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依据县教体局《关于做好20xx年国庆假期工作安排的通知》,结合学校素质教育活动规划,萌山初中积极稳妥地安排了国庆小长假期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科学谋划,提前运作,重在落实,彰显特色。

为做好国庆节小长假期间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领导一班人依据学校、学生实际,精心筹备了活动内容,初一年级重点开展了以“幸福久久 孝情绵绵”为宗旨的重阳节社会实践活动,初二年级重点开展了以“齐欢畅迎国庆 共祝愿祖国好”为主题的国庆节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印发了两种社会实践暨征文大赛启示,配发了专用稿纸。政教处、团委共同主持召开了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会议,对本次活动的目地意义,办法举措进行了专题安排。

结合时令、节令特点,深入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萌山初中落实素质教育工作的显著特点。因10月2日是九九重阳节,在此期间开展尊老爱幼教育是传承中华美德的好时机;今年的10月是新中国成立66周年华诞,在此期间开展感怀祖国的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中国、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因此两种活动意义深远。

二、认真总结,适时表彰,引领方向,倡树榜样。

10月7日下午学生返校后,各班级将学生征文收交齐,转交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同时上交了各班级活动总结。浏览学生参与的活动,深知学生参与之积极,感受之深刻。初一年级学生有的认识到了“百善孝为先”的意义,感知到父母、祖辈为家庭付出的艰辛;有的展示了“感恩报恩”情操,描述了在健康欢乐的成长中难忘的亲人;有的结合户外活动,描绘了天高云淡,风清气正的美好景致;有的用一封信的形式,寄托了对在外务工的父母的感念;有的把参与的收获活动记录了下来,展示了父辈的艰辛,反映了秋天成熟的季节……初二年级学生有的用故事的形式,歌颂了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反映了社会新貌;有的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抒发了爱国爱家的情怀;各类征文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文风朴实生动,语言清新明快,读后令人感动。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生态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4]陈小美.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生态学思想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3-135.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暑期社会实践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的实践环节。利用假期对社会进行调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利用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认真仔细地调查,对调查的资料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对于以后毕业将要工作的本专业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社会要求。

二、实践情况

这次暑假,我来到了我们当地的一家纺织厂,通过熟人的介绍,进入了该厂的财务部门实习,财务部门只有几个人,其中有一名经验丰富的中级会计师,发挥实际作用的是这位中级会计师。 开始单位没有让我干什么,观察我是否有耐性全身心的投入本行业。然后是大批量的工作,数量和难度都很大但是要求不高,这是考察我的能力,也让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单位里完全按能力来分配待遇,而不是学历。社会的准则就是不能劳动的人就是废物,即便你是大学生、文化高、素质高、说话有水平、气质高、斯文做作等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虚心向他人学习有真材实学才是当务之急。 作为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会计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基本上能耳目能熟了。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通过实践了解到,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下面就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会计实践中最实际的就是做账,做账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很繁琐。会计做账的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能作废。对于数字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按格填写。并且记账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账名称,不能乱写,要做到谨慎处理。

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账凭证,记明细账、日记账、总账等。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该厂每天每月都有结账,每一账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还有许多税务方面的账要记,计算时总是会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还好会计总是能耐心的教我,从他那学到了不少知识。

登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账凭证。然后,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年度报表。这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在工作中要安格按照要求去做,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想法。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会计具有很强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其一,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其二,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其三,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通过一年多的会计知识的学习,积累了一些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但是在实践中,尤其是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并不能把课本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总是在出错,出错之后总是在改,有时候需要改好几遍才能做对账,使得我不得不带着课本去工作,时刻检查自己的工作有没有按照要求来做。

下面是我总结的几个在会计实际操作中应该认真履行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期初建账及余额的录入

会计是对一个会计主体在一段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的反应,监督、预策、决策等。首先我们得从建账开始,建账就是要根据公司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内容做一个初步的规划,除了企业必须有的科目之外,还应该从实际的经济业务中来开设相应的会计科目。因为会计科目是反应企业经济业务记录核算的基础,根据企业的起初账务情况,建好总账和明细账,然后就是期初余额的录入,如实地将企业前期余额反映在所建的总账和明细账上。

(二):填制会计凭证,并对凭证进行审核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都要有一种新表述,形成一个阶段的政治纲领,成为一个时期的理想高度。在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诞生了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首先是理论的变化。理论是思想在认识上的属性,是一个时代在方向上的坐标,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意识形态,它们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哲学是历史的范畴。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历史从这里开始,是从中国梦开始。马克思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和历史的基础。”中国梦是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实现二个一百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中国梦有其必然的逻辑性。它的逻辑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中国梦的历史起点,每一种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形成过程,立足点都源于一切理论形态在初级阶段的历史范畴。中国梦从思想属性上的形成,是先前历史过程的意义和当前历史活动的价值的高度统一和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体系的哲学范畴

哲学的范畴是历史意义的表现。历史是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印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价值观是历史的哲学范畴,它从三种意义上证明其发展的科学性,创建的合理性,科学的建设性。一是时代的意义,时代是每一历史时期的哲学结论。二是历史的意义,历史是所有时代的终结。三是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时代就是一种客观图画,哲学是时代的颜色。

历史是时代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于,历史是一切思想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初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创建,则又解决了实现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一切思想体系的形成,总在从一种存在的问题中,解决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决定一个时代的历史性方向,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格局。

现在,我们正从理论体系的哲学高度,围绕中国梦创建新的思想体系,解决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上的辩证关系,解决的是如何把五千年的文明凝聚成正能量用于当今社会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把握的是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规律,从历史的周期律上探索和谐社会在构建上的基本因素,从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到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从实质上讲,解决的是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什么方向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的事情是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体系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连接点。一是理论自信,它是所有行动的指南。二是道路自信,它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三是制度自信,它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和历史范畴,因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和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三个角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三大意识形态上解决了社会在发展中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而这三种意识形态,一是自然的共同体,二是经济的联合体,三是人的自由结合体。理论的属性给社会发展形成框架或轮廓,而理论的从属性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决了社会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历史的趋势的问题。中国梦正是从这种理论原理中,辩证地解决了科学发展何以可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何以可能,改革开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只有将这三大历史性课题加以解决,我们的理想才会达到历史性的高度,这就是中国梦。

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的思想学说新表述

恩格斯说:“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应该建立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有一个基本的特点,那就是不断结合国情,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找出规律性的事物,形成新的思想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新表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概念,有其的基本内涵和逻辑体系,也有其的基本规律和社会角度。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模式和制度框架上没有统一的定义,它的存在只是一种政治含义,是一种理想的体制框架,只有注入具体国情这个因素,才能从本质上为一个国家的制度定性。现在,我们从中国梦这种理想的表述上,以马克思主义原理积聚正能量,以建立最大公约数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人民服务,从公平、民主、正义的刻度上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对此,同志说:“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实现中国梦已是一个创建理论体系的问题,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上的新表述,表述的意义是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一种和资本主义制度有严格区别的制度。

人类社会制度的存在,就是存在于以史为鉴,独立发展的模式中。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从资本主义的制度中借鉴、比较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握住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创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社会制度本原的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出一条新的中国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建了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社会制度本原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条件,使科学社会主义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社会主义上不断探索,赋予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政治内涵,初步形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用“中国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特征,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动力和实现途径。

从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构建中国梦的理论轮廓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完全不同的意义是,理论要与时俱进,要从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特征,形成新的原理。

说:“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在十之后,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起点。

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有正能量、历史周期律、最大公约数等要素,也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等因素,还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等因素,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本质特征上,构筑起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新思想。

中国梦是一个实践的梦。同志说:“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而实践就在于从制度上解决社会热点的问题,使社会的认识和时代的发展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共识,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特征。

十以后,针对社会热点的问题,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从制度上制止腐败的萌芽,从本质特征上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这是作为凝聚人心、积聚正能量的最好办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和历史反映。

一切管理,皆是从实践中进行创新,最终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归宿。而从哲学角度上讲,马克思主义分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重要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创建的质量互变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否定之否定定律三大定律的发现,结合恩格斯的哲学基本原理、世界可知性原理等要素,从历史的脉络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理论在归宿问题上的一种社会实践。现在,十已决定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性方向,阐述了中国梦的时代意义,从理论上形成了“中国梦”这个思想新体系,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解决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以历史的视域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形成新的表述。这种表述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思想理论上的确立。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我们以中国梦作理论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形态上,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构建新时代的理论体系,是历史的趋势,也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归宿。构建新时代的理论体系,立足点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导入哲学的因素,用哲学的问题解决时代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必然性

建立新思想体系,是一种哲学的规律,也是一种历史的高度,从而是一种理想的高度。而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建立新思想体系,就是建立一个新的领导核心的问题。

解决创建思想体系的问题,要回顾历史,用历史的思维形成新的战略,以历史的视野分析各种理论体系的失得,在凝聚力量中创建出新的思想体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方向,一是在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他说:“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在一九六月十六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在谈话时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并又说:“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同志。”还说:“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在当代有必然的现实意义。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每一个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社会总要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积聚正能量给予解决,否则,社会将在意识形态上是落后的,也将导致生产力的落后。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我们必须建立新的领导核心,以核心的思想凝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产生指导中国前进的理论体系,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自信,解决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理论上的问题。这就是建立领导核心的时代意义。

建立核心,有一个本质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要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已经给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定好调子。我们的一切改革,是从中国道路这个方向上建立的改革制度,形成的改革理论,自然都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方向进行,脱离了这个方向,将使我们迷失方向。对此,同志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道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歪路。”中国道路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坚定不移的历史性选择。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关键要掌握一种规律,就是要从建立新思想体系的战略高度,要围绕中国梦的基本原理,建立一个权威的核心。而这种规律解决的就是我们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的发展性问题,从而保障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有其产生的科学路径和实践方法。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核心是要使其形成新的时代意义,解决时代在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根本矛盾。当然,这个核心就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这个核心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思想高度和信仰方向,用于团结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用于凝聚各种思想体系,用于把各种社会认识形成一个时代的共同理想,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力量。这个核心就是以同志的中国梦作新思想的理论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上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和新思想,用于解决我们的思想信仰问题。这是哲学的结论,也是时代的结论,还应该是中国梦的结论。

创建新思想的时代意义

实现中国梦有三个必须是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起点,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上保障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从哲学角度上讲,中国梦是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其是一种新理想的标志。我们的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一种历史性情结,也是一种政治理念。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只有产生了理想,思想才有时代的高度,只有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理想才能高扬起来。

党的十后,选举产生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发生了伟大的转折,这个转折的时代意义就是我们产生了中国梦这个战略思想体系,形成新的理想高度。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思想体系,皆源于二大部分,一是其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其思想高度是由中华民族和中国道路的因素所为。中国梦理论体系的产生也不例外。

中国梦的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从改革开放的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制度变迁中,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历史脉络中总结而成的。百年一脉,千年一理,这上下5000年中,中国梦始终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不懈奋斗,是精神上的理想高度,思想上的理想制高点,为了这一梦,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品质,奋斗气质。

创建新思想体系,就在于从中国梦这个理论体系的战略高度,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里程碑文献。这就是其的时代意义。

创建新思想体系,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把握科学发展的时代意义这个基本规律,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重构具有马克思主义品质的基本理论,要从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思想的属性中延续党的思想。这是创建新思想的哲学结论。

新思想的历史脉络

当《共产党宣言》诞生时,一个先进的理论体系让人类进入了历史新纪元,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了。这是共产主义的实践论,也是关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如何科学发展成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法论。

实践就是社会发展的原点。而实践的先决条件由阶级基础所决定。阶级基础就是一种感情的倾向。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感情决定信仰,信仰产生追求。共产党人的理论体系,无论诞生于什么时代,思想的轴心都是为人民服务。结论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感情始终是人类的精神情结。

实践是一切问题的起源,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从实践中我们才能寻找规律,也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产生规律。规律是思想的结论,而思想是规律的实践法则。实践是所有理想的形成条件,这种条件就是探索。当前,我们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既是我们的实践,也是我们的理想高度,还是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积极因素。

历史的结论可圈可点。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邓小平说:“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春天,以中国道路为元素的中国画卷的展开带我们走进中国梦的新时代,使我们国家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形成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改革新图景。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的产生,是一种思想体系的理论高度,反映着社会变化的历史必然趋向,是对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上的定型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今年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学校团委的要求,突出“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走进百强县”等主题,以“感知改革开放、感悟人才需求、感触文化变迁”为三大方向,引导青年学生。我院精心组织了7支队伍,分赴杭州、平湖、龙泉等地,组织开展了“变化、变革、变迁—改革开放30年强县之路” 电气学院赴平湖实践团,“继承传统,走进现代”电气学子赴龙泉创新、创业调查服务团,“传承浙商文化,感悟创业之路”电气学子走访浙商小分队等各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锻炼自己。

一、基本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

5月底分团委就开始召开实践会议,从个细节方面指导实践活动。党总支副书记刘西琳老师则亲自给企事业单位发信件邀请函等,为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项建新院长亲自带队开展了赴百强县平湖市等小分队的实践活动。在队伍出发之际,院长项建新鼓励参加实践的队员以实践为契机与祖国共同奋进,与时代共同发展,发挥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积极投身暑期社会实践队伍,为社会为学校积极努力贡献,并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增长才干。

2、分团委周密部署:

为保证社会实践高质量的开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心实施,早在6月初我院就开始广泛征求同学建议,筛选各类点子,积极策划方案,联系落实企事业单位。在党总支领导下,团队各成员通力合作,落实了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六月底,通过班长团支书会议、海报传单发放、定点咨询等大力宣传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报名活动,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这次大学生实践活动,热情地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经过精心的策划、组织、宣传后学院也根据实际情况公开选拔了各实践队队员。

在确定实践对具体成员之后,为了保证实践活动能够安全顺利开展,我院不仅落实了各支队伍的带队老师,在各支队伍出发之前做了相关的动员工作,在细节方面如前期资料收集、具体工作思路等注意事项对队伍成员做了培训与指导,并对队员进行了细致的安全教育签订了安全协议,并要求队员在活动期间与学校团委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实践报告和成果上报学院及团委。

在开学初,我院举行了实践活动交流会,会上各小分队分别汇报了实践工作情况,相互总结交流了经验。

3、社会实践效果明显:

在暑期实践活动开展前期,各小分队就如实践策划方案、调查问卷、访谈问题等做了精心准备;暑期实践活动期间,各个小分队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意识,这提高了各队伍的工作效率,并且时常保持联系,互相吸取经验更好地完成各项指标。并且各个实践团完成了如《含金量十足的金平湖——平湖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调研报告》、《朱在龙:最累时也是即将登峰时——访景兴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继承传统、走进现代、创新创业“ ——龙泉青瓷历史及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等文章,并完成了kt版、图片集、电子杂志等总结材料。实践队伍也得到了如《龙泉日报》、龙泉新闻网、中国古玩网的相关报道,提高了学校与本次实践活动的影响力。电气学院获校暑期实践优秀组织奖第一名;“变化、变革、变迁—改革开放30年强县之路” 电气学子赴平湖实践团或校暑期实践先进团队;叶磊、章琪、范天翔等人获得校优秀先进实践个人荣誉。

二、活动总览:

关键词一:走进地方感悟变革:

1、“变化、变革、变迁—改革开放30年强县之路” 电气学子赴平湖实践团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三年级“活动资料”的形式还是以有趣的游戏和制作为主,这些活动都渗透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发明的内容,也就是要学生探索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二、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课程评价:

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全面评价,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师、教师集体、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家长与社区成员等,都是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引导反思,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水平。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而我们三年级教学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周围的人们,充分了解社区环境,体会感受自我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

1、从问题开始;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 牙齿与健康;

4、在蔬菜的王国里;

5、我们和动物朋友;

6、草地里的秘密;

7、书包的学问;

8、小小的“拍卖场”;

9、商品与品牌;

10、我的妙点子;

11、有趣的年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好品质。

5、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6、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四、活动措施: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

3、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