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培训总结范例

征信培训总结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课程改革;探究

一、《现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信学》是金融学专业银行方向选修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学生诚信理念,让学生了解征信法律、提高个人信用保护意识。该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其内容既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又具有个别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学科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现信学》需要以一定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该课程的先修课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学生应在修完上述课程后修学本课程。同时,《现信学》课程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理财》等课程的先修课,为这些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现信学》课程理论内容相对枯燥,其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征信的起源发展、征信数据库建立、征信法律法规和监管、征信维权以及个人和企业如何维护其征信水平等问题。按照常规的教学手法为学生讲授征信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并且学生也很难理解、接受。除此之外,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人才,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征信专业人员存在较大缺口,任何金融机构都应该具有专业的征信部门为其客户进行专业的征信调查,以保护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安全性,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定。因此,有必要对《现信学》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现信学》,了解征信法律法规、具备征信从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

二、《现信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现信学》是金融学专业的银行模块之一,授课对象为金融学专业大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在校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信方法、征信体系概要,熟悉现信学系统和组织体系。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现信学的一般过程、信用风险辨识、个人企业征信案例等。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有关现信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现信学的工作过程,并能在现实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现信学》课程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采用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过程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切实掌握所学理论,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比例加大到50%,增强学生学习的一贯性与主动性,强调平时成绩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控,使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较全面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现信学》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授征信的基础理论与实务操作规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征信基础知识,全面了解征信体系运行中的一般形式、规律和流程,并能在现实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征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造就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未来从事金融及征信领域各岗位工作奠定宽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信学》课程改革具体实践

(一)建设校企实践基地。人民银行征信总局是全国权威的征信行业领导者,建设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全程化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在常规教学模块,基地将着力建设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人民银行特色资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实践业务的机会,理论结合实际,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案例其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委派多名专职教师到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进行实践学习,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建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做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着重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做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利用教师休课学期和部分教师待岗培训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质;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努力获取各类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及金融行业相关的技术职称,使部分教师转变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师。利用实践基地,共同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聘请专家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聘请人民银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利用他们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实践基地建成之后,先后聘请多位人民银行专家领导到校为学生开展专业的知识讲座,丰富学生课余知识储备,同时将学生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人民银行的专业业务知识相结合。

(四)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借助网络资源,形成新的课程教学平台。一方面,形成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微视频库。另一方面,形成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的启发交流。再一方面,形成有效利用课堂派类平台的教学互动。最终,形成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撑下,加速改变传统以固定的课堂、固定的老师、固定的课程为主的思政课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教与学思政课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即时、生动的案例切入,在多媒体交流平台上形成引导式讨论,进一步在课堂派类平台上形成师生互动,再通过微课教学科学学习资源,打通课程教学的课堂限制。

(五)考试改革,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期末考试占比很重,实行“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大多数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集中复习,考试也能顺利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改革后,实行过程性考核制度。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老师会布置四次过程性考核作业用于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督促学生在平时也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能过度依靠期末考试评定学生总成绩。

(六)布置实践作业,加强学生实践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更多征信业的社会实践以及实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征信业务的专业技能。为同学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让同学们到人民银行大堂的自助终端机,自行打印自己的征信记录报告,了解自己的征信状况。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窗口实践学习,熟悉人民银行征信工作的具体环节和具体业务,增强学生对征信业务的认识、强化学生对征信法律法规的掌握,为今后从事征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静.大学生征信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7(11):72-74.

[2]冯斌星.积极探索大学征信教育教学方法的新思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99-103.

[3]吴昭君.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2.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2

一、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只有30年时间,信用的基础还很薄弱。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是一个大型企业,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的稀缺经济资源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执行的,在资源配置中配置信贷仅是一个小的辅助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信贷管理系统仍然薄弱,发展缓慢,相当多的企业对信用的重要性、信用管理的意义缺乏了解,很多商界领袖认为信贷仅仅停留在道德水平,信用文化仅用思想教育来培养,而忽视体制和管理。

1.2企业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①企业内部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效果差。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赊销收账方式分别是业务部门主管和财务部门主管。但这两种方式均需要继续完善。前者负责赊销和收账,可能会出现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后者也可能会出现管理水平低下,业务萎缩的现象。②缺乏有效的信用防范与管理的办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得到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银行和政府需承受各种风险,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直接威胁。

1.3缺少对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很少建立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客户大量的数据只是分散在企业的各部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专业分析,很不利于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开放信用数据等问题尚未明确界定,信用信息的开放是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一个必要的前提。由于我国目前对信用数据共享和开放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尤其是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滞后和不公开平等开放,造成信用资料采集的难度大、成本高,直接阻碍了信贷管理的发展。

1.4缺乏对市场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

企业虽然对信用正逐步提高重视,意图防范信用风险,但是,由于很多客观因素及条件限制,很多企业都还未能找到加强信用管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办法。信用环境并不乐观,很多企业为了回避信用风险纷纷采取抑制信用交易的方式,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又走向了新的误区。现如今,信用交易范围正逐步扩大,资信评级公司、征信公司等一些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开始出现意在有效防范信用交易的风险。目前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已发展成较大规模,初步建立了社会信用的风险揭示与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并发挥出不小的作用。在防范信用风险的问题上,进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不过由于企业信用意识还很单薄、发展时间不够长、国家信用法规和管理的滞后、市场并不具有一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范性不够完善,规模也较小,还没能在市场中树立起权威性、独立性的形象,其作用也未能在信用服务中介的功能之上很好地发挥,因而不能很好地控制市场信用风险。

1.5企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基本阶段,而与其有紧密联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尤其与信用制度的建设有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尚不完整,类似《公平交易法》、《信用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等这类条例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规范性。

1.6信用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

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它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中介机构在执业时会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中有的中介机构为了将信用等级提高,不顾实际的情况,违背公正诚信的原则。同时,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目前正是建立规范监管体制的重要阶段,但各个有关部门基本都是根据自身业务的关系出发,从而制定相关的法规。主要体现在:①会使社会上的信用服务机构出现多头管理,从而对其开展造成了诸多障碍;②也不能形成高效的监管机制,从大体上来看,在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当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综合的管理部门。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还处在一个没有人管理的阶段。

1.7国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上还有诸多的不诚实的行为,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对这类行为的惩罚机制还不健全,没有对大量的还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不诚实行为进行惩罚。同时,社会也还没有建立信用的防御系统,信用信息的不对称,使不诚实者的“黑色记录”不能够有效传播和合法收集,造成这种现象的多次出现。这方面机制的欠缺使不诚实者的嚣张气焰逐渐增长,同时,也使诚实者的信心间接的受到打击,也使人们混淆了社会上信用道德评价的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新惩罚机制。虽然《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法规原则,《刑法》当中也会对诈骗等行为处以刑罚的条例,但还是不足以有力的约束社会上诸多的不诚实行为,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的现象是极其严重的。目前,还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惩罚,又或者惩罚的力度尚不能震慑住这些失信者。这种情况使违约的机会成本过于低下,而守信者良好的行为也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鼓励和尊重。

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2.1管理层应重视企业信用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市场经营中,信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良好的信用可以使一个成功的企业的经营规模超出自身资金的几倍。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在财务总监或相关副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便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完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2.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管理体系

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我国企业信用建设应该是由政府建立征信数据库,然后由指定征信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这种信用数据模式是由具有相应由政府认可资格的征信企业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独立地由信用公司进行商业运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相对缓慢市场力量的作用,在外国机构的压力下,国内产业是难以发展的。在现阶段,政府应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政府应在此基础上巩固现有的信用信息的公司和机构的信贷公司的信用管理服务的各种技能开发和培训,资格和特许权。由于企业信用尚未建立,应按照原则来编制、鉴定信用管理制度,并经授权开始工作;②政府应成立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要求加入行业协会的所有信用公司,严格履行相关义务;③政府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关系,共同给予征信企业的数据库技术以支持,将其持有的非机密数据向具有经营资格的征信企业开放,并可以收取少量费用;④政府要建立征信数据及其他有关技术的通用标准;⑤政府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征信企业。由于信贷是一种商品,自然也应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其质量。

2.3建立实施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制度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客户考核档案,充分发挥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才能,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企业在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实施时,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评级准备;②客户资信调查;③级别初评;④级别审查和审定;⑤跟踪监控;⑥监督检查。(本文来自于《中国林业经济》杂志。《中国林业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海林 单位: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义

(一)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意义

1.信用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调和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管理技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也就是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外,还需要提高赊销的能力。赊销不仅是变相降价、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产品质量的一种保证(因为产品质量低劣就意味着坏账风险)。赊销将越来越成为企业争取客户、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赊销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额度及其管理成本提高,相应的坏账比例也会上升。如果企业不善于信用管理,就会面临着“赊销找死,不赊销等死”的尴尬局面。而实施全面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通过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专门信用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使企业追求销售额最大化的同时,控制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使应付账款持有最优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信用管理是企业树立信用形象、支撑品牌战略必不可少的手段。企业品牌战略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信用是企业品牌的内在基础,没有信用作支撑的品牌战略,是不可能持续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和品牌形象,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用意愿,而且取决于上、下游客户的信用品质。如果一个企业的上游客户(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不合格产品,而下游客户(销售商)也不按合同及时回款或销售产品时出现不诚信行为,该企业是无法保持良好的信用及品牌形象的。因此,信用管理对于企业树立外部信用形象至关重要,也必然是企业品牌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3.信用管理有助于企业选择客户、优化客户关系,从而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供应网络与销售网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客户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赊销或赊购是企业与客户信任关系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相比于现金交易模式,通过以赊销或赊购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有利于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发现诚信客户、淘汰失信客户,并与重要客户建立基于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多年持续的信用管理,则可以使企业建立基于双方信任关系的供应网络和销售网络,这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

(二)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社会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是提升我国经济形态的微观基础。西方经济学家曾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三大阶段:一是物物交换方式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二是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时期;三是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时期。①在信用经济阶段,影响价格和经济波动的不仅是货币,还有信用。在当前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取信用方式进行结算,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取现汇结算方式,信用交易及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主流方式。而在中国,企业间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②落后的结算方式和交易方式提高了整体的市场交易成本,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而信用管理是信用交易的管理基础。如果信用管理技术没有被中国企业广泛采用,优化交易方式及结算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也难以推动我国经济形态的进一步高级化。

2.企业信用管理是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以资金、物质资源及劳动力大规模投入为基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企业经营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产业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并且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成本逐年上扬,不断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这在我国经济先行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尤为明显。而企业通过信用管理,则可以形成以供应网络、销售网络及信用品牌为支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这些核心竞争力为支撑,企业的产业可以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并有前瞻性地加强对产业链分工的掌控。企业的生产环节可以逐步通过外包、贴牌、管理输出等形式向后发展地区转移,从而使先发展区域摆脱对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的依赖,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大都是通过跨国公司的信用管理,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上述分工协作关系,既保持了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又支撑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组织部分。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之一。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则是以企业或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对失信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采取拒绝或限制交易(交往)、依法实施处罚、加强行政管理等手段,使失信者受限进行或无法进行市场交易及社会生活。失信惩戒机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社会管理机制,包含了法律惩罚、道德谴责、市场惩戒等惩戒手段。而市场惩戒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离不开企业的信用管理。只有企业实施了信用管理,才能使企业对客户的失信信息变得更加敏感,并及时采取拒绝或限制交易等管理措施。只有信用管理被普遍推广,交易双方的矛盾才能转化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从而形成对失信者的有效联合惩戒,特别是使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受到严厉惩戒,直至从市场中淘汰出去,最终形成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二、当前我国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困境

尽管实施信用管理不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实施信用管理却是畏步不前。归纳起来,其主要原因有:

(一)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识弱

一是我国企业缺乏信用管理的传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管理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易受到“三角债”、“担保琏”等问题的困扰,对赊销或赊购心有余悸,因此不愿贸然实施信用管理。三是很多行业习惯于“现金、现场、现货”为特征的“三现交易”,已成为一种行业惯例,企业不易接受赊销或赊购。

(二)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能力低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普遍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在客户信用评价方面,企业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赊销政策方面,企业往往采取相对保守的销售策略,以资金安全为第一取向,错过扩大市场的机会。在账款回收方面,企业缺少专业、科学的方法,最终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在职能分工方面,企业往往是重权力集中而不重职能分工,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管理战略方面,企业战略不够清晰、完善,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运用好信用管理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服务。

(三)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空间小

在产业国际分工网络中,中国企业往往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缺乏市场谈判能力,往往被动地接受跨国公司的信用管理,没有自行实施信用管理的空间。即使有一些大中型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也已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双方缺乏施行信用管理的默契,企业之间的配合度低,信用管理的空间受到压缩,信用管理的效应难以发挥。

(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环境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信任结构不利于开展信用管理。我国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信任关系往往局限于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圈。与此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家族企业,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模式是家族式管理。这样的社会信任结构使信用管理缺乏社会基础,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管理制度。二是对失信行为缺乏制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社会化的失信惩戒机制,企业违法失信成本较低,导致诚信意识较差,致使企业赊销的成本高、坏账多,企业缺乏信用管理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获取信用信息难。在我国,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往往分散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而且处于各自封闭的状态。企业的信息征集渠道受到限制,征集到的信用信息质量有限。缺乏信用信息导致企业向客户授信时,只能凭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无法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三、推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公共政策

企业信用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微观基础,推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信用管理虽然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但在当前条件下,企业还缺乏实施信用管理意识和能力,必须施行相关公共政策,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三方面的积极作用,给广大企业植入信用管理,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功用,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引导企业实施信用管理

企业是信用管理的主体,只有企业重视信用管理,才能普及信用管理。而要让企业重视信用管理,必须使信用管理真正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因此,政府应引导企业立足自身的行业特点、行业地位、发展阶段,组建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有效开展应收账款管理,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引导企业将信用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并鼓励企业通过信用管理逐步扩大管理空间,积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为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整合社会研究力量,选择典型企业建立信用管理研究基地,从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广泛开展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培育活动,在条件较好、具有较强市场谈判能力的企业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相关企业引进实施信用管理技术。三是根据行业特征,分门别类制定企业信用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便于指引企业建立规范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性功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支持系统

1.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加快推进立法,建立完善关于数据开放、信用产品、信用中介机构监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通过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在保守国家机密、保障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同时,保证公共征信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通过完善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的征信和用信行为,规范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行为。

2.完善公共征信平台。进一步整合工商、税务、质检、人行等相关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建立相对集中、互通共享、规则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查询系统,使企业能够平等、方便、低成本地获得公共信用信息。

3.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依托公共征信平台,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运用信用信息开展信用管理,根据信用情况对交易(交往)对象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特别是应推进各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信用监管,对企业开展信用分类监管,对守信者提供服务便利,对失信者加大监管力度,最终形成“一旦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支撑性功效,大力培育信用中介市场,推进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普及信用管理知识,深化诚信教育,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性征信活动,并为行业企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实施行业信用建设,开展信用评价,维护行业整体信用形象。

2.大力培育信用中介组织。信用中介组织通过对信用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评价,有效开展其专业化服务,从而为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提供外部信用服务或信用产品。应大力发展信用管理咨询、征信服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理、信用保险等各类信用中介机构,并鼓励其创新信用产品。

3.积极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一是加强信用管理师职业队伍建设,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信用管理师培训、鉴证工作,并建立信用管理专家库、人才库。二是鼓励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完善课程体系,培养信用专业人才。三是引导企业专设信用管理岗位,引进信用管理师,在实践过程培育一批信用管理专家。

作者:林敏 单位:浙江省工商局

第三篇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间不断竞争日渐加剧,盲目追求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在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情况下,势必影响到公司应收账款的收回程度。因此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2.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建立公司信用文化,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①加强内部信用建设,增强内部信用管理责任制;②强化公司外部的资信管理,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

3.收集客户资料

现今社会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对有限的客户资源,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多销售都为赊销方式,应收账款已是大多企业的普遍现象。企业面对这种现象需事前对客户的信息进行了解及收集,防范各种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

4.评估与授信

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也是信用管理的重要方法。大多企业的评估是建立在相关人员的直观经验上,企业应由专业人员结合经验并采用科学的信用评估系统进行评估分析,出具相关信用评估报告。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1.应收账款管理难度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由于未建立很好的信用系统,存在着一些企业之间相互故意拖欠的现象,从而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成为呆账、坏账,从而增加了管理的范围和难度。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注重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谨慎签订合同,对应收账款及时跟踪,合理制定收款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2.签订合同管理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合同都是格式合同,霸王条款。大多企业为了获取业务交易,一般服从对方的格式合同,但签定后往往对实际执行时存在很大的隐患,特别在货款回收上存在很大的风险,严重的会给企业带来资金链短缺的风险,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企业应由专门信用管理人员和法律人员进行审核合同的相关条款,排除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1)专人负责跟踪。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滞后,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只有发现应收账款已经逾期时,才被动地催收,结果导致了应收账款越积越多,最终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具体措施:应由专门人员进行跟踪,及时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催收,对同一客户上一笔款未收回时,应由信用部门进行评估,相关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后期交易。(2)赊销凭据的有效性。对部份交易只有口头承诺,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在现今社会,还是存在很多熟人交易,大多以信用进行交易。具体措施:尽可能减少赊销交易,建立健全赊销申报制度。应当建立健全的赊销申报制度,不能只从销售人员口中了解情况,严格控制应收账款坏账的产生。(3)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便于后期合作交易提供参考。(4)建立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的清收责任制与激励机制。(5)加强业务相关人员对回款的催收技巧及法律方面知识的培训。(6)加强票据知识培训。目前对应收账款回款很多企业采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应加强财务人员对相关票据的识别能力及相关票据流程的熟悉掌握,避免虚假票据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4.确立应收账款管理目标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往年数据,对应收账款实行定率考核。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硬性限定:①应收账款是动态波动的,会随着销售的波动而波动;②应收账款的余额高低,不是衡量账款质量的标准;③衡量应收账款质量的标准应该是账款质量。衡量应收账款的标准是风险可控,而不是余额高低。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

1.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指的是企业采用信用交易后,因买方到期无法履行付款承诺而造成的风险,往往是企业无法承受的风险。该风险一般情况是付款方无履行能力;还有一种情况是付款方履约意愿有问题,这与付款人的人品有关系,而往往这种人品是无法用科学数据来衡量的,只能根据以往记录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人员的经验进行评估和分析。

2.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1)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2)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3.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企业应经常系统性的思考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战略,对案例进行多层面的回顾,复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出积极有效的执行策略,避免重复发生错误,确定可实施的战术方法和措施。

四、结束语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3

1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

本研究从《南方水产科学》玛格泰克采编系统的全部人员信息中调取了审稿专家信息和可能与其审稿情况相关的各类信息。共搜集了288位审稿专家(曾参与过审稿的所有专家,分布在水产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各个领域)的11个主要特征信息,包括学科、学历、职称、单位、性别、审稿次数、平均审稿时长、最长审稿时长、缺审次数、投稿次数和平均审稿得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深挖数据内涵。

1.2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Excel2010和SPSS19.0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绘制成图。其中,平均审稿得分作为审稿质量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众多特征信息中的关键信息,是分析各类特征信息与审稿质量相关性的基础。审稿得分是编辑对审稿人实际审稿质量的定量评价,具有相对较高的主观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漏评的现象。然而每位审稿人的审稿得分并不出自同一位编辑,可能面临的漏评概率相近,属于偶然误差。在统计学上,求平均是减少偶然误差的一种有效行为。本研究通过对每位外审专家的多次审稿得分求平均,用平均审稿得分作为关键特征因素,尽量消除偶然误差,弱化个体因素对得分的影响。

2结果分析

2.1审稿专家数据库的人员构成

本研究中,审稿人所在单位主要为科研院所(50%)和高校(49%),受专业影响主要以男性为主(85%),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水产科学下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涉及到海洋、化学、环境等与其相关的交叉学科,学科分类的细化程度较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样本在数据分布上具有较高的完整度和代表性。所有被统计的审稿人中,在职称分布上,以正高级职称的专家人数最多,共222人(其中教授115人,研究员107人),占总数的79%(图1)。在有学历记录的统计样本中,具有博士学历的专家人数占比最高,达到71.6%,其次为硕士,占13.8%。研究样本整体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的特征,体现出编辑选择外审专家时,在细分学科匹配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兼备上述特征的审稿人。然而在上述高职称、高学历的审稿专家库的支撑下,审稿质量却差强人意,审稿得分并没有呈现出相应的高水准,大于0的数据有167个,最高5分(即为满分),最低1分,平均3.135分,众数为3.5分,平均审稿得分和最常出现的审稿得分均略超合格线,未达良好。这种审稿质量不理想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学科的期刊中,如陈培颖等[12]在实践中发现国内自动化领域的学术期刊在同行评议环节存在质量问题,李鹏等[13]也指出医学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环节存在弊端,本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得到的结果与其他研究从实践经验中分析的情况基本吻合.

2.2各因素与平均审稿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研究各项审稿人特征变量与平均审稿得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9.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两个连续变量间呈线性相关时,使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不满足积差相关分析的适用条件时,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来描述。因此,本研究采用Pearson分析法对两个连续变量(如平均审稿得分、审稿时间、审稿次数、缺审次数)进行分析[14],采用Spearman分析法对两个变量均为分类变量(如学历、职称、性别、单位)或只有一个变量是分类变量的情况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审稿得分与审稿次数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审稿次数多的审稿人,其审稿质量也相对较高;平均审稿得分与平均审稿时长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表明审稿时间过长可对审稿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平均审稿得分与投稿次数和学历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与职称、性别、单位性质和最长审稿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表1和表2),则说明拥有作者和审稿人双重身份的高学历审稿人的审稿质量更高,而与平均审稿得分无显著相关性的因素则不应成为选择审稿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在上述各特征信息中,平均审稿得分与审稿次数的相关性最高(P<0.01,R=0.417)。

3讨论

3.1审稿专家选择上存在的误区及其影响

从上述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审稿人选择上,编辑更倾向于选择具有高职称的审稿专家,这就意味着在同一细分专业下,职称更高的科研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审稿机会。而上述相关性分析却表明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与他们的职称高低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2)。与此同时,审稿专家的职称高低却与缺审次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36,R=0.629)。通常情况下,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审稿人在收到审稿邀请后不会迅速(一天内)拒审,编辑部一般会在一周左右收到拒审通知,长则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16],这就会造成整个外审流程的时长增加,影响文章发表速度。对作者而言,文章的发表周期也是其选择投稿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17],所以由上述情况造成的外审流程滞后也会对期刊的来稿数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具有高职称的审稿专家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拥有较高的学术声誉,通常都是具有高学术水准的科研人员,而国内学术期刊的论文水准定位可能会与这类专家的科研水平产生一定落差,导致其对送审稿件并无太大兴趣[18],即便没有拒审也无心仔细阅读,给出的审稿意见也会相对潦草,有的审稿专家会让学生代为评审,造成审稿结果片面、局限[19],导致审稿质量不高,此类现象在外审流程的实践中时有发生[20]。

3.2审稿次数与审稿质量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审稿专家的平均审稿得分与他们的审稿次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1),说明审稿次数多的专家,其审稿质量相应更高。在实践中,期刊都会对作者的来稿(格式、内容)进行规范化要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期刊会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进行一定的规范。各审稿专家的性格、所处环境、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审稿这项任务的认识等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编辑部收到的审稿意见具有较鲜明的个性特征[12]:有的详细,有的简要;有的注重写作细节,有的则更看重文章结构。审稿质量与审稿次数的正相关性,从某一层面上反映出审稿专家在一次次审稿实践中的自我提升以及与编辑部的磨合,也反映出这一环节中存在的规范性不足引起的审稿效率和质量较低的现实问题。

4思考及建议

4.1审稿专家的遴选和优化

4.1.1合理选择审稿专家

本研究发现,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虽与职称高低无关,但却与学历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表2),学历较高的审稿人往往能给出更加详细中肯的审稿意见,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稿得分。而在实践中,编辑则常常会把职称高低作为选择审稿人的关键因素,造成在审稿人选择上的长期误区和审稿专家库构建上的不合理。因此,在选择审稿专家时,不妨以细分专业的相关性为首要前提,尽量选择研究方向与文章主题相同或相近并能给出快速回应的审稿人,而不是一味追求高职称所映射的权威性。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讲师、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等,往往是科研一线最为活跃的新生力量;但许多具有高职称的专家除了科研工作外也承担了较多的行政工作,精力有限。相比之下,一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科研人员在捕捉到更多科技前沿的同时,也具有相对较多的可分配时间,他们接受审稿的可能性更大,审稿时长也相对较短。然而,并不是所有具有相同细分专业背景的高学历年轻科研人员都适合成为审稿专家。为了保证外审结果的权威性,在准备选择一名新的审稿人前,编辑部还需对其学术活跃性进行考核,主要方法是考察拟选择的审稿人近5年内是否在该领域有、篇数、发表期刊级别[21];只有积极跟踪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科研人员,才能更好地完成审稿任务。在通过上述考核后,编辑在选择审稿专家时,不妨尝试给职称较低但具备高学历和高学科活跃度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一些审稿机会,并对其提出要求,加以指导,这既能为编辑部的审稿专家库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常用审稿人的后备力量。

4.1.2科学构建审稿专家库

投稿次数与平均审稿得分的显著正相关性(P<0.05,表1)可以间接反映出将高质量文章的作者发展为审稿专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方面,投稿次数较多且具备一定资历的作者与所投期刊的互动性较高,经过几次投稿,其已经对期刊的需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这种类型的审稿人由于存在发表文章的需求,会更加注重自己留给编辑部的印象,也会更加重视编辑部给予的审稿任务。因此,编辑部可以从已发表稿件的作者中寻找有多次投稿经历、且学历和学术活跃度较高的作者,将其发展为审稿专家,形成用作者补充专家库的良性循环机制。

4.2审稿专家的培训、管理和评价

4.2.1加强审稿人培训,突破传统培训方式

针对在审稿环节中存在的规范性不足引起的审稿效率和质量较低的现实问题,编辑部可以尝试在充分尊重审稿专家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对其审稿行为进行简要培训,这是提高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22]。然而多数审稿专家科研任务重,如何缩短培训时间并提升培训效率,避免审稿专家产生抵触心理,也是编辑部需要思考并克服的问题。从前文对审稿人的特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审稿人虽工作繁忙,但多为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强的科研人员,针对这些特质,对审稿专家的培训可以不拘泥于传统认知下的模式化培训,应开辟一些新型、高效的培训模式。依据期刊工作经验,给出以下关于间接培训和直接培训的两种建议。(1)间接培训,以审稿指南形式出现,附在审稿邀请邮件中。而审稿指南也应突破千人一面的传统模式,对第一次审稿的专家采用常规的审稿指南;而对于非首次审稿的专家,编辑则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其前几次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该专家的个性化审稿指南,这种个性化的审稿指南既可以对审稿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又可以帮助其提高审稿效率。审稿指南的撰写应站在审稿专家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审稿时可能出现的困惑,审稿指南不需要像写作指南那样详细,应尽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让审稿人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到编辑部对稿件内容和质量的要求;在尽量保持审稿人特性的同时,对审稿流程及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得审稿意见在大体结构上具备一定的标准化和规范性,而在具体细节上又不会对专家的思维产生过多干扰。(2)直接培训,传统的直接培训大多以培训会的形式存在,占用了审稿人较多时间,多数审稿人对此较为排斥,拒绝参加,因此这类培训的组织难度较大。但是,如果编辑部可以转换思维,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召开,紧密结合期刊主题,以学术交流为主,培训为辅,邀请作者和审稿人共同参加,根据本年度发表文章的几大热门主题设置会议模块,并在学术会议间隙插入一段时间的培训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审稿人的参会意愿,达到培训目的,又为审稿人和作者提供了一次面对面交流学术进展的机会。可以每年举办此类会议形成传统,这将会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4.2.2量化审稿评价机制

审稿人在完成一次审稿任务后,编辑应根据审稿质量对其进行评分,本研究中该得分为0~5分。在选择审稿人时,审稿得分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得分高,说明审稿质量高,再次出现研究方向一致的稿件时会被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得分低的专家往往会被弃用。这就要求审稿得分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专家的审稿质量和态度。然而,实践中给审稿专家评分这项任务往往具有非常高的主观性,编辑在审稿结束后主观地给出一个分数,有时还会出现漏评的情况(默认为1分),很可能会影响到审稿得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因此,制定一个完善且可量化的审稿评价机制(审稿评分细则)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编辑需要充分认识审稿评分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尽量避免错评、漏评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编辑可以在评分时根据审稿情况比照评分细则给出相对客观、公正的分数。制定审稿评分细则需要考虑到审稿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是否接受审稿、审稿时长、有无审改稿、审稿意见是否完备,并根据这些因素对审稿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别对其分配相应权重的分数,满分为5分。

4.3探索审稿人激励机制

以往研究发现,由于审稿工作多为义务性质,且审稿工作对提高审稿人学术认可度的贡献微弱,虽然费时费力却无法与审稿人的科研业绩直接挂钩,造成审稿人对所受理稿件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其责任心和兴趣,使得审稿人难以保持良好的审稿状态和积极性[23]。这在本研究的相关性分析中主要体现在投稿次数与平均审稿得分的显著正相关性上,说明审稿人在对期刊有投稿需求时,对稿件的评审质量更高。以此为切入点,期刊应从审稿人的需求出发,研究期刊平台可以为审稿人提供哪些助力,加强与审稿人之间的互动和互助,由此探索新型的审稿人激励办法。例如可以将审稿评分年度前10%的审稿人评为优秀审稿专家,并建立如下一项或多项激励机制:(1)颁发奖状并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2)对其今后一定时间内所投稿件的版面费进行减免;(3)对其所投稿件进行优先受理和快速出版。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4

一、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经研究,特成立区教科体局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周立新党委委员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行政审批科,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政执法与检查工作。

二、检查治理对象、内容、时间及方式

(一)检查治理对象:全区范围内面向中小学生、幼儿举办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语言能力类、研学类有助于素质提升,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培训机构)。

(二)检查治理内容:检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招生宣传、竞赛(考级)组织、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等,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即查即治,对非法办学行为进行分类处置及打击。

(三)检查治理时间与方式:全年每季度不定期,不定时地进行。(各组全年累计不少于6次)

三、工作分组及安排

为加快工作进展,确保工作实效,专项治理采用网格化管理。分成七个小组,分片区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全年共进行行政执法检查6次(其中1月至3月执法检查1次、4月至6月执法检查1次、7月至8月行政执法各1次、9月至12月执法检查2次),每次执法检查情况提交局务会审议,并提出处理意见,年底总结报告附(摸底排查登记表,整改或停办通知书和现场执法照片)。

四、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认真核查情况,准确掌握信息。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座谈走访等形式,核实信息,详细填写《校外培训机构摸底排查登记表》(附件2)。

(二)查实问题,现场取证。各工作组要现场排查培训机构是否存在全隐患,检查办学条件是否符合相关管理规定,对存在问题或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现场取证并确认保存。(证照、场所、检查现场相关照片要与整改意见内容相匹配),具体行政执法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1.依法办学情况。检查是否证照齐全,同时持有办学许可证(教育行政部门核发的办学许可证)和登记证(营利性持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非营利性持有民政局核发的民办非企业登记证);是否“亮证”办学,在其注册办学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办学许可证》;是否存在办学行为与办学许可证核准事项不符合的行为;是否擅自变更办学地点、办学内容、办学层次、招生对象、业务范围等;是否坚持“一证一校一址”;是否擅自增设教学点等;是否有规范的章程、发展规划、各类管理制度;招生简章和广告是否在主管部门备案,是否备发一致;是否按要求公示了收费项目和标准及收退费制度;举办者、校长、决策机构成员及教师财务管理人员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具备相关资质;是否建立学生台账,是否与学生签订了有效的培训合同;是否与所聘用人员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是否存在宣传举办(或变相举办)、承办、协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考试、测试、竞赛或排位赛的行为;是否在广告宣传、接受咨询、提供服务承诺时违规出现“聘请中小学在职教师任教”等类似表述;是否存在虚假许诺的内容,夸大其词,欺骗性的误导宣传的行为等。

2.办学条件。检查是否有相对稳定、集中的安全办学场地和教学用房,办学场所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具备相关合法手续,符合消防、卫生、房屋安全、室内环境质量等有关规定。

3.安全管理。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即查即责令整改;是否违规使用简易建筑、居民住宅、危房、地下室和其它不适于教育培训活动的房屋作为校舍,是否远离高噪音、高污染区域;检查安全教育是否到位,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安全责任是否落实;是否落实人防、技防、物防的相关要求,各类应急预案、记录是否符合要求等。

4.教育教学管理。检查是否按照国家、省、市、县的相关规定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是否存在“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违规招生”的行为;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是否提交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是否具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基本稳定的专职教职工队伍;是否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建立教师名册,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是否在办学场所醒目位置长期公示;是否存在违规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兼职的行为。

5.检查是否存在其它违法违规行为。

(三)分类处置,提出整改意见。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行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给出整改意见,并由组员签字确认,并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分别提出整改意见:

1.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对已取得办学资质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并可通过整改达标的校外培训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予以取缔;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非法校外培训机构下发停办通知书。

2.证照齐全但存在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对存在安全隐患和办学行为不规范的,责令限期整改,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

3.有照无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对已取得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超范围从事教育培训的教育咨询(服务、科技等)类机构,不具备办理办学许可证条件的由登记机关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幼儿的培训;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无证无照的校外培训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由相关部门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依法取得证照后方可办学。

4.无证无照的校外培训机构。对未取得证照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由相关部门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依法取得证照后方可办学;对不具备办理办学许可证条件的,一律责令停办。

5.对存在“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违规招生”、“非零起点教学”的和存在举办(或变相举办)、承办、协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考试、测试、竞赛或排位赛等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责令停止违规行为。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兼职的,要求其立即整改并依法依规追究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6.私自开设课后辅导班或诱导、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一经查实,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在执法过程中如遇妨碍执行公务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经责令拒不整改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由教育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和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处理,并将其违法举办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推送到征信部门,由征信部门依照《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国务院令第684号)计入信用记录。

(四)汇总检查情况,及时分析上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本次专项治理工作对促进全区社会和谐稳定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确保实效。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按照要求,治理工作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形成执法的强大合力。

(三)规范执法,严格依法。在整治工作中,要严格执法程序,落实执法工作制度,做到事实清楚,处理恰当,程序合法。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5

一、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受重视程度低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个人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都不是很强,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只把信用理解为存在于道德层面上的一种品质,而没法真正认识到信用其实是一项资源是一种财富。很多的企业更是只重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工作,直接导致许多企业信用销售坏账严重,拖欠账款的情况严重而且拖欠时间长。结果便是我国企业整体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信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信用水平的高低也不够重视。

2.专业人员缺失。

信用管理其实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原因是它涉及了市场、财务、商法、统计、计算机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还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小企业中总是缺少这样的专业人员,这也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信用管理的法律不完善

我国在信用方面的立法相对于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来说显得就比较落后,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尚且没有统一的关于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便是我国整体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对于信用管理的立法必须要做到严格详尽,因为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这些信用管理体制运行的全过程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然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这个运行过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失信违约的情况就比较常见。

4.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且信用信息渠道不畅通

我国的征信数据都主要分布在银行、工商、税务等这些部门,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切的反映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这些部门之间无法做到完全的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上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很低,缺少统一有效的信用信息检索平台和市场信息共享机制,这就意味着要想得到一个企业比较真切的信用信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各个商业银行对企业都有自身的一套信用评级法则,这些评级法则相去甚远直接导致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同一个企业的信用评级差异巨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也是由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开放度低导致的。所以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打通信用信息渠道、使零散的杂乱的信息高度整合就显得很有必要。

5.信用信息的公开管理问题

最可靠的信用信息其实就在银行、工商、税务等这些部门,可是要得到这些信息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原因不仅是前面提到的信用信息渠道不畅通,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信息的公开管理的问题。对信用信息的征集会涉及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便是会不会触及商业机密。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没有对信用信息和商业机密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需要征信的企业在收集信息和拥有信息的企业在提供或者出售信息时,因为无法把握商业机密和公开信息之间的关系畏首畏尾而无法收集到或者提供最有效的信用信息。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将会对我国整体信用体系的建立造成很大的阻碍。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1.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信用管理意识

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信誉便是首要的保证。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改变自身的管理意识,改变过去只重视利益而忽视信用水平的情况。其次各个部门也应该积极响应提高对信用管理的重视,销售部应该详尽的给客户讲解企业的信用政策,并且严格的按照政策来进行交易;财务部门也应该踏踏实实的做好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现金支出等方面的工作;采购部门也应该认识到,一旦企业有了好的信誉那么就可以向供应商争取更多的信用优惠;监督部门更是应该在调查、审核、批准、监控和追收环节上严格把关,监督好各部门信用执行状况。企业全员都树立好信用管理意识,对企业百利而无一害。

2.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

中小企业要想有一个高的信用管理水平,在其拥有了好的信用管理体系后,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高低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的水平。企业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例如:企业应该招聘符合信用管理工作要求的人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的业务情况来对新进的信用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以帮助这些新员工尽快了解企业和融入企业;定期组织企业的信用人员进行再培训以帮助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学习新的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

3.建立健全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个中小企业就算拥有再好的信用管理体系,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外部环境的公平守信,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所以政府应该加快立法进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的法制化环境,为中小企业构造一个利于其健康发展的大环境,让中小企业在遇到信用问题时有法可依。

4.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我国信用信息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很低,而且信息的质量和获取信息的便利度都不高,和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其实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最有说服力的信息是来自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法院诉讼情况等。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健全一个信用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包括企业信用体系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体系数据库。从而通过这个系统来整合大量信用信息和构建一个方便其它企业查询的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查询平台。

5.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目前国家也没有对可公开征信数据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所以商业机密和可公开的信用数据的界定还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加快立法明确规定商业机密和可公开的信用数据的界限,并且出面干预强制性要求这些保管信用数据的单位有偿或者无偿的公开这些数据。这是增加信用市场透明度,提升信用信息可靠性的关键。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6.学习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学习和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技术比我国先进很多,因为这些国家在这方面比我国发展得早,多向这些发达国家学习可以使我国在建设信用管理时少走弯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求创新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三、结语

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不重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或多或少都有信用不佳的问题。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的时代,良好的信用水平对中小企业而言绝对是有利的,失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特别不利的,所以中小企业都应该尽早构建适合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来提高信用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本土的中小企业应当重视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寻求长远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以自身的快速发展来推动辽宁整体的经济发展。

作者:徐悦 王昱睿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第二篇

1有关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文献

信用管理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到21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信用管理研究逐渐深入。例如,谭中明、梅强考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运作模式,分析了其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任伟分析了目前有担保情况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认为其存在结构性缺陷,不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游碧蓉等围绕担保体系建设、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关系、风险防控等探讨了如何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约束。孙建国则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业信用保证制度生硬乏变。刘兆锦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落后的主要根源就是由于融资难而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汪芹则阐述了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的作用、基本要素及其应用方法和发展过程。郭建新认为现代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它在本质上是经济目的要求之“利润”和伦理关系要求之“责任”之间的冲突,是信用关系中客观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殆尽的后果。彭晓娟等提出应通过信用评级等机制将优质中小企业筛选出来,作为授信的参考依据。以上这些研究主要揭示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依赖现象,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本文主要以微观研究为主,尝试运用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探求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具体措施。

2PDCA循环理论及其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的运用

2.1PDCA循环管理

PDCA理论是一种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工作过程,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可以改善企业每个局部环节乃至于处理突发事件,从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中应用PDCA管理法,应对照PDCA“计划阶段(Plan)—实施阶段(Do)—检查阶段(Check)—总结、再优化阶段(Action)”的步骤,对信用管理的每项工作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优化的顺序进行严格的管理,然后再一次从终点到新原点,依次螺旋循环,不断上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PDCA循环管理过程中,它是将企业的信用管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优化的顺序进行严格的管理,而不是将整个信用管理放在事后控制这一单一薄弱的环节上,使整个信用管理以“正确思路、具体措施、明确分工、对照执行、全程穿透、过程监督、事后反馈、及时纠偏和预期效果”等管理有效性评价的九个要素为方法,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四个步骤为节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结点,权、责、利明确,从而提升企业信用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穿透力。信用管理运用好PDCA循环法,不仅可以增强对于企业信用及信用管理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够完善信用管理的流程系统,形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一个有章可循、有效实施的管理过程中。

2.2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

(1)P(plan)—在计划上下功夫。在前期信用管理阶段,P是指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拟定计划。中小企业要明确对资产所有权负责的信用理念。随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日趋完善,企业经营者必须对出资者负责,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此,企业对客户的选择需要规范的制度和流程。由于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如果交易前不调查、不评估,而只注重人际关系等表面现象,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授信前的逆向选择及授信后的道德风险。因此,在该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调查和评估客户的资信情况,包括:注册信息、组织结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分析、环境分析等。这一阶段交易成本主要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选择交易对象应付的费用。在此,销售部门、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需要经过多次逐一推敲客户特点与信用,最终确定是否授信。中小企业业务部门或许没有规范具体细节,但企业主应充分参与了解客户资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分析。

(2)D(do)———在实施上下功夫。D即执行实施计划的阶段。企业各个部门应有方案、有措施、有行动,以在此过程中增强授信管理的生命力。此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制定合理适用的企业信用政策,包括授信期限、授信额度、授信标准、授信方式等内容。尤其在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信用政策差别很大。此环节需要考虑包括交易双方为签订契约、规范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谈判等提供交易条件所支付的费用。企业授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很多情况是由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或是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存在问题造成的。所以,需要建立企业内部各级、各类人员的信用责任制,把日常的信用行为作为一种责任来加以规范和考评。在此,企业必须树立信用理念,使对客户的质量承诺变成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质量承诺,并创新营销服务信用制度,强化对客户的营销服务承诺管理,同时重视物流流程变革,创新物流信用制度等。

(3)C(check)———在过程监督上下功夫。C指的是检查计划执行结果,它属于信用风险管理阶段,信用风险是伴随信用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为此企业需要改变授信和管理决策失衡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尤其是在整个信用管理过程中,企业要不定期了解利益相关客户,深入剖析授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与企业客户进行沟通,争取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同时,企业各部门应密切合作,相互交流,并邀请更多员工共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在扩大销售额的同时,避免信用风险,尤其是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因为,作为授信方的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很大一部分是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的,由此产生应收账款,可以说,回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信用管理的实际效果。如有的中小企业对风险的事后控制重视不够,往往发生了拖欠行为才开始催收欠款,这就延长了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增大了坏账的可能性,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在回收机制上有所创新。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企业因使用信用销售手段所增加的收益大于持有应收账款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4)A(action)———在总结提升上下功夫。A环节是企业在后期的信用管理中的整改提升阶段。在此,企业需把考评情况与企业所有相关人员的绩效挂起钩来,对不能及时兑现的内容要按照“三清楚”的原则予以落实,即:“问题原因弄清楚,解决措施搞清楚,履约时间定清楚”。由此,企业通过目标考评,总结提高,既达到激励先进、奖勤罚懒的目的,又从中发现问题,明确新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为新一轮PDCA循环打下基础。

2.3中小企业的受信管理

企业受信管理包括企业筹资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偿还方式、应付账款管理等内容。作为受信方的企业与作为授信方的企业在责任方面恰好处于相反的位置,因此,双方企业信用管理的思路与具体操作方式均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往往既是受信方又是授信方。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完成受信管理与授信管理两方面的工作。为此,中小企业应做好PDCA四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1)P环节的前期管理阶段。中小企业要获取信用必须以自身良好的信用评级为基础。企业应该注重运用信用评级这一外部风险揭示工具提高自身的资信水平,以通畅信用渠道。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人对各种环境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情况下,受信方往往拥有比授信方更透明的信息优势,而受信方若存在隐瞒信息的情况,就可能产生逆向选择的情况,因此,授信方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另外,因为在信用标准和受信额度方面,企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基本上全凭财务经理或企业主的主观判断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前期信用管理阶段尤其需注意不要受信过量,以避免受信企业信用状况恶化,以后融资困难的问题的出现。

(2)D环节的中期信用管理阶段。交易信用是企业短期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在非金融公司中约占短期负债的40%左右,而短期融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则更为突出。因为,中小企业通常由于规模小而难以利用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所以商业信用,即交易信用就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常用的短期融资方式。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信用偿还机制,以保障信用交易的及时清偿。在此,中小企业应根据信用额度、信用期限、信用种类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要与企业的现金流、流动资产等进行有效的配比以控制偿付风

(3)C环节的中期交易监督阶段。由于企业信用供求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小企业信用需求始终大于信用供给。信用需求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融资性输入和信用采购交易量明显大于信用销售交易量。因此,必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了解清楚,动态监测,遏制各种不良倾向,如受信过量、贷款逾期甚至道德风险的发生。

(4)A环节的总结经验、修订目标阶段。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及选择权的增加,大量信息使受信企业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这种信用关系成为受信企业最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因此,如果受信企业能同时准确了解本企业各部门的信用需求,就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和信用制度。

3PDCA循环管理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3.1“综合循环”原则

PDCA循环是综合性的循环,四个循环环节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而且是紧密衔接连成一体的,有时甚至是边计划、边执行,边执行、边检查,边检查、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等交叉进行的,只有进行综合性的交叉循环,才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整改思路,做到既指出目的地,又画出“路线图”。为了加大对客户的信用调查,避免客户信用等级下降导致的收账成本上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序列调查机制,进行授信流程的优化。同时,企业在授信过程中应加强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关注程度,并通过信用评分的方法评价客户的信用风险。因为信用评分的方法操作性强、成本低,但不够灵活、及时和全面,企业可以通过资信调查的方式对客户信用质量做出评价,从而全面权衡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和收益,以制定出恰当的信用决策。另外,中小企业尤其要注意控制与消除应收账款的逾期和坏账现象,在此,企业可以通过账龄分析表来控制应收账款的实际收回情况,同时,企业要注意授信与受信的有效结合,以避免“三角债”的产生。

3.2“环环相扣”原则

PDCA信用管理循环是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的综合管理体系,它通过PDCA循环的不停转动,把信用管理各个环节、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成统一的运行体系,统筹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实现企业总的管理目标,其具体包括的环节为:

(1)P环节。P环节主要是客户的开发、筛选与信用风险的事前防范过程。它要求:首先要获取足够的客户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在此,企业可从客户的注册资料等内部信息、银行提供的客户资信证明书、供应商提供的商业资信证明书、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取信息。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筛选授信客户。客户选择不仅可以是有实际交易的客户,也包括未来可能发生交易的潜在客户,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2)DC环节。DC环节主要是授信与信用风险的事中控制。中小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信用政策、信用标准和进行信用条件的选择、信用额度的授予,让企业的各项活动(生产、营销、服务等)围绕不同的客户进行,并为客户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企业可以保持一定的应收账款,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销售额的目的,但这样做不仅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还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信用风险。所以,对企业应收账款的额度应根据销售规模及信用政策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企业还必须提高合同的履行质量,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履行合同质量不高造成的违约或坏账的产生。在受信管理中,企业应合理偿还债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总之,中小企业在信用发展过程中,要均衡地使用授信与受信管理。

(3)A环节。A环节主要是应收账款的监控与债务处理。授信后,企业要进行应收账款追踪分析,跟踪客户信用的动态状况,及时收回到期账款。当前,中小企业限于各种条件,单靠自身力量还无法或不能有效地进行全过程的信用管理,因此,有必要借助资信咨询机构,委托其客户资信调查、信用分析、账款追收等各项业务。同时,在债务预警发生后,中小企业应和授信人积极沟通,采取平等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债务风险,例如采用“债转股”等方式规避信用风险。

3.3“成本效益”原则

一般情况下,信用收益是由于信用销售的扩大获得的收益增加额,而信用成本主要包括前述的交易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坏账损失等。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如故意不履行合约、曲解合约条款、以不对称信息欺骗对方等现象的发生,使企业须想方设法确保合约的正常履行,由此造成交易活动越来越复杂、交易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值得交易了。PDCA是要改善与销售、市场营销、服务等的商业流程,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拓展企业所需的市场、渠道,是提高客户价值、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有效方式,为此:

(1)中小企业或个人在交换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该遵循信用管理制度。在此需要建立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建立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企业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缺失,并对企业每位客户所能承受的最大损失设定限额作为警戒线,以防止损失的扩大,但若损失难以避免,企业就要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尽可能弥补已发生的损失。

(2)利用金融市场来规避信用风险。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中小企业或银行也可以利用金融市场来达到规避信用风险的目的。由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或授信企业在赊销时所承担的风险,等价于出售该贷款企业或受信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的风险,因此银行或授信企业可以通过期权市场,把自己的风险转移给投机者。

(3)采用信用管理外包服务。基于成本或管理费用方面的考虑,近十年兴起的由信用管理公司代管其信用中的某些工作。信用管理公司的服务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或向客户提供信用保险、国际保理、商账追收等服务。尤其是涉外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用管理公司的“企业资信数据库”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3.4“螺旋上升”原则

PDCA循环每转动一次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有新的内容和目标,由此周而复始地螺旋上升。对此企业必须做到:

(1)营造企业信用管理的微观基础。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就是企业必须诚实经营、明晰产权。因为企业等经济组织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才能为发生的行为承担各种责任,才会在经营活动中以积累的信誉获利。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规范公司的资产结构,制定明晰、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信用价值作用,努力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2)加强组织协调,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要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就要求经贸委、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收集与信用评价体系,制定支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收集和汇总中小企业有关信用信息的措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信息、信息共享的网络化信用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另外,还应进一步发展资信咨询业,降低社会交易费用,同时使企业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的守信行为带来外部性效益,失信行为造成外部性损失。为此,除了要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外,还要求政府制订科学的失信惩戒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

作者:林育芳 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第三篇

一、配备独立性强的信用管理部门和领导

借鉴国外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独立的信用职能管理部门,由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改善公司财务状况、降低坏账率的有效途径。首先,应设立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承担三项重要的职能:客户资信管理职能、信用政策制定和授信职能、应收账款监控和催收职能。根据这三项职能应设立三个下属机构:资信管理科、信用评审科和商账科。资信管理科主要负责客户的资信管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同时还可以利用企业征信数据库资源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并提供其他服务。这样的制度化、常规化的资信管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对客户资信状况的全面掌控,保护客户资源。信用评审科的核心工作是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该科应制定规范、统一的信用政策;通过科学、定量的信用评估方法和模型度量客户的风险,建立起规范系统的客户风险预测系统,能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客户的评价接受客户信用申请、对客户授信、进行投诉服务、对不同信用度的客户进行奖惩;实现以信用额度控制为目标的管理方法,将“信用申请书”作为常规的管理工具。商账科负责账款的监管和催收。根据财务部门定期编制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表、收款占销售额比例以及坏账损失率,监控应收账款的持有状况,根据应收账款的实际发生额度和允许发生额度的对比,调整企业信用政策的松紧程度,并预测应收账款的发生概率,启动预警机制,争取损失最小化。账款催收人员需要与专业调查类公司、催账机构、保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合作。其次,由于信用管理部门的权限较大,与其他部门很容易形成利益上的冲突,因而要求的独立性较高。该部门应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并设立独立的部门经理,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信用管理部门除了内部机构的分工合作、明确划分责任与权利外,在外部还应指导并协调好与销售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仓储等部门的工作,并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责任范围。由于权力过大,企业领导层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该部门进行审核,授权其他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并定期评估、考核。

二、培养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是一门交叉学科。信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公关、法律、统计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的专业技能。但目前我国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缺口极大。很多中小企业对专业人才缺乏严格、科学的筛选标准,致使专业能力不足、流动性不高,有的企业临时调配其他部门人员充数,造成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人力资源稳定性差、业务能力低,最终致使本部门工作效率和效果不佳。在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信用管理人才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从内部自我培养入手。首先,为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应对信用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工作管理经验。其次,应建立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赋予信用从业人员以权力,保障信用管理人员的独立性、专业性。让信用管理人员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性意见和建议;能够实施为大多数部门所接受和服从的可行性操作;能够享受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奖惩条件,便于提出中立性观点;能够具有协调销售收入和商业风险的权利。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我国信用管理理念推广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导致了自律性不高、管理混乱和主观随意性大等诸多问题,从而产生了授信不当、违约率高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规范、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有效地从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风险,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系统化地控制信用风险。

1.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客户信用资料都无法满足企业控制风险的需求,无法对客户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估、筛选。这就形成了劣币驱良币的效应,流失了真正需要赊销的优质客户。资信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建立起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评级为核心的一套管理规范,包括企业内部客户信息收集制度、客户信息档案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评估分级管理制度、客户群日常监督与检查制度等。在获取客户信息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企业从客户自身获得外,也可以通过公共信息渠道获得(如互联网、行政主管机构、行业协会、工商部门、银行、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或者向专业信用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代为进行信用调查。

2.建立企业授信管理制度。授信管理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中间环节,也是核心工作,需要根据受信企业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信用等级确定给予的信用政策。这项制度是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的一套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启用债权保护机制,要求客户提供相应担保后给予信用待遇。

3.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中枢,它是整个信用管理的结果体现。在企业授信给客户之后应对应收账款实行严密的风险跟踪,当客户发生销售额大降、现金流危机、法律纠纷等问题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提出防范措施,以防出现坏账损失。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包括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欠款催收制度、事后客户信用反馈制度、企业往来黑名单制度和坏账责任奖惩制度。

四、构建现代化的信用管理技术体系、债权保障机制和业务流程

中小企业大多并未使用现代的信用管理技术、债权保障机制和业务流程,多凭借信用部门员工的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评估、预测、决策手段,因而信用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条理性较差。改善以上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开发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技术体系。企业应在配备专业的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一套全面的信用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采用委托专业信用管理公司定制,也可以购进成型的专业信用管理软件(笔者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采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完成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将现有的财务软件外包进行二次开发,增设信用管理功能)。同时,企业需要建立客户信用分析模型,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使信用管理人员熟悉信用政策制定方法、信用限额管理方法以及债权质量评估方法等技能。以此为基础,可以使客户的信用信息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并将该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

2.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债权保障机制能够转移信用风险,使债权得以保全,一般中小企业可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规避信用风险的效果。一是通过自身风险控制,即通过上面介绍的内部授信制度来解决风险。通过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奖惩制度转嫁风险,实行信用风险分担和赔偿机制,对造成呆坏账的部门与人员的责任合理分担,对于未造成呆坏账的或坏账追缴成功的部门和人员给予适度奖励,从而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和转移。二是通过外部机制控制风险,即通过担保、保险、保理、福费廷等方式来降低或转移风险。对于新客户、信用等级低、信用状况有争议、交易额度较大的客户,应要求其提供银行或担保公司担保,或采用保证、抵押、留置、订金等方式(对特定的担保物,须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或公证)。

3.完善销售——回款业务流程。信用管理是牵涉到各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业务,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信用管理业务的流程设计必不可少,规范的流程可以防止部门间产生利益冲突。信用管理是从销售到回款全供应链的业务过程,需要设计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开发和信息收集、客户信用评级、订单处理和内部授信、销售风险控制、账款回收和债权处理等。

五、实施全程化的管理模式

以往,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发展道路上存在两个误区——“救”和“控”。这是信用管理的两个极端。“救”是指在形成了呆坏账之后,企业成立“清欠办”,组织大量人力四处讨债,这种事后救火式的管理往往造成“前清后欠”,企业疲于奔命;“控”是指中小企业在吸收了以上教训之后,成立“应收账款控制室”,将风险管理由“救”转变成“控”,严格控制应收账款额度,甚至拒绝赊销,最终实现无风险经营,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这两个极端的管理模式是不可行的,只有将市场营销和风险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才能将信用风险管理的“防”、“控”、“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l%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可见,企业需要执行全程化的信用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更高效的监控。全程化管理模式包括:

1.事前控制。第一,企业需要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核实。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客户自己提交、从公共渠道获取、向商业征信机构购买等渠道获得信息。信用信息的内容包括:①客户基本信息,如公司地址、法人代表、股东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客户的经营和管理信息,如产品销售情况、财务状况、采购情况、管理组织结构;②客户信用记录信息,如行政处罚记录、税务处罚记录、商务失信、诉讼记录、违约记录、法人代表信用记录等。第二,中小企业应对客户的资信信息建立档案,并归集整理,随时修订、完善、补充新内容,实现客户档案的动态管理、跟踪与维护。第三,企业需要根据客户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划分信用等级,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客户享有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并做出信用决策。

2.事中控制。企业的授信管理属于事中控制的核心环节,要求信用管理部门跟进客户的资信档案,执行企业内部的授信制度。第一,要制定企业的信用额度预算。根据企业的年度信用计划、信用标准、信用政策、企业现金流等因素确定授信总额和现金回收目标。第二,企业在给客户授信时,要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等因素确定信用额度。第三,要对合同进行信用审核,主要针对信用期限、信用额度、资金回笼等内容严格审核,要有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的相关条款。

3.事后控制。第一,信用管理部门应建立以账龄分析为核心的资金回收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应收账款余额和期限。第二,对应收账款分类管理,对超期和期限内的应收账款采用不同的收账方式。第三,制定并完善收账政策。对不同类别的账款区别对待,执行不同的催收措施,根据客户的信用反馈信息不断修改客户档案,出现坏账要及时追溯查找审核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纰漏,及时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并建立黑名单,对坏账责任人和部门进行追责分担赔偿。

六、总结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金融问题;政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深入调整与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需要持续推进综合性、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试验,以深化国际合作,配置全球资源,驱动经济跨越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为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构建更高规格的对外贸易投资模式,支持贸易、投资和结算的便利化,自贸区为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动力转换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通道。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17号)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布,这意味着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河南自贸区建设过程中既有天津、广东、上海等自贸区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有不同于沿海地区的资源特征和自贸区功能定位。本文根据河南经济资源特征和自贸区功能定位,分析河南自贸区建设的基础和金融需求变化,从创新角度研究河南自贸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金融问题和机遇,探索内陆地区开放新模式,为河南自贸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内陆地区自贸区发展探索经验。

一、河南自贸区的定位和使命

在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自贸区的设立既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通道。河南地处中原,处于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位置。拥有“三纵五横”的国铁干线网和“米”字形高铁网,以及“十二横九纵六放射”的高速公路网,我国主要的产业转移、资源输出、经贸交流都会途径这里。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河南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南向、西向和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具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核心腹地的坚实基础。河南自贸区定位于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改革创新优势、文化底蕴优势和辐射带动优势,通过实施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并加强建设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让自贸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更有特色、更有作用、竞争力更强劲[1]。河南自贸区承担着推进内陆地区在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发挥河南的支点作用,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南自贸区的设立也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将自贸区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拓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逐步形成一个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自贸区战略新格局。通过将河南自贸区打造成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探索内陆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大平台,加速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产业支撑。

二、河南自贸区建设的金融基础

自贸区是实施优惠关税和特殊监管政策,以促进贸易往来和金融便利的特定区域。总结国内外自贸区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自贸区建设的意义在于打造“三大自由”:一是自贸区的货物进出自由,二是自贸区的投资自由,三是自贸区的金融自由。其中,金融自由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Mckinnon和Show(1973)针对金融抑制提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理论,成为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的主要理论依据。金融自由化能够有力地促进金融业发展,而金融业的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减少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干预,有助于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一)自贸区建设的金融现状

河南省地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中西部之首,自身消费能力强,辐射周边区域广,发展潜力巨大,河南自贸区的建立有着深厚的经济支持。同时,河南自贸区面临金融供给相对不足、金融集聚程度不高、金融创新力度不够等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1.金融机构较少与其他自贸区建设初期一样,由于河南自贸区本身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同样存在区内金融机构较少、交易对象匮乏等问题,通过区内市场实现资金自求平衡难度较大,而从境外市场融入资金属于新兴业务,存在寻找交易对手、定价、时间等困难[2]。2.金融业务创新不足当前,河南自贸区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多为分支机构,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一方面受益于自贸区先试先行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经常会遇到与现行规定不相符的情况。如果河南自贸区金融分支机构在业务授权方面不能有效突破,则难以及时将客户需求转化为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影响创新绩效。3.缺乏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缺乏与金融业务相关的中介服务,难以为自贸区内金融创新提供外部支撑,特别是咨询、评估、征信、技术检测和安全认证等重要领域。4.缺乏自贸区业务管理经验自贸区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商业银行进入自贸区发展,意味着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虽然我省的一些商业银行也办理了一些国际业务,但毕竟其业务规模非常小,在整个业务中占比非常小。

(二)自贸区建设的制度支撑

已公布的《关于支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意见》,对河南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提出了6个方面27条支持意见,主要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自贸区的金融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开立跨境人民币结算账户,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支持境内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贷款等;进一步便利经常性收支,便利涉外主题跨境融资,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拓展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展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完善自贸区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健全自贸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加强金融研究与宣传,推动研究成果在自贸区实施,为自贸区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银保监局等部门围绕河南自贸区内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提出了支持银保监局政策意见。一是支持河南自贸区金融业创新发展。对自贸区新设的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新总部给予帮扶支持。二是支持地方保险法人机构落户河南自贸区,壮大自贸区金融业实力。三是支持河南自贸区融资租赁企业创新发展,允许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

三、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内涵及思路

自贸区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直接动力,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关键在于是否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匹配。河南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应当围绕自贸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展开,从服务实体经济入手,深度挖掘各个企业市场主体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推动金融创新。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可以在学习国内外自贸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经济特征和自身功能定位和特点,开展差别化的金融创新探索,设计满足河南自贸区金融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支持河南自贸区建设发展。

(一)根据企业需求变化进行金融创新

随着自贸区创新政策的不断出台,自贸区连接境内外市场、对接国际规则的独特优势吸引着国内外大量企业入驻或通过自贸区开展业务,区内企业具有“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的迫切要求,金融机构可以依据先行先试的金融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在跨境贸易方面,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信用证、保理、贸易融资资产支持证券化等金融业务。在跨境投融资方面,需要金融部门为企业提供自由贸易账户等,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在跨境资金管理方面,为了更好地规避外汇资金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可以允许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一定使用条件下从境外借用人民币。在资产配置方面,可以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为区内企业或符合条件的个人提供各类境外投资服务,实现区内、区外和境外的全方位资产配置。

(二)围绕商贸物流领域进行金融创新

河南建立自贸区的优势主要在于郑州航空港的竞争优势、综合交通网络优势、物流畅通优势等。河南自贸区的发展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结合河南自贸区的功能定位,放大枢纽物流优势,以商贸物流的金融需求作为金融创新的方向。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等可以加大与物流企业合作,深度参与企业的采购与分销的物流运营,介入企业供应链领域,创新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和产品,为企业提供融通仓、保兑仓等不同类型的物流金融服务,并以此带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的创新发展[3]。以产业链为重点服务对象,针对核心客户主营产业上下游客户的融资需求,运用大数据和网络新技术等手段,开发应收、应付类创新融资产品,特别是推动融资租赁保理业务的创新。

(三)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支持,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条件。河南自贸区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河南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在基础设施上互联互通,还要实现产业及社会民生领域合作,需要在多个方面提供金融创新支撑。一是以自贸区为依托,以促进流通国际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点,推进我国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的互联互通,利用金融创新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能力。二是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揽子金融创新服务。通过创新金融服务的模式和产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航空设备、船舶、工业设备、施工设备等的融资租赁服务。三是通过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的参与力度,利用融资租赁等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项目,为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通道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四)根据各片区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

河南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可以立足于各个片区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因地制宜、因区而异,围绕各片区的经济特色和发展重点,开展针对性的金融创新。河南自贸区涵盖洛阳、开封、郑州三个片区:洛阳片区位于洛阳市区核心区,涵盖洛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涧西区部分区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文化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开封片区处于部级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以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重点发展医疗、旅游、文化、金融、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郑州片区范围涵盖经开区块、郑东区块和金水区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跨境电商、现代金融、服务贸易等。自贸区发展可以依托各片区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形成片区经济互补发展,体现出自贸区发展的整体优势。

四、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对策与建议

(一)学习成熟经验,推广有成效的金融创新成果

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复制推广,是快速提升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能力的捷径之一。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创新领域定位于我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开展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探索,带动全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创新。作为新的“1+3+7”自贸区新格局的一部分,将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产品直接“引过来”,是迅速满足河南自贸区内实体企业金融需求的有效手段。应充分借鉴上海等成熟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实践,复制推广已经取得成效的金融创新成果,包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管理、取消境外融资租赁债权审批、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外设立子公司、取消对外担保行政审批、放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业务许可范围等专属创新内容。

(二)进行组织流程变革,推动金融创新顺利开展

自贸区内的金融创新涉及许多全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种类。金融机构应进行相应的组织流程变革,推动自贸区金融创新的顺利开展。首先,金融部门通过组织创新,给予自贸区金融分支机构业务决策权,便于及时捕捉业务创新机遇,提高创新效率。也可以由商业银行总行直接管理自贸区金融分支机构,缩短管理层级,提高业务创新的速度。其次,以境外机构业务管理模式为标准,实施适应性调整,结合负面清单思维模式,建立“未禁即可”的负面清单业务准入模式,全面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发展[4]。再次,制定创新自贸区金融分支部门的绩效考核办法。结合自贸区金融分支机构“先行先试”的特性,实行业务创新激励措施,比如,以创新业务类型、创新业务占比等指标引导自贸区金融分支机构开展创新业务,支持自贸区发展。

(三)加大金融资源配置,建立完善金融创新体系

一是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创新发展。自贸区新兴产业高风险的行业特征,需要股权类投资基金的金融支持,通过引入和扶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股权类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为自贸区内具有发展潜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支持。探索开展自贸区企业之间股权质押、股权转让等金融创新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推动融资租赁产业创新发展。随着河南自贸区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需求会急速增加。加快在自贸区内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以满足客户多样化融资租赁需求,补充完善自贸区内金融基本服务。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创新保障工程

一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征信公司、评级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征信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对客户进行有效识别,为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支撑。二是自贸区金融业务涉及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加快引进涉及评估、法律、征信、担保、咨询、技术检测和安全认证等金融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提供服务支撑。三是试点建立自贸区企业股权流转等平台建设,探索自贸区企业之间股权质押、股权转让模式,促进自贸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四是制定优惠的金融人才引进政策,提供配套设施,为人才落户提供便利,营造有利于高层金融人才集聚的良好氛围。根据自贸区发展需要,依托省内相关院校设立金融人才培训基地,为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五)开展与自贸区发展相匹配的风险管控创新

风险与发展同步,河南自贸区的创新发展,同样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基于自贸区金融业务特殊的风险属性,积极开展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控创新。一是借鉴国内外自贸区的风险管理模式,研究揭示金融业务创新中的各项风险,并进行有效评估和计量,构建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处置方案,支持河南自贸区的稳健发展。二是河南自贸区跨境跨界业务,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金融机构应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判断,有效管理区内企业信用风险。三是要注重跨境风险的防范。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国际市场分析和研究,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做好风险计量和风险对冲工作。四是资本项目项下的放开会导致大规模资金流动,加大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金融机构应立足区域业务需求,引导外资战略性投资,加快河南自贸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萍,陈捷,陈兆康.金融业如何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基于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视角[J].征信,2017(12):13-18.

[2]陈一鼎,张怀洋,乔桂明.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发展态势剖析与问题透视[J].上海经济研究,2015(9):95-102.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航空经济引领地区发展研究:以郑州航空港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6(1):52-65.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财务思维;业务思维;融合;软实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大致处于企稳的态势。很多大型实体企业逐步由向外扩张调整至修炼内功,大家都在努力提升企业自身软实力,所以近年来,企业经营都在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思维。对于经营管理中的思维,笔者认为主要分成“业务思维”和“财务思维”两大类。“财务思维”可以理解成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展开某些业务或活动时,得有一个整体利润概念,然后再综合产品、价格、市场、成本等相关财务要素及其对应的财务规律去考虑或设想。“业务思维”可以理解成以产品、客户、市场等业务因素作为展开业务或活动的导向,以获取客户订单为目的的思维方式。

1两种思维融合的必要性

由于现在创业环境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创业变得更为简单,懂市场、懂客户的需求,就可以建立一个企业,所以其中很多初步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营销出身。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财务理念和财务思维。今天世界500强,48%的CEO都是财务出身,今天全球的跨国公司的总裁,都需要过一个关,就是财务关。笔者认为一个理念是:懂得市场需求,懂得市场在哪,那么就可以找到企业开拓的契机。但是当不懂得财务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把企业推大或者做强。如果将企业比作一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企业中的员工就是发动机,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这部车的驾驶员,那么,企业内各种报表的作用就相当于车里的仪表盘,它随时反映着整部车的车况。一部好的汽车及驾驶员既要穿过重重险阻,安全抵达目的地,又要随时做好应付各种意外情况的准备。同时,近些年来财务圈中流行“业财融合”这个概念,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财务及业务人员若能同时掌握财务目标并及时了解企业的运作状况,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着重强调财务部门是服务于业务部门,在对业务实施核算及管控的同时,更要向业务部门提供服务。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再是业务的事后核算和监督,已经从价值角度对前台业务事前预测,计算业务活动的绩效,并把这些重要的信息反馈到具体业务人员,从而为其行动提供参考,扮演了策略咨询专家的角色。其实“业财融合”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企业圈中提出,笔者认为“业财融合”其实就是财务思维与业务思维一体化中一个典型范畴。有句老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若从思想上都没有统一,就无从谈起行动,更别谈融合。其实在实际日常工作中,每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中都离不开财务,同时财务工作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业务工作,若二者的思维方式不一致,最终的工作质量一定大打折扣。笔者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差异点。

2财务思维与业务思维的主要区别

2.1财务思维注重过程、业务思维更注重结果

假设公司未来的目标是要大幅度提高公司的收入,当目标明确之后,业务部门就会为此不惜一切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要去购置相应的资产去达到该目标。资产的增加必然就可能会引起债务的增加,可能会使得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甚至有可能导致公司资金方面出问题,同时债务的增加就会有费用,可能会有一些借款费用,就会影响到利润。使得公司的利润不一定会同比地上升,甚至出现亏损。这期间财务部门一定会实时关注,关注到每一个细节,甚至在某些环节中出面干预业务部门的业务展开。

2.2财务思维向后看、业务思维向前看

原则上财务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确认、计量并登记入账。这从时间维度来讲,财务思维是向后看的,所以财务往往就纠结于沉没成本。而业务思维是向前看的,往往更关注以后怎么办,现在的决策对将来会有什么影响。

2.3财务思维追求平稳、业务思维追求灵活多变

一般来说财务会按照准则、税法的要求来处理业务关系,业务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只要达到目的即可。一般常规业务按照常规方式去处理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遇到非常规业务时,这时候业务部门为了达到业务的促成,可能会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甚至一些非常规手段。往往就是这些非常规手段导致公司重复上税、成本过高、甚至违法等状况。而财务人员会更注重准则、法规、流程落地等,希望能尽量少使用非常规手段,减少风险。

3经营思维与财务思维融合的途径和要点

3.1融合的前提是沟通

说到融合,笔者认为沟通很重要,要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事情。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类情形,业务人员会觉得自己每天辛苦工作,要完成业绩指标,而财务部门经常会管卡压,设置障碍,反过来,财务人员也并不太了解业务,认为和自己的工作内容没太大关系,只注重规章制度的执行。其实这就是信息不对等,或者说缺少必要的沟通。沟通是双向的,不是一个人演讲,是相互有回馈,有反应的过程。如果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上讲,沟通要有心灵的撞击,有火花的出现,有认同的过程。笔者建议财务部门应该主动牵头,财务部门一般都在业务活动的尾端,这时需要财务部门化被动变主动,完全可以帮助各业务部门梳理业务流程,利用信息化将流程实现落地,不只是做好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另外要对重点项目从跟踪到落地,从立项到验收,从核算到审计,全程参与,使财务部门逐步走到前端,财务工作才能更逐步顺利与业务工作融合。更不能出现财务人员对某些业务有一定的了解,看到了一些可以优化的措施,但是由于之前的沟通不顺畅,及担心提出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3.2专业的培训必不可少

仅仅靠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沟通是不够的,人的思维总是有惰性及惯性的,这时候专门及专业的培训显得极其重要,只有不断地给双方及时“充电”,储备更多的知识、拓展更广阔的视野,才能保证双方不断地行动,才能使思维方式能够多样化。企业一般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财务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行业及该行业通行的业务思维。业务人员除了会做业务之外,都应该用财务的视角去判断其价值与风险。所谓专业培训,包括多种形式,可以组织专业课程培训,组织轮岗等方式,在这笔者更提倡一种短期互相实践方式。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零售企业财务人员如何能快速了解零售业务思维方式呢?是买本零售业务书吗?其实不用,可以通过前往零售终端作为销售人员实习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该问题。

3.3融合一定是自上而下的

上面两点说的都是从实际参与人员的自我修养或沟通方式着手如何加强两种思维的融合。但这两种本身有着较大区别甚至有着本质矛盾点的思维方式的融合一定是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推动一定离不开这三个要点:企业环境、组织架构、制度。第一,企业环境是作为企业文化的场景展现,包含了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及老板的意志和态度,以及企业营造的气候、工作硬件环境等。员工是极容易受到企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环境中影响财务思维与业务思维融合的核心因素是企业价值观,相比较比激进型的企业价值观,稳健型企业价值观的公司思维融合更容易顺利地开展。同时老板的意志和态度对于融合的是否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整个企业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第二,组织架构作为企业管理智慧的突出表现形式,组织架构的设置体现了管理决策者对于公司管理理念。因此一个好的组织架构,应该包含两种思维融合的共同通道,笔者建议可以通过设置计划及分析部或者数据中心部负责通道。负责通道的负责人可以直线向首席执行官汇报,虚线向首席财务官及相关业务板块总经理汇报。第三,制度是可以有效规范人的行为的,企业制度保证员工按照企业的要求而展开活动。企业搭建及培育了良好的组织架构、企业环境还不足以保证员工就能按照设定的方向行进,这时候一定要有配套的制度去约束和要求。同时制度最终一定要通过IT信息系统落地,只有落地的制度才能发挥作用。

3.4融合中财务部门特殊要求

在融合过程中,若企业架构中设置了专属的部门,譬如前述的计划及分析部或者数据中心部等,但若没有设置,财务部门需主动担负起主导作用,指导其他部门参与融合。为了推动思维的融合,财务部门可以设置管理会计组,必要时可以从业务部门抽取个别熟悉业务的骨干人员加入,组建专业融合团队,承担起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融合的桥梁,形成默契的配合。同时在合同、征信调查与客户信用管理、采购管理、绩效管理等业务模块财务部门应特别积极参与到业务中去。合同签署前,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评审,提出相关意见,例如:是否符合预算、税务风险、程序是否规范等。赊销业务开始前财务部可以对客户的征信做调查,同时帮助业务部门建立客户信用管理。采购管理中财务部可以建立部分采购分析模型,例如进项税抵扣与价格折让临界点分析模型、固定或浮动采购价格类型(基于市场或给予成本等)模型。绩效管理中财务积极参与业绩评价,建立业绩与预算勾稽关系,通过预算与绩效直接挂钩从而达到指导业务。

3.5大数据下的融合

当今的时代就是一个数据的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大数据,衣食住行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被大数据所包围。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是如此,最近火热的区块链更是把企业大数据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两种思维的融合显得更为迫切,大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拿到一手数据,但若两种思维方式采取确实不一样的行动,可想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那大数据下的融合该怎样展开呢?笔者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现代化大数据化手段,所有信息系统全面打通,统一数据口径、标准,建立共享的主数据中心(BOH),通过BOH汇总各种思维的输出数据,形成类似驾驶舱各种仪表盘,让所有数据做到真正共享。

4结束语

融合过程中业务部门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更需要用财务的视角看业务,每一项业务都是伴随着财务资源的配置和财务效益的产生而完成的,如果没有财务效益的产生,业务就没有价值。财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财务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行业及该行业通行业务思维,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BSC(平衡计分卡)管理理念中就分成4个维度(思维),但是BSC(平衡计分卡)其中三个维度都涉及业务,都可以归到业务思维范畴,另外一个就是财务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娅斐.基于财务职能定位的业财融合措施分析[J].会计师,2018(7).

[2]潘林.大变革时代下的业财融合[J].国际商务财会,2017(12):3-7.

[3]蒋屏.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8

摘要: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而监管却落后,类似P2P、第三方支付等行业乱象逐渐增多。目前监管层创新提出了“穿透式”监管方法,但是如何实现“穿透式”监管,各地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提出了不同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和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金监管的“冠字号系统”,提出建立非现金交易的追溯体系设想,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非现金交易;追溯体系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2P、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层出不穷,规模大小、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跑路”、倒闭的现象频发。本文对比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探讨互联网金融监管构想,提出建立非现金交易追溯系统。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014年以来,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以P2P为代表的网络理财发展迅速,特别是P2P等网络信贷平台有野蛮生长的趋势。由于投资安全意识薄弱和监管主体的缺位,监管体系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2015年全国约660家平台“跑路”,今年仅1-2月“跑路”平台已有约200家。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各类整治要求和方案逐步出台,以此加强监管力度,促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二、美国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

美国的网贷平台很少出现“跑路”事件,原因是美国监管部门的行动快速且坚决。2006年2月美国第一家盈利性P2P平台Prosper诞生,同年8月LendingClub(LC)网站上线,开始与Prosper正面竞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加强了对P2P业务的监管,LC和Prosper分别用了6个月(2008年4月-10月)和9个月(2008年10月-2009年7月)度过了“静默期”。虽然“静默期”延缓了LC和Prosper的发展进程,但是也为这个行业的新进入者设置了高门槛。

三、中美网贷平台对比

基于信用风险的归属,P2P行业目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台中介模式,一类是信息担保模式。平台担保模式几乎是国内P2P行业的标配,平台为投资者提供本息保障,承担信用风险,通过平台服务费弥补不良损失;投资人享受无风险高收益(当然,是在平台不“跑路”的前提下)。信息中介模式由借款人在平台发起借款申请,经平台准入审核后在平台;借款额度由投资者全额认购后,由平台的合作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合作银行将债权转让给平台,平台发行债券给投资人,赚取服务费。美国P2P网贷行业受到SEC的严厉监管,其复杂的透明化披露手续、高昂的注册成本等都是P2P行业起步时的门槛,若不能满足则无法涉足P2P市场。中国P2P平台有时甚至无须严格注册,或者绕过监管机构。美国P2P的风险可控,还在于美国社会已拥有完善的征信机制和信用体系,美国网贷平台所采用的借贷模式便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这也是其与国内P2P模式存在的较大差异。信用评分体系有助于LC等网贷平台区分各种风险及衡量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并根据借贷人的信用等级来设定利率。

四、我国P2P等互联网金融监管构想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提升透明度

信息黑洞是滋生幕后交易和腐败的基础,只有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规范资金应用,才能保障资金安全,主要披露信息有以下几方面。

1.对公众披露包括主体信息、产品信息、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等,具体包括股东信息、高管从业经历、员工人数及学历结构、风控团队情况、平台成交量、产品收益率、90天以上逾期率、合作公司等信息。由监管机构提出披露信息的完整性要求,由第三方机构核实披露信息的准确性,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由公众选择交易平台。

2.对客户披露其交易信息,让客户及时了解资金流向和资金状况,及时掌握其资金的收益和安全性。

3.对监管机构披露交易明细,由监管机构直接掌握其资金运用,有效保障交易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是否违规操作;由监管机构控制授权使用情况,并进行数据加密,保护消费者隐私。

(二)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池

首先要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是否可以设立资金池,区分信息类交易和资金类交易机构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监管要求。对资金类交易机构要建立类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保险制度,为投资者建立资金安全防火墙。对P2P等网贷机构要严禁设立资金池,实行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并强化第三方资金托管的安全性。

(三)加强信用评分体系的建设

加强第三方信用评分体系的建设,或可由新成立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建设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分体系;为广大投资人建立投资依据,以及建立互联网金融机构自律和约束机制。

五、建立交易追溯系统,助推“穿透式管理”

非现金交易的复杂性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便捷特性,为监管提高了难度。借鉴人民银行自2012年起逐步完善的现金监管系统“冠字号码查询系统”,建议由人民银行建立非现金交易的监管系统,统一数据接口标准,以及各互联网金融机构接入系统。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编码体系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2011年开始构建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LEI)体系。为参与国际金融交易的机构分配唯一编码以便识别交易对手,加强全球参与金融交易机构的信息管理,构建国际统一的金融监管框架,提高全球范围内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并于2012年开始着手筹建并推动这一体系。人民银行应根据现有金融机构编码进行扩充和完善,建立包含各新型金融交易机构的金融机构编码系统,并与LEI进行有效对接,从交易类型、资金应用等方面明确机构类别,为机构交易的规范化建立标准。在交易记录要素中包含金融机构代码,明确当前交易机构和资金去向。

(二)建立标准接口格式

各类金融机构应为人民银行预留数据接口,统一上报数据格式,包含交易机构双方对应的金融机构编码、交易金额和其他交易信息。在交易发生时,交易系统发送交易信息,通过中间件转发该消息,加密后实时推送至人民银行监管系统,这样既不影响交易系统本身的吞吐量,又可以有效保障交易数据上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由于统一了上报数据的格式,从而减轻数据核查成本。由人民银行监管系统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交易机构双方报送的信息一致性确定交易的真实,使得资金流向达到透明化,掌握资金的整个生命周期。

(三)扩大数据利用

人民银行监管系统收集完整的交易数据并进行交易的真实性核对后,根据交易机构的“金融机构编码”直接判断资金往来机构和机构性质,并提供不同的数据服务。

1.为不同监管机构提供不同的监管数据,便于各监管机构掌握资金的真实用途,便于进行“穿透式管理”。

2.通过各交易平台为投资者提供查询功能,及时了解资金去向,为保障资金安全提供依据。

(四)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加强信息披露、提升交易透明度是规范整个行业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净化整个行业。在掌握完整的交易数据后,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规范,明确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的同时保障交易的安全。

六、多管齐下,促互联网金融发展

快捷和便利使互联网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方向,无论传统银行业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网上业务都成为最快的增长源。监管部门要积极建立监管系统,掌握交易数据,促进“穿透式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自律和约束作用,对同一类业务采取相同监管要求,消除监管盲点,才能让互联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李强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王永利.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金融产品交易平台[J].中国证券期货,2015(10):15-17.

[2]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66-70.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风险和会计内部控制

摘要:

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中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泄露、信用风险、支付风险等诸多挑战。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金融的浪潮,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控制活动,完善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以确保竞争优势,实现风险的有效预防和高效管理。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会计内部控制

自2013年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依托人人贷平台、网络信贷机构等掀起网络金融浪潮以来,资本资源有了快速有效配置的方式,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今,网络金融的发展已获得不少成绩,其产品及服务已渗透到60%以上的中国网民的日常生活里。然而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不少漏洞和监管盲区。互联网渠道的虚拟性,传导机制的复杂性也增加了金融业固有的风险。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加强行业自律性,这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为了适应新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是传统金融业在网络信息时代同互联网应用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中介、资金融通、支付等多种业务支持,并且可以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包括证券、保险等。互联网金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网络小贷公司、金融中介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公司这几种形式,很好地融合了传统金融理念与互联网精神,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中间成本较低、操作更简捷、透明度强、参与度高等优势。但是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同时,也使得本身存在的金融风险具有扩大效应。

二、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信息泄露风险

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运转需要庞大数据信息的支持,通过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分析、获取顾客信息包括偏好、负债情况以及还款能力等以便设计符合他们条件的金融产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效率。但是作为开放互动的平台,互联网上的信息包括个体用户、企业等利益群体的信息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透明公开的特点,加上目前互联网金融体系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同利益对象的信息也就无法真正获得互联网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泄漏无疑会给部分用户、银行或者企业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运转的融资模式,尽管已经无需依托传统金融媒介,然而其本身属于金融体系,核心仍旧是金融,所以互联网金融也就跟传统金融一样具有信用风险。目前面对许多具有高收益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少消费者往往忽略其背后隐藏的信用担保风险。一方面,具有高收益率的金融产品所吸引的资本庞大,其信用对于金融企业或者托管银行来说都很难担保,同时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也存在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具有隐蔽、虚拟的特点,借助网络银行等渠道就可以使得互动的双即时联系、交易,而无需面对面进行,虽然方式简便,但互联网金融的隐蔽性无疑对交易的真实确认难度提出了挑战,增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三)网上支付风险

互联网金融运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网上支付,这是利用先进技术和数字流转而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其中也存在不少安全问题如信息重复、丢失、篡改等。同时,网上支付是在开放、虚拟的平台上进行的,交易也就具有了风险性。另外,电子支付也会出现利用虚假信息或者虚假信用卡进行诈骗等现象。如果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不够完善,一旦出现漏洞没有及时修补,就很有可能为不法分子所危害。

三、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既能提高债权人及股东的信心,同时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建立风险预防、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决策小组以及风险管理机构,警惕过度投机现象,减少网络金融运营风险,确保企业财务稳定。针对网络金融存在的信息泄漏、信用、支付等多种风险,企业应采取不一致、非均衡性的内部控制措施,如风险预防、规避、分散、转移以及风险保留策略。

(二)加强控制活动

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自身依托信息技术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网络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生存风险,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以防内部投机分子和非法分子的犯罪行为。一来是要采取科学的预算以及运营分析控制,做好初始会计数据的备份、加密以及会计记录,确保用户的隐私受到保护。同时要对软件程序设计进行定期检验,对存在的漏洞问题应及时解决,增强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

(三)做好信息沟通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经济、技术、信息等各个要素更是相辅相成。互联网金融作为完整体系的存在,并不是单独的个体,其良好的运行需要依靠及时有效的内外部联系与沟通。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健全内部信息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促使高层管理者能够及时听取员工反馈,掌握内部准确的经营状况,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企业会计披露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做好同企业外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以及时调整企业发展规划,确保会计假设的可持续性。

作者:王良英 单位:深圳云信汇通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内部控制[J].区域金融研究,2015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银行业SWOT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原有经营模式受到较大挑战,中国传统银行业同样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企业的冲击。随着对金融科技认识的不断加深,传统银行尝试通过更多的信息化手段集成自身的服务资源,以及通过拓展金融服务形成新的金融服务,以期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结合泰州地区现状,通过SWOT分析方法,总结出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应提出改造实体网点、挖掘信息资源、拓展平台金融服务等建议。

关键词:

传统银行业;互联网金融;SWOT

一、研究背景

今年3月,花旗银行全球视角及解决方案部门报告称,金融科技将大大改变银行经营模式,移动设备将成为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主要沟通渠道,实体网点将逐步被淘汰,并预计2015至2025期间欧美银行将裁员30%,数量最多可达170万人。中国银行业处境也不容乐观,同样面临着多方压力,受到了如余额宝等“外来者”的冲击。根据蚂蚁金服数据披露,在2015年余额宝年化收益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余额宝年底规模仍增至6207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7.21%。同时银行业又面临着新的金融形态的侵蚀。2015年10月底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上,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联合社区门店方式,实现了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的网上购买,以及通过众筹实现新产品开发等。互联网金融已经从线上转为线下,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当前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没有正面冲突,但这些计划一旦完成布局,将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巨大冲击。面临此类情况,传统银行业也在逐步进行自身改革,尝试各种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拓展金融服务产品。在具体的措施上,手机银行是传统银行业重要的信息化手段。面对竞争压力,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并通过手机银行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是传统银行业一大挑战。本文针对泰州地市31家金融机构,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信息,收回有效问卷29份。在分析中灵活运用SWOT方法对泰州传统银行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客观分析传统银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并提出提高传统银行业竞争力的对策。

二、传统银行业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泰州经济处于较好的发展阶段

2014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增幅达到10.6%;2015年达到3655.53亿元,同比增长10.2%,多年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同时,随着泰州医药城、开发区、高新区的建设,市场对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传统银行网点覆盖全面,可通过广泛的网点提供更加便捷化的金融服务。

2.本地经营优势

泰州地区几大国有银行、部分中小银行与本地政府、事业机构、大型国有企业合作较好。同时在市场经营中,与本地企业具有较为长期的合作,更加了解本地客户的资产信用状况和经营情况,能够规避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营风险。

3.银行业竞争加剧

泰州地区传统银行机构已达31家,其中市区银行机构20家,传统银行面临着明显的内部竞争压力。另外小额担保、小额贷款金融企业越来越多,逐步侵蚀传统银行业务。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第三方新兴支付方式的兴起对传统银行的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等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4.金融信息化新浪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传统银行业已经实现了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了“电子化”到“信息化”的转变。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云平台、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及新一代的信息化平台,如微信、支付宝、手机银行等,为金融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渠道,也是金融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内部环境分析

1.传统银行业具有优秀的风险控制体系

金融风险管控是银行业务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传统银行业发展多年,具有较为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样泰州地区传统银行企业在组织构架上大都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设置了如监事会、信贷审批及事后审查机构,分别对大额资金借贷、小额借贷审批及事后监管等实现管控。依托互联网的新兴金融机构由于发展时间短、创新幅度大、风险意识弱等因素,造成其风险控制体系较差。如依托互联网的P2P网贷平台2013年爆发式发展,同比增长率达到350%,但由于生存发展环境、运作模式的不同,国内P2P网贷平台并没有出现类似国外的平稳发展,2015年P2P网贷平台开始陆续出现“跑路现象”,e租宝、大大集团、中晋资产等被查或者倒闭。

2.传统银行仍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1)网点优势

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传统银行实体网点作用逐渐减弱或消亡,但实体网点仍然具有虚拟渠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开户、合同签订、客户关系维护等。根据人民银行泰州市中心支行2016年4月相关统计,全市共有ATM机2447台、营业网点793个,在泰州地区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线下实体渠道。

(2)资金优势

根据2016年4月18日前年报的18家上市银行年报统计,在整体银行业盈利放缓的前提下,2015年18银行净利润仍有1.21万亿元。泰州地区2015年传统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达到22.07亿元,传统银行业在资金上仍有较强的优势,这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短时间难以拥有的。

(3)信息优势

互联网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大数据应用上不断创新,尝试着拓展传统商业。但除了这些互联网巨头外,客户信息收集、整理、利用最具潜力的却是一直处于技术跟随状态的传统银行,客户对于传统银行的相对信任,是获取客户信息的有力支撑。通过技术革新能够实现对已有积累信息资源的快速挖掘,进一步拓展传统银行业的信息优势。

(4)品牌优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商业银行现代化改革逐渐起步,银行业服务品种不断增加,开始逐步发展品牌概念。进入21世纪后,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加入,银行业品牌观念逐步提高,传统银行业在品牌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经过多年的经营,各银行业都树立了自身的品牌。

3.传统银行业业务渠道不便捷

传统银行柜面业务等待时间较长,虽然通过叫号机、客户专属经理、VIP通道等多种创新管理手段,仍需要较长的等待时间。由于传统银行业网上银行U盾、浏览器证书等安装复杂,离柜业务很难让中老年客户快速熟悉。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指纹、NFC、短信、超声波等新型技术实现了更为快捷的支付通道,传统银行业相对处于劣势。

4.金融产品创新缓慢

传统银行业发展多年,有良好的管控体系,但也带来管理复杂、市场反应较慢的难题。面对新兴互联网金融灵活的创新手段,传统银行业无论在技术上创新还是在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上,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应、调研、规划、设计,最后才能实施。此时,市场可能已有大量类似的产品,产品边际效应逐步明显。实施缓慢也容易因为市场的变化失去竞争力。

三、对策

基于上述内外部环境分析,传统银行的优势主要是优秀的风险管控体系,较强的网点、资金、信息、品牌优势,以及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劣势是传统银行业业务渠道、金融产品创新速度滞后、缺乏力度;机会是泰州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银行业的多种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威胁是传统银行同业间、互联网金融等的竞争非常激烈。针对传统银行业SWOT分析结果,传统银行应通过市场细分的手段,利用资源优势找准各类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为各类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主要方法如下。

(一)逐步改造实体网点,实现社区化转变

实体网点经过管理上的改造可实现更多的社区功能,在设计上主动弱化原有功能型设计,强化交互性、体验型设计,逐步实现“社区中心”管理理念。通过巩固强化实体网点,积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线下竞争。

(二)利用现有资金优势,积极挖掘信息资源

传统银行业可以利用资金优势,调研新兴信息技术,主动开展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改造,特别是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更深层次的用户信息挖掘,充分利用已有数据资源,实现通过细分市场形成更多的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

(三)借鉴电子商务平台思路,拓展现有平台金融服务

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中小型企业自我宣传和产品推销开拓了新的思路,新一代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京东等,更是成为了中小商家的重要销售渠道。传统银行信息化过程中也建设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对外商务平台。可以借鉴互联网电商的创新思路,通过整合银行原有金融服务来拓展新金融服务,提供诸如小额贷款申请、理财产品购买等功能,提高客户自动化服务程度,实现降低柜面服务压力与转变营业网点功能的要求。通过自身品牌效应,拓展B2C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推广、销售等更多金融服务。拓展平台用户,强化企业品牌效益。

(四)巩固传统合作优势,主动面对互联网挑战

在面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服务中,传统银行业占有很大的优势,而政府、事业单位也是银行重要的服务对象,这两类客户属于传统银行业的优质客户。这类客户对金融创新要求不高,且具有低风险的金融服务要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更为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主动避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侵蚀,巩固传统银行业优势。

作者:汤进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泰州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严莹莹.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2(9):78-79.

[2]田远,刘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108-113.

[3]林治乾,张建玲.以美国Umpqua银行为例探析银行实体网点转型[J].中国银行业,2015(7):52-54.

[4]金辉,郭晓蓓.关于大数据下银行客户信息收集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6(6):9-11.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形式出现在市场中。但受到技术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信用风险普遍存在,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有序发展。文章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至人们生活、工作当中,尤其是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延伸,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网络支付、信息处理等服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但事物两面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开放程度高,使得金融业务隐藏着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相关主体的合法利益。因此积极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一)市场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金融市场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倾向于传统金融市场,尚未出台新的法律制度,与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督和控制。P2P、微信支付等金融业务处于无监管环境当中。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纠纷,难以通过法律渠道得以解决。不仅如此,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基金等处于分散状态当中,没有形成整合效应。如余额宝作为阿里巴巴与天弘基金合作产品,相比较传统银行,信用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便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但我们依旧无法保证余额宝会出现信用违约的情况。

(二)应对预设不到位

互联网金融一切交易都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受到网络自身开放性等特点的影响,极易受到黑客、病毒等方面的恶意攻击。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缺乏完善的身份验证、识别等保障,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如果互联网金融系统出现问题,市场中各种客户信息都将遭到泄露。受到当前我国技术发展水平落后的影响,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所有软件都是进口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障,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信用风险。

(三)缺少交易监督制度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缺少对参与主体识别、信用记录等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主体参与风险。而缺少完善的交易监督制度,使得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平台等风险频发。通常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平台涉及到的资金具有复杂性,资金流向不够清晰,风险已经出现,参与主体才能够获知。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法律法规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市场信用风险,提升互联网金融可信度,需要对参与主体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约束。而制度作为一种高效的外部保障手段,积极完善相关制度非常必要。如风险准备金制度,严格设置好准入机制等。同时加强对交易全过程的监督,尤其是滞留资金的监控,及时遏制风险的产生。针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进行立法,严厉打击互联网诈骗等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形成和谐的金融市场秩序。目前,传统金融向互联网的延伸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其风险更多的体现在金融业务方面。而互联网企业将业务转移到网络当中,使得其风险更加集中在业务层面上。对此我们应进行分开监督,以此来强化监督针对性。

(二)构建预警方案

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特点来看,构建高效、及时意外事件处理方案非常必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外部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当出现问题时,预警体系能够在短时间做出响应,以此来降低金融市场信用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另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还需要加大对数据加密技术的研究力度,为金融市场交易全过程保驾护航,以此来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网络安全技术发展作为降低金融市场风险的关键,只有真正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互联网金融安全。

(三)创新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还无法依靠“无形的手”进行自我调节,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因此相关部门要构建与之配套征信系统,广泛收集平台重要信息,并将信息传输到数据库当中,进行统一管理。对于互联网企业信息要做到定期更新,向社会公开企业的信用情况,形成内部与外部双重监督格局。创建投诉平台,接受客户的投诉,实时掌握市场信用状况。采取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风险。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互联网金融信息进行甄选,整合数据库信息,通过上述创新性管理方法,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的同时,还能够向参与主体普及信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从思想与行动两个层面完善。

三、结束语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完善、且具体的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隐藏着信用风险。一旦出现违约等问题,将会对消费者财产造成一定损失,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当前市场现状,坚持合理原则,加强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创新更多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金融企业信息透明度,拓展投诉渠道,减少信用风险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刘艺超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

[2]顾海峰.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及管控机制研究——基于系统科学的分析视阈[J].国际金融研究,2013

[3]关杨.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管理问题研究——以余额宝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风险探究

摘要:

在金融业务中,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极有可能造成损失。就互联网技术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以往金融风险相比存在较多的繁琐性。其中,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较多的类型,如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等。目前,即使可以对金融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但是还应对其发展形势密切观察,做好妥善处理工作。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政策建议

目前,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为新型的金融业,朝着多元化方向飞速的发展,在生产消费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对所有的金融业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互联网金融是采取互联网和金融有效结合的特征,因此所产生的风险性也会不断的增加,同时也给预防工作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做好提前防范工作。对此,本篇文章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风险做出合理的分析,并且将其主要类型进行总结,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来预防金融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及判断

目前,没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有着明确的定义,然而为了避免互联网金融发生风险,相关单位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特征做好准确的判定。通常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简单的说属于金融机构,亦或以互联网作为渠道,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对象,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作为以往金融和互联网之间一起结合的形式存在的新型业态,其主要特征包含很多方面,如很好的开放性、能够分享等特点,从而让金融产品以及服务质量逐渐的扩大、规模也在朝着大幅度的趋势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有着很多的种类,比如支付类、理财类等,并且这些产品逐渐朝着以前金融业务的主要方向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和所有金融业的相关总量之间进行详细的比较,可以得知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在刚起步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针对某些开始实行的金融业态的相关总量还小,例如通过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将余额宝作为网上理财等所产生的业务量和以往业务量之间进行比较,还是处于较小的状态。然而,相关单位应当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引起高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的发展,大量的扩大领域范围,业务量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没有对互联网金融做好适当的规范,尤其是针对某些先咋市场中占有份额,然后在“亡羊补牢”的思想,从而没有对互联网金融所存在风险做好充分的考虑,形成“先发展后治理”的这种思想意识存在较多的隐患。除此之外,因为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普惠性,所以逐渐形成了受众面广、传送速度很快的趋势,倘若处理不恰当就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严重的可能会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和以往金融风险之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风险除了比以往金融风险的程度严重之外,还会面临一些特别的风险,因此让监管工作的难度增加。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业务管理风险

该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目前互联网金融提供方通常都是非金融行业进入,这样就会让他们没有对风险做到正确的认知,对业务管理没有加以重视,尤其是没有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例如,某些网贷单位没有将风险准备金预留出来,并且网上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宣传高预期回报而没有做好风险提示工作,还有一些第三方支付在办理新用户注册的时候没有复杂的程序,还存在某些P2P机构承担筹资的职能,而且资金也没有限制,存在风险隐患,从而致使公司跑路的情况出现;第二,在市场的不断变革下,因为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而发生的资金安全风险等,例如通过第三方支付所出现延迟的情况处于时滞的状态,倘若管理不恰当,就会加剧流动性风险的概率。还有某些信用业务里面还出现第三方垫款的情况,这样也会让面临信用隐患。

(二)法律政策

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一项全新定制的业务,并没有根据市场、资金、交易者、电子合同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交易。现阶段,网络金融行业在进行交易支付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电子支付的形式进行交易,还有由交易双方针对交易情况进行拟订的书面合同。

三、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消费权益保护机制

即使互联网金融中存在较小的业务量,但是有着较强的参与面,大部分消费人员都没有对金融行业进行充分的认识,还有一部分没有建立自身的权益保护,因此相关单位应当将消费利益的保护做好合理的强化。相关单位应当依据恰当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理念等形式,对风险提示做好全面的掌握,让交易能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相关单位应当深入明确相应的权利以及责任意识,从而可以给消费人员提供合理的保障,加强消费人员对风险意识的判断水平。

(二)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

金融行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让金融行业又朝着新台阶迈进了一步,它的普及能够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益处。相关单位在对互联网进行研究的时候,同样也应当对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做好适当的掌握,依据和该金融有关行业的管理形式,从相应行业做出合理的分析,并且依据相应的内容而实施合理的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相关单位对互联网交易中产生的风险性做好适当的提示,努力营造出一份和谐、安全的交易场所。相关单位将责任、义务等工作有效的落实工作中,对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进行确定,不断的引导消费者能够准确的认识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的同时,还应当确保消费人员可以获得合法的权益。相关单位采取对风险、用户信息等方面做出适当的限制,从而能够使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风险得到相应的预防,最终达到互谅网金融业可以和谐、健康的发展。

作者:唐怀滨 单位: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莹.我国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6)

[2]李国华.关于如何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6)

[3]曲丽丽,韩雪.“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风险识别及监管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6(08)

[4]李国华.关于如何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6)

第六篇: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许多问题也随之而出,其中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含义,重点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占据首要地位。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突飞猛进,在提高便捷度的同时,安全问题频出,致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安全问题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不断强化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就是把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二者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金融支付交易以互联网为平台实行金融中介,支付和信息中介,是时展的产物。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领域,代表着互联网精神,公平、开放、与时俱进,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威胁

1、法律威胁

由于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没有对义务与权利做出明确的分配,导致相关法律条例的违反。并且关于网络金融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得到完善,立法尚未得到完善,因此金融交易面临巨大的风险。

2、信息安全威胁

由于网络支付日益发达,也使得支付方式多元化,但安全性也备受考验。不只是信息被篡改或丢失,也会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漏洞实施违法行为。

(二)引发威胁的主要因素分析

1、缺乏安全意识

就目前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频发现状来看,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一味的追求便捷,不想其恶劣后果。究其根源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互联网知识匮乏,计算机技术不精,又缺乏安全意识;第二,多数金融机构轻视数字证书加密技术,认为传统的账户加密码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安全保护;第三,大部分金融机构认为互联网防护技术是累赘,会占用部分资源从而影响公司盈利。

2、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除了安全防护意识薄弱之外,系统本身存在较多安全漏洞,轻者运行稳定性差,重则时常遭受各种恶意攻击。虽然互联网环境有一部分影响,但是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系统漏洞问题不容忽视。系统漏洞主要分为三方面,即网络系统,交易系统以及交易监管系统,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信息传递的私密性无法被保证,使得用户的利益受到损失。

3、法律制度滞后

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缺少制度制约,立法较为滞后。一方面不利于对金融机构的制约;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三、强化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对策

(一)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要使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得到解决,首先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才能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完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摒弃传统思想,多学习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确保认识与时俱进,立足于长远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并且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让每一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安全放缓的必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二)强化技术防范

技术支持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尤为重要,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系统存在漏洞的问题必须通过技术来不断改进。专业的安全防范技能能够不断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抵抗外来的侵袭,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首先,金融机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沉淀来提高互联网技术,确保其与时俱进的同时提高其可控性和实操性;其次,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实时进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制定完备的防御系统,尽量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最后,重视外来防范,强化加密技术,采用多种手段强化系统安全。

(三)加快立法进程

互联网金融是时代的产物,如果其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出现滞后的现象,就很容易造成交易双方在金融活动中出现损失。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必须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立法进程,深入了解和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活动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法律法规,并成立相关管理机构,用法制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督管理,避免交易风险,使操作活动规范化。通过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规定,打击通过网络金融谋取不法利益的罪犯,维护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保护客户的切身利益。

(四)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将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执行,不能与原则背道而驰,以积极规范的理念为指导,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促使监管制度日趋的完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可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优秀监管方法,取其精华,建立合作,制定行业规范,共同维护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金融发展势不可挡,发展迅速的同时安全隐患暴露的就越多,所以金融机构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从思想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行动上不断强化技术防范和提高立法进程,重视监管机制的建设,在不断强化安全防护的过程中,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殷瑞鸿 单位:成都市7中

参考文献:

[1]郑靖?.构建安全的金融企业网[J].金融电子化,2013(11):82-83

[2]徐瑞.网络安全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2(6)

第七篇: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影响研究

摘要:

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崛起,互联网金融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给企业和公众的融资理财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传统银行依靠存贷差“坐等获利”的局面从此一去不复返。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传统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无论是存贷款业务,还是支付中介业务,都遭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蚕食。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的创新策略,以期促进传统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创新策略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其在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也给传统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如何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市场地位,成为当前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萌芽发展时期(2007~2011),该时期主要是各类P2P网贷平台的成立和发展。国内第一个P2P网贷平台于2007年成立于上海,此后开启了P2P网贷的新时代,截至2011年,国内P2P公司的数量已达到20家。从整体上讲,这一阶段的互联网借贷平台发展比较平缓,这是因为当时的网络环境、技术环境、金融理念等还都比较落后,限制了P2P网贷的发展。二是爆发增长时期(2011~2014),这一时期的P2P网贷平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并且一些新型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相继问世,给整个金融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三是行业细化时期(2015~至今),这一时期的互联网金融逐渐形成了支付、销售、借贷、众筹四大产品体系,对银行方面造成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自此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刍议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一)对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影响

2013年6月,阿里巴巴与天弘基金率先合作进入金融市场,推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此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各自和一些基金达成合作,也开始染指金融市场,由于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远高出传统银行,银行活期存款客户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流失。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4年3月份,银行方面流失的活期账户资金就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并且客户流失呈加速态势,大有不可阻挡之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存贷款不再是银行方面的独有业务,许多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利用特定平台优势或一些技术措施也达到了变相经营负债类业务的目的。其实早在2006年时,支付宝曾与建设银行联合推出过一款产品——支付宝龙卡,可以提供一些电商平台的网络结算服务。该卡推出后,受到了一些网购人群的青睐,发卡数量迅速增长,截止到2012年,该卡发卡量已接近5.6万张,日均活期存款余额超过10亿元。而2013年,余额宝正式推出,收益率一度高达7%,大幅领先当时市面上的主流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无起息门槛限制,只要用户向其中存入资金,就会计算收益,相较于银行理财产品所设置的5万元起存门槛,其优势不言而喻。截止到2013年末,支付宝龙卡发卡量不到5.7万张,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在余额宝推出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有将近2亿的资金从支付宝龙卡转移到支付宝账户中,支付宝龙卡的日均余额骤减至8亿元。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问世,对银行方面的资金沉淀产生了巨大冲击,银行方面所依赖的资金产品优势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残酷竞争下荡然无存。

(二)对银行支付中介的影响

1、改变支付中介垄断格局

从信用货币出现起,银行就开始担负起经济生活中最为关键的结算功能,特别是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日俱增,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以往基于现金交易的经济运转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而确立以央行作为唯一法定货币的发行人制度后,银行通过向央行缴纳一定比例的准备金来进行相应的融资放贷活动,银行方面所具有的信用创造功能以及结算功能大幅减少了经济交易成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效运作。此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支付功能的改革和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较传统金融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所以银行在交易结算方面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彻底颠覆了银行方面的支付中介垄断格局。据统计,2008年时,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而截止到2013年,该数值已攀升至15%~20%之间。如今,随着计算机、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大力普及和发展,电子化支付将变为一种常态,加之各种互联网支付工具不断涌现,将对人们的消费支付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当前如火如荼的网上交易很有可能跳过银行方面的约束来创造一片新的交易空间。据统计,2010年我国网购三方支付交易金额约为1万亿元,2011年达到2.2万亿元,2012年为3.6万亿元,2013年接近5.4万亿元。从快速增长的三方支付交易数据中可以看出,各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可以脱离银行方面建立的结算网络而独立运作,这使得银行最为重要的支付中介功能被极大地弱化。而在信用支付领域,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在不断蚕食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例如,京东于2014年推出白条服务,开始试水信用支付领域。利用白条账号购物,除了可以享受更高额度的优惠,还可以享受首单免息分期服务,该服务上线之后,深受网购人群的青睐,如今已经成功地笼络了大量用户,许多大学生、高中生开通了自己的白条账号,利用白条进行分期购物,而以往学生比较热衷的银行卡、信用卡则被束之高阁,不再问津。

2、减少对实体网点的依赖

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快捷支付方式的出现,用户无需亲自到柜台办理业务,即可完成电子转账汇款,这使得人们对银行实体网点的依赖度大大降低。2010年,支付宝、财付通等先后推出了网上快捷支付功能,使得整个交易流程进一步简化,网上银行的功能也开始淡化。2012年,我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元年,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爆炸式增长,一年几万亿的销售额度,使得传统银行结算业务出现了巨大的分流。在银行的成本构成中,网点开支占据了很大比例,某商业银行支行在2013年一年投入网点建设的资金就多达87万元,其中装修工程、安防设备、计算机设备、存取款设备等占据了大头,而这个投入水平在整个商业银行网点建设中还是属于较低层次的。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营业场所建设上的投入要少得多,通常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商网络平台只要一次性投入15万元左右,就可将平台运营所需的服务器、计算机、办公家具等置办齐全,并且能够为平台所有客户提供跨区域、低成本的服务。此外,在日常运营维护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投入也比银行网点少得多,这样一来,互联网金融平台在面对传统银行时,就体现出了巨大的运营成本优势,而银行方面即便投入巨额费用来进行渠道建设,也难以与快捷方便的网络支付渠道相竞争,这使得银行实体网点的支付结算价值得不到体现。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产品设计

银行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同时借力互联网平台,使自己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够最大化贴近客户需求,并方便用户使用。例如,交通银行于2013年推出了“交博汇”,利用自身的结算优势来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招商银行则推出了“微信银行”,依托社交媒体的平台优势来发展自己的手机银行业务。这些都是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有益探索,但依然远远不够。在今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中,银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专门的产品创新研发组,确保所设计的产品结构合理、信息透明,并且在正式推出前必须进行专业化的论证和试行,之后方能正式推广,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现阶段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挖掘客户需求,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客户反馈渠道,通过在线客服答疑、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对金融产品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二)依托互联网拓展业务

首先,银行要创新征信手段,积极研究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小微企业的融资金额一般不会太高,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低审核门槛,同时加强对放贷资金的动态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创新征信手段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快速全面地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因此,央行、银协、银联等机构需要将各银行类金融机构联合在一起,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要负责全面搜集企业在经营运作中的信用信息,并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行综合评定,为银行放贷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银行应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跨国电子商务货币汇兑业务。传统银行的优势在于客户群庞大、资本雄厚、网点齐全、信誉度高。银行在认清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要积极借助互联网来开辟一些特殊业务。例如,跨国电子商务汇兑的转账额度通常较高,并且涉及两种不同的货币类型,此类客户最看重的往往是银行方面的信誉度。因此,银行可以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确保资金及交易安全的基础上,在交易时间及方式上采取进一步的创新举措,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银行现有的融资流程比较繁琐,给企业及个人客户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在互联网支持下,许多金融业务能够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完成,银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精简客户手续办理流程,逐渐建成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确保客户在一个服务站点上就能将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另一方面,银行要创新管理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积极试水“金融脱媒”的经营模式,为客户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藉此争取更多用户的认可。例如,银行在为储蓄客户提供服务时,除了支付一定的利息外,还可以为其提供资金需求方的信息,允许储户自由地选择资金去向;还可以让资金的供方和需方直接进行协商与交易,而银行在其中发挥监管、服务作用,并赚取一定的信息服务费。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变革风暴。面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传统银行必须积极创新产品设计,同时依托互联网拓展业务,逐渐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在激烈的互联网金融角逐中占领一席之地,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陈璇月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吴骏,杜琳琳.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危机和商业银行的应对[J].河北企业,2016(7)

[2]曾玲玲,孙琳琳.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策略分析——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视角[J].商业研究,2016(6)

[3]杨乐志.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6(6)

[4]左海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对策--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5)

[5]艾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基于SWOT理论分析[J].黑龙江金融,2016(4)

第八篇:互联网金融运作机制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的传统金融业务日益实现互联网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互联网金融当前对各自业务方面产生较小的影响,在短期内,对银行部门的影响不明显,在长期内,可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金融方面的影响具有综合性,互联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金融道德特性,而是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对理念、思维、流程以及业务进行延伸、升级、创新。目前,互联网的重要风险环节体现在对其内在关联性进行不断强化,因此,我国应建亟需建立更加完备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运作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模式;运作机制

互联网金融是集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信息中介为一体的新兴金融模式,其出现的意义冲击着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影响金融稳定、改变货币政策,对以上环节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因此,学界对此看法各有所异。一些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会造成“颠覆性”的冲击,可能完全改变商业银行的现行的经营模式,而部分观点则觉得,当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说到底是一种具有辅助、补充作用的金融业务,故而关涉的实质性及主体性业务不多。互联网金融的属性依旧金融契约,而不是新金融,仅仅是金融销售方式、金融获得方式上的创新。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

在新时代,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实现跨越性发展,这就导致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发展。由于央行已经颁布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准入许可证,故而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式开始经营。近几年来,市场内相继出现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中有:支付宝、银联支付、财付通以及其他的支付方式等,以上支付平台覆盖的业务面宽广,包含私人业务、行业支付以及银行卡业务。此类支付方式可以被人们安全快捷使用,而且具备支付、购物等功能,当前此种支付方式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

(二)网络借贷平台

网络借贷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当传统金融行业出现运行困难时,其帮助传统金融有效地解决资金难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快速传输、集中诸多用户、交易费用少等特征,因此,为资金供应方的投融资模式进行操作提供便利,交易双方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借贷行为。此类创新的金融模式不是依赖固定资产来评估是否借贷,而是以客户信誉当做借贷的重要标准。

(三)众筹融资

众筹是创业发起者借助互联网平台,主要面向投资者筹集一定数额的融资渠道,此类新型融资网站在我国也逐渐得到扩展。众筹网站的存在极大地威胁着传统证券业务的发展,部分投资者不仅仅只考虑传统金融投资机构。诸多企业在重酬网站上使用自身的创新,以便达到吸引人们进行投资的目的,上述所说的融资方式逐渐开启大众融资的道路。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创新,生搬硬套

根据中美双方互联网金融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摆脱美国模式的限制,也没有进行创新。照搬、模仿等现象极其严重,当然,最典型的就是余额宝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各类网站、媒体技术与基金公司一起打造出“宝宝类”产品,此种情况的出现,毫无疑问增加了监管行业的难度。

(二)监管力度不够,提高诈骗风险

目前,我国仍没有出台有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具体法律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规范性经营,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约束。在企业开始运营时,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在网站上公示虚假信息,而且未要求客户必须实名制。借贷两者之间在管理上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管,很容易出现客户提供不真实信息实施欺诈的现象,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开客户隐私信息、忽略网络安全问题。甚至有的负责人卷钱后无影无踪,破坏社会的公共秩序。

(三)资金匹配不合理,流动风险较大

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对归集与贷出的资金进行匹配,导致期限上出现配置错误,平台把筹集的数额放入长期无法偿还的短期资金上,很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未实施科学的期限匹配,将导致期限错配,届时数额投入到长期上,进而造成无力周转短期到期必须偿还的资金,极易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情况。

三、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运作机制的措施

(一)构建需求导向型金融创新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快速发展,当代经济相继存在差异化需求,需求为社交金融进行创新提供动力。目前,很多社交企业和传统金融行业没有与客户进行真实面谈,从而使得对客户的需求认识模糊。所以,社交金融要实现跨越性发展,首当其冲就是要创造客户需求,提高用户数量。另外,也可以实施不同的定价方式,由于传统金融机构使用的定价方式比较被动,而金融社交化模式开始创新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价值分散客户群体,并借助网络金融产品具有安全、便利的优势给予有个性的服务及产品,这就可以具有各种成本收益。随着我国网络群体逐年增长、网民的基本素质相差较大,导致他们认知和接受社交金融的能力有所差异,因此,社交金融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客户的心理变化,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营销方式。

(二)创新社交金融技术的安全性及通用性

众所周知,社交金融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网络技术创新只有与社交金融创新相统一,才能有效发挥新技术的功能及作用,但是社交金融必须要增强客户隐私信息的保护。目前,国内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在如此高风险的社交金融市场境况下,客户尤为担心自身信息的暴露,很多客户对个人信息的泄露完全迷惑不解。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不断研发更多的网络金融信息安全技术,保证公民的隐私权得到有力保护。

(三)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交金融法律制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金融模式日益实现创新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法律制度的构建慢于社交金融的前进步伐。在现代社会,我国仍没有建立有关社交金融的政策法规,社交金融制度只是出现在网银、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中,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制度、法律尚不完善。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秩序比较混混,各类不良现象、非法行为屡现不鲜,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亟需建设规范的社交金融发展机制,并且不断加强法律监督,努力完善融资模式及征信系统,有效地减少社交金融系统性风险现象的发生,为金融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稳定、良好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金融业务日益实现互联网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互联网金融当前对各自业务方面产生较小的影响,在短期内,对银行部门的影响不明显,在长期内,可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金融方面的影响具有综合性,互联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金融道德特性,而是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对理念、思维、流程以及业务进行延伸、升级、创新。目前,互联网的重要风险环节体现在对其内在关联性进行不断强化,因此,我国应建亟需建立更加完备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虽然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属性及概念出现各异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民间金融的前进步伐,还可以有效解决小型金融问题。所以,深刻辨认互联网金融在各个发展过程中以及出现的不足,对完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深化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紧密结合互联网金融活动,以便增加金融理论,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金融业的跨越性前进。

作者:吴树旺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

[2]吕鸿见,李其昂.中外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研究策略分析[J].财经界,2014

[3]杨新求.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简析.知识经济,2015

[4]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3

第九篇: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创新

内容摘要: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产业的冲击加速了金融产业内部启动创新发展模式的能动性,以余额宝为例来探析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商业模式特征及其创新路径成为金融产业内部共识。本研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模式的内涵;从有效市场假说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现实的冲突、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建构问题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构问题等方面揭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模式运作问题;给出健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市场体系、创新其治理机制、完善其安全体系和强化其监管机制等若干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模式;余额宝;金融监管

以余额宝为先锋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的交互产物。从互联网金融产业诞生之初,它便凭借其内生的普惠、创新、便民、快捷等特点而抢占金融市场份额,并在与传统金融产业竞争中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地位。与传统金融有着显著差异,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特点在于以互联网为信息传媒渠道,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支撑,通过减少传统金融业务所赖以生存的金融实体中介机构的方式,来降低金融系统的运作成本,提高金融系统响应客户融资需求的速度和能力,从而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高透明度金融信息、低成本运作和便捷化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金融产业运作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模式运作问题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现实的冲突

根据古典金融学分析,现代金融市场建构在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之上。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sHypothesis,EMH)认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水平评估主要在于两个指标:一是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价格可根据外部的信息输入而自由变动;二是金融市场内部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各类信息可被充分的披露,且使全体投资人能在无差异的时间内获得相同的质量和数量的有效信息,从而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基于有效市场假说,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可及时高效地反映全部的金融市场信息,从而导致针对该市场的任何投机行为都将失去效用。但在现实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系统中,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并不成立。这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决策人具有自然人的属性,其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决定他们并非完全的理性的经济人,虽投资者可根据自我利益来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标的物产品进行基本技术分析,并在风险与收益间作出审慎权衡与选择,但由于自然人所能用于选择投资项目的信息具有有限性,有限信息条件下的决策严重影响其投资的理性化水平,降低其投资决策效率。再者,金融信息传递需耗费一定的时间,互联网系统虽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但却无法根除不同利益主体获取有效金融信息的效率差异化问题。由此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有效信息供给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互联网金融市场依据有效市场假说来规整市场秩序,引入政府监管力量来强化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的议题自在情理之中。

(二)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建构问题

其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管理权限集约化风险问题。为强化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数据的分析能力与处理效率,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强化金融数据管理权限集约化水平的方式来为本企业决策系统和终端金融客户提供便捷化服务,但此举已产生了诸如增加金融数据外泄风险等副产品。与传统金融企业相比,由于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企业业务数据规模迅速增加,互联网金融企业需通过金融业务的信息数据化的方式才可提升企业有效利用大规模数据的能力,由此产生的金融数据管理权限集中化问题,虽然有助于压缩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外泄渠道宽度,但是却将信息管控风险集中于金融数据最高管理权限,一旦该权限失控,将增加互联网金融企业数据信息的全局性风险水平。其二,智能终端设备增加金融系统数据外泄风险。金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固然有助于增强企业运作效能,但却对金融机构大数据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健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金融安全体系保障缺乏完善性,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后台控制技术都依赖外国设备与技术供应商的情形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信息安全水平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互联网技术向无线化网络服务方向发展提升了互联网金融客户接入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便利度。当前金融系统的有效运作依赖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而无线网络的接入便利性和缺乏有效管制措施的特点,使得非法分子通过架设免费无线网络的方式来为金融客户提供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从而令传统的封闭式金融业务网络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就增加了非法分子通过无线网络渠道侵入金融客户的智能终端设备,进而盗取其账号、密码等金融信息的风险几率。

(三)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构问题

当前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是严格依据巴塞尔协议III来设计并实施的。巴塞尔协议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企业来设计其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其核心指标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比例做出严格规定,即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例控制在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巴塞尔协议的这一规定的立论基础在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是以大规模铺设营业网点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将其大量的核心资产的投资对象集中在目标客户群周边设置大量的营业网点,并凭借其庞大的营业网点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为此,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提出的确保不低于指定比例的核心资产率的风险控制要求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显然并不需要大量的实体营业网点,由此减少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核心资本的需求。因此,若按照传统金融风险监管体系来强制性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将显著削弱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优势,增加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进而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客户融资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一)健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市场体系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战略成果。从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模式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诸如第三方支付业务、征信服务业务、众筹融资业务、点对点式网络信贷业务(P2P)和基于互联网的其他金融服务业务等内容。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在于它将其主要的市场竞争资源集中于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上,即通过运用它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和淘宝P2P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取的海量数据来拓展电子商务业务,其金融业务拓展方向主要集中于诸如淘宝买家信用贷、淘宝卖家订单贷、阿里巴巴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内容上,从而打造一个横跨商业行业和金融行业的跨界经营企业典范。为此,在健全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充分运用最新的互联网安全技术成果,积极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技术的有机融合,整合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安全管理资源,强化互联网金融机构与大数据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内容和深度。互联网金融企业可利用其大数据库分析客户历史信用信息,从中有效识别高价值客户群,并据此从提升高净值客户群的服务水平的角度来对传统的金融业务运作流程做出根本性改造,并积极以互联网金融技术为支撑创新面向高净值客户的VIP型金融服务。考虑到多数自然人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借贷成本过高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在识别高净值客户的基础上开办网上个人质押贷款,压缩有较高信用水平的自然人申请贷款的业务流程,以有效减少其借贷成本。

(二)创新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治理机制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效运作要求互联网金融决策层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决策层的决策质量是以高质量的数据为保证的,而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决策效能的关键在于强化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治理工作水平。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治理(DataGovernance)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大数据资源作为金融企业的核心业务资源来运作,以大数据来整合互联网金融企业客户的历史信用信息,从中分辨出高信用风险型客户。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大数据治理机制的措施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建立专业化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资产管理部门。互联网时代金融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企业的核心数据资源,通过成立专门的大数据资产管理部门,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将其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数据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来加强管理,制定数据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推进大数据管理的制度化,以制度化策略来提升数据管理质量,有效控制金融大数据管理风险,严控其金融企业的大数据核心资产外泄风险,以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再者,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数据技术体系。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开展大数据技术体系的顶层设计,围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目标客户群需求来重新构建大数据业务管理流程,用大数据来整合企业的多张报表信息,并对这些报表做深入分析和设计。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安全体系

运用信息技术来重构互联网金融机构大数据系统的安保体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大数据系统安保体系设计应当从如下方面来设计:一是通过向第三方互联网安全服务供应商购买专业化防火墙和杀毒系统的方式来严控外部敌意网络接入指令的入侵,从而从软件系统角度来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大数据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二是通过加强与数据中介商的合作,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安全防护水平,着力构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存储安全系统,健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传输安全系统,建设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容灾备份系统。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可向云数据服务商购置大数据服务产品,将非敏感金融客户信息上传到云端数据库存储,此举在减轻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数据库系统处理压力的同时,增强了金融机构响应客户投融资需求的能力。强化大数据监管制度设计来提升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安全水平。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外聘知名律师事务所来设计数据使用授权书,通过该授权书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数据库内数据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以有效规避由数据归属问题引致的所有权争端。再者,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大数据运用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业务相关者使用该数据库信息的申请业务流程、使用权限规则和数据处理规则等内容,严格限定客户私人信息的使用边界,严控金融客户的私人信息外泄风险。通过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大数据库的安全存储和合法应用的问题,此举可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客户满意度水平,确保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监管机制

建构分类指导型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监管体系。从金融业务的实质来分析,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并无本质区别,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长期存在并且无法根除的金融风险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仍然无法根除。为此,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应当本着对金融产业创新留有保持必要的宽容态度,采取适度宽松性监管措施来给“互联网+”金融产业预留出足够的金融产业创新空间。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在强化金融监管和鼓励金融产业创新两个目标中找准平衡点,制定适合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分类监管体系,即在制定监管措施的过程中,将传统金融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分别处理,以此来确保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措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依据“分类监管,适度放松、创新驱动”的理念,来科学界定不同平台上的金融业务风险的监管措施,明确金融风控底线,落实金融监管责任边界,严厉打击违法金融行为。

作者:顿楠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章悦,刘忠璐,李后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基于金融与互联网功能耦合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7)

2.张双梅,林北征.消费者话语中的互联网金融治理完善—基于《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文本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熊宇虹.基于商贸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第十篇: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探析

摘要:

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用不足而产生的风险、保证金融交易安全,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普遍关注。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以大数据共享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互联网金融技术,依靠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四大优势,建立金融黑白名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金融的征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风险,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将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区块链作为一项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由于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技术特点与优势不明显、理论体系不完善,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诸多困难。即便如此,随着区块链的不断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将突破现有的金融领域,拓展医疗、教育、传媒、社交、公正等场景,使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关键词:

区块链;互联网金融;金融安全;信用风险;大数据

一、引言

随着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已经全面融入到传统金融各个领域,许多以互联网信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行业扩大了传统金融的服务边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颠覆传统行业的新型业态,在发展迅猛的同时,其系统性、信用度、流动性等风险逐一显现,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失败案例屡见不鲜,众多潜在风险成为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障碍。在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重点指出互联网金融具有强大的借贷优势与巨大风险并存的特点,因此为顺应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要在全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仍要加快改革与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鉴于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因此利用互联网底层技术确保信息披露是规避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的根本方法。此时区块链互联网技术逐步映入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者的视线中,成为当前学术界有关互联网技术、区块链发展与金融风险课题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区块链概念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区块链实质上是互联网金融技术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区块链金融的产生将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共享机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良性助推作用。区块链的四大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性、可靠数据库可有效解决当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任何潜在风险。第一,去中心化表现在整个互联网金融网络系统没有管理中心和管理结构,每一个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均等,并且任意参与者的缺失都不会影响整个金融的运转;第二,去信任表现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数据交换不需要监管与信任,整个互联网交易数据内容是公开的,极大的降低互联网金融欺骗性;第三,集体维护性表现在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无论是资金的供给者还是资金的借贷者都可以充当保护者的作用;第四,可靠的数据库表现在互联网金融参与者获得的公开数据都是经过参与者认定的数据。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众多,因此不存在一个人可以掌握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51%的节点,这就确保数据不会被修改,可信度极高。并且系统参与者人数越多,其数据安全性就越高。同时,基于区块链的价值互联网金融还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数字化特征,区块链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成本极低,零边际社会交易成本有望成为可能;第二,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将依靠稳定的一套计算机算法程序得以维持,迅速而又安全;第三,互联网金融网上交易依靠数字货币作为媒介,这些数字货币都具有编程功能,每一笔交易都是代码交易;第四,区块链下的互联网金融资产都将被数字所表示与锚定。使得这些资产,包括现实中的资产与虚拟中的资产,甚至未来资产都可以进行自己交换与执行,不需要人对其进行控制。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涵来看,区块链技术将会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形态由“金融互联网”走向“互联网金融”,进而到达“共享金融”的最终状态。在“金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将被看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助推金融服务效率提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则被看作一种新的商业经济模式,用于金融创新;而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则被看成一种方法,使得金融服务与创新可以进行人为的编程,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算法与计算能力来驱动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实现人人金融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二、区块链对征信体系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风险控制与信用评估,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在于对数据的理解与解读,而信用本身同样也是对数据的累积所形成的,数据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当前,数据缺乏与不完善是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软肋,如何保证数据搜集的有效性与解读的准确性是决定互联网金融成败的关键。以数据为本,用互联网的方式与方法改变现代信用体系,是对金融风险控制与缓解潜在的金融危机,维护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径。截止到2014年底,已经由50多家的企业征信机构完成备案,并有8家机构获准进行个人征信业务。但此时,信用数据的共享与征信企业的经济利益发生矛盾,即如果企业将拥有的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共享,将会影响其核心支撑力量;同时,各企业又想得到其他企业的信用数据。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一方面既不会威胁到企业的商业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能够得到想要的信用数据,此时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

1.区块链信用黑名单征信系统的建立

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借贷企业最迫切得到的是黑名单信用数据的分享。如果借贷黑名单数据不共享,即使某个企业或者个人上了一家互联网借贷企业的黑名单,但他还是能够从其他公司借到资金。作为中国第一家P2P企业“陆金所”,联合中国当前最大的1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组成了“网络信贷服务企业联盟”,其目的是进行黑名单信用共享。该联盟的信用数据共享属于传统型数据共享,联盟中的各企业组成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成员可以在其组成的数据中心进行查询,进而规避风险。但这种传统型数据共享将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数据是中心化,存在被窃取与篡改的可能;第二,数据的汇总与更新速度不可控,会有延迟性;第三,数据的查询速度会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大而降低,并且构建数据共享系统复杂度较高。而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数据共享的弊端:一是将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改为分布式存储,这将使数据不可篡改,并且如果有虚假数据出现,将可以追溯到数据源头;二是区块链技术的数据采用节点同步,保证数据共享的及时性;三是数据的查询方式采用P2P方式,并且将设置访问权限,只有正确的秘钥才能访问信用数据。具体而言,基于区块链黑名单征信系统的建立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制定统一的黑名单登记规则;二是有偿的提供各自企业的黑名单;三是黑名单数据以分布式账本形式储存并进行加密;四是有偿性的提供数据查询。具体的区块链提交黑名单流程如图1所示。同样,总体布局确立后,还应该设定相应的规则,包括:时间规则、查询规则以及更新规则。时间规则是互联网企业获得积分多少的评判标准,其上传的信用数据时间越近,获得的积分越高。如,一个月内的数据每条10分,半年内的数据每条8分,一年内的数据每条6分等。查询规则指的是互联网企业查询数据时,会扣得相应积分,查询的数据越大,扣得的积分越多。更新规则指的是不同时间点提交的数据价值不同,获得的积分不同,不同时间点查询相同的数据积分花费也不同。由区块链征信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总结出该征信系统的四大特征:一是秘钥加密与解密。将加密文件拷贝统一提交,确保数据不会被篡改。解密时,按照区块链ID设置权限,进行身份验证。二是一次交易。保证查询为一次性且不可逆,确保查询源头可以被追查。三是等价交换。如果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10万条数据,那么它相应获得10万积分,这就是该家互联网企业能够在征信系统查询数据的数量。四是积分获取与消耗。互联网金融企业每查询一条征信数据时,将会扣除一个积分。当查询积分用完后,互联网金融企业有两种重新获得查询积分的路径:继续提供有价值的征信数据以及付费给相应查询机构现金。

2.区块链信用白名单征信系统的建立

黑名单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是白名单却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利的主要手段,因此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白名单征信系统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黑名单征信系统,缺乏正面数据的征信系统是不全面与不完整的。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1079家P2P平台跑路,这促使我国商务部直属机构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制定《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与标准》,这将是我国第一个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和认证的国家标准,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寄托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白名单”能够有效减少甚至消灭欺骗性互联网金融企业,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但“白名单”与“黑名单”具有同样的问题,即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是由第三方组织评价,而且如果要保证评价批露信息的中立性,还要通过没有经济利益相关的律师事务所或会计事务所进行协助,这可能引出更多的问题。因此,通过信息数据共享的区块链技术,使互联网企业不仅成为征信系统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是解决传统信用“白名单”建立弊端的最好方法。区块链白名单征信系统的建立主要是由四部分构成:首先,采用无中心化的分布式信息储存和共享。公开透明的数据将保存所有的交易数据,并采取密码协议避免造假的可能。其次,全员参与积分奖励。互联网企业是该征信系统的核心,每个企业的征信数据是决定该征信系统成功的关键,并且对于上传更多的数据企业奖励更多积分,具有查询更多数据的资格,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寻找潜在客户。再次,信用查询方式采用点对点的快速查询方式,该方式具有查询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最后,每个企业可以设置查询权限,数据的提供方有权限制哪些企业可以访问它们的征信数据库,而哪些企业不能访问。区块链白名单征信系统的特征与规则和黑名单征信系统的特征与规则一致,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征信白名单的目的在于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寻找潜在优质客户;而征信黑名单则在于排查不良征信用户,进而提供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合作的对象,防止风险的发生。

三、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影响

金融行业的本质就是承担风险获得风险收益,风险控制是金融行业的核心。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更有优势。现代传统金融行业,如银行已经是经历过百年历史,通过每几十年就会发生的金融危机,早已探究出一套风险控制流程。因此,对于只有十几年,甚至几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于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面对风险就显得单薄许多。当前互联网金融难以平衡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关系是导致风险控制不足的主要原因。如果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资金周转不足,缺乏资金的流动性,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在极端状况下,会导致该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安全性与效益性二者就存在竞争与冲突。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一方面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强调流动性和安全性忽视潜在的经济效益。所以如果解决三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冲突,就可以解决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难题,而基于数据搜集与共享的区域链正是解决该冲突的最佳手段。

1.区块链对风险的控制

区块链对风险的防范主要以区块链征信系统为基础,通过对征信系统的个人或企业进行详细的区分,划分为三类:优质类顾客(白名单)、风险类顾客(黑名单)与中间类顾客(未上榜名单)。对于白名单上的优质顾客,互联网金融企业必定将全力为其提供金融服务,保证收益。对于黑名单上的风险顾客,互联网金融企业必将其拒之门外,减少损失比潜在的收益更具有吸引力。而对于区分中间客户是潜在的白名单客户还是黑名单客户则是区块链的主要任务。区块链技术将通过未上榜的潜在客户的网上日常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资料搜集,对其网上消费习惯、网页浏览习惯、借贷次数等方面进行筛选与分析,得出可供互联网金融企业参考的有效数据并对其进行评分,这将极大减少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的发生,进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2.区块链对欺骗的防范

互联网金融的欺骗行为主要在交易过程中发生。区块链可以针对其独有的分布式特征通过运用加密手段来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区块链的交易协议与程序全部实行物化操作,弱化人的作用,使其对风险的把控更加严格,避免了在操作过程中人为的失误。此外,区块链的分布式交易系统还具有交易不可逆性与交易可追溯性特征。区块链交易系统的去中心化的特征保证其可以建立一个全网络定时刷新记账系统,每一次交易都将具有一个唯一标识的时间标记,并且全网络可见,保证交易的唯一性。如此以来,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交易,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伪造交易记录的投机行为,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欺骗行为。当前区块链在防止欺骗行为,如骗保行为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其中最成功的当属Everledger区块链公司对预防钻石骗保的应用。Everledger采用区块链算法将钻石从开采到最后的交易再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数据保存在一个永久的账本数据库当中,该数据库是不可修改与删除的,并且所记录的信息与时间相对应,保证了该钻石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篡改性。同时记录钻石的基本数据包括:重量、颜色、切割、条形码、内部杂质等等一些列表明身份的信息,将一颗钻石标记上唯一标识,从而保证被标识的钻石难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极大地减少了钻石的骗保行为。

四、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机遇

区块链的发展将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五个方面的机遇:第一,区块链会进一步发挥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将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进行数据重构,成为行业的入口,每个互联网企业都是该区块链的组成部分,对数据进行更新与维护,在与同行业企业进行竞争的同时,进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地减少运营成本。第二,区块链将会极大的减少商业信用成本。传统银行通常都具有较好的信用,主要是因为有政府为其做背书,并且有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作为制度保障,传统银行可以运用强制手段维护整个货币环境的稳定。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得到如传统银行一样的信用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是限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的“不可逆性”与“可追溯性”特征能够确保互联网企业防止进行伪造数据,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建立。第三,区块链可以做到实时平账,避免事后审计,降低企业成本。区块链可以将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钱账分离进行结合,运用数据将二者合二为一,从而减少了银行与银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后审计。第四,区块链有利于金融监管。区块链的分布式系统具有透明、公开、不可篡改等特性,一方面可以降低结算与支付的出错率,另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控每一笔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第五,区块链将是我国建立国际金融地位,争取话语权的良好时机。中国应当抓住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的机遇,积极将其运用在市场经济当中,抓紧制定相关标准与规则,建成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强国。

2.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挑战

区块链的发展将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交易量十分缓慢,每秒只能允许8次交易量,与当前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每秒上万次的交易量相比差距甚远。第二,区块链是一项综合技术,对各项组成技术要求较高。区块链的技术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跨学科、多跨领域以及当今的技术前沿,并且不同领域技术层层紧密相连,开发难度大,同样成本花费也十分高昂,成为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瓶颈。第三,互联网金融应用场景较少,没有形成规模。由于区块链的技术要求较高,其开发费用十分昂贵,因此在互联网领域,当前只有比特币的开发对此进行了大量应用,而其它如P2P金融、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领域还没有完全实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以客流量为基础的媒介,如果没有大量客户参与,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将很难成为主流市场。

五、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展望

如果说2015年是区块链发展的元年,使大众逐渐了解区块链内涵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那么2016年则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之年,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区块链应用场景,使得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只局限于金融领域,而拓展到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医疗、教育、传媒、社交等场景。随着区块链技术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及越来越丰厚的资金投入,有理由相信未来区块链技术将会更加成熟与稳定。根据创业公司ConsenSys的预测,2016年区块链将会在以下领域实现突破并得以应用:其一,传统金融机构在与客户进行业务往来时,会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全新的合作,最大程度的保护核心数据以及竞争力;其二,大型企业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战略发展结构中,尤其是在交易过程的应用,以控制风险;其三,银行将会建立内部区块链技术应用,并为此申请专利;其四,政府将会意识到区块链的潜力,并将区块链应用到所有权登记和身份系统;其五,监管系统将会使用区块链技术引用到智能合约系统中,随时可以观看到交易双方的金额与交易方向,确保监管的透明度。

作者:李政道 任晓聪 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彦超.金融抑制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J].经济研究,2014(6):86-99.

[2]斯万.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M].新星出版社,2016.

[3]严立新.中国反洗钱战略(2013-2018)的升级转型及其实施机制的建立[J].管理世界,2013(9):1-8.

[4]张学勇,廖理.风险投资背景与公司IPO:市场表现与内在机理[J].经济研究,2011(6):118-132.

[6]庄晔.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的主要潜在影响[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