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敏感性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医生职业敏感性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摘要:项目教学是以项目工作为依托,师生共同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打通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是项目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指导教学实践并发挥导向与激励作用。文章结合国内目前医疗形势及妇产科专业型硕士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临床规范诊疗能力(主要指对传染病的职业敏感性)的教学要求,对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对传染病的职业敏感性;项目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法是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制定、调查研究等,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1]。项目教学法解决了分科课程与临床工作间的不相适应,临床与预防之间的割裂化,理论知识运用的单一化,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专业课的教学更接近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实践路径,有利于医学生对疾病整体认知判断能力的形成。评价教学效果是判断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结果的价值依据,为终末环节。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有持续性改进和导向作用。针对应用项目学习法的有关课程构建客观公正、系统、适用的考评体系与指标,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的选取

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引发我们对医学教育的反思,不得不直面医学教学中临床与预防之间的严重割裂。医学生在面对医院交叉感染的控制、职业防护意识以及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方面了解欠缺,对医疗服务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认识不足。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患者,往往由临床工作者首先发现,因而及时报告和隔离患者是临床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升妇产科医学生对传染病的职业敏感性,培养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临床专业人才,需要将预防与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教学的重点向实践方面倾斜,尤其应增加以独立项目为主导的实践技能培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与疾控中心、医院感染监控科合作,在真实典型案例基础上科学规范地设计项目。每个项目包括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治疗及预防。通过专家指导,将项目教学内容整合为以下六个项目: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其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病毒感染的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传染病其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细菌感染的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整个课程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基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项目实践三个环节。

二、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教”与“学”也是项目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2]。教师作为项目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要制订教学计划,明确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推动项目进行。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激励教师工作热情,不断完善其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建设。

(一)学生评价。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项目的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与充分引导。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等具有直观感受,是评价的关键。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知识储备、项目的设计和内容、课堂管理、个人特色、教学效果等方面分别做出评价。在讲授传染病基本特征时,教师是否能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能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否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示并指引方向;项目实践环节教师评价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难易适中;以上这些方面学生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具有客观性,有参考价值。在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其进行持续性改进。

(二)同行共同体评价。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同行评价共同体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教学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及本学科专家共同组成。同行共同体可通过听课、座谈、查阅教学档案等教学活动,对项目选取与构建的科学性,知识点整合与拆解的合理性,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出性,专业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的融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引导性、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价。例如,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是否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对传染病职业敏感性相关课程(如“传染病学”“诊断学”“流行病学”“卫生法”“预防医学”等)的熟悉与掌握程度;是否会运用pubmed等查阅文献;是否参与过相关领域项目设计,等等。同行共同体还可以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这四个维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三)自主评价。教师自身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让教师在学期初制订针对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规划(包括预计教学成果、课程实施细则等)。在学期结束时通过专题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教学档案等教学活动,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及遇到的实际情况,对照学期初提出的规划,对自身教学质量进行评定。通过自主评价,教师可以自觉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更直接更快速地发现问题,予以修正。可通过自主评价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的评价

(一)教学性评价。在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包括“传染病学”“诊断学”“流行病学”“卫生法”“预防医学”等)、能力水平(包括是否会进行文献检索、是否参与过项目讨论等)、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综合状态,为合理设计项目、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充分应用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教学提供依据。除课前导入评价在学期初实施,其他相关教学性评价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实施。项目运行过程中全程使用教学性评价,可减少学生因起点不同及学习习惯差异造成的不适感,且有助于调整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推动项目进行,实现整体教学目标。

(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并完成一定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考核并真实记录项目小组全体成员学习态度、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讨论精神、课堂纪律、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情况等信息,同时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动态反馈并对阶段性教学目标进行整改。例如,教师在以消化道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发现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并正确上报,让学生将“预防医学”“传染病学”和“诊断学”联合运用,体验临床工作的复杂与多样性,学习在实践中思考与探索。教师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力度,通过对项目组辅导及时发现小组出现的问题、学生个人进度、把控项目组整体进度及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方向指引,强化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传染病防治的能力。动态反馈不仅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将学生引到知识的核心地带。形成性评价通过师生沟通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学生有效参与项目完成角色,避免课前准备不充分、项目讨论不积极等,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性[3]。

(三)终结性考评。终结性考评是在项目结束后,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演示,同时项目组之间进行交流与学习,这样既可以拓展思路、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也可以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及组内、组外学生根据项目完成及表述情况,予以打分(但是自评和组间互评成绩不计入个人成绩)。教师从传染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是否查阅专业文献资料、知识点掌握程度方面量化评价项目的完成情况。组内和组间匿名互评,使得项目组成员通过与组内其他同学的对比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对基本理论进行再学习,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再改进,提升学习效果。

(四)综合考评成绩学员该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考评成绩共同组成,各占50%。

四、结论

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会督促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帮助教师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相关技能运用相结合,提升项目教学的优势[5]。妇产科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将预防与诊断治疗相结合,将各学科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势必成为妇产科医生的培养重点。这种评价方式深受师生欢迎,且有助于项目教学法的开展。

作者:庞博 朱莉 韩世愈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