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范例6篇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1

一、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与本质

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在西方很少用到,是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概念。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有多种解释,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把信息化当作一个过程看待,大家是基本认同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看作是人们追求或者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利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有两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不只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乃至所有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把国家信息化当作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而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图1说明了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1教育信息化各要素结构图

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从网络技术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目前网络的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信息共享这个阶段。如果把因特网的发展划成三个阶段,则第一个阶段是数据传递与共享,因为在因特网发展起始阶段,其应用主要是Email和少量可供查询的专业数据库。第二个阶段为信息共享,其主要特征是随着Web技术的出现和WWW(WorldWideWeb)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大量的信息网站(包括门户网站、专业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得以建立与互联,使整个地球联成了一个巨型的信息网络。再往下发展应该是知识共享,即第三个阶段。由于技术的限制及其它许多原因,目前还没到解决好复杂知识或非良构知识的表征、组织、存储和传播等问题,另外人与计算机机的有效交互、人与人如何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有效互动、负杂的社会系统如何与网络融合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解决。实现知识共享是网络技术的最重要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因而也是信息化的本质。

二、信息化人才与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是大面积培养的信息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保障,相应地,信息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以往是不同的,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3]

信息社会的四大文化基础是读、写、算和信息,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材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4]早在1996年,美国就提出了第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中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目标规定了“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社区以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将有效的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等几项目标。[5]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化人才这个要素有两层含义,第一,教育信息化要有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做贡献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系统担负着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信息化人才的含义更深入一些。

关于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广义的说,每一个人生活在信息时代,他必须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的技能。狭义的说,各行业的信息化均需要批量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第二,关于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

第三,各单位或系统的高级信息主管,或叫首席信息官(CIO),而且这些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人才。

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一般应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既是普通大众的需要,又是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作为一门课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2]

1)基础性:它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其他传统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一样的文化基础教育。

2)高投入与高技术性: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建立专用的联网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并需要具有专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

3)高速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等都需要不断更新。

4)工具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上机、上网等实践活动,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5)综合性、渗透性与变革性:信息技术综合了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领域,促进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新的网络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决定了它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早在1982年就在北京的几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试点工作,应该说开始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徘徊的时间较长,发展不够均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6]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目前,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化教育。建设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尽管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

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2、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教学对象方面,由最早的工科扩展到理科,进而到经济、农林医、师范,最近,文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连体育、艺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计了计算机课程或开展了计算机应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只开程序设计一种课程,发展为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这四个层次是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于1986年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多数院校已按这四个层次的方案开设了多门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其中程序设计课,由初期的只开设BASIC语言,发展到FORTRAN、PASCAL、COBOL、甚至C语言,可视化编程语言等。许多学生掌握了二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由开始时的非结构化程序设计发展到现在全部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按良好的风格培养学生。由原来侧重语法介绍,发展为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注重算法设计。这样,学生使用任何一种语言来编程都不会是困难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也由原来临时抓差、现炒现卖、水平较差的不稳定状态,发展为已拥有几千人规模的,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专门研究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迅速发展壮大,它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切磋交流的场合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

在教学研究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创造和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可以说,在全国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已经出版了上百种教材和配套参考书。其中《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等是根据“新颖、实用、清晰、通俗、层次”的原则编写的,质量较高,受到广泛好评。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仅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未形成一条连续的“线”。学生只学习到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还缺乏计算机的系统知识和运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实际能力;有的高等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不高;还有院校不从本专业的应用出发,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等。

3、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的社会性培训均以“证书教育”为主,因此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几种类型,一类是由政府部门的考试中心负责的证书考试,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等;另一类是有关企业各类认证考试,主要有微软MCSE系统工程师认证、微软ATC办公软件专家认证、Cisco产品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Novell授权工程师、3Com“网络大师”MNS认证、SUN公司认证程序员SCJP、SCJD考试、Adobe认证专家(ACE)考试、Macromedia公司认证等。这些认证考试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使信息技术的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扩大了学习对象的范围:他们可以是大中专在校学生,也可以是在职人员;可以是从事信息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11]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在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的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同学,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除了信息技术教育外,中小学的另一个相关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14]这三个方面的整合是与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教育应用相类似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是课程整合的基础,课程整合需要师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同感、一定的技能和素养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能是空谈。

此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计算机基础课有没有必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开设,如果都有开设,那么该如何衔接?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一种办法是国家分别针对中小学生与大学制订信息技术标准或教育技术标准,采用认证的办法。比如,有些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达到大学的某项标准,在大学中就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

5.应特别关注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师范院校,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将会直接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这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基础性的信息能力,更要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应能使信息技术和教学实现充分的结合。否则,在就业后,他们从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到教育者的角色,而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感到无所适从。师范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致力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和创新的榜样。[15]

一般来讲,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16]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10]

尽管信息技术课程从内容上虽然归属于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但是实际上它能够将这五个方面连接起来,学生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将基础、专业、应用融会贯通。这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师范类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教育技术课程实现衔接,教育技术专业与其他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8月20日

[2]裴纯礼,要正确认识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家谈,《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13第1版

[3]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站,2001年9月5日

[4]陈帆波,高师要做领跑人,《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4日第3版

[5]《教育参考资料》,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1年第21~22期

[6]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0日第8版

[7]谭浩强,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世界》,1995年5月10日

[8]陈国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

[9]黄荣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计算机世界报》,2002年第15期C4版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2

一、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1.云与互联网思维

1995年,比尔・盖茨撰写了《未来之路》,在这本书中,比尔・盖茨设想了今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时间过去二十年,比尔・盖茨所设想的十多项重大变化全部应验。更加超出想象的是,互联网不仅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更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今天我们讲到的互联网思维,就是信息充分流动边界条件发生改变情况下,人们看待世界的价值函数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思维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变化。

从所有到所用:人们不再关心服务器、硬件设备和资产规模,进而转向服务和应用。

从二八到长尾: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是抓主要矛盾和规模用户,由于有了互联网,小众用户照样可以在全世界聚集成一个规模用户,而且抓住了少量用户的发展趋势和成长规律,更能抓住未来。

从分众到聚众:众多的用户不但成为消费者,用户组织起来,还成为生产消费者,众筹带来投资模式和需求组织模式的重大变化。与此类似的思维变化还有从等级到扁平;从规划到涌现;从群众到粉丝;从传达走向喧哗。

从持久到即刻:互联网除了找得到任何人,更重要的是即刻找到,这就将任何人之间的关系从状态转变成过程。

2.物联网与跨界思维

比尔・盖茨撰写《未来之路》这本书的同时,他在自己新建的家中建了概念性的物联之家,通过52英里的光缆和各种传感器,将西雅图的新家建设成一个物物相连的传感网络。今天,即使商业化使得物联网成本成百倍千倍地下降,但相比起互联网还远未成熟,物联网思维远未深入人心。物联网思维的核心是跨界,最说明问题的是星巴克咖啡,星巴克咖啡卖的不是咖啡而是咖啡主义:扑面而来的咖啡香味、张扬的咖啡制作动作、到处渲染的咖啡装修、没有包间而故意设计的能听到邻座的跨界座位、很贵的咖啡筛选出的同一社交群体,你很难区分是咖啡厅、写作室、创客空间还是交友网络,难怪新一轮创客空间放在咖啡厅。物联网跨界思维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变化。

社交化代替组织化:通过手机相连,微信已超过6亿用户,通过电脑相连QQ已超过8亿用户。手机不仅成为人们沟通的工具,朋友圈更成为人们思考和生活工作模式。

临时性代替稳定性:由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在纽约工作的人,更多的选择每周只在纽约开一天会,其他时间在新泽西的家中工作。而上海的公司总部更多地迁往全国各分支机构,通过远程网络去控制远程现场的控制终端。同一个部门工作的同事多年没有见面更为常见。

做得到代替想得到:由于技术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树莓派这种玩具卡片电脑从设计出来到每年百万千万生产量只需要半年到一年,而他们的用户是全球各地以此为模板进行二次开发的创客们。开源硬件运动使得物联网开发成本更低,更多的人不再满足“想得到”,而是通过几百块、几十块钱的成本,自己制作完成一个自己的创意。四旋翼飞机、树莓派、机器人、阿多伊诺版,全球创造时代正在到来。

3.从在线教育到场景革命

云和互联网催生了信息交互和社交网络,其交互性最终带来了在线教育的冲击进而带来了学习的革命。仅从学习知识来讲,新东方模式进而演变成为沪江模式,几百人、上千人、上万人的互动学习已经成为非常容易和高效的事情。然而,教育与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线教育更多集中在碎片化、知识型和浅学习。基于任务学习、教师指导、强制未来学习和实验室学习以及体验学习,是传统教育的优势,也是物联网给予传统教育最后一次逆袭的机会。通过影子系统和虚实互动达到的实验室场景革命,将彻底改变传统教育冷冰冰的形象,组成校园的不仅是钢筋和水泥,更有比特(Bit,信息量的最小度量单位)和爱。

二、从情怀到变量

任何一个行业和社会分工,要讲科学,更要讲情怀,然而,如果科学基础薄弱的话,情怀就会成为虚伪和效率低下的借口。教育正是这样一个行业,高尚的教师情怀是通行证,误人子弟的老师情怀也可以成为座右铭。传统的小数据和量化评估,由于缺少了长期变量和个性化基础数据越来越被质疑,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小数据和二者结合应用科学数据处理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了教育从理念到科学的转变。

1.大数据与用户思维

大数据有以下几个与传统统计抽样数据不同的特点。

全量代替抽样:全量数据既因计算机和物联网发展变成了可能,也为个性化和隐含变量分析提供了依据。教育是个性化的和基于个体的,全量数据能够充分提供教育个性的可能性。

相关性代替因果性:相比起因果分析的逻辑严密性和科学性,作为时间学科的教育学更需要及时性和高效的判断,大数据提供了很多相关性的可能,但也带来很多啼笑皆非的结论,但是,这更需要人的作用和行业的经验。

看得见代替想明白:由于大数据的大量、非结构化的特点,很难也不必用一种方式给出必然的结论,可视化就成了大数据的重要分析工具:信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图、用数据讲故事,越来越多的实践方法被应用。

用户主权代替顶层设计:大数据最大的意义在于用户可以通过技术化的工具得到更加个性化的结论,而不必像以前那样依赖专家。这最大的意义在于支持创意和突发奇想,也支持把行业经验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碎片化代替结构化:碎片化和非结构化,是大数据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太过于结构化的紧密耦合的系统,往往会筛选掉有用的变量,从结构化走向僵化。然而,太碎片化的信息和数据,也带来问题,那就是失去逻辑和关联的信息,就失去了深度,失去了深层次的逻辑。教育碎片化的结果,就如不读原著的语文教育,造成学生没有文章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与此类似的还有微创新代替长远设计。2.从大数据到数据科学

在大数据之前,没人谈小数据,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小数据是“优质数据”,大数据的概念热炒之后,人们重新开始审视小数据。大数据固然打开了人们考虑问题的一扇天窗,但概念并不严密,更不能包治百病。目前,数据的研究热点已经从大数据转向了数据科学,大数据和小数据各有其用途。用学生的短期考试成绩代替教育成果是用小数据解决大数据结论,而用大数据否认学习效率,又会掉入教育虚无主义泥潭。结合行业知识、大数据和传统的统计学、算法、软件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可视化表示技术、搜索技术等,具有以上综合技术能力的人,称为数据科学家,教育呼唤未来的数据科学家――从首席信息官转向首席数据官。

三、从教育学到系统教育学

1.生命信息与生态思维

从2012年开始,美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就存在两个70%现象,70%的博士后岗位来自医学生物学,这其中又有70%来自统计、数据和信息相关岗位。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记忆的奥秘,也深深影响学习与教育:坎贝尔对海兔的实验结果显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记忆,也许意味着我们传统用短期记忆考试筛选学生的方法对于男生很不公平;网格细胞的发现,也许证实了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更印证了心中有图,脑中才有世界,更支持了图形化教学;多巴胺的发现,也许提示人们,激情不仅是语言激发出来的,更有生理学基础,不但催生了沉浸式教学、现实增强教学,更加提示我们实际场景的实验室应该比教室更加重要;深度学习已经广泛应用在视频识别、图像识别上,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专家对于大脑分层思考的揭秘,也对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在碎片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任务教学的强制性优势给出新的任务;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一种病症在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是一种天才。生命信息不仅带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带来教育基础的变革,从机械学习基础逐渐进化到生态教育。

2.从元数据到元教育

大数据和物联网最重要的来源是生命信息和脑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30年是心理学快速发展的30年,教育学得益于心理学的发展。随后,生命信息的相关成果也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在数据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指的是比数据高一层的逻辑,就像拍一张照片,照片本身是数据,而拍摄照片的光圈、温度湿度、地点、对象等称为元数据。借用元数据的概念,元教育也应运而生。

3.从转化教育学到系统教育学

为什么有社会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而在英文单词中几乎不用教育家呢?那是因为有些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有些学科是转化和应用学科,就像没有汽车司机家一样。教育学不是基础学科,因此美国等很多国家本科并没有教育学专业,而是要学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心理学、生理学、信息科学、符合逻辑学、行为科学、生命信息和脑科学,今后将成为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将摆脱一种社会科学的分类,而进入应用科学和实践科学领域。转化教育学和个性化教育学、教育数据科学一起,构成新的系统教育学。

四、从现代教育到未来教育

几十年来,有一个词汇一直沿用到今天――现代教育。现在看来,现代教育是使用机械和电子、计算机的工具服务于教学,但采用的方式还是教育信息技术,不是教育信息思维。面对未来的教育,大量的知识不再是学校学习的唯一目的和主要功能。教育与学习不同,是更要面对未来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期,这就需要不仅要有信息技术,更要有信息教育思维模式:从围绕知识的教育到围绕创造力的教育;从教授过去的知识到教授未来的技能;从教授教师知道的东西到教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从教师到教练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对该门课程就会很用心地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很多学生同样感到计算机是何等的神秘。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运用计算机打游戏、网上聊天及看电影等,完全忽视了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面对这种现状,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的看待信息技术,让其摆正认识;通过正确的兴趣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在极高的兴趣中迅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这样老师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也学到了教学规定的一些基本技能,实现了两全其美。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掌握很快,有的领悟有些迟钝;同时,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有的学生很早之前就学会了上网,懂得运用一下信息技术。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那些接触计算机较早的、基础较好的、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培养他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运用能力,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老师应该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他们先把基础打牢,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

    三、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运用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能力培养,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网络的连接,老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同时,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应该比先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学生自己操作更加有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体会知识的运用,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独立地完成老师分配给的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思考,最后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很明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五、游戏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4

把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聋人教学的课堂可以使的聋人更直观地接受知识和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创设新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是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使得聋人以后走上了工作岗位都可以游刃有余。因此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作为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握好机遇,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学习工作,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水平,而且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开拓创新,为学生的未来负责,让学生可以通过一技之长谋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

2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聋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体系,随着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聋校的探索实践工作也在逐步展开。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成为聋校教学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也成为特殊教育的主流。其一,随着我国目前对特殊教育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聋校也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和信息技术中心,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相对于其他教育的投入较低,所以,这种对于特殊教育有限的投入依然很难满足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无法正常的开展,这都是由于资源投入不平衡的情况造成的。其二,由于目前的教育模式还相对落后,有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还相对落后,特殊教育依然以原有的教育内容为主体,没有结合实践情况进行更新,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很难在聋校开展和实践,信息技术教育未能成为特殊学校教育的主流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它的发展相对缓慢,它覆盖教育的范围较窄,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所在。其三,就是政府部门和学校对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教育还不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聋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只是单纯地认为聋生只要学好特殊教育规定的内容就好,信息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还相距甚远,因此国家和学校应该把做好聋生的信息化教育放到特殊教育的首位。其四,由于目前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水平和技能也是良莠不齐,导致聋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聋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全面,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聋校的开展和推广。

3加强信息化教育在聋校开展的对策和思路

3.1国家应该加强特殊教育财力支持只有国家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才能使聋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好的发展。聋校可以利用资金购置一些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的基础教学设备,为信息化技术教育配备高效的硬件设施;学校还可以利用资金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这样可以促进学校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提高。

3.2提高教师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教师应该通过网络和参加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而且学校应该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培训和研讨,建立网络信息化平台,让教师的教学课件和经验与资源都可以经过信息处理上传到网上进行互相交流学习,这样便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性的基础。学校应该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和考核教师的标准,这样可以督促教师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

3.3学校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聋生未来职业和人生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和教育理念,使得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和推行。在教育中既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内容,也要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和比重,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充分掌握这门技术,可以为实现以后的人生目标奠定基础,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将它运用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来充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5

一、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角度出发进行解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研究至今为止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依然还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些教育技术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人们更好的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解读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非常重要是,也有效认识和理解的基础。尽管两者之间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区别,但是在实质还有一定程度的共同之处的。相同特点:1.都是以课程教育为基础,两者存在了共同的中心思想。2..明确了培养学生的目标,促进了学生在问题上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个明确的概念,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在自己发展的领域上有所应用,达到最终效果。不同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2.明确了环境对教学的重要性。3.不同场合所处的角色不一样。4.两者的性质不一样,传统媒体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互补性。这样看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因素,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运用,就必须对以上的因素有着充分考虑。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手段

1.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运用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多样化运行,要对教学中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要从多方面采取途径,例如;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手段,使老师明白信息技术与教学两者存在的关系,从而对信息技术对教学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明确的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交流、参观和一些相关的经验介绍等形式,使老师在这种形式上,更具体的明白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最后,还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代表的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是进行查找,也为以后信息技术再教育有着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学习环境的多样化的重视

在信心技术教学中大部分是依靠着软件资源,因此,要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行有效的保障,对教学环境的注重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对老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参与者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方式,方便以后的寻找和使用,另外,学校也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组建专业的管理人员,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需要,建立校园信息管理库,这样既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水平有着大幅度的提升。

3.教学的机制的合理构建

教育部门为促进奋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的信息化能力有效的发挥,在2004年就在相关标准提出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具备的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看来,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目标。首先,学校要对老师上进行挂念的更新,对信息技术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引导和支持。老师也要从自身出发,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更要明确它对教育教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内心对信息技术教育引起重视,另外,要对教学机制的构建进行有效的安排,有关在政府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老师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有所提高,给老师提高一个学习机会,使老师也在逐渐的成长,并且,也要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和老师对信息技术能够积极的运用。最后,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是与各个部门的合作离不开的,在教育中的通力合作和互相交流的精神是信息技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仅可以相互分享教学中的经验,也可相互分享教学中的信息。同时,也使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各个部门的教育工作者的相互配合。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6

1.1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信息技术教育区域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相对优势明显,信息技术教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西部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经济欠缺,造成相应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要求,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没有足够的教学设备,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不能全部进行练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进度。更严重的是有的只有空空的计算机房,没有相应的网络设施,无法安装必须的阮籍,达不到教育所要求的可是数目,甚至运用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取代,根本无法进行上机教育,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虽然学校制定了统一的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和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只能在理论上进行指导,但是信息技术没有实践运用,只有理论是不会得到相应的技术,所以造成形式上开课,实质上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

1.2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设实践不长,相对的经验不是很多,造成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学校能够按照要求正常配备老师和教育的硬件设施,符合国家的标准,而有的学校为了增加学生学习主要科目的时间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将生下来的时间学习考试要求的科目,严重减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缩小了知识面,缺少了了解现代信息的一种手段。同时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对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不重视,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没有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对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也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1.3教师教育水平的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显得很年轻,发展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情况下硬件设施及时能够满足要求但也会有其他的情况,比如老师教育水平的问题。有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资金去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学科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就随意指派老师去教授这门课程,这些老师对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不熟练,又不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而且学校之间缺乏交流造成教师之间缺少也交流和探讨的机会,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也就非常缓慢。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具有理论的课堂,老师本身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时,老师教授玩理论课程后在操作课上就让学生自己操作,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对于布置的任务也不关心,只是随心所欲的进行玩耍,甚至逃出课堂外自行游玩。

2对现在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环境建设,只有相关的硬件设施投入到位,同时软件也能配套跟进,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教育的正常发展,硬件与软件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要加强这些建设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信息化环境建设只靠学校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特别是贫困农村的中小学。加大资金投入应该拓宽渠道,增加社会爱心力量的投入,广泛吸收社会上的资金,同时国家也应该增加政策倾斜,多增加相应的教育人才这样才能加强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2.2转变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如果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够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那么面对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面临着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将无法应对这些挑战,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相关这方面的认识,正确对待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废除旧思想、接受新事物的必要准备。增加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宽教学的内容,才能为国家培养处合格的人才

2.3加强相关教师的后续培训工作

在对待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培训问题上,不应该马虎大意,同样应该建立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制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而且要定期、定量的进行教师培训,要对他们进行集中一起学习、探讨、并且最后要进行集中考试,连续若干次未通过考试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借助相关制度实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只有提高了相关教师的职业素质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相应的提高。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