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安全论文范例

环保安全论文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1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教学场所的多功能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大等特点,是正常意外伤害的最大隐患。故实训室安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条例才能从源头上对高职院校生物实训室的安全管理起到作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场所,实训内容多且很少重复,所用微生物菌种、生物材料以及化学试剂种类不同,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多,成分复杂。目前所排放的污染物来源可分为:

1.学生作品。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实训作品一般没有实用价值,主要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技能或为了验证某项理论而设置的,故大多是废弃物。

2.陈置试剂和回收溶剂。

凡溶剂使用量较大的学生实验,操作规程中一般都有回收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是“回收”了。问题是这些简单回收的溶剂纯度不高,一般不可直接再利用。其中一部分用来清洗玻璃仪器,洗后随水流入下水道,最终还是成为废弃物,仅有少部分被回收利用。积压、陈置试剂是由于各种意外的变动或未使用完全而造成的,久置造成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学变化而不可再使用。

3.实训本身产生的三废。

实训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操作不当,如仪器装置不严密使低沸点试剂或溶剂的蒸汽挥发出来,逸散于室内,污染环境。生化分离和纯化有关生化产品或产物之后,剩余的残渣、废液等,总量不多,成分复杂,回收再用的价值空间小,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规范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包括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选址、建筑结构、给排水和供气、电气与自控、通风与净化、装修、空调、消防、实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自2005年以来,我院非常重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与环保建设,在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与改造中投资力度大,把安全与环保建设标准纳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经过建设,生产车间和各专项实训室布局合理,功能较完善,使实训基地的安全与环保防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完善各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生物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若干安全环保管理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系统、周密、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环保管理运行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部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制度。

制度科学合理、完善健全、切实可行,实训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主要包括实训车间及实训工程规章制度、守则、6S管理要求、文明公约、奖惩条例等。根据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特点,制订完善了《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生物、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细则》、《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细则》、《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及《各室人员的岗位职责》等27个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落实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做到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管理有章可循。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安全意识薄弱,监管难以到位。学校制定了各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师生并未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存在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情况。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

四、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创建实训基地安全文化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实训室管理的关键,也是培养教育主体社会责任感的需要。目前实训基地已将安全文化渗入到每一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在实训基地安全文化建设中,重点以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为主,从教学情境设计、实训过程指导、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思维、意识、心理和行为,使每位进入实训场地的师生在安全观念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在安全控制上由处理事故向预防事故转变,在安全行为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在安全管理上由领导管理向全员管理转变。安全观念的植入,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教育包括:提示教育、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提示教育是在实训场地以宣传展板、图片、标识的形式布置常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温馨提示或安全格言警句等,既短小精悍又富有哲理、意寓深刻,使学生既容易记忆,又乐于接受。

2.规范操作,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的实训操作和安全防护措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学生往往忽视对自己的安全防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开放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规范操作管理难以到位,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违反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和实训操作规程的现象普遍。针对此问题,要求所有学生在实训前熟悉所用器材、试剂的性能、危害性、安全性及安全使用方法,对使用大型精密仪器、高压容器和进行有可能产生人身危害及造成事故的实训项目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项指导和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方可进行独立操作;进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必须穿着防护服,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在各项实训中,教师都要将规范操作教育贯穿始终,避免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犯常识性错误,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检修

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应定期检查和检修,重点检查仪器连接导线的导通性及破损情况,以及是否有仪器外壳带电等潜在不安全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修。

六、加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日常管理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本科;教改化工类

专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培养工程设计的能力和训练系统实践技能。其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合成、过程分析、设计、模拟与优化等教学内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1]。虽然是大学生在毕业前才开展的综合实践环节,但其综合了学生四年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一次所学知识的总结,更是学生能力一次升华的机会。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等各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随着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伴随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绿色化工”、“新安全生产法”、等重要政策法规,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造升级刻不容缓[3];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及毕业学生的回访,发现企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也逐年升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工程设计、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信息智能化等多方面的理解运用,同时也要对政策法规、技术管理、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目前高校对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亟需开展系统化的改革与调整[4]。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新时代企业对新型化工人才的需求,为提升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对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多举措全面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达标评价体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1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课程知识体系处于割裂状态,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

要做好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制图、仪表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过程模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等课程的知识有整体及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目前各个课程教学情况是各自为政,学生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某一门课程对于整体项目设计中处于什么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各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联动还很缺乏,教师在现有课时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想要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有难度。教师也满足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不能够将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每位老师代课集中并且侧重一两门课,缺乏沟通和讨论。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理念及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现代工程的理念,也不适应工程实践需求[5]。

1.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局限,单一化,课题数量偏少,且立意陈旧

化工专业学生真正进行化工设计的比例不高,以我院为例,最多达到50%,有一半学生跟随导师的科研项目做实验,这些导师从事的专业是化学相关的,对于化工设计并不精通。结合我们学院自身情况,前些年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当作毕业设计来做,只对一种设备进行了设计,没有结合化工行业发展趋势设计选题;此外,一些课题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及技术细节等原因,不适宜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导致设计题目范围局限,模式化,单一化,甚至重复。有时只是改变设计产量,不能引起学生做设计的兴趣。其次,没有与化工设计热点和科研前沿焦点相结合,在选题方面没有目标。一些老师对自己指定的课题是否属于化工专业的课题持怀疑态度,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推敲,学生也很迷茫,单方面依赖老师,自己不会选题。

1.3专业教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与实际生产实践脱节

近年来,各高校引进大量博士,表面看教师师资力量大幅增强,很多年轻教师虽然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化工及相关方向的博士学位,但是真正从事化工设计方向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很多老师理论基础虽好,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验,甚至与实际生产生活脱节。其次,专业教师自身的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技能还急待提升,而学校投入经费有限,使得针对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设计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足。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差异大,化工专业专任教师的工程背景与《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所要求的不符,远远达不到至少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如企业工作、与企业合作项目、指导实习等)[6]。目前高校教师的年终考核要求及职称评定制度,迫使有些老师需要科研成果,发文章出专利,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做科研,很难抽出时间精力提高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对毕业设计的学生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很难静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1.4指导模式陈旧,学习方法单一

新“互联网+”时代到来,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老师与学生都要紧跟时代脉搏,改变调整自己的指导与学习模式,新的方式和理念不断更新,新的工具软件层出不穷,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抛弃。有些指导老师还是用原来的手动计算的办法指导一个单元操作的流程,每一届学生都一样,只是变换原料、产品,生产任务量,换汤不换药,导致题目单一化,十几年如一日致使学生兴趣降低。毕业设计不仅应该包括工程项目必备的内容,还应具有创新和学生发展自己能力的部分,如何将这部分激发释放出来,是值得思考的。

1.5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量化标准不明确

毕业设计(论文)制作时间周期长、教师指导涉及环节多,首先应该统一需要考核的环节;其次,应该对过程设计环节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7]。仅仅以论文完成情况和答辩时的表现作为评定标准过于片面,过程控制和评价体系需要细化和完善,考核量化的标准也需进一步明确。1.6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时间不连贯,态度不端正(思想上轻视这项训练)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第四年这个阶段本来应该专心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同时面临实习、考研、考公务员、参加招聘会、就业等各方面的事务,学生无法专心致志地投入去完成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心理,有些学生认为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不过就不让毕业,最终为了应付差事,不顾完成作品的质量,胡乱拼凑,或请同学施以援手,匆忙赶出一篇毕业论文,可见态度上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1.7盲目降低毕业设计文本查重,导致设计质量下滑

近年来,学校出台了“关于毕业设计(论文)检测的指导性意见”,“意见”规定: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利用中国知网的检测系统进行检测,重复率低于30%(含30%),视为查重合格,高于30%,可以给一次机会,经本人修改并再次检测达到低于30%后才能参加答辩,而检测重复率大于30%的一律不能参加答辩。这就使得化工专业的学生盲目删减,最后出现图片表格多,文字少的现象;学生为了降低查重率,往往前言不搭后语、词不达意,文不对题,原本流畅的表述变得逻辑不通,读起来生涩别扭。

1.8优秀毕业设计名额太少,奖惩机制不完善

每年分配到化工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名额只有一到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对高质量论文撰写的动力不足,再者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需提交的材料多,流程繁琐,后期还会面临各项评估时准备的过程材料,使得有些师生不愿多花时间再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较少,且教师投入时间长,长达几个月的指导时间,如果遇到学生以消极的态度不做或者基础差做不出来,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现在指导每个学生折算约16课时,仅凭课时无法真正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优秀毕业设计仅多给两个课时,因此指导多少和指导优劣没有明显的区别,也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这就挫伤了教师积极性,指导工作完全变成了一种良心活。

2多举措提升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措施

2.1交叉课程体系网,更新课程理念,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化工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述、技术路线的选择及确定、利用现代软件进行工艺流程模拟设计、工艺计算及典型设备选型及计算、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车间设备布置图等、换热网络优化、生产安全和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经济分析评价等,这些项目内容织就了化工设计的课程体系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制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课程联系起来,由点变线,以线带面,融会贯通。根据具体设计任务深化对专业必修课程知识的理解,全面建立设计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将Aspen软件的应用渗透进课程设计教学,通过课程改革,手动设计计算结合过程模拟设计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设计计算的理解。将Aspenplus软件应用于所设计的单元操作的参数选择和初步设计模拟,通过比较不同操作参数的模拟结果,优化设计结果,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将几何画法和机械制图、化工制图、CAD软件结合,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规范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需要深入讨论,修订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衔接不当,重复或者相互割裂的现象;形成教学团队,带同头课程的老师对知识点的交流和教学方式的交流改革,带不同课程的老师如何将相关知识承前启后,相互联系。

2.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化工毕业设计传统设计

计算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化工企业要求。毕业设计的完成不可避免地使用计算机联合众多模拟、数据分析、绘图等软件,不仅能快速得到计算结果、大幅降低手动计算的错误率,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能为毕生进入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岗位做好铺垫。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加深了,化工专业知识掌握地更扎实,化工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设计过程中,软件的应用随处可见,如在全流程模拟中,应用Aspen软件进行过程模拟[8],对工艺流程进行论证。可将Aspenenergyanalyzer软件应用于换热网络的优化及能量合理利用的过程中,在对塔设备进行设计及校核时,采用Cup-tower和SW-6等设计软件,当进行泵的设计及选型时还可使用智能选泵软件等。另外,学生利用MATLAB软件对反应器进行设计模拟,能快速得到不同年产量的计算结果。至于化工安全评价方面,用Aloha软件对化工生产中事故进行模拟,可以帮助应急救援人员快速准确预测影响区域,有效组织指挥危险区域人员疏散等。作图软件更是层出不穷,除了CAD软件用于绘制PID、PFD图,还有三维绘图软件帮助绘制车间、设备布置图及配管图等。三维软件做出的图生动逼真,不仅可以反映设备及管道的相对位置,还能激发学生的绘图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拓宽化工毕业设计选题广度和深度

针对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选题的范围,首先可以根据工程设计背景,企业背景、和科研背景几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和自身的科研项目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同时还可以参考行业热点,由指导老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或者有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拟题目。还可以考虑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题目设为毕业设计的相关题目,另外在学生出去实习或者见习时,参考遇到的生产项目和设备,对现有的生产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对设备进行优化设计改造。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可以将题目拟定为精细化工,材料化工等范畴的相关题目。

2.4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新进教师除了听课、备课、学习核心课程知识的同时,应有累计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其次相关化工专业的老师应该自觉学习最新的国家标准,相关行业要求,最新的规范和标准,增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再者,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各种计算机软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论理解,如有机会可以去重点大学进修深造,或者在企业中锻炼,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更好融合在一起[5]。

2.5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惯性学习方式

新工科的教学理念需要重视实践环节,而实践环节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将工程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激发主动性及尤为重要。课程教学的中心应从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对设计类课程提倡做翻转课堂,由学生实践为主,在课上做设计相关的工作,并且分组汇报,由大家讨论点评。还可以推广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来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成果,加强工程思维的训练。其次推行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模式,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包括讲义、视频、题库、课件等等,可以通过学习有些网络视频教学完成一些设计优化的工作,如Aloha报警的软件操作。除此之外,qq群、微信群等可用于交流设计出现的问题,促进了互相学习,沟通合作的新局面。

2.6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中,我们先后联系了现代化的化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刘家峡化肥厂,盐锅峡化工厂,白银银光公司,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金昌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企业,这些实训基地提供的现场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实习基地,从化工安全到各工段的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案例,再到设备的构造材质节能减排,产品分析包装运输等等方面的学习,大范围拓宽了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思路。从以前对化工厂没有任何概念,到以实习的大型化工企业为设计背景,选择设计一个工段,从对原料及产品的认识到确定反应,及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再到具体的工艺和设备设计,车间布置设备布置等等完成一个实际工段设计的全过程。企业实习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设计的素材还能让学生将设计优化的工艺和设备的设计优化改进落到实处。在实习时还能了解设备内部的构造,和化工厂的设计人员交流,提高绘图能力。

2.7依托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今年已经举办了十五届。大赛自每年二三月份下达任务书到7月20号提交作品,制定一个当年大家聚焦的化工热点项目为设计主题,在此过程中需要五个同学为一组提交现代设计方法,文档和图纸三类作品,其中涉及了工艺流程的设计,过程模拟优化、换热网络优化、设备设计、自动控制、总图运输与平立面图、重大危险源分析、安全评价,三废及环境保护、经济分析等。最后要求学生现场答辩。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是一致的[9]。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的实践课中加入大赛所需的课程知识,为竞赛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铺垫。我校学生自201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以来,多次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竞赛的同学在完成竞赛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专业技术,在后期的毕业设计环节中体现了对化工前沿和热点的理解和思考,实现了对工程问题的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每年参加竞赛团队中的一些同学撰写的论文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所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已经成为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进行化工设计大赛并不局限于一组或两组学生,通过老生指导新生的“传帮带”形式,可以惠及所有对化工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从而使化工设计竞赛成为化工专业学生的一种常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前熟悉化工设计的流程,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准备。

2.8细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环环相扣,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针对学校对毕业设计每个环节考核管理不严,流于形式的问题,应该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督促老师和学生认真研读,明确知道教师应担负的责任和学生在过程中应配合服从完成的任务。目前毕业设计的主要环节是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在此基础上,应该细化到毕业设计完成的各个阶段,每一次教师指导学生需要认真做好指导记录,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难点和疑惑之处并落实解决。学校在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规定各阶段完成时间,填写过程材料。学院配合学校,选派负责人定期抽查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及时发现不足并督促改进。学院对不服从管理及不按进度要求制作毕业论文的学生发出警告,若无改进时则须采取惩罚或处分措施,视情况推迟答辩甚至取消论文答辩资格等。

2.9完善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之前毕业设计评价模式相对单一,要先制定评价细则再根据各项细则提高质量。对于原评价体系由指导老师、评阅人分别打分,再加上答辩分数,按0.4、0.3、0.3三部分配比复合得到最终分数。对于此种评价体系,一是缺乏过程和平时的分数,其次评阅人打分一般参照指导老师分数,欠缺了客观性。为了改变现状,首先要设计各阶段的评分细节,如开题阶段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设计方法,与本专业的热点相关性,解决问题的创新点等,中期报告验证路线的可行性,完成情况,毕业设计阶段包括论文结构、逻辑性、文字、图纸规范、标注明确等、答辩情况,每一项综合打分。建立的多维评价体系不仅从文字、程序、图纸、表达、对环保安全法规等的认识多维度进行评价,此过程更科学,细致、支撑性更强,可以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总结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新实践;本科教育;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支撑的专业,运用安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评价与标准化、安全文化与培训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一级学科,自此,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工学门类中38个一级学科之一。安全工程的迅速发展与国家及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密不可分。工程教育既要满足当前行业及市场的需求,也要引领行业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带领产业发展,即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2-3]。要促进安全工程教育的提升,应依托大学的高水平科技、研究与教学,通过分析安全类人才的特点和行业领域需求,从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科研训练、实践平台等不同层面改革现有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与应用能力的人才。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现状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依托于核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及机械工程而成立与发展,于2011年获得全国首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3年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并有省级特色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于2016年通过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安全发展主导,立足核特色”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安全科学知识和安全技术的创新实践人才。创建至今,南华大学安全工程获得“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国防特色学科,“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环保安全”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核电建设环保安全与节能技术”中核建集团重点实验室,“工矿企业职业安全卫生技术中心”衡阳市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平台[4]。

二、安全工程的教育理念与特点

大学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科研及实践紧密相连,师生间不断交互的活动。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科学研究融入此过程中,以实践为手段,促进本科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发展。安全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知识,拥有解决安全问题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关行业安全工程基础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能够有效进行事故预防、应急控制的综合型专业人才[5]。安全工程人才教育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备交叉学科知识

安全工程涉及建筑、矿山、消防、化工、机电、运输等多个行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融合专业。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包含工程、物理、化学、社会、生命、管理等科学和技术,囊括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危险化学品、电子电工学、机械设备与安全、防火防爆技术、消防安全、检测技术、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应用课程则更多,覆盖了安全生产风险大、危险高的行业,如建筑施工、核工业、采矿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领域的发展,专业理论仍在不断充实和丰富。

(二)擅长理论与实践结合

安全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能力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而工程实践现场情况复杂多变,不可依照理论去凭空设想,要结合真实情况,将安全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应用到其中,找出解决方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需要安全工程人员能快速反应,并及时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果没有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则难以控制现场局面。

(三)拥有创新研究能力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能够创造或改革安全技术、安全方法及安全管理。安全事故特殊且复杂,随着新工业的发展,事故越来越多样,只有不断创新技术与管理才能适应行业和科技的发展。

三、安全工程的人才培养措施

(一)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不应再简单地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指引方向,激发其学习动力,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培养创新型专业安全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一定现场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应要求及鼓励教师承担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应出台重视教学的相关管理方案,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自我科教实践能力的提高;给教师提供多元的挂职锻炼、实践培训和研修机会,要求教师去相关企业挂职,鼓励他们承担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校企合作互补资源,使教师在生产企业加强工程技术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或学院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为特聘教授,参与特色专业课程、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或指导,充分利用特聘教授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安全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水平;引进相关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扩大师资队伍的领域与学科视野。近五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引进了一批具有矿业工程、核技术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

(二)改进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

教师只有在课程教学上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且紧跟安全工程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行业的需求,才能使得安全工程人才不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脱轨。专业课程要与企业、行业认可的安全规程,国家及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紧密结合,尤其是要纳入安全法律、法规、相关产业政策与方针。为加强各方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预防和降低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国家及各相关部门制定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作为安全类职业人员的工作准则与依据。同时,为了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必然不能与市场、行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脱节,因此专业课程要紧跟安全发展的脚步以及行业的需求。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工程伦理知识、应变能力及创造精神,而基于学科方法论的通识教育的加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6]。通过对学科门类思想史和方法论的学习,使学生接触通用的学科方法和研究思路,为安全工程人才日后能举一反三、快速拓展学科与专业方向的领域,圈定所从事工作或所遇到问题的所属学科,进而快速学习和掌握思路和方法,提高其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通识教育也有利于完善安全工程人才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安全工程人才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适应性、创新性。教学内容应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研究结合起来,引入最新的安全工程研究成果与方法。安全工程在国内始于20世纪50年代,基础知识与理论多半已成形,随着技术和行业的进步,与安全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仍在发展,还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缺乏这些内容且更新慢。在课堂中,需要教师根据科研最新动态与领域技术更新补充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新兴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在与学生讨论科研新问题、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思想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从而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推进。

2.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根据,以课程内容讲授为途径,教师只是知识传递的媒介,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可采用以下教学方式改进传统的专业教育。一是研讨课堂。通过研讨以及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索与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以及表达能力。由于安全工程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受限,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应自学相关课程,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一同探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才去接收理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辅助者与开发者。在课堂上,结合事故案例或设计场景,教师提出向导性的问题,引出安全工程的理论知识,令学生在课上课下思考讨论,查阅书籍文献,拓展思路。二是慕课在线学习。在时下的网络社交潮流下,知识与信息交互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按需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这种及时性学习的趋势值得鼓励。慕课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网络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加入合适的网络课程,令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客体变为积极探究主体[7]。这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有益于整合各方优势,使更受欢迎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学生中传播。三是企业课堂。教师应把部分课堂转移到企业生产现场中,充分利用企业现场环境和设备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践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把课堂设在车间、施工现场,让企业的设备成为教具,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实践。教师和工程师将工作场景中的案例转化为教学情境,将企业的安全技术与管理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将行业的技能标准规范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三)加强创新实践

1.科研训练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而科研是激励大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有力手段。科教融合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批判思维与探究意识。过去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只在一些高水平大学才能实现,随着科教融合在大学教育中的推广,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科研训练。近年来,在各个层面设立了诸多类型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多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学生可以直接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或小组申报项目,从头至尾独立完成包括课题申报、研究及结题等工作。学生还可加入相关教师的科研团队,作为学术团队中的成员,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工作。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并在科研探索活动中掌握实验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优势资源,搭建各种科研训练平台: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立项研究和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或训练,如“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挑战杯”等活动。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三年在上述竞赛中获得了部级或国际竞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多项,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2.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环节的历练,从实践中去体会和发现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此外,安全工程本身的特色使得实践成为安全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业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各专业应根据其本身特点及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实验,并多开设设计性实验课。还要利用科研项目不断更新的实验室平台,通过强化管理向本科生开放这些实验平台。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了学校与行业市场的桥梁,有利于打破学生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隔断。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建立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包括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区域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湖南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湖南核工业宏华机械有限公司(710厂)、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衡阳华菱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衡州建设有限公司、衡阳安泰安全评价公司、湖南旺华萤石矿业有限公司等。南华大学与这些企业单位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以强化安全工程认证实习、安全工程生产实习和安全工程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另外,需要注重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思考与应用能力。并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安全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指导,还要求部分学生在校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在企业的毕业实习,在该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与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

四、结语

当前行业与市场需要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而且安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创新实践的前提条件是安全工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能用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技术去解决现场的安全问题,实行事故预防、应急救援。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通过人才培养措施,从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设计教学模式、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平台的深度融合,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同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实践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强化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安全类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祥春,孟洋洋,孙祚.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23(5):133-138.

[2]杨秋波,王世斌,郄海霞.工科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内涵、结构及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81-85.

[3]靳玉乐,廖婧茜.美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7,3(3):43-50.

[4]蒋复量,冯胜洋,郑平卫,等.突出行业特色的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16-18.

[5]邵安.安全工程人才的能力框架及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87-91.

[6]李茂国,朱正伟.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36-40.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

1引言

市政工程中的给排水工程主要由给水、排水、循环水3部分系统组成。给水管网中的水通过给水工程引入建筑内部,成为居民生活用水,同时,也为消防用水提供了保障;居民生活废水、工业生产废水、雨水等通过排水工程,排放至指定区域;经过排水管网系统的废水,通过循环水系统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方可进行排放。这整个过程构成了市政建设的给排水工程。在给排水工程中,施工的安全性又是整个系统高质量建设运行的关键。

2市政工程中给排水施工管理现状

2.1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工艺的发展

长距离顶管作为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需要较长的顶进距离和较大推动力的液压装置。需要施工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否则就不能按照标准完成顶进作业,或者破坏沉井以及后靠背结构,大大影响管材的使用年限[1]。

2.2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材料应用

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材料主要为管道,按照材质分类有钢管、铸铁管、塑料管、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几大类。钢管的强度性能较好;铸铁管可焊接、易组合、寿命长;混凝土管成本低、易渗漏,加入钢筋材料后提高了整体性能;塑料管和钢塑复合管质量轻、连接方式多样、安装方便快捷、环保节能。目前,给排水施工工艺中选用的管道多为钢管、混凝土管。二者相比,钢管与土壤的摩擦力较小,能够承受强推力,但其成本要高于混凝土管,需要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合理比选。

2.3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复杂、规模大、工期长、环境多变,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施工工作,就要求施工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做好质量把控,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管材,精准预测安全隐患并进行有效处理,避免出现城市给排水管道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施工难题。

3市政工程中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缺失不到位

当前,我国的给排水工程多为政府工程,施工单位更重视进度,赶工期就忽略了工程的建设质量。没有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工程管理目标,管理缺失不到位,容易产生安全、质量问题。在给排水工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管理,施工管理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开展施工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各级单位工作不严谨,施工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导致整个给排水工程不能高质量完成[2]。

3.2施工技术标准不完善

现行的给排水施工技术标准规范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隐蔽工程,由于标准规范的缺失,极易造成施工不合理、安全性差等现象。

3.3施工工序不合理

合理的施工工序是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在给排水施工中,为了简化工作,很多施工人员不遵循既有要求安排工序,而是按照固有的施工习惯进行更改,因而施工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不合理的施工工序也为整个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3.4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工程体量大,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给排水工程中会存在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的现象。不了解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内容,在工作中就不能提高警惕、重点防范,容易造成施工安全质量问题。

3.5管道路线选择不合理

现阶段,部分给排水工程的施工单位出于经济成本控制的考量,在管道线路的选材上过分压缩成本,选用了一些价格低廉但质量较差的管材,不利于工程项目的安全、高质量开展。此外,有的施工单位在施工时,未能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工作,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延误工期,增加施工成本,同时,还容易产生施工质量问题[3]。

4市政工程中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4.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组织体系在给排水施工进场前,项目施工单位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施工组织管理体系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器具、施工进度,要结合项目特点,按照相关管理条例和规范标准,不断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实现对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的科学控制及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选用施工技术、建立劳动组织和技术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4.2严格审查设计图纸

在给排水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能够制定出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的施工技术方案,在了解给排水构造、位置、管道直径、材料、走向等各个要素的基础上,项目的各参建方要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会审,从合理性、科学性、能否满足需求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图纸的实际应用效果、设计效果、技术实施方法,为整个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高质量、安全开展奠定基础[4]。

4.3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给排水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得到明显提升,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性能也在不断改善和进步,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施工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提高给排水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在给排水施工中,施工人员要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与此同时,各级单位应该不断强化宣传,将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施工深深刻入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心里。此外,还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层层分解,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肩负着工程安全的重任。做好安全培训工作,尤其是新上岗的员工,要进行岗前培训;特殊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5]。

4.4确保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保障施工安全

当前,我国对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项目的工程造价部门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调整安全设施定额投入费用,做到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挪用。进一步开展防火、防漏电、防伤害设施的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4.5加强安全检查和治理隐患的力度

在给排水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成立施工安全管理部门,按标准和规范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加大力度检查施工中的安全漏洞,对出现问题的节点,要落实到责任班组、责任人,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督导、整改,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有序开展。(1)突出专业安全检查。在进行安全检查工作时,必须要具备针对性,重点对电器、机械以及消防进行检查,一旦查出安全隐患,必须要整改,整改完成后,才允许继续施工。(2)强化日常安全检查。在给排水工程施工期间,相关检查部门要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工作要深入现场,坚持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就要进行纠正和整改,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6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要成立相关安全生产检查监督部门,负责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与管理工作。该部门还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施工现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在构建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进行定岗定责,明确每个岗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在日常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要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采取合理的考核检查措施,做好相关检查记录,便于追溯。需要注意的是,在给排水工程项目的分包管理中,必须对分包商的资质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并明确总包、分包的安全生产职责。针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众多参建方,建立分专业、分工种的安全生产实施规范,要求各负其责,产生问题,逐级问责。

5结语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围堰技术;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和完善,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因其自身的突出优势,开始逐步被更多人接受。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一步。水利水电工程仅仅依靠自然界的可再生的水资源进行发电,相比于火力发电站更加绿色环保,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废料,不需要过多材料成本的投入,符合当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同时优秀的水利水电工程会对河流正常防洪、蓄水、灌溉、航运、养殖均有明显改善,尤其在我国南方水文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周围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

1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概述

水利工程对于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良好的水文资源是优秀水利工程的保障。但是丰富的水文资源对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地点需要保证干燥,整个施工环境需要在干地上完成,需要合理应用围堰技术保护水利工程基坑不受水土影响,同时制定科学方案将水流引入相应泄水渠道,进而流向下游地区。施工方应在充分了解当地地质及水文条件的前提下,根据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现场情况和施工时间制定合理的导流方案,选择合适的围堰技术,以确保水利工程顺利建设及合理使用。

2制定合理的导流方案

水利工程因具体河床情况的不同,水流量差异,汛期水量大小,设计施工工期长短不一,需要选择不同的导流方案,以满足不同情况的施工需求。导流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还需要兼顾所在河流的综合利用,尽量减少对河流日常航运、给水、灌溉、养殖等方面的影响,节约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可以运用建模试验或者计算机模拟,力求在保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同时,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保证水利工程建筑质量。

2.1全段导流方案

对于水流量较少的河流环境,施工环境小,施工工期相对较短,可以采取全段导流方案。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建过程中,一次性截断河水,充分利用河道中的建筑物,根据周围地质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方案。在河流处于山区,周围山石相对坚硬,或者存在永久性隧洞时,一般采用隧洞导流;在平原地区或两岸相对平缓地区,优先考虑明渠导流;在导流量较小时,也可以考虑涵管导流方案,将水流引导至相应泄水建筑物内,为水利工程的施工提供时间和环境。

2.2分段导流方案

对于水流量较多、建筑时间较长的情况,全段导流方案实行起来较为困难,可以考虑采取分段导流方案。根据实际河流汛期、水流量、雨水分布情况,制定全年期限的导流计划,将所需建筑基坑科学分成多个部分,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分期分段施工,以保障水利工程不受环境影响,同时减少水利工程对于正常河流利用的影响。

3科学应用围堰技术

围堰技术主要是将应用不同材料的临时建筑物应用于导流方案中,以确保施工环境不受河流影响。大部分围堰建筑在水利工程竣工后需要拆除处理,所以围堰需要在考虑发挥其防渗防水的作用同时,具备拆除简单,经济合理等特点。一套优秀的导流方案必须有相对应的围堰技术配合,以保障水利工程的顺利修建,在现代化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水流环境和施工需要,选择合适的围堰技术。

3.1土石围堰

传统的土石围堰常常是就地取材,采用石块、草袋等填土建成,其取材方便广泛,可以直接采用施工时的废料,制作成本低,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在很长时间里应用极为广泛。土石围堰主要应用于河流横截围堰,按施工工程基坑是否可以淹没又分为不过水围堰和过水围堰两种,不过水围堰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土石材料填充为主,施工和拆除的难度较低,可以有效减少建筑成本和建筑时间,但是由于围堰本身要求不能过水,对于河水流量和汛期要求较高,如果河流汛期突然出现水流量增加的情况,需要对不过水围堰进行相应处理和保护;过水围堰一般会在围堰的坡面铺设钢筋或者混凝土板,以增加围堰对于水流的抵抗能力,从而保障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围堰上的土石材料被水流冲走的情况。

3.2木板桩围堰

木板桩围堰主要应用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小型水利工程所应对的水流较浅,没有强大的水压,水流对于围堰本身的冲击小,木板桩围堰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水流内渗。木板桩应选择抗击打力好的原木为主要材料,机械加工,保证连接处质量,在插打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机械,分块插打。对于流速较大的河流,还可以通过采用双壁木板桩的方法,保证围堰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3.3钢板桩围堰

钢板桩围堰是一种多用于深水作业的板桩围堰,其自身强度较高,防水效果好,可以适用于大面积施工环境,可以按照施工需求的不同灵活组装成圆形、矩形等不同外形,在水利工程修建修建结束后,既可以成为水利工程的一部分,也可以拆除作为其他材料,对河流正常航运影响小。在应用过程中,应重点注意钢板桩的定位导向,控制垂直度,确保整体坡面垂直,从而起到良好止水作用。一般来说,长期工程需要对迎水坡面进行防冲刷保护,对钢板桩锁扣进行防水处理,合理应用黄油、膨胀水泥等材料,避免连接处渗水,影响工程正常施工。对于河流河床存在大量坚硬岩石情况,一般不考虑应用钢板桩围堰。

3.4混凝土围堰

混凝土围堰虽然造价相对较高,所需技术水平高,但是因其自身独特优势,被许多设计和施工部门所选择应用。混凝土围堰防水防渗效果好,防冲击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可以应对多种复杂环境。在设计施工阶段,有些混凝土围堰可以与永久性水利工程互相结合,作为大坝的一部分,减少了拆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混凝土围堰可以满足过水和不过水围堰的大部分需求,尤其在分段导流方案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国内外应用极为广泛的围堰技术。

4结语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投入不断增加,同时对于施工安全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无疑是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在未来遭遇洪水汛期时将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筑工程中,科学设计施工导流方案,选择合适的围堰材料和技术,可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充分保障水利工程建筑质量,使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长期提供电力资源,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土壤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才,金彪.水利水电施工对于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88.

[2]江晓莉.浅谈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7(8):53.

[3]刘艳洪.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14):104.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6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5日上午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对我国当前宣传传播环境和媒体特点的全新、全面、科学的正确论述。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把建立全媒体宣传传播体系作为深度融合的目标。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应急管理全媒体宣传传播体系作为新生事物,加快构建应急管理全媒体宣传传播体系势在必行。

一、应急管理宣传传播体系构建背景

2018年3月13日,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应急管理部组建成立。2018年11月9日,主席为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这是党中央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肩负起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四大历史使命。

二、应急管理宣传的现状

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宣传效果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管理优化程度、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知识理解和接受程度这四个方面。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管理三个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公众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理解、接受程度不高,制约了应急管理宣传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宣传科技研发力度,从全面增强民众的安全意识入手,通过全民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稳步提升单人的安全意识,掌握个人四个能力(自查自改躲避身边安全隐患、会使用基本保护防范类设备设施、熟悉场景安全疏散逃生、自觉传播安全知识与技能),以点带面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较多,事故案件(亡人数与事故数比对,消防1:200;交通1:4)总数无法统计。通过查阅事件、评论、论文、年鉴等相关资料,基本上80%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通过研究,应急救援安全宣传科普水平停滞不前,无法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造成各类事故多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巨大的重要因素!血淋淋的数据可以看出,应急救援安全形式非常严峻,必须通过降低事故发生率,达到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目的。这就为应急救援安全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三、应急管理宣传存在的问题

宣传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宣传内容无系统性、标准性。以消防宣传数据为例,国家各种部门、社会单位基本都在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活动,但是灭火知识、逃生技能等宣传效果标准不同,到底哪种方式是科学的、正确的,特别是疏散逃生类的宣传争议非常大,如果标准不同,特别容易误导被宣传者,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后果。应急管理宣传知识体系的建立,才是应急管理宣传的基础。

1被宣传对象覆盖面不广、不具体,被宣传对象宣传效果无法实际测量。以乡镇消防宣传为例,基层宅基地出租房屋房东大会,宣讲出租房屋管理规定,散会后成效并不明显,隐患并不见整改;以超高层写字楼单位消防宣传为例,企事业单位举行一次消防演习,疏散从开始到结束,大多是物业单位人员与保安们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楼内单位员工很少参与互动,失去了消防宣传演练的意义。被宣传者参加很多宣传,取得成果如何,知识点熟悉与否,疏散逃生等技能学习是否掌握,是否实际演练过等,这些都没有一个科学、高效、可视化的统计方法(目前宣传效果一般采取线上线下考试、调查问卷等方式,宣传人数少,参测数量更少)。

2应急管理宣传媒体未深度融合,被宣传对象易产生逆反心理,麻木冷漠,无互动性,缺少经常性,持续性宣传。以消防宣传数据为例,2011年《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后,多地居委会、业委会、村委会、街道办、乡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党校学校、公安特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轰轰烈烈的消防宣传活动,建立专门的考评指标体系,制定宣传评估标准,委托有关机构监测、评估(至今未找到评估、检测机构),组织开展督导检查考核,推动《纲要》的贯彻实施。各级政府、各部门轮番宣传培训,各种媒体各自宣传各自的,缺少宣传资源整合与融合,导致宣传方式、内容相近重复,宣传的知识点不升级更新、重复使用。这些都造成被宣传者逆反心理严重,没吸引点,无互动响应,使被宣传者对待宣传麻木冷漠。很多人都是在119宣传日当天才参加一次消防宣传活动;在宣传栏中看过消防宣传海报;在电视上看过消防宣传公益广告等,缺乏经常性,持续性宣传。

3应急管理宣传综合性数据无法收集并存储,无法形成大数据与可供决策者分析研判的可视化数据。应急管理宣传数据采集是应急管理大数据事业的基石。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价值挖掘的前提是可用于宣传的应急管理综合性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没有数据收集,应用价值无从谈起。4事故前置性应急管理安全宣传严重不足。事故前置性应急管理宣传不足,导致事故发生后经常出现民众舆论向反宣传一边倒的现象。以消防宣传数据为例,消防安全宣传经常表现为,宾馆发生火灾后集中检查宾馆、宣传宾馆安全;电动车火灾高发,宣传电动车安全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征明显。

四、对策研究

1建立应急管理宣传知识体系。宣传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定义、构成、条件、背景、历史、用途、功能方向、外延等应急管理宣传知识组合。应急管理宣传是无限的、变化的、复杂的,需要各个领域的人们来共同发现和验证,共同建立应急管理知识体系。

2研发应急管理宣传智慧媒体。研发应急管理宣传智慧媒体平台,解决宣传覆盖面不广,被宣传对象不具体,推送内容不精准,宣传效果无法测量,互动性低,宣传频次低等问题。

3推动应急管理宣传与社会媒体深度融合。搭载政府各部门、各行各业等宣传教育培训项目,例如卫生、公安、交通、消防、心理等知识体系资源与媒体宣传平台,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成果,使应急管理宣传与各类媒体深度共融。

4建立应急管理宣传大数据平台。全民参与,一个不落,人人都为数据收集终端,打造应急管理宣传大数据平台。创建应急管理宣传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能力、语义引擎智能提取信息、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仓库等。

5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媒介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建立反宣传系统。应急管理宣传媒体的发展,必将是智能、高效、精准、便捷、环保等方向,必须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媒体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建立反宣传系统,积极响应总书记提出的媒体应该“守正聚力创新共融”理念,对于应急管理反宣传敢于亮剑,疏堵结合。

五、结束语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7

1.天然光影。

在自然界中,能被我们利用的天然光源指的就是太阳光和月光。天然光因为其色调统一,亮度分布均匀,所以被广泛地运用到室内设计之中。由于人对自然光有依赖性,如果长时间生活在没有光的空间里,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患上精神疾病。所以建筑会留有大面积使自然光线照进室内。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天然光的照射所产生的光影效果来创造空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但是,由于天然光不稳定的特性,天气的变化会造成光线的变化,所营造出来空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也会产生变化。巧妙利用天然光影设计的作品除了有上文中所提到的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外,还有德国柏林的议会大厦,其采用透明的宏大玻璃穹顶的照明技术与屋顶的结构融为一体,有非常震撼的艺术冲击力。英国建筑师福斯特的这一高科技作品荣获了第22届普利茨奖。

2.人工光影。

人工光影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人工照明,有灯、蜡烛等。相对于天然光影,人工光影更具可控性和固定性,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用考虑光线的变化会改变其设计意图,只需要了解清楚每种照明的特性。所以,人工光影才是室内最主要的光影。人工光影的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就是白炽灯、节能灯和近几年比较流行的LED。由于空间的功能不同,当然所需要的光影也不同,比如在KTV、酒吧这样的娱乐空间中,需要的是比较昏暗、活泼的光影效果;在图书馆,需要的是明亮柔和的光影。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人工光影的形状、颜色、亮度、色温可以随意调节,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利用人工光影设计的室内空间有很多,比如我国首都机场内新航站楼,航站楼建筑占地面积28.65万平方米,安装了一共62962套灯具(平均4.5m2一套)、94864只灯(约3m2一只灯),照明总功率4678千瓦(16.3W/m2),从这些数据可以充分体现出人工光影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二、光影与室内设计

1.光影和室内空间的关系

不同光影在室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从明暗和色彩方面来看,天然光在最强烈的时候照进室内,必然是明亮的、颜色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光影是室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让室内环境美化、打造室内气氛不能缺少的条件。光影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室内各元素的色彩、质感、形状,从而影响视觉效果和人们的心理。在室内设计中,照明设计应该首先要考虑到人的舒适度。要根据不同的灯的功率、悬挂高度、灯具效率、光的曲线、室内物体的反射系数、精确的照明值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灯光多趋于建筑一体化照明。简单地说就是将灯具嵌入建筑内,通过严格规矩的阵型排列,形成灯具组合,改变了以往悬挂式的灯具。因为现代的室内设计,追求的是简约的设计风格,排除了繁琐的室内装饰,所以现代设计中的灯饰多半隐藏于建筑内部,而不暴露在外,只是通过光照来营造室内氛围。室内空间中,对灯光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环保的设计理念。近几年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叫“光污染”,所指的就是使用照明亮度过高的灯具,当人眼直视时容易产生炫目感,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为了满足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在照明设计的过程中不应该使用亮度超标的灯具。现在室内灯光设计已提出了智能照明控制的理念。具体表现在:①灯具的高效节能性。②回路电压为DC24V,确保安全。③提高使用寿命。④灯光明暗可调性的无线控制⑤多彩的按设计师要求的场景设计等。

2.光影在室内设计中的意义

光影效果在室内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墙壁处,因为墙壁是光影照射面积最多的地方,能最大化地把设计师设计的光影关系表现出来。随着室内设计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光影的运用在空间氛围营造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的室内设计是通过装饰、装修来改变人们的审美观,改善人的生活环境,美化人的生活空间。室内装饰是围绕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要求所进行的,根据人的需求和设计师的设计,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合理、美观、舒适,来对室内的空间合理分配。而光影可以让室内设计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层次感。

三、室内空间中光影的表现

1.光影照射形成的节奏

由于太阳光线的不断变化,投射在物体之上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光影图案。这种由于自然光线照射所形成的光影图案,除了能够体现立体的深度外,还表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太阳光照在楼房上所形成的光影就可以拉开整个空间关系。连续的重复图案或者是有规律的图案加上光线的照射,形成了具有节奏的光影图案,而这种有节奏的光影图案会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任何光影图案的家里,整个室内会显得毫无生机,而由于光线方向与亮度不断变化所形成的不断变化的光影图案,当人们处在这样的室内,自然会感到生机盎然,富有情趣。

2.光影塑造立体感

用光线来塑造光影的立体感,所依靠的不是平滑的面,因为光滑的面所产生的折射无法塑造出具有立体感的光影。而且,如果反射或照射光线太强或者太弱,都没有办法把物体原有的形态反映出来。一般反射的光线无法塑造出明显的立体感,想要利用光影塑造立体感,所需的是具有变化的表面所产生的光线明暗的不同。

3.光影表现肌理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特别是阳光比较好的晴天里,我们会发现物体的材质会表现得特别明显,甚至可以发现表面细微纹理的变化,这一切都是由于光线照射在不光滑表面所产生的阴影产生的。所以,在很多陈设品摆放的地方,多数会置有射灯,就是为了通过光线照射,把物体的肌理更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但是,所选用的光线不应太强烈,因为强烈的灯光照射在物体表面,人眼直视后会产生眩晕感,这也是一种光污染。这就要求我们应选择光线比较柔和的灯光。

4.光影创造美感

前面提到过,物体本身具有节奏和变化的形态,加上光线的照射,会形成具有美感的光影。合适光线的照射会把物体表面的肌理、材质、色彩展露无遗,比如红色的光线照射在黄色的物体上会形成橙色的光影效果。很多设计师根据光影的这个特点进行室内设计。比如著名化妆品牌兰蔻,在2010年新品会的现场,将室内所有的物体都刷成白色,只是运用各色的灯光照射,产生了五彩的光影,在白色的室内形成了绚丽的视觉效果。

5.光影的意向呈现

对于光影,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奇妙和美丽的探索,在西方的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很多现存的欧洲古代的建筑中,彩色玻璃的运用随处可见,阳光透过五颜六色的玻璃窗,在室内形成了各色的光影。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学会了如何利用光影塑造美感。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灯出现以后,人们又开始探索如何用人造光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6.光影的时间关联

光影本来就受时间变化的影响,白天是日光,光线比较强烈,亮度比较高,物体的光影感也比较强;夜晚是月光及星光,光线十分柔和,亮度比较低,物体的光影感也比较弱。就白天来说,时间不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所以产生的光影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季节的交替也会对光影效果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夏日的光影效果比冬天的光影效果强烈。而人工照明对光影的变化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同一个灯具,使用的时间越长颜色就会渐渐变色,从而影响到光影的变化。

四、光影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自然光

人类之所以不断地探索光,就是因为人的视觉和心理对黑暗有一种恐惧感,人们希望黑夜也能够像白天一样明亮。在室内设计中,光线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光运用得得体,设计的效果才会让人觉得舒服自然。当然,最好的选择还是用自然光来营造室内光照的效果,这种方法既节能环保又能达到设计所需要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会使得设计效果自然且具有未知性和趣味性。利用光的反射,光照在室内众多物体上然后反射出来的光会让家里有一种户外的既视感。自然光线的强弱、变化会影响室内光影的效果,光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会因为物体形态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光影形态,这就是为什么让自然光线和光影参与到室内设计之中。比如上文提到的西方建筑色玻璃窗的运用,因而产生了五彩斑斓的光影效果。而且,光照射到物体上,中间会掺杂进来许多其他物质,比如水蒸气、颗粒、杂质等,这都会表现出来,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原始森林,就是因为光线中掺杂着树林中的其他物质,才将原始森林里的幽暗与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设计师可以根据光的这个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光影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2.光影装饰室内环境

透过不同形态的物体,经过光线的照射然后形成的各种图案也可以在室内设计中起到美化的作用。首先,相同的光线下,不同材质的物体,所产生的光影是不一样的。再者,同样的材质,不同的光线所产生的光影也不同。室内家具和陈设的造型优美,它们本身就是家居中的装饰品,经过光线的照射后,其光影更增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光线的变化,会让同一个物体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也会显得有了很多趣味性。其实不仅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光影是设计师设计的元素,在古代许多建筑中,人们已经开始用光影进行装饰了。比如在江南的园林中,常在白墙上开若干花格的窗落,当阳光穿过,花格的图案会投射在地上或者白墙上,形成天然的装饰图案。光影的装饰特性是由光和影共同打造的,所产生的阴影图案和阴影深浅取决于产生影的挡光物体外形和透明度。我们的居室是由墙体围合而成,因为有了窗户的存在,阳光才能照射进我们的家,所以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窗户这种能形成光影装饰的因素。照射进室内的光线装饰着室内空间,在设计中,要利用光线的特性,让光影成为家中天然的装饰元素。可以运用一些手段,让光影更富有变化性,比如通过设计改变光线颜色等。当然,仅仅依靠光影来装饰室内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要结合其他设计元素共同营造室内设计效果。

3.光影营造室内氛围

光影是营造室内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营造室内气氛有重要作用。通过光影的表现,室内的装饰材料的特性能够被很好地表达出来,对人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光影营造不同的室内气氛。把自然光和人造光结合运用,要学会根据自然光的不稳定性进行设计,让人们能够体会丰富的室内环境,从而有舒适感。室内照明设计必须是人性化的设计,灯光照明亮要达到人体最适合的舒适度,标准的灯光设计也要考虑的地方包括光源的种类、吊灯的高度、功率和瓦数等。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灯光更趋向建筑一体化的照明。光影应隐藏在装饰结构中,灯光的艺术布置排序按照“行列矩阵,对称韵律”进行布置。这是空间灯具照明的组合排序。通俗地讲,就是在室内尽可能不做吊挂、悬挑等结构的灯具布置,同时,也不应用装饰过强的灯具。通过采用嵌入式灯具,如TS灯、射灯等达到照明要求,不完全依赖与灯具的装饰元素,而是运用光的特质来营造室内空间的氛围。给大家一个建议,在生活空间,尤其是别墅的居住空间,很多人会考虑用吊灯来装饰和照明。事实上,更合理的灯光设计会更经济,使空间氛围更加精彩。对灯光的设计也要十分重视,灯光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实用性,而且要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要做到灯光环保,首先要避免使用照明度过高的灯具和反射面过多的水晶灯,这些灯具产生的光通过室内的反射容易让人产生炫目的感觉,这样就会造成光污染。灯光的节能是指使用高效率的灯具,让灯具的灯照亮度达到人们的使用要求后,尽量避免灯光亮度的超标。比如雷士灯具,它在节能环保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科技发展使得室内装饰中灯光的设置已经有了智能照明这种方案。智能照明主要体现在灯光的高效节能效果、长久的使用寿命、人性化的控制和安全的回路电压等。一套理想的室内设计方案,不仅要有合理的空间和灯光的设计,然后就是色彩的搭配了。色彩搭配主要在室内装修的后期软装上面体现,一个好的色彩搭配会在整个的室内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有许多失败的设计方案就是在色彩运用上做得不够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五、结语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新形势;水利科研院所;安全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安全生产红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水利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1]。“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强监管就是从严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现“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的重要途径。水利科研院所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地,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和关键动力[2-3]。长期以来,部属、流域和地方水利科研院所承担了水利水电行业绝大多数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任务,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咨询、评估等科研工作,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真正做到了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但是,我国水利科研院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相比过去,现在的科研院所已逐渐成为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已从单一的科学研究逐渐扩展为科学研究、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及工程技术咨询服务的综合院所,下属的单位不仅包括传统的研究所、中心,还有技术服务的科技企业、施工企业、制造加工工厂及后勤企业,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少,安全管理中也存在诸多挑战[4]。一是大型试验场所和危化品管理的风险,水利科研院所实验室几乎包括大型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危化品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等各类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实验室所发生的典型事故中,火灾和爆炸性事故居多[5-8]。近年来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在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在科研实验时发生爆炸事故,3名参与实验的研究生不幸遇难。二是野外作业的风险,科研人员需要经常外出到山区、江河湖泊区域进行试验、采集水样、测量、检测等外业工作,工作环境恶劣,风险较大。三是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科研院所紧跟工程和科研需求走出国门,同样存在政治安全风险、恐怖袭击及医疗卫生方面的安全风险。四是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安全、治安消防安全及交通安全等问题也是水利科研院所管理长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1水利科研院所面临的风险

1.1大型试验场所的风险

我国水利科研院所大多拥有多个不同功能的试验基地及试验厅,一般包括泥沙试验厅、力学试验厅、水力学试验厅、抗震试验厅及大型离心机试验厅等。这都是开展物理模型试验的重要基础条件,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迅猛发展,现阶段试验厅正在朝大比尺、复杂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9]。随着科研业务的增加,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试验大厅具有试验任务重、科研人员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风险高等特点。加上试验厅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各类人员(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研究生及外来参观检查人员等)身份复杂,各种模型制作过程中动火、临空、临边等安全隐患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0]。一是实验环境管理混乱,实验所用的原材料和成型的大型模型、待拆除的旧模型等堆放杂乱;二是用电不规范、消防设施、应急通道不畅通、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安全警示标示标牌设置不规范;三是由于部分科学试验需要连续观测,存在实验工作区、生活区、加工生产车间与仓库等共存的多用途建筑,安全风险明显加大。

1.2基建和修缮项目的风险

科研院所每年都进行老旧实验室修缮加固、实验厅改造、大型物理力学模型新建或改建、新基地建设及科研辅助用房的修缮,由于承担项目的施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安全风险意识不高及科研院所自身安全人员缺少的原因,施工现场普遍存在大量安全隐患[11]。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施工设备老旧、安全防护设施缺失,相关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无必须的安全防护用具;二是脚手架搭设不规范,高临空面、实验平台未按要求设置防护设施;三是临时用电电线乱搭接现象严重;配电箱、开关箱和电路敷设不符合规定;四是施工场地不封闭或封闭不严、各种材料混放、道路不畅等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突出;五是用电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拆除作业、起重吊装作业等未制定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1.3危化品管理的风险

水利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项目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经常涉及到水质检测、化学药品的存放和使用。此外,部分无损检测设备如核子密度仪等具有强烈的放射性,放射源及具有放射性样品的安全使用,实验时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关系到科研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在实验结束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废弃物质或有毒物质。实验室可能存放少量的试验试剂、危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对上述物品的存放、保管、使用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若管理不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爆炸或燃烧都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1.4野外现场作业的风险

广大水利科研院所人员需要经常外出,到祖国各大流域的河流、湖泊区域进行勘察、试验、测量、仪器设备安装等野外作业,许多作业为水上作业或临水作业,经常遭遇大雾、暴雨、雷电及冰雪等恶劣天气,工作条件恶劣,部分区域人迹罕至,甚至位于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山区,除了野外现场作业的风险外,还存在交通风险等一系列安全风险。

1.5科研信息安全的风险

水利科研院所不仅经常参与跨界河流、国际合作等科研合作项目,还掌握着大量的水利工程前期规划、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基础科研数据,这些数据虽然大部分不属于保密的范畴,但是如果出现泄密或丢失会对水利相关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相关水利决策的制定[12]。水利科研人员经常参加国际会议,接触的人员众多、成分复杂,如果科研院所保密宣传工作不到位,参会人员的保密意识淡薄,就为外方人员窃取相关数据和关键信息提供了机会。因此,在水利科研院所的安全管理中,科研人员的安全和保密意识还有待加强。

2提升水利科研院所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近些年来,水利科研院所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风险意识,安全生产的形势向好,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里面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基于水利科研院所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2.1强化红线意识,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新形势下,水利科研院所要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坚决落实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把安全责任制摆在首位,切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2.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单位管理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科研院所安全试验、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科研院所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时要做到覆盖全面、体系合规及符合实际。具体就是要梳理现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析安全现状和薄弱环节,淘汰过时或不合时宜的法律规章,定期识别、获取新的法律法规,根据下属所、中心、科技企业的业务有针对性地细化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通过上述制定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规程,而不是依靠文件和各种临时检查,对全体科研人员立规矩,将科研院所的安全管理工作由粗放型管理向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2.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

科研院所应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全员安全意识就是促使安全管理工作参与人员从特定少数转变为全体职工。结合各自岗位特点,开展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全员动态培训,对新员工、新入学的学生和外来试验人员开展特别培训,经常性的开展各类、各层次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包括理论培训、现场培训、事故演练培训及事故现场分析会等,通过安全培训,让科研人员、试验人员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试验室、野外作业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知晓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还要在全体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经常参加国际会议人员中开展信息安全培训和保密工作培训。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专题宣传。通过组织座谈、宣讲、培训、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挂图、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安全宣传活动。

2.4加强试验场所建设与管理

水利科研院所在实验场所修缮改造及新基地建设时,要统筹考虑,将安全生产措施提前谋划,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保证安全设施的建设,确保作业人员、科研实验人员的职业健康;同时尝试采用“物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等多种手段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和安全信息化系统,努力创建一个配套完善、环保安全、健康舒适的科研工作环境。对参与建设的各方提出明确的安全责任要求,签署“安全生产责任书”等方式,并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1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加强源头治理,将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强化对大型试验室供水、供气、供电、机械加工制造、野外作业、危化品试验室等重点领域的危险源风险管控,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加大日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的安全风险,提前消除事故隐患,营造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2.5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应急管理

广大水利科研院所要根据每年的安全监督检查计划,进一步加大安全检查管理力度和广度,实现全年度对院属各单位及在科研场所内租赁办公的外单位实现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全覆盖[14-15]。一是检查内容要全面,二是检查范围要全覆盖、无死角,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重点关注,三是监督检查要严格、认真,能真正发现问题,避免走形式、走过场。最后,还要完善问责追责工作机制,加大督办、查办和处罚力度,对安全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管理不力引发安全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从严追责问责。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事故管理,强化应急体系建设,重点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培训岗位人员熟悉掌握处置流程与措施,强化应急演练,做好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应急准备工作,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结语

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不断持续改进和巩固提升才能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状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局面,水利科研院所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面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责任体系,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对最终实现水利科研院所的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佚名.关于安全生产的十个方面重要论述[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4):5.

[2]苗立峰.科研院所安全管理浅析[J].安全,2013,3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