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活动总结范例6篇

征信活动总结

征信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商业活动;地域结构:主成分分析:北京市

商业地域结构是根据特定地域单元与整体空间系统的对比关系。以特定地域单元为基本单位,对现实某商业要素空间或全商业要素空间所进行的一种模拟,重点在于商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和商业地域结构的说明和解释。本文拟用城市社会学惯用的因子生态分析方法来进行商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一、地域单元设定

本研究所能够利用的北京市的地域单元主要有环路、8个近城区和102个街道办事处(1990年)。为了提高研究精度,在研究区内划定40x27共1080个方格地域单元。其中含有商业活动单位相关变量的有效地域单元共有620个。本文就以这620个地域单元为最基本的研究单位,对18种商业活动单位要素进行因子分析。

二、因子分析

根据现有资料的完整性和可比性,经过反复试验得出,选用商业活动单位的从业人数这一表示商业活动规模的基本指标作为因子分析的样本变量,利用SPSS(10.0)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有6个,其累计贡献率达到58,09%,解释了近6成的信息量,基本上能够解释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结构。主因子负荷矩阵(见表1)反映出变量与主因子的相关关系,为确定相关主因子的类型(命名)奠定基础。本文从高收入平均规模、分布密度、贡献程度、出现概率、空间集聚程度等5个方面分别对这18种商业活动类型进行多维度分类,作为主因子命名的基础(见表2)。然后以主因子载荷矩阵中某一主因子所对应的相关系数最大的商业活动类型作为代表性的名称大类,并作为该主因子的名称。根据最大相关系数,确定影响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结构有6个主因子,由大到小分别为:钟表眼镜照相器材型(简称钟表型)、五金交电化工和信托典当型(简称五金信托型、计算机软件及办公设备型(简称计算机型)、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和副食型(简称汽配副食型)、家具和饮料烟草型(简称家具饮料型)、石油制品和日用杂品型(简称石油日杂型)。

三、主因子分析

(一)高级集中的钟表型

第一主因子的特征值为4.182,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贡献率可以达到23.232%,反映了钟表眼镜照相器材、文体用品、百货零售、纺织品服装和鞋帽业等4个原变量的信息。由表2可知,这4种商业活动类型有如下特点:具有中等水平的贡献程度(创造较高营业收入的从业人数占本行业总从业人数比例),空间分布上呈现低密度、低概率和偏集聚等特点,在系统的规模等级上属于高度均衡的偏大体系。中等水平的贡献程度高说明平均效率、边际收益处于一般水平,属于一般创收型;低密度说明数量规模相对较小,低概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业活动类型的高级地位;偏集聚说明在空间分布上,这些商业活动类型有集中分布的趋势。概括地说,第一主因子具有“高级集中”的总特征。

(二)高级分散的五金信托型

第二主因子的特征值为1.624,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贡献率可以达到9.021%,反映了五金交电化工、信托典当、医药及医疗机械设备3个原变量的信息,3种商业活动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中等水平的贡献程度,说明其平均效率、边际收益处于一般水平,属于一般创收型:空间分布密度属于“低等”,说明数量规模相对较少,商圈范围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业活动类型的高级地位:空间分布的邻近系数属于偏随机性,说明与第一主因子而言,这3种商业活动类型有柜对分散分布的趋势;这3种类型的商业活动的平均从业规模都比较小。概括地说。第二主因子具有“高级分散”的总特征。

(三)低级集中的计算机型

第三主因子的特征值为1.331。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贡献率可以达到7.393%,反映了计算机软件及办公设备、图书报刊、粮油食品3个原变量的信息。其主要属性为:贡献程度较低,其平均效率、边际收益处于较低水平,属于较低创收型;与第一和第二主因子相比,其空间分布密度属于“中低等级”,说明数量规模相对较大,商圈范围相对较小;空间出现概率属于“偏低”概率型,商品等级稍低;从空间分布的邻近系数可以看出它是“偏集聚”型,说明这3种商业活动类型有相对集中分布的趋势;从等级规模体系上而言,属于高度均衡的大体系类型。概言之,第三主因子的这3种商业活动类型具有“低级集中”的一般特征。

(四)低级分散的汽配副食型

第四主因子的特征值为1.190,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贡献率可以达到6.610%,反映了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副食两个原变量的信息。其主要属性为:贡献程度分别为“低”和“中”,即平均效率、边际收益处于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的过渡类型,属于中低创收型;与第一和第二主因子相比,其空间分布密度属于“中低等级”,说明数量规模相对较大,商圈范围相对较小;空间出现概率属于“偏高”概率型,商品等级较低;从空间分布的邻近系数可以看出它是“偏随机”型,说明这两种商业活动类型有相对分散分布的趋势;从等级规模体系上看,同第三主因子一样也属于高度均衡的大体系类型。概言之,第四主因子的这两种商业活动类型具有“低级分散”的一般特征。

(五)高级低效分散的家具饮料型

第五主因子的特征值为1.082,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贡献率可以达到5.954%,反映了家具和饮料烟草两个原变量的信息。其主要属性为:贡献程度为“低”类型,即平均效率、边际收益处于低水平,属于低创收型;空间分布密度属于“低”等级类型,说明数量相对较少;有“偏低”分布概率特征,商品等级相对较高;由邻近指数为指示值的空间分布属于“偏随机”分布概率型,说明这两种商业活动类型有相对分散分布的趋势;从等级规模体系上看,属于高度均衡的偏小体系类型。与第二主因子的“高级分散”相比,第五主因子的突出特征就是“低贡献率”。区别于第二主因子的“中等贡献率”,因此,“高级低效分散”是其一般特征。

征信活动总结范文2

主要宣传对象为社会公众,目的是使更多的人关心和珍爱个人信用记录,主动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维护个人的信用权益。各金融机构还应结合中小企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及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推广应用等征信工作,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征信宣传。

本次宣传主题为“珍爱信用记录维护信用权益”,口号为“珍爱信用记录,请及时更新您的信息”。内容以《百姓征信知识问答》和2010年“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中下发的“征信知识宣传口径”为基础。各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宣传工作需要,补充相应的宣传主题及内容。

二、宣传活动安排

本次征信知识宣传周活动由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各金融机构)参与,具体安排如下:

(一)营造宣传氛围

1.在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点、各金融机构信贷营业网点、信用卡申办网点悬挂“珍爱信用记录维护信用权益”、“珍爱信用记录,请及时更新您的信息”横幅,张贴宣传周活动海报,摆放并散发宣传折页。人民银行查询点、金融机构各网点在宣传周应指派专人对公众提出的征信问题进行解答,有条件的地方应在金融机构营业大厅视频播放征信口号、宣传片,尽可能地提高宣传实效。

2.在广播电视及与普通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平面媒体上报道此次宣传周的活动,并播放、登载相关热点等近期公众较关注的征信问题。

3.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高校等门户网站上登载征信宣传周活动标语、征信热点问题、《百姓征信知识问答》等内容。

(二)各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有特色的宣传主题,并借助媒体扩大宣传效应。

1.举办广场宣传活动。以展板等形式展示征信体系建设成果,直接面向公众提供征信知识咨询、信用报告查询等服务。

2.通过约见媒体、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强化中小企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外部信用评级和银保信用信息披露、推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品创新、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级,有力促进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的工作成效。

3.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基层信贷人员进行征信知识宣传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征信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相关人员征信工作水平。

4.以组织讲座、知识竞赛、观看专题片、有奖征文等多种形式面向高校学生及教职人员开展征信宣传。

三、工作要求

一是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金融机构要从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高度认识征信知识宣传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次征信知识宣传工作,确保此次宣传活动做实、做好。

征信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 长难句 生成

一、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是公文长难句的重要内嵌成分

汉语的一般语序是动宾结构的动词在宾语前,但在公文写作中,常出现“教工考核(方案)”“意见征集(活动)”“理论学习(材料)”“人才培养(计划)”等用法。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现象在日语中大量存在,如“汽车维修”等,中国古汉语中便有“民族之振兴”之类的用法,“五四”以来去文言化后该结构得以不断推广并担任各种句法成分,在今天的公文写作中更是大量存在,如以下句子:

(1)为提升岗位∥管理工作水平及单位效能∥建设质量,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XX大学目标∥管理及效能∥建设奖励办法(试行)》,经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印发执行。

短短的一句话里有4处使用了该类结构。

再看以下标题:

(2)《关于做好2012年度报刊∥征订工作的通知》

其中,“报刊征订”便是该类结构的用例之一。

关于长难句,本文将包含两个或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结构的句子界定为长难句,而不是仅凭字符多少做判断。自古公文写作的一大“硬骨头”是对长难句的组织结构。因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而只要出现两个动词就要考虑动核及其联系的动元在句法表面的语序排列问题。

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是公文长难句中高频出现的内嵌性组件,本文称这类结构为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经初步统计,该组件在被调查的50篇公文中出现率为99%,其中,仅标题中出现率为60%,通知结尾处的出现率为80%,远高于文艺语体大约10%的用例。以通知写作为例,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是在标题和结尾处基本上必须出现的结构组件。它在句中承担的语法角色有:

(一)作主语

(3)人口∥普查是一件大事,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二)作宾语

(4)各单位请切实搞好这次理论∥学习。

(三)作定语

(5)《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的通知》

(四)作“将”或“把”的宾语

(6)各单位请将业务∥学习重视起来。

因此,研究该内嵌性组件的作用原理和生成规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抓住公文写作语言特别是长难句的组合规律。

以下句子则因为没有使用该组件或者使用时组织不当造成整个句子在组织上缺少层次感和有机联系:

*(7)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普查∥人口。

*(8)《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活动的通知》

其中,例(7)勉强可读,在例(8)中则由于没有使用该结构,整体结构已经完全支离破碎。

综上所述,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在公文语言中具有大量存在性和作为句子的内嵌成分的高频致错性。

二、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语用表达效果

为体现庄重、严肃的政论语体风格,提高行文效率,公文多用逻辑谨严、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下面是正常语序的句子结构作标题:

(9)《关于在校内组织推荐∥孔子学院志愿者人选的通知》

(10)《宁夏大学2011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下面是含有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句子结构作标题:

(11)《关于做好2012年度报刊∥征订工作的通知》

相比较而言,例(9)、(10)中的“组织推荐”与“孔子学院志愿者人选”“公开招聘”与“工作人员”之间是正常的V+O语序,名词性成分作宾语置于句尾,是以新信息形式出现的。

例(11)中的动宾结构“报刊”与“征订”是O+V语序。研究发现,作为受事的名词性成分,位于句子谓语成分之前,其在文中的地位是旧信息,是可以激活的已知信息。这是因为名词指称性强,便于做话题和进行篇章操作,有利于提高语言的简洁度和实效性。

总起来说,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使用有助于读者对新旧信息注意力的均衡、协调分布,即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组件末端的动词上,对于大家共知的名词性成分则置于组件前边,读者可以少费精力。其前提是作宾语的名词性成分是已知的旧信息,或者是假定读者已知的旧信息。

下面的标题则有新旧信息注意力分配失调之嫌:

*(12)《关于调整∥校内部分通勤车辆运行线路的通知》

以上标题中作宾语的名词性成分是校内师生共有的已知信息,属于旧信息,应该置于动词之前,放在后边显得拖沓,可解读性不如调整后的含有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句子:

(13)《关于校内部分通勤车辆运行线路∥调整的通知》

相反,有的不适合使用该组件,因为其作为宾语的名词性成分是未知的新信息。如:

(14)《关于举办∥XX大学研究生“欢送毕业生”篮球联赛的通知》

“研究生‘欢送毕业生’篮球联赛”不是常规信息,需要花费注意力去解读,所以置于动词后做新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构在公文标题中和在结尾处出现时,表义略有不同。以通知写作为例,在标题中出现,多数有“分配任务”之义,有的名词性成分虽然不是共知信息,也以旧信息出现,从而造成悬念,让人急于补足“漏掉的”未知信息,因此同时具有吸引受众阅读下文的作用。

(15)《关于组织参加全国第九届法制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的通知》

在标题中,大家还不太了解作品征集的具体内容,而在通知结尾处的“请按要求认真组织好本次作品征集活动”,有了前边的内容作铺垫,这时受文者已经明了“作品征集”的具体内容了,因此,已成为文末旧信息。

这说明,在标题中有时是暗示性旧信息,实则为新信息,在公文结尾处才是真正的“你知我知大家共知”的旧信息。

三、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生成长难句的扩展方法

(一)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的句法特点

一是该结构组件的宾语必须为受事宾语,工具宾语、结果宾语等不能构成此类用法,因此,可以用“对”来扩展或者变换,比如“意见征集”可以扩展为“对意见进行征集”。

二是整体用于定语,修饰后边的抽象名词,“意见征集”用来修饰“活动”,“城市建设”用来修饰“规划”等。

三是在正文中通常由形式动词“开展”和“进行”等引领。

四是多以四字词组为主,前后分别是双音节名词和动词,多数是抽象名词,小部分为具体名词,后面的动词有名词化倾向,或者由兼类词充当,由动作性变为指称性。如报刊征订,意见整改,材料汇总。本文认为,四字结构的出现与韵律有关,有些形式动词的引领使得四字句的出现基本上是硬性的制约,如:开展歌咏比赛活动,进行工作总结。在此结构中,修饰抽象名词的也必须为双音节名词成分,比如以下是不合理的句子组件:*开展诗朗诵活动,必须改为“诗歌朗诵”。

(二)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的具体生成方法

该组件具有很强的可生成性,“五四”以来,其被广泛使用并推广。例如:

(16)周天下午我们将进行青少年∥教育∥研讨∥总结活动。

该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可套叠性,即无限延展性,前一成分不断地构成后一成分的受事宾语。理解时可以变换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的总结”三个层次结构,即不断地通过“对……的……”结构来达成句法理解与生成。

人类短时记忆的长度为7个模块左右,一个句子的长度不能超过7±2个模块。对于长难句,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的排序问题有人研究过,动词的语序则是个灵活的问题。对于如何判断动词的词序。多项动词出现的时候,要判断哪个是行为动词,作为最外层的动词,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根据其逻辑先后,对小的先进行名词化“打包”,最好的办法就是组成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

受事宾语前置结构作为公文长难句的内嵌性结构,是长难句生成的关键制约因素。比如“公文写作规律”“意见征集活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公文写作”“意见征集”“人才培养”,作为长难句的嵌套成分和内置结构,其延展性使得公文语言的严谨和简洁得以实现。

比如对“青少年教育研讨总结报告”,找出话题“青少年教育”作为最内层的动宾结构嵌套成分,找出表达最本质含义的动作动词作为最外层的嵌套成分,即“总结”,找出代表性质的动词“研讨”作为中间的嵌套成分,即可生成总体作定语的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以此来修饰“报告”,这便完成了一个动词短语名词化的过程。比如:

(17)与会人员请于下周一之前将本次青少年∥教育∥研讨∥总结报告电子版发送至我们的课程邮箱。

除此之外,本文还特别提出“打包”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在受事前边可以尽可能地添加定语成分。

在这种格式的套用下,不管有多少受事成分,都必须套用这个格式,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确定哪是核心,哪是修饰,哪是主修饰,哪是副修饰,进行套叠化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能够“打包”收录的语义都应涵盖进去,便可节约7±2以外的主干性成分,这便完成了长难句最重的“包袱”,其余的便可按照常规的主谓宾语序进行生成。比如:

(18)参评人员请将(个人)(为期一年来的)(政治表现和科研创新)工作∥总结上报我处。

句中将3个定语“打包”。

原则二:对动词和宾语进行非定语扩展。

(19)《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的通知》

句中有4个动词性结构“开展”“贯彻”“落实”“大学习”,3前1后,含义丰富而语序无误,这也是语言深层语义结构的表层外化问题,需公文写作者认真体悟。

四、结语

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在公文中大量存在,其生成用法与公文语言长难句的组合规律有关,涉及动词的语序,这类句式很好地体现了公文语言的组合规则,是公文用语的一大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明亮.汉语名词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杜群尔.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储泽祥.从动宾短语的演变情况看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8,(2).

[4]现代汉语词语搭配原理与动宾搭配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梅德明,韩巍峰.论主题-主语的凸显与对应关系[J].外语学刊,2009,(1).

征信活动总结范文4

一、主题 : 诚信的言行和作风,自始至终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二、活动指导思想

1、诚信的言行和作风,自始至终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2、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确有实效。

3、宣传社会,扩大影响,带动身边的人。

三、活动设计

(一)活动准备

(二)活动形式

1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存品质。

(2)、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术交流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

(3)、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的教育。真诚待人、诚实守信,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的理解,看待他人,善待他人,做人要诚实,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等。通过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教育,建立和诣的人际关系,体验自尊,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

(4)、乐于助人的教育。乐于助人是诚信品质的体现。包括: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需要。通过乐于助人教育,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情感体验。

(5)、言行一致辞和学会负责教育。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是诚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6)、诚信立人教育。诚信立人是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包括,确立诚信立人的意识,把诚信作为做人的准则。通过诚信立人教育,唤起自我完善的意识。

2、各班利用晨会、午会和班会时间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诚信活动的大讨论。

3、学生征文活动。学生围绕诚实守信,正确对待学习、生活,诚实对待考试、升学等内容写作,可以是观点鲜明的议论文,也可以是反映学习、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等。

四、活动总结。

一、 诚信教育活动的主题

塑造诚信大学生,构建诚信校园

二、诚信教育活动的目的

引导学生明了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自觉地做一个诚信的大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号召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把学生培养成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诚信大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三、诚信教育活动的时间

5月 8日(星期五)至 5月 25日(星期一)

四、诚信教育活动的具体安排:

1、全系动员宣传。

制作一条以“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创诚信校园”的横额,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由系团总支宣传部负责。

2、诚信格言征集比赛。

组织各班团总支开展诚信格言征集活动。征集要求:诚信格言要以“诚信”为主题,提炼对诚信的认识、看法与领悟,要求精练、深刻,对他人能够起到启迪、教育作用,字数不超过 30 字。系部将从中推选3-4条报院团委参评。

截止时间:2009年 5月 18日(星期一)上午 12点前交到系办团宣处。

要求:打印、手写均可。

稿件数量:诚信格言每个团支部1条。

3、诚信征文比赛。

由团总支宣传部组织诚信征文比赛活动。征集要求:诚信征文要以“诚信”为主题,写有关诚信的认识、看法与领悟,文章要对他人能够起到启迪、教育作用,字数八百字以上,文体不限,要求原创。(原已参加学院“平安、诚信校园”征文的稿件可直接参评)系部将评选出部分优秀文章给予奖励。

4、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各班团支部在考试前利用晚点名时间要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请本班班主任到场进行现场的诚信教育。

5、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考试前每个班级都要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每个同学的都要在本班级的承诺书上签名,以加强每个同学对今后考试的诚信承诺,真正增强同学们的诚信观念,用诚信为校园添光彩。

四、诚信教育活动的要求

征信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视觉袁征;观看;意义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44-05

一、引言

知识可视化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也是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材料。从知识可视化的定义看,视觉表征是其研究对象。“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视觉表征是概念图、思维导图等不同知识可视化类型的总称,体现了所有知识可视化类型的共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视觉表征促进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既需要阐释不同知识可视化类型的相关性和不同点,也应该在形而上层面把握其共同特征。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与学习者的互动作用不可分割。“知识可视化促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因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更多地体现在交流、讨论和协商上。”因此,不能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理解为孤立的客体,而应将它和学习者的互相作用联系起来。“从学习者与视觉表征的认知关系看,目前已经关注学习者‘观看’行为与视觉表征意义生成的关系,然而尚未从视觉观看角度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被认知的。”

二、观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

每天我们都在观看,并在看的过程中形成世界观。“在景象社会中,视觉成为人的特权性感官,从而压倒其他感官,具有了优先性,现代人完全成为了观看者。”然而,许多人认为视觉活动是一种生物科学或自然科学的对象,把观看行为看作是纯粹客观的活动。

实际上,“人的观看行为不仅应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还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解的对象。”因为人类的“观看”更为复杂。“观看(看、凝视、瞥一眼、查看、监视和视觉快乐)或许与各种形式的阅读(破译、解码、翻译等)一样,是个很深刻的问题。”

(一)观看:积极的选择行为

对于看的特征,文艺评论家赫尔曼・巴尔认为,“看”这个行为的实现有赖于看的主体和看的对象两方面同时存在:看的主体,即发出看这个动作的人,构成了看的内在因素;看的对象,即刺激视觉的客观事物,构成了看的外在因素。

观看就总是处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即眼睛从来不只是纯粹地看一个事物,而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在以事物为中心的范围里去捕捉事物,将呈现于主体面前的事物建构成与主体相关的事物”。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

于是,视觉并非仅仅停留在感官感受活动上,而是积极的选择行为。正如约翰・伯格所说:“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视线总是在忙碌,总是在移动,总是将事物置于围绕它的事物链中,构造出呈现于我们面前者,亦即我们之所见。”因此,观看行为和主体的判断活动不可分割。“每一次观看就是一次‘视觉判断’。‘判断’有时候被人们误以为是只有理智才有的活动,然而‘视觉判断’却完全不是如此。这种判断并不是在眼睛观看完毕之后由理智能力作出来的,它是与‘观看’同时发生的,而且是观看活动本身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因此,无论在生理学还是在认识论上,观看都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而始终是积极主动的选择。正如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说:“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他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

(二)观看:人的认知行为

观看是眼睛的基本行为。“观看和眼睛的关系是行为和主体的关系,眼睛的性质决定了观看的性质。”波普尔就把眼睛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比喻为“探照灯”的照明过程,即“照到哪里哪里亮”。

观看时,人眼与对象的交流是能动的。观看“从更高的认知程度上对一个形象进行精神加工,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和选择。这意味着必须全神贯注于视野中的既定目标,发现它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完成一种观察行为”。

亚里士多德曾将眼睛的观看能力确定为求知能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知识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其它感官在求知中的作用,只是更强调视觉的重要性。

黑格尔则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视觉(还包括听觉)不同于其他感官,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所谓认识性的感官,意指透过视觉人们可以自由地把握世界及其规律,所以,较之于片面局限的味觉或嗅觉,视觉是自由的和认知性的。”

可以说,观看活动与人的思维认知相伴相生。“主体在对眼前事物的观看中就已然包含了对事物的本质的体认,包含了思维的性质,而无须再经过抽象的阶段。”研究发现,观看行为同样包含了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心理操作,且这种操作的复杂程度一点也不逊于阅读,只是在观看行为中每种心理操作的对象都是表象。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观看的认识逐渐脱离了纯粹感官感受的生理范畴,演变为思想、真理和本质的探询行为。于是,观看活动逐渐被理解为一种重要的认知行为。

(三)观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

知识可视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表征形式,主要在于其视觉表征意义解读方式的差异。“知识可视化不仅是为了表征知识,更是为了将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转化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的一种外在形式。”只有深入探究观看在人们解读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过程中的作用,明晰知识可视化意义解读的特点,才能更好指导其设计应用。

与文字表征不同,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传递信息的前提是采用设计者与观看者都能够理解的视觉语言,形成设计者与观看者的相互认同。这样才可能引起观看者对视觉表征符号形式和内容信息的感知和联想,即接受者要在观看中才能解读视觉表征的意义。因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必须借助“观看”来最终完成设计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用中,“通过可视化组织,它可以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网络,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思维结构以各种直观、形象和清晰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因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为观看。

学习者通过观看解读其意义,把握其内容,进而发挥其效用。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中,“目前已经关注学习者‘观看’行为与视觉表征意义生成的关系,然而尚未从视觉观看角度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被认知的。”那么,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中,学习者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没有看见什么?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了什么?作为一种观看形式,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观看必然遵循着观看的一般规律。因此,可以根据观看的过程,分析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

三、观看过程的分析:基于人类分层传播模式

观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单靠一种视觉理论无法给予全面地解释。为了“降低了各派视觉理论固有的复杂性,有利于我们比较和区分不同派系的视觉理论,以便更好地利用合适的视觉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在已有传播模式及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进行拓展,首次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图1)

根据“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人类视觉传播的一般流程为:视感觉―视知觉―记忆―视觉表象及表象编码一形成思维。基于“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中形象思维的信息流,即可得出观看的过程为:视觉―感觉登记(视觉记忆)―视知觉―短时记忆(视觉代码)或者长时记忆(表象代码)―视觉表象―表象编码,可以简要概括为视(感觉)―觉(视知觉)―记忆(信息存储)―表象编码(内容加工)―思维形成(意义建构)五个阶段。

(一)视:感觉

观看过程第一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所得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上的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的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视觉器官把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感觉信息的转录),并编码为动作电位,把外部事物或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进行感觉登记。”感觉到的视觉信息在脑内滞留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为下一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奠定了基础。

(二)觉:视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能反映事物的多种属性。视觉活动总是会有知觉和意识的参与。“眼睛要把一件事物体现出来,必须涉及到知觉,没有知觉参与的观看活动不会产生对事物的感觉。”“视知觉主要论述我们从客观世界接受视觉刺激后如何反应及反应所采用的方式。它研究如何通过视觉形式形成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空间的表象,因而兼有心理因素。”

在此过程中,“人脑对视觉器官感觉来的信息,包括视觉刺激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视觉信息转化为对物体或事物等的经验,从而产生视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发生浅层次的意义建构。”

(三)记忆:信息存储

人的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当面对一个对象时,认知主体并不是从头开始感受它,而是在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判断和评价。观看时的记忆“由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构成,其中存储着个体的视觉代码和表象代码,是个体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合部分,是从感觉到思维的桥梁”。

个体的视觉器官受到刺激后,在知觉阶段往往要调用记忆层中的代码,帮助在大脑中建立“图式”;然后把图式交给其上一层编码处理,形成更为深刻的经验。此过程中,进一步充实“经验库”,修改和完善记忆中的内容和结构方式。

(四)表象编码:内容加工

表象指人脑中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是感知到思维过渡的重要环节。视觉表象为大脑通过视觉通道获得并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外部形象。人脑对个体所看到的外部形象进行编码,其中包括转喻、类推、替代、浓缩等形式,以形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因此,视觉是极其复杂的信息加工任务和过程。“观者看到刺激物后,会调动全部认知心理,运用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记忆、表征等多种认知心理,才能把握所见之刺激物的特征和内涵。”

(五)思维形成:意义建构

思维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及概括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脑对个体所见形象形成视觉表象,对视觉信息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以及系统化和具体化。

视觉思维通过意象看到刺激物的形象,确定该刺激物的某种意义,达到“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判断与推理、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思维层次。此时大脑可能会调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比较和决策。除此之外,行为个体的社会属性――包括他的民族、所处文化圈、环境等决定了个体吸收、加工信息的取向和成效。

尽管观看的一般过程为:视觉一视知觉一记忆一表象编码一形成思维,但是人脑的信息加工往往是并行处理,而且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因此,人类分层视觉传播加工过程并不是确定了观看的固定流程,而旨在揭示观看过程的总体状况,为分析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过程提供依据。

四、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基于观看的过程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过程中,“观看这种看似自然常见的行为,从来就不是眼睛与视觉对象的简单直接的撞击,观看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眼睛的选择、组织和重新建构。”根据观看的过程分为:视觉―视知觉―记忆―视觉表象―表象编码―形成思维,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为看见、看懂和看好。

首先,“看见”指观看者感觉并知道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而却没有理解它的内容和价值。若无法看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没有办法解读,则为无法解读。

其次,“看懂”指观看者感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并知道它的内容,却没有发挥其价值和效用。若无法看懂,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没有被学习者理解意义,则为无效解读。此过程中,观看者在已有视觉经验基础上,选择、辨别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

最后,“看好”指观看者感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知道它的内容,并发挥它的价值。若无法看好,视觉表征没有实现促进知识传播的效果,则为无益解读。

(一)“看见”:视觉感知,分析视觉表征的形式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中,“受众多对于视觉符号的把握也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符号都可以进入视觉思维领域。如果不对外界的视觉刺激做出选择,过度的接受刺激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视觉疲劳,其结果便是什么也捕捉不到。”

在看见的过程中,学习者透过视觉表征的外表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将视觉符号及其空间关系具体地在脑中呈现出来。因为“知觉之所以能够把物体从它们的背景中抽取出来,就在于把形状理解为有组织的结构体。”

在看见的过程中,要注意视觉表征主体与背景的区分。“当一个物体的意象改变时,观看者必须知道,这种变化是由物体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还是由它所处的背景引起的,抑或是由这两者共同引起的,否则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个物体,也不能理解它的周围环境。”如果视觉表征的背景和主体不清晰,

学习者就难以从混杂的背境中感知视觉表征的内容。

(二)“看懂”:视觉理解。把握视觉表征的内容

“‘看’,虽然是视力正常的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但‘看懂’的能力却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步发展的后天能力。”视觉理解指认观看者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后,准确把握感知材料内容的过程。在视觉理解的过程中,观看者更大程度上对视觉表征进行选择性注意,对视觉信息进行感觉登记和意义建构。首先,视觉记忆。记忆是过去的视觉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看懂的过程中,有了记忆,才能使认知主体将当前视觉刺激与以往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进而对视觉表征解构理解。其次,视觉联想与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视觉联想是人们由一个视觉形象想到另一个视觉形象的心理过程。而视觉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视觉形象的基础上再现或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们都可以引发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的思想活动。最后,视觉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视觉推理对于一个人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具有重要作用。感觉向知觉活动是视觉推导活动的重要形式,具体地说就是由感觉到的意象又知觉到某个概念。

(三)“看好”:视觉交流,产生知识传播的效果

“视觉交流能力则是运用图形、图像或其他视觉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看好”则是观看者在“看见”和“看懂”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交流,把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用图形或图像等形象表达出来,实现情感、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只有进行视觉交流,才能促成视觉表征的知识传递从“个体”到“社会”的过渡,引起“共鸣”或“互动”的群体效应,进而达到实现知识传播的目的。

“知识可视化促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因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在于促进个人学习,而在于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创造和传递,因此更多地体现在交流、讨论和协商上。”相对于“看见”(视觉感知,分析视觉表征的形式)和“看懂”(视觉理解,把握视觉表征的内容),“看好”则是在传播交流层面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价值的充分体现。

四、观看视角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策略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是观看者与视觉表征相互作用的结果。视觉表征的客观特征是观看者进行意义解读的前提;而观看者的主观条件,如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思想感情等,则起着制约和引导的作用。那么设计开发视觉表征选择的时候,选择具有哪些特征的符号以及怎样方式组合起来,才能引导观看者解读意义呢?

(一)利用空间特征:引发视觉注意

认知起源于对于学习内容的注意。影响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包括强度、大小、颜色等;二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差异性,如新颖、惊奇和独特等;三是学习者的兴趣、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对于视觉表征而言,视觉注意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空间与底图特征两个方面。基于空间的视觉注意理论认为,

“注意是单一的、以空间为基础的、在视觉空间中移动的,即注意可以集中于视野中的特定位置,注意‘光束’内的刺激会得到更好的加工。”旧视觉表征的底图特征也影响视觉注意的选择,如颜色、形状等,且在选择上优先于空间特征。这与图与底的关系颇为相似,作为背景的“底”不应对作为内容的“图”产生干扰作用。

另外,关注学习者的视觉注意,还必须考虑视觉疲劳现象。“人们对于过量的视觉信息往往感到疲累,在心理上容易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艺术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因为艺术家在创造劳动中经过艺术加工,删除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繁琐,选取、再现生活中最感动人心灵、最完美的视觉元素。”

为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时,“从视觉注意力的吸引开始,通过编排元素合理的视觉安排,营造视觉生理的舒适与愉悦,从而引起心理的美感体验和认知理解。把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极具逻辑性的视觉流程,引导受众的视线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感觉,以最合理的顺序,最轻松有效的感知方式,获取最佳印象,产生良好地心理反应,实现传达和沟通的目标。”

(二)突出区别性特征:促进知觉学习

知觉是将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组织转化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区分高度结构的图形与模糊化的背景)、持久性(知觉对象发生一定范围改变而知觉不变)、完整性(保留主要的特征)、主动性(知觉的形成是人主动加工的过程)等特征。”

“同样一种视觉刺激物,由于它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成分重点不同,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知觉效果。”知觉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知觉变化。心理学家吉布森将知觉学习定义为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增加,这种能力的增加是因为与环境所提供的刺激接触、练习的结果。

因此,要突出视觉表征的区别性特征,促进学习者的知觉学习。突出视觉表征区别性特征的方法有:使用夸张的方式,扩大区别性特征;比较两种区别性特征,加深对各自特征的理解;在强化某区别性特征的同时,弱化其他的特征;使用文字,重点标记与解释区别性特征。

(三)体现观看习惯:符合文化心理

征信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兴趣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作为高中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至关重要。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的使用价值。本节内容是本书开篇,是在初中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同时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通过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 巧置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导入环节是关键。成功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产生刨根究底、追根溯源的学习激情。

我在上这节课时,设置的情景是: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第一,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物品有:笔记本电脑、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

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前后桌四位同学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自己觉得最好的答案。

同学们在看到这个案例后,各探究小组马上讨论,两分钟后,我找了不同小组代表回答,然后同学们就不同的答案进行分析,共同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个案例,不仅向同学们说明了信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引出课题;更是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整节课气氛非常活跃。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要在平常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在每节课中,我都会选择合适内容,留给学生自学。

在本节中,我设置的自学内容是信息的定义。给同学们留出了10分钟时间,大家自学课本第3到4页内容,并分组讨论总结信息的定义。

同学们看完课本后,争相发言,按自己的理解说出信息的含义,效果比老师单纯的讲要好的多。而且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内容,非常有成就感,在整节课中都保持着一个兴奋地心态。

3 采用游戏方法教学,使学生在玩中学习新知识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我在讲授信息的传播过程时,设置一个小游戏:copy不走样。(幻灯片展示游戏要求)请六位同学参加游戏,我先将写好在卡片上的一句话,展示给游戏的第一位同学,然后这几位同学将卡片上的内容依次往后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能用说话,可以写,可以画,可以用手势表达,第六位同学再用语言表达出来给全班同学。

同学们看清游戏要求后,踊跃参加,选出六位同学做游戏,游戏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信息传播过程。通过这个小游戏,同学们对信息的传播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理解较为深刻。

4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单纯的说信息的基本特征,非常枯燥,很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不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更难利用信息的基本特征去说明具体的实例。

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设置了几个案例“啤酒与尿布”“朝鲜战争与兰德公司”“萧伯纳的苹果论”等,通过幻灯片演示案例,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信息的基本特征。我最后做总结。同学们通过案例自己分析的信息的基本特征,印象较深而且非常好的理解了信息的基本特征。再遇到具体实例时,能够既迅速又准确地说出实例体现的信息的特征。

这部分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同学们大都能很好的理解了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应用到具体实例中。

5 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

每节课的最后都有课堂总结,我习惯于让学生自我总结,一是总结知识,二是总结自己的收获。一节课结束了,学生总结一下本节内容,可以使本节课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连贯的体系,加深印象。因此,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情绪始终非常高涨,能够很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每项任务都能够积极去完成。课堂效果非常好。

通过第一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学们比较期待再上信息技术课,从而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