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出纳述职报告范例6篇

社区出纳述职报告

社区出纳述职报告范文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办法,通过开展村干部述职述廉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基层干部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增强为民服务、廉洁自律意识,促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和组织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更好地推动农村基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述职述廉对象

述职述廉对象为全乡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社区)主任。村支书、村主任一人兼任的,一人述职述廉。

述职述廉内容

上级党委、政府各项政策和工作任务在本村(社区)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本村(社区)经济、社会年度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本村(社区)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使用情况及村务公开、村组财务收支情况。包括村经济发展、重大事项决策、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集体资产处置情况,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土地重用补偿及分配、公益事业招投标、村务往来及村级财务收支、救灾救款物、粮食真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其它政策落实情况。

社会治安、农村稳定、民事纠纷调解情况。

村(社区)“两委”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参加评议人员

县、乡人大代表,党员、群众代表及村(社区)“两委”班子、村民组长,驻村干部列席参加。

五、方法和程序

村(社区)干部述谦工作在乡党委、政府和纪委的领导下,由乡纪委组织实施,每年一次,尤其是换届必须进行述职述廉。主要包括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两个环节,具体分召开大会、述职述廉、现场点评、民主测评、反馈测评结果、督促整改、评议结果、运用等步骤。

具体程序为:

撰写报告。各述职述廉对象按照要求,认真撰写述职述廉报告。要突出某个专题重点作出报告或说明。述职述廉报告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简明扼要。乡分管组织和纪委负责同志对村(社区)“班子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报告进行审核把关,村党组织负责人对其他述职述廉对象述职述廉报告进行审核把关。

述职述廉。述职述廉大会,由乡党委组织召开,并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工作,在听取村(社区)干部述职述廉的基础上进行,民主测评表格由乡纪委负责印制、发放、回收及汇总。与会群众代表就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和行质询,村(社区)干部按职责分工实事求是地作出答复或说明。不能当场答复的,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承诺,经村“两委会”会商,一个月内必须答复,并作为下一次述职述廉报告的内容。

情况反馈。乡党委要及时将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结果向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汇报,适时向述职述廉对象反馈。测评结果纳入对村(社区)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村(社区)干部使用、补贴发放和评先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民主测评结果较差或民主评议中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要视情节给予提醒或诫勉谈话、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或组织处理等;涉嫌违法违纪的,要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调查处理。

落实整改。述职述廉对象就反馈中列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将整改情况列为村务公开的内容在公示栏进行公示,并作为下一次述职述廉的内容进行答复。乡纪委负责监督检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工作要求

社区出纳述职报告范文2

如何提高述职报告的写作质量

摘 要: 述职报告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写作者不仅要掌握述职报告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写作结构,而且要掌握述职报告同个人总结、思想汇报、经验材料、演讲演说等文体的本质区别,同时还应注意避免面面俱到、评议不分和贪人之功。

关键词: 述职报告; 写作; 质量

述职报告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为接受考核,就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自我回顾和评估而写成的,是向主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或本单位的职工群众进行陈述汇报的书面报告。它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事务文书的一种,也是个人日常应用文体的一种。

述职报告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实行新的干部管理体制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及考核体系的一种重要工具,便于组织人事部门考核,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发现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 便于群众监督评议、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人们群众主人公地位; 便于促进被考核干部不断总结经验,明确自身职责,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领导才干和业务素质、勤政廉政、爱岗敬业。尤其是述职报告是要当众宣读,或呈进给特定的上级领导审阅,具有很强的透明性和应用性,其写作质量的高低,包括思想观点、材料内容、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的优劣,都直接反映着述职者的工作实绩、态度和基本素质,以及影响到述职者的形象和前程,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提高述职报告写作质量? 笔者认为述职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深刻理解述职报告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

( 一) 述职主体的法定性

所谓述职,即指担任一定职务者向特定对象陈述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不任职者,则不存在“述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替代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述职,述职主体总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自已的有关情况进行自我述评,而不是从第三者的 角度检查、总结和评价他人的工作情况。

( 二) 报告内容的规定性

述职报告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必须以“职”为其所“述”的对象,即必须以自己对一定时段所在岗位的职责、目标的履行情况作为报告内容。岗位职责和目标是有国家、部门或单位统一制定的,它规定了每一个岗位的职权范围和责任,因而述职报告的内容也是规定的、明确的、可循的。述职报告是述职者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仅需要定性分析,更要有定量的证

明,要求从德、能、勤、绩、廉诸方面进行报告。

( 三) 拟写时效的特定性

述职报告是述职者在特定的时限,为接受一定的考核而拟写的。无论是任职期满、试聘期满、年度结束的述职报告,还是上级领导不定期、临时布置的一些述职活动所需的书面材料,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写完毕,否则就会影响对述职者的考核,甚至影响全局工作,迟到的述职报告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时效。

( 四) 实用价值的鉴定性

述职报告既是上级领导考核鉴定的依据,又是群众民主评价的基础,最后的材料将作为述职者升迁、留任、降职或调任等的重要凭据而纳入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档案。述职报告的作用程序和最终目的决定了它非可有可无,而是具有相当的行政约束力,具有鉴定审核的实际价值特征。

二、掌握述职报告同四种相似文体的区别

( 一) 述职报告与单位、个人总结的区别

更多精彩文章请您关注

述职报告和单位工作总结都采用自述的方式,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和评价。但是,他们毕竟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文种:

其一,内容范围不同。单位总结是回顾整个单位的工作,重视过程性和全面性,注重展示整个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全方位地反映情况,以便读者清晰地了解什么工作做的好,什么工作做得不好以及为什么。而述职报告重在叙述个人履行职责的情况,着眼于汇报个人履行职责的情况,着眼于汇报个人是否胜任某职,履行职责的能力任何。

其二,写作目的不同。总结作为常规性工作回顾,主要目的是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寻找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以利于今后在实践中更有效的推动工作向前发展。而述职报告是上级主管领导、人事部门或有关评审组织对述职者进行任职期间业绩和能力的考核,也是群众评议的基础。因此,述职报告写作要比照某一岗位的职责来写,对自己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时所表现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自觉接收领导的考核和群众的评议。其三,写作主体不同。述职报告的写作主体是个体,单位工作总结的写作主体是集体。那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写作主体,既要对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又要对过去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述职,很容易混淆两个文种的界限。

( 二) 述职报告与思想汇报的区别

思想汇报是个人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应用文体,是一种抽象的“报告”,其内容主要是汇报思想情况。当然,思想报告也要靠工作或事迹来体现,但被体现的思想终究也是思想,而不是工作或事迹。述职报告是要把任职期间的思想和行为如实展现出来,主要不是想过什么、想得怎么样,而是要实事实说,述职报告拒绝过多地谈思想认识,即使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也需要具体实践来佐证。思想认识也不是不可以谈,而是要侧重谈依此思想怎么办的、有什么样的效果、反响怎样。述职报告也需要寻求规律性的认识,但要简洁,要以述职为基础。

( 三) 述职报告与经验材料的区别

经验材料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了表彰先进、传播事迹、交流推广经验所写的材料。经验材料侧重成绩与经验,可以谈喜不谈忧。而述职报告必须贯彻事实求是的原则,要如实地反映情况。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工作成绩是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建立威信,赢得良好声誉的有力武器。理直气壮地展示成绩是十分必要的,但大谈特谈成绩,一味地为自己唱赞歌、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掩饰失误、失利、失败,这是不可取的。成功的述职报告不但善于总结成绩,还要善于归纳问题,做到谈喜又谈忧。

( 四) 述职报告与竞聘演讲、就职演说区别竞聘演讲、就职演说和述职报告文体内容带有共性,都是围绕职责这个中心展开。写作时均应注意以下三点:

( 1) 考虑现场性和听众的多元性,摆正位置,处理好与听众的关系,使演讲内容的表达、称谓、口吻、语气、用语等与自己的身份、角度、与听众、环境、气氛等相协调,以创造有利于信息交流、心灵共鸣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比如称谓要体现出理解与尊重,说话的立足点、角度、口吻要体现出平等、友好和坦诚,个体形象要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骄狂、友善而不献媚、坦诚而不愚鲁。

( 2) 要考虑演讲因口耳相传带来的即逝性,注意主题和结构的单纯性,避免冗长、生僻、复杂的句式和词语,采用明线过渡、前后照应的结构方式和短句式、口语化等语言形式,包括运用幽默、形象化表达等手法,以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 3) 要注意情感因素的注入,处理好事、理、情三者的关系。既直观展示个人的德才风貌,又表现出内在的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做到以德赢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听众留下深层回味的余地。但三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竞聘演讲侧重于说明“我”胜任此职的主观条件和一旦任职的施政构想。就职演说则侧重于宣布施政纲领,告诉人们“我”将怎样履职。

而述职报告则侧重于陈述“我”的履职情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述职报告因为是“事后”的陈述性演讲,旨在展示述职者履职情况和德能素质,所以,其表述上的突出特征即是紧扣职责用事实说话。

三、正确掌握述职报告的五大写作要素

根据述职报告实际功能的需要和人们写作的实践经验,述职报告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束语和落款五大要素组成。

1、 标题。标题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由述职人和文种构成,如《我的述职报告》,另一种直接用文种做标题,即《述职报告》。2、称谓。即述职者面对的对象或呈报的部门或是负责人。3、正文。正文是述职报告的核心和关健。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份组成。

前言: 是整个正文立标定调部份,陈述述职人的基本情况,一般应简要交代任职的自然概况( 何种职务、职称、任职时间) ,岗位职责及个人认识,对个人履行职责的总体评价等。主体。即履行职位职责的情况,内容包括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指导思想及工作的成效和经验,要注重介绍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工作实绩,并写明其起止时间,概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中的失误和改正措施以及努力方向。主体要写得详实有价值,既要避免空洞、抽象地表述自己的政绩或专业业绩,又要防止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对一些难题的应对思路和重大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最后的效果和影响,要交代得一清二楚。

主体写作可根据内容的不同需要,选取以下三种中的任何一种: 一是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和逻辑关系组成材料。根据事物的内存联系,把问题的各个方面分别给予具体的叙述、分析,它便于多角度、全方位表现述职人的工作情况。二是纵式结构,即按照时间先后和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安排内容,一般要把整体工作进程分成几个阶段,再分别对每一阶段的情况作陈述、分析。三是纵横交叉式结构。既考虑时间的先后顺序,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又注意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的是先把工作进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来,然后再把每一段进程中的若干具体做法分别陈述出来; 有的则是先按逻辑顺序把材料归纳成几个大问题,然后分别围绕着每个问题,按照工作展开的顺序先后加以陈述。运用纵横交叉式结构,尤其要注意条理清晰、顺序得当。结尾。自我批评及努力方向,自我评价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表示自己将更加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愿望和努力目标。

4、结束语。述职报告末尾还应有个明确的结束语作为标志,通常写“以上报告,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以上是我的述职报告,谢谢各位”。这些习惯用语既显示了对上级领导或下属群众的尊重,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示了自己做好工作的愿望,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5、落款。即述职者职务、姓名和成文日期。

力求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面面俱到。述职报告要围绕你所在的岗位、履行的职责,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着重反映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的具有个人特色、个人优势的领导、决策和实践活动,这是述职报告的写作重点,是述职报告的精华之所在,也是组织和群众对述职者进行评议的主要依据。有一些述职者在写述职报告时,担心遗漏了自己的工作成绩,事无巨细,象流水账一样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似乎成绩不小,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所有的工作都平分秋色,毫无主次之分,甚至岗位职责以外的也大写特写,虽然一般来说做出较多成绩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是能干的,有能力的,但这也不等于说成绩和称职是一回事。因为,一个人离开职责干的事情越多,也不能证明其履行职责越好,反而证明其不务正业。

二是避免议评不分。述职报告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述”,即叙述,就是要谈情况、摆材料、讲事实,给人们的印象应当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同时,也需要有适度的“评,评即评议,就是得出经验,引出教训、鉴定工作、评价自我。这应当合情合理,水到渠成。这里“述”是“评”的坚实基础,“评”是“述”的必要升华。在实际写作中,多为先述后评,

也可先述后评或边述边评。但都应当做到观点统率材料,材料印证观点,两者高度和谐,有机统一。在“述”作为述职报告基本或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所“述”内容也应当有详有略。尤其是在述职任职时间长,头绪多,工作重的情况下,更要观照全局,疏理清晰,突出重点,做到纲目有序、主次相宜。

三是避免贪人之功。述职报告的内容要求真实、客观、准确,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不弄虚作假,避免把下属的工作成绩写入自己的述职报告,“贪人之功,据为己有”。现代社会中,一项工作往往是大家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写自己的工作成绩时,应当写清楚自己在这项工作中所担任的具体工作、所起的作用、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主要担负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具体任务主要由下属完成。所以,在讲述工作成绩时要分清那些是属于下属的工作成绩,那些是属于自己的工作成绩。其中自己独创的,具有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的做法应重点写好,包括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自己如何安排并指导实施的,无“我”之事不提,无“我”之策不说。只有讲清个人所起的作用,才能看出述职者与政绩的关系。总之,对于述职人来说,述职报告写得如何,直接影响组织、领导和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正确评判。

因此,述职者必须了解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掌握述职报告的写作技巧,正确理解述职报告的“四大”特征,弄清述职报告同相似的“三个文种”的区别,注意“三个”避免,定能写出高质量的述职报告。

参考文献;

社区出纳述职报告范文3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首次提出农业绿色发展,以“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为手段,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应谋求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格局。这就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几年农产品安全事故频发,诸如青岛毒韭菜、海南毒豆角、双汇的“瘦肉精”等,使得人们强烈关注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要求农业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现阶段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就变得尤为迫切。

二、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2014年在沪深证交所上市的农业公司进行统计,发现64家农业上市公司中只有14家公司了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占总数的21.8%,有17家上市公司没有披露任何的社会责任信息。由此可见,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我意愿依然很低,这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者来说就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他们要在纷繁复杂的会计信息当中提炼出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

2、信息披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新华网、正德至远社会责任咨询机构共同编著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指出社会责任报告应该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职工权益保护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2014年在沪深证交所上市的64家农业公司进行分析发现(见表1),大部分上市公司只着重于披露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和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内容,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环境保护方面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信息披露的很少,特别是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只有1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披露,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披露,在这些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全面披露的上市公司中所披露的内容存在着很大伸缩的余地、内容不完全一致,有的具体详细,有的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例如,保龄宝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从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以人为本、服务客户、加强质量控制和勇担责任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的;海欣食品上市公司对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职工权益保护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但是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只是简单的描述,并没有深入的分析。

3、信息披露内容缺乏货币性信息的描述

从我们对2014年在沪深证交所上市的64家农业公司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见表2),在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凡是进行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都以货币信息的形式进行了披露,主要是对提供股东投资回报和缴纳税费这两个部分进行披露。在职工权益保护方面,只有12家进行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以货币信息的形式进行了披露,主要是对职工能力提升和职工薪酬福利这两个部分进行披露。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所有进行相关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都没有以货币信息的形式进行披露。在环境保护方面,只有7家进行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以货币信息的形式进行披露,主要是对采用新技术设备和废物利用这两个部分进行披露。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只有5家进行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以货币性信息的形式进行了披露,主要是对社会捐赠这一部分进行披露。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描述是以文字和图标的非货币性信息来进行介绍的,几乎没有用相应的会计方法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导致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者无法分辨披露出来的信息真实与否,最终会降低社会责任报告的实用性。

4、信息披露内容缺乏负面信息的披露

从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份完整全面的社会责任报告还应包括企业面临的负面信息。在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应涉及到企业因决策失误、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等方面的负面信息,以及在纳税、违背政府法律法规和受到政府处罚等方面的负面信息。在职工权益保护方面,应涉及到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薪资拖欠和超时劳动等方面的负面信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应涉及到产品和服务质量、产品价格和消费者投诉等方面的负面信息。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涉及到污染物排放、环境管理缺陷和环境破坏等方面的负面信息。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应涉及到与社区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损害社区利益、社区纠纷等方面的负面信息。

然而我们对2014年在沪深证交所上市的64家农业公司报告分析发现,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有列出以上相关的负面信息,如果没有负面信息的披露将不利于政府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和维护相关群体的利益。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农业上市公司没有提供真实的环境污染数据,那么政府相关部门就无法根据整体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法律和政策,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环境保护,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农业上市公司只有定期披露出在产品服务质量方面对消费者的责任情况,政府有关部门才能据此来决定是否要相关企业进行停业整顿或是强行关闭等。

三、完善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措施

1、通过政府引导和监管,强化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加大对社会责任的宣传,使企业各相关利益者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尤其要让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真正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把社会责任意识渗透到整个企业中去,这样企业就会养成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意识的习惯。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去激励和表彰那些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对那些无视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公开报道批评并处以相应的责罚,使企业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

2、规整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通过学习国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自身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得出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至少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如何为股东创造利润是上市公司非常重要的财务目标之一,这样公司才能持续的经营下去,才能在这基础上去做好其他的社会责任。这方面的信息应该包括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相关的现金分红政策,纳税等情况。

(2)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体现上市公司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公司拥有了人才就有了占领市场的话语权,公司通过披露相关的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让外界了解到公司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才。这方面的信息应包括完善的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员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提升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程度,举办相应的活动来提升职工的能力。此外,企业还应披露有关职工福利方面包括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独生子女保健费、离退休人员劳动保险等信息。

(3)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消费者是公司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让消费者感受到公司生产出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尤为重要,这方面信息应包括严格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念,完善产品管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产品检验标准,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4)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全国上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如果公司在这上面做的不错的话,就能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顾客,这方面的信息应包括投入治理污染的费用,购入环保设备,推行相应环境管理体系,综合利用废物的数量等情况。

(5)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信息。企业的经营活动本身就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离不开企业所在的地区,为所在地区做出一定的贡献是理所应当的,这方面信息包括为社会提供多少的就业岗位,参加当地的教育、文化、社区建设、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

3、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应以货币性信息为主、非货币性信息为辅

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计量方法,将非货币性信息与货币性信息相结合,以货币性信息为主、非货币性信息为辅。在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内部制度建设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可以用非货币信息进行披露,现金分红和纳税等方面的信息则用货币性信息来表示。在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用工管理制度、员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和员工参与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用非货币信息进行披露,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提升员工能力的活动和离退休员工的劳动保险等方面的信息用货币性信息来表示。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念和产品管理体系等方面信息可以用非货币性信息表示,建立多少的售后服务和处理多少的消费者投诉等方面信息可以用货币性信息披露。在环境保护方面,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和制定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信息可以用非货币信息来进行披露,治理污染的费用和购入环保设备等方面信息可以用货币性信息来表示。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参与社区建设和进行教育文化活动可以用非货币信息表示,在提供就业岗位和扶贫济困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用货币性信息来进行披露。

4、对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实施第三方审计制度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外之前,是必须要有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我们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这种做法,将第三方审计制度引入到社会责任报告中来,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会计师事务所专门成立社会责任审计部门,进行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强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必须要有相关的审计意见才能。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职工权益保护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建立这五个方面内容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从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职工权益保护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 张胜荣、吴声怡: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负面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社区出纳述职报告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学科基础,认为其主要在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与成熟、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已引起重视和财务评价方法与技术的进步等前提条件的具备。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暴露出工业化的一些弊端,突出的是环境污染事故和职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企业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而且受到企业职工的抵制。这种情况导致社会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关注,企业管理当局在决策时对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视。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责任得到许多西方国家政府、民间组织、政治力量和公众舆论的支持,并且在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得到充分反映,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

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科林诺维斯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这一概念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侧面,承认会计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应用,同时也意味着会计学只有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才能得以扩展;但并没有涉及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职能。1970年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更为全面地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ordering)、衡量(measuring)和分析(analysis)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该定义明确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并说明了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国民收入会计的总括和扩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在1973年提出的财务报表目标中也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是要报告能确定、描述并计量能影响社会的企业活动。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于说明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是重要的。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asb)在1976年论述了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产生于企业对社会的受托责任。提出了新的年度报表,如增值表(statement of value added)和雇员(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等,并特别强调要研究“社会会计”,尽可能揭示企业经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1984年ahmed belkaon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该观点揭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内容和任务及其所使用的方法。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包括对环境、职工和社区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随着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问题。1990年常勋教授首次将“社会责任会计”引入我国,并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宋献中教授(1996)认为:传统会计只为微观服务,只注重投资人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因而可以说是“狭隘”的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则将人们从“狭隘”的利益中解放出来——放眼社会。企业与社会存在各种联系,企业应对其为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承担责任。所以,社会责任会计是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还有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计量方法和报告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方向上看,基本涵盖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报表模式、比较研究等内容。肖振东(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可以计量和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应包括:一是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任何企业组织首先要获得财务上的盈余,才可持续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收益目标是企业效率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既是财务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因而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力投资不仅对提高职工素质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招募录用员工、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举措都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三是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由于企业享受着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也应该对本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依法纳税,提供就业机会,对本社区公益事业提供财力、人力支持等。这些行为对于提高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当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四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对环境的保护,如财务上所反映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都应成为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五是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除前述内容外,还需要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期限、安全性等,顾客的满意度、广告的真实程度也应在报表中加以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非常少,社会各方面迫切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揭示。通常认为,揭示要符合三项标准,即适当(adeguate)、公正(fair)和充分(full)。目前,社会责任的会计披露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各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上存在差别,较多采用的是独立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这种社会责任报告有两种基本类型:

(1)会计基础型。该类型主要运用会计所特有的术语、语序和方法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编制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报告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使用费用法(use-expenses method)。这种方法以一定的货币量度为单位来计量和报告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所发生的支出。企业所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揭示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而且还要分别揭示每项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二是计划管理法(planned management method)。采用该方法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及相应费用,而且要对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是否符合所制定的目标和预算作出评价,并进行差异分析,为制定纠正措施提供依据,保证企业运行在既定的计划目标上。三是损益法(gains and losses method),采用这种方法对计量的要求较高,社会责任报告需要反映企业各项社会责任活动的收益,详细计算和报告该活动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反映和比较社会投资的成本和效益,但确定有关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是相当困难的,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社会经济业务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因而缺乏客观的计量标准,需要从宏观经济角度确定各项经济业务的计价标准,即成本率和收益率。

(2)非会计基础型。即直接将企业所进行的各项社会责任活动,按其性质进行分类编目列示,报告中只用文字说明,不反映这些社会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和获得收益的情况。这类报告直观明了,易为各方接受和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4年所进行的一次调查,根据大多数被调查的会员意见,社会责任情况报告十分重要的,每个企业应均定期编制,且在这种报表中需要作文字叙述,而不能全部以货币金额来反映。黎精明(2004)通过选择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案例对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披露的内容不全面,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意识。认为我国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按环保机关交纳的排污费,直接列入企业管理费之中;企业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因此而造成的停业损失或因此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赔偿等,列入营业外支出;为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新设备的投资或固定资产的购建,都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支出处理;将“在建社会工程”列入“在建工程”项目;将企业“社会责任无形资产”列入“无形资产”项目;对于矿产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所交纳的矿产资源占用和补偿费,通过计提基金等方式计人各期间费用;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列入营业外支出;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而得到的税收减免,体现在少交纳的税款之中;因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得到的各种奖励和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中。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见书中要说明是否由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等原因产生侵权之债。财政部颁布的《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准确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外简称社会审计,与我国“社会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大不相同。由于各国所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米切尔·谢勒和大卫·肯特将其定义为,强化组织社会受托责任的工具,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日本学者片野一郎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为:社会审计是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崭新的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英国学者山多技认为:社会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这种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企业除对业主——股东以外还应接受社会责任。陈金池教授认为:社会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内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是否履行了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是否履行了纳税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投资者、债权人的有关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消费者的保障责任;是否履行了对职员的健康福利及培训的责任;是否履行了对周围社区以及环境、生态的社会责任;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一方面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具备各种社会责任观念,或者虽然知道但却忽视社会责任,导致各种违背社会责任、触犯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形象,妨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势在必行。李金华(2004)认为:对于公司而言,受托经营和受托责任,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前提。公司治理目标绝不仅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不是追求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如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环境等。背离责任的公司治理,是没有灵魂和目标的治理;而没有治理来保障的责任,责任仅是一纸空文。现实反复提示我们,承担责任应当成为公司治理的起点。能否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文明社会对公司治理提出的新挑战。

三、财务评价方法及技术进步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影响

社区出纳述职报告范文5

   社区2021年度党建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一年来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抓好班子建设,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树立起“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制定了《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通过“中心组学习”来推进班子建设,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开展“先进党支部”等评先表彰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创先争优意识;三是实施“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度,充分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四是积极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文化素养。2012年共举办培训班11期,培训1170人(次),成功打造了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的税务干部队伍。

   二、强化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

   为促进我局党员干部队伍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忠实履行税收工作神圣使命,制定了《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试行)》,强化了局党组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格局。结合部门实际,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设队伍”的职能任务,制定出台了30多个《“创先争优”长效制度》,在党支部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如何在政治、学习、履职、联系群众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形成求真务实、一抓到底的工作导向,推动了我局创先争优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深化联线共建,探索党建新方法

   为保障党建活动的开展,市局从有限的经费中投入40万元资金作为党建经费,为扎实开展党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

   我局在党建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深化联线共建,积极开展与上级局、其他单位党组织的结对活动,增进学习与交流,拓宽思维与视野;二是开展人才强税、基层兴税、解放思想等大讨论,畅开言路,共谋发展;三是举办党务知识讲座、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政治素养与履职能力;四是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抓好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五是扎实开展“联乡驻村”工作。抽派1名副主任科员干部常驻马场坪办事处金山南路居委会,走访群众52人次,召开调研座谈会4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4条,解决困难问题4个,办好事3件,协调解决资金3550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人、帮助解决居委会办公打印机1台、资助水泥3吨帮助老街桥百姓修建通行过道。

   四、抓好党风廉政,确保队伍纯洁

   一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税收中心工作的高度统一,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二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履行职责的互融共进,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基础;三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工作实绩的关联性,规范“两权”运行。

   组织制定了《廉政文化建设方案》,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抓共管,使反腐倡廉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好地满足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政文化需要,使廉政文化建设成为国税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五、强化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

   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两个核心工作。在抓好税收工作时,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摸清税源。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准确把握税源实际情况;二是制定组织收入方案。年初就对组织收入进行了周密筹划和统筹安排;三是对重点税源、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实施专项检查和纳税评估;四是分析比对,按月对税收征管、收入进度、税源现状及下步走向进行分析、预测,时刻关注税收收入情况和税收动态。五是深入企业,实施实地调研。2012年班子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共撰写了5篇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

   在优化纳税服务方面,同时打造“内、外”服务环境,实现“内、外”双提升。

   对“内”,通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党风廉政教育、纳税服务礼仪等活动,培养税务干部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为纳税人服务,把我局建设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服务团队。

   对“外”,继续拓展服务途径范围,强化对纳税人培训力度。2012年先后组织了网上办税业务操作等培训共6期1250人次;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企业发票用量、企业抄报税等问题共157件次;通过QQ平台共解答纳税人提出的问题二百多条,税收法律法规20多期。

   一年来,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业务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待增强等方面,我将在下步工作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把党建工作抓的更好、更实。

社区2021年度党建述职报告    xxxx年,在区委正确领导下,我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现述职如下:

   一、履职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是严格履行管党责任,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我坚持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党工委班子会议,研究部署“五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强化作风效能建设、加强街道机关和辖区社区居村及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等党建重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严肃整治“四风”,带头转变作风,强化整改落实,取得了群众满意的活动效果;进一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组织党员集中学习12多次,讨论交流x次,书记讲党课xx场次;组建工作专班进驻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指导抓整改;组建成立了云池街道商会党组;提前谋划福善场村“两委”换届,周密部署,确保换届选举圆满成功;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每年约谈辖区社区居村党组织书记不少于x次,努力打造辖区居村“金牌书记”。

   二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在云池、下马槽两个社区推广百步亭社区党建工作法,扎实推进党建试点工作,从各个居村的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各居村特色的实践主题,大力开展“五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办理民生实事难事xx件;强化机关支部作用发挥,机关xx名干部定期到驻点居村指导、协助工作,xx名在职党员全部进入社区,积极开展“三认一评”活动;深化“结亲拜年”、“把支部会开展群众家”、“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三进三服务”、扶贫帮困、代办服务和“新三万”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党建工作投入得到有力保障。积极应对“后拆迁”时代的新形势,认真研究居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整合存量资金发挥效益,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确保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今年辖区居村自创集体收益达到xx余万元,党建工作投入达到xx余万元,xx、xx党群服务中心,xx党代表活动室,xxx党建文化活动广场相继得到完善提升。加大基层党组织干部工资待遇保障力度,近几年确保了居村干部年人平增资xxxx元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精力投入不够充足。我作为“第一责任人”,思想上重视党建工作,但在工作精力的投入上与党建工作的新常态要求相比显得不够充足,大部分工作精力还是放在了服务项目、服务企业等经济发展工作上,抓党建工作存在谋划多、指导少,部署多、督查少的现象。社区居村党组织书记中也存有“主业”意识不强的现象,少数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忙于企业发展和业务工作,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

   二是党建发展不够均衡。在统筹抓机关党建、社区居村党建、非公企业党建发展上不平衡,相对而言,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较为滞后。社区居村之间、非公企业之间党建发展也良莠不齐,有基础较为薄弱、受各种原因限制工作难度较大的客观原因,也存在党组织负责人思想上不够重视、抓党建工作能力水平不足的主观原因。

   三是队伍建设不够优化。少数社区居村党组织班子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思路不清晰,工作方法欠新颖,遇到困难畏手畏脚,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有些社区居村干部不愿不敢与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工作能力不强、效能不高,“双带”作用不明显,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大;社区居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年轻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对党建不熟练,工作上欠方法欠水平,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龙头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够好。

   四是政治生活不够严格。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全处广大党员干部都认识到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总体上能够做到较为严格地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各项规定办事,但在极少数基层党员干部身上还存有不论场合信口开河,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面对不良风气不敢批评抵制,参加党内生活不积极,组织生活会上走过场等不良现象,好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风气尚未根本杜绝。

   五是工作方法不够新颖。部分基层党组织依然用老套路谋划新时期党建工作,凭老经验应对新形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缺乏创新的能力和勇气,没有形成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党建工作品牌,本人对基层指导不够到位。

   六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受善xx水源地保护政策和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的影响,我处出现了少数“空壳村”,部分居村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些居村要么靠吃老本,要么依靠财政支持维持运转,大多数居村因留地安置政策未有效落实发展不力;非公企业党组织缺乏党建专职专业人员,两个园区党委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个别企业,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社区2021年度党建述职报告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XX社区全年党建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为突出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社区党委严格要求各支部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党小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等时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党的__精神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加强“学习强国”学习使用率,巩固覆盖率,提高参学率,使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情况。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213名,其中在职党员9名、居民党员32名、离退休党员143名、高校毕业生党员12名、退役军人党员9名、下岗失业党员8名。严格落实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狠抓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工作,按照规定各支部分别召开支部委员会9次、党员大会3次、书记讲党课3次、主题党日活动10次、党员教育35次。按时督促党员交纳党费。在疫情期间,倡议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有212名党员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75987元,其中包金彩个人捐款5万元。截止目前190名党员缴纳12716.6元党费,补交2019年度12名党员,交纳1430元党费。

   (三)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一是充分发挥“联合党委”工作机制,推进区域党建互联互动的“融合党建”模式,深化单位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积分”制度。规范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档案。联合党委成员单位结合单位本身实际牵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开展5次主题党日活动;二是充分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积极动员盟市两级单位共同参与疫情防控,成立了14个临时党支部、14家包联单位、300余名党员,并纳入盟市机关党员干部、社区“两委”人员、社区网格员、物业人员、居民群众5种力量,切实构筑起小区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牢基层防线。三是充分发挥“包联共建”工作机制,社区积极主动联系包联单位,确保小区、零散楼栋的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图版充足。目前已开展“文明锡林”全民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清理乱堆乱放、建筑垃圾等40余车100余吨。新增图版13块。翻新垃圾箱25个,新增分类垃圾箱10处。社区增设无障碍卫生间、清洁区,一米等候线,增加公益广告5块,制作十五分钟生活圈。四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资金”工作机制,社区党委严格审核经费,保障每一分钱用到实处。全年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对辖区困难党员群众进行慰问18户、34000元,用于居民生产生活103200元,共计137200元,真正的让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资金服务于居民群众。五是充分发挥“楼门文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社区城市治理、服务居民群众为目标,以提升居民小区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为主线,以居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社区以“一楼门一主题一特色”的为标准,在振兴小区8号楼、10号楼开展楼门文化建设,以诚信、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关爱未成年人、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等主题内容,实现把社区服务延伸到楼门,居民自治深入到楼门。

   (四)述职评议点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就上年度党建述职查摆的问题整改如下:在职党员任支部党小组组长,及时掌握小组内党员流动情况,针对外地居住或外出打工,不能及时来参加活动党员,通过电话或添加微信告知活动内容及网上学习材料推送,利用微信红包对外地居住及腿脚不便党员进行收缴党费,发挥支部党小组作用;对网格上报居民诉求平台的事件,及时进行关注,跟踪其主体单位直至解决为止。如零散楼栋跑水事件,社区及时入户征求居民意见,积极协调自来水部门,及时解决了停水问题;对公文写作能力弱的支部书记和党建专职人员,社区通过邀请老师、自我培训和参观先进社区进行充电,切实加强业务人员的写作能力。并在政务网、电视台和公众号多次投稿。信息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

   (五)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认真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全力推进党建工作水平。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建的统揽、引领作用,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管党员、抓作风、促工作的第一位去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推进力度不够,职责落实不够好,一些工作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原因分析:人员变动大,没有及时对接,导致新接手的工作人员对业务不熟悉,边学习边摸索。二是远程教育学用结合还做得不够好,对党建工作亮点宣传推广不够。原因分析:离退休党员较多,通常使用老年机或者不会操作。三是办公设备老旧影响正常工作。原因分析:社区现有办公设备严重老化且数量不足,影响工作效率。电脑及打印复印机年代久远,新配的数量少。四是社区窗口服务平时在大厅办公较多,入户率低,对辖区及党员、群众基本情况掌握不全。原因分析:工作人员自身事务繁杂,无法准确办理其他窗口服务,导致窗口服务不能缺少人。

社区出纳述职报告范文6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在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有关“资源”、“环境”、“生态”的表述同以往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等相关文献的表述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以往的相关文献有时不提“生态”,只将 “资源”与“环境”连在一起称为“资源环境”或“环境资源”,有时不提“资源”,只将“生态”与“环境”连在一起称为“生态环境”,而从未把“资源”、“环境”、“生态”三者同时分开并列表述;十报告则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同一个部分中多处明确把“资源”、“环境”、“生态”三者同时分开并列表述。譬如:

在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时,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中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就是明确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

在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时,十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项重点任务。其中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也是明确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

在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时,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其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也是明确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方针时,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其中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虽然没有出现“资源”、“环境”、“生态”字样,也是分别对应于“资源”、“环境”、“生态”的,因而实际上也是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

此外,在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时,十报告明确要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其中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实际上也是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

如此等等。

在笔者看来,十报告这样明确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是迄今为止在我们党和国家的相关文献中对于资源、环境、生态关系的最全面、最完整的正确表达,其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字表达上不同于以往一些相关文献的变化,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我们党对于人与自然功能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同样,人们对于十报告这样明确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要站在正确认识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重点任务的高度,以及正确认识报告体现的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

必须指出的是,笔者特别强调上述十报告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正确性,并不仅仅因为这种表述出自十报告,更是因为这种表述符合生态学原理。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资源、环境、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自然要素,分别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功能关系。

其中,所谓“资源”,泛指“自然资源”,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来说,它具体指的是在该国领土和可控大陆架范围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资源的总称。通常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主要是森林)资源、水资源(仅指淡水)和海洋资源五大类。

所谓“环境”,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特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前者称为“原生环境”,后者称为“次生环境”。环境有两个明显区别的部分:物理环境(包括温度、可利用水、风速、土壤酸度等)和生物环境,后者构成其他有机体对于有机体施加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从人类与自然的功能关系看,环境是客体,人类是主体,人类与环境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所谓“生态”,泛指“自然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生物群落处于核心地位,它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物质和能量流动强度以及外貌景观等。非生物环境既是生命活动的空间条件,也是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系统。

这就告诉我们,资源、环境、生态是分别体现自然对于人类不同功能的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从哲学上讲,资源、环境、生态之间这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正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反映。

这里所说的“对立”,指的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主要指它们强调和体现的自然对于人类的功能不同。其中,资源强调的是实体功能,体现为自然对于人类实体的直接有用性;环境强调的是客体的“受纳功能”和“服务功能”,体现为接受并容纳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无用副产品和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繁衍提供栖息地等直接与间接有用性;生态强调的是主体(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状态及主体与客体(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协同进化功能,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协同进化”。

这里所说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它们都统一于自然这个整体,都是自然对于人类功能关系的体现。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从人类福利的角度来定义的,都是能为人类提高福利水平发挥作用的自然要素,因而都属于人与自然的功能关系的范畴。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功能关系,就没有资源、环境、生态可言。

二是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因为,资源、环境、生态的区分从本质上说是功能的区分,而不是对特定的自然物质实体的区分,不是把自然存在的要素硬性地区分为资源、环境、生态。换句话说,资源、环境、生态作为自然对于人类功能的体现是自然界所兼有的,也是同一自然介质所兼有的。以森林为例,我们不能认为这片森林具有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等资源功能,那片森林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容纳废弃物、减低噪声和提供生存游憩空间等环境功能,还有一片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而应认为同一片森林同时兼有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一旦人们为了获取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而大规模砍伐森林,则不但其资源功能遭受破坏,其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也必将遭受相应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破坏资源就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十报告做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的论断,其道理就在这里。

三是指它们之间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这里说的转化,主要指资源、环境、生态在人与自然的功能关系中的地位的转变。就是说,它们在人与自然功能关系中的地位会随着人类社会不同的时空条件而发生变化。还以森林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大规模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凸显,森林的资源功能被摆在第一位,木材生产成为当时林业建设压倒一切的任务。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人们又意识到“生态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对森林的第一需求”,国家也相应做出了“林业建设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战略调整,森林的生态功能也取代资源功能而成为了首要功能。

在笔者看来,十报告把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并做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判断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任务的部署,正是上述资源、环境、生态相互关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和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前人们对于“资源”、“环境”、“生态”的科学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往往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其主要表现是将“生态”与“环境”混为一谈,即将“生态”混同于“环境”。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自然生态系统”属于“环境”的范畴,是“环境”的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属于“环境保护”的范畴,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如此等等。

人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种将“生态”与“环境”混为一谈的情况在学术理论界和实际生活中都时有发生。

有资料显示,在学术理论界,这一情况起初是由某知名学者在五届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的发言引起的。当时,针对草案中“保护生态平衡”的提法,该学者认为,“保护生态平衡”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从此,“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将“生态”与“环境”联结在一起的新名词。

本来,在该学者提出“生态环境”这个新名词后,如果将其视为联合词组,即将其理解为“生态、环境”或“生态与环境”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但随后的情况却是:在我国一些官方文件和新闻出版物中广为流传的“生态环境”一词,往往被误用或误认为偏正词组的“生态环境”,亦即“生态的环境”,这就把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弄混淆了。譬如:

2003年,在我国的一个对外文件白皮书中就曾出现过作为偏正词组的“生态环境”一词,在译成德文时,就曾经遭到德国人的质疑。

后来,有些学者又在学术论文中主张将“生态环境”一词的含义“归总为‘环境’”,在这些学者看来,“生态环境”的准确表达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是“广义环境的一部分”,因而按照这一逻辑,也就可以将“生态环境”归总为“环境”。

此外,在研究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全球性资源、环境、生态危机时,更有许多学者把“生态危机”包含于或归结于“环境危机”,因而在文字表述上只将其称为“环境危机”,而忽略自然生态系统出现的“生态危机”。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这种把“生态”与“环境”混为一谈的模糊认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也常常把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事项混同于有关环境保护的事项。譬如:

在设立全面涵盖资源、环境、生态相关职能的“委员会”一类的机构时,只标明“资源和环境”字样而省略“生态”字样,致使人们误认为其中的“环境”已经把“生态”包含在内。

在区分政府内设机构的职能时,常常将诸如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天然林的恢复与保护等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管理职能混同于污染防治等属于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致使一些干部群众对于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缺乏准确的把握,给相关部门的依法行政和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带来很大的不便。

在召开全面涵盖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关工作的会议时,只标明“人口、资源与环境”字样而省略“生态”字样,实际上也是误将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混同于环境保护工作,致使承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职能的部门无权参加这类会议或者无权在会上发言;

在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过程中,只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的因素纳入其中,而将生态因素混同于环境因素,或者将生态因素归入环境因素,致使生态效益、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在该核算体系中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令人高兴的是,十报告在谈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时,已经明确要求“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其中的“生态效益”、“生态价值”和“生态补偿”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生态”因素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对照本文前述将资源、环境、生态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十报告和报告所依据的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不难看出,所有这些只讲资源、环境而不讲生态,或者将生态与环境混为一谈的模糊认识和不当做法,都是同上述十报告的精神不相符合的,也是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事实上,十报告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全面、正确、完整表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现实中这些模糊认识和不当做法的有力澄清与矫正。因此,笔者有理由期盼并相信随着全国范围内学习贯彻十热潮的深入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这些模糊认识和不当做法将有望逐步得到澄清和改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毕竟人类的思维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由于某些习惯思维的惯性作用,人们也很难设想这些模糊认识和不当做法会随着十的召开而很快改变,弄不好还可能在一定时期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因此,笔者认为,尽管十报告已经做出了不同于这些模糊认识和不当做法的明确表述,人们对此问题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仍应引起适当的注意。

我们如此强调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是因为真正弄清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贯彻落实十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涵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主要体现是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以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社会。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功能关系上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联系和区别,就能更加自觉地把资源、环境、生态并列为人类生存繁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自然要素”,同时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更加自觉地搞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更加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上所述,根据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生态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功能关系。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人们对于资源、环境、生态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懂得资源、环境、生态的状态如何事关人类社会的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而懂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的功能关系和谐的标志,“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则是人与自然的功能关系恶化的体现;就会懂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上述“严峻形势”已经不是仅仅涉及资源、环境、生态中某个单方面、局部性的一般问题,而是全面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的全方位、整体性的严重问题。这对于全面增强人们对于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忧患意识,大力增强人们积极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人们自觉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全面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过去,由于人们对资源、环境、生态的联系和区别存在种种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正确认识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就为全面落实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和努力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譬如,懂得了资源、环境、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分开并列表述的三个关键词,就会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这三项任务都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予以推进,并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宣传教育为这三项任务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再不会只重视其中的一项或两项任务而忽视其他任务;懂得了资源、环境、生态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懂得了生态和环境的联系与区别,就会在思想上切实加深对十报告关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一指示的认识并将这一指示落到实处,而不会再将生态系统保护混同于或归结于环境保护;懂得了资源、环境、生态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就会切实提高对十报告关于“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科学论断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加自觉地把十报告关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进而从资源节约入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为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姜春云主编: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4.〔英〕A.麦肯齐等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美〕K.A.沃科特 J.C.戈尔登等著: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丁圣彦主编: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曹克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核算框架与实现途径研究,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黄秉维: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邵青还:“生态环境”在德国有争议,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4月9日

11.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工程院院士建议(中国工程院政策研究室编)2005年第7期(总第93期)

12.严耕、杨志华著: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