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专业论文范例

环保专业论文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气污染;冶金行业;课程改革

大气污染物的贡献源有很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冶金行业排放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是烧结、焦化等工序产生了大量对健康危害极大的污染物,如二噁英等,更是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1-5]。据相关研究,冶金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等污染物的主要贡献行业之一,部分排放物的排放比例占社会总排放量可高达10%以上。像唐山这样的城市,冶金行业对大气PM2.5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20~40%[6-7]。由于冶金行业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物的危害性大、生成方式多种多样和排放途径难以检测与控制等诸多因素并存,冶金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大重点与难点[8-10]。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在2017版教学计划中,新增了“冶金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方向,开设了多门关于冶金工业与环境、资源和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交叉学科课程,为冶金专业本科生提供了充分了解和学习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以及冶金工业实现绿色转型等新知识体系的良好条件。

一、冶金工程专业环保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在国内,许多开设有冶金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关注冶金行业的环保问题,部分高校在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中增加了与环保方面相关课程。多数冶金院校对于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是着重于使其掌握冶金技术的基本技能,而对于冶金行业中的环保问题不够注重。一方面,冶金工程专业所设置课程中,环保类课程种类偏少,且很少就某一细分环保领域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真正将节能环保实际内容与具体冶金工艺流程深度结合的课程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环境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对冶金行业涉及的具体环保问题没有突出针对性。也就是说,学冶金的人不一定真正能学到可以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的技术,而学环保的人也不一定了解冶金工艺流程,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又很难发挥在适当的地方。在冶金环保问题上,学课交叉、融合的工作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大多数高校对于冶金专业的环保类课程还不够重视,专门针对冶金工程专业而开设的专门解决冶金实践中的节能环保问题的课程远远不够,需要从冶金工业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更多适应冶金行业特点以及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

二、设置冶金大气污染课程的必要性

现阶段,从人类社会所遵从的历史发展规律及国家环保政策制定两个角度来看,设置冶金大气污染课程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人类社会高速发展,这是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向自然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存量与增量都在迅速增加。时至今日,由于大气污染物量的积累引发了人类社会发展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极其尖锐,从可暂时性忽视的矛盾变为了再无法熟视无睹的矛盾。人类历史发展到当下阶段,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的,如果不解决这个矛盾,将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破坏已有的发展成果。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性判断,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是大势所趋,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地方已经陆续出台了地方超低排放标准,更为全面和严格的全国超低排放标准也在赶来的路上。随着环保政策的实施,冶金行业所面临的直接挑战就是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金属冶炼加工厂若不能完成改造,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从以上两个方面不难看出,当下对于冶金大气污染的治理以实现冶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相当必要,加之上文所提到的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冶金工程环保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为高校的冶金工程专业开设具有与冶金行业相适应、具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设置主要内容

(一)课程目标

冶金大气污染与控制是为了适应冶金工业绿色化发展趋势而开设的一门“冶金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模块下的专业选修课,设置了一系列章节,详细解释了冶金大气污染产生、种类、性质、排放特性及控制的原理和工艺,重点讲述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和装置及其有关设计计算问题,涉及脱硫、脱硝与除尘等主要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冶金大气污染状况,掌握大气污染治理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形成清洁生产和绿色冶金的基本意识,为冶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

(二)内容设置依据

对于本课程而言,既要增长学生解决冶金过程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提升对于大气环保重要性的意识。本课程依据具体的金属冶炼技术与工艺流程,针对冶金行业现存的大气污染的具体问题,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起点,从技术原理到实例应用,从现有技术到前沿方向,具体详细地剖析了冶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冶金行业中有关大气污染的诸多问题,成长为一个既有全局意识,又有技术知识的人。

(三)内容框架

课程设置了“大气与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冶金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粉尘污染控制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和“冶金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一共六个章节的内容。在第一、二章节“大气与大气污染”与“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中,详细阐述了环境及大气的定义和环境及大气与人的关系,说明了环境及大气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详细解释了大气污染与大气污染物及其迁移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及其分类,明确在本课程重点关注的污染物种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课程的第三章“冶金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一章中,对于冶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按照其工艺流程划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各个工序中产生、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及特点。将具体大气污染物与冶金工艺流程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整个冶金过程中污染状况的了解,把握冶金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整体特性与具体细节。作为冶金过程中重点的大气污染物,粉尘与烟气中硫和硝的控制与减排技术在本课程中的第四章“粉尘污染控制技术”和第五章“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行了单独的讨论。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在冶金工业中被使用的除尘技术,包含了大量有关于除尘原理、除尘器类型选择与设计等方面内容,是在解决粉尘减排任务中实际用得到的内容。第五章侧重于脱硫脱硝,也是偏向于实际应用的内容。第六章“冶金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中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冶炼工序中所用到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手段与其使用效果,以及一些相关的前沿技术与方向,是立足于现在也面向未来的一章。整个课程设置内容充分而详实,紧紧贴合当前冶金行业的实时情况,从总体概念到具体内容,从工艺过程到技术原理都有涉及,既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增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内容较多,作为一门只有16学时的专业选修课,只依靠课堂讲授,无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学科知识。必须采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上讲授和课外任务相结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通过课堂展示、课外小论文写作等形式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与体系,认识到冶金大气污染的产生、扩散途径与危害,系统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源头、过程与末端治理原理、方法和技术。在课外拓展方面,通过撰写三次小论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三次论文的题目主要针对大气污染与社会的关系、钢铁冶金污染的产生以及污染治理技术三个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式学习。每个方向都给出3~4个论文题目可供学生选择。此外,从知识面拓展和深入的角度,论文在题目的选择上,给出了钢铁冶金二噁英污染以及先进的末端治理技术等题目。课程考核也体现了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原则,为了鼓励课外自主学习,论文写作的分值占到课程总成绩的70%。本课程通过两轮教学实践,已经获得了较好效果。

五、结论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就业导向;继续深造导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呈现出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现实,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演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1]。环境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发展任务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专业环保人才的输出是国家环保工作持续、高效和稳定开展的关键保障,高等院校作为环境保护教育与专业环保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开设了涵盖水、气、固、声等多个环境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传授学生有关环境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操作技术,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防治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现状,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水污染控制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技术相结合的体系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是应用性极强的交叉课程。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将知识应用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等领域,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培养过程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并重,强调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环保人才[3]。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包括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其中,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咨询和监测,而水污染控制工程(即水处理)就是工程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4]。据了解,目前超半数的环境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首份工作均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有关,而且工作若通过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其收入和社会地位均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置对职业选择与发展、技术经验的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18年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认证过程中提高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比重,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3],但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活动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处于理-实分离状态,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技术教学尚未达到理想的融合状态。此外,由于近些年全国研究生扩招,绝大数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水污染防治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是其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课题[5],然而目前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忽略了学生对水污染防治领域前沿科学研究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与科研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毕业生的继续升学深造是不利的。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涉及面广,科学研究性与实践应用性均较强,学生很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环节的技能,目前的课程建设无法完全满足环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因此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实践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就业和继续升学深造打基础。

1《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授课内容过于侧重

《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污染物的物理处理技术,污染物的生物化学处理技术,污染物的化学处理技术,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废水的再生利用与排放,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污水处理厂(站)设计与水环境区域综合防治等[6],目前科研领域关于水处理工艺与技术的新兴研究较多,更新迭代较快,显露出很多新型的水处理方法与工艺。然而,环工专业常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主要是张自杰《排水工程》(第五版,2015年)、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2014年)和蒋展鹏《环境工程学》(第三版,2013年),教材更新较慢,很多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尚未纳入教材;此外,由于专业教材需求量相对较低,利润少,教材修订需要一定周期等原因,多数教材存在滞后性,无法做到与科学研究同步更新,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无法了解到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研究进展情况。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偏重目前污水厂的各水处理单元展开,着重阐述了格栅→沉砂→活性污泥/生物膜法→沉淀→消毒等处理单元的内容,而关于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新兴水污染防治技术的授课内容偏少,不满足部分毕业生的继续升学深造的知识储备需求。

1.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所讲授的实验过于简单,大多属于某些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如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污泥比阻等实验,缺乏水处理模拟设备单元的中试实验操作,使得学生缺乏对水处理工艺及处理流程的整体把握,对水处理工艺的运营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此外,实习实践环节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参观,按照水处理流程顺序依次参观各处理单元设备,听从污水厂讲解员大致讲述各个单元的处理目的及作用,这一实习实践环节过于流水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各处理单元的工程设计方法与运营要点,比如各处理单元可能出现的运行问题、工况判断技巧与处理方法等实际问题,这种流水线式的实践环节只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处理单元的具体形貌与水处理方式,而关于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与学习。

1.3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有待优化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设置有待优化与调整,目前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4个教学环节是分段进行的,一般是课堂教学完毕再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的时段设置存在不合理性,没有遵循学生接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知识的学习规律来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此外,扬州大学环工专业为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强制按照毕业设计来进行,要求每个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即污水厂工程设计),针对毕业后就业的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环节可以显著提升其工程实践与设计能力;然而,对于大部分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而言,科学实验研究将是其今后学习工作的重点,不同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开展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思维,为其今后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与研究素养,由此可见,“一刀切”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模式不利于以本科生毕业去向为导向给予学生最佳且最合理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1.4对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环工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偏重于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开设了大量的污水厂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课堂教学也主要针对污水厂常见的水处理单元展开详细的阐述与教学,关于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新材料如催化剂等、新工艺如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的讲授内容较少,同时环工专业侧重工程设计环节,例如污水厂的设计计算,对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使得学生对于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研究了解不够深入且缺乏开展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实验的能力与思维,导致部分学生在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的衔接不够,缺少初步的科研实验能力与素养,研究生阶段课题开展缓慢,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深入发展。

1.5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实习报告的评分考核,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主要侧重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大纲要点的考察,多数学生都是采用考前临时突击及强化记忆的方式应付期末考核,这样无法达到以考试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升华、工程设计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步提高、实验研究能力提升的目标。

2《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2.1丰富教学内容

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是环境工程专业含金量非常高的证书,取得该证书对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教材更新较慢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理论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是教师以学术报告形式,定期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研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让学生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与前沿研究接轨。例如讲解到膜分离工艺水处理时,除常规的超滤、反渗透技术外,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几种新兴的膜法水处理工艺(如膜蒸馏、膜电容去离子技术等)。二是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动画、仿真模拟),直观形象地给学生演示污水处理厂各单元的设计、施工、运行、调控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例如讲解到活性污泥法处理单元时,通过视频动画给学生直观展示不同活性污泥处理单元(如SBR、氧化沟、MBR工艺等)的构造区别及选用原则,使得学生深入了解各处理单元的区别与具体工程设计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三是课堂教学讲解到某一章节时,给学生介绍几个典型的实际工程案例,辅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比如讲解到水的自然生态处理环节时,可以给学生讲授几个关于水生态修复的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生态水处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四是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选择历年注册环保工程师的考试真题和各处理工艺的设计计算题,让学生平时学习中熟悉环保工程师的考试题型、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为将来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让学生掌握各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方法,巩固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为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基础。五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软件的培训,例如CAD、GIS、3D水污染控制设计虚拟仿真软件等,通过专门的软件使用培训使得学生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运营的软件,加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7]。

2.2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的时段设置

严格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始之前,先组织学生前往污水厂进行认识实习,实地参观污水厂的各处理单元,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污水厂的水处理流程以及各单元的作用及大致构造。认识实习完毕,课程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免学生对污水处理流程的认识了解衰减消失,在学生大致了解污水厂处理环节的基础上开始课堂基础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环节除讲授课本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穿插讲授与各章节内容相关的前沿研究进展、实际工程案例,同时鼓励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水污染治理内容为主题,开展汇报展示,课堂上相互讨论,教师进行评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课堂教学要与实验实践穿插进行,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章节的实验课学习,实验课环节不仅让学生动手完成各种理论性的验证实验,还安排学生完成污水处理的中试实验研究,辅以3D水污染控制设计虚拟仿真软件的学习操作,让学生置身于案例场景,模拟实际的水污染防治场景,组织学生讨论、互动、交流学习,以小组形式最终给出一个具体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方案或污水厂处理流程的设计规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案例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环节同时进行,在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再次前往污水厂进行驻场实习,深入了解、学习污水厂整体处理流程的设计、各处理单元的构造设计计算、处理单元的运行工况监测、分析与调试方法,同步进行污水处理厂的毕业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可以现场直接咨询污水厂技术人员,避免学生的污水厂毕业设计呈现流水账形式,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合理安排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把《水污染控制工程》分散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2.3以学生毕业去向为导向,合理安排本科生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工作

据统计,超过半数的环工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升学读研深造,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相关研究内容也将成为环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为培养这部分以升学为毕业去向的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验研究能力基础,《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的实践环节除了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之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思考科学问题→组织研究方案→动手开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为有升学打算的学生提前做好衔接本科和研究生的工作。目前扬州大学环工专业强制要求本科生毕业前需完成毕业设计内容(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学生不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以及今后的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做毕业设计还是毕业论文,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基于研究生扩招现状以及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升学去向,环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当以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组织学生分向选择,对于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可以建议其选择毕业设计,而对于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组织毕业论文选题,提供跟水污染防治有关的毕业论文课题供学生选择,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

2.4优化考核方式

为检查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期末考核。传统的期末考核为单纯的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大多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避免出现学生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核的情况,需要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一是优化调整期末试卷的内容安排,在编写试题时主要选择注册环保工程师的真题、练习题,以工艺设计的计算题和典型案例题为主,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内容和形式,反复练习与总结,为今后工作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夯实基础。二是优化考核方式。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考核实行期末考核(占70%)+教学过程考核(占30%),教学过程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课题汇报、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情况等,加大教学过程的考查比重,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知识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

3结语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面临考研、就业压力。部分考研学生在考研初试和考研复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准备就业的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部分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今后工作没有帮助。

(三)过程管理不严格

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学生自律不足等原因,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及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多样化考核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

(一)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时间由第7学期末调整到第7学期初,延长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学生也可根据升学和就业等目标规划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指导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践等给出与研究相关的题目为主。选题充分反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且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题题目由专业统一审核、把关,选题题目符合专业内涵,内容设计适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选模式,由学生根据专业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选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二)过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盲审、预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开题答辩环节增加二次开题,对开题报告撰写不合理,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或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进行二次开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对研究或设计进度缓慢,开展不顺利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由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终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和盲审,对和盲审不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关注,由学生修改后再审。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文件,如毕业设计(论文)、文献调研报告、文献翻译等进行预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不高、答辩进展不顺利的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再修改,并在全院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将延期毕业。

(三)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指导教师评阅、评语教师评阅和答辩小组评阅等纳入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根据各考核环节的特点,制定详实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学生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等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将存在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整改计划,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联合指导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面临考研、就业压力。部分考研学生在考研初试和考研复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准备就业的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部分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今后工作没有帮助。

(三)过程管理不严格

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学生自律不足等原因,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及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多样化考核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

(一)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时间由第7学期末调整到第7学期初,延长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学生也可根据升学和就业等目标规划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指导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践等给出与研究相关的题目为主。选题充分反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且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题题目由专业统一审核、把关,选题题目符合专业内涵,内容设计适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选模式,由学生根据专业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选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二)过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盲审、预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开题答辩环节增加二次开题,对开题报告撰写不合理,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或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进行二次开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对研究或设计进度缓慢,开展不顺利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由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终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和盲审,对和盲审不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关注,由学生修改后再审。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文件,如毕业设计(论文)、文献调研报告、文献翻译等进行预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不高、答辩进展不顺利的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再修改,并在全院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将延期毕业。

(三)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指导教师评阅、评语教师评阅和答辩小组评阅等纳入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根据各考核环节的特点,制定详实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学生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等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将存在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整改计划,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联合指导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公益诉讼;法律援助;排污权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倾向于城市,忽视了生活在广袤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的环境权益。农民作为环境弱势群体,其环境安全正不断遭受着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威胁,这明显有违权益公平的原则,究其原因在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缺失。我国宪法的第26条将环境保护和防止污染上升到国家基本国策的高度,规定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行环境保护,且《环境保护法》中第16条至第23条也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将这些法律条文用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行之有效,但对于农村环境治理而言适用性不强,导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处于法律边缘化状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环境治理困境,建立起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环境保护法》,以此作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本法规,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但本文认为在目前的立法过渡时期,面对严峻的农村环境问题采取一些有效的法律手段十分必要,进而为《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一、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机关、企业组织或个人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者违法行为,使得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公民为了维护环境公益拥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力。然而,在2013年出台的新《民事诉讼法》中,将原告资格限定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公民“个人”则被排除在外。同时,在农村环境公益诉讼中,由于面对着不菲的诉讼成本问题,且环境诉讼案件的审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诉讼费用的承担和分担问题尚无定论,导致很多环境诉讼案件最终不了了之。另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对农村环境造成侵害的责任主体相对多元化,如造成农村河流污染的源头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工业废水亦或农民的生活污水,或者兼而有之,证据的缺乏很容易导致真正的制污者最终逃脱法律的追究。因此,首先要拓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环境污染具有潜伏周期长、危害面积广的特点,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民对此自然是有深刻的感受,他们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也是公民履行法定权利的应有之义。因此,我国法律有必要拓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范围,应囊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使农民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提升他们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其次,降低原告的诉讼成本。诉讼成本过高往往会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最大障碍,导致很多案件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因此,降低原告的诉讼成本很有必要,政府应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并制订配套的基金管理办法,以支持农民发起环境公益诉讼,保障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最后,完善环境公益诉讼证据制度。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如果原告因为技术原因及经济原因等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法院可以对原告的申请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签发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收集令,规定相关的企业、法人、公民及其它社会组织有责任如实地提供相关的证据资料,如拒不配合则可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应该注意的是,要对证据收集的主体、客体、范围和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建立环境法律援助制度

目前,我国农民已成为环境纠纷中的弱势群体,无法保障自己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在与强势的排污者进行协商和谈判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同时相较于城市居民而言,在环境保护资源供给不足的同时也阻止不了城市的污染转移。加之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在保障农民环境权益方面还十分薄弱,导致他们在法律活动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总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主义特征,不能充分反映农村和农民对环境污染控制及生态保护的要求,在基于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借助法律援助手段来满足广大农民在环境污染中的利益诉求,这也是建立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导致环境法律援助工作进展缓慢。因此,首先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法》。为了确保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顺利执行,应制定《法律援助法》并在其中以条文形式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援助程序和资金使用等进行规范;其次,设立专门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建立农民法律援助中心等类似援助机构,并规定其援助范围应包含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通过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文书等服务,引导和帮助农民依法维权;再次,设立环境法律援助基金。环境法律援助基金的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通过舆论引导等手段吸引社会捐赠,进而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减轻农村法律救助机构的经营压力;最后,强化合作意识。农村法律援助机构应与工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相关组织进行密切合作,进而减轻工作量、扩大覆盖面,使法律援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实施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

实施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是治理农村污染、保护农村环境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它以控制污染总量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管制与市场价格杠杆的双重调节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了环境公共权益和农民环境利益,用最低的投入成本控制污染物排放目标,进而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美国引入我国,目前已有山东、江苏和山西等省开展了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实践证明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实施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因农村环境污染源较为分散而采取的传统“点对点”治理方式的弊端。为了保证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的顺利实施,首先应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确认排污权的地位,详细规定各个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让排污权交易从区域层面走向国家层面,并细化指标核定、分配方式及使用年限等具体法律条文,促进排污权的跨地区交易,对于破坏正常市场运行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保障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基层环保部门应全面评估当地能够承受的排污总量。在整理和分析了当地的排污数据之后,结合当地的环境发展规划,确定本区域能够容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环保部门再根据制污者的实际情况,将排污权根据制污者的实际需要进行初始分配,赋予排污权以商品属性使之可以在市场内自由交易,制污者无疑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主动将自己过剩的排污权向外转让,而过量制污者则买进排污权,将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内化到企业生产成本当中,促进污染控制技术的升级。

四、提高民间环保组织法律地位

民间环保组织具有自发性和公益性两大特征,因此能够获取全社会的信任,可以较为顺利地整合资本和技术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民间环保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设立条件严苛。我国对民间环保组织的设立采取的是“双重许可”审核制度,即需要通过业务部门和登记机关的双重审核方能获得主体资格,因而其设立门槛被大幅抬高。同时,我国采取区域内民间社会团体“限制竞争”的法律制度,即在同一行政区划内如果已有民间环保组织,则其它同类的民间社会团体无法审核通过,妨碍了民间环保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其次是法律制度不完善。民间环保组织作为法人社会组织具有独立的利益,法律应当充分给予权利保障,而我国目前缺乏对民间环保组织的专门立法,使得其法律权利比较模糊、法律保护机制并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环保组织难以充分发挥法律效用,在推进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很难通过法律手段寻求到司法救济。因此,首先应放宽民间环保组织的设立条件。国家要减少对民间环保组织设立的条件要求,对一些不合理的准入要求应予以撤消,从而为民间环保组织的成立和登记提供宽松的行政环境和法律环境,且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监管重点应以规范和引导为主,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减少行政干预以免影响其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其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要使民间环保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团法人,应完善与民间社团相关的法律制度,使民间环保组织拥有环境知情权,进而监督其他市场主体的环境污染行为和环境管理行为,同时对于一些相对成熟的民间环保组织,可以赋予其行政主体资格,使其承担部分公共管理功能,减轻政府行政压力并节约行政成本;最后,赋予民间环保组织环境公益诉讼权。这是民间环保组织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的重要司法救济制度,因为当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作为受害者的农民个体在面对制污者时显得过于“单薄”,这时民间环保组织就可以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代表农民对制污者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有效地解决农民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鹏,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法律作用与发展[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5.

[2]刘飞,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保护[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3]赵秀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4]刘尊梅韩学平,论我国农民环境权利保护的法律援助[J],学术交流,2011(8):66-68.

[5]牛玉兵刘钦,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2017(3):40-42.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

1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各种活动日益频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德育及人文、环保意识等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德、美等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形成规模,其特点也是注重人文素质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我国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故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从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入手,解决新形势下化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医用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编写适合我国高职高专教学的教材,满足现代高职高专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需求。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与破坏。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2)目前高职化学教材版本很多,但多数教材只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下,教材知识体系不但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要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便于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开发教材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3)医用化学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教材内容深度与教学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后续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改革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高专类医药卫生学校在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少,医用化学全国及地方性学术研究会议也很少,一线教师课改愿望强烈但缺少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具体方案

(1)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德育以及人文、环保意识等素质教育要以渗透为主,不能破坏教材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完整性。如学习了烃、石油、煤等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先让学生知晓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再让其了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温室气体”会阻碍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植物生长。地表温度升高,极地及高山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被淹没。再如,学习苯、甲醛知识后,要联系到家庭装修产生的污染以及衣服、家纺甲醛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习聚乙烯知识后,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PE和PVC两种塑料,PE就是聚乙烯,是一种无毒塑料,可用于食品包装以及某些医疗器械,而PVC是聚氯乙烯,是一种有毒塑料,不能用于食品包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拓宽视野,又能让其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高职高专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知识面宽,素质高。所以,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应是“面广、通俗、实用”,不能把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当成普通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而要以“必需、够用”为度,通俗易懂,利于学生自学。(3)制定高职高专医用化学课程标准,并在高职高专医用化学学术研讨会上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4)重视高职高专化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化学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5)做好化学教学内容改革课堂实践工作。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优化教学方法,在“教材优组、内容优选”基础上,针对生源结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学、动手、综合设计等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讲授与自学、基础与专业、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3项目研究成果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7

认识实习———有效衔接,内容完整多样

在实习内容方面,应做到内容多样化,涵盖环境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环境监测等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应选择并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从而提高认识实习教学的质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从单位性质看,有环保系统,市政管理系统等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单位。从行业看,有环保、发电、金属冶炼和化工等。虽然已经建立了不少实习基地,但现有基地中涉及大气污染控制的较少,因此,为了保证实习内容的多样化和完整性,在后续工作中应重点拓展这部分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充分保证实习时间,努力实现共赢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单位或环保部门结合生产实际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完成以后进行,如第6或第7学期。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的生产实习时间一般都很短,有的甚至不足一个月。对学生而言,实习不能深入进行,学生只能对流程、污染控制原理和环保设备的工作原理等等有个简单的了解,还停留在看的阶段,不能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对实习单位而言,他们花大力气教会了实习学生胜任某个岗位的工作,正可以独挡一面的时候却因为实习结束而要离开,从而会让实习单位感到“只有责任,没有收益”。长此以往,实习单位将不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应充分保证实习时间,如3个月或半年,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共赢。大家一般都会认为延长实习时间会加大经费投入(如交通费等),其实也未必。我校起初安排的生产实习仅为4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来,我们的实习时间延长到3个月,在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承担一部分工作,减轻实习单位的工作负荷,加快工作进度,实习单位因此主动为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或承担实习的交通费用,从而大大缓解了实习经费紧张的现象。

环保专业论文范文8

以服务民族为指导,充分考虑地区特色,指导学生关注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领域的科技需求,重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的相关研究。在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试验设计、研发创新,让学生把握环境热点和方向,从选题、方案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1.主要教学内容

(1)以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探索具有创意的节能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回用技术、污泥处理和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通过试验探索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归趋、污染预防和评价技术。(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参与国内外专业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活动。

2.选题

节能型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节能型污泥处理技术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提标增效优化技术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调理剂研发;除磷剂研发;地域特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根据实际情况,这些内容皆可适当调整。

二、“创新工作室”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别于传统的课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课程主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1.现场观摩

发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室研发项目的优势,通过现场观摩,介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开发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技术机理、技术基础,指出创新点在哪里,研究什么内容等,让学生对科研项目有全面的了解,并产生感性认识。

2.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形式,介绍项目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实现途径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接触环境热点,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发现问题、研发符合社会需要项目的能力。

3.选题与分组

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4.资料综合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数据处理、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申请专利等。锻炼学术论文、科技研究报告、专利申请文本的写作手法和内容、程序等,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采集、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创新工作室”课程授课方式和考核指标

授课方式:以学生参与为主,配合专题讲座、现场讲解和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考核指标:每人提交完整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1篇;或研究报告1份;或课题小组1篇;或课题小组获奖作品1件;或课题小组申请专利1项。总成绩比例分配:提交的最终成果得分占60%,平时(包括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完成试验质量等)表现得分占40%。

四、“创新工作室”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创新工作室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如下:第一点,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选题、方案设计到实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点,考核环节突出实效。除考查平时综合表现外,重点考核训练效果,以论文、竞赛获奖、专利等形式结课。

五、“创新工作室”课程取得的实效

自2009年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将“创新工作室”课程纳入到本科培养方案以来,2013年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总计107名。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总共取得了29项成果,含学术论文17篇(其中EI收录英文期刊论文1篇,中文双核期刊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奖4项。取得成果的学生共62人,占学生总数的58%。也就是说,本届毕业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通过创新教育取得了学术成果。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还完成了大连民族学院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部级)3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第六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环保科技应用类)1项,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太阳鸟”科研项目20余项。此外,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大学生的双语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本届毕业生共获得大连民族学院第二届(2013)学生优秀英语论文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六、结束语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而生,在大连民族学院经历了四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大学生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把握学科热点,接触专业前沿,学会从环境热点中发现问题、抓住机遇。

第二,创新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到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资料综合,掌握对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运用的思维方式。

第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支撑。通过参与专业实践,促动对专业理论的认知,通过理论学习和对科研试验结果的总结,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