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1

【关键词】诚信;缺失;大学生;考试作弊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2]的明训,可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则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我们更应该恪守准则,讲究诚信,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因此,为了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诚信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院成立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期实践小分队,特地就诚信问题对本院不同年级、系别的大学生作了一次社会调查,旨在探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诚信度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将调查问卷共设计题目20项(调查问卷见附件一),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在校大学生对于诚信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其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诚信问题的看法。在此次调查活动中,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宿迁学院在校学生,我们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其中文科学生发放35,回收35份,回收率为100%。工科学生发放165,回收163份,回收率为98.78%,调查主要涉及机电工程系,教师教育系,和图书馆,覆盖一、二、三年级,数据翔实可靠。

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主要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诚信问题入手,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循序渐进的选择比较中也得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诚信的看法,以及文科和工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大学生诚信度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考试作弊;2、抄袭作业、论文;3、欺骗感情;4、虚报贫困情况,拿取国家助学金或贷款;5、网络欺骗;6、欺骗同学钱财等。根据调查显示,上述六种问题中出现最多的是考试作弊(文科:94.29%的同学认同,工科:77.91%同学认同);抄袭作业、论文(文科:85.7%的同学认同,工科:71.78%的同学认同);欺骗感情(文科:62.86%的同学认同,工科:39.88%的同学认同);虚报贫困情况,拿取国家助学金或贷款(文科:54.29%的同学认同,工科:34.36%的同学认同);网络欺骗(文科:22.9%的同学认同,工科:24.54%的同学认同);欺骗同学钱财等(文科:14.29%的同学认同,工科:17.18%的同学认同)。

同时,大学生对诚信的态度及关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回答关于诚信问题在大学生活中表现是否突出,是否值得重视的问题时,在被调查者中,有52.5%的同学(文科生占51.43%,工科生占53.37%)认为诚信问题在大学生中表现挺突出的,而且非常值得重视;有40.5%的同学(文科生占48.57%,工科生占39.26%)认为一般,但也应该引起重视;另外,还有17%的同学(文科生占5.41%,工科生占7.36%)认为问题挺突出的,但也无所谓,不必要那么重视。

对于社会,学校和家长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影响作用我们也做了简单的调查。在我们调查的影响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因素中,其中17.14%文科生,19.02%工科生认为传统文化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家庭因素的影响(其中68.57%文科生,39.87%工科生);学校教育的影响(45.7%文科生,42.33%工科生);身边朋友影响(57.14%文科生,33.13%工科生);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的影响(31.4%文科生,19.02%工科生);社会风气的影响(57.14%文科生,49.08%工科生);法律道德的影响(2.86%文科生,9.02%工科生)。在这之中,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影响,而法律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虽然最小,但值得我们重视对这方面的教育。

就社会风气来看,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但同时外来的不良习俗和文化氛围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糟粕依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达到到令人堪忧的境地。在如何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时,认为很不应当,是欺骗行为,在不诚信体现中25.71%文科生,33.74%工科生;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的中有74.29%文科生,49.01%工科生;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的有2.86%文科生,14.72%工科生;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的只有理科生,占4.29%。

调查得出,诚信观念在大学生中依然存在,只是迫于社会环境压力,还会有学生做出不诚信的事。在认为诚信度与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关的问体上,认为很有关系的有文科生34.29%,工科生40.12%;认为一般的有文科生42.86%,工科生32.71%;而认为无关的有文科生22.9%,工科生27.16%。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在以上的数据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影响最大。社会环境中缺失诚信的一些不良的风气在耳濡目染中改变了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忽视了诚心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同时,大学生就业时,企业环境只重视文凭的现象,使得大学生更愿意放弃诚信,“美化”,“虚化”求职简历以求得更多的更好的职位。

(二)学校的考试机制和育人机制存在不合理性,使得大学生宁愿舍弃诚信以追逐到或达到学校既定的一些目标。首先,学校没有足够的去重视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严重问题,从这方面学生更容易忽视诚信问题。其次,学校只看考试分数和成绩合格率对实践能力的不够重视,这样从一定角度驱使学生淡漠诚信问题。最后,学校没有专门开设有关诚信教育的课程,大学里,关于诚信教育的课程只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3]中第四节有所涉及。作为基础课程,大学生逃课、睡觉,做自己的事,并不关心,而老师也不把这个作为重点来讲。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严重性。上直接导致考试作弊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最早和最长时间的教育,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在调查过成中,我们还特别问到被调查者在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对其进行过诚信教育,发现在文、理科学生中分别有2.86%和3.086%的学生在小时候家长并没有注重过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家庭对诚信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淡漠。

(四)大学生本身对诚信问题的忽视以及身边朋友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再加上如今媒体的影响,使得我们对诚信的价值观与传统美德发生些许变化。我们从调查数据中发现任然有17%的同学对大学生诚信问题表示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如今大学生出现考试作弊的严重问题和现如今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观点的变化有紧密关系——在上大学之前我们一直在接受着这样的思想:大学学习很轻松,很自由,可以随心所欲,不受老师和家长的拘束。这直接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丧失学习目标,对于大学生活也感到茫然,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平时不学无术,考试的时候舞弊抄袭。

四、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社会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社会的诚信度,从而为我们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建立诚信奖惩机制,鼓励民众讲诚信,提高道德素质。企事业单位要做到求真务实,在重视大学生学历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借助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发扬惩恶扬善传统精神,大力宣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不炒作,不虚构。与此同时,国家也要建立法律机制,为优良的道德风尚护航。对于不诚信行为不惜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

(二)学校和老师要把诚信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学校重视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才能时刻铭记诚信的重要性。

加大开设诚信教育的课程,用学校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接触到诚信教育,从而养成诚信的好习惯。学校要建立健全诚信机制,有必要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促使学生重视诚信问题,比你更努力做到诚信。两外,学校应多开展关于诚信的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诚信。

(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注意在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同时,自己也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极力营造一个诚信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小了解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诚信做人,诚信做事。

最后,我们大学生自己要正视诚信的重要性并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信,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界环境而改变,不因社会利益的诱惑而违反诚信。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我们相信,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这个国家人民的诚实守信密不可分,只有全民诚信,真诚待人,社会才能展现出欣欣向荣的一面,才能实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折射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扬诚实守信的美德,积极向上,树立远大目标,让我们的社会,因我们的改变而展现出和谐、友好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诚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 教育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全国全日制高职院校毕业生329万,招生325万,在校生总数为960万。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为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这一群体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潜在高素质人才,他们的诚信状态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诚信教育问题已成为高职思政课教育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基础理论问题

诚信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即“诚信教育”后面的理论支撑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2)诚信教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精髓的体现。

(3)诚信教育有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理念为支撑。

(4)诚信,基本内容是诚实和守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思政课的时数不能充分的满足思政理论教学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技术”本位的影响下,不断压缩思政课的教育时数。

(2)思政课提到诚信的地方多而分散,不利于系统的诚信教育教学。目前思政课内容多而散,抽象概括,说教的多,往往一带而过,不能入心;网络化、信息化的90后学生比较排斥这种教材体系直接作为教学体系,教材内容直接作为教学内容,照本宣科,面面俱到。

(3)思政课诚信教育主要采用“灌输”的授课方式,效果不明显。不少教师还存在“一嘴到底”“自说自话”的教学现状。学生处于听的被动状态,难以抵挡手机、掌上电脑等的诱惑。诚信教育的入脑效果更打了折扣。

(4)思政课诚信教育针对性不够。大学生很困惑的比如“诚信吃亏还是福气?”、“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保守秘密与诚信是否矛盾?”、 “当牵涉个人利益时,诚信否?”。教师也纠结于“诚信是手段还是目的?”、“高职学生对诚信教育需要的特殊性是什么?”等等问题往往得不到解惑。

(5)诚信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感、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新解

(1)立足高职教育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明确大学生思政课诚信教育原则。

思政课诚信教育一定要面向学生职业、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学生未来。对于诚信教育要遵循“理论够用,立足行业,直击人心,厚诚笃行”原则。

(2)立足高职教育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明确大学生思政课诚信教育目标:帮助大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剖析行业对诚信的要求,大学生具体不诚信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认清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诚信行为的选择;鼓励学生明辨是非,排疑解惑;通过责任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做;诚信教育的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内核。

(3)优化诚信教育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现实的维度、教育的效度。

拓展诚信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在内容选择上要尊重以下原则: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性;与现实生活紧密性;体现教学目标明确性;学生已有知识紧扣性。

(4)基于实效,依托思政课改,创新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基本思路。首先整合思政课相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形成专题化教学内容体系;其次专题化后进行问题目标分析,并分解形成问题式项目,实施专题化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改革;

第三通过项目化教学贯穿学生实践、主动学习、互动分享、小组团队等教学理念元素,构建“小组合作实践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将案例讨论、文艺融合、榜样学习、问题辩论、激情演讲等教学方法融合综合实施,凸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具体教学环节。一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设置诚信教育专题项目化问题,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课前开展专题问题课外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并通过编剧目录指导,掌握活动整体方向和作用的符合教学要求,通过编剧人物话语指导,点睛诚信教育要求。二分享,组织学生课堂内的小组实践教学成果共享。三笃行,积极联系系部、学工部、社团等开展课外第二课堂诚信教育活动,实现知行的统一。

评价方式。首先教师小组活动规则的制定。每个小组都需要对展示小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分并评出最佳展示者,同时做出自己小组的观摩后的收获小结。小组评分的中间值就是这个小组的展示得分;其他小组做出来的多份收获小结通过小组交流最后汇聚到展示小组,这样达到生生互动教育。然后给获得最佳展示者和小组自评的小组最大贡献者进行加分。

教师作用。教师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位置。教师课堂上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讲解、补充、导向、总结的作用。教师在专题课后主要起到诚信行为的外化指导。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当代 大学生 诚信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的原因

1.1 当代大学生学风方面的诚信观念还比较欠缺

(1)当代大学生不重视学校的纪律。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同学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十分严重,或者就是编造谎言来欺骗导员来请假,更有甚者干脆上课就不去。(2)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比较严重。目前,即使每个大学为加强考风考纪都采取了很多相当严厉的惩罚制度,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存在侥幸的心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各种方式的作弊行为。(3)当代大学生抄袭作业、毕业论文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论文是用来评价和描述当代大学生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的文章,它是评价大学毕业生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主要工具。但是大约有80℅的当代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抄袭的。所以这些现象都是当代大学生不诚信的主要表现。

1.2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

(1)当代大学生为了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在大学期间,奖学金和助学金都是为了帮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立的资助,而根据国家的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过程是相当严格的,他不仅要考察到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而且还要看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为了这些钱和荣誉,相当多的大学生则不靠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评选,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请客送礼拉关系、更有甚者同学之间竟相互勾心斗角。 (2)当代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现在国家规定大学生不交学费可以继续上学,这样一些大学生就以贫困为理由来故意欠缴高校学费。(3)当代大学生助学贷款骗贷逃现象比较严重。助学贷款是国家专门给贫困的大学生提供的一项重要的无息贷款绿色通道,它是专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在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的贷款资格,所以部分大学生就用这一优惠政策来实施欺骗贷款,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多年却不按时偿还贷款资金,这给银行和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3 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诚信意识缺乏

(1)当代大学生往往有借取他人金钱和物品,不按时归还的现象。30%的大学生都有类似的行为。(2)当代大学生钱财“取之无道”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很多高校寝室被盗,丢失手机的现象也很严重、甚至盗窃笔记本电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3)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制造假简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草率签约,随意违约。这给很多单位和企业带来了巨大财产损失,这已成为很多单位和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

1.4 当代大学生自身诚信观还不够明确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对诚信与不诚信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并且他们的自律能力也很差。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还比较浅,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往往缺乏理性认识,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认识和面对,他们都普遍的认为当今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其实都是目前社会的本质,所以他们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程度,长此以往这就造成了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

1.5 当代大学生家庭与学校德育滞后现象比较严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愿望,但是他们缺乏对子女的诚信品德的培养。因为现在多(下转第94页)(上接第64页)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长辈的过度疼爱,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起居生活,而恰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诚信道德品质的教育。

2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1)应使大学生加强对自身诚信问题的认识。大约有60%的人认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最好的途径就是当代大学生要自身加强诚信道德方面的修养。大学期间是塑造一个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关键时期,所以每个学校必须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的认识诚信道德这一品德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要让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问题”与“不诚信问题”划清明显的界限,使他们将诚信道德升华至一种崇高的观念的高度,从而来严格要求自己。

(2)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风气的构建,培养当代大学生诚信的道德文化。一个社会的诚信道德的社会风气的好坏,对此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大约有30℅的人们认为当今社会大力发展诚信问教育是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重要办法。所以当今社会和媒体应该加强向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问题的报道,大力宣传和褒扬诚信道德行为,大学要在诚信道德问题方面要评优评模,要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不诚信的道德行为。建立起全民共同意识基础之上的道德行为规范,使诚信道德成为一种优良的道德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风气。

(3)学校要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建立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大约30%的人们认为当代高校应该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方面一定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度。所以当代高校应该把诚信放在道德教育的关键地位,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思想教育的工作,是大学生们树立道德诚信观。使他们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后,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现代高校应该从学生考勤方面、日常行为方面、考风考纪方面等一系列方面加强管理制度,另外高校还应该把这些表现记录到每个大学生的诚信电子档案数据库,记录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大学生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在大学生的评优评模过程中,将诚信档案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衡量标准,在大学生毕业后,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也可进行诚信档案数据库查询。这样一来也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范的重视度。

(4)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制度,道德和学习并重。孩子们诚信道德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家长正确引导,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们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应树立诚信德育至上的道德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诚信是中华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代高校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当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海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N].钱江晚报,2006-08-06:A0002.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问题 分析 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关键时期,在丰富大学生科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更应该抓好诚信教育。当前,高等学校的诚信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求职履历“掺水”或造假;不履行还贷义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个别毕业生就业合同意识淡漠,毁约现象时有发生;在网络虚拟社会的非诚信现象屡见不鲜。虽然这些不诚信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深层次的原因有关系,但归结起来都与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息息相关。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杜绝这类不诚信现象的出现,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缺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往往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在评优、入党、争先进、推免等活动中还是经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加以衡量。更甚者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谎、虚伪的事情,某些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比如高校的某些奖项提前内定、抄袭他人科研成果、雇用他人撰写论文等,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良的示范作用。

2.制度环境和诚信体制尚需完善。一个人能否确立诚信的价值观,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制度的完善。当前的诚信现状往往是:讲诚信者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获得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反而遭到白眼、歧视、排挤、打击报复;而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相反却攫取了大量的非法收益,这些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将一个人的诚信问题分为几方面来看,不仅看做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还应该当成制度环境问题。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规范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诚信体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及时有效。

3.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失信的内因主要是责任意识淡薄,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反思的能力,对现实生活的一些黑暗现象缺乏清晰、理智、全面的认识,容易将一些阴暗的社会现象看做是社会的本质,从而导致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在家庭和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上追求名利,极少考虑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言行,造成诚信观念和失信行为上的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现象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对策

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我们很多人往往是在参加工作之后,才接受诚信方面的教育,把它作为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其实在教育时间上已经晚了。诚实守信应该从儿童抓起,从学生抓起,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不欺骗、不欺诈、不弄虚作假,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理念,从小抓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各个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管理:

1.加强大学学风校风建设。由于环境对于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大学在向学生灌输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大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力度,让大学生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做一个诚信的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准则,深刻剖析自己在道德上存在的问题,自觉地遵循八荣八耻的内容,发扬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实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牢固树立真实的成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是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得来的理念。

2.提高诚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诚信教育工作者,就是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知晓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自身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化解危机,变做表面文章为真抓实干,灵活应对各种新的诚信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对已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指导学生积极应对;争取使大学生在道德意识的范畴中,接受新鲜事物,并主动抛弃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因此,要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能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规范的制度约束他们的行为。加强日常管理,重申违反各种规定的后果,通过平时的后果教育起到警示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诚信 隐性张力 个人潜状态诚信领域  熟人之间诚信领域   陌生公民间诚信领域

    [abstract] beginning discussion with the problem that why the rules of honest and trust are agreed in moral theories but can’t be conformed in practice commonly.and then three fields in which the problems of honest and trust are emerged usually ,including  the honest and trust  field of personal potential condition,the honest and trust field amo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the honest and trust field among unfamiliar citizens ,are divided. moreover, crit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re made on how are the honest and trust operating as the recessive tension of integrating society in these three fields and the key point is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of all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actical crisis of honest and trust is re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hird field.finally,we try to give some advice on how we should resolve the practical crisis of honest and trust and renew the rules of honest and trust as the recessive tension of integrating society.

    [key words]honest and trust ,the recessive tension the honest and trust , field of personal potential condition, the honest and trust field amo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honest and trust field among unfamiliar citizens.

    在当今理性多元论(罗尔斯语)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很多诸如宗教、文化、制度、价值等等的争论,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跨文化、跨时空的理性共识,比如说一些人类基本的道德原则,而诚信就是这些被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之一,即使是不守诚信的人也希望所有其他人都遵守诚信原则,因为如果所有的人们都不守诚信,那么骗子也就无法再靠违背诚信的道德原则而获得私利,诚信行为不存在也意味着欺骗行为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合作的阻滞。当然理性共识不等于在实践上的一致行动,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社会始终存在违背诚信的行为,这不成问题,问题在于这样一种在道德认知上被普遍认同的诚信原则,为何在人类的某个历史阶段比如说当今时代一度出现实践上的危机而致使人们开始怀疑除了自古到今除了大量有关诚信的理论话语存在之外,究竟有没有真正的诚信行为?

    一、诚信问题的提出及其领域划分

    为何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些诚信问题是普遍存在还是只存在于一些特定的领域中呢?如果是存在于一些特定的领域中的话,为什么这些领域会存在这种问题而在它们之外的领域不会发生这些诚信问题呢?对此,我们略过目前学界已经讨论很多的关于诚信的定义以及诚信与利益的关系、诚信功能等问题不谈,为了使这个问题的讨论理路更明确,先从确立这个问题的问题域开始,即从范围的界定上来看,我们试想如果是单独一个人,比如在凄荒孤岛上的鲁宾逊,会出现诚信危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更深入的思考,虽然没有诚信危机,他自己肯定或者具有或者不具有内在的诚信意识,我们可以把这种个人自己独处时状态称为“个人潜状态诚信领域”;再试想如果在比较重视家族观念的华人社会尤其是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以前的传统社会中,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或儿女或者好朋友一起生活或者在具有宗教信仰的西欧国家中的一些具有共同坚定信仰的某个宗派组织中一起生活的教友,他们交往会出现诚信危机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当然可能会出现一些个别的家庭或宗教组织里个别人之间违背诚信的情况,但我们是从比较普遍的意义上来考察这个问题的,这种个别人的非主流做法也不会对占主流的诚信行为造成危机。我们把这个领域的诚信归为“熟人之间诚信领域”;再进一步考虑,超出以上两个领域之外,我们在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主要是陌生人)进行经济交往、日常交往或者国家、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交往等不可避免的社会合作中会不会像在上一种交往范围中那样不加考虑的对别人诚信或轻而易举地得到别人的诚信呢?这个问题无论是从我们作为生活世界中的主体的直觉来考察还是从有关学者的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来取证,答案都是明显的,那就是这个领域中的诚信是很成问题的,尤其是在传统家族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个领域的诚信问题称为“陌生公民间诚信领域”。

    于是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领域的划分,我们能够明确一个问题:通常所认为的现代社会所发生的诚信危机也主要就是这个领域中的诚信危机。由此看来,我们应该主要关注和研究的诚信问题并不是这些熟人圈子的私人领域中的问题,而是公共领域中与陌生人进行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日常交往中的诚信问题,诚信问题发生的范围使我们了解到正如福山所认为一样,诚信主要是一种社会品德或公共品德,它不同于由仅由个体单独完成的道德诸如节制、勇敢等,因此诚信的社会性决定了它自身的复杂性。当然我们说不主要关注前两类范围的诚信问题,并不是说这两类范围的诚信原则就是不重要的,相反我们可以从具体考察在这两类范围中为何不会发生比较严重的诚信危机的原因入手,进而结合我们对第三类范围的领域中何以发生比较严重的诚信危机的分析,更深刻地认识诚信原则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为诚信原则的普遍实践和解决诚信危机提供一些有效的理论筹划。

    二、诚信在三大领域中作为隐性张力的显性分析

    首先,对于个人独处时的“潜状态诚信领域”而言,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由于他的主体性存在对自己而言是不存在诚信原则的,或者说诚信原则在此时是没有被有意识的对象化。因为从功利原则考虑,不存在自己对自己的利益计算,出于自然的本能,自己对自己的善的促进永远是不具有在形成诚信原则的意识之下并受之约束而进行的,因此也就无所谓诚信与否;从义务论上考虑,自己永远在履行自己所认为的对自己的责任,没有对自己的责任的懈怠,因此也无所谓诚信与否。但是在他者不在场的独处时,在自己的意识中也会发生社会性的潜状态交往活动,也就是自己在筹划将来的交往活动中自己准备采用何种方式和原则去处理和他者的关系,这种潜状态可以是经由有意识的理性的自觉的筹划,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本能或情感或下意识的自发的促动,比如说对亲人的诚信就是建立在这种由情感所促动的“潜状态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种状态不会发生诚信问题或危机,因为它是一种未发状态,还没有形成现实利益的冲突与实践的诚信与否的行为。正如中国古代的《大学》中曾言“诚于中,形于外”[1],这意味着个人在独处时也具有潜在的诚信,但是这种诚信处于一种潜在的未发状态,当然如果像鲁宾逊一样就他自己并且永远是他自己生活,是否保持内在的诚信无关紧要,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独处时的潜在诚信放在社会背景下考虑,它就是作为一种虽潜在但却重要的整合社会的隐性张力,因为越多的人具有这种潜状态,那么将会实现出来的现实状态就越具有更多的诚信行为,具有越多的诚信行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进行的越顺利,社会合作就会越容易进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诚信称作整合社会的隐性张力,当然既然是张力就意味着一旦这种潜状态不好的话也就是说很少的人具有这种作为诚信行为内在源头的内在诚意的话,仅由道德诚信所保障的社会合作将很难进行,人们在各种交往活动中的彼此诚信度将大大降低,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加速了实践意义上的社会的诚信危机。所谓君子慎独,也正意味着在这种“潜状态诚信领域”中个人具备内在的诚信之心对于成就一个道德的诚信行为从而作为隐性张力整合人们的社会合作是很重要的,甚至像古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根本的。出于这种“潜在诚信”状态人们在家庭中生活,与朋友交往或与具有共同信仰的教友交往(我们在这里把具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的交往也划归在“熟人间诚信领域”的理由是人们虽然在现实中不彼此了解各自的实际,但是比如从基督教信仰来说,信教者都认为他们都是作为上帝的子民,从这一意义上讲他们都不陌生。从而这一划归也简化了不大属于我们关注问题的讨论。)从而便进入了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领域;“熟人间诚信领域”。

    有趣的问题是,当诚信原则由国家上升到明文规定并一直大力提倡时,社会中的诚信状态却反而不容乐观,但是,相对而言在这第二个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在家庭或组织中,人们往往很少有意识的把诚信作为一个课题加以探讨或者强调,几乎没有专门关注和提出他们要如何如何的诚实守信,如何形成一种明文的规章来保障诚信在他们之间的存在,然而他们之间的诚信相对而言却是发挥很好,并且由于彼此之间的较高的隐性诚信度而是他们很容易的而且很融洽的完成某种生活或事业上的合作活动,这种诚信的张力就像“看不见的手”不知不觉的发生在他们之间,究竟如何发生,我们只能试图作一种理论上的显性分析并试图使我们的显性分析接近这种诚信的隐性发生。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有人可能提出现在甚至过去也出现了所谓家人或朋友之间诚信度大大降低的状况,比如“问题家庭”和“朋友失信”的增多,这是否会使我们的第二领域成问题呢?当然我们也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是,第一,这种家人和朋友之间的问题是否全是由于违背诚信或反对诚信原则而导致的呢,答案很明显,诚信问题与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很大的联系,比如说问题家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感情问题、经济问题等。第二,即使这些问题是有诚信导致的,但是这些问题在家庭和朋友之间毕竟不占社会的主流,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家族传统的国家。

    由此,我们可以进入我们的正式讨论中。第二个领域的诚信为何能够发挥如此好的整合的张力呢?首先,从这个领域的交往主体来分析:第一,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由于出于自然的对亲人或朋友的爱的倾向使这些交往主体在参与实践的交往活动之前的“潜状态诚信领域”就具备了内在的诚信之心,这种内诚作为一种自发的状态在与亲人或朋友进行现实交往中“行于外”,当然宗教信仰支持的诚信交往活动也可以在这层意思上得到论证,比如基督教的信仰者之间的诚信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他们普遍具有一种爱人的爱的情感。第二,从理性的意识角度来看,诚信能够在交往主体的自觉意识中得到肯定,是因为基于他们之间的情感而形成了对这种情感的原则化,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不但发自真诚的情感而彼此诚实守信,而且从理性的角度肯定了它,比如俗语所言“虎毒不食子”。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理性的道德责任的内省,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或宗教的博爱,而且还把他们之间的诚信归为是天经地义的责任。第三,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由于家人或朋友或上帝子民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利益追求除了物质性的也包括信仰的和精神的利益追求,即使是付出自己的一些代价,也会对对方诚信,因为他们认为牺牲自己暂时的利益而毫无变动的维持了此领域的交往活动的诚信原则在总体上是具有更大的善的。当然也会有人在此时由于利益而牺牲诚信,而致使这种交往活动处于紧张或结束的状态,从而造成诚信作为整合这种社会关系的隐性张力的失效。但这种情况在第二领域毕竟是少数。总之情感之心和责任的意识共同保证着这些交往主体之间的诚信,而使他们和谐的共同生活以及进行其他交往活动。其次,从这个领域的隐性评价机制来分析,来这个领域中的人们一般在一起生活或交往的接触时间是比较长的,比如和家人的接触是每个人一生的时间,因此在这种时间保障中人们有意无意的形成了一种诚信评价机制,就是通过舆论来对某个人在某种交往活动中的诚信表现以及这个人的整体的诚信的人格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这种肯定性的评价会进而促进诚信的作用从而促进人们在此领域中的诚信人格的形成,当然我们一直强调,在此种领域中形成诚信并不意味着在社会其他领域也发挥诚信效力的,这也是我们通过划分领域来讨论诚信的最关键的问题。另一方面,否定性的评价会使违背诚信的主体承受舆论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他在此领域中的交往能否正常继续进行,这些反面的损失或压力促使次交往主体以及此领域中知晓在他们之间违背诚信所要承担的后果的其他交往主体。当然这种否定性事件和评价很少发生在亲人尤其是血亲之间,而是主要发生在情感相对较薄弱的朋友的交往活动中。总之由于这几种原因中的一种或多种或全部,而使在我们所谓的第二领域中的诚信作为隐性张力成为整合此种领域的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进入到第三种领域,也就是“陌生公民间诚信领域”之后,这些保证诚信作为整合交往主体关系的张力的原因和条件因素还会不会一如既往的发挥作用呢?如果会发挥作用那么会发生什么作用以及多大作用呢?如果不发挥作用,那么可不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挽救这种诚信危机的局面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考察“陌生公民间诚信领域”与前两个领域诚信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领域发生严重诚信危机的原因。首先在“陌生公民间诚信领域”进行交往活动的主体肯定还是第一领域中独处的主体和第二领域中家人朋友或教友的那些主体,只是这些相同的人进入了完全不同的领域当中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活动。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时间,但他当然还要作为家庭的一员或某人的朋友或某种信仰的教友而生活和交往,当然还要和陌生人进行某些不可避免的交往活动,尤其是在传统家族社会和熟人社会逐渐地向现代的与陌生公民领域打交道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但是问题是当人们转入到这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领域时,作为诚信原因之一的情感由于对象的改变而相对很薄弱甚至消失不在,人们可能会出于同情去救助一个失学儿童但是自己不敢保证这可以得到人们的对自己诚信的信任,更何况自己都不敢保证自己的这一举动究竟是否出于诚信,因为诚信是相互的,在陌生人之间很难形成道德的诚信的互动,就像罗尔斯所言的即使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中,要使一个人相信另一个人的行动的真诚是不容易的,甚至一个人向自己证明自己的真诚都是不容易的[2]。每个人在这种领域的交往中都在怀疑即使自己诚信,可是别人会做到诚信吗?相信其他人都会诚信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对人诚信的道德责任意识也发生变动,在这个陌生公民交往的领域,人们默认了一种不对陌生人承担任何诚信的道德责任,这作为一种因原则被普遍认同。再者,从功利论上来看,这个领域中人们不再有共同的利益或不再有长期的共同利益,自己的利益是思考的唯一出发点,此时的诚信原则由于别人的不诚信或自己认为别人不会对自己诚信的想法而对促进自己的利益失去效用或者说失去相当大的效用。

    由于这种道德的诚信的危机很难用道德的途径加以完全解决,现代社会在这个无诚信区采取了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道德的法律强制的方式,即诚信的契约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和处罚通过法律的手段得到强制,从而试图填补这种诚信空白。至于这种道德的法律强制是否具有合道德性我们避开不谈,就此领域中法律的或说强制的制度诚信对保障这个领域中的各种交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针对这个领域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活动的独特性质所提出的比较有效的一种解决诚信的手段,因此关于这个领域的各种更加具体的交往活动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团的等活动,我们应该进一步从法律和制度的方面完善诚信的制度化。

    三、法律与制度化诚信的非目的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三个领域中的诚信发生作用的原因、机制和背景都是各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的,当前学术界对诚信问题的研究大多是是按照学科的划分包括伦理的诚信、经济诚信、法律诚信等对社会的整体的诚信原因进行比较宏观的分析并提出对策,首先对于那种对诚信问题的宏观的探讨和解决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对诚信问题有一个比较一般的理解,但是问题在于正如我们上述分析的,在我们所说的三个领域中,诚信发生机制和诚信问题都是具有明显的不同的,因此这种理解和分析应该更有利于我们对诚信问题的理解,并针对各个领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和构建适合它们的使诚信良性运作的对策,比如说大家比较一致认同的现在要加强诚信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这一对策,这一对策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把它运用在哪个领域当中,按照我们的分析,由于这一对策本身的性质和第三领域的本身的特点,它仅仅应该运用到我们的第三个领域,盲目的一刀切的说要在社会上加强诚信的法律和制度化,这本身是不严格的,比如说,如果把这措施运用在第二个领域, 每个人和亲人朋友的交往都需要从法律上立下契约并承担其中的责任和违背契约后的惩罚,首先从这个领域的诚信的运作机制来说,它有自己的运作机制比如情感、道德责任意识等而远不需要法律的干涉,并且此领域也没有发生像第三领域一样的诚信危机,第二个领域即使发生了诚信危机,我们也认为应该由其他措施比如加强道德机制建设,而不是法律的道德强制,因为这个领域还有第一个领域,主要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我们必须保留一部分私人生活的领域给道德或非道德,简单而概括地说,就是对这些领域之调整并非法律的职责所在”[3],并且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第一和第二个领域中的诚信,可以认为是不太严格意义上的道德的诚信,这种诚信是更为根本的,并且它比法律诚信来说具有很低的或说不具有物质成本的,而且比较高效的。(诚信的法律和制度化需要一定的成本,比如人们需要支付签订合同的律师事物费用等,并且这种显性的形式也使交往活动耗费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即使人们在第三领域中交往,他们也是具有最低层次的道德诚信作保障的,因此我们认为除了在第三领域中加强诚信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之外,人们自身应该通过反思来加强自身在第三领域交往中的道德诚信感,第三领域诚信的法律和制度化,不应该作为根本目的,而是人们在诚信的制度完善后可以逐渐的缓和社会诚信的危机,从而应该进一步思考隐性的道德的诚信,只有每个人有意识的从根本上对这个社会中其他人对自己诚信的信任,并且逐渐把那种在“潜状态诚信领域”中的自发或自觉的内在诚意和在“熟人间诚信领域”对家人友人的诚信感将心比心,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到第三诚信领域,才会真正享受诚信作为整合社会的隐性张力给社会的所带来的隐性和谐环境。罗尔斯也指出,即使一个具有良好正义制度的组织良好的正义的社会也必须以具有正义感的公民存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景枫.诚信缺失原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2]杨君武.诚信的三个限度[j].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万俊人.信用伦理及其现代解释[j].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4]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唐贤秋.《道德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王良.《社会诚信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魏昕.《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唐贤秋.《关于诚信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9]杜振吉.《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诚信问题研究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 (宋)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诚信教育,畜牧业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0-03

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普遍,导致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的不守诚信现象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诚信教育。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教育部在所有高校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本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程,作为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接设置诚信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1]。将诚信看成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但现实中,诚信教育难以落到实处,诚信危机在学生群体中表现日益突出。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授课方法简单,举例的负面教材居多,缺乏积极优秀的正面宣传材料。在学术、科研诚信方面,学生缺乏对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了解,思想上认识不足,不诚实利用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篡改和伪造实验统计数据等,没有独立的理论观点和创新意识[2]。在学生就业方面,某些学生由于就业理念有偏差,用逃避的心态保护自己;加上功利主义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其产生逃避职业深层价值,一切向“钱”看,向“厚”赚的就业心理使学生在择业时只考虑目前的现实利益。诚信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细节教育、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才能有效养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应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积极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向上,才能达到“南风效应”。

1 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诚信教育将直接影响畜牧业行业的发展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

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 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

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 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3]。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

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 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2]。

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 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

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 结语

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把理念教育与学生自觉行动结合起来。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诚信立足于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亲身体验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活动、提供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树立起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夏道玉.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