物年运输量150万吨以上的园区和企业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水路运输。鼓励企业优先采用纯电动或者国五标准以上柴油货车、国三标准以上非道路移动机械。推进构建“车—油—路”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并严格执行在用车I/M(检测与维护)制度,大力推广新能源车,推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领域用车纯电动化。严格执行汽、柴油质量标准,加强油品监管执法。进一步深化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对货运车辆(含运渣车)按排放标准、按时段、按路线精细化管控,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强化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动船舶等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充换电设施和港口码头岸基供电设施建设,开展岸电智能监测试点。鼓励夜间错峰加油。

以绿色示范创建和智能监管为重点深化扬尘污染控制。出台并实施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标准,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建设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开展建筑施工扬尘排放标准和控尘技术规范研究。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持续开展道路冲洗、洒水,完善质量标准考评,建设扬尘控制示范道路。严格落实“定车辆、定线路、定渣场”要求,加大渣土密闭运输联合执法监管力度。加强企业堆煤、堆料、建筑渣土消纳场和混凝土搅拌站粉尘排放监管。加强城市裸露地块和坡坎崖整治。

以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和露天焚烧管控为重点深化生活污染控制。深化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强化源头防治,全面实行餐饮业规划、选址及油烟治理、维护、监测、执法属地化管理,试点油烟排放智能化监管。探索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食堂开展油烟净化设施第三方清洗维护。鼓励城市建成区电烧烤和集中熏制食品,巩固和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强化烟花爆竹燃放管理。严查露天焚烧违法违规行为。鼓励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溶剂,倡导绿色装修,减少生活有机溶剂使用。引导绿色祭祀。

以精细管控和联防联控为抓手减少污染天气。根据“一区两群”空气质量本底特征建立环境空气质量分类管理体系,已达到现行标准的区县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未达标区县分阶段逐步达标,推动“一区一策”精细管控。通过常态化巡查、集中督导帮扶、秋冬季攻坚、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积极应对轻中度污染天气,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35μg/m3以内)。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促进空气质量改善试点。做好亚洲杯、智博会、西洽会等重要活动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第三节  协同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单元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引导农户种植重金属低累积农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轮作休耕等方式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典型区县开展安全利用试点示范。加强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管理,加强农产品监测,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长期监测点。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左右。

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落实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制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开展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化工污染整治腾退地块专项排查行动,建立高风险地块清单,健全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联合监管体系,完善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分类型、分阶段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到2025年,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综合防控。选择典型行业和企业,开展企业用地及周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掌握典型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用地及周边农用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识别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优先管控污染物。针对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农药、炼焦等土壤污染重点行业及周边区域,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在土壤污染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建立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以化工园区、页岩气开采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情况检测评估,统筹推进地下水安全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公布地下水污染地块清单。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实施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下水、区域—地块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路径,保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第四节  治理农业农村环境污染

防治种植业环境污染。加大种植业投入结构调整力度,示范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力度。到2025年,农药、化肥利用率力争稳定在40%以上。完善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制度。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防治养殖业环境污染。严格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管理,优化养殖产业布局,全面禁止在畜禽养殖禁养区内建立畜禽养殖场、发展养殖专业户。大力推进规模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扎实开展渔业环保问题整改。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提高水产养殖饵料利用率。加强规模化水产养殖尾水监测,推动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指导畜禽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切实履行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对畜禽粪污进行科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畅通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渠道。加快建设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新建、改建一批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收贮点。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近郊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污水处理长效机制,推广城乡一体化运维、第三方运维和村庄自行运维等方式。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集聚点、农家乐和民宿等乡村旅游集中区域的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深化“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加快垃圾中转设施建设,配备农村生活垃圾保洁人员。探索适宜山区特点的农村生活垃圾简易分类和就地处置模式。引导农户采取庭院堆肥或村域集中处理消纳厨余垃圾。推进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深化渝北区、垫江县、忠县、秀山县、万盛经开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部级示范县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鼓励村庄保洁市场化运营。

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和农村公厕建设。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面貌。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出行不便问题。统筹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土味道,留住乡愁。到2025年,新建美丽宜居村庄1000个。

第五节  管控噪声环境影响

严格管控交通噪声影响。实施交通噪声智能管控工程,加快布局重点交通干线、重要声环境敏感区域噪声智能监控点,完成大数据采集,制定实施管控方案。完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城市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高架路等道路两边隔声屏障建设,着力解决轨道交通部分路段噪声严重扰民问题。严格实施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严查违法改装发动机和深夜飙车行为。

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监管。完善城市夜间作业审核管理,落实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依法严格限定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夜间施工作业。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夜间施工行为的巡查和行政处罚力度。推进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对建筑施工进行实时监督,鼓励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对施工强噪声单元实行全封闭管理。

强化工业企业噪声监管。关停、搬迁、治理城市建成区内的噪声污染严重企业,基本消除城区工业噪声扰民污染源。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禁止在1类声环境功能区、严格限制在2类声环境功能区审批产生噪声污染的工业项目环评。严肃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

严格管控生活噪声影响。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完善声功能区监测网,修订“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标准,巩固和深化“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严格执行民用建筑隔声质量验收制度、建筑声环境质量状况告知制度。禁止商业经营活动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严格控制加工、维修、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有效治理冷却塔、电梯间、水泵房和空调器等配套服务设施造成的噪声污染,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积极推行城市室内综合市场,取缔噪声扰民的露天或路边市场。

第六章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

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放射性物质、电磁辐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防控力度,健全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社会稳定风险,坚决担负起维护安全稳定的政治责任。

第一节  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环境风险评估。深入开展行政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饮用水源、化工园区等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建立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数据信息获取与动态更新机制。落实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制度,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严格监管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企业。强化环境风险事前防范,完善生态环境、应急、公安、交通、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联合监管机制。

完善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定期开展环境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建立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档案,实行销号制度。强化区域环境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化工园区涉水突发环境事件四级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建设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体系和水质生物毒性预警体系。

强化应急响应管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专家支持、社会救援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积极推动企业环境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参与全市环境应急抢险救援工作。重点企业和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推进基层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推动环境应急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加强特征污染物应急物资储备。

加强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以在校青少年和农村居民等人群为重点,向公众、家庭、单位(企业)普及生态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提升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调查监测,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监测网络。

第二节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加强电离辐射安全监管。完善Ⅰ类、Ⅱ类、Ⅲ类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跟踪监控,实现剂量率监测、实时定位跟踪、远程视频监控、失控报警提醒。开展辐射安全监督检查规范化建设,探索核技术利用单位量化评估工作,对射线装置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差异化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和防护监督检查程序、方法,提升监管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射线装置报废处置的监督检查,确保达到去功能化。强化对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及移动监督执法技术的运用,提升管理系统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实现辐射现场监督执法信息化、智能化。做好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环境监督监测。深入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对探伤、测井等移动放射源的监督检查,查找安全隐患,压实企业责任,督促整改落实,将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控制在1起/万枚以下。

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强化输变电设施、雷达、广播电视台站等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加强对《通信基站环境保护工作备忘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通信运营商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电磁环境监测体系,配备电磁环境车载监测系统,实现对部分重点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实时监测,具备直流输电设施电磁环境监测能力。开展以5G移动通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为重点的电磁领域新技术跟踪调研,掌握其工作原理、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特性及电磁辐射水平。

加强放射性废物监管。稳步推进新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安装,做好新、旧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交接和废旧放射源处理处置工作。加强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的收贮、暂存和管理工作,重点消除历史遗留的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确保我市核技术利用单位产生的放射性废物100%安全收贮。建立健全放射性废物库管理制度及放射性废物定期清运机制,监控库容余量及放射性废物贮存状态,适时开展清库工作,减少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大量聚集。实施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安全与防护能力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安保设施升级、收贮自动化改造、大小周界生态修复等。

第三节  防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风险

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全面摸底调查和整治现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新建、扩建一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探索建设固体废物虚拟产业园、固体废物治理智慧化信息管理平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推动磷石膏、冶炼废渣、粉煤灰、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减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存量。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推动区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鼓励水泥窑或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置污泥。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开展非正规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防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风险。加快新建、扩建一批危险废物处置场,推进老旧设施提标改造,使全市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满足处置需求。支持大型企业自行利用处置危险废物,支持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末端处置设施。落实页岩气开采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安全处置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岩屑、泥浆等固体废物。继续推进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试点,完善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设施,实现小微企业、非工业源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全覆盖。鼓励资源化综合利用危险废物。持续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非法填埋、非法转移、非法买卖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的环境监管,确保规范运行。探索建立危险废物“一物一码”管理体系,加快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信息追踪。

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处置体系。优化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布局,新建、扩建一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推进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扩能提质。完善区域协同处置机制,扩大设施服务范围,推动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应急备用能力建设,将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工业窑炉等列入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资源清单,设置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进料装置。到2025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防范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对尾矿库实施总量控制,在保证紧缺和战略性矿产矿山正常开发建设的前提下,尾矿库数量原则上只减不增。禁止在长江干流岸线3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坚决杜绝在尾矿库下游1公里范围内新建生产生活设施。全面实施信息化监管,在用尾矿库100%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以秀山电解锰渣场、石柱铅锌矿渣场为重点,实施“一场一策”整治,重点突出堆存、渗滤收集处理等环节整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生产和销售,持续减少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布袋、纸袋、可降解包装袋等替代产品。结合实施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在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大的场所增设投放设施。常态化开展河湖水域、岸线、滩地等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跨部门联合专项行动。

第四节  强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

加强危险化学品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企业环境保护防护距离要求,新建化工项目应当进入全市统一布局的化工产业聚集区。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过程的环境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按照“谁产生、谁处置”的原则及时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落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治理任务,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贯彻《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为重点,以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为调查对象,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新污染物排放源管理清单。加强石化、涂料、纺织印染、橡胶、医药等行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新污染物筛查识别、风险评估、监测监管技术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新污染物预警机制,加强新污染物来源、归因分析和环境效应研究,探索可测、可查、可考、可追责的评估体系。

稳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对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科学评估规划、安全、环保等合规情况,稳步有序实施整治搬迁工作,不搞“一刀切”。对尚未搬迁的企业,加强日常监管,督促企业提升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严防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鼓励现有工业项目、化工项目分别搬入工业集聚区、化工产业集聚区。

持续推进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挖掘减排潜力,推进实施一批重金属减排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重金属排放“等量替换”或“减量替换”制度,无排放指标替换来源的项目不予审批。全面深化涉铅、镉、铬等重金属排放行业污染排查整治,对纳入整治清单的企业实施限期整改。继续对全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镀行业等重点行业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督促企业达标排放

第五节  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社会稳定风险

妥善回应处理群众信访投诉。拓宽民意反映渠道,规范信访投诉处理流程,抓好“及时”和“就地”两个关键,实现生态环境领域信访案件交办率100%、按时回复率100%,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积极与“12345一号通”政务服务热线衔接,指导各区县及时调查处理群众投诉,实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定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积极挖掘问题线索“金矿”并及时预警通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主动知民情解民忧,及时解疑释惑、消怨化气,防止一般投诉演化为重大舆情事件。

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信访积案“清仓见底”。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要求,实行领导包案化解疑难积案制度。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以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为导向,主动下访、走访、约访群众。强化“三到位一依法”推动“事心双解”,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疏导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主动公开群众反映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处理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引入司法终结机制,引导群众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扭转“信访不信法”的观念。

积极化解“邻避”矛盾。落实重大决策和可能造成环境现状改变、较大污染物排放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邻避”设施建设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放在首位,从严进行可行性专家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及时主动公开环境信息,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畅通“邻避”设施建设方与民众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猜疑。加强对“邻避”项目的舆情监测和正确引导。建立完善“邻避”设施事后监管机制。

第七章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加强区域联防联治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川渝两地生态环境工作,推动生态共建,深化污染共治,共推绿色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深化与周边其他省市共保联治,推动与长江中下游省市开展生态环境交流互动。

第一节  推动生态共建

共建生态廊道。协同推进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生态廊道建设。协同实施长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共同开展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流域湿地保护和退化河湖湿地修复,加强小型溪河、沟渠、塘堰、稻田等小微湿地建设,提升一批湿地公园品质,推动湿地公园间相互学习交流,构建成渝地区湿地连绵带。推进成安渝高速公路、成渝环线高速公路、巴广渝高速公路、成渝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重要交通通道绿化美化,打造“四季有花、五路常青”的绿色生态景观走廊。

共建森林城市群。加快推进泸(州)内(江)荣(昌)永(川)大(足)森林城市群、达(州)广(安)万(州)开(州)梁(平)森林城市群、南(充)遂(宁)潼(南)铜(梁)合(川)森林城市群建设。共同推进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四面山、大巴山、大梁山等联通两地主要山脉的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矿区恢复治理,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协同推进林长制,深化川渝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合作保护,推进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联防联治。

共抓生态管控。统筹建立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联合调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节水行动。到2025年,渝入川跨界河流主要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到90%以上。鼓励川渝两地市区(县)政府之间自主协商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严格执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试点推进生态敏感区生态搬迁。探索设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法院。

第二节  深化污染共治

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联动推动河长制,完善联合巡河和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入河排污口、畜禽养殖、环境风险隐患点等协同管理。加强三峡库区入库水污染联合防治,加快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统筹规划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推进水域“清漂”联动。推动毗邻区域符合条件的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共建共享。在长江、嘉陵江一级支流开展水环境治理试点示范,深化龙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支持永川科技生态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风险联合防控体系。到2025年,渝入川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污染天气共同应对机制,逐步统一区域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开展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毗邻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整治,实施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依规利用综合标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进重点区域交通、工业、生活和扬尘污染协同治理,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探索实施PM2.5、臭氧污染连片整治。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协同治理。以沿江工业园区、矿山、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土壤修复与治理。推动固体废物区域转移合作,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建立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基地、危险废物资源处置中心,推进毗邻地区处置设施共建共享。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加强尾矿库污染治理。协同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开展联合执法和应急处置。完善生态环境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打击跨界水、大气和固体废物违法转移、破坏交界区域生态环境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交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督察。探索统一区域生态环境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协作处置机制,强化应急预案对接、应急资源共享,联合开展环境事故应急演练,推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共同处置。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政策协同。联合开展川渝两地现行标准差异分析评估,提出两地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的对策建议,有序制定、修订统一的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环保标准,逐步推进川渝两地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统一“长江支流”“沿江1公里”“合规产业园”等管控对象的界定标准和管控尺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会商机制。

第三节  共推绿色发展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加大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经开区等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联合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实施重大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深化跨省市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

建设绿色城市。共建绿色城市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材料。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能源互联网创新,统筹布局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共建区域一体化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完善对汽车等的强制报废配套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第四节  促进信息共享

共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完善跨省市水体监测网络,建立上下游水质信息共享和异常响应机制,搭建跨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跨省市空气质量信息交换平台,发挥西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作用,实施联合预报预警。建立跨省市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协作机制,实现监测数据、监测机构两地互认。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联合机制,跨省市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会商后统一对外。

共享企业及风险源环境监管信息。加强跨界流域、毗邻区域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共享。共享成渝地区环境风险源信息。共享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逐步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体系,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互认、失信企业联合惩戒。

共享生态环境科研成果。联合开展水污染防治科研攻关,分析研究对重点流域、重点河段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治对策,共商治水之策。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科研攻关,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治对策等重大问题。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经验和利用处置技术交流。联合申报生态环境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成渝两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防治措施等提供决策支撑。

第五节  加强与其他省市交流合作

深化与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毗邻省市共保联治。与贵州省共治乌江总磷污染。与湖南省共保酉水河流域水环境,持续开展酉水河流域跨省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治理“锰三角”地区(市秀山县、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锰矿污染。巫山县、石柱县继续与湖北省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加强项目环评审批、界河共建共管、联合执法等方面合作。加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快建设武陵山、大娄山生态屏障区和乌江生态廊道。城口县加强与四川省万源市、宣汉县,陕西省岚皋县、紫阳县、镇坪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强化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任河、前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崖柏等跨区域分布珍稀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

加强与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协调联动。与青海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保护方面深化合作。与甘肃省合作开展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作,联合研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科学评价体系。推进渝青、渝陇生态环保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基金会建立协作机制。分别与青海、甘肃搭建外宣平台,依托双方各类媒体做好生态环境公益宣传。

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交流互动。依托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推进云贵川渝四省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市场监管部门生态文明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依托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标准化研究中心推动区域标准化合作。支持我市环保产业行业组织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行业组织建立环保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办好长江经济带()环保博览会。推动广阳岛与上海崇明岛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合作。

第八章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我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能力,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机制,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节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强化党政领导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市和区县负有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职责的部门及国有企业,应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机构和岗位,全面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制定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及指标体系,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分解减排目标任务,推动环境质量改善任务重的区县承担更多减排任务。落实生态环境领域市级与区县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区县支出责任。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

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承担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将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要求逐步纳入排污许可制度,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据排污许可证开展日常环境监管。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完善督察体制机制,深化督察专员制度,强化督察力量配备和技术支撑,加强督察队伍建设,提升督察权威性、专业性、规范性。有效衔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积极稳妥推进例行督察,扎实开展专项督察、日常督察、驻点督察,全面提升督察效能,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统筹协调推进督察整改,落实督察整改调度、督办、盯办机制,常态化开展暗查暗访,压实整改责任,推动问题解决。

第二节  提高生态环境精准治理能力

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大幅增加市级以上大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完善辐射、噪声、地下水、土壤、农村、生态等监测点位。污染源监测覆盖重点排污企业、重点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及移动源。加快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应用,深化生态地面监测,持续推进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强化生态退化区域监测。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现代感知、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监测监控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自动监测指标数量和站点覆盖范围,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的智能化监测网络。加快推进入河排污口智能化监测运行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全面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依法严惩数据造假行为。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按“一中心两基地”模式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与农村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生态安全与农村环境监测创新基地、应对气候变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监测创新基地。赋予中心实验室长江生态环境学院(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实训基地功能,赋予创新基地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实践基地功能。开展先进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试点示范。

推动生态环境统计数据融合统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统计中的应用,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完善环保产业统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统计等市级统计调查制度,高质量完成国家生态环境统计调查任务。以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以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为突破口,加强排污许可、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数据融合统一。推动固定污染源管理形成“一套标准、一张表单、一套数据”,为精准研判污染物排放时间、空间、行业分布特征和治理措施有效性提供依据。建设污染源普查成果应用系统,实现普查数据便捷查询、展示和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统计数据质控体系,提高数据质量,防范统计造假。

建设智慧生态环保。推动新型网络、智能感知和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落地应用,形成广泛准确的数据获取、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监管支撑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汇聚海量数据资源,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全面开放的数据服务。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智慧管理系统,深化大数据在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深入开展信息系统整合。深化跨部门、跨行业的生态环境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大数据协作共建和开放共享,建设西南地区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中心和示范平台。

深化污染成因和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完善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和光化学评估监测网,持续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鼓励区县之间联合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查清重点河流各类排污口底数,开展水质与污染源关联分析,掌握水质变化规律。探索开展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预报,增强污染追因能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实现预报结果空间化、图形化展示分析。加强污染成因分析成果应用,以河长制、城市管理“五长制”(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店长)和网格化监管为抓手,提前应对、精准发力、靶向治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形势分析,识别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重大公共事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机遇和压力,因势利导提出对策措施。

第三节  提高生态环境科学治理能力

提高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视野格局。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围绕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体要求,瞄准世界生态环境科技前沿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根基。聚焦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从“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人体健康研究”三个维度,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通,加快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进一步增强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进一步探索生态环境总体价值测度及实现路径,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绿色”作用。

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机制保障。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建立政策协调、资源调配、项目策划、资金统筹、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试点示范、模式推广、市区县多方联动的工作体系、攻坚专班和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在攻坚克难的生态环境科技领域“揭榜挂帅”等激励创新机制,发现培养一批拔尖人才和顶尖团队,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资金奖励分配等方面的权利。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出台制定科技成果评价实施办法,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研究。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健全创新试错的政策体系,明确容错的具体情形,完善精准容错评价方法。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凝练重大创新方向和目标,争取新建1—2个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和一批具有区域引领作用的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在大气复合污染、三峡库区水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等领域,建设一批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站,形成适应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综合决策需要的观测网络。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共享和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成果信息汇集和共享机制,畅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联系通道,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人才汇智地。

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队伍。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育,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营造遵循规律、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文化,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把论文写在攻坚克难第一线和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深化生态环境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顶尖团队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办法,改进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第四节  提高生态环境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根据长江保护、噪声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生物安全、碳排放等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制修订情况,完善我市生态环境相关法规规章。推动出台《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清理与国家法律和政策不相符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把好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加强对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执法事项一律取消。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标准、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污染控制技术指南等标准的研究和论证,做好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对我市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进行评估,防止标准限值过严或过宽。

提高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效能。持续推进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补齐执法能力短板,提升基本保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精准打击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政策供给能力。开展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建立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现场检查计划制度。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逐步实现裁量电子化。全面应用移动执法系统,大力推广使用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用电量监控等智能化手段,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探索以政府公共采购方式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辅助执法,鼓励有资质、能力强、信用好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执法监测。对案情重大、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环境违法案件成立专案组进行查办。完善典型案例收集、解析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在本辖区综合执法中承接区县生态环境执法职权。

强化生态环境司法联动。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衔接机制。深化检察机关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审查起诉和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专门办案力量建设,提高公益诉讼治理效能。健全完善三级法院纵向全覆盖和审判区域横向全覆盖的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推进在集中管辖地基层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赔偿权利人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专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办人员。

加强生态环境普法。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动态调整普法工作清单,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推动在生态环境执法全过程中普法,推行说理式执法。开展“送法入企”活动,重点针对中小企业进行执法帮扶,每年至少开展1次普法培训。按要求开展机关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提高干部的生态环境法律素养。拓展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APP等新媒体普法渠道,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解答公众关心的生态环境法律问题。在“六五”环境日、国家宪法日等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中,深入宣传全民守法的法治理念。

第五节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机制

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联维,抓好全国碳市场控排企业日常管理。培育优化碳市场,修订《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规范,推动更新扩容碳市场控排企业名单,启动碳市场的政府储备碳排放权有偿发放。做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储备,推动CQCER(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开发。核算碳足迹,推广碳标签,积极应对欧美开征碳边境调节税影响。

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建设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在内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支持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环境风险等级等指标纳入信贷发放审核流程,增强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内生动力。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根据环境安全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探索建立市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

健全环境治理付费机制。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政策导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工作机制。开展工业危险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处置成本调查,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收费标准。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机制,合理确定付费标准,保障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税务部门协作,深化排污许可、监测数据、行政处罚等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和环境保护税复核机制,修订施工扬尘等部分行业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在法定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依法给予税收、财政、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交易机制,探索用能权、用水权交易,让资源环境权益使用者支付费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功能置换补偿机制,使保护者得到补偿。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生态工业品,使经营者获得收益。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持续推进“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立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等3类产品的价值实现体系。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做大做强,引导资金等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支持缙云山、金佛山、明月山等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细化评价指标和评分方法,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措施。将环境违法企业按规范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让失信企业一次违法、处处受限。建立健全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危险废物经营机构、环境污染治理机构等环保服务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探索开展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碳排放信用评价。

第六节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着力提高干部群众生态文明素养。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面推进研习行动、宣讲行动、新闻报道行动等“十大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校(行政院校)培训课程,纳入全市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开展生态文化理论研究,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加大生态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力度,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生态题材,彰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鼓励市级媒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在“六五”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环保微宣讲,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持续推动环保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单位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展示中心、体验中心、科普基地等教育场馆。鼓励排污企业设立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的作用。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对生态环保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规范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机制,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加强大学生环保社团建设,组织指导其有序开展活动。把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纳入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全市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精品志愿服务项目。

激励引导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到2025年,绿色社区创建率达到60%。加大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力度。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绿色办公,带头践行绿色消费。深入推动“光盘行动”,坚决纠治“舌尖上的浪费”,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开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制定绿色旅游消费公约和消费指南,建立和完善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

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乡镇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创建。巩固提升武隆区、广阳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璧山、渝北、北碚、黔江、武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支持、推动其他区县开展示范创建。深化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

发挥生态环境专家智库作用。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对规划、立法或其他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生态环境领域决策事项,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出台重大政策、发生重大污染事件、环境质量产生波动等敏感时段,组织专家进行背景、成因解读,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咨询委员会和技术评估、排污许可、环境应急、环境规划等各类专家库在项目评审、技术评估、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对重要产业、区域等政策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对生态环境标准、政策等开展经济影响评估。加强生态环境智库建设和动态管理,将行为失范、不再符合入选条件的人员及时清退出专家库。

第九章  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健全项目调度、统计、动态调整等机制,严格项目绩效考核,通过大工程带动大治理。

建好用好生态环境项目储备库。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主管部门要落实中央和市级项目储备制度,以解决相关领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综合整治、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项目储备。建立开放的、可更新的滚动项目库,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储备项目的动态化、标准化管理,形成建成一批、退出一批、充实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避免“资金等项目”。

多渠道筹措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强市级和区县财政资金统筹,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支持和保障生态环保项目实施。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污染者付费、损害者赔偿责任,拓展更广泛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筹措途径。

强化项目实施监管和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调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立重大项目评估调整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技术方案的应当按程序适时调整。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审计监督,对履职不到位、弄虚作假或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建立项目绩效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评价和重点项目专项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第十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为确保本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刚性约束,形成严密的规划落实责任体系,提升规划实施效能,更好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分解落实责任。建立规划强制性内容、约束性指标台账清单,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强化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实施要求。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确需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调整修订目标任务的要按程序进行。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各要素专项规划要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求。

强化政策协同。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金融政策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项目。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市场主体行为。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土地、社会等公共政策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政策合力。

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标准的解读。发掘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成效、创新举措、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在工作中宣传,在宣传中工作。依法公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媒体合作、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巩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大格局,打造覆盖新闻、采编、舆情管理、新媒体宣传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矩阵。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创新话语体系,讲好环保故事,发出环保声音,形成有声有色、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7

目前在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环境会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环境会计有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环境会计研究较早,已取得一定成果,而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已经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环境会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指出了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了国内环境会计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环境会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会计;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倡导降低污染、提高生态经济效率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会计的宗旨是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重视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良性发展,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和制定相关财务决策。因此,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反之会给经济发展造成障碍。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于是低碳经济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会计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环境会计有利于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得经济得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

2、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各种资源成本以及所带来的利益,加强生态建设与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施环境会计、正确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既有助于为经济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也有益于企业内部管理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了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3、顺应国际潮流的需要。一方面我国企业既要面对国内竞争,也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不同国家的企业交易往来日益密切,会计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许多国家也要求企业建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制度。因此实施环境会计是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潮流的需要;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往往会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牺牲品,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交易平台,我们需要重视并实施环境会计,以便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权益,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关系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是以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全面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1]。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核心在于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三)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关系

1、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共同的目的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环境会计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企业是低碳经济的主体,若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考虑到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因此,企业构建并实施环境会计体系,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纳入核算体系,正确反映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

3、低碳经济为建立环境会计提供理论基础。低碳经济是将经济、能源、环境联系起来的纽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生态问题,为了解决已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才应运而生。所以说低碳经济为环境会计有效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建立环境会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环境会计出现的较晚,研究的较少,体系不够完整。不像传统会计那样有国际准则和国内准则可供参考,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环境会计在低碳经济概念下的运用很不成熟,目前并没有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会计的专门法规、准则,缺少系统全面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和规范。

(二)社会监管松散。

低碳经济要求我们不仅注重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很少应用环境会计以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原因有三:首先,我国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低污染、低消耗,提高污染治理与预防成本。短时期内,对于企业个体来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矛盾。其次,我国没有形成完善可行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最后,企业担心应用环境会计后所披露的信息不利于企业发展,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选择。我国法律方面不够健全缺少强制管理,社会监管松散。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规定。

由于我国研究环境会计的时间较短、企业应用不广泛、环境会计理论不成熟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形式等没有统一的规定,进而已应用环境会计的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差异很大,缺乏可比性,使得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较为准确有用的信息,不利于经济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为了完善我国法治建设,也为了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更是为了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中央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应该制定、颁布有关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会计的准则、法律和制度等,以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从立法的角度强制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使环境会计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建设的有力手段。

(二)加强对环境会计实施的监管力度。

有了法律的指导与规范,环境会计的实施和低碳经济的建设便有了保障,但还需要政府及社会的监督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督导与执法部门,严格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程度,确保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其次,社会应提高对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注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依靠媒体、消费者等社会性群体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加以监督。

(三)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统一规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法与模式。

现行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还有许多缺陷与不足,有些部分并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增加企业披露和报告环境责任的要求,尽快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的环境会计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以适应绿色生产、低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增长战略开展的需要[3]。

作者:田宇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楠.低碳经济时代环境会计发展局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4):78-79.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8

摘要:

当下国家经济加快调整转型的发展趋势,对施工企业的整体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要想获得期望利润,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增强成本意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堵塞管理漏洞,减少资金浪费,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只关注成本耗费的减少与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成本管理理念落后,目前还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理论来进行成本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这势必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

2.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大多数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几乎没有一定的成本管理模式以及理念。他们多数采用的是粗放式的成本管理方式,缺少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管理不够规范,各部门成本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流程不清晰,监督考核不到位。

3.忽视事前及事中控制

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没有把重点放在事前和事中控制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事后控制,这就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环节脱离,减少企业效益。然而成本控制的目的不在于考核,而在于通过事前及事中控制使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达标,并通过事后控制对制定不合理的目标进行调整,它们相互补充来促进企业实现其管理目标。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资源浪费,力图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把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因此成本控制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协调,只注重事后考核的行为只会使企业出现更多的问题。

4.成本核算方式落后

目前成本管理方法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有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和战略成本管理法尚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很多施工企业仍以财务部门提供的决算报告作为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而此类财务报告都是已发生的财务数据,这将导致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只有事后评价,忽视了事前成本预测、事中成本控制和监督以及事后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使企业无法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是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提高员工的成本管理理念,重点应放在成本管理上,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和成本观念,对项目的盈亏负主要责任。只有先把管理人员的观念提升上来,才能带动员工的观念提升,最后顺利完成企业订立的目标。与此同时,只有全体员工参与进来,树立起良好的成本管理观念,才能实现企业订立的目标。

2.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制定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组织架构和企业特点,不断探索,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而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要明确每个部门或者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利,有完善的成本控制过程。要强化成本分析,形成完整的成本监控和预测系统,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不断减少生产运营成本。在权责明确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3.建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事前对材料的预算及采购;事中项目成本耗费的计算;事后对项目的分析与考核。首先,企业事前控制时应制定目标成本,对已确立的总体目标成本按顺序逐级分解,同时依据作业建立各责任成本中心。之后,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活动加强控制,对由于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偏离产生的差异,应及时分析其内在原因,员工自身原因造成的成本支出增加,应查明事实真相并予以修正,促使实际成本在预算内进行施工,防止无缘由的超支。最后,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办理竣工结算,考核分析项目的成本效益,实施奖惩制度。

4.改进成本核算方式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受新环境、新因素的影响,其传统成本管理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加以应对,如作业成本法,这也为逐步细化和分解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施工企业需在不断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同时,创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模式,以达到减少施工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目的,进而实现成本管理的效率最大化。

三、结语

只有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最少的成本下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自己的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诗羽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第二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弊端及成因

摘要:

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进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上仍存在着各种问题与弊端。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成本管理的概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第三部分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弊端

一、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作为现代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成本管理是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指的是生产经营时,企业的各项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企业成本管理是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以企业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的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种种限制,如规模小,资金投入少,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所以,加强成本管理成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企业仍遵循传统的观念和战略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将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产品的生产成本对等起来。但在现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还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成本。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只重视成本的战术管理,即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战略思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有时候压低产品成本并不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而是生产出满足消费者要求,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才能创造经济效益。配合企业经营发展路线,合理设计产品,正确分配产品构成,确定最优产量,生产过程中避免残次品的产出和材料的不正常耗费,确保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2.企业缺乏成本意识

在对成本管理的职能认知上,有的中小企业认为成本管理不过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以所谓的产品的低成本达到企业经营上的高利润,于是造成了在产品的整个制造环节中企业没有按照产品的设计阶段逐一核算各零部件的成本,也没有自下而上地逐层汇总发生了的各项成本支出,而是按照发生了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管理费用来分摊产品的单位成本;

3.成本管理人才与管理方法的落后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引进和培养专业型成本管理人才,没能树立起现代化成本管理模式理念,成本管理无法在实际生产中获得运用,自然造成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和理论落后。大多涉及单个成本管理措施,并未涉及研究方法间联系,无法构建一体化成本管理方法制度。成本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联系不足,造成成本管理连贯性不足。

三、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进一步完善有关成本管理的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于2007年1月1日,为企业的成本确认、成本分摊、成本核算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尚无独立的成本管理准则,这显然不利于现经济条件下逐渐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所以,推行我国成本会计系统化准则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要符合国际成本管理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内部结构和成本管理的不同差距、法律法规等条件,使成本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较好地协调,又能在我国不同阶级的会计实务中体现出切实可行的良好操作性。

2.树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为此我国中小企业需要用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目光来看待成本管理,树立起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让企业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上去分析研究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客观环境,再联系自身的战略定位,推断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优化成本目标,确定产品设计方案,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建立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队伍,采纳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对成本管理有着充分的认识,同时重视对经营管理层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小企业对各层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有利于内部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使得企业成本管理保持了活力,进入了一个良好控制的局面。公司员工可借鉴和引进目标成本法、责任成本法、成本企划法、作业成本法等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经验和适合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的成本管理方法手段,例如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电子系统等。

作者:林海风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尚慧丽.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认识[J].当代经济,2011(18).

[2]王健荣.浅谈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J].对外经贸,2012(01).

[3]徐玉芳.浅谈中小企业成本管理[J].财经界,2013(12).

[4]杨晓东.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22).

第三篇: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探究

摘要:

本文主要对企业成本管理内涵进行分析,后针对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对成本管理措施予以完善性探究,不断实现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高效管理。

关键词:

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措施探究

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多为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升企业综合效益。而就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基础而言,传统企业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及条件性,因此不利于现代企业的高效化管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应及时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及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不断促进企业高效管理。

一、企业成本管理内涵

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等方法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成本管理目标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引导性思想。企业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多认为成本是生产消耗,因此多将成本管理作为节约生产能耗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性建设,企业成本管理内涵逐渐扩展[1],其扩展内容包含通过成本管理实现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成本的核算是其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差异性会造成企业成本层次及数据的不同要求,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中企业成本核算可实现对企业产品成本的体现,为企业发展及决策提供相关产品有效数据,促进企业发展。

二、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企业价值补偿缺失。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致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企业资产逐渐贬值,价值逐渐流失,因此导致企业价值补偿缺失,港口集装箱企业一般情况而言,若企业物流管理失控,则会导致企业资源严重浪费。我国现阶段的港口集装箱企业发展仅依靠海运业实现自身价值体现[2],因此其产品组成及利润来源多呈现单一性特征,故而海运业市场经济的波动及企业生产成本的波动会对港口集装箱企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其他企业业务形式实现企业收益增长,因此海运业的波动性易导致港口集装箱企业长期处于经济波动状态,企业经营风险较高,难以实现高效及稳定性成本管理,难以促进企业效益持续性增长。

(二)成本管理缺乏优化及整合,企业成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港口集装箱企业对于企业成本的管理以及企业工作的开展多建立于企业每年的年初预测报告及前一年的产品业务反馈基础上,按照企业不同部门的相关指标实现对部门业务的独立性下达,因此导致港口集装箱企业内部呈现独立化特征,过分重视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关利益获取,未重视企业的整体性利益,各部门员工在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多呈现机械化工作状态,缺乏工作主动性,导致企业成本管理与市场脱离,难以实现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认知,在企业成本管理手段应用中,多以任务及控制为主要手段,未感受到社会发展的竞争压力,难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提升。

(三)缺乏无形成本有效管理。

港口集装箱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企业多将其管理工作重心放置于表面基础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中,将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多限制于企业发展过程易呈现具体形态的企业成本管理中,而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无形性成本则未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意识,因此难以实现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的合理性管理。其中,有形成本多表现在企业设备修理费用、材料消耗费用等,无形成本包含企业产品服务成本、企业货物装卸生产率等。

(四)企业成本管理内容各范畴缺乏完善性建设。

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仅重视对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而缺乏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外部价值环境以及企业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影响因素未实现合理性认知,因此现阶段的企业成本管理难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促进企业高效发展。

三、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研究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完善建设。

港口集装箱企业在实现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建设完善的成本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具有统一性以及协调性的企业部门发展体系,各企业部门之间针对企业的具体事项实现高效性合作,在共同发展,共同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企业管理规范的严谨性,实现企业部门间的高配合性,同时港口集装箱企业在面对国际企业发展对手时,应针对企业现有的发展优势,将企业利益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保证企业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扩宽企业发展途径,促进企业发展。

(二)实现各管理方法的完善性及合理性应用。

(1)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经济环境会产生巨大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注重对行业竞争现象的分析,针对现有行业发展现状重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计划,针对变动的市场经济对其进行相关调整,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实现对企业财务及竞争优势的分析,将企业内外部结构及环境相结合,企业价值链具有企业内部价值制造及外部价值转移的行为空间,企业是价值创造链中的一部分。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可以企业生产环境为背景,实现对竞争对手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从而知晓社会发展动态,观察经济发展形势,实现企业战略分析与制定。(2)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具有核算精确性特征,该方法可向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基于成本动因成本分析法实现对战略成本管理动因分析,因此将该方法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将其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相互整合应用,实现企业成本的高效管理。

(三)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构建。

以成本管理内容而言,企业成本的降低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及限制性,在一定情况下,企业成本的管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但若企业将成本升幅降低,则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优势性在于,产品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产品可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价值,因此港口集装箱企业对于企业成本战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发展。客户价值中对于客户贡献的研究,可通过企业信息的应用,制定战略计划以加强产品价值,因此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的构建可将客户价值评价以及作业成本管理结合,将客户作为评价中心,使企业实现对信息的合理有效分析,不断实现客户高效管理,促进企业内部流程完善,实现企业成本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成本管理在港口集装箱企业管理及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港口集装箱企业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仍存在价值补偿缺失、成本管理缺乏优化及整合、成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以及成本管理内容各范畴缺乏完善性建设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各企业应完善成本管理理念、合理应用各成本管理方法、构建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促进企业成本高效管理,实现企业高效发展。

作者:陈立佳 单位: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翼.集装箱港口企业竞争力与竞争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AKPENAMOCTARALANDA.ImprovingPortsEfficiencyinWestAfrica[D].大连海事大学,2013.

第四篇:循环经济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和实践形式之一,对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对循环经济导向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开展研究同样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着企业成本管理战略这一中心点,对企业运行过程中成本管理层面上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度的研究与分析,并尝试性地对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现代企业的成本控制策略起一些帮助作用。

关键词:

循环经济;成本管理;策略

一、成本管理策略对于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的概念和意义

(一)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即是: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以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因素为对象,通过对多种成本管理的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与全方位管理,以实现利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二)成本管理策略对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的意义

通过成本管理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各类资源的损耗,实现更少资源、更多产出的高效发展理念,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损耗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除此之外,成本管理策略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延长和加深生产链,提高企业深加工的能力,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多新产品和新价值。最后,通过成本管理策略能够增强企业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生存能力,通过对“再回首再利用”的重新认识能够提升企业二次生产的能力,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管理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了当前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策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管理成本的上升包括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环境管理成本、销售成本、质量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战略管理成本。

(一)环境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循环经济大背景的一大特征在于对环保的要求空前增大。随着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企业在发展方式上已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以掠夺式开采资源、低环保成本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在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放在首要的地位,在资源开采方式和生态恢复上都要巨大的资本,这对于企业成本管理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压力。

(二)销售成本管理难度加大

企业竞争过程中,拥有新技术或市场优势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优势以降低产品价格或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短时的收益,但在循环经济中,传统的消耗类产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成本会体现出上升的态势,这会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销售成本管理难度不断增加。

(三)质量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质量成本管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弱的直接决定因素,质量成本管理是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其生产过程无法做到生产与污染完全分离,故而在如何制定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质量指标、如何提高质量管理效率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探索。

(四)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显著增加

市场以人为中心,企业的竞争在实质上是人与人的竞争,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运营、调整、保护以及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普及,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了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因为人而产生的其他开支。

(五)战略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在战略管理成本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成本不断上升是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

三、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

(一)打造强调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就总体上而言,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竞争力,在具体上而言,企业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企业成员的认识和实践。循环经济理念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能够使循环经济的要求深深地根植在员工和企业的观念中,保证企业在发展上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在实践中践行循环经济的要求,切实有效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降低守法成本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不完善,法律思想影响力也很有限,在制度保障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科学性有效性的不足,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法律意识,降低企业的守法成本。

(三)打造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降低企业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经济成本,除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坚持社会责任的企业自身之外,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市场的行为主体在于人,企业的主体同样也在与人,只有身处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能够切实地树立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才能够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实施和高效推进。

(四)精工减序,提高资源优化效率

精工减序,提高资源优化效率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精工减序能够在保证企业合理运行、产品质量水准不下滑的基础上改变成产工序,调整人员配比,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提高各环节的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有需要的部门中,提高资源优化效率,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保证在生产成产更低的同时取得相同的甚至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努力寻求资源和效益之间的最佳比

(五)创新成本管理策略

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多种多样,不同时期的企业对管理策略的要求和选择各有侧重,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企业的成本管理策略的选择应该立足于环境保护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标,加大对成本管理策略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推进管理手段的升级和更新。企业应该特别注意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奖励对成本管理策略做创新性的改变,以通过对成本管理策略的创新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势头。在创新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注意激励机制的运用,以推动创新成果能够更快地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六)重视完善的成本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离不开完善而有力的监督体制,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监督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立足于短时间和长时间两个层面上,以保证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能够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就短时间而言,应该强化原有的监督体制,严格监督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严格监督企业生产的各项环节以及产品,对不合格不规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及时的发现和严格的处理,保证企业在落实循环经济措施方面有好的表现;就长时间而言,应该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体现循环经济思维的企业成本监督体制,保证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能够在过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的研究,不仅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康思达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五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管理对策

摘要:

国内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措施降低产品和劳务成本,这也是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及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提高施工项目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管理内部具有不确定性

施工企业风险意识薄弱,项目管理各项制度不完善,以致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执行力较低;另外,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项目成本过高、投入资金难以顺利收回等。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方法滞后

当前形势下,国内仍有诸多施工企业未摆脱传统成本核算理念、方法及模式的束缚,以至于施工物流成本具备一定跨部门性、隐形性,易被管理人员计入施工成本中予以核算。另外,当前会计制度背景下,施工企业中并不存在物流成本账户,而是将物流成本计入“管理费用”账户或“施工成本”账户中,造成企业财务人员所获取的相关数据缺乏完整性、真实性、有用性,以致物流成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企业投资者短期行为的制约

从理论层面看,若社会投资参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既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绝对垄断状态,又能够进一步强化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对增强施工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实务层面看,尽管社会投资企业能够参与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但其施工项目建设管理经验不足,相关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从业技能水平不高,致使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成本费用超概算、项目管理混乱等问题。施工企业与社会投资在管理模式方面有所差异,使得双方所派管理人员难以融合,不利于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执行力。

二、成本管理视角下完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1)组织架构。施工企业可依据《岗位职责说明书》与《公司组织架构》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机构,并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

(2)人力资源。施工企业应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各机构经营特点与需求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招聘、内部调配及培训等多项行为。同时,施工企业立于《员工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之上构建与执行健全的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此确保人力资源高效性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3)安全生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指出,任何施工合同必须附属《安全生产合同》,同时全部施工人员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之前必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缴纳一定金额的安全保证金,这样便能够起到防范施工企业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完整性、安全性,推进施工企业各项组织资金活动顺利有序进行。

(4)采购业务。施工企业应依据《行政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及实施细则》及《材料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落实好采购申请授权审批、采购预算管理、采购付款管理及应付账款管理等多项业务,结合施工企业各机构生产经营需求,不断规范施工企业采购行为,切实规避不合理采购行为的发生,以防施工企业资金流失、浪费。

(5)资金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调整资产结构,简化资产处置管理程序,合理使用资金,确保对固定资产授权、保管、折旧及转移等一系列活动高效有序运行,从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6)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依据《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设计变更及签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材料设备管理制度》及《工程资料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协调好各工程施工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投资、安全及进度等多方面控制,不断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加快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

(7)财务报告。施工企业应依据《成本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财务报表编制行为,加强财产清产与会计凭证管理,以确保施工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决策有用性。

(8)预算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结合施工企业各机构实际状况,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加大预算执行控制力度,做好预算调整工作,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9)合同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合同授权审批制度》及《公章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加强合同授权审批与印章管理,合理解决合同违约与纠纷问题,以防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三、施工成本的管理相关方法与措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指一定时期内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包括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生产预算及财务预算四部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至关重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全面预算编制原则。即要求施工企业以一贯性、全面性、科学性、谨慎性及重要性原则为依据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2)全面预算编制目标。即要求施工企业围绕实现公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3)全面预算编制要求。即要求施工企业除编制年度预算之外,还要做好中、长期预算与季度预算编制工作。

(4)全面预算编制机构。即要求施工企业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出任委员会主任岗位,由公司副总经理出任委员会副主任岗位,由公司部门领导出任委员会成员岗位。

(5)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即要求施工企业依照五大步骤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①各业务部门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编制预算初稿,之后提交至财务部门;②财务部门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预算初稿进行审核、汇总,然后编制出讨论稿,之后提交至总经理办公会;③总经理办公会对讨论稿做出分析、审核;④相关部门依照会议决议适当调整修改预算,之后将修改后的预算提交至董事会;⑤董事会对其进行研究核实,待确定无误后予以执行。

(6)全面预算编制的内容。即要求施工企业围绕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及差额预算三方面内容为中心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应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预算差异分析及预算修正体系,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公司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解决。同时,施工企业需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推进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挂钩,以增强公司员工预算意识,激发员工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二)营运资金管理

充足的营运资金是确保施工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针对当前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1)施工企业为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而持有营运资金,所以这就要求公司严格依照《现金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使用营运资金。

(2)施工企业应依托于成本分析模式以达到提高营运资金利用率的目的,充分发挥营运资金的使用价值。

(3)构建健全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结合各部门需求,以季度、年度对投资、采购等规划予以编制,之后提交至财务部门进行审核、汇总得到讨论稿,然后将讨论稿提交至总经理办公室进行审查,最后交与董事会确定执行。

(4)坚持“一支笔”批款原则。施工企业任何资金支出活动均需由总经理批准后方能开展,如此能够从根本上规避营运资金流失、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5)构建完善的收支两条线制度。施工企业因经济业务而产生的货币资金财务收支均要尽数纳入账内核算,严禁账外账、“坐支”现金等违规行为发生。

(6)置于银行机构设置多个不同的账户,以满足施工企业资金借贷与结算业务的需求。同时,银行机构应严格依据《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定期开展结算工作,加强对公司的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出租、出借银行账户事件的出现。

(7)科学合理地利用信用资金。商业信用融资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环节的重要问题,其中应付账款在商业信用融资中比较大,同时,施工企业获取商业信用时通常会产生成本,而不同类型的商业信用,其产生的成本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科学合理地利用信用资金,在进行决策时需考虑机会成本。

(三)财务组织结构设置

规范的财务组织结构是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保证,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财务组织结构,即将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分离设置,既要保证二者之间的独立性,又要确保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明确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责权限,由会计部门承担起日常会计核算职责,为其他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由财务部门承担起财务管理职责,包括财务管理规划、财务管理控制、财务管理决策、财务管理考核等。另外,财务部门还涉及投资科、融资科、审计科及电算化管理科,其中由投资科负责调查考核公司所要投资的项目,实时监督投资效益状况;由融资科负责选取融资银行机构,组织开展融资活动,按期偿还银行机构贷款本息;由审计科负责编制、执行财务审计计划,保证资金使用价值充分发挥;由电算管理科负责开发相关财务软件,加强会计数据管理,保证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决策有用性。

(四)成本管理部门人员管理

施工企业应依据“引进一批,培训提高一批,转岗一批”的原则优化调整成本管理财务人员结构。“引进一批”是指从其他公司或各大重点高校中招募一些具有中、高级会计职称的财务管理人才;“培训提高一批”是指从公司中选取一批潜力人员,派往国内外高水平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从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转岗一批”是指通过对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将那些绩效差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调至相对不重要的岗位,将那些绩效好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调至相对重要的岗位。另外,还需对非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进行基础财务知识培训,增强其财务管理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

(五)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与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重要业务环节,该项业务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部门员工工作能动性,增强成本管理部门员工责任感,还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1)绩效考核可细分为建设期年度考核、运营期年度考核及建设期全面考核,其中前两者主要是针对于施工企业项目的年度管理绩效、管理行为的绩效考核,而后者主要是待施工企业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的有效评价。

(2)明确绩效考核内容。首先是建设期年度考核,其内容包括建设管理费用、质量管理、项目工程进度、综合管理等;其次是运营期年度考核,其内容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安全生产、净利润等;最后是建设期全面考核,其内容包括工程投资、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工期等。

(3)施工企业应构建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实现二大机制之间的直接挂钩,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对成本管理部门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职位晋升,以调动成本管理部门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

(六)审计管理

(1)施工企业应设立审计机构,组织专业资深人员出任于相应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由公司总经理领导开展内、外部审计工作。

(2)加强审计队伍培训、再教育。施工企业内、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取决于审计队伍的从业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首先,把好审计人员招聘关,严格依照公司审计要求招募审计人员,同时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待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公司审计标准后方能安排其上岗。其次,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再教育,确保其能够及时学习到国内外最新审计知识与理念,保证审计人员为复合型人才,既熟知审计、会计等相关知识,又了解经营管理、计算机工程等相关领域知识。最后,一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者:欧阳耀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第六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成本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在快速进步,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企业进行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才可以保证企业运行的正常性,同时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使企业的资产得以保障。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控制制度;成本管理;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而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不到位等,都直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就企业现在的发展状况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化对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和企业正常生产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只有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管理成本的强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持久健康。

1、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现阶段,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也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所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关领导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不重视,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不重视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这样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其次,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还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企业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在内控实施阶段带来很大的阻力与问题。最后,内部控制虽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相关部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通过上述几种表现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十分必要【2】。

2、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十分必要与紧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企业管理力度,减少企业生产成本

通过在企业中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力度,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极大的提升企业效益,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在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时,可以进行及时解决。另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进步,同时,随着国际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给我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而中国企业在市场中往往又缺乏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有的企业由于内控制度的完善性较差而影响了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十分必要,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3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相适应

现阶段,依据国际市场的相关准则以及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法》,其中都指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可信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必须要求,符合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的要求【3】。

3、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企业的发展的必备,同时也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但是,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范围、如何处理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等。

3.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尽可能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

因为内部控制有着统筹兼顾的作用,所以很多企业都积极推行。虽然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性质,同一个企业内部的作业单位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企业所有员工都会追求效益最大化,因此就需要包括生产部、财务部、客服部、企划部、销售部等在内所有部门的统筹协作,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我们在制定内控制度时不仅要将企业人事、财务、销售、生产、物质等部门高效结合,还要将各方面经济业务都涉及到,并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加强内控制度的检验和优化,尤其是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将内控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而这就不仅需要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还需要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付出努力。

3.2注意企业控制环境对控制制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员工职责、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者的态度等内部环境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切不可以凭空想象设计和实施。只有具备了合适的内部控制环境,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措施才可以更好地落实和实施。不然的话,我们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最后没有合适的人、适宜的环境去执行,也是徒劳的,更不可能为企业发展起到多少作用。所以,企业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积极认同,进而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4】。同时制定制度时需要全面考虑,因为不同的岗位对不同的职责有着不一样的诉求,制度的制定需要密切结合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3.3合理处理收益和控制成本间的关系

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管理,都要考虑“度”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比如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根据效益和成本来定。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程序的成本必须要比因风险或错误导致的浪费、损失小,只有这样制定企业控制制度才有意义。企业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具有严格的成本意识,寻求收益和控制成本间的平衡点。因为资金风险和其他各种不良因素无法杜绝,同时企业内部总的成本又无法恒定,因此这一控制就要根据相关实际情况来进行。

4、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途径

我国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以及成本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同时还有员工以及领导自身问题,都会给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就十分必要。

4.1在企业中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在企业中首先应该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元素,而成本管理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注意培养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有目的的将成本控制放入企业文化发展中去,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对员工宣传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员工中形成成本控制的思想。企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成本管控力度,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进行分析,提高对企业投入的管理力度,在企业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要不断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2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制

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力度,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企业效益。而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基础,就是要不断提高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控制企业费用的支出力度以及分解个人与企业的年终目标,通过制定分发工资定额,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企业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只有严格控制企业成本,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管理制度、随意扩大企业费用支出的行为,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只有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5】。

4.3推行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

根据现代企业实际发展的特点,现阶段企业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集成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从而使得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可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经营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物资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后期的成本、工资等方面,都要进行管理控制,实行相互整合,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还要不断了解市场的发展动向、政策以及市场要求,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同时,上级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控企业的生产,从市场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制度,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在注重传统成本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构建企业营销和成本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囊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流程,并为营销水平的提升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实现相互之间资源的整合,最大化的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更好地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尽可能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4.4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反而是一项动态而又漫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我们在注重上述工作开展的同时还应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始终以企业内控制度为主线,建立以企业领导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和内控人员为成员,企业员工为基础的三级成本管理体系,由企业领导负责对成本管理目标的制定,由各部门领导人负责成本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由内控人员负责对成本管理方案执行的监督,由企业员工为方案的执行贡献力量,从而在企业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完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尽可能地促进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4.5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员工素质水平的提升,进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他们与一些优秀企业之间的沟通,学习先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经验,进而结合自身公司的特点,促进自身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提升自我素养。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日益发展壮大,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发现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利群 单位:湖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29:85-86.

[2]樊行健,杨登伟.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6:7-8.

[3]李喜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29-30+43.

[4]刘淑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商场现代化,2014,30:179-180.

[5]樊爱萍.关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06:134-135

第七篇: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先进技术引领下,制衣企业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服装的需求出现了持续的增长,同带动了制衣企业的发展。然当前人民币升值、服装纺织类出口配额取消、各种服装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的成本、租金等不断上涨的多重压力,特别是许多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无法在竞争中取胜,导致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管理问题。本文从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出发,分析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应用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

一、全面成本管理的概述

全面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最重要方式。它是依据现代企业成本运动规律,以优化成本投入、改善成本结构、规避成本风险为主要目的,借助科学的成本管理原理和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行全过程、广义性、动态性、多维性成本控制的机制和行为方式。全面成本管理,重点在“全面”,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侧重成本管理的“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以及“全要素管理”。

二、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增城区享有牛仔裤之乡的美称。目前,增城区单新塘镇牛仔裤批发市场已有3000多家牛仔服装及相关配套企业,80000多名从业人员,1000多个已注册的牛仔服装品牌。产品远销中国香港、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新塘镇更荣膺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然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在新塘镇牛仔裤产业中中小型制衣企业比重大,中型企业占13%,小型企业占80%,大型企业占7%。中小型制衣企业多以为他人加工为主,产品重在模仿轻设计,小批量、周期短,产品档次低。成本管理方面多遵循传统模式,成本控制的对象主要局限于企业加工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缺乏战略性管理的思维,使企业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

(一)原始凭证数据比较模糊

许多企业的原始凭证数据较混乱,比较模糊,尤其是原材料、固定资产折旧、库存成本等相关科目的原始数据往往出现较大的错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成本意识不强,领用材料未做好登记工作,造成后面成本核算缺乏数据。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严重浪费材料,而且未将浪费的成本进行登记。其次是固定资产管理和固定资产折旧估算问题。制衣企业购置了大量的设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大型设备未使用,造成闲置浪费。另外,企业对机器设备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完善系统的保养计划,设备的折旧速度较快。许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缺乏科学的估计。每年清点资产的时候,都缺乏清晰的原始数据。

(二)记账过程中会计科目不清

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财会人员获得了相应的原始凭证就要开始登记入账。但是在实际核算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会计科目登记错误。例如一些企业财会部门,将车间水电费与管理部门的水电费直接统计为水电费,这样是不符合规范的,因为车间水电费是属于制造费用,而管理部分水电费则是管理费用。

(三)报销流程不规范

在许多单位中,报销费用这个环节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一些单位对于出差报销、采购报销比较混乱,导致出现差旅费过高、管理费用过高等。另外,部门工作人员在实际报销中,依然不够严谨,管理者未对员工的发票、收据进行检查就盲目签字,而财会人员也未进行仔细的核查,无形中增加公司的成本。

(四)企业的各部门的成本意识不强

目前许多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工作认识还是比较薄弱,很多单位都将成本计算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事情。因而,对成本计算对象、收入分割、费用的分摊等方面的无法明确,造成了许多企业仅仅计算到直接费用,对于很多固定资产折旧损耗、营业外支出等都没有清晰计算。

三、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应用对策+

(一)加强培训,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要加强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摒弃过去那种“成本管理不是我的事情”错误观念。单位的财会部门,要先制定简单的成本管理培训方案,给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思想,灌输节约成本的理念。尤其是公司的采购部门,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监控,防止质量不过关的材料投入生产,从而耽误生产,增加生产成本。

(二)完善各项凭证资料,实现全要素成本管理等

对于财会部门来说,制约其成本核算的较大的障碍是各项凭证的数据不清晰,导致最终成本核算不准确,没有科学统计出实际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因此,要完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报销流程。财会部门与生产部门要做好沟通,共同制定出比较规范的领料单、库存单等,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领取物料、使用物料、剩余物料都要做好登记,而且数据要准确。

(三)加强监督,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

公司的财会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共同将成本管理列入到个人的绩效考核。对于制衣企业来说,生产方面的成本是比较大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成本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强对生产工人的监督,禁止员工上班闲聊、偷懒等现象,甚至可以采用计件制方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员工成本的浪费。其次,要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禁止无货生产设备仍在运作的现象。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要长期生产和发展就要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当地中小型制衣企业,可以从加强培训,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各项凭证资料,实现全要素成本管理等、加强监督,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

作者:魏尚玲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邹原.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新趋势[J].中国纺织.2010(06):11-14.

[2]吴建华,王珍义,主编.纺织服装企业项目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3]孙淑娜.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23-25.

[4]陈刚.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

第八篇: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意义的论述,以及对目前我国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所面临的经营成本管理模式落后、企业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缺失、相应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改善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建议,为我国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呈现。而企业的成长要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改革也应该提上日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应该受到决策者的重视,如何加强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控制,优化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一、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意义

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环境数据的收集并整理以及企业环境成本经营方法。与此同时,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把控并进行绩效评价的同时,还要准确地计算企业在维护和改善所处环境下经济资本的投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的管理是指在企业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企业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环境成本加以控制管理,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和基于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严密把控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才能让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符合国家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国的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以及私有民营企业等各类型的企业都在这一环境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各个企业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甚至成为了我国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近些年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只有践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成本管理改革,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模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不是边污染边治理,而是在牺牲环境的代价下,在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条件下,先污染,后治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的条件下,这种环境经营管理不能说错。但是,随着近些年以来我国经济条件的大幅度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条件下,企业环境下经营管理模式也应该得到改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能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环境成本进行计划控制与投入,才能使环境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企业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领导决策层对企业的核心关注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而是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所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因为得不到重视而缺乏有力的支持。殊不知,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绝大部分企业对生产原材料的运用不科学,不能完美地利用原材料来生产产品,也是由于对原材料的运用配置方面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造成的。这样一来,不但造成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还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生产工艺的重视,也舍不得在生产工艺的研究上投入经济成本,因此造成了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原材料的大量浪费。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较于其他生产工艺先进的企业较高,不具备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必然会被淘汰。

3.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

不同的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方式不同,披露内容也不同,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同时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披露,只是披露了过去的时间段造成的既定事实,没有对未来企业环境成本计划做出披露,这也导致了企业未来环境成本的工作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开展。

4.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缺失。

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在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下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是保证企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一个主要环节。部分企业由于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常规经营成本的计算,而没有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这导致了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外部环境缺乏认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环境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较高。

5.相应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的不健全。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成本披露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界限不清晰,规定内容不细致,所以企业经常会出现隐瞒的行为。另外,企业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由于没有明确界限的规定,所以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造成了企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无法落实明确的责任人,使得环境问题事件纠纷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落实不到具体的责任人,也使得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率得不到提高。总的来说,由于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企业的环境经营方面与环境保护治理单位的工作得不到协同,不利于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三、基于企业环境经营成本下改善管理问题的措施

1.改善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模式,事前规划与事后治理相结合。

因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够有效地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所以,要对环境经营成本管理进行事先规划。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之前,对其进行研究规划,从生产工艺的改善、原材料的优选、产品的选择等方面开展,择取生产成本最少、效益最大、环保性最高的生产方案。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投入生产情况实时改进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要进行净化处理之后,才能排放。

2.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效控制环境管理成本的方法之一。企业要坚持绿色工艺与绿色生产,选择既符合产品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的原材料进行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在生产工艺的改进上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来改进生产工艺,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浪费,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发展道路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企业的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

3.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披露制度。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上市公司环境成本披露的相关规定的界限应该更加清晰,内容应该更加明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设立每一个行业的披露标准,细化、具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常规经营成本的计算,还要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这样可以使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外部环境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环境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降低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成熟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找出适合自己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同时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5.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人制度。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人。从而加强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对环境风险的抵抗能力,减少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同时,企业的环境经营方面的工作也能与环境保护治理单位的工作得到协同,有利于环境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孙健 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冯圆.企业文化、环境经营与民营企业成本创新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张健梅.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李书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

第九篇:业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

摘要:

一直以来,发展工业都是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企业面临着规模扩大化和市场竞争激烈化的问题,这虽然给工业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压力,为了使自身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成本的管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已了解到的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控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纵然工业企业一改以往的经营方式,不再仅仅通过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巨额投资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将经营的目标放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但是就目前工业企业经营的情况来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工业企业虽然打着进行成本管控的旗号,实际上却不曾真正理解成本管控的实质内涵,笔者提出,只有切实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即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方可使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一、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控所存在的问题

成本管控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重点,但是就目前工业企业经营的情况来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工业企业对于成本管控具有一定的理解误差,他们认为成本的管控就只是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为了降低成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不利于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其二,工业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而且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工作能力跟不上成本管控的步伐,拖累工业企业成本管控的进程,制约企业发展。其三,工业企业在成本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不是十分完善,工作人员对于突出情况并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只会按照相关制度按部就班的执行,以至于成本管控起不到根本的作用。通过对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分析,笔者对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做出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二、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

(一)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

之所以说要求工业企业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挂念,是因为工业企业对于成本管控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所认为成本的管控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这将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不利于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为了使成本管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工业企业必须要改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错误理解,重新审视成本的管控问题。企业要高度重视成本管控,具体的做法即安排企业员工分期接受相关培训,积极学习现阶段最新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手段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当然,必须要将学过的知识有选择性的运用到自家企业当中,不断摸索出适合企业的成本管控方式。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由于参与成本管控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必须尽快的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企业要正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及控制的真正内涵,不要带着偏见来培养人才。财务管理方面,杜绝以往只要会计算就可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切实培养集计算、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成本管控方面的人才如出一辙,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其次,企业要重视到岗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企业通过分析目前面临的困难及职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新老员工进行培训,一定要确保职工的能力跟得上企业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降低后期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企业可以选择相关院校进行合作,相关院校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实力要求,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及就业率,还为企业解决的人才问题,降低了招聘成本及入岗培训成本,可以说是多方获益啊!

(三)完善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管控之所以不能取得质的突破,不仅是与企业的错误观念及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关,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入手:第一,完善成本管控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大部分的企业都做到了前期审核及后期的复查,并且效果不错,但企业都忽略了企业在中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完善管控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企业要做到:建立管控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详细记录全程涉及到的数据如生产数量数据、销售量、有关会计信息等,记录存档,方便后期分析及当时的纠错,这样在生产当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资金超额使用的情况,便于下一阶段成本管控措施的调整和实施。第二,严格控制现金流的支出。严格控制并不代表就要压缩相关的资金支出,而是说要严格监控资金的流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自出。企业要做到:凡是有关资金支出的相关事件都需要经过上级的层层审批,在分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及经营状况后,确定资金必须要支出,且支出金额在合理范围内时,方可审批。其实这也是对成本管控的过程进行监控的手段之一,可以降低资金超额频率,将投入资金额降低到最小值,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又不会降低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三、结语

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工业企业的必须重视的问题,文章也就此做出了详细的论证,为工业企业在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宁 单位:江苏船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秦战广.论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J].中国外资,2011,02:82.

[2]张妍.对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浅析[J].中国外资,2013,15:225-226.

[3]朱金娣.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159+161

第十篇: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策略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竞争也逐步走向激烈。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发展的外在环境以及顾客的需求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进入到战略策划管理阶段,以保证企业今后发展战略的合理制定以及发展的质量有所保障。本文从企业税收成本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策略

1、企业税收直接成本管理措施

1.1企业税收的产生。

税收即为企业的成本,随着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不断消耗,价值也随之不断的被创造出来,税收的价值即在这些价值之中。因此劳动为税收提供了价值。我国的税收有多种类型,但相同点是都从企业自身所创造出的新增价值中扣除。税收来源于企业的收入,并且在核算方法中具有专业的方法。因此要在运用专业方法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2企业税收成本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在上半年制定出符合其自身情况的发展计划,并对于成本进行预算,将今后的发展成本计划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对于所指定的发展计划,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执行。并且对于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并对于原因进行分析,避免该问题下一次的发生。

1.3税负统计与分析。

税负统计表能够很好的对于税收成本进行评估,从而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发现,从而进一步的对于问题进行解决。

2、税收遵从成本管理措施

2.1对于自觉纳税意识进行提升,降低遵从成本。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受到国家保障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的税收具有强制性以及无偿性。企业的税收还具有稳定性,在长时间内税收数目的波动较小,不是随意波动。并且需要公民主动的对于税收费用进行缴纳,从而使得漏税行为有所降低。企业对于税收的各方面规则进行遵守,不仅有利于避免企业因为漏税问题而收到的惩罚,也有利于对于国家的财政来源进行保证。

2.2对于纳税人的权力进行强化。

强化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并且组织企业中负责税收缴纳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学习,从而使得其对于税收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企业自身的利益进行保障,并且在企业今后的运营中减少税收的成本,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3正确应对税收政策变化。

税收的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的时代制订了不同的税收政策,由此可见税收政策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但该情况下,对于税收的成本管理有了进一步的难度要求。专业的税收人员随着税收政策的变化要对于税收的核算进行相应的调节,给税收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甚至运用不当会造成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的目标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税收成本的管理就是将税收政策与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政策进行调整,从而找到谁手中的利益最大增长点,使得企业以及国家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促进企业与国家的税收共同发展。因此,专业的税收人员要不断对于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对于统一的财政政策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得企业得到安全的发展,并且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2.4建立税收信息平台。

税收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即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当前,税收成本的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日益复杂,并且当前的税收成本与科技水平也有所关联,因此税收信息对于收税管理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成本的管理也随着当前的发展有所进步,并且税收的管理随着工作过程中信息的反馈不断的对于自身发展进行完善,并且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前时展的要求。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对于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并且及时抓住发展的机遇,加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地位。

2.5强化内部审计在税收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税收审计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有利于将监督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的提升对于纳税审计的重视程度,并且进一步的对于纳税的统计、缴纳的证明收据等加强重视,并且严格的对于国家的法律进行遵守。

2.6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

在使得企业内部税收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不应将中心只放在企业的内部,还应将风险进行转化,从而促进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税收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专业性较强,企业的审计部门在进行监督的同时具有加大的难度以及局限性,不利于发展。

2.7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税收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良好税收关系,企业应在固定时期及时的对于税收金额进行上交,从而取得良好的信用,该行为有利于取得政府的信任,并对于税收进行降低,从而实现税收成本降低,并且促进企业与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合作,从而有利于共同的发展。

作者:相鳗珊 单位:云南红塔塑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税务管理问题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