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例6篇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1

一、医者应该具备一颗悬壶济世、拯救疾苦的仁义之心

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提及,每个医学行动始终触及两类当事人:医者和患者。由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的缘由,医者是必然的强势群体,在两者关系互动协调中,需要具备更高的个人修为和职业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医生应该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以此传达对人类的真切关怀和深重的悲悯之心。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为了医学事业而毅然献身的简方宁;长篇小说《血玲珑》中魏晓日医生情与理冲突中医生两难中仁心的坚守;孟宪明长篇小说《大国医》中郭氏正骨传人行医理想“让天下人都能看得起病”的仁心仁义;六六《心术》中医护人员希望以一颗医者的仁心换回病患与医生的互信,为解决医患纠纷开出一剂良药;李亦的长篇小说《药铺林》中,名医李纯淡泊名利,以救死扶伤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池莉《霍乱之乱》中以闻达为代表的一批医生在霍乱来袭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对医学永怀热诚、对人民性命安危殚精竭虑的医者仁心;彭三源《人到四十》中郑洁医生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制回扣、红包等不端医疗行为,展现出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底线。在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冷静的心态,用细腻的笔触,以贴近医学实际的语言,穿插精确的医学术语,在作品中精心营构了一个医学的真实世界,通过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描叙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情感波折。通过阅读文本,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并走进了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作品中作家运用写实的手法,传递着医护人员的正能量,绝大部分医生都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扎实奉献,同时又经受着各类困窘和苦恼。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将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健康都重要。如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医生焦如海为了抢救对医学实验有贡献的小狗“阿随”,毅然献出在自己心脏病发作时可以自救的最后一支西地兰,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无药可用而离世。作家希望通过塑造一个个具有正面形象的医生形象,以此呼唤医生的责任、义务、道德良知与职业素养,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形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病人的满腔的“爱”,这就是医生职业道德中首先必备的一颗救死扶伤、济危扶困的“仁心”。

二、在具备一颗仁心的基础上,医生要注意提升并发挥自己的仁术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著名的《大医精诚》中提出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医术要“精”,医道要“诚”。习医之人要在具备仁心仁爱的基础上,要体认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能成就苍生大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及现代价值,一方面是指要不断提升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方面亦指医术的提升是为了尊重病人生命健康、强化医护人员的医德情感服务的,为此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医学伦理。在当下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淡定从容的笔触,娓娓道来医护人员重视提升专业素质和修为的过程。毕淑敏的《红处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医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而独特的审美个体。简方宁挚爱医学事业,她立志要成就医学权威。为了实现自己提升医学素养的梦想,她面临两次人生痛苦的抉择,一次是为了能保送军医大学,她牺牲了爱情,匆匆嫁给部队的后勤助理员,实现了人生第一个目标;虽然不喜欢成为一名戒毒医生,但是为了获取向医界泰斗景天星教授学习的机会,甘冒风险担任戒毒医院院长,成为一名因公忘私的戒毒医生,升华为一名拯救者,最终被变态吸毒者暗算,身染毒瘾而选择离开世界,做了自己医学理想的殉道者。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愿以死殉我的事业。”在小说《女心理师》中,主人公贺顿为了求学从医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成本与代价,其艰辛的历程折射出医学工作者对医技与医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中对医生如何纯洁自己的从业动机,提升自己对医术救治人民生命健康的敬畏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描述。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经济、名利、声誉和地位等太多的诱惑和冲击,医护人员如何摈弃外界的干扰而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成为作品文本揭示的焦点。在毕淑敏长篇小说《血玲珑》中尖锐而沉重地提出了医学至上性和人性伦理这一相向背离的话题。专家钟百行认为“医学的道路,就是用无数病人的鲜血铺出来的”。为此,他为了钻研新的医学救治方案,为其辉煌的医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不惜牺牲卜绣文和刚生下来的婴儿夏晚晚的性命,也要完成“血玲珑”的计划,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上,开创一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新途径。从科学意义上讲,这是医术的一次提升,是实现医学的又一次发展。但是从“医乃仁术”上讲,这是违背医学伦理的一次尝试,医学不能失去人性化而走入一条技术至上的冷漠功利的道路。医学科学应该是与人文融合为一体,是医术与仁术二者的完美结合,不能偏离人类生存的基本伦理和价值,才能解决医学发展的困惑和危机。

三、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用仁心、仁术对病患施加仁爱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道德自律;路径

医学生是国家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其职业自律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行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一、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1.医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教育,既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立足社会、成长成才的需要。

2.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紧张,治疗行为不规范,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等现象禁而不绝,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生是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生力军,在学校阶段大力加强其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对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凸现了我国当前医德危机的严重性,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操守,正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学生认识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使其自觉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这是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1.坚持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并应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等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单纯的道德理论说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喜欢专业课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载体和渗透作用,把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特别是把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如“贵人”思想、“仁术”宗旨、“清廉”作风等融入专业课教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辨析能力,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2.坚持医德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即做到知行合一。而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区义诊等活动正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关爱生命、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并从中体验快乐、体验价值,可切实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增强其主动履行医德的自律意识。特别是在医疗扶贫的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为贫困群众服务,体验疾苦,可增强其悲悯情怀,升华医德感情。

3.坚持医疗实践与医德实践相结合

西方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床边教学”,并明确规定:医学生早期临床的中心任务就是医德教育和实践,以实现医德实践与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把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形成医德意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他们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医学生势必受到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辨析并处理各种道德矛盾。实践表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医德修养和医德行为的养成,深受临床实习阶段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通过优秀医师带教、加强制度规范、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等途径来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增强医德自律意识。

4.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医学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大家,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如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这些医德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慕、向往和崇敬之情,从而增强学生自觉践行医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及时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并通过网络、座谈、辩论、演讲等形式展开道德讨论,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靖一,朱抗美,李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4).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4

新形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一、引言

新形势下,社会医学观念不断发展,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以及现实中存在的医生职业道德低的情况不断出现,使人们意识到提高医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工作者的摇篮,因此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基础上提高未来医疗工作者思想素质的重要手段。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直接关系着医务工作的水平,关系到人民的健康问题。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保障。

二、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侧重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作为公共课,而且课程时间短,造成课堂学生人数多,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不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足够重视,存在课堂纪律差、考核管理松散的现象。此外,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课本理论原则的讲解上,内容抽象枯燥,没有和医学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

2.偏重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足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技能的培养,对于人文教育不足的情况。医学具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然而,医学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也主要注重医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思想方面的教育。此外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人文氛围以及人文类资源缺乏,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重视不足。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健全、整体素养不高等现象。这也是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3.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效,没有发挥全员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医学生而言,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外还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的教育。然而现阶段,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由于学科的差距,对于医学专业的知识、医学精神以及医学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不深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渗透。而医学专业课的老师又只是注重专业的技术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4.侧重学校期间的教育,对于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集中在前3年,最后的实习阶段,对于思想教育出现中断的现象。实习阶段学生离开学校被分配到具体的实习地点开展实习,这一阶段医学生开始正式的接触临床工作,是职业道德形成和强化的关键阶段。然而,这一阶段,由于学生的分散性,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很困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停止和中断,影响了思想教育的连续性,而医学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疗活动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还要求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精神。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例如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关爱弱势群体、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还要求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把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人文思想教育工作。医学院校不应该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发展。首先,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进行合理创新,把时代精神融入到人文教育中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操。其次,还要增加人文课程以及人文活动,通过先进的实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通过优秀教师感染和号召力,也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感,这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调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所有教师要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责任,医学专业教师也要做好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医学专业的教师在医学院校数量多,医学专业课数量多,因此,医学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深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创建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校园氛围

学校的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一种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博爱、奉献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具体来说,可以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医学职业道德,提高以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举办思想教育的讲座等活动,吸引以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例如通过标语、校训等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

5.加强医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

对于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不同阶段,具体内容侧重不同,具体表现为:大学开始的两年主要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侧重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德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接下来两年,是医学生学习主要的专业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德信念,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学校也必须重视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和监督,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坚守职业道德的观念。

四、结论

新形势下,医德医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对于顺利开展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做好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针对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该根据现阶段医疗卫生的环境以及医学院校中医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措施。如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校园氛围、加强医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促进医疗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燕君.浅析新就业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功用[J].文教资料,2010,(22).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5

临床实习阶段是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医学生开始与患者打交道的初始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都是在与病人接触中实现的,除了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外,与之相匹配的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等人文科学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下一阶段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凭着良心行医,坚守医德也是必修课程。实习阶段是重温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现阶段,我国很多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在临床实习之前开设,理论知识再丰富,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最后要做的就是在临床实践中慢慢地去重温和品位,才能谱写出动人的篇章。只有经历过临床实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在医患沟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才能更顺利地完成医治的过程,进而,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才会得到质的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才会得到完整的体现。实习阶段是实践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国外专家建议:医学人文教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尤其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按一定间隔定期插入,并可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人文教育。西方国家也会采取不同方式,使医学生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例如,医学生投入到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中,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设立小组,定期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学分等。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贯穿于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方面很值得向西方国家借鉴。在实习阶段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良好品德,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意义深远。

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医德需要多方努力。专业水平的提高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而医德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系统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做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建立临床实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充分重温医学道德感知。可以通过组织医德誓词宣誓及解读;举行职业道德、法律、心理指导与咨询讲座;观看医务标兵、高尚医德的电影、纪录片;聆听医德模范的系列讲座和报告等开展医德教育。而同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人文课程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连续贯穿于医疗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①医学生临床实习工作中,要求参加一定时限的临床护理工作;②派出医学伦理教师,对实习医生定期进行讲座,并巡回指导;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定期组织学生与医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生命”的医院义工活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社区开展医务活动。

组建培养一批合格的临床带教教师实习生首次接触病患,应该怎样开展医疗工作,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一靠言教,二靠身教。教师为人师表,以师德为表率来引导学生,在给医学生灌输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再通过自己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榜样,教育学生去遵守他们应该遵守的医德,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经常、最直接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医德,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说服力,因此,要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组织重温和学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提醒教师时刻以身作则。对于年轻的临床带教教师可以组织培训学习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具体案例的指引下结合医疗实际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与品质,做到知与行统一,从而巩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临床带教期间,充分利用查房时开展床边教学,技能教学兼顾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在实习时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的隐私,逐渐树立以解决患者痛苦为乐的价值取向。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6

护理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护理专业上的具体体现[1],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是衡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医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护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而对他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 1护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 虽然调查显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2],但也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还很模糊、不清晰,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必要的了解;部分同学尽管认识到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但是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却又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护生中重利轻义、重智轻德的现象有所增加。 2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的影响下,医疗领域出现诸如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给学生特别是见习、实习护生的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护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对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困惑和迷惘。生命攸关,生死所寄,“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廉洁淳良不可信”。医德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死安危、家庭的悲欢离合。因此,加强护生的医德教育,强化医德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3护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设想 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以护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具备无私奉献、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立志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医学人才。 4护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 在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建设中,打破传统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 4.1以思政精品课程为引领全面带动课程建设 4.1.1突出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 坚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导向,将“仁”、“爱”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引导护生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成职业道德自律,培养护生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高尚职业道德精神[3]。 4.1.2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 深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基础》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照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大课堂讲座、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力度,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中的重要作用。 4.1.3开设护生人文伦理课程 在医学教育中必须实现医学专业与人文学科的完美结合。通过开设护生人文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成为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对患者、对社会全面尽责的人,增强护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优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为代表的医学人文系列课程,使之成为传播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载体和平台,帮助学生树立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忠于职守、一心赴救的高尚人文理念,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医学社会学为主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面对实际、胜任岗位、服务患者、造福社会的基本素质。 4.1.4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护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将来从事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事业,作为一名护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投身医药卫生事业和树立高尚医德医风而不懈努力的品格。护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都是其职业道德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临床实践教学则是促使护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最好的德育教师[4]。在临床实践中让学生深切体会医院文化,树立医德情感、医德良心,感受职业道德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一系列的卫生服务实践,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医德理论及各项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养成医德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磨炼,达到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 4.2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 4.2.1校园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创建文化校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开拓创新、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2.2学生社团建设 在广泛开展理论型、兴趣型、学习型社团活动的基础之上,重点建设与专业对应的技能型学生社团。以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区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将学生职业道德要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提升社团品位,提高学生社团在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功能。#p#分页标题#e# 4.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 以职业道德为精神基础,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拓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功能,开展职业能力倾向性、个性性格、心理健康等量表的测试,开展准医生、准护士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测试、指导职业心理特征解析。提升护生自信心与心理应激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职业道德自律。 4.3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基地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让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护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建立校系二级管理制度,基地由校系分别管理,发挥各系专业特色,努力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护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实践环境。实践基地建设本着与课堂主渠道相结合,与专业技能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以护生技能道德实践为目的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感知、理解护生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践行医德誓言,实现自我教育。 4.4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构建一支由分管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教学实习医院带教老师以及行业中的先进模范共同组成、结构合理、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德育人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待遇、奖惩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 4.5创优机制建设 认真做好文明班级、先进个人评优活动,建立评优标准,充实评优内容,深入挖掘职业素质内涵,塑造天使性格、天使形象,发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坚定专业志向、爱岗敬业、富有奉献精神、严于自律,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4.6护生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4.6.1完善校系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 建立护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监控。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各专业优秀毕业生、医学专家、带教老师、医德模范和校内专业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指导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建立用人单位、教学医院、药企、毕业生和社会各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反馈机制,以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将学生信息反馈到学校,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4.6.2建立护生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及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 将职业道德的要求设计成“任务”和“项目”,制定《护生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护生职业道德提高任务书》、《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项目指导书》,明确内涵、任务和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由辅导员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考核,三年级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实施《职业道德表现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并将这一时期职业道德表现成绩列入德育测评总分,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学校每年对辅导员、医院、药企、带教老师进行考核,对各院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由辅导员和医院带教老师、院系、学校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学校各项评优结合,为学生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将自律、缜密、勤奋、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爱心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成为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终身使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